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人生(一)
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境界

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境界中国古代文人是历史上极富影响力的一群人,他们不仅具备卓越的才华,而且拥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人生境界。
他们通过诗词、绘画以及文章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境界进行探讨。
一、审美情趣1.1 文人雅致情调中国古代文人崇尚自然与宁静,追求优雅、高雅的审美情趣。
他们常常以自然景色、花鸟虫鱼等元素为题材,通过绘画和诗词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的感悟。
比如,宋代文人苏轼的《水龙吟》中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展现出一种恬淡宁静的情趣。
1.2 唐诗宋词的艺术表达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人审美情趣的重要表现形式。
唐代的文人以李白、杜牧等为代表,他们用极富意境的词句,描绘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诗人往往借助咏史抒怀、抒发个人情感等方式,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1.3 传统绘画的艺术表现中国古代文人还以绘画为媒介,表现自己的审美情趣。
他们重视以笔墨所表现的金石之神韵、青釉之光泽、陶瓷之纹样、字画之线条等感官效果。
历代文人王维、顾恺之、郑板桥等都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杰出代表,他们以自然山水为最主要的题材,通过线条、形状和色彩的独特运用,表现出了一种独具匠心的审美情趣。
二、人生境界2.1 志在庙堂的风骨古代文人不仅追求艺术上的完美,他们还注重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
许多古代文人立志做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他们不满足于纸上谈兵,努力将自己的才华展现在朝廷之中,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
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境界常常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
2.2 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中国古代文人在珍视自己心灵世界的同时,也注重内心的修炼和思考。
他们以诗词、绘画等方式,表达个人内心的情感体验和自由思想,追求一种内心的宁静。
他们常常通过修身养性、涵养情操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2.3 唐宋文人的人生态度唐宋文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也体现了他们的人生境界。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与参考答案(2015-1-8)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015-1)一、单项选择题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 C )首次提出来的,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A、康德B、阿多诺C、鲍姆嘉通D、黑格尔2、柏拉图在其美学名著( A )中,明确提出“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两个不同性质的命题。
A、《大希庇阿斯篇》B、《理想国》C、《判断力批判》D、《走向科学的美学》3、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特质,这反映了美感的( A )。
A、直觉性B、情感性 C 、逻辑性 D 、社会性4、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A )A、毕达哥拉斯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5、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 D )A、德谟克利特 B 、休谟 C 、博克 D 、康德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 B )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7、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 D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B 、维柯《新科学》C、鲍姆加登《美学》 D 、黑格尔《美学》8、美育之所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因为它是( C )A、人生教育B、思想教育 C 、情感教育D、智慧教育9、我国第一次将美育正式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的人是( B )A、王国维 B 、蔡元培 C 、鲁迅D、毛泽东10、美育的最终目的是( D )A、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B 、培养人的创新能力C、净化情感陶冶心灵 D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1、叔本华说: " 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 " 。
这是在强调( B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12、美感产生于( D )A、游戏 B 、摹仿 C 、巫术 D 、社会实践13、“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 C )A、席勒 B 、柏拉图 C 、亚里土多德 D 、尼采14、俗话说“对牛弹琴” ,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 B )1A、感官 B 、审美能力 C 、想象 D 、灵性15、“美是生活”这一著名美学命题的提出者是( B )A、狄德罗 B 、车尔尼雪夫斯基 C 、黑格尔 D 、席勒16、西方历史上首次系统论述审美教育理论的专著《美育书简》的作者是( B )A、马克思 B 、席勒 C 、康德 D 、亚里斯多德17、本质论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古代西方哲学家 ( A )A、柏拉图 B 、黑格尔 C 、鲍姆加登 D 、贺拉斯18、古典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 B )A、表现 B 、再现 C 、抽象 D 、和谐19、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 ( D )A、自然 B 、社会 C 、人生 D 、艺术20、鲁迅曾说,他的农村老家讨媳妇时,并不要什么杏脸柳腰的美人,而是更青睐那些脸色红润、体格健壮的妇女。
