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CB530100-重要病毒的入侵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2010年973项目

2010年973项目
煤等含碳固体原料大规模高效清洁气化的基础研 究
2010CB227100 高效规模化太阳能热发电的基础研究 2010CB227200 大规模高效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的基础研究 2010CB227300 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基础研究
1
序号
项目编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项目名称 东南大学
承担单位
首席科学家 洪伟 刘新宇 任晓敏 许宁生 刘铁根 李波 孙家广 蒋昌俊 陈章渊 余少华 夏军 杨修群 吕达仁 周名江 石建省 赵美训 王超
超高频、大功率化合物半导体器件与集成技术基 础研究 新型光电子器件中的异质兼容集成与功能微结构 2010CB327600 体系基础研究 新型微显示和场发射平板显示高品质化及应用的 2010CB327700 基础研究
1315.00 1328.00 1312.00 1345.00 1331.00 1440.00 1373.00 1418.00 1409.00 1379.00 1167.00 1184.00 1290.00 1433.00 1268.00 1317.00 1195.00
深部重大工程灾害的孕育演化机制与动态调控理 论
2010CB732100 城市地下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理论研究 2010CB732200 生物质转化为高值化材料的基础科学问题 2010CB732300
清洁能源生产和环境治理中稀土催化材料应用的 基础研究
2010CB732400 仿生分子识别技术在生物医学应用的基础研究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钢铁研究总院 中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承担单位
首席科学家 董瀚 邱冠周 孙军 益小苏 孙晓峰 朱敏 张文军 李世海 刘日平 李晓谦 戴琼海 吴一戎 冯夏庭 张顶立 孙润仓 卢冠忠 鞠熀先

不同程度烟草白粉病感染秦烟99_的DNA_甲基化研究

不同程度烟草白粉病感染秦烟99_的DNA_甲基化研究
病原菌主要危害植株的叶片,严重时危害果实。 植株在发病
初期,叶片表面通常会出现褪绿斑点,形成白粉状病斑,随后
连成一片,成为边缘不明显的白色粉状物,可降低植株的光
的不同 发 育 时 期 和 不 同 器 官 中 的 甲 基 化 水 平 也 有 所 不
水平 不 同, 其 DNA 甲 基 化 水 平 在 29. 72% ~ 43. 37% [14] 。
低于 50 cm;每种程度至少采集 3 株作为重复处理村大田采集 4 种不同感染程度(0、
烟田内不同发病程度的秦烟 99 叶片,采集的个体间聚力不
尽量减少叶表面的污染,将用 75%的乙醇轻轻地擦洗所采集
的烟草叶片,装在茶包袋中,再置于装有硅胶的塑封袋中干
[ Result]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Erysiphe cichoracearum DC. infection, the higher the DNA methylation level of Qinyan 99 seedlings. [ Conclusion] In this study, the epigenetic diversity of Qinyan 99 infected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tobacco powder virus was studied to provide a
序号
No.
1
2
3
4
5
6
7
8
接头和引物名称
Adaptor and primer name
接头序列
Sequence
Eco RI adaptorⅠ
5′-CTCGTAGACTGCGTACC-3′
Hpa II / Msp I adaptorⅠ

973立项清单

973立项清单

2010CB951500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 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 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 所 国家气候中心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 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 泊研究所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 所
2010CB534900 重大疾病致病机理及相关药物研究 2010CB535000 重大疾病防治新方法研究 2010CB635100 新型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2010CB950100 2010CB950200 2010CB950300 2010CB950400 2010CB950500 2010CB950600 2010CB950700 2010CB950800
2008CB717900
项目(课题) 负责人 郑有良 张利莉 贾宏杰 周建庭 谢应忠 李长贵 孙英贤 程新 葛全胜 郭正堂 乔方利 李建平 董文杰 方精云 陈镜明 顾行发 刘纪远 陈亚宁 张建云 丁平兴 周广胜 王宁练
唐华俊 邹晓蕾 马耀明 张明华 宇如聪 张宏 周俭民 邵峰 宋立荣 吴庆龙 吴丰昌 李 定 刘永 姜晓明
X23 X24 X25 X26 X27 X28 X29 X30 X31 X32 X33 X34 X35 X36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系统的影响机理 及适应机制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数据的评估、同化、融合与 2010CB951600 应用 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变化及其对东亚区域的 2010CB951700 影响与机制研究
2008CB418000 大中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 2008CB418100
湖泊蓝藻水华生态灾害形成机理及防治的 基础研究

