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八课外文言文阅读新人教版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21.桃花源记一、词语解释缘溪行沿着落英缤纷落花甚异之诧异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阡陌交通交错相通黄发垂髫老人小孩怡然喜悦的样子具答之详尽咸来问讯都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再无论魏晋更不必说延至其家邀请处处志之作标记欣然前往高兴的样子无问津者渡口二、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8、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课文分析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
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回答下列问题:答案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3、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4、甚异之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与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与阅读专项训练一、文言文基础积累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在文中的意思。
1. 略无阙处()2. 蝉则千转不穷()3. 窥谷忘反()4. 往之女家()5. 曾益其所不能()6. 困于心,衡于()7. 入则无法家拂()8. 甚矣,汝之不惠()9. 军士吏被甲()10.改容式车()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 良.多趣味()2.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 互相轩邈..()4. 威武不能屈.()5. 必先苦.其心志()6. 面.山而居()7.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一词多义1.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杂然相许.()4.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5. 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6. 春冬之.时()甚矣,汝之.不惠()跳往助之.()7.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始一反焉.()且焉.置土石()8. 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9.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天子为.动()以顺为.正者()4.解释下列加点文言词的古今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今义:2.晓雾将歇.古义:今义:3.管夷吾举于士.古义:今义: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今义:5.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古义:今义:二、文言文阅读【一】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项复习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如下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如此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
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清楚。
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
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
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注释〕①成就:轮廓。
②信宿:两三日1.如下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B.不以疾.也疾:快C.迳.黄牛山迳:经过D.犹.望见此物犹:好似2.如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B.绝.巘多生怪柏既人迹所绝.C.虽.乘奔御风虽.途迳信宿D.故.渔者歌曰三朝三暮,黄牛如故.3.将如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色如人负刀牵牛。
4.〔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__________;〔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__________。
这在写法上都属于__________描写。
5.〔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三峡》《游某某日记》,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乙〕六里,渡一溪,颇大。
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课外文言文复习(含答案)

课外文言文一.论桓范陈宫司马懿讨曹爽,桓范往奔之。
懿谓蒋济曰:“智囊往矣!”济曰:“范则智矣,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
”范说爽移车驾幸许昌,招外兵,爽不从。
范曰:“所忧在兵食,而大司农印在吾许。
”爽不能用。
陈宫、吕布既.擒,曹操谓宫曰:“公台平生自谓智有余,今日何如?”宫曰此子不用宫言不然未可知也!仆尝.论此二人:吕布、曹爽,何人也?而为之用,尚何言智!臧武仲曰:“抑君似鼠,此之谓智。
”(《东坡志林》)已总认为自己智慧有余,今天怎么了?”陈宫说:“这小子不听我的话,不然,还不知道谁胜谁败呢!”我曾经评论过这两个人:吕布、曹爽,是什么人呢?被他们使用,还谈什么有智1.请用 | 标示文中加波浪线语句需要停顿的地方。
(2分)宫曰此子不用宫言不然未可知也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吕布既.擒:仆尝.论此二人3.苏轼通过这篇文章宣扬了怎样的“智”?(2分)答:1.宫曰|此子不用宫言|不然|未可知也!2.已经曾经3.不仅要有过人的聪明才智,更要有知人之明。
(或:不仅有聪明才智,更要能运用自如,不受他人限制。
)二.治国犹栽树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译文:贞观九年之时。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
隋炀帝仍旧不满足,搜刮不停,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
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
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
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
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八年级】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题(有答案)

【八年级】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题(有答案)八年级上册语期末系统复习内言篇(一)林尽水,便得一,存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比涅船,从口入。
初极穴,才通在人。
立义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山峦起伏,屋舍摇身一变,存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种作,男女衣着,虏例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⒈表述加点字⑴具答之()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⑶屋舍俨然()⑷各为丛藓科扭口藓改至其家()⑸实乃不知有汉()⑹便必须还家()⒉下列加点字与“皆叹惋”句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a、男女衣着,虏例如外人b、村中言存有此人,咸问讯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⒊有些成语出自于本,恳请写下两个、⒋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阡陌交通b、率为妻子邑人此绝境c、无论魏晋d、设酒杀鸡作食⒌翻译句子(1)此人一一为TNUMBERBX所闻,皆孤寂。
译:(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为妻子邑人此绝境译:⒍外框,就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学创作中也鲜有“外框”,它给读者遗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指出本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先行详细分析。
(二)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⒈《陋室铭》就是古代贫中的名篇,使用了的读法。
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存有仙则名( ) (2)斯就是陋室()(3)惟吾德馨( ) (4)无案牍之劳形()⒊“并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以下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就是()a. 策之不以其道b.予独爱之出淤泥而不染c.多并助之至,天下顺之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⒋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附答案】文言文阅读专项1.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滇游日记(节选)徐霞客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
