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纺织业的变迁轨迹

合集下载

高阳纺织业的变迁轨迹_1880_2005

高阳纺织业的变迁轨迹_1880_2005
高阳纺织业的变迁轨迹 :1880 —2005Ξ
赵志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100102)
内容提要 :通过对档案文献资料的爬梳整理 ,并结合前人的研究和田野调查 ,本文首次 对 1880 年代至今百余年来高阳纺织业的变迁历程给出了连续性的描述 。
关键词 :高阳 农村纺织 家庭工业
作为农村家庭工业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 ,高阳纺织业从 1930 年代开始就受到了经济学界的广泛 而持续的重视 , ① 1980 年代前后又有一些学者结合前人的研究或田野调查对高阳纺织业的历史沿革 做出了一些实证研究 。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对档案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村庄调查 ,本文试图进 一步推进对高阳纺织业发展史的研究 ,给出一个高阳纺织业百年历史的清晰脉络 。对于高阳纺织业 长期变迁中所隐含的理论意义 ,将另辟专文进行探讨 。
① 天启《高阳县志》卷 4《食货志》。 ② 《高阳织布业简史》,第 67 —68 页 。 ③ 吴知《: 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第 12 页 ;厉风《: 五十年来商业资本在河北乡村棉织手工业中之发展进程》,高阳县档案 馆提供的手抄本 ,第 11 页 。 ④ 织机数量统计见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第 18 页 ,增长率为笔者计算 。 ⑤ 吴知《: 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第 17 页 。
19 世纪晚期 ,除了高阳县城以外 ,高阳县境周围还有 3 个布线交易的中心集市 ,它们是清苑县的 大庄镇 ,蠡县的莘桥镇和任邱的青塔镇 。③ 高阳的布线商人也在向这些布线中心集市拓展经营区域 , 而一战的爆发给这种扩张造成了良好契机 。随着布匹市场需求的迅速扩大 ,布线庄等商号通过“撒机 制”方法得以大量收购布匹 。典型的撒机制是指这样一种形式 :织户从商人处领取棉纱 ,按照一定规 格织好布匹并交回到商人那里 ,然后领取“工资”———加工费 ,撒机制又被称为“织手工”或“织茬子”。 相应地 ,织户自己购买原料 、自主生产和销售的方式被称为“织卖货”。通过撒机制的方法 ,高阳县城 的纱布商号不仅扩大了对农村织布家庭的控制 ,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周围的大庄 、莘桥 、青塔等集市的 渗透 ,这些集市的布匹开始大量地向高阳县城流动 ,于是逐渐形成了以高阳县城为核心的织布区域 。 1915 —1920 年间 ,高阳 、蠡县 、安新 、清苑和任邱各县的织机数量都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 ,5 县的织机 数量合计 ,以 1915 年为基期 ,在 6 年的时间里 ,1920 年的织机总量 (21 904台) 比 1915 年 (5 726台) 增长 了 38215 % ,1916 —1920 年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27818 % ,从而形成了高阳织布区的第一次发展高 潮 。④ 吴知估计 ,这一时期高阳织布区每年要消耗 10 万包棉纱 ,年产布 400 余万匹 。⑤ 一战结束后的 1920 年代 ,高阳布业的产品种类一改以往以白布为主的特点 ,而有两个突出变化 ,其一是条格布和染 色布 (色布) 生产的迅速扩大 ;其二是以人造丝 (麻丝) 为原料的麻布生产开始兴盛起来 。产品种类的 多样化使高阳织布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经历了第二次发展高潮 。到 1929 年时 ,高阳织布区共有织

高阳纺织SWOT分析

高阳纺织SWOT分析

高阳县纺织产业发展SWOT 分析摘要:高阳县纺织遍天下。

高阳沙土地很多,很适合棉花的播种。

高阳自古十年九涝,夏季水涝之后,农民无事可做,便用自己的棉花开始纺织业。

天长日久,出现了很多布匹的交易市场。

有任丘的青塔,莘桥,季朗,大庄等等。

这时的织布机很落后的,生产的布匹很粗劣,直到天津洋行,足踏机的介入、引进,高阳纺织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二十世纪上半叶,纺织产量占华北地区三分之一,有“桂林山上无杂木,高阳花布四季新”之誉。