微生物生态研究中基于BIOLOG方法的数据分析

微生物生态研究中基于BIOLOG方法的数据分析

生态学报2010,30(3):0817)0823Ac ta Ecologica S inica微生物生态研究中基于BI OLOG方法的数据分析王强1,戴九兰2,吴大千1,余悦1,申天琳1,王仁卿1,2,*(1.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100;2.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B I OLOG微平板法作为一种方便快速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环境微生物检测,微生物生态研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该方法可以获得关于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的大量数据,反映出关于微生物活性的丰富信息。

然而大量的数据也对解释和分析提出了挑战,分析了应用于BIOLOG产生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常用的AW CD值计算,多样性指数计算,主成分分析(PCA),聚类分析,相关、回归等方法深入探讨,阐述各自的功能、不足以及在应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另外也对一些不常见的方法,如非参数多元分析(N on-Para m etric version ofMANOVA/P er m utati on version ofMANOVA)、动力学参数分析、多元回归树、典范对应分析等也进行了讨论。

通过对不同方法应用目标和原理的分析论述了各自优缺点,对微生物研究中基于B I OLOG方法数据分析的选择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B I OLOG;多元统计;环境微生物;数据分析;微生物生态Statistical anal ysis of data fro m B I OLOG m ethod i n the study of m icrobi al ecologyWANG Q iang1,DA I Ji u l a n2,WU D aqian1,YU Yue1,SHEN T ianli n1,WANG Renq i n g1,2,*1In stit u te of Ecology and B io d iversit y,Colle g e of L i fe Sc ie nce,Shandong Un i versit y,Ji c nan250100,China2E nvironm ent R esearc h In stit u t e,S handong Un i v e rsit y,J i c nan250100,Ch i naAbstract:The BI OLOG method has been w idely used to study m i crobial co mm un ity dyna m ics and has pr oved to be a useful tool in the research o fm icrobial ecology.A s a quic k and conve n i ent m et hod,it can prov i de a great a m ount o f data which reflect co mmun ity-level physi olog ical profili ng of m icrobial co mmunities.H o wever,the anal ysi 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multivari ate data has turned out to be one of t he intractable c ha llenges i n studies.T his wor k i ncl uded different methods previousl y appli ed i n BI OLOG analysis and clarified the pur poses and functi ons of these statistical m ethods.AWCD (A 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val ue,diversity i ndices,PCA(pri ncipal co m ponent ana l ysis),cluster analysis, correlati on analysis and regressi on analysis w ere d iscusse d acc ordi ng to their purposes,a l ong w ith co mm on m i stakes and abuses.W e a lso i nvolved a Non-Par a m etric version of MANOVA,catabolic profiles m ethods,canon 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and mult i ple regressi on tree analysis as extensions.T hiswork w ill hel p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I OL OG m et hod and m i pr ove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ctions of m icroor ganis m s i n ecosyste m s.K eyW ords:BI OLOG;multi variate statistics;environ m ental m icr obes;data analysis;m icrobial ecology微生物是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分布广泛,对环境敏感、易变异,且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1-2]。

科技部公布973计划立项项目清单 共批准94个项目

科技部公布973计划立项项目清单 共批准94个项目
李圣怡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CB013300
人体运动功能重建的生机电一体化科学基础
朱向阳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
2011CB013400
机械装备再制造的基础科学问题
张洪潮
大连理工大学
教育部
2011CB013500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高陡边坡全生命周期性能演化与安全控制
教育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2012CB719900
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精处理和空间信息智能转化的理论与方法
单杰
武汉大学
教育部
2012CB720000
行星表面精确着陆导航与制导控制问题研究
崔平远
北京理工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2CB720100
大型客机座舱内空气环境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陈清焰
天津大学
教育部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祝之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12CB517900
儿童孤独症的遗传基础及其致病的机制研究
夏昆
中南大学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教育部
2012CB518000
重大心血管疾病相关GPCR新药物靶点的基础研究
肖瑞平
北京大学
教育部
2012CB518100
严重创伤重要组织器官修复再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
付小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2012CB518200
高原低氧环境的快速习服与长期适应机制研究
范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资料

