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经济发展演变轨迹

合集下载

广州经济发展概述

广州经济发展概述
创新能力和人才储备不足
广州的高等教育水平和科研实力相对北京、上海 等城市较弱,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储备不足,难 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资源和环境压力大
广州的人口密集,资源短缺,环境承载能力有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不断 增大,对经济发展构成了较大的制约。
区域竞争压力增大
随着国内其他城市的快速发展,广州面临的区域 竞争压力逐渐增大,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和国际化水平。
,推动对外开放和合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03
广州市将继续改善民生福祉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广州市政府也将继续关注民生福祉,加大社会事
业投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解决方案和建议
推动产业升级
加强环境保护
加大对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推 动制造业向中高端领域转型,提高产业附加 值和竞争力。
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环保门槛,推动污染防 治和生态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引进和培养人才
优化区域布局
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力引进高层次 人才和团队,提高人才储备和创新能力,为 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
经济结构
解放前,广州经济以贸易、轻工业和手工业为 主,农业和服务业也有一定发展。
解放后的广州经济
计划经济体制
解放后,广州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 业。
城市规划与建设
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规划与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基 础设施建设项目。
经济结构调整
20世纪80年代,广州开始对经济结构进行优化 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广州市在“十三五”期间大力推 进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能源、 水利等领域的项目投入巨大。
广州市在“十三五”期间积极实 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 创新能力。

东莞发展历程

东莞发展历程

东莞发展历程
东莞位于中国广东省中部,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城市。

下面是东莞的发展历程:
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东莞开始吸引外资进入,并逐渐发展为制造业重镇。

20世纪80年代,东莞的制造业逐渐从传统的制鞋和纺织业扩
展到电子、玩具、塑料等领域。

20世纪90年代,东莞的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电
子产品制造基地之一。

许多国际知名品牌纷纷将生产基地迁至东莞。

21世纪初,东莞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城市规划得到重视,
建设了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和住宅区。

城市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制造业,还涉及其他行业,如金融、物流、科技等。

随着东莞的发展,城市的人口急剧增加。

为了适应人口的增长,东莞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桥梁、医疗设施等。

近年来,东莞注重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东莞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也是中国制造业崛起
的象征。

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东莞正在向着更加繁荣和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广东城镇化建设的历程

广东城镇化建设的历程

广东城镇化建设的历程(一)广东城镇化发展阶段1.起步发展时期(1949一1957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发展。

这一时期饱受战火创伤的很多城镇都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1949年广东省总人口为2782.7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437.46万,占总人口的比率为15.7%。

1952年广东省总人口为2910.45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为512.93万,占总人口的17.6%。

随后中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也进一步发展。

到1957年,广东省总人口为3301.7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为597.13万,占总人口的18.1%。

如果以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来衡量,这一时期,广东省城镇化的发展是正常的,保持了稳步上升的势头。

2.曲折发展时期(1957—1966年)1958年“大跃进”,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左”的指导思想作用下,提出“超过英国”、“赶上美国,,等不切实际的口号,一时间全国大办工业,大炼钢铁,大量农村劳动力被组织进城,促使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1958—1960年,广东省非农业人口平均递增11.8%,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22%。

俗语说:欲速则不达,这种严重违背经济规律的发展模式,很快显现了严重的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再加上随后的三年自然灾害,迫使国家进行经济调整,大批项目停建,大量城市职工被迫还乡。

到了1965年,广东省非农业人口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比1%〇年减少了们.6万,人口城镇化率不仅没有提升,反而下降到17.6%。

3.发展停滞时期(1966—1978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长达十年的动乱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

城镇化的进程也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

到1978年底户籍总人口5064.15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为823.23万,城市化率为16.3%。

