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广东经济产业分析
广东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探寻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李海鹰1[摘要]:改革开放近30年,广东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许多问题,一是长期以牺牲自身资源、能源、环境以及低劳动力成本为代价;二是外向型经济中出口产品大多处于制造产业“微笑曲线”的底端,受制于外,无产品定价权,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无自主品牌。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广东企业面临破产、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压力,在借鉴新加坡、日本、美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当前国际大环境及广东产业结构现状,探寻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思路和路径。
[关键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广东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省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取得的成绩是激动人心的,2007年,广东的GDP达人民币30673亿元,经济总量首次超过台湾地区,这是广东省继1998年超过新加坡、2003年超过中国香港之后,又一次超过”亚洲四小龙”,预计2010年到2012年超过韩国。
这种变化是惊人的。
然而,广东的成功也带来了广东的问题,广东的产业结构有硬伤,这种结构模式支持了过去30后广东省经济的快速成长,现在则遇到严峻挑战,在加工制造产业的发展中,过去30年主要是模仿国外早期的某种经济发展模式,“两头在外,中间加工”,比如广东省的东莞,一段时间生产了全世界70%的电脑电源,怎样生产的呢?无非就是大量购买原材料,经过一道至数道加工制成零部件,组装成半成品,最后总装成成品卖到海外市场。
在严格意义上讲,东莞只是一个制造车间,而不是工厂。
因为工厂对定价有决定决和设计部门全在国外,结果,同一件衬衣在美国卖至过百美元,而我们的出口价仅七、八美元。
2007年受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上涨以及2008年1月1日生效的《新劳动法》等影响,合计增加成本超过20%。
大量的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倒闭,劳动密集型产业赖以生存的根基受到了剥削,广东企业亟待另谋出路,转型升级。
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波及的全球经济危机在向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漫延,有经济学家认为,这次经济危机的本质是产业结构调整,这无疑给广东的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一道催化剂。
三十年改革开放后广东发展思路探析

展创造成果引入经济活动中,才能将
科学 技术转化 为第一 生产力 。但是 ,
东特 色的 现代产业体 系。具体 来说 ,
加快 中 小企 业发 展 。为广 东 经济 要坚持高 端发展的战略 取向 ,瞄准 产 自主仓 中发挥重要作用 ,挖掘蕴藏在 快速发展奠定微观基础 惭
业的 国际水平 ,加快 发展先进制造 业
良好的环境 。而且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在
民间的创新潜力,为广东工业注入更多
1 . 2坚持 自主 创新 ,走新 型工业 行 改造为 省级 农村商业 银行 ,进而 以
济发展是营造 “ 和谐广 东”的物质 基 尽 快向现代 金融企业 发展 ,为农村 经
保持优势 ,在政 策优势逐 渐丧失的 背
景下独 占鳌头 ,在前有 标兵 、后有 追
思想 ,继续改革开放 ,优化发展思路 , 加快经济社 会发展步伐 ,提高 发展水
1优化产业结构 。走新型 工业 发展 ,形成 占领未 来市场 、具 有核心 板上市 的力度 。四是组 建农 村担保公 。
三农 化道路 ,加大金 融 创新 力度 ,营 竞争 力的战略产业旗 舰 。在 名牌打造 司 ,建立和完 善 “ ”贷款担保体
造广东经济快速发展的宏观环境
和品牌 塑造上下 功夫 ,在核 心技术攻
领 , 占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制高点, 抢
1 . 3大胆创 新 ,深化 金融改 革 ,
“ 原动 者” ,具 有创新才能 的企业家
着 力打造 “ 数字 广东 ”,以信 息化带 为广东 企业 发展提 供强有 力的金融支 社会 阶层是创新 活动的人格 化 ,没有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产业结构演进分析作者:王建林齐芯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31期摘要: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产业结构演变情况进行分析,分析三次产业间的演变规律,分析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广东省产业结构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演变,三次产业的演变历程:“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结构,随着广东省“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未来广东省产业结构将得到进一步的调整、优化和升级。
关键词:广东省;产业结构;演进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9.31.002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社会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宏观政策制度等因素不断调整和变化,产业结构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动态过程。
从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两方面分析广东省产业结构的演变进程。
1 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分析從量的方面,以广东省各时期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总值的数量比例关系,研究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情况。
选取1978年—2018年41年广东省三次产业的生产总值统计数据,观察各年度第一、二、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结合其他因素,分析广东省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演变,如图1。
1978年以来,广东省GDP构成如图所示。
1978年,第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9.76%、46.61%、23.63%,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2018年,第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演变为3.94%、41.83%、54.23%,第三产业优势明显。