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资料
深井复杂地层安全高效钻井基础研究
李根生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良好
通过财务
验收
2010CB226800
煤炭深部开采中的动力灾害机理与防治基础研究
姜耀东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教育部
良好
通过财务
验收
2010CB226900
重油梯级分离与高效转化的基础研究
鲍晓军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科学院
优秀
通过财务
验收
2010CB530400
基于“肾藏精”的脏象理论基础研究
王拥军
上海中医药大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优秀
通过财务
验收
2010CB630700
光电功能晶体的结构、性能和制备过程研究
王牧
南京大学
教育部
优秀
通过财务
验收
2010CB631100
先进复合材料空天应用技术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附件
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首席科学家
第一承担单位
依托部门
项目验收结果
财务验收
结果
农业科学等8个973计划领域
2010CB126000
棉花纤维品质功能基因组研究及优质高产新品种的分子改良
喻树迅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农业部
优秀
通过财务
验收
2010CB126100
主要农作物核心种质重要农艺性状单元型区段及互作研究
张学勇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五溴联苯醚-镉胁迫下蚯蚓抗氧化防御反应

五溴联苯醚-镉胁迫下蚯蚓抗氧化防御反应

D E-71 对蚯蚓的抗氧化防御反应主要表现为拮抗效应� 关键词: DE -71; C d2+; 蚯蚓; 酶活性 � � � 中图分类号: X 171. 5 文献标志码: A d : 10 . 39 69 /. . 10 0 3-6 50 4 . 20 10 . 11. 0 0 3 文章编号: 10 0 3-6 50 4 ( 20 10 ) 11-0 0 10 -0 7
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种污染物对蚯蚓的三种酶活性均产生一定的影响, DE-71 主要表现为诱导效应, 而高浓度的 C d2+则会产生抑制作用, S O D 和C AT 较P O D 敏感, 对环境污染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C d2+和 D E-71 复合染毒对抗氧化防御系统产生一定的联合毒性效应, SO D 主要由 协同转变为拮抗作用; � � � 以 � C A T 指示的联合效应则受 D E -71染毒浓度的影响, 当 C d2+与 10 和 10 0 / (干重 ) DE-71 复合时, 联合毒性作用 由协同转变为拮抗, 而与 4 0 0 / (干重 ) DE-71复合时则呈现协同作用; P O D 指标下两种污染物间则表现为拮抗作用�总体来说 C d2+与
表1 供试土壤的理化性质
筛备用, 其基本理化性质见表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土壤类型 � 总氮 � � � ( � � / ) 总磷( �) � 总钾( / ) C E C 交换量( / ) 有机质含量( �) H 中壤 0. 066 0. 639 12. 8 4 9. 8 3 1. 1 8 . 5