其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②,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
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③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注释】①削:陡峭。
②陨:坠落。
③摧:崩裂。
(1)请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口后用三个逗号断句。
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其上甚.削( ) ②土削不能受.足( ) ③践.之辄陨( )(3)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
(4)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当时的危险处境。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帝①置.酒雒阳南宫。
上曰:“列侯、诸将②毋敢隐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③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④;填⑤国家,抚百姓,给饷馈⑥,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群臣说服。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注释】①帝:指汉高祖刘邦。
②列侯、诸将:各位列侯、各位将军。
③运筹帷幄:在行军的帐篷里谋定计策。
④子房:张良;⑤填:通“镇”,镇守。
⑥饷馈:供给军饷。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帝置.酒雒阳南宫( ) ②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八上文言文课外阅读及答案

八上文言文课外阅读及答案1. 8年级课外古文阅读及答案(一)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诋毁,指责)处,姑置之。
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
隔数日取阅,疵累又出,又改正之。
如此数四,方敢示人。
”此数言,可谓知其难而深造之者也。
余云:“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
” 诗改一字,界判人天,非个中人不解。
齐己《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几枝开。
”郑谷曰:“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
”齐乃下拜。
某作《御沟》诗曰:“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
”以示皎然。
皎然曰:“‘波’字不佳。
”某怒而去。
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
须臾,其人狂奔而来,曰:“已改‘波’字为‘中’字矣。
”皎然出手心示之,相与大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姑置之(2)方敢示人(3)无处濯尘缨(4)某怒而去2下列黑体字与“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中的“书”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妇抚儿乳 B处处志之 C亲贤臣,远小人D策之不以其道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2)须臾,其人狂奔而来 4文中郑谷认为“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为什么?5两文的内容都与作诗有关,但各有侧重,请分别概括。
(二)唐太宗论弓矢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曰‘皆非良材’。
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
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
③弓工:造弓的工匠。
④邪:不正。
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
更,轮流。
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1解释下列黑体字。
(1)朕少好弓矢(2)皆非良材(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4)数延见2 选出与“问以民间疾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皆以美于徐公D咨臣以当世之事3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三)鲍君昔有人设罝①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注:①罝:网,用以捕鸟兽. 1解释文中黑体字。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部编)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附译文)(一)草书大王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也。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②,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
②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好.鸟相鸣B、丞相自.若也/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C、丞相熟.视久之/但手熟.尔D、索笔疾.书/不以疾.也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3分)(二)管仲不谢私恩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
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
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
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道.而饥渴/独行其道.B、如.子之言/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C、甚.敬/急湍甚.箭D、将何.以报我/何.苦而不平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3、从文中可以看出管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3分)(三)夏王使羿①射于方尺之皮,径寸之的。
乃命羿曰:“子射之,中,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邑之地。
”羿容无定色,气战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
夏王谓傅弥仁曰:“斯羿也,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则不中的者,何也?”傅弥仁曰:“若羿也,喜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矣。
人能遗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
”注①:羿,即后羿,传说中的人物,擅长射箭。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乃.命羿曰/亚夫乃.传言开壁门B、发.无不中/舜发.于畎亩之中C、若.羿也/若.儿戏耳D、人能遗.其喜惧/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复习(八)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入蜀记二十三日,过巫山①凝真观②,谒妙用真人③祠。
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④,山脚直插江中。
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⑤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祠旧有乌数百,送迎客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②凝真观:即神女祠,在巫山飞凤峰下。
据《元一统志》说:“唐仪凤(高宗的年号)初置神女祠,宋宣和(徽宗的年号)改曰凝真观。
”③妙用真人:后世为巫山神女所加的封号。
④霄汉:云霄和天河,指天空。
⑤无纤翳:没有丝毫云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谒.妙用真人祠谒:拜见(2)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全,都(3)是.日是:这(4)如.鸾鹤翔舞徘徊如:像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
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
(2)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很久也不散去,也是一个很奇异的现象。
4.选文所写的山有怎样的特点?高、奇、秀。
5.选文与郦道元的《三峡》所抒发的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附参考译文:二十三日,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谒了妙用真人的祠堂。
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
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天空,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