美学整理(1)

一.填空题1.美学之父是鲍姆加登2.西方美学从古到今三大演变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语言学阶段(主要有人本主义美学和科学主义美学两大主潮)。
3.美的本质人类生命主体精神有益性反映。
4.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美的现象在于美本身。
5.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等著作,推翻了主客二分的思维传统,而通过主客统一的实践即对象化活动来把握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进而说明美与审美主体的性质、关系和特点。
6.无论是泰勒的《原始文化》还是弗雷泽的《金枝》,都并不是专门的美学著作,而是人类学著作。
7.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老子》所说。
《道德经》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庄子》所说。
8.中国人审美实践的核心意识是时间意识,主要艺术门类是抒情诗和音乐。
9.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不仅是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专著,而且也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它是对于现代丑学的开启。
10.以静态的方式来暗示某种丰富的含义和意境,这应该看做是雕塑艺术的根本特征。
11.荒诞的实质表现为本质与现象的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就是非理性和异化。
12.王国维是现代美学的奠基者,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界说。
13.蔡元培是现代美学思想的奠基者,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主张。
14.《易》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世界以及自然世界形成之道的理解,这种理解也奠定了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
15.魏晋时代,人称文学的自觉时代,其实也是美与艺术自觉的时代。
16.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
(所谓表情性是指色彩能直接唤起人的某种感受和情感。
所谓象征是指在不同民族中由于传统习惯,某种色彩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从而使色彩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17.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最早涉及美学范畴。
18. 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19.黑格尔对艺术的分类: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
美学原理练习及参考答案

《美学原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鲍姆嘉登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
A.感性认识B.审美意识C.审美关系D.知、情、意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
A.1725年B.1735年C.1740年D.1750年3.人与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属于()。
A.认识关系B.伦理关系C.精神关系D.实用关系4.19世纪中叶以前,哲学方法一直是美学研究的()。
A.主要方法B.具体方法C.次要方法D.综合方法5.美学研究的问题是()。
A.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B.美的规律的问题C.美感问题D.美的本质问题6.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普罗提诺D.黑格尔7."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与"一副美丽的面孔"分别指的是()。
A.自然美与艺术美B.艺术美与自然美C.自然美与艺术美D.艺术美与现实美8.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强调的是()。
A.艺术美高于自然美B.自然美高于艺术美C.美与生活的差异性D.生活的辩证法9.车斯托威尔指出:"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着天空,我们决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者闪烁着光辉的神秘的夜所激动。
"这段话所针对的美论是()。
A.美在理念B.美在移情C.美在关系D.美在完满10.在说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现象时,最合理的解释是()。
A.美在无意识B.美在愉快C.美在距离D.美在形式11.在美的观念上,"万美皆备于我"这种说法所体现的美学主张是()。
A.美是主观的B.美是客观的C.美是主客观的统一D.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12.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进化历程的根本前提是()。
A.以模仿动物为美B.工具的制造和使用C.对祖先动物形象的反感D.性的选择13."燕山雪花大如席"所用的想象的形式是()。
人生的价值和审美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和审美的价值1.人生的价值(1)概念:人生价值是人生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价值“具体”在人生观领域中表现。
在一定意义上,人生的价值是人生的意义,评估人生“价值量”大小,可以理解人生的意义如何,理解人生意义大小。
Ps: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
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
人生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的。
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