三次产业结构在量上的演变规律表现为:从第二产业占据绝对优势向第三产业占据绝对优势演变。
41年来,广东省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185.85万元扩大为2018年的97277.77万元,连续30年居全国之首。
以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26%,第二、第三次产业增长快速,第一次产业平稳增长。
1985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占比,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格局。
广东经济发展演变轨迹

广东经济发展演变轨迹建国以来,广东经济从弱到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从多角度展现广东解放以来经济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分析其增长格局与机理,并探讨广东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一、广东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1、经济增长轨迹广东改革开放前经济低平台运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快速,GDP总量从1989年起位于全国之首,2001年首次超越东南亚经济总量最大的印度尼西亚。
在广东58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9.7%增长,计划时期(1950-1978)年均增长为6.0%,低于全国(1953-1978)6.1%的水平,经济快起快落,经济增长最高时为15.1%,最低时为-22.0%,各年平均落差有6.6个百分点,波动半距达18.6%,波动剧烈,波动系数为8.2%。
改革开放至2005年,(1979-2005)GDP年均增长达13.7%,高于全国4.1个百分点,各年平均落差为3.8个百分点,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奇迹。
改革开放27年来,广东以政策性倾斜启动经济,以对外开放拓展成长空间,以体制改革作为根本保障,通过市场与投资双重拉动,推进了工业化进程,实现了经济起飞,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的GDP相当于1978年的32.3倍,27年翻了5番,平均不到6年翻1番,1979年到2005年这27年间,除4个年份为一位数增长外,其余23年,均为二位数增长,其中1990-2005连续16年达二位数增长,1979-2005年经济年均增长为13.7%,这一数字远高于新加坡1970年至1978年间8.4%的年均增速,高于韩国1966年至1976年10.8%的年均增速,高于日本1960年至1970年10.5%的年均增速。
新、韩、日是上世纪后50年经济增速最高的几个国家,而广东不仅在平均增速方面明显高于上述国家起飞期的平均增速,且高速增长持续的时间已经两倍于这些国家。
广东近30年来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Your company slogan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 ,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到了九 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 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 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 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 一种时尚。
国 外 的 文 化 的 流 入
Your company slogan
国 外 的 文 化 的 流 入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台式电脑
液 晶 电 视 机
Your company slogan
我们的世界变得多姿多彩, 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不仅建立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不 仅建立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保持经济持续高 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 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地位不断 上升。
在
衣食住行中亦是如此。
Your company slogan
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的出行更为 方便,虽然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 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国家迫切需 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 但这一切,也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 国家过渡的必经之路。在不久的将 来,地球在我们眼中会越来越小, 周游列国再也不是梦。
广东省城市经济发展分析

广东省城市经济发展分析近年来,广东省各个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本文将对广东省城市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趋势。
一、广东省城市经济现状广东省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城市经济也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和投资环境等方面均位居全国前列。
此外,像东莞、佛山、中山等二线城市也在不断崛起,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广东省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之一是产业多样化。
传统的制造业一直是广东省的支柱产业,而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广东省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广东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因1.地理优势。
广东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网络和航运渠道使得广东省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流入。
2.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从1978年开始,广东省率先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并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打破了原有的经济体制,为城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3.良好的投资环境。