改革开放以后,高阳纺织开始了真正的腾飞,产品畅销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高阳县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纺织强县”。

但由于小企业组织在过度竞争的环境中,很少会考虑采用绿色印染技术,已经造成当地水污染。

水污染反过来又影响高阳县纺织产品的品质,恶性循环正在形成。

这对高阳纺织业的发展和对当地人民的健康都是巨大的威胁。

但长期以来, 高阳纺织走的是中低档之路, 大多数企业信奉“薄利多销”的营销理念, 现代管理理念与品牌意识淡薄。

随着劳动力价格进一步上升, 以及国内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高阳纺织开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利润越来越薄, 招工越来越难, 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部分小型企业被迫退出纺织行业。

高阳纺织,路在何方? 关键词:纺织产业高阳县产业集群用工荒劳动密集一、高阳县纺织产业特点:高阳属于传统粮棉产区,作为农村家庭工业的纺织行业特别发达,呈集群化发展,形成了毛纺、毛织、棉纺、棉织和毛毯五大纺织支柱产业,毛线、毛呢、三巾、毛毯、地毯纱五大主导产品,纺、织、印、染门类齐全的纺织工业体系二、高阳县纺织产业发展的SWOT 分析1.优势分析①历史优势。

从清末至民初,织布业逐步在高阳发展起来,到抗战前夕,共出现了三次大的兴盛时期,并波及到相邻各县,形成一个范围较广的“高阳织布区”。

l9l7年高阳织布区有平面织机l3 000余架,1920年增至21 000架,每年消耗棉纱l0万余包,从业者多达数万人。

高阳模式:中国近代乡村工业化的模式之一

高阳模式:中国近代乡村工业化的模式之一

高阳模式:中国近代乡村工业化的模式之一关于高阳模式:中国近代乡村工业化的模式之一目录一、章节一:概述二、章节二:高阳模式的特点三、章节三:高阳模式的历史背景四、章节四:高阳模式的发展与实践五、章节五:案例分析(一)案例一:山东省高阳县农村工业发展(二)案例二:河南省陈庄村的种草养鸡产业(三)案例三:浙江省湖州市双林厂的草鞋制造业(四)案例四:广西省上林县农村机械制造业(五)案例五:河北省广宗县麻绳编织业六、结论参考文献一、章节一:概述高阳模式是中国近代乡村工业化的典型模式之一,主要出现在20世纪上半叶。

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和劳动力,开展多种类型的农村工业生产,实现农村的自给自足和工业化发展。

高阳模式的发展离不开思想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探索和实践,它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本论文将从高阳模式的特点、历史背景、发展与实践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章节二:高阳模式的特点高阳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生产的自给自足。

高阳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农村的自给自足需求,生产的农村工业产品主要供应当地或周边市场。

这些产品往往是基本生活必需品,如纺织品、食品、建材等。

2. 资源与市场取向。

高阳模式的生产主要依赖当地的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

资源包括土地、水源、人力、原料等,市场主要通过当地的乡村市场和城市市场渠道。

3. 组织管理的特点。

高阳模式的组织形式比较灵活,有官办型、民办型和合作社型等。

其中官办型比较集中在当地政府行政机关中,民办型则是由个体或家庭自主经营,合作社型则是由多家家庭共同组成一个合作社,统一经营。

4. 技术含量低。

高阳模式的农村工业生产主要依靠实际操作和技术传承,技术含量比较低。

但是随着不断的发展和推广,一些高端技术也逐渐加入到高阳模式的生产中。

5. 泥土造就民族情怀。

高阳模式是中国农村工业化的一个典型模式,它注重地方资源的利用,追求自给自足和自主创新。

这种理念也与传统的中国民族情感相契合,深深烙印在民间文化中。

纺织之乡--高阳

纺织之乡--高阳

纺织之乡——高阳一、活动背景: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是全国最大的纺织之乡,纺织产品品种丰富,质量好,素有“中国毛毯之乡”、“中国纺织基地县”之称。