家蚕BmNPC1蛋白在杆状病毒BmNPV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家蚕BmNPC1蛋白在杆状病毒BmNPV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单位代码10635学号012013408000309博士学位论文家蚕BmNPC1蛋白在杆状病毒BmNPV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作者:李致宏指导教师:周泽扬教授李春峰副教授学科专业:微生物学研究方向:应用微生物提交论文日期:2018年5月21日论文答辩日期:2018年6月2日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中国 重庆2018年6月西南大学二零一八届博士学位论文家蚕BmNPC1蛋白在杆状病毒BmNPV侵染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学科专业:微生物学研究方向:应用微生物指导教师:周泽扬教授李春峰副教授研究生:李致宏中国·重庆2018年6月Dissertation for Doctoral Degree ofSouthwest UniversityThe role of Bombyx mori Niemann-Pick disease type C(BmNPC1)in baculovirusinfect host cellMajor:MicrobiologyField:Applied MicrobiologySupervisor:Prof.Zeyang ZhouAssociate Prof.Chunfeng Li Candidate:Zhihong LiChongqing,ChinaJune,2018目录目录摘要 (I)ABSTRACT (V)第一章文献综述 (1)1.1NPC1蛋白研究进展 (1)1.1.1NPC1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1)1.1.2NPC1蛋白参与胆固醇运输功能的研究历程 (2)1.1.3NPC1蛋白与疾病 (5)1.1.4NPC1蛋白与病毒侵染 (6)1.2杆状病毒的研究进展 (11)1.2.1杆状病毒的分类 (11)1.2.2杆状病毒的生活周期 (12)1.2.3膜融合蛋白与杆状病毒 (14)1.2.4杆状病毒的应用 (16)第二章引言 (19)2.1研究背景 (19)2.2研究目的和意义 (20)2.3主要研究内容 (20)2.3.1家蚕BmNPC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0)2.3.2家蚕BmNPC1的原核表达及定位分析 (21)2.3.3BmNPC1蛋白在BmNPV侵染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21)2.3.4家蚕BmNPC1参与杆状病毒侵染的机制研究 (21)2.4研究技术路线 (22)第三章家蚕Bmnpc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3)3.1材料与方法 (23)3.1.1材料 (23)3.1.2主要方法 (24)3.2结果与分析 (25)3.2.1家蚕BmNPC1的鉴定及序列基本特征分析 (25)3.2.2家蚕BmNPC1的空间结构预测 (27)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2.3家蚕BmNPC1的功能域分析 (28)3.2.4家蚕BmNPC1的系统进化分析 (30)3.3结论与讨论 (31)第四章家蚕BmNPC1的原核表达及定位分析 (35)4.1材料与方法 (35)4.1.1材料 (35)4.1.2主要试剂与仪器 (35)4.1.3主要方法 (41)4.2结果与分析 (48)4.2.1家蚕Bmnpc1的CDS扩增 (48)4.2.2BmNPC1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49)4.2.3家蚕BmNPC1的定位研究 (50)4.2.4家蚕BmNPC1蛋白膜外区多克隆抗体制备 (51)4.3结论与讨论 (55)第五章BmNPC1在杆状病毒BmNPV侵染宿主中的作用分析 (59)5.1材料与方法 (59)5.1.1材料 (59)5.1.2主要试剂与仪器 (59)5.1.3主要方法 (61)5.2结果与分析 (67)5.2.1NPC1抑制剂对BmE细胞的毒性分析 (67)5.2.2NPC1抑制剂对杆状病毒在BmE细胞中增殖的影响 (68)5.2.3BmNPC1干涉载体的构建及抑制Bmnpc1转录的分析 (70)5.2.4干涉载体的表达对杆状病毒在BmE细胞中增殖的影响 (71)5.2.5敲除BmNPC1细胞的构建及鉴定 (74)5.2.6敲除BmNPC1的细胞对杆状病毒增殖的影响 (75)5.3结论与讨论 (77)第六章家蚕BmNPC1参与杆状病毒侵染的机制研究 (79)6.1材料与方法 (79)6.1.1材料 (79)6.1.2主要试剂与仪器 (79)6.1.3主要方法 (82)6.2结果与分析 (89)6.2.1免疫共沉淀分析家蚕BmNPC1和杆状病毒GP64之间的互作 (89)6.2.2酵母双杂交分析BmNPC1与GP64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97)6.2.3家蚕BmNPC1与杆状病毒BV之间的定位分析 (103)6.2.4家蚕BmNPC1的抗体封闭对杆状病毒BV侵染宿主细胞的影响 (105)6.2.5杆状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侵染模型 (108)6.3结论与讨论 (109)第七章综合与讨论 (113)7.1家蚕Bmnpc1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13)7.2家蚕中BmNPC1的原核表达及定位分析 (113)7.3杆状病毒BmNPV的侵染依赖于BmNPC1蛋白 (114)7.4家蚕BmNPC1参与杆状病毒BmNPV侵染的机制研究 (114)论文的创新点 (117)参考文献 (119)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研课题 (131)附录 (133)致谢 (142)家蚕BmNPC1蛋白在杆状病毒BmNPV侵染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微生物学博士研究生李致宏指导教师周泽扬教授李春峰副教授摘要C型尼曼-匹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 type C,NPC)是一种致命的神经内脏脂质沉积病,其最显著的异常细胞表型为游离胆固醇沉积于溶酶体内,导致胆固醇从溶酶体向细胞内其他部位的运输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重要病毒的入侵机制研究首席科学家:胡勤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4年8月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一、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冠状病毒科、黄病毒科和疱疹病毒科中的代表病毒HCoV-HKU、JEV和HSV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I、II、III型病毒入侵机制的比较研究,发现其共性或规律,为设计相对广谱的抗病毒入侵药物提供新思路,是病毒病防治的重大需求。

