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显者①旅宿邮亭②,时方溽暑③,帐内多蚊,驱之不出,因忆家居时堂宽似宇,簟④冷如冰,又有群姬⑤握扇而挥,不复知其为夏,何遽⑥困厄至此!因怀至乐,愈觉心烦,遂致终夕不寐。
一亭长露宿阶下,为众蚊所啮⑦,几至露筋,不得已而奔走庭中,俾⑧四体动而弗停,则啮人者无由厕足⑨;乃形则往来仆仆⑩,口则赞叹嚣嚣⑪,一似苦中有乐者。
显者不解,呼而讯之,谓:“汝之受困,什佰⑫于我,我以为苦,而汝以为乐,其故维⑬何?”亭长曰:“偶忆某年,为仇家所陷,身系狱中。
维时亦当暑月,狱卒防予私逸,每夜拘挛⑭手足,使不得动摇。
时蚊蚋之繁,倍于今夕,听其自啮,欲稍稍规避而不能,以视今夕之奔走不息,四体得以自如者,奚啻⑮仙凡人鬼之别乎!以昔较今,是以但见其乐,不知其苦。
”显者听之,不觉爽然自失。
(选文有删改)【注】①显者:富贵的人。
②邮亭;驿站。
③溽暑:盛夏。
④簟:枕席。
⑤姬:姬妾。
⑥何遽:怎么。
⑦啮:咬。
⑧俾:使。
⑨厕足:立足。
⑩仆仆:辛苦的样子。
⑪嚣嚣:大声叫喊。
⑫什佰:十倍百倍。
⑬维:由于,因为。
下文的“维”是语气词,不译。
⑭拘挛:捆住。
⑮奚啻:何止,岂但。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①不得已而奔走庭中 庭:_______________②呼而讯之 讯:_______________③是以但见其乐 但:___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驱之不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B.为众蚊所啮 不足为外人道也C.狱卒防予私逸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倍于今夕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怀至乐,愈觉心烦,遂致终夕不寐。
②听其自啮,欲稍稍规避而不能。
(4)选文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5)从选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海鸥与巷燕鸥于海渚遇巷燕。
2017-2018学年(下)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2017-2018学年(下)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一)游武夷记(节选)曹学佺以七夕前一日发建溪,百里,抵万年宫,谒玉皇太姥十三仙之列,履汉祀坛,即汉武帝时所谓“干鱼荐武夷①”者也。
泛舟溪上,可以望群峰,巍然首出,为大王;次而稍广,为幔亭。
按魏志②:“魏子骞为十三仙地主,筑升真观于峰顶,有天鉴池、摹鹤岩诸胜。
以始皇二年,架虹桥而宴曾孙③,奏‘人间可哀’之曲。
”今大王梯绝不可登,幔亭亦惟秋蝉咽衰草矣。
玉女兜鍪之下,数里,为一线天。
道经友定故城,虎为政,游人不敢深入。
两崖相阖者里许,中露天光仅一线。
有风洞,白玉蟾斩蛇于此,今祠之,而肃杀之气犹存云。
注释①干鱼荐武夷:汉武帝时,有人奏请祭祀各方神灵以拟出规格,其中有“祀武夷君用干鱼”说。
②魏志:《三国志》中《魏志》。
③曾孙:对乡人的称呼。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次.而稍广次:其次B.今大王梯.绝不可登梯:用梯子C.有天鉴池、摹鹤岩诸胜.胜:胜景D.白玉蟾斩蛇于此,今祠.之祠:祠堂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A.以.七夕前一日发建溪以:介词,表时间,在B.而肃杀之.气犹存云之:主谓之间,不译C.为.一线天为:是D.白玉蟾斩蛇于.此于:在3.翻译句子。
(4分)(1)泛舟溪上,可以望群峰,巍然首出,为大王。
(2)道经友定故城,虎为政,游人不敢深入。
4.作者引用《魏志》有什么作用?(4分)(二)游沙湖苏轼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初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含答案

初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千金市骨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②,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③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涓人:近侍之臣。
②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
③安事:怎么能够。
④期年:满一年。
不能期年,即不到周年。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执策而临之________②才美不外见________③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________④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________(2)下面句中划线“之”字的解释与其它三句有明显不同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策之不以其道C.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D.死马且市之五百金(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4)请结合【甲】文内容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
(5)请谈谈你如何评价【乙】文中涓人“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的做法。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罴说柳宗元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
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
貙闻其鹿也,趋而至。
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部编八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 .. 。
部编八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50 篇,含答案)班级姓名完成情况一 木兰从军木兰者,古时一女子也。
少习骑射,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
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少习骑射()(2)市鞍马()(3)长而益精( )(4)木兰乃易男装()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4、木兰是古代的女英雄。
古往今来,其实像她这样不让须眉的女子还有很多。
你能再举一个这样 的人和事吗?1、(1)小时候 (2)买 (3)更加(4)换2、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4、略。
二 好书之人有三病好书之人有三病:其一,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牙签锦轴,装潢炫耀,骊牝之外,一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
其一,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污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
其一,博学多识,兀兀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用,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视之肉 食面墙诚有间矣,其于没世无闻,均也。
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好书之人有三病( ) (2)徒为架上观美()(3)其于没世无闻,均也()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3、用简明的话概括“好书之人”中的“三病” (1) (2) (3)1、(1)毛病 (2)只是(3)一样2、至于真的懂书而又能喜好它,喜好它又能运用它,古人也以为是很难的,何况在今天呢!3、(1)追求虚名,把书作为装饰品,而不阅读学习。
(2)多方搜集,只图占有,却不研究探讨。
. . .....(3)终年苦读,也“博学多识”,但不能把知识灵活运用,一生没有什么建树。
部编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部编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②辄以水沃面音:义:③食不给音:义: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十五、阅读陶渊明《桃花源记》,完成1~4题。
(15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 )之,复前行,欲穷( )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 )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