正确的人生观指引人走人生的正道,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人生业绩,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
错误的人生观将导致人背离人生的正道,走到邪路上去,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罪人。
(2)人生价值的价值量大小人生价值的价值量大小,由人生价值目标的境界及实现程度来决定。
是否与社会总理想目标相一致,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了多大贡献决定了社会成员个体的人生价值,价值量的大小,社会成员个人人生价值与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目标格格不入。
如果态度上对实现社会总价值目标采取消极不合作或背道而驰。
势必造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被主流社会评价为低价值,无价值、甚至负价值,自己的人生理想,要么丧失实现条件,要么备尝人生的艰辛和苦难,经过艰苦卓越的奋斗之后才能实现。
(3)人生价值的确定及价值量的增减人生价值的确定及价值量的增减,也是个人人生拼搏的结果。
社会关系和社会总价值目标对社会成员个体人生价值的制约,不应理解为个人人生的“宿命”。
人生价值观上的宿命论是神秘的力量主宰与唯物史观不可同日而语。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关系对人生价值制约,强调人生的受动性,十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生价值的创造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没有人的积极拼搏,进取有为精神,就不能获得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人生。
人生价值包含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个人只有满足社会需求,才能获得自我生存的有利基础。
论审美活动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

*
Hale Waihona Puke **第 2 卷第 3 6 期
绥化学院学报
J a a fS iu nvri c ' lo uh aU iest xn y
20 0 6年 6月
J n.0 6 u 2o
V0 . 6 N . 12 o 3
摘 要: 审美活动既蕴含了对存在的敞亮, 又凝结着人对 自身生存价值的揭示, 井寄托着人的“ 世理想。与存在与 在”
强调通过修养使 人 的可能性成为 现实性 , 从 塔里( xG aa) 蹦 .u ti在他们合著的《 tr 一千座高原》 中详细论述 调修养 的必要性 , 了“ 成” bo 生 (e唧 ) 的理念 , 认为生 成是一个 过程 , 相对 于“ 存 自 在成为自为, 又从 自为回到自 一种否定之否定辩证运动 在(
维普资讯
” 黑格尔所讲的教养是理性的教养, 与中国古人讲的 法 国后现代主义者德勒 兹( ie e ue (9 5 95 旗 西。虽然, GlsD l z) 12 —19 ) l e
帜鲜明地提 出了 “eo i ” 生 成) 重要概 念。德勒 兹 与加 “ bcmn ( g 的 去知”坐忘”静定” “ “ 的方法大相径庭。但是 , 就他们共同强
实践的存在物, 不仅决定了人本身的存在永远会具有不确定
性、 历史性和生成性 , 而且也导致 了人 生活于其 中的世界永远
只能是未完成 的、 流动的 、 的。人 的本 质并不 是被预先 给 开放 定的, 也不是某种僵 死的 和凝 固的实体性 的东 西 。人 能够 始
终向着未来 开放 自己, 向着 可能性 去存 在。因而 实践具 有生
重个性、 差异而反中心、 同一。 体性的、 因而也就是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 能而反现实;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资料瑾孺制作 2014、06、191、审美是基本的人生体验之一:①在观照自然中感受到自然事物的美。
②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美。
③在艺术创造和鉴赏中感受艺术的美。
2、如何理解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首先,美只有对人来说才具有价值,在审美现象中,没有离开人而独立存在的,所谓纯粹客观的美。
其次,同样也没有,离开审美客体对象的,纯粹的审美主体,审美现象发生的前提,就是对象一定是和人发生了某种特定的关系。
审美现象,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美只对人而言。
3、审美关系的特点①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立关系,而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和直觉性。
②审美关系是自由的。
③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
④审美关系还特别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4、审美现象的构成: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关系。
首先,审美对象是,与主体发生什么关系的自然、艺术、社会、科学等多种多样的对象。
审美对象中与审美主体及其美感,相对应的结构是多层次的。
最表面的一层是形式层、形式层的后面是意蕴层、意蕴层的后面是更深沉的层面(“存在”或者说是“道”)。
审美主体是进入审美关系的人及其美感。
审美主体的构成层次与审美对象的构成层次是对应的。
分别对应的是审美主体方面有感官快适、有渗透着情感因素的理解、有着整体的生命承担。
处在相互作用的审美关系之中也大概分为首先是静观关系、其次是对话关系、最后是存在关系。
5、“关系在先”的原则: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审都是在两者的相互关系和活动中同时形成的。
在时间上,审美关系的建构与审美主客体的生成是同时同步的,没有先后之分,但是在逻辑上讲,则是审美关系在前,审美主客体在后,审美关系是审美主客体的确定者,审美关系之前和之外,无所谓什么主体和审美客体,这就是“关系在先”的原则。
6、审美现象的历史性:审美现象本身以及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都从来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衍变的,在这一衍变的过程中,他们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有不同时代和语境造成的差异性。
2020学习通美学原理章节测验

1.1美学历史及20世纪中国美学概况1首次提出“美学”一词是在1750年。
2 “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这是宗白华的名言3朱光潜的美学著作中影响最大的一本是《文艺对话录》4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较大的包括A梁启超B王国维D蔡元培5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的哲学家。