本项目将集中解决如下关键科学问题:(1)病毒包膜蛋白-细胞受体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2)病毒包膜蛋白变构诱导病毒-细胞膜融合的机理及其抑制。

其学术内涵包括:1、HCoV-HKU、JEV等的入侵受体尚未确定冠状病毒HCoV-HKU的入侵受体尚未确定;黄病毒JEV、疱疹病毒HSV在不同细胞上可以与不同细胞表面分子结合,但有些只是吸附因子而不是入侵受体。

发现HCoV-HKU、JEV的细胞受体及研究受体的分子识别机制对于研究病毒包膜蛋白与细胞受体相互作用、病毒内化及病毒膜-细胞膜融合的分子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阐明这些科学问题将有助于揭示HCoV-HKU、JEV、HSV为代表的I、II、III型包膜病毒的入侵机制及规律,并为药物设计和新型疫苗研制提供科学依据和突破口。

2、HCoV-HKU、JEV、HSV病毒内化和病毒-细胞膜融合的机制仍不清楚HCoV-HKU、JEV和HSV病毒内化、病毒膜与细胞膜融合等过程的分子机制均不清楚。

除以上共性问题外,有待回答的问题还包括:(1)HCoV-HKU:尚无HCoV-HKU敏感细胞系;HCoV-HKU S 蛋白的激活方式及介导病毒入侵途径不明确;HCoV-HKU S 蛋白的抗原特性及病毒中和抗体表位尚有待研究。

(2)JEV:对包膜蛋白中决定细胞、组织嗜性和毒力的相关位点不明确;对JEV入侵初始靶细胞、入侵抗原提呈细胞及入侵血脑屏障的分子机制均不清楚。

(3)HSV:其入侵是通过4个病毒包膜蛋白gB、gD、gH、gL与细胞膜或内体膜蛋白相互有序的协同作用实现的。

gD 是主要的受体结合蛋白,是HSV入侵的重要决定因素。

尽管其胞外结构域晶体结构已经解析,但对受体选择使用的机制仍然了解甚少;gB 有可能在融合中起关键作用,但仅有gB是不能完成HSV膜融合的;gH、gL在所有疱疹病毒中高度保守,并且对病毒的入侵与膜融合是必需的;目前对病毒入侵过程中gB、gD、gH、gL如何协同作用还不清楚。

3、HCoV-HKU、JEV、HSV包膜蛋白与受体互作的结构基础和入侵抑制仍是未知领域HCoV-HKU S 蛋白、JEV E 蛋白和HSV gB、gD、gH、gL蛋白是病毒入侵的关键蛋白,除对gD、gB胞外结构域晶体结构进行了解析外,对HCoV-HKU S 蛋白、JEV E 蛋白和HSV gH、gL蛋白的结构仍不了解,也尚无针对HCoV-HKU、JEV、HSV的入侵抑制剂。

揭示以上包膜蛋白与受体互作的结构基础将为药物和疫苗设计提供理想的靶位点。

【研究内容】1、病毒的细胞受体及受体介导的内化1.1、HCoV-HKU入侵受体、靶细胞入侵途径的研究由于缺少细胞培养模型,HCoV-HKU侵染和致病机制的研究受到很大的局限。