广东省各级政府积极推动政策创新和营商环境改善,大力支持企业发展。
在广东省的各个城市中,政策稳定,市场规模庞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广东省城市经济发展的趋势1.高端制造业的崛起。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升级,广东省的制造业将向高端制造业转型,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例如,深圳市已经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的主要产地之一,珠海市也在积极发展智能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业集聚区。
2.创新驱动发展。
广东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通过引进人才、设立科研基地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广东省的科技创新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3.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经济结构的升级,广东省的服务业将继续蓬勃发展。
广东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珠三角与非珠三角地区差距
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但与非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差距逐渐拉大。这种 不平衡的发展格局不利于广东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城乡发展不平衡
在广东的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 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是广东未来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广东将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 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方向
绿色低碳生产
01
广东将积极推动企业采用绿色低碳生产方式,推广清洁能源,
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循环经济模式
02
通过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减量
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促进广东与港澳地区的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优 势互补、共同繁荣的良好格局。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前景
1 2 3
科技创新引领
广东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产学研深度 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 研发机构。
人才集聚效应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广东将吸引 更多海内外高端人才集聚,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 力的人才保障。
04
广东经济发展未来趋势展望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的机遇
区域经济一体化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促进广东与香港、澳门的深度融合,推动区 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为广东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国际化发展机遇
借助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广东企业可以更 方便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产业协同发展
资源环境压力
资源短缺
随着广东经济的持续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关键自然资 源,如土地、水资源和能源,都面临短缺的问题,这对广东的经济增长和可持 续发展构成了挑战。
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及与经济增长关系

广东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及与经济增长关系学院:商学院年级:专业:第小组成员:张三(组长)080803021004李四 0808030210142011-01-17目录1.调研背景 (2)2.调研目的 (2)3.调查方法 (2)4.调查过程 (2)4.1 1978-2009年生产总值的变动趋势及原因 (2)4.1.1 1978-2009年生产总值的变动趋势 (2)4.1.2 产业单位数的增长与产量增长的相关性及回归方程 (3)4.2 三次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作用 (4)4.2.1 三次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4)4.2.2分时期三次产业占生产值比重 (5)4.2.3 不同时期三大产业值差异性是否显著 (6)4.2.4 三大产业之间的相关关系 (6)4.3三大产业与GDP增长的关系 (7)4.3.1 分时期三次产业对GDP增长平均贡献率 (7)4.3.2 重要年份三次产业对GDP增长平均拉动率 (8)4.4三大产业和经济增长相关关系 (9)4.5抽样年份样本与总体年份样本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性 (10)5.结论及建议 (10)5.1调查结论: (10)5.2对策建议: (11)附录 (12)附录1:参考文献 (12)附录2:数据来源 (12)附录3:小组成员及分工情况 (12)1.调研背景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经济蓬勃发展,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二、三产业在调整中快速增长, 通过探索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路子, 以及大力成功地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随着广东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但在其升级中必定会出现不少的问题,如何保持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以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如何保持产业结构均衡发展,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促进广东经济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调研目的通过对广东省产业结构的统计,分析三次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分析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为广东产业经济持续化发展提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经济产业分析出自百度文库《领导决策信息》推荐理由:该文章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产业发展状况。