黄发( )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 )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 )云:“不足( )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 )向( )路,处处志( )之。
及( )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 )往。
未果,寻( )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处处志之/寻向所志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C.停数日,辞去/成礼而去D.既出,得其船/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把“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渔人进出桃花源是文章的线索,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一线贯穿,平铺直叙。
B.渔人从山上的小口进入桃花源以后,发现那里桃林美艳,土地平整,房屋整齐。
C.渔人后来“寻向所志”、“不复得路”使人觉得桃花源真真假假,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D.“皆叹惋”这细节描写,写出了桃源人忧叹自己和平安宁的生活被外人破坏了的情态。
八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一)2009.03.21【一】晏子之御晏子为齐相, 出。
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
其夫为相御, 拥大盖, 策驷马②, 意气扬扬, 甚自得也。
既而归, 其妻请去③。
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 身相④齐国, 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 志念⑤深矣, 常有以自下⑥者。
今子长八尺, 乃为人仆御。
然子之意, 自以为足。
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
晏子怪而问之, 御以实对⑧。
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
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③去:离开, 这里指离婚。
④相:担任国相。
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
⑥自下:谦虚。
⑦自损抑:克制自己, 保持谦卑。
⑧对:回答。
[译文]:晏子担任齐国之相时, 有一天出去。
车夫的妻子, 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
她丈夫替国相驾车, 坐在伞下, 用鞭子抽打着车前的四匹马, 趾高气昂, 很是神采气昂。
车夫回来后, 他妻子要求离婚, 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 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 身为齐相, 名闻各国。
今天, 我看他出门, 智谋深远, 态度谦虚。
现在看看你, 身高八尺, 却做人家的车夫, 可是看你的样子, 好像还觉得很满足, 我因此要求离婚。
”从此之后, 她丈夫处处收敛, 谦卑多了。
晏子觉得奇怪, 就问他怎么回事, 车夫据实相告, 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1.解释下列短语。
(1)意气扬扬:(2)名显诸侯: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观其出, 志念深矣, 常有以自下者。
3.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本文是寓言, 简短精练, 含义深刻, 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 说服力强。
B.本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 虽鲜明生动, 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
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 似乎也不够慎重。
4.晏子是古代名相, 结合文段, 用自己的话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1.(1)趾高气扬, 得意洋洋, 手舞足蹈, 得意忘形等;(2)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乙]郗公值永嘉①丧乱,在乡里,甚穷馁。
乡人以公名德,传②共饴③之。
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甥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
”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
后并得存,同过江。
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注】①永嘉:晋怀帝年号。
②传:轮流。
③饴:同“饲”,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2)郗公值永嘉丧乱2.加点词语解释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问所从来战则请从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记之而去C.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甥周翼二小儿往食及下船D.席苫于公灵床头行者休于树3.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
4.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文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表现了桃花源中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乡人“传共饴之”,是因为郗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八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班级姓名完成情况一木兰从军木兰者,古时一女子也。
少习骑射,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
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少.习骑射()(2)市.鞍马()(3)长而益.精()(4)木兰乃易.男装()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4、木兰是古代的女英雄。
古往今来,其实像她这样不让须眉的女子还有很多。
你能再举一个这样的人和事吗?1、(1)小时候(2)买(3)更加(4)换2、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4、略。
二好书之人有三病好书之人有三病:其一,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牙签锦轴,装潢炫耀,骊牝之外,一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
其一,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污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
其一,博学多识,兀兀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用,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视之肉食面墙诚有间矣,其于没世无闻,均也。
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好书之人有三病.()(2)徒.为架上观美()(3)其于没世无闻,均.也()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3、用简明的话概括“好书之人”中的“三病”。
(1)(2)(3)1、(1)毛病(2)只是(3)一样2、至于真的懂书而又能喜好它,喜好它又能运用它,古人也以为是很难的,何况在今天呢!(3)终年苦读,也“博学多识”,但不能把知识灵活运用,一生没有什么建树。
三卖柴翁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
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
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上初登位,禁之。
至大赦,又明禁。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1、(1)给 (2)眼泪 (3)通“值”价值 (4)就2、A3、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