我们将通过建立多种假病毒系统,结合膜蛋白荧光差异2D技术分析A549、NIH-3T3等细胞膜蛋白的差异点,用标记及磁珠免疫共沉淀的方法,寻找与冠状病毒S蛋白和/或与其粘附相关的分子(如HLA-Cw0702)相互作用的病毒细胞受体或辅助因子,并确认这些蛋白的功能及与S蛋白相互作用方式。

包膜病毒结合相应受体后,可以直接和细胞膜融合(如HIV),也可以经内化后与胞内体进行膜融合(如流感病毒,HIV)。

有些冠状病毒采用直接膜融合途径,而有些冠状病毒采用胞内体膜融合途径。

本课题将对HCoV-HKU的膜融合途径进行详尽的研究。

1.2、JEV病毒受体分子的发现与确定JEV能够感染多种细胞系,我们将综合采用生物化学和病毒学方法,针对不同的细胞模型,采用亲和纯化、cDNA文库或表型缺失文库来进行选择性的筛选。

同时,将通过受体重建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来确定所发现的病毒受体分子的功能特征。

1.3、JEV 入侵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子机制JEV是具有代表性的脑炎病毒,且有成熟的细胞和动物模型,我们拟以已有的JEV 强、弱毒株为模式病毒,在动物模型上,从体内层面研究病毒内化途径和诱导神经损伤的信号传递机制,以期揭示JEV的致病机理,为解析其它脑炎病毒如西尼罗河病毒等类似科学问题提供参考。

1.4、PI3K信号在HSV入侵中的作用PI3K信号通路能影响多种细胞内的转运过程,包括物质分选、小泡形成(包括自噬体形成)和运送、膜融合等,在埃博拉病毒、流感病毒等的内化及复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我们将研究PI3K-Akt信号通路在HSV感染早期的作用及病毒感染对PI3K信号通路的影响;确定PI3K-Akt信号通路在HSV膜融合及入侵过程起作用的主要下游效应蛋白,最终阐明HSV所利用的完整的PI3K信号通路及其作用。

2、病毒包膜蛋白及其介导的膜融合机制2.1、HCoV-HKU S蛋白酶解激活机制研究I型包膜病毒的融合蛋白前体一般需要酶解切割才能被激活而发挥膜融合功能。

一些病毒包膜蛋白的酶解激活发生在向细胞表面的转运过程中,比如流感病毒HA和逆转录病毒的Env;而另外一些病毒膜蛋白的酶解激活则发生在病毒入侵靶细胞的过程中,比如埃博拉病毒和SARS-CoV。

SARS-CoV S蛋白在病毒颗粒表面为未切割的三聚体,结合细胞受体后S蛋白可能发生构象改变,可以被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 L)切割而被激活。

HCoV-HKU S 蛋白包含前体蛋白转化酶Furin切割位点,成熟的HCoV-HKU S蛋白可能在分泌途径中被Furin样宿主蛋白酶裂解。

进一步深入研究HCoV-HKU S蛋白酶解激活途径是探讨病毒入侵机制的关键环节之一。

2.2、JEV膜融合过程中E蛋白的结构与功能、E蛋白毒力相关位点的研究利用膜融合细胞模型和定点突变技术,研究和发现JEV E蛋白介导膜融合的关键位点或决定因子,同时以制备的构型依赖的E蛋白单克隆抗体,研究E蛋白在病毒融合过程中的构象变化;在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的基础上,利用假病毒和人工突变技术,构建JEV E 蛋白突变子,并在不同组织、细胞上验证其细胞和组织嗜性,初步确定与病毒组织、细胞嗜性相关的功能位点;利用反向遗传学,构建JEV不同突变株,在细胞和动物活体水平上进行研究和验证。

2.3、HSV 包膜蛋白gH、gL、gD、gB的功能研究以HSV为代表的疱疹病毒包含至少12个包膜蛋白,在病毒吸附、膜融合及入侵过程中起的作用各不相同,本研究以HSV-1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已有的膜融合细胞模型,研究包膜蛋白与宿主受体以及包膜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阐明各种包膜蛋白对病毒入侵的贡献;通过对gH、gL、gD、gB等主要包膜蛋白关键氨基酸的定点突变,发现病毒与宿主作用的关键基因和位点,为抗病毒药物提供新的靶标。