从省内四个区域分别说明自1979年到2010年的产业结构变化,举例说明在此期间的各大城市着重发展方向,并比较了珠三角地区,东南西北翼的经济发展快慢,给出了产业转型的成功案例,也从侧面反应了广东省各大城市的地域差异。
总的来讲,广东省城市产业发展不平衡,但是基本每个地区都能找到适合的路,在一定程度上也指明未来城市产业升级该如何走。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相关统计历史资料,综合分析了改革开放30年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区域经济主要特点改革开放30年,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各具特色。
珠江三角洲地区一马当先,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东西两翼与山区亦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下同)经济区①是广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呈现出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互动共进的良好格局,是国内乃至世界最具生机与活力、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进入21世纪,珠三角的龙头地位得到提升,与港、澳经济关系更加紧密,发展动力更加充足,市场机制得到创新,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珠三角重点突破,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先锋与主力2007年,珠三角完成生产总值25606.87亿元②,占全省GDP比重的79.7%,比1978年提高27.2个百分点;珠三角以占全国3.6%的人口和占地不足0.6%的土地,创造出了经济总量(GDP)占全国比重高达10.3%的经济奇迹。
而2007年东翼、西翼和山区五市完成生产总值分别为2107.48亿元、2325.02亿元和2075.36亿元;分别占全省比重的6.6%、7.2%和6.5%。
1、经济总量迅速增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1978年,珠三角生产总值为97.53亿元,1990年达到992.94亿元,新世纪后步入快车道,2000年完成生产总值8421.32亿元,2005年为18244.46亿元,2007年又达25606.87亿元。
2007年,珠三角人均GDP为5493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5.7%。
同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达6909.74亿元,比1978年增长666倍,年均增长25.1%。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261.00亿元,年均增长22.8%;更新改造投资865.52亿元,年均增长27.5%;房地产开发投资2007年达2237.52亿元,占全省比重的88.8%。
一批大型项目投资建设完成或进展顺利,惠州中海壳牌石油化工项目建成投产,深圳岭澳核电二期工程正在大规模建设之中,投产后将为广东提供可靠的能源供应;广州已经开通了4条地铁线路,累计建成开通线路达59.3公里,其他各条线路正在建设;广州大学城建设进展顺利,2005年秋季已进驻第二批学生;一批电力、邮电、高速公路、港口等大型投资项目,正在加紧施工。
2、工业先行服务跟进,结构优化换代更新。
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2007年,珠三角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2019.76亿元,占全省份额的85.2%;其主营业务收入、资产合计、利润总额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分别为46898.67亿元、34648.51亿元、2609.55亿元和1123.03万人,占全省份额的87.0%、87.0%、84.6%和85.9%。
200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最大50家工业企业的前10家有9家落在珠三角地区。
1978年至2007年,珠三角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8.3:47.2:24.5,调整为2007年的2.4:51.0:46.6。
一大批高新技术生产企业快速成长,如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等高技术含量工业企业的迅速扩大,使珠三角工业产业结构向不断优化的方向转变。
一些高端工业产品如广州本田公司的小轿车,华为、中兴公司的通信设备,美的、格力公司的家用电器,安利公司的日用品,广州宝洁公司的日用化工产品等,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珠三角第三产业也即服务业占GDP比重则由1978年的24.5%上升为2007年的46.6%;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54.3%提高到2007年的83.8%。
一批新型服务业如会展业、文化产业、物流业、现代服务业等似雨后春笋般涌现。
广州、深圳第三产业增加值2007年达到4152.54亿元和3389.87亿元。
分别占全省份额的30.9%和25.2%。
3、市场销售畅旺,社会商品丰富。
2007年,珠三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11.78亿元,比1978年增长195倍,年均增长20.0%。
高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的1.6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由1978年的49.9%提高到2007年的73.7%。
市场化建设加快,形成了一批规模化经营的企业。
全省亿元以上市场大多落户珠三角,2007年珠三角共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255个,占全省亿元市场个数的81.7%。
其中,广州118个,佛山42个,深圳35个,分别占全省的37.8%、12.8%和12.1%。
全省总成交额列前10名的亿元市场有9个在珠三角地区。
4、出口规模名列前茅,外资利用成效显著。
2007年,珠三角外贸出口总额达3540.85亿美元,是1978年的892倍,年均增长26.4%;比全省平均增幅高5.2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总额比重从1978年的28.6%提高到2007年的95.9%,比1978年增加67.3个百分点。
深圳市继2005年出口总额突破千亿美元大关,成为全国首个出口超千亿美元的城市后,2007年出口再创1685.42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5.6%。
其次东莞、广州和佛山的出口,2007年也分别达到602.01亿美元、379.02亿美元和261.90亿美元。
