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4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教案(鲁科版七年级上册)

1. 4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教案(鲁科版七年级上册)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

2.使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的生活中的意义。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叶的蒸腾现象、气孔形态等。

二、教学准备1.课前,找一盆植物,浇足水,用一透明塑料袋把这株植物的枝叶罩起来,把袋口扎紧,置于向阳处。

2.分组实验材料:盆栽植物一株、透明塑料袋、水;蚕豆、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或马铃薯的叶片任选几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碘酒。

3.关于蒸腾作用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1.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根有吸收水分作用”实验的观察结果。

(试管中的水面第一天下降多少?第二天下降多少?)3.谈话: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根的作用。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叶的作用。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叶有蒸腾作用”。

(1)推想植物有散发水分的作用。

①出示两幅挂图或幻灯片: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沙漠中走,另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树林里跑步。

②提问:人在沙漠中和在树林里,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③提问:为什么树林里的空气比较湿润,沙漠里的空气比较干燥?(启发学生想象树木用根吸收的水分,从树木的什么地方散发到空气中去了。

)(2)指导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

①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捆住的盆栽植物”的实验装置。

②观察:你们看,在这棵植物外面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学生观察后回答:塑料袋内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

)(3)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如果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凝结的,那么这些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学生讨论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根据人从汗孔排出水分推想,植物可能有像人的汗孔那样的小孔。

(4)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的形态。

①演示:撕下一片蚕豆叶的下表皮,贴在载玻片上染色后,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

(除蚕豆叶外,还可用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马铃薯的叶,这些植物的叶片上很容易找到气孔。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的教学设计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的教学设计
学会联 系生活趣 味记忆 。以此 完成 重点 知识 的学 习 , 且 为下一节光合作用 的学 习做好铺 垫。
腾作用的意义 ; 初步形 成保护 森林 的意识 ; 培养敢 于实 践、 乐于探究 的生物科 学素养 ; 初步树 立生物体 的结 构 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 教 学 过 程
仅 占玉米吸人体 内水分 总 量 的 l %, 那 其余 的 9 9 % 的
水分去 了哪里 了 呢?让 学生顿 时产 生疑惑 , 形成认 知
冲突 , 并萌发浓厚 的兴趣 , 顺势引入课题 。
3 . 2 观察思考 , 深化认 知 活动 1 : 观察 植物 的蒸 腾 现象 。由于植物 的蒸 腾 作用需要 一定 的 时间 , 因此提 前1 d由兴趣小组学生做好实验 , 课堂上一是 呈现实验
作学 习能力。 2 . 3 情感 态度 与价值观 目标 认 同绿色植 物进行 蒸
法 。这样通过 “ 实践一 反思一 优化 ” 的学 习方 式 , 利 于 学生学习能力 的培 养 , 在师 生情感 的交 流和观 点 的碰
撞 中使 双方的情感认知进一步升华 。引导学 生对 叶片 的结构 产生基 本感 知 , 结合 生活 中汉堡 的造型 让学 生
割; 四是 每次切完 蘸水 , 以“ 温馨 提示 ” 的方式 提 醒学 生注意实验安 全 , 同 时使学生 熟悉 以前 学 习 的制 片 步
骤 和显微镜操作 。最 后挑 战“ 校 园吉尼 斯” : 让 学生充
满挑 战的激 情 , 提 高实验 的时效性 。对 学生 在实 验操
作 中的失误 , 不要加 以制止 , 可 以适 时点拨 。在汇报交 流环节 , 使 学 生积 极、 客 观 地评 价 自己小 组 的实 验 成 果, 反思 改进实 验 操作 步 骤 , 掌 握 临 时切 片 的制 作方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的教学设计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的教学设计
生物 学 教学 2 0 1 3 年( 第3 8 卷) 第1 1 期

2 9・
“ 绿 色植 物 的蒸 腾 作 用 ’ ’ 的教 学设 计
万小荣 ( 江 苏 省 泰 州 市 九 龙 实 验 学 校2 2 5 3 0 0 )
摘 要 为 了让学生理解绿色植物气孔 的开 闭与蒸腾作 用的关 系 , 通过 资料分析 、 创新 实验、 动 画视频 、 教具演示 等 多种教 学过 绿色植物 蒸腾作用 教学设计 程。 尝试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 ,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关 键词
0 . 1 % 9 9 %
设计 意图 : 向学生提供事实 , 为学生 的概念形成 提 供支撑 , 通过资料 , 让学生发现问题 , 激发探究 兴趣 , 为
下一 阶段的探究奠定基础 。 3 . 2 课 前 实验 , 课 堂展 示 测 定植物 的蒸 腾作 用 , 实 验需要 一段时 间 , 可在课 前布 置学生 实验 , 课堂 展示 ,
方法进行重 、 难点 内容的学习 , 教学过程 紧凑 , 师生互 动
美, 安逸 、 不骄不躁 , 四季轮 回 , 你 不觉得生 命是如 此伟
大吗 ?那么你还会 浪 费时 间、 轻 视 生命 吗?在 现代 社 会, 如果我们能 达到这样 的境 界 , 安静 地 生活 、 学 习和 工作, 那我们 的世界将会更加 和谐 。
课 时的 内容 , 教材 中让 学生理 解 绿 色植物 气孔 的开 闭 与蒸 腾作用 的关 系是 教学 的重 点 和难点 , 教材 通过 测
构与功能是相 适应 的基本 观点 , 以及实事 求是 的科 学 态度 、 一定 的探索精神 和创新 意识 。
3 教学过程
3 . 1 资料分析 , 引 出问题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一节的实验教学设计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一节的实验教学设计