3、病毒包膜蛋与受体互作的结构基础及抑制病毒入侵的新靶点的发现3.1、病毒包膜蛋白与受体互作的精细定位通过定点突变、嵌合体构建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和假病毒技术,研究HCoV-HKU S蛋白、JEV E蛋白、HSV gD、gB蛋白等病毒包膜蛋白与受体相互作用的精细定位,发现包膜蛋白和细胞受体上决定病毒入侵的关键氨基酸位点或决定因子。

3.2、病毒包膜融合蛋白的三维结构运用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NMR)技术或低温电子显微学等先进结构生物学方法和手段,并结合生物信息学,解析HCoV-HKU S蛋白NHR/CHR融合核心、JEV E蛋白及融合肽、HSV gH-gL复合体的三维结构,从结构角度分析这些蛋白质在病毒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的功能,提出可能的入侵抑制手段。

3.3、发现靶向病毒受体结合域、病毒融合肽等位点的病毒入侵靶位点根据3.1、3.2研究中发现的基于病毒包膜蛋白-受体互作或病毒融合肽的靶位点,设计、合成或筛选多肽或小分子抑制剂,在细胞水平测试其抑制活性。

通过抑制实验,进一步对病毒入侵机制进行验证或确认,同时为新型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新靶标或新策略。

二、预期目标【总体目标】本项目根据我国将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列为关键基础科学问题这一决策,聚焦国际上病毒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立足于我国重要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特点,选择冠状病毒、黄病毒和疱疹病毒中对我国具有严重危害或潜在危害的代表性病毒为研究对象,运用病毒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等手段,揭示I、II、III型包膜病毒入侵的分子机制和规律,发现阻断包膜病毒入侵的药物和疫苗靶位点。

本项目的完成将在包膜病毒入侵和抑制方面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领先于国际同类研究的创新性成果,提高我国在病毒入侵机制等传染病基础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

【五年预期目标】1、建立和完善分别用于HCoV-HKU、JEV和HSV病毒研究的假病毒体系或膜融合研究细胞模型。

2、发现和鉴定HCoV-HKU、JEV的入侵、吸附受体。

3、弄清受体介导的病毒内化及宿主信号对病毒内化的影响:明确HCoV-HKU S蛋白激活机制和病毒入侵途径;探讨PI3K信号通路在HSV膜融合及入侵过程中的作用,揭示自噬与HSV的关系。

4、阐明包膜蛋白的功能及其介导的膜融合机制:解析HCoV-HKU S蛋白介导膜融合的关键位点、S蛋白中和抗体的抗原表位;探讨JEV E蛋白中与病毒的细胞、组织嗜性和毒力相关的功能位点;弄清HSV gH、gL、gD、gB 蛋白在膜融合中的功能。

5、解析病毒包膜蛋白与受体互作的结构基础: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HCoV-HKU S蛋白、JEV E蛋白和HSV gD蛋白与受体作用的关键位点;运用生物物理学手段解析HCoV-HKU、JEV和HSV融合蛋白的三维结构。

6、发现抑制病毒入侵细胞的新靶点:在基于对病毒-细胞膜融合机制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入侵抑制评价体系,设计和筛选针对包膜蛋白或受体的新型入侵抑制剂。

7、培养一批在包膜病毒研究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和后备人才;造就一支跨学科、跨领域、精诚合作、团结奋进的科研队伍。

8、在包膜病毒入侵研究领域取得一些开拓性的科研突破,发表一批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科研论文,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

三、研究方案1、总体研究思路本项目的总体学术思路是:立足于我国重要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特点,选择冠状病毒、黄病毒和疱疹病毒中对我国具有严重危害或潜在危害的代表性病毒为研究对象,聚焦国际前沿的科学问题,以受体的发现-病毒内化及膜融合-病毒入侵的结构基础-入侵抑制为主线,从细胞、分子和原子水平,开展对包膜病毒入侵机制的原创性研究,揭示I、II、III型包膜病毒的入侵规律,为药物和新型疫苗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