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苏教版

合集下载

2016_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第一学期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3)苏教版

2016_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第一学期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3)苏教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3)(一)强记之法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某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之,录讫①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也六七段。

掩卷②闲步,即就壁间观所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③精熟,一字不遗。

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④中。

俟⑤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

随收随补,岁无旷日。

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

数年之后,腹笥渐满。

每见务为泛滥者⑥,略得影响⑦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⑧,不如予之约⑨取而实得也。

”(选自《篙庵闲话》)【注释】①讫(qì):完毕。

②掩卷:合上书本。

③务期:一定要达到。

④笥 (xì):竹箱。

⑤俟(sì):等到。

⑥务为泛滥者:务为;力求。

泛滥:此指多而杂乱。

⑦影响:此处指印象。

⑧枵( xiāo)腹:空腹,指毫无学问。

⑨约:简要,精练。

【阅读指津】世界上许多名人之所以成功,与他们善于读书有关。

读书有成效,不仅取决于读什么,而且决定于怎样读,一目十行,二分群书,利用“三余”……本文的读书法和苏轼在《稼说送张琥》所阐述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相一致。

叶奕绳要告诉我们的是与其贪多而杂乱无章地读书,以致无所得;不如精练地阅读而能得到实际的收获。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即就.壁间观所录( ) (2)一字不遗.( )(3)壁既.满( ) (4)岁无旷.日( )2.下列句中“之”与“粘之壁间”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B.马之.千里者C.跪而拾之.以归D.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3.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录讫朗诵..十余遍B.每见务为泛滥..者C.略得影响..而止D.其实..味不同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

(2)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5.作者在文中倡导“约取而实得”的读书方法。

“约取”的具体表现为,“实得”的具体表现为。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比阅读—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比阅读—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比较阅读测试㈠命题人:梦在他乡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1-5题。

(18分)【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于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回:“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③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④。

妻子入见,立有间。

公日:“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注】①景公:齐国国君。

③霁(jì):天放晴。

③被:同“披”。

④陛:皇宫的台阶。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2分)其实味不同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6分)①吏二缚.一人诣王________________ ②晏子避席.对曰________________③齐人固善盗.乎________________ ④叶徒.相似________________⑤晏子入见,立有间.________________ ⑥逸.而知人之劳____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苏教版八上语文第一学期初二期末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3)

苏教版八上语文第一学期初二期末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3)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初二语文期末复习专题《课外文言文》(3)(一)为学①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②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③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④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南海还以告富者富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选自清·彭端淑《白鹤堂文集》) 【注释】①为学:做学问。

②鄙:边远的地方。

③语:告诉。

④恃:凭借,倚仗。

⑤顾:难道。

【阅读指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

主观努力是成功的关键。

人贵立志,事在人为。

人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

人之为学,贵在立志,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天资的高低,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字共三十有四B.蜀之鄙.有二僧/肉食者鄙.,未能远谋C.西蜀之去.南海/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野有麦场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2)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3.你从这篇文章中领悟到了什么道理?(二)僻性畏热冯梦龙①一贫亲赴富亲之席,冬日无裘②而服葛③,恐人见笑,故意挥一扇对众宾曰:“某性畏热,虽冬月亦好取凉。

”酒散,主人觉其伪,故作逢迎之意,单衾④凉枕,延宿池亭之上。

夜半不胜寒,乃负床⑤芘体⑥而走,失脚堕池中。

主人环视之,惊问其故,贫亲曰:“只缘僻性畏热之甚,虽冬月宿凉亭,还欲洗一水浴耳。

”(选自冯梦龙《广笑府》)【注释】①冯梦龙(1575-1646):明末文学家、戏曲家。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古文复习试卷及文言文试题答案.doc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古文复习试卷及文言文试题答案.doc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古文复习试卷及文言文试题答案=一,阅读《晏子使楚》选段,完成1-60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

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圣人非所与熙也②齐人固善盗吾欲辱之,何以也?④晏子避席对曰酒酣左右对曰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吏二缚王。