高阳县的纺织产品(毛毯、毛巾、毛绒、布匹、腈纶、毛线、毛呢......)遍及天下,产品畅销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高阳县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纺织强县”。

高阳县拥有全国驰名商标1个,河北省著名商标11个,河北省优质产品9个,名牌产品9个,大型毛纺厂有三利毛纺有限公司,瑞春纺织有限公司,宏润新型面料公司,振华毛纺织有限公司......,纺织业是高阳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但学生对于这些知之甚少,因此开展这次以“纺织之乡——高阳”的综实活动。

二、活动目标:(1)通过文字资料,参观高阳纺织博物馆,了解感受高阳的纺织历史和文化。

(2)在关注高阳历史,了解高阳纺织文化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增强自豪感。

(3)在了解高阳纺织文化的同时增强为家乡做贡献的意识。

(4)运用上网查阅资料、实地感受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学习成果的汇报,提高学生展现自我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1)调查:调查了解学生对家乡纺织文化的熟悉程度。

(2)进行调查方法、摄影、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指导。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1、播放有关高阳的短片。

2、谈话调查学生对家乡的了解程度,并统计结果。

3、师生讨论确定活动主题。

A.高阳的纺织业有多久的历史?它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B.高阳有多少规模较大的纺织厂?大约有多少人从事纺织业?C.高阳纺织业在全县的经济产值中占什么地位?D.高阳纺织业的现状,高阳纺织业现在存在的问题。

F.高阳纺织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对未来发展建议。

4、结组讨论设计活动方案。

第二阶段:一、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了解家乡,感受家乡的纺织文化。

二、活动方式:调查、参观、采访、搜集、整理、照相等。

三、活动过程:1、明确小组的任务。

(1)第一小组研究高阳纺织业的历史。

通过各种途径去查找有关高阳纺织的的历史文化,了解高阳几百年来的历史沧桑,并整理打印。

高阳纺织商贸城:继往开来,全新跨越

 高阳纺织商贸城:继往开来,全新跨越

高阳纺织商贸城:继往开来,全新跨越作者:暂无来源:《中国纺织》 2018年第3期文|本刊记者易芳梁莉萍高阳县位于保定东南部,紧邻雄安新区,地处京津石中心地带,距北京、天津、石家庄各约150 公里,区位优势明显。

高阳县是中国著名的“纺织之乡”,纺织业始于明末,兴于晚清,盛于民初,上世纪八十年代,高阳纺织再度崛起,进入新世纪,高阳纺织铸就了新辉煌。

目前,高阳县拥有纺织企业4000 余家,纺织专业村98 个,各类纺织机械4 万余台(套),从业人员近16 万人, 形成了棉纺、棉织、毛纺、毛织四大支柱产业,纺、织、印、染、整门类齐全的纺织工业体系。

纺织业年产值350 多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三分之一的巾被、毛毯产品,使高阳当之无愧地被评为中国纺织基地县和国家级外贸出口转型示范基地县。

2009 年高阳县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毛巾·毛毯名城”。

河北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的以高阳布商为代表的冀商抗战救国题材大型电视连续剧《布衣天下》2018 年将在央视一套播出。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特色市场点亮家纺名城高阳纺织商贸城是全国最大的毛巾专业批发市场,2001 年5 月9 日正式开业运营,占地525 亩,建筑面积23 万平方米,总投资 3.5 亿元。

市场主要经营毛巾、浴巾、毛巾被、餐巾、毛线、毛毯等上百个品种,上万个花色,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出口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等5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商贸城具有四大特点:一是市场规模大。

建有固定门店1280 余套,可容纳商户2700 余家。

二是基础设施全。

市场道路四通八达,水电、消防、闭路监控、计算机网络等一应俱全。

三是服务质量优。

市场实行统一管理、封闭运行、税费集中征收的管理原则,严厉打击欺生排外、欺行霸市行为,为商户创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