4.健康发展时期(1978—至今)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的战略决策,随后党和政府集中精力投人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产业结构演进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31期3一基金项目:中国物流学会课题?广东省港口物流功能提升研究:产业结构优化视角?(2018C S L K T 3-112).作者简介:王建林(1967-),男,甘肃秦安人,硕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物流二企业运营管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产业结构演进分析王建林一齐一芯(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珠海519090)摘一要: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产业结构演变情况进行分析,分析三次产业间的演变规律,分析二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广东省产业结构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二资本密集型演变,三次产业的演变历程: 二二一二三二二三二一三二二二一结构,随着广东省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未来广东省产业结构将得到进一步的调整二优化和升级.关键词:广东省;产业结构;演进中图分类号:F 2一一一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一一一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19.31.002一一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社会需求结构二供给结构二宏观政策制度等因素不断调整和变化,产业结构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动态过程.从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两方面分析广东省产业结构的演变进程.1一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分析从量的方面,以广东省各时期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总值的数量比例关系,研究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情况.选取1978年2018年41年广东省三次产业的生产总值统计数据,观察各年度第一二二二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占G D P 的比重,结合其他因素,分析广东省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演变,如图1.图1一广东省1978-2018年G D P 构成演变1978年以来,广东省G D P 构成如图所示.1978年,第一二二二三次产业占G D P 的比重分别为29.76%二46.61%二23.63%,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2018年, 第一二二二三次产业占G D P 的比重演变为3.94%二41.83%二54.23%,第三产业优势明显.三次产业结构在量上的演变规律表现为:从第二产业占据绝对优势向第三产业占据绝对优势演变.41年来,广东省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185.85万元扩大为2018年的97277.77万元,连续30年居全国之首.以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26%,第二二第三次产业增长快速,第一次产业平稳增长.1985年,第三产业占G D P 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占比,形成了二二三二一的产业格局.此后,第一次产业占比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占比不断升高,到2013年,第三产业占G D P 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比,形成三二二二一产业格局,并且差额不断扩大,2018年,第三产业占G D P 比重比第二产业超出12.4个百分点,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重心的产业结构模式.2一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2.1一轻重工业演变考察1978-2018年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构成中的轻重工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情况,如图2.图2一广东省轻重工业比重变化可以看出,1978年以来,广东省轻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经历了先轻后重的变化.1978-2002年间,轻工业在广东省第二产业中占比较大,2002年,重工业占比超过轻工业,成为广东省第二产业的主导产业.从2002-2006年的五年时间内,重工业增速显著,轻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差额快速拉大,到2006年差距为23个百分点.2007-2016年10年间,轻重工业占比较为稳定,2017年,重工业占比为64.76%,比轻工业占比35.24%扩大到29个百分点.广东省第二产业由以轻工业为主演变为以重工业为主.从轻重工业产值之间的比例来看,1978年,轻工业:重工业=1.3:1,到2002年,比例变为0.99:1,2017年,轻重工业比例变为0.54:1,虽然二者都在增长,但重工业的增速明显快于轻工业,轻重工业产值之比不断下降,符合霍夫曼系数不断下降的变化规律.表明随着广东省工业化进展加快,资本品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超过消费品工业并不断上升.2.2一现代产业内部结构演变2010年,广东省印发了?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2011年起,广东省开始在统计年鉴中发布现代产业相关数据,现代产业由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组成.2010-2016年,先进制造业的统计口径。

广东经济发展概括

广东经济发展概括

广东省经济发展的挑战
资源环境压力
产业结构单一
人才短缺
区域发展不平衡
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以传统制造业 为主,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较大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和资源的 日益枯竭,广东省需要寻找新的 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模式。
广东省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 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高科 技、高附加值产业和服务业发展 相对滞后,需要加强创新和转型 升级。
历史背景
历史文化
广东省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如岭南文化、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等,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底蕴。
经济基础
广东省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具有较早的 开放意识和市场意识。
广东省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外向型经济
广东省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外商投资,发展外 向型经济。
虽然广东省的人力资源丰富,但 是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相对短 缺,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 度。
广东省内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珠 三角地区发展较为发达,而粤东 、粤西和粤北地区相对滞后,需 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广东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
珠三角地区
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拥有完善的交 通网络、丰富的资源和企业集群效应,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广东省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逐渐向高端制造业和 服务业转型。
发展动力多元化
广东省经济发展不仅依靠传统的制造业,还 逐渐向科技创新、现代农业、服务业等多个 领域拓展。
对广东省未来经济发展的展望
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广东省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 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 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广州城市发展进程与特点