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楚国君臣采用了怎样的计谋来侮辱晏子的?(用自己的话回答)4、晏子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指出晏子外交语言的特点。

阅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完成21-22。

阅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完成6—7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面;食不给,啖③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及至被谗④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

②辄:往往,每每。

③啖:吃。

④谗:说人坏话。

5、你认为上文表现了范仲淹哪些高尚的品质?6、读了上文后,试写出和“天下为己任”意义相近的一句名言。

二、阅读《人琴俱亡》,回答下列问题。

7 -11 共18分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苏教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一)答苏迈书①辱书勤恳千万②,观所自道③从学就仕,而知病之所在。

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顾④既在官,则难得师友,又少读书之光阴,然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居一州一县求师之法。

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注释】①答苏迈书: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给苏迈的回信摘录。

苏迈是苏轼的长子。

②辱书勤恳千万:意为你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觉。

③自道:自己所说。

④顾:只是。

【阅读指津】在文中,黄庭坚以一个长辈的身份告诫苏迈“学无止境”的道理。

学习要勤奋,要珍惜时间,做事要集中精力,方可有所成就。

言之凿凿,其情感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而知病之.所在( )(2)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 )(3)顾既.在官( )(4)又少.读书之光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2)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3. 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是门人所编写的。

4.从文中内容来看,黄庭坚希望苏迈如何去做?(二)海鱼马嘉海有鱼曰马嘉,银肤燕尾,大者视晬儿①。

脔②,用火薰之,可致远。

常潜渊③不可捕,春夏乳子,则随潮出波上,渔者用此时帘而取之。

帘为疏目,广袤数十寻④,两舟引张之,缒⑤以铁,下垂水底。

鱼过者,必钻触求进,愈触愈束愈怒,则颊张鬣⑥舒,钩著其目,致不可脱。

向使触网而能退却,则悠然逝矣。

知进而不知退,用罹烹醢⑦之酷,悲夫!(摘自《南宋文录录》) 【注释】①晬儿:婴儿满百日或满一周岁者称晬儿。

②裔(luán):切成碎块的肉。

③潜渊:潜进深水。

④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为一寻。

⑤缒:用绳子拴着从上面往下送。

⑥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指鱼鳍。

⑦醢(hǎi):切成肉泥、肉酱。

【阅读指津】当马嘉鱼遇到阻拦的时候,不会转弯,越受阻越往前冲,所以一条条“前赴后继”地陷入网孔中,网孔随之紧缩。

2018【中考语文】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文言文复习练习题

2018【中考语文】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文言文复习练习题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练习题班级姓名分数【一】《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一、文学知识填空。

1、本文选自《》。

晏婴,春秋后期齐国著名家。

二、给加点字注音。

诣.()枳.()曷.()缚.()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的意思。

⑴晏子将使.楚()⑵习.辞者()⑶何坐.()⑷坐盗.()⑸吏二缚一人诣.王()⑹齐人固.善盗乎()⑺叶徒.相似()⑻其实.味不同()⑼所以然.者何()⑽圣人非所与熙.也()⑾寡人反取病.焉()⑿晏子避席..对曰()⒀为.其来也()⒁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四、翻译句子。

⑴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⑵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⑶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⑷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5)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6)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五、课文内容理解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2、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3、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课外】晏子谏因鸟杀人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诏吏杀之。

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日:“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已毕,请杀之。

公日:“勿杀!寡人闻命矣。

八上文言文课外阅读及答案

八上文言文课外阅读及答案

八上文言文课外阅读及答案1. 8年级课外古文阅读及答案(一)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诋毁,指责)处,姑置之。

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

隔数日取阅,疵累又出,又改正之。

如此数四,方敢示人。

”此数言,可谓知其难而深造之者也。

余云:“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

” 诗改一字,界判人天,非个中人不解。

齐己《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几枝开。

”郑谷曰:“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

”齐乃下拜。

某作《御沟》诗曰:“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

”以示皎然。

皎然曰:“‘波’字不佳。

”某怒而去。

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

须臾,其人狂奔而来,曰:“已改‘波’字为‘中’字矣。

”皎然出手心示之,相与大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姑置之(2)方敢示人(3)无处濯尘缨(4)某怒而去2下列黑体字与“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中的“书”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妇抚儿乳 B处处志之 C亲贤臣,远小人D策之不以其道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2)须臾,其人狂奔而来 4文中郑谷认为“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为什么?5两文的内容都与作诗有关,但各有侧重,请分别概括。