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
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都看见,能看到的八九个山峰,只有神女峰最纤巧修长,陡起而变幻多姿……这一天,天空晴朗,四周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一个很奇异的现象。
真人祠以前有数百只乌鸦,迎送来往的客船。
(二)滇游日记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
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指攀草根而登。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②,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③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削:陡峭。
②陨:坠落。
③摧:崩裂。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上.甚削负势竞上.(《与朱元思书》)B.无逾.此者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十二章》)C.久之.春冬之.时(《三峡》)D.忽见.层崖之上见.往事耳(《孙权劝学》)(解析:A.上面向上;B.超过,越过;C.凑足音节,无实义结构助词,的;D.看见了解。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标三处)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
突然看见层层悬崖的上面,有个洞口朝东的山洞,我抬头攀岩上去。
(2)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
不一会儿草根也禁不住了,幸亏到了石崖地带。
4.阅读选文和《三峡》两篇文章,指出它们在描写山势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示例】选文主要运用侧面描写,《三峡》主要运用正面描写。
附参考译文:突然看见层层悬崖的上面,有个洞口朝东的山洞,我抬头攀岩上去。
(悬崖)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里路之后,土崖太陡峭搁不下脚,(只好)用手抓着草根向上攀登。
不一会儿草根也禁不住了,幸亏到了石崖地带;但是石头也不牢固,踩一下就掉落,攀一下也掉落,偶尔能找到一个稍微牢固的石头,脚绷紧了,手抓住了,就像平贴在崖壁上,不能移动一步,想往上没有援助,想往下也没有地方,这是我生平经历的最危险的境况。
过了好长时间,(我)先试着找到两手两脚周围牢固的石头,然后身体悬空挪动一只手,随即再悬空挪动一只脚,一只手和一只脚抓牢以后,又悬空挪动另一只手和另一只脚,幸亏石头没有掉落;手脚又感到没有力气好像要自己坠落,很久之后,幸好攀上去了。
(三)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①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②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③受贬,由参知政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每:常常。
②沃:洗。
③谗:说别人坏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A.范仲淹二岁而孤.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B.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C.或.夜昏怠或.王命急宣(《三峡》)D.奋不顾.身顾.野有麦场(《狼》)(解析:A.幼年丧父古时王侯的自称;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C.有时;D.爱惜看,视。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标三处)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4.从选文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原文材料用自己的话简答。
【示例】胸有大志,关心、热爱国家的人;如:年轻时,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做官后,常常慷慨激昂地讨论天下事,不顾自身利益。
附参考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决心努力刻苦读书,有时读书读到夜晚疲惫困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使自己头脑清醒。
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慷慨激昂地谈论天下大事,不顾及自身的利益。
以至于有人说他的坏话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为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砺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只是刚刚满足自己罢了。
(他)经常诵读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四)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
父期公,衡阳太守。
兄盛公,高尚不仕①。
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
州里重其德行。
州三礼辟②西曹主簿③,不就。
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
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
(选自《宋书·隐逸列传》,略有删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仕:做官。
②辟:征召。
③主簿:官职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为人慕:倾慕(2)州里重.其德行重:推重,看重(3)凝之悉.散之亲属悉:全,都2.请“/”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标三处)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
妻子也能不羡慕荣华富贵,与凝之一起安于勤俭贫苦的生活。
4.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州里多次礼聘刘凝之做官的原因是什么。
刘凝之为什么不接受?【示例】重其德行。
刘凝之不慕荣华,安于俭苦。
附参考译文: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
父亲期公,任衡阳太守。
哥哥盛公,性情高傲,没有做官。
凝之倾慕老莱子、严子陵的为人,把家里的财产全部赠送给弟弟和侄子,在荒郊野外盖房子,不是自己劳动得来的食物不吃。
州里的人都很推重他的品德行为。
州里多次尊敬地推举他任西曹主簿,(他)不就任。
妻子是梁州刺史郭铨的女儿,陪嫁很丰厚,凝之把钱财全部分散给了亲友。
妻子也能不羡慕荣华富贵,与凝之一起安于勤俭贫苦的生活。
(五)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③跳壕,皆重铠以习之。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卒有疾,亲为调药。
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善以少击众。
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⑥,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
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每调军食,必蹙额⑦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⑧,恂恂⑨如儒生。
每辞官⑩,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休舍:休息。
②课:督促。
③注坡:从斜坡上急驰而下。
④束刍:捆束喂牲口的草。
束,捆。
刍,喂牲口的草。
⑤徇:示众。
⑥统制:当时的武官名。
⑦蹙额:皱眉愁苦的样子。
⑧雅歌投壶:唱雅歌,做投壶游戏。
这里形容儒将风度。
⑨恂恂:谦和的样子。
⑩辞官:这里指辞谢升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或.问:“天下何时太平”或:有人(2)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以:用来(3)凡有所举.举:行动(4)东南民力竭.矣竭:用尽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飞妻问劳其家。
岳飞的妻子慰问犒劳他们的家人。
(2)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
计策定了然后才开战,因此攻打都能获胜。
4.岳飞是古代名将,请结合本文,说说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品质。
【示例】号令严明,体恤下属,关心百姓,礼贤下士,不重名利。
附参考译文: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回答说:“当文官不爱钱财,武官不害怕牺牲的时候,天下就太平了。
”每当军队休整,岳飞就督促将士爬斜坡、跳壕沟,都是让他们穿着很重的铠甲来练习。
士兵只要向老百姓索取一根麻绳捆束草料,就立刻斩首示众。
士兵夜里宿营,老百姓开门表示愿意接纳,可是没有敢擅入的。
岳家军号称“宁可冻死也不拆老百姓的屋子烧火取暖,宁可饿死也不抢老百姓的粮食充饥”。
士兵生病了,岳飞亲自为他调药。
将士远征,岳飞的妻子慰问犒劳他们的家人。
有战死的,为他流泪痛苦并且抚育他的孩子。
朝廷有赏赐犒劳,都分给手下的官兵,一丝一毫也不占有。
岳飞善于以少击众。
凡是有所行动,就召集手下军官,计策定了后才开战,因此攻打都能获胜。
所以敌人评论岳家军说:“动摇山容易,动摇岳家军难。
”每次调运军粮,(岳飞)一定皱起眉头忧虑地说:“东南地区的民力快用尽了啊!”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
(岳飞)每次辞谢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