广州城市发展进程与特点

广州城市发展进程与特点广州是中国南方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国内的重要城市之一、在城市化进程中,广州以其独特的发展特点脱颖而出。

本文将详细介绍广州的城市发展进程和特点。

广州的城市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南海文明,这里是中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宋代时期,广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海港之一,与世界各地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

此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广州逐渐衰落。

然而,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广州得到了快速的复兴。

开放以来,广州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广州的经济主要以制造业和外贸为主,同时也有发达的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

广州是中国最大的进出口港口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数码商品集散地之一、在发展过程中,广州注重以创新为引领,已形成了以科技、文化、金融和教育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广州的城市建设进程也非常迅速。

从开放初期的简单住宅区和工业园区,到现在的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城市景观,广州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城市更新和新建项目,广州成功打造了众多国际化的地标建筑,如广州塔、广州体育馆等。

同时,广州在城市规划和交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网络已得到全面发展,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广州的城市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广州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

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广州充分考虑市民的需求,提高居住和生活质量。

城市中有许多公园和绿地,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此外,广州也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保存了许多古建筑和古迹,还将它们与现代建筑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其次,广州注重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广州在经济发展中,不仅依靠传统制造业和外贸,还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广州的科技产业园区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创新创业基地,在电子、IT、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优势。

此外,广州还发展了旅游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最后,广州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广州注意保护环境和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广东近30年来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广东近30年来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Your company slogan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 ,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到了九 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 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 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 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 一种时尚。
国 外 的 文 化 的 流 入
Your company slogan
国 外 的 文 化 的 流 入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台式电脑
液 晶 电 视 机
Your company slogan
我们的世界变得多姿多彩, 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不仅建立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不 仅建立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保持经济持续高 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 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地位不断 上升。

衣食住行中亦是如此。
Your company slogan
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的出行更为 方便,虽然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 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国家迫切需 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 但这一切,也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 国家过渡的必经之路。在不久的将 来,地球在我们眼中会越来越小, 周游列国再也不是梦。

广东省城市经济发展分析

广东省城市经济发展分析

广东省城市经济发展分析近年来,广东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本文将对广东省城市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趋势。

一、广东省城市经济现状广东省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城市经济也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和投资环境等方面均位居全国前列。

此外,像东莞、佛山、中山等二线城市也在不断崛起,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广东省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之一是产业多样化。

传统的制造业一直是广东省的支柱产业,而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广东省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广东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因1.地理优势。

广东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网络和航运渠道使得广东省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流入。

2.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从1978年开始,广东省率先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并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打破了原有的经济体制,为城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3.良好的投资环境。

广东省各级政府积极推动政策创新和营商环境改善,大力支持企业发展。

在广东省的各个城市中,政策稳定,市场规模庞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广东省城市经济发展的趋势1.高端制造业的崛起。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升级,广东省的制造业将向高端制造业转型,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例如,深圳市已经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的主要产地之一,珠海市也在积极发展智能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业集聚区。

2.创新驱动发展。

广东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通过引进人才、设立科研基地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广东省的科技创新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3.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经济结构的升级,广东省的服务业将继续蓬勃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经济发展演变轨迹建国以来,广东经济从弱到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从多角度展现广东解放以来经济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分析其增长格局与机理,并探讨广东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一、广东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1、经济增长轨迹广东改革开放前经济低平台运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快速,GDP总量从1989年起位于全国之首,2001年首次超越东南亚经济总量最大的印度尼西亚。

在广东58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9.7%增长,计划时期(1950-1978)年均增长为6.0%,低于全国(1953-1978)6.1%的水平,经济快起快落,经济增长最高时为15.1%,最低时为-22.0%,各年平均落差有6.6个百分点,波动半距达18.6%,波动剧烈,波动系数为8.2%。