(二)唐太宗论弓矢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曰‘皆非良材’。

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

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

③弓工:造弓的工匠。

④邪:不正。

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

更,轮流。

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1解释下列黑体字。

(1)朕少好弓矢(2)皆非良材(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4)数延见2 选出与“问以民间疾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皆以美于徐公D咨臣以当世之事3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三)鲍君昔有人设罝①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注:①罝:网,用以捕鸟兽. 1解释文中黑体字。

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苏教版

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苏教版

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苏教版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一)答苏迈书①辱书勤恳千万②,观所自道③从学就仕,而知病之所在。

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顾④既在官,则难得师友,又少读书之光阴,然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居一州一县求师之法。

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注释】①答苏迈书: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给苏迈的回信摘录。

苏迈是苏轼的长子。

②辱书勤恳千万:意为你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觉。

③自道:自己所说。

④顾:只是。

【阅读指津】在文中,黄庭坚以一个长辈的身份告诫苏迈“学无止境”的道理。

学习要勤奋,要珍惜时间,做事要集中精力,方可有所成就。

言之凿凿,其情感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而知病之.所在( )(2)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 )(3)顾既.在官( )(4)又少.读书之光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2)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3. 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是门人所编写的。

4.从文中内容来看,黄庭坚希望苏迈如何去做?(二)海鱼马嘉海有鱼曰马嘉,银肤燕尾,大者视晬儿①。

脔②,用火薰之,可致远。

常潜渊③不可捕,春夏乳子,则随潮出波上,渔者用此时帘而取之。

帘为疏目,广袤数十寻④,两舟引张之,缒⑤以铁,下垂水底。

鱼过者,必钻触求进,愈触愈束愈怒,则颊张鬣⑥舒,钩著其目,致不可脱。

向使触网而能退却,则悠然逝矣。

知进而不知退,用罹烹醢⑦之酷,悲夫!(摘自《南宋文录录》)【注释】①晬儿:婴儿满百日或满一周岁者称晬儿。

②裔(luán):切成碎块的肉。

③潜渊:潜进深水。

④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为一寻。

⑤缒:用绳子拴着从上面往下送。

⑥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指鱼鳍。

⑦醢(hǎi):切成肉泥、肉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一)答苏迈书①辱书勤恳千万②,观所自道③从学就仕,而知病之所在。

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顾④既在官,则难得师友,又少读书之光阴,然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居一州一县求师之法。

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注释】①答苏迈书: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给苏迈的回信摘录。

苏迈是苏轼的长子。

②辱书勤恳千万:意为你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觉。

③自道:自己所说。

④顾:只是。

【阅读指津】在文中,黄庭坚以一个长辈的身份告诫苏迈“学无止境”的道理。

学习要勤奋,要珍惜时间,做事要集中精力,方可有所成就。

言之凿凿,其情感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而知病之.所在( )(2)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 )(3)顾既.在官( )(4)又少.读书之光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2)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3. 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是门人所编写的。