四是市场环境美。

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家居别墅化,风格园林化,集商贸、旅游、休闲家居为一体。

市场建成以来,交易活跃,运行态势良好。

河北高阳:“巾被”产业的集散地

河北高阳:“巾被”产业的集散地
纺织品专业市场 之一 。 全县织机 从2 0 年 的22 台发 展 ̄ 2 0 年 的35 台。织机设 备实现 了更新换代 ,剑杆织机 、电脑 02 .万 u0 5 J .万
提花 、电脑 绣花机等先进设备为高阳纺织企业提升产 品科技含量和 附加值注入 了活力 。经过近几 年的j 睁 培育 。全县形成 了 以 “ f ”集 团为龙头的毛纺业 ;以 “ 阳” 、 “ - t l 双 天羽”等 为龙头的毛毯 织造业 ;以
维普资讯
懋 蒜
●◆被 ’产 业 的集散 地 文 伟 / 家 ’ / 图 龙纺 晓 恐
在第8 届 中针会上 ,记者有幸采访 了高 阳县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冯小锁先生。 7
T X-lF E N 0.7 2
维普资讯

“ 永亮 ”、 “ 光大”为龙头的 巾被业。三大主导产 品巾被 、毛线 、毛毯产量堪称三个全 国第一 ,同比都 占
全 国1 。全县有3 0 多家纺织企 业 ,可所谓遍地开花 。 / 3 00
整 团出击 打造 区域品牌优势
从8 届 中针会 。高 阳家纺协会就 已经组织 企业抱 团参加展会 。每次都 差不多2 多家企 业一起参展 。 0 0 在 专业展览上统一展示形 象 ,在企业展 台外统一挂 出了河北 高阳的牌子 ,集体亮相 ,展示 了高 阳企业的 团 队精神和 区域 品牌形 象。同时也进一步 加快 了高 阳 “ 巾被 ”品牌建设步 伐 ,加强资源整合力度 ,促进产业
升级。
服 务 企 业 推 动 行 业 发 展
冯会长介绍说 : “ 高阳家纺协会为会员企业提供经济技术信 息 ,政策资询 ,人才培训等服务 ,提高会 员企业的知 名度 ,推 动外 向型经济发展 ;组织信 息 ,技术 ,生产经营管理经验 的交流 ;组织企业参 加本行 业的展览会 ,拓展海 内外市场。作为协 会也 是起 到一个桥 梁的作用。”

高阳县毛纺织品贸易的发展现状

高阳县毛纺织品贸易的发展现状

高阳县毛纺织品贸易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内容摘要:关键词:高阳县、毛纺织品贸易,市场细分化引言:正文:高阳毛纺织品贸易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高阳汉初置县,历史悠久,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尤其是纺织历史源远流长,民间的纺织始于明末,盛于民国初期,有着超过400年的纺织历史,是华北乃至我国著名的纺织之乡。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高阳根据以往的纺织历史传统优势以及人力和区位优势,充分相应国家政策幷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大力发展纺织业。

尤其是在最近的几年,高阳县政府把纺织业作为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优先发展。

棉织品等大多数产品的原料采购、织造、印染加工、销售等环节,均可在高阳完成,纺织业逐步发展成为毛纺、棉织、毛毯等三大主导行业,纺、织、印染、供销、服务门类齐全的工商业体系。

产品畅销全国,远销欧洲、东南亚、拉美、非洲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

1997年高阳被省政府认定为纺织强县,200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纺织特色县。

投资3.5亿元的纺织商贸城占地525亩,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建有商住楼87栋,门店1282套,商贸大厅面积达12164平方米。

1.1高阳毛纺织品贸易的发展过程:初步发展期:高阳曾经是保定地区数一数二的穷县,但是这十几年由于纺织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94年左右棉花价格的大幅上扬,棉纺织业兴起,在以三利为首的毛纺织业基础上兴起棉纺织业。

高速发展期: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和对国外先进纺织技术还有机械的引进,高阳县的毛纺织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政策的进一步倾斜支持,毛纺织业成了最大受益者。

在全国来看7年内纺织行业上岗人数估计增加23%;在未来5年里,中国纺织工业总产值将每年以6。

5%的平均速度增长;到2005年,纺织纤维年加工总量将达到1425万吨,人均年消费量将达到7.8公斤左右;纺织服装年出口创汇将达到650亿美元;行业科技进步对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达到60%以上。