改革开放至2005年,(1979-2005)GDP年均增长达13.7%,高于全国4.1个百分点,各年平均落差为3.8个百分点,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奇迹。

改革开放27年来,广东以政策性倾斜启动经济,以对外开放拓展成长空间,以体制改革作为根本保障,通过市场与投资双重拉动,推进了工业化进程,实现了经济起飞,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的GDP相当于1978年的32.3倍,27年翻了5番,平均不到6年翻1番,1979年到2005年这27年间,除4个年份为一位数增长外,其余23年,均为二位数增长,其中1990-2005连续16年达二位数增长,1979-2005年经济年均增长为13.7%,这一数字远高于新加坡1970年至1978年间8.4%的年均增速,高于韩国1966年至1976年10.8%的年均增速,高于日本1960年至1970年10.5%的年均增速。

新、韩、日是上世纪后50年经济增速最高的几个国家,而广东不仅在平均增速方面明显高于上述国家起飞期的平均增速,且高速增长持续的时间已经两倍于这些国家。

经济总量上,在1989年超过江苏成为全国第一至今仍稳固继续排在榜首, 在东南亚中于2000年超过泰国,于2001年首次超过东南亚经济总量最大的印度尼西亚。

从发展历程看广东的经济发展可分为七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1950-1957年,即三年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GDP年均增长达10.5%,是广东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增加值年均达8.5%增长,工业方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重点发展地方工业和轻工业,使工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达22.3%的增长。

第二个时期是1958-1962年“二五”时期,这一时期,片面追求高指标,这种“大跃进”的严重失误,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使经济发展遭受严重挫折,1958-1962年的GDP增长为-1.1%,按可比价计算1961年GDP相当于1955年水平,经济倒退了近六年,这一时期为建国以来经济最差的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1963-1965“三年调整时期”,这一时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这一时期GDP增长达13.2%,是改革开放以前的最好时期。

第四个时期是1966-1978年“文化大革命”及粉碎“四人帮”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建设受到了极左路线的严重干扰,GDP增长仅为4.6%,人均GDP增长仅为2.4%。

第五个时期是1979-1990年,改革开放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广东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广东依靠国家的特殊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资,使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1979-1990年均GDP增长达12.7%。

第六个时期1991-2002年为进一步改革开放,实施市场经济,争取率先实现四个现代化阶段,广东经济进入起飞阶段时期,GDP年均增长达14.6%。

第七个时期2003年至今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GDP年均增长达14.5%,经济增长动力从单纯依赖外源型经济的拉动到内外源经济共同拉动,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阶段。

2、产业结构演变产业结构随着工业化进程呈现由低级向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并不断优化的发展变动过程。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经济发展逐步由初级结构向高级结构演变。

在工业化之前,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随着人均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但到一定阶段后,第二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则上升。

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把现代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并借助多国模型提出"标准工业化结构转换模式",依据人均GDP收入水平将结构转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6个等级,研究得出人均GDP各阶段产业结构一般模式,如下表。

钱纳里等人研究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经济发展阶段人均GDP(1970年美元)人均GDP (1980年美元)初级产品生产阶段140—280300—600工业化阶段初级阶段280—560600—1200中级阶段560—11201200—2400高级阶段1120—21002400—4500发达经济阶段初级阶段2100—33604500—7200高级阶段3360—50407200—10800赛尔奎和钱纳里的发展模式人均GDP (1980年美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30048.021.031.030039.428.232.450031.733.434.6100022.839.237.8200015.443.441.240009.745.644.7>40007.046.047.0从广东发展历程看,建国58年来,广东产业结构演变的总体趋势和世界上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基本一致。