4.从文中内容来看,黄庭坚希望苏迈如何去做?(二)海鱼马嘉海有鱼曰马嘉,银肤燕尾,大者视晬儿①。

脔②,用火薰之,可致远。

常潜渊③不可捕,春夏乳子,则随潮出波上,渔者用此时帘而取之。

帘为疏目,广袤数十寻④,两舟引张之,缒⑤以铁,下垂水底。

鱼过者,必钻触求进,愈触愈束愈怒,则颊张鬣⑥舒,钩著其目,致不可脱。

向使触网而能退却,则悠然逝矣。

知进而不知退,用罹烹醢⑦之酷,悲夫!(摘自《南宋文录录》)【注释】①晬儿:婴儿满百日或满一周岁者称晬儿。

②裔(luán):切成碎块的肉。

③潜渊:潜进深水。

④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为一寻。

⑤缒:用绳子拴着从上面往下送。

⑥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指鱼鳍。

⑦醢(hǎi):切成肉泥、肉酱。

【阅读指津】当马嘉鱼遇到阻拦的时候,不会转弯,越受阻越往前冲,所以一条条“前赴后继”地陷入网孔中,网孔随之紧缩。

孔愈紧,马嘉鱼愈是愤怒,更加拼命地往前冲,结果一条条“坚强”的马嘉鱼被网孔牢牢地卡死,为渔人所获。

当我们想勇往直前的时候,也不妨想想马嘉鱼的故事。

不看清所处的环境和形势,一味地往前冲,这样莽撞的行为,受伤害的也只能是自己。

所以生活中,给自己一个回环的余地,未尝不是明智的选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春夏乳.子( ) (2)两舟引.张之( )(3)必钻触求进.( ) (4)致不可脱.(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用火薰之B.渔者用此时帘而取之C.两舟引张之D.用罹烹醢之酷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向使触网而能退却,则悠然逝矣。

(2)知进而不知退,用罹烹醢之酷,悲夫!5.文章最后一段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该段有什么作用?(三)孙膑赛马孙膑①尝与庞涓②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③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④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⑤。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忌曰:“君第⑥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⑦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选自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释】①孙膑:战国时著名军事家。

②庞涓:战国时著名军事家。

③黥 ( qíng):在脸上刺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

用作刑罚或防止逃跑。

④田忌:齐王的宗族。

③驰逐重射:赛马赌博。

⑥第:只,只管。

⑦下驷:下等马。

【阅读指津】文章告诉人们的道理是:避实就虚,牵制敌方的主要力量,使用智力去求取胜利,此种方法远较以蛮力强行取胜来得高明。

孙膑关于“上驷”“中驷”“下驷”的推理和议论,正是其智慧的体现,因此,他最后能成为威王之师也是顺理成章的。

1.《史记》是中国第一部史书,《史记》与、、并称“前四史”。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君第.重射( ) (2)窃.载与之齐(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2)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4.指出下列句子中与“田忌信然之”中“然”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A.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B.我妻死之年手.植也C.不耻.下问D.无案犊之劳.形5.庞涓为什么要加害孙膑?孙膑得到重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四)戴高帽俗以喜人面谀①者曰:“喜戴高帽。

”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

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

”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②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③。

”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④,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⑤?”师颔其首⑥曰:“汝言亦不为无见。

”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选自俞樾《春在堂全书》) 【注释】①谀:奉承。

②辄:就。

③龃龉(jǔ yǔ):下牙齿不齐。

比喻意见不合,产生子盾。

④直途:正直的方式。

事:对待。

⑤欤:呢。

句末疑问语气词。

⑥颔首:点头。

⑦止:同“只”。

【阅读指津】戴高帽也叫扣高帽,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抬高别人,不管是故意的还是实在的。

通常把当面奉承让人高兴的话叫作“喜欢戴高帽”。

后人用“好戴高帽”来比喻喜欢别人吹捧,喜欢听奉承讨好的话语。

文中的老师被京官几句恭维的话迷惑了,失去了自己的原则。

文章借此讽刺了那些所谓的“师者”对阿诀奉承也难以抵御的社会现实。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能否在局中也保持一颗清醒的心呢?希望本文能给你有益的启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俗以喜人面.谀者曰( ) (2)外官.不易为( )(3)汝言.亦不为无见( ) (4)语.人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2)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3.文中“高帽”一词的意思是,其修辞方法是。