1999年纺织工业出口顺差32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顺差的70%。

河北省高阳县纺织业调查报告

河北省高阳县纺织业调查报告

河北省高阳县纺织业调查报告作者:李方来源:《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21期2009年11初,在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建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赴河北高阳县对该县的支柱产业之一——纺织业,做了一次社会调查。

高阳具有悠久的纺织业传统。

“而乡村工业真正开始于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期间,周学熙主管的直隶工艺局制定的乡村工业化计划时期。

旨在替代进口和吸引劳动力。

工艺局的技术投入,使高阳纺织工业迅速发展。

”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高阳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纺织品集散地。

一、调查结果高阳的崛起有多方面的原因,简单分析如下:1. 悠久的行业传统和先发发展优势。

早在袁世凯人直隶总督时期,就对高阳实行了诸多优惠和促进政策,比如提供技术培训、行业信息等。

这使它较早地通过市场积累了原始资本。

同时,棉纱厂、织布厂较早在全国建立了销售网点,形成了完整的供、产、销网络。

2. 充裕的原料和劳动力资源。

高阳是适宜产棉区,重要的原料供应地,运输成本低,且原材料的供应不依赖于市场变化。

同时也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很早时期生产者和商人已经达到了绝对密度。

3. 灵活的生产方式。

相当一部分的纺织厂都是家庭作坊式的,还属于“农户经济”。

这种生产方式能充分利用家庭内部闲散的劳动力。

同时在雇佣工人方面也较为灵活,有订单时候临时召集工人。

同时,在调查中我们还注意到,大部分的工厂建立在自己家中,从而省去了商业地租。

以上因素最大限度地节省了生产成本,提高了高阳纺织业的市场竞争力。

4. 行业内自组织能力强。

“1906年高阳商人以复兴纺织业为目的组成商会。

”20世纪20年代成立高阳纺织品公司。

从那时起,其自发组织的非正式金融组织、商业信息网络就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阳人也较早地运用了专业化人力资本理论,世纪初时期,商会成员就以自愿支付销售附加税的方式设立了一所商业学校,教授纺织、印染课程。

我们也发现了高阳纺织业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1)缺乏品牌意识和品牌战略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阳纺织业的变迁轨迹:1880—2005*赵志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00102)《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内容提要:通过对档案文献资料的爬梳整理,并结合前人的研究和田野调查,本文首次对1880年代至今百余年来高阳纺织业的变迁历程给出了连续性的描述。

关键词:高阳农村纺织家庭工业作为农村家庭工业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高阳纺织业从1930年代开始就受到了经济学界的广泛而持续的重视,①1980年代前后又有一些学者结合前人的研究或田野调查对高阳纺织业的历史沿革做出了一些实证研究。

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档案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村庄调查,本文试图进一步推进对高阳纺织业发展史的研究,给出一个高阳纺织业百年历史的清晰脉络。

对于高阳纺织业长期变迁中所隐含的理论意义,将另辟专文进行探讨。

高阳县传统的农村家庭纺织业在20 世纪初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开始吸收现代工业的成果。

其后,更多的农民家庭被整合进入了以高阳县城为核心的纺织区域,由此逐渐形成了包括清苑、蠡县、安新、任邱等县在内的高阳织布区,该织布区因巨大的产能而成为华北地区土布织造中心之一。

高阳纺织业的蓬勃发展因为1930年代初期的“大危机”暂时受到抑制,又因为日本侵华战争而受到了毁灭性地打击。

1945年以后,家庭纺织生产复兴,其后被纳入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轨道。

19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高阳县的家庭纺织生产再次兴盛起来,1990年代末期以后,高阳县成为了全国性的纺织中心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高阳纺织业的实地调查主要在2005年9—10月间进行,调查人员有林刚、纪辛和赵志龙,该项研究系林刚研究员主持下的农村家庭经济研究的子部分。