珠三角产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主要为香港、美国、日本、欧盟、东盟和台湾。
出口的产品主要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如手机、数据处理设备、显示器、电视机、摩托车等;传统产品有纺织品、服装、家具、塑料制品和鞋类等。
1979-1999年,珠三角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06.13亿美元,占全省比重的63.8%。
2000年至2007年,珠三角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958.65亿美元,占全省份额的88.8%。
投资方向逐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国际金融、保险、物流、广告等行业成为外商投资的新领域。
2007年末,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60家在广州投资。
大量外资注入房地产、金融、会展、咨询、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极大地增强了广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
2007年广州批准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达246个。
5、财富积聚大幅上升,居民生活富裕。
珠三角经济的飞跃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税收来源,增加了居民的财富与收入。
2007年,珠三角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82.01亿元,比1978年增长87.6倍,年均增长16.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由1978年的53.8%上升到2007年的67.6%。
2007年深圳、东莞、广州、佛山和珠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3592.78元、28209.41元、22469.22元、21112.15元和20515.53元,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89.8%、59.4%、26.9%、19.3%和15.9%。
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二、东翼经济多头并进,异军突起1、经济实力增强,市场交易活跃。
2007年东翼GDP为2107.48亿元,从1992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13.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85.47亿元,从1978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1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10.98亿元,比1978年增长75倍,年均增长16.1%。
其中,汕头市2007年地方生产总值达850.1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4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73.21亿元,均居粤东地区四市之首。
分别占该地区总额的40.3%、49.7%和46.8%。
东翼地区一改过去贫穷落后面貌,而代之以处处蓬勃发展、生机盎然的动人景象。
2、投资力度加大,交通通讯便捷。
2007年,东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705.79亿元,比1978年增长489倍,年均增长23.8%。
其中基本建设285.18亿元、更新改造95.12亿元、房地产开发为70.84亿元。
作为东翼地区发展的领头羊,汕头市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06.69亿元,占东翼的29.3%。
改革开放后陆续建设了海湾大桥、汕头港、广澳深水港、汕头机场、广梅汕铁路、深汕高速公路、汕汾高速公路、324、206国道等一批主要基础设施,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构成。
并形成了以纺织服装、工艺玩具、食品加工、化工塑料、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群和以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3、优势产业突出,出口业绩斐然。
东翼自改革开放后,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各种特色企业先后在粤东落户,外贸出口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2004年,中国轻工联合会和陶瓷工业协会授予潮州"中国瓷都"称号;国家科技部批准潮州为"国家日用陶瓷特色产业基地"。
潮州市彩塘镇获得由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的"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称号。
2007年东翼外贸出口总额为85.16亿元,比1978年增长52倍,年均增长14.7%。
且比同期西翼和山区五市的外贸出口总额之和还多28.3%。
仅汕头市外贸出口额就达39.12亿美元,超过山区五市的总和。
三、西翼经济大步跨越,努力赶超1、农业发展又好又快。
30年来,西翼第一产业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发展。
197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为24.4%,到2007年此比重已高达近30%。
粤西的香蕉、荔枝、龙眼、芒果和菠萝等大宗岭南佳果,誉满全国,并飘洋过海走向世界。
茂名和湛江是广东农业的第一和第二大市,其中两市的水果产量, 2007年分别达到216.66万吨和166.19万吨,共占全省水果产量的40.3%。
湛江、阳江和茂名分别是广东渔业的第一、二、三大市,水产品产量2007年分别达到90.9万吨、89.99万吨和73.72万吨,西翼地区水产品产量共占全省比重的38.3%。
2、工业发展特色明显。
改革开放后,茂名、湛江和阳江三市均实施“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推进工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发展逐步加快。
茂名市的重化工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200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已达364亿元,占GDP比重为35.5%,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是一家以炼油为龙头,石油化工为主体的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之一。
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35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100万吨/年,拥有70多套主要生产装置、完善的港口码头、海上原油接卸和铁路运输系统以及原油、成品油管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