命 的社会责任感 ; 生命现象的多样性 和复杂性 , 认识 激
发热爱 自然 的情感及探究生命现象 的兴 趣 ; 理解科 学 、
技术 和社会 之间的关系 。
3 教 学 过 程
3 1 温故 知新 , . 导入新课 出示真核细胞 有丝分 裂和
减数分裂 的过程 图, 问 : 提 前一节课所学 的基 因突变和 基 因重组这两种生物变异 方式发 生在细胞 分裂 的什么
的 目的性 , 提高实验教学 的有效性都是有 帮助 的。
4 教 学 过 程
知识 , 为后续 讲解光合作用 、 呼吸作用 以及绿 色植物 在
4 1 温故知新 , . 激疑 引课
多媒体 呈现“ 观察 植 物 蒸
表 1 7对 相 对 性 状 及 其 基 因 与 突 变情 况
导致酶失去活性 , 不能使 无活性 的 G 2转 变为有 活性 Ao
变, 最终 突变体 变为 白色。剩下 的 3对基 因仍然 没有 被克 隆 , 突变的原 因也 不清楚 , 当前 的研究 表 明这 3 但
c aatrain e ec ,19 9): hrc i t .G nt s 8 ( ez o i 3—1 O
的碱基替代使得 碱性 螺旋 一环 一螺旋转 录因子发生 突

6 4・
生 物学教 学 21 年( 7 第_ 02 箍3 卷) 7 _ 塑
“ 色体 变 异 ’( 一 课耐 ) 染 ’第 的教 学 设 计
时期 ?哪种变异方式 产生了新 的基 因?并让学 生思考
和讨论 : 如果用光学显微镜 观察 , 这两 种变异方式 能被
观察 到吗?仔 细观察 有丝分 裂 和减数 分裂 过程 图 , 发
见的染色体变异 。适 当己的想象力 , 想一想 : 了基 因突变 和基 因重组 这 除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2.1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教学设计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2.1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教学设计

出示演示装置和提出问题:1.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2.水珠是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3.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液态还是以气态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出来的?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问题。

总结:1.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2.植物蒸腾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片。

(二)蒸腾作用的过程提问:植物蒸腾出的水分是从哪里来的?(三)蒸腾作用的意义提问:植物体为什么吸收大量的水分,但绝大多数水分都通过蒸腾作用又回到大自然中?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 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应该向下流,但植物体中水分却是由下向上的方向流动,原因是什么?2.无机盐必须以什么方式存在,才能被植物体吸收?3 .为什么大树不会被太阳灼伤?4.蒸腾作用对光合作用有什么影响?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总结蒸腾作用的意义和生产中的应用1.植物吸收水分和水分向上运输的动力。

2.能促进矿质营养的运输和合理分配.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因过热而灼伤叶片。

4 .能加速气体交换,可以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必要的原料。

三、课后总结布置作业作业:1、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2、大树为什么不会被阳光灼伤?关知识,了解实验的有关内容,自己动手实验,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等生物科学素养。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过程是微观生命活动,内容抽象,只有通过外在实验现象来推理内部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能把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实验设计,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究后,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很广,设计方案很多,看得出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但这样的教学设计的难度比较大。

我们一定要以新课标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探究教学”为指导思想,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放手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并很好地组织了课堂教学。

本节课能建立师生平等的交流,教师客观的分析、巧妙的引导,给本节课增加了亮点。

30分钟5分钟。

初中生物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学设计1.教材与学情分析《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选自是济南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

本节内容从宏观上主要介绍了“植物的蒸腾现象”、“蒸腾作用的意义”。

本节内容包括植物的蒸腾现象和蒸腾作用的意义。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植物输导组织及功能并在学习植物类群中知道了从蕨类植物开始出现了输导组织才能让植物的水分等营养物质可以远距离的运输,这也成为植物长得更高大的原因。