4.本文就人性的弱点进行了透视。

读了以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五)双清溪水数日阴雨。

苦甚。

至双清庄,天稍霁①。

庄在山脚,诸僧留宿庄中,僧房甚精②。

溪流激石作声,彻夜到枕上。

石篑③梦中误以为雨,愁极,遂不能寐。

次早,山僧供茗糜④,邀石篑起。

石篑叹曰:“暴雨如此,将安归乎?有卧游耳!”僧曰:“天已晴,风日甚美,响者乃溪声,非雨声也。

”石篑大笑,急披衣起,啜⑤茗数碗,即同行。

(选自袁宏道《初至天目双清庄记》) 【注释】①霁(jì):雨雪停止,天放晴。

②精:精致讲究。

③石篑:作者的朋友,陶石篑。

④茗糜:茶与粥。

⑤啜:喝。

【阅读指津】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荆州公安(今属湖北)人。

“公安派”主帅,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选文是一篇游记,作品的写作目的是描写双清庄的溪水。

文中既没有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也没有逼真的形象,作者只描写溪水的响声,而且是通过石篑听觉上的感受从侧面介绍给读者的。

作者落笔于人物,却实于景物,写得清新自然、别有情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数日阴雨,苦甚.( ) (2)遂不能寐.( )(3)邀.石篑起( ) (4)响者乃.溪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溪流激石作声,彻夜到枕上。

(2)暴雨如此,将安归乎?有卧游耳!3.文中“石篑大笑”的“笑”非常传神,试分析石篑笑的原因。

4.作者为什么要极力刻画友人石篑的情绪变化?(六)勉谕儿辈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①。

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②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③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选自周怡《尺牍·精华》) 【注释】①费用:花费钱财。

②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

③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阅读指津】中国人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古人积累了大量的治家经验,希望子孙们世代遵守,以保长久的幸福安宁。

周怡在这里所谈的是“奢”与“俭”的关系问题。

古人常说“勤俭持家”,不知道衣食得之不易,很容易犯铺张浪费的毛病,所以作者要对他的子侄说明俭朴的重要。

最后作者语重心长地告诫儿侄要“居安思危”,必须“未雨绸缪”,切不可到穷途末路时才知追悔。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何必图.好吃好着( )(2)莫.待无时思有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3.此文对你有什么启示?(七)鲁恭治中牟鲁恭为中牟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

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

其人随恭行阡陌⑤,俱坐桑下。

有雉⑥过,止其旁,旁有儿童。

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

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也。

今蝗不犯境,一异也;爱及鸟兽,二异也;童有仁心,三异也。

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⑦白⑧安。

”(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中牟:地名,今河南省境内。

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

③袁安:河南郡大守,是鲁恭的上司。

④阴:暗中。

⑤阡陌:田间小路。

⑥雉(zhì):野鸡。

⑦状:报告。

⑧白:给。

【阅读指津】鲁恭(32年一113年),字仲康。

他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后,迁居到下邑,因此就姓鲁。

鲁恭于东汉章帝建初年间(76年一84年)任中牟县令,他着重以道德风尚感化人,不依靠刑罚命令惩治人,遇有讼争,尽量说服,使犯法者自感愧悔,深受人民爱戴,有“鲁恭三异”(蝗不入境,化及禽兽,竖子有仁心)的传说。

本文所记的就是他任中牟县令时,他的上级袁安因怀疑他的道德教化而派人视察时发生的“鲁恭三异”之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疑.其不实( ) (2)儿言雉方.雏( )(3)久留徒.扰贤者耳( ) (4)吾将速反.(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其人曰:“儿何不捕之?”(2)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也。

3.鲁恭任中牟时,上司袁安“使人往视之”,官差此行目的何在: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4.选文结尾处,官差认为“久留徒扰贤者”,决定“速反”,其原因是什么?联系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八)郑板桥知潍县郑板桥,乾隆间知①山东潍县。

值岁连歉,板桥乃大兴工役,招远近饥民,修城凿池,以工代赈,复劝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

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②,有讼事,则右窭子而左富商③。

监生④以事上谒,辄坐大堂,召之入,瞋目大骂曰:“驼钱骡⑤有何陈乞?”或命皂卒⑥脱其帽,足踏之,或捽⑦头黥面⑧,逐之出。

一时豪富咸惮之,而贫民赖以存活者则无算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