✔1.2美学研究的对象及学科性质1现代形态美学体系的重要标志是文化大综合2美学学科的性质是A人文学科B理论学科C交叉学科(发展中的学科)3美学的特点是()B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C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4美学是审美意识✖5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但审美活动不限于艺术活动✔1.3为什么与如何学习美学1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本《美学概论》的作者是王朝闻(王兆文) 2美学的学习方法A立足于中国文化B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C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D注重美学和人生的联系3写意与儒家美学有密切联系。
✖道家4学习美学的必要性是由美学的学科性质和人的本性决定的。
✔5写意就是虚拟。
✖2.1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1狭义的“美”是古希腊式的美2在美学中坚持辩证唯物论的是李泽厚3朱光潜在美学大讨论中解决的理论问题包括C说明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D对美的社会性做出合理解释4朱光潜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5在美学大讨论中多数学者支持朱光潜。
✖2.2美的本质的定义1 “慧能”强调的是心物不二2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张璪提出的。
3美带有历史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A共同性D差异性4柳宗元说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就是指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创造和沟通。
✔5 “物”就是知觉的世界。
✖“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世界2.3审美意象与审美活动1中国传统美学用情景交融来说明意象的性质2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是美在意象3朱光潜认为美感的世界不是纯粹的意象世界。
✖2.4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世界1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2意象世界一方面是(),另一方面是()C超越D复归3尼采认为“真正的世界”的表现形态是()A柏拉图的“理念世界”B基督教的彼岸世界D康德的“物自体”世界4意象世界“显现真实”,是指照亮天人合一的本然状态,是回到自然的乐的境界✔5在中国美学看来,我们的世界就是物理的、有生命的世界,人不用活在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的人生(一)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里,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
“日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
酒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①活出人生梦的情致,活出悲剧壮丽的色彩——金大中,我不得不想到他。
在所有的政客里,他是让我感动的少数几个中的一个。
当一个人把自己面对死亡的困境都当作审美对象时,还有什么能让他屈服?审美的人生,金大中深刻领悟了酒神的精神。
他的一生所遭遇的苦难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他五次面临死亡,五次侥幸逃脱。
被绑架到海上的临死时刻,他“拉住上帝的衣襟,乞求上帝拯救”②他,冥冥之中他感知了上帝的光芒,死亡都变得轻盈起来。
是悲剧吧,更是信仰之光的闪耀。
信仰的支撑让金大中的人生韧劲十足,“与无所希望中得救”。
而尼采,他也亲身演绎着审美的人生。
是痛也好,是悲也好,他在他悲剧的人生里活出了一个骄傲的自我。
“我的‘我’教给我一种新的骄傲,我又以此教人:不要再把头埋进天堂这类东西的沙堆里,而要使头自由,使这颗尘世头颅为尘世创造意义。
”③审美的人生并非审美化的人生。
审美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是发自肺腑的。
因为内心极度渴求,才不得不这么做,就像马太,他激动得浑身颤抖着记录来自天堂的福音。
尼采宣告上帝的死亡,他在自己的狂醉里活得壮丽;马太激动于上帝的存在,他在上帝
的召唤中传播福音,一样精彩的人生。
截然相反的人生状态,却都是完完全全自然而然的,都是审美的人生。
如歌德所说,诗人作诗也应该自然而然,否则,他就只是“勉强的诗人”。
④如果写诗必须痛苦,这痛苦决不是来自绞尽脑汁,而是来自于内容本身带来的激动。
我们可以做的,是多多积累生活经验,从拥有中提炼,审美才不至于这么辛苦。
歌德说:“如果有现成的材料,工作就会容易些,做得好些。
”⑤金字塔的底座够宽广,塔尖才可遥指天空。
而审美化的人生却处在脱离现实生活的土壤、悬置于空中的状态。
没有生活的土壤的滋养,生命之树的精彩之果何以结成?太唯美会丧失踏实感。
与审美化的生活相反,还有一种物质化的人生态度存在。
功利使人生变成一种负累,审美的生活才充满情趣。
审美的人生并不排斥功利,因为人始终都生活在社会中。
但是,功利决不能成为人生的主导。
虽然物质和精神是人生中均不可缺的两部分,但是,生活态度是决不可物质化的。
相反,对生活中物质的追求却可以是审美的。
“理性的最高行动是一种审美行动。
”⑥不仅是最高行动,我们大可以化解被物质化的生活积聚的焦躁、抑郁而使其处于一种审美的状态,只要人愿意收敛自己的欲望。
物欲横流,会破坏人生的美。
审美与灵感在某些地方有相似点。
灵感要求自然而然,我们常常把灵感的出现看作“顿悟”;审美也是,也要求那种自然而然的感叹。
但是,灵感的突然闪现是与作家们日积月累的思索密切相关的。
柴科夫斯基是举世闻名的大音乐家,他的音乐才华世人称叹。
他每年至少有一部作品诞生,而且每一部都是可以在世界音乐
宝库里占据一席之地的佳作,并且这些作品几乎涉及了音乐样式中的各个方面: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交响曲《“悲怆”》、芭蕾舞剧《天鹅湖》、《第一钢琴协奏曲》等等、等等。
无疑,这些作品里有灵感闪现的因子,但更多的是柴科夫斯基勤奋不懈的结果。
在灵感闪现的时刻他努力捕捉,没有灵感的日子里他依然孜孜不倦。
如尼采所说:“实际上,优秀艺术家和思想家的想象力是在不绝地生产着,产品良莠不齐,但他们的判断力高度敏锐而熟练,抛弃着,选择着,拼凑着;正如人们现在从贝多芬的笔记中所看到的,他是逐渐积累、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多种草稿中挑选出最壮丽的旋律的。
谁若不太严格地取舍,纵情于再现记忆,他也许可以成为一个比较伟大的即兴创作家;但艺术上即兴与严肃刻苦地精选出的艺术构思深切关联。
一切伟人都是伟大的工作者,不但不倦地发明,而且也不倦地抛弃、审视、修改和整理。
”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