另外学生大多有“大树底下好乘凉”以及在树林里比在其他环境凉爽的生活更舒服的经验,课堂教学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切入点,展开讨论。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和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2、教学目标2-1.通过观察,说出植物的蒸腾作用的概念,探究出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重点)2-2.通过观察玻片,说出叶片的结构,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重点、难点)2-3.说出蒸腾作用的意义及应用,关注绿色植物与蒸腾作用的关系,正确认识并保护绿色植物3.教学准备3.1 材料准备处理后的植物、吸取染料的芹菜、叶片结构模型、学生实验材料等3.2 导学案本次导学案分为六部分内容:一、课程标准二、学习目标三、学习过程:任务一:植物的蒸腾作用(目标1)任务二:叶片结构及功能(目标2)任务三:蒸腾作用的意义及应用(目标3)四、课堂总结五、达标检测4.教学过程4.1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知:炎热的夏季,走在光秃秃的马路上有什么感觉?在茂密的大树下,你会又有什么不同感觉?大树下为什么比较凉爽?人在阳光下暴晒会被灼伤,大树在阳光下暴晒为什么不会被灼伤?4.2 明确学习目标,还主动权于学生:4.2.1 学生提出疑难困惑:提问学生通过预习,想要了解本节课的哪些内容。

教师总结学生问题,设置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

4.2.2 教师解读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加深印象,教师对学习目标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点拨解读。

4.3开启新课旅程4.3.1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分设三个任务学习。

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学案 2.1.2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学案 2.1.2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2.1.2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2.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叶表皮气孔的实验,培养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图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认同绿色植物对于维持生物圈中水循环的重要意义,自觉形成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

2.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3.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以及植物体是怎样参与生物圈水循环的。

【教学难点】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课前准备老师准备课件、实验材料用具等。

学生按照小组准备实验:选取三枝粗细相近的枝条,分为叶多、叶少、无叶,分别插入三个锥形瓶内,并用塑料袋罩住露出瓶外的部分,口袋扎紧。

三瓶内水的液面高度一样,并做上标记,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上课观察。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山水风景如画”和“水分缺乏的非洲大陆”的比较,显示出水对生命的重要性,要想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必须保持水的良性循环。

在水的循环中,绿色植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讲授新课请大家幼根的图片(多媒体展示),学生就此图开展短暂讨论:幼根上有白色的“毛”——根毛,大量的根毛的意义是?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运输到茎、叶、花等器官的呢?讨论后请学生尝试回答此问题。

一、实验探究及分析1.请部分小组展示课前准备的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有学生准备实验过程的录象)。

老师在多媒体课件中进行总结分析:多叶:试管中水位下降明显,袋内壁水珠多。

少叶:试管中水位下降稍明显,袋内壁水珠较少。

无叶:试管中水位下降不明显,袋内壁水珠极少。

2.提出问题:水从叶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实验(请学生上来):取一片叶子,浸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

初中生物植物蒸腾作用教案

初中生物植物蒸腾作用教案

初中生物植物蒸腾作用教案
主题:植物蒸腾作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植物蒸腾作用在水分循环中的重要性。

2.了解蒸腾作用的定义、过程和影响因素。

3.掌握观察植物蒸腾的实验方法。

二、教学内容:
1.植物蒸腾作用的定义和意义。

2.蒸腾作用的过程和机制。

3.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因素。

4.观察植物蒸腾的实验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植物蒸腾作用的定义、过程和影响因素。

难点:理解蒸腾作用的机制。

四、教学方法:
1.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实验观察方法。

3.课堂讨论和思维导向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引入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提问学生对蒸腾作用的理解和意义。

2.教学展开:
(1)讲解植物蒸腾作用的定义和意义。

(2)介绍蒸腾作用的过程和机制,让学生理解水分是如何从植物体内通过叶子蒸发到空气中的。

(3)分析影响植物蒸腾的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和风速等。

(4)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观察植物叶片的蒸腾现象,并记录观察结果。

3.教学总结与拓展:
(1)总结植物蒸腾作用的重要性和机制。

(2)拓展讨论其他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因素。

(3)激发学生对植物生态环境的思考和探究。

六、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评价。

2.实验报告评价。

七、作业布置:
1.整理植物蒸腾作用的知识点。

2.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蒸腾作用的变化。

3.完成实验报告。

教案编写:XXX老师时间:XX年XX月XX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了解什么是蒸腾作用。

2.探究、知道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3.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切片。

4.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5.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设计实验证明叶是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培养实验设计的能力。

2.通过制作叶的临时切片,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小组学习,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合作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课程引入事例介绍,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增强学生植树造林造福人类的认识。

2.通过实验验证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3.通过制作叶徒手切片实验,提高学生对生物实验在生物学研究领域重要地位的认识【教学重点】
1. 探究、设计实验证明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2.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现象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绿色植被的情感和意识。