第一产业比重趋势下降,从1952年的48.7%,下降到2005年的6.2%,年均下降0.8个百分点,特别是1983年以后几乎直线下降,其平均下降的幅度较大,年均下降1.2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呈现趋势上升的轨迹,特别是1983年以前,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几乎互补,第二产业的上升来自第一产业的下降,产业主要在一、二产业之间互动;1970年以后第二产业取代第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产业结构由“一、二、三”的格局转变为“二、一、三”的格局;1982年以后,广东第三产业开始启动,特别是1985年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主要由第一、第二产业带动转为由第二、第三产业带动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由“二、一、三”的格局转变为“二、三、一”的格局。

从"标准工业化结构转换模式"比较看,广东2005年人均GDP2983美元(当年汇率计),相当于工业化阶段中后期,按赛尔奎和钱纳里的发展模式,现阶段第三产业比重在41%-45%之间,第一产业比重在10%-15%之间,广东2005年实际三次产业构成为6.2:50.7:43.1,这可看出广东第三产业比重与"标准工业化结构转换模式"吻合,但第二产业比重高于标准模式,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过快,第一产业比重低于标准模式,隐含我省工业化进程并没有带来反哺农业过程。

从结构模式看,建国以来的前30年,广东形成了一套重工业高度倾斜发展并自我服务,而生产生活消费品的轻工业以及与工业配套的其他产业相对薄弱的产业结构模式。

50-70年代,我省与全国一样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特别是50年代“以钢为纲”、“全民大炼钢铁”,轻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改革开放后重新定位,1979年提出优先发展轻纺工业,对其实行政策倾斜,广东当年抓住时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食品和日常用品为主的轻工业,当年以“广东粮、珠江水,岭南衣”为代表的“广货”风靡全国,经济快速发展,广东1989年一跃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

进入90年代,家庭用具、家电等大件耐用消费品开始进入家庭,广东以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家电产业,使广东成为家电大省。

根据消费经济学理论和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结构开始从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零售、汽车等行业被触发。

广东1996年实现人均GDP1000美元的跨越,已步入消费结构转型期,电脑、高级视频、汽车等万元以上级商品进入家庭,广东产业结构已从轻型化向高级化、适度重型化发展,经济得以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3、投资率、消费率轨迹消费率逐级下滑,投资率已跨越了倒U型高点,消费率与一、三产业保持了较高的关联性,消费对第三产业的拉动强于投资对第三产业的推动。

广东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从1952年的14.5%,上升至1993年倒U型高点44.9%;然后下降至2005年的37.5%。

消费率(最终消费/地区生产总值)呈现逐级下滑,从1952年的94.2%下降至2005年的51.6%,政府消费率与第三产业比重波动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而最终消费率与第一、第三产业比重之和波动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特别是1985年以来,出现更加奇妙经济现象,它们之间非常接近,它们的平均绝对差仅为2.2个百分点。

从2002年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增加一个单位居民消费所产生的增加值54.8%是属于第三产业,25.4%是属于第二产业,而增加一个单位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所产生的增加值33.1%是属于第三产业,65.2%是属于第二产业,这也说明消费对第三产业的拉动强于投资对第三产业的推动,提高消费率对提升第三产业比重意义重大,在消费中,每增加一个单位政府消费,所产生的增加值有88.0%是第三产业,政府消费对第三产业的拉动又强于居民消费对第三产业的拉动。

二、增长因素分析1、产业对经济的推动力第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呈上升趋势,第一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对GDP贡献率近期有所下降。

从供给而言,GDP增长由三次产业带动,在1953-2005年新增的GDP中,58.1%来自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7.8%,第一产业仅为4.1%,这说明第二产业是我省GDP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从历史轨迹看,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总的是在下降趋势,从1953年的24.3%下降到2005年的2.1%。

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改革开放前波动剧烈,改革开放后呈上升趋势,从改革开放前的54.6%上升到“十五”时期的56.4%,并在大多数年份里保持了第一推动力的地位。

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呈上升趋势,“十五”时期为41.6%,比改革开放前提高了19.9个百分点。

进入“九五”时期以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都呈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一起构成国民经济的主要推动行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