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四居安思危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于居安思危戒贪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必固.其根本()(2)德不厚而思国之理.()(3)戒.奢以俭()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3、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4、有人说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世界也很和平了,不需要再谈什么居安思危了。
对这种说法你赞同吗?谈谈你的看法和理解。
1、(1)使……巩固(2)治好,安定(3)戒除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不赞同。
理由略。
五陈元方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1、“法”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
②方法,做法。
③效法,仿效。
④标准,法则。
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3、下面对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B、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C、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D、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4、文中“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5、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1、③2、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3、A4、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5、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六三人成虎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距离B、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诽谤C、愿王察.之矣观察D、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结束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3、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三人成虎”,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1、C2、街市上没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变成真有老虎了。
3、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七太宗有骏马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
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①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
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邪?”太宗意乃解②。
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无病而暴.死()(2)使公以.马杀人()(3)必轻.吾国()(4)公乃释.罪()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3、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4、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1、(1)突然(2)因为(3)轻视,看不起(4)免去2、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3、太宗因爱马暴死欲杀养马人,经皇后劝解才改变主意。
4、劝谏齐谏公不要杀养马宫人。
八长者子昔有大长者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
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漩洑洄流矶激之处,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
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众人闻之,深信其语。
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
时长者子即便代处。
至洄洑旋流处,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
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
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语.众人言()(2)不能前进至于宝所.()(3)举.船商人没水而死()2、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读了这则故事,联系实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1、(1)告诉。
(2)地方或处所。
(3)权。
2、一位富家子弟熟背驾船方法,夸夸其谈,却没有实践经验。
一次入海采宝途中,船师猝死,由他驾船,结果船沉人亡。
3、答案示例:(1)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或:既要重知识,也要重能力。
(2)不盲从,不轻信。
或:听其言,观其行。
九李惠拷皮后魏李惠,为雍州刺史。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
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
惠遣争者出,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拷知主乎?”群下以为戏言,咸无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服而就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同释.重担()(2)惠遣.争者出()(3)以杖击之.()(4)薪者乃.服而就罪()2、李惠对州纲纪(即州主簿)说出了断此案的办法,你知道是什么办法吗?3、从文中可以看出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1、(1)认为(2)等到(3)原因(4)……的原因2、(1)捧着进献给厉王。
(2)和氏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3)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3、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4、略。
十和氏璧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工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璞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其宝焉。
遂命曰:“和氏之璧。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王以.和为诳()(2)及.厉王薨,武王即位()(3)使人问其故.()(4)此吾所以..悲也()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奉而献之厉王。
(2)和乃抱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3)泣尽而继之以血。
3、卞和为什么大哭?(用原文句回答)4、自选角度,简要评价这件事。
1 、(1)通“悦”,高兴(2)①使命②出使(3)对 2、D3、哪里有舍弃主要的而问次要的问题呢?4、以民为本十一苟无民,何以有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注释】①赵威后:赵惠文王妻。
②书未发:国书没有打开。
③岁:年成。
④恙:忧患。
⑤苟:如果。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使者不说.:()(2)臣奉使使..威后:()()(3)不然.()2、下列句子与文中:“何以有民”句式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A、子何恃而往B、卖炭得钱何所营C、彼不我恩也D、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1、D2、(1)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
(2)就算国君赏赐我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3、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启示略。
十二曾子辞邑曾子衣敝衣以耕。
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