3.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

【教学难点】
1.使学生认识气孔控制水蒸气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制作并观察植物叶片结构的实验。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等相结合。

【课前准备】
A、学生准备
(1)课前,学生预习课本,参考课本中“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的实验步骤,探讨并分组准备“蒸腾现象实验装置”,并将植株置于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

(2)查询书籍、网站,搜集关于蒸腾作用对植物体自身和改良环境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等方面的资料。

B、教师准备
(1)多媒体课件:气孔动态开闭课件;蒸腾作用模拟动画。

(2)准备“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用具:新鲜的菠菜叶片,双面刀,尖镊子,清水,培养皿,滴管,纱布,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3)菠菜叶片的永久横切片。

(4)新鲜幼嫩的蚕豆叶片,热水,凡士林,天平,量筒,0.5%的甘油溶液。

(5)查询书籍、网站,搜集关于蒸腾作用对植物体自身和改良环境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等方面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多媒体投影两幅图片,请学生思考:在沙漠中与在林荫小道上感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不同呢?引入本课主题。

怎么证明植物有蒸腾作用呢?出示事先准备的两盆植物,请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哪一盆能更好地说明植物有蒸腾作用的现象?
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一)探究实验: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证明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各小组汇报、交流本组的设计方案,并陈述设计的原理是什么,师生一起分析、讨论可行性,然后学生出示课前准备的“蒸腾现象实验装置”,观察、描述各自实验装置中出现的不同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对比和分析,自主地建构“蒸腾作用的概念”以及“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的知识。

教师出示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动态过程,学生尝试着解释原因:
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使靠近气孔的叶肉细胞含水量降低,于是向相邻的叶肉细胞吸水,相邻的叶肉细胞含水量降低,又会向其相邻的叶肉细胞吸水,如此依次传递,直至向导管吸水,这就形成了一种将导管中的水不断地向上拉的拉力。

学生观察模拟动画,意识到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产生的重要意义:能促进植物体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并能促进水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向上运输。

(2)炎热的夏天,人站在骄阳下暴晒久了容易中暑,那植物会不会也“中暑”呢?为什么露天地如同火烤,而树林中却是清爽宜人?“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为什么不会被阳光灼伤呢?
教师出示资料:
①据测定,在干旱的季节里,每平方米面积的树林,每天能向空中散放大约6千克的水;热带雨林降水较其他地区频繁,林区的降水量比无林、少林地区增多30%左右;据科学家测算,某热带雨林的降水量是1950mm/y,蒸腾量是1570 mm/y。

请算一算:蒸腾量占降雨量的百分之几?该组数据又能说明什么?
②在蒸腾过程中,1g水化为水蒸气时,在20℃条件下吸收能量约
2.45kg;有人测量过,城市露天下气温高达35℃时,树荫下只有22℃;据调查,在骄阳似火的夏日,绿化地区比非绿化地区的气温低0.8℃,森林中的气温比庭院中的气温低
1.3 ℃ --3.2 ℃。

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
学生阅读资料,对比分析数据,推测得出蒸腾作用其他方面的意义:蒸腾作用能使植物体有效地散热,降低植物体的温度;蒸腾作用能
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有调节气候的作用。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运用蒸腾作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进一步认同蒸腾作用的重要性。

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联系有关生活现象,小组分析、讨论、交流,最终归纳出结论。

三.归纳梳理,形成体系
学生相互交流、启发和补充,对本节课探究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谈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学生们在分享成功的喜悦的过程中,树立了自信心,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欲望。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为了引导学生学会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启发学生提出与蒸腾作用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交流:
1.移栽植物时,往往要去掉部分枝叶,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园艺工移栽植物时,往往选择阴天或傍晚?
3.春季造林为什么要在树苗发芽前进行?
4.从花鸟市场刚买来的花卉,植入花盆后应置于强光下还是阴暗处?
【教学反思】
学生进入初中后课业负担突然加重→,多数学生只是在被动的学习。

在生物学习上,不少学生只是想一味地接受新知识,特别在实验方面,根本没有考虑到课本的编排人员为什么要做那样的安排,为什么要选择那样的材料用具,为什么要安排那样的实验顺序。

只是在不断的模仿,书上说用什么,他就用什么,书上说第一步怎么做,他就怎么做,基本是照葫芦画瓢。

这样长此以往,不但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逐渐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丧失。

针对这种情况,从接手初一新生开始,我就注意改变了教学思路,尝试着进行一些探索。

首先,在本课开始就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什么是蒸腾作用”,其次是在实验过程中,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分组去探究、选择用具、设计思路,把课本上的按部就班的“观察植物蒸腾现象”的实验改成了探究“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什么”的实验。

本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注重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增加了感性认识,培养了创新能力,提高了科学素质;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难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渗透关爱、保护绿色植物的情感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