调查得到了高阳县人民政府及下属的发展改革局、档案馆和地方志办公室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林刚先生并对本文的行文提出了诸多中肯的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①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河北高阳、蠡县、清苑、安新、任邱的调查》,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该书建基于细密的田野调查 (主要在1933年进行),对高阳纺织业做出了精彩的横切面分析,是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集体协作的结晶,也是学术界研究1933年以前高阳纺织业的主要实证基础。

方显廷:《华北乡村织布工业与商人雇主制度》,《政治经济学报》第3卷第4期(1935年7月),第4卷第1期(1935年10月)。

方文着力于分析高阳纺织业特殊的工业组织制度,与此相关的代表性论文还有厉风《五十年来商业资本在河北乡村棉织工业中之发展进程》,《中国农村》第1卷第3期 (1934年l2月)。

高阳纺织业也是研究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一个经常被提及的例子,代表性论文有:Chi-ming Hou,Economic Dualism:The Case of China,1840—1937,Jou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23,No.3,September 1963,PP.277—297;Kang Chao,The Growth of a Modern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and the Competition with Handicrafts,in Dwight H.Perkins eds.,China’s Modern Econom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PP.167—201;史建云:《论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问题》,《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3期。

此外,严中平的《中国棉纺织史稿》(科学出版社1963年版)以及赵冈、陈钟毅的《中国棉业史》(联经事业出版公司1977年版)都述及了高阳纺织业在中国棉纺织业工业化过程中强韧的生命力问题。

②主要的研究成果有:张国辉、周叔莲、朱家桢、袁代绪:《河北省高阳县手工织布业调查材料》,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955年4月。

该调查共有三部分,分别是《河北省高阳县手工织布业发展概述》、《河北省高阳县赵官佐村农业与手工织布业结合的互助合作组织形式》和《河北省高阳县私营印、染、布三业解放后的恢复与变化》。

河北大学地方史研究室、政协高阳县委员会编著:《高阳织布业简史》,河北省文史资料第19辑,河北文史书店1987年发行,该书以丰富的个例资料充实了吴知等的研究,并把研究下限延展到了1949年。

丁世洵:《一九三四至一九四九年的高阳布业》,《南开学报》1981年第l期,是文的主要目标就是接续高阳纺织业1933—1949年的发展情况。

刘佛丁、陈争平:《高阳织布业的历史和现状》,《河北学刊》1984年第6期,该文把研究下限拉到了 1984年。

此外, Linda Ann Grove没有发表的博士论文主要研究高阳地区的政治与社会变迁,也以大量的篇幅讨论了高阳的乡村纺织业,Linda Ann Grove,Rural Society in Revolution:The GaoYang District,1910—1947.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Ph.D.,1975.一、家庭生产的发展与区域纺织中心的建立:1880—1937高阳传统家庭纺织业历史悠久。

19、20世纪之交,随着机纺棉纱(机纱)和新型织机进入农民家庭,家庭手工织布的生产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迅速增长的布匹市场需求促进了农村纺织业的繁荣,而一个以高阳县城为中心,涵盖周围的清苑、蠡县、安新、任邱等县在内的纺织区域也逐渐形成,我们称之为高阳织布区。

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前,高阳织布区经历了20年左右的繁荣时期,并形成了三次产业发展的高潮。

高阳棉纺织业的产生和本地种植棉花有直接关系。

到17世纪初期时,棉纺织品已经是高阳本地的一种主要贸易商品,而且有了多种多样的产品类型变化。

天启四年(1624)的高阳地方志记载,“货之品:布、绢、线、网巾、布帨、线带、小盐、碱、硝、梨膏蜜。

”①早期的农民家庭纺织通常是纺织结合,农民把自种的棉花去籽、弹花,用单锭纺车纺成纱线,再用木制投梭机织成布匹。

大约从19世纪70、80年代开始,河北织布家庭开始大量使用机纱进行纺织生产。

机纱的广泛使用带动了对传统织机的更新,大约在1907年以后,铁轮机首先在高阳县西南部的村庄推广开来。

铁轮机又叫铁木机,系铁木合制的机器,其主要传动部件是铁制机件,安装在木制机架上,通过织工的双脚踩动踏板驱动,生产效率比传统织机有很大提高。

20世纪初期,高阳县的农村纺织业已经开始了较快发展,这特别反映在纱布商号的迅速发展上。

高阳本地的早期市场上,除了布行以外,并没有其他的布线专营机构,而随着机纱需求的增长和布匹市场的扩大,各种专营纱布生意的商号开始增多。

蚨丰号布线庄就是高阳商号转型发展的典型例子,它建立于1902年,起初主要经营洋杂货和布匹绸缎,1906年开始经营棉纱买卖(包括手纺纱和机纱),在1912年改为专营棉布和纱线业务的布线庄,以后规模日渐增大,终于执高阳布线业之牛耳。

②19 世纪晚期,除了高阳县城以外,高阳县境周围还有3个布线交易的中心集市,它们是清苑县的大庄镇,蠡县的莘桥镇和任邱的青塔镇。

③高阳的布线商人也在向这些布线中心集市拓展经营区域,而一战的爆发给这种扩张造成了良好契机。

随着布匹市场需求的迅速扩大,布线庄等商号通过“撒机制”方法得以大量收购布匹。

典型的撒机制是指这样一种形式:织户从商人处领取棉纱,按照一定规格织好布匹并交回到商人那里,然后领取“工资”——加工费,撒机制又被称为“织手工”或“织茬子”。

相应地,织户自己购买原料、自主生产和销售的方式被称为“织卖货”。

通过撒机制的方法,高阳县城的纱布商号不仅扩大了对农村织布家庭的控制,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周围的大庄、莘桥、青塔等集市的渗透,这些集市的布匹开始大量地向高阳县城流动,于是逐渐形成了以高阳县城为核心的织布区域。

1915— 1920年间,高阳、蠡县、安新、清苑和任邱各县的织机数量都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5县的织机数量合计,以1915年为基期,在6年的时间里,1920年的织机总量(21904台)比1915年(5726台)增长了382.5%,1916—192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78.8%,从而形成了高阳织布区的第一次发展高潮。

④吴知估计,这一时期高阳织布区每年要消耗10万包棉纱,年产布400余万匹。

⑤一战结束后的1920年代,高阳布业的产品种类一改以往以白布为主的特点,而有两个突出变化,其一是条格布和染色布(色布)生产的迅速扩大;其二是以人造丝(麻丝)为原料的麻布生产开始兴盛起来。

产品种类的多样化使高阳织布区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天启《高阳县志》卷4《食货志》。

②《高阳织布业简史》,第67—68页。

③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第12页;厉风:《五十年来商业资本在河北乡村棉织手工业中之发展进程》,高阳县档案馆提供的手抄本,第11页。

④织机数量统计见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第18页,增长率为笔者计算。

2006-8-10 10:48 回复221.219.0.* 3楼⑤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第17页。

进一步发展,经历了笫二次发展高潮。

到1929 年时,高阳织布区共有织布机29224台,其中平面织布机(铁轮机)24900台,提花机4324台。

①据河北省政府1928年的统计,高阳织布区年产布 5498035匹,占河北省布匹总产量23981805匹的近23%。

②以此而论,把高阳织布区称为华北土布生产的中心地区之一,当不为过。

从1930 年开始,高阳织布区织机数量的持续增长态势发生逆转,处于开工状态的织机数量开始逐年减少。

1930年,高阳织布区尚有织机26557台,而到1933年 4月时,开工的织机只有7305台,仅仅略高于1915年时的织机数量。

③高阳织布业自20世纪初快速发展以来第一次遭遇沉重的打击:1932年时高阳织布区的布匹产量大约是100余万匹,这已经远低于1929年时的水平。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对高阳织布业的全面调查是在1933年结束的,所以并没有涉及到高阳织布业的未来命运。

然而根据后来的研究,高阳布业从1934年开始再次呈现上升势头,到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之前,又经历了第三个发展高潮,④表现为以下特征:第一,织机数量和布匹产量的增加。

到“七七事变”前夕,高阳织布区有织机近3万台,其中提花机5000台。

1935—1936年,高阳每年生产近400万匹布,这已经接近历史的峰值水平。

第二,生产区域和市场区域进一步扩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