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史课件06
中外文化史课件06

罗马时期
• 贵霜帝国佛教迅速传播,丘 就却、迦腻色伽皆崇佛。迦 腻色迦信奉大乘教派,在首 都建立起极其壮丽的寺院和 佛塔。 两汉三国时,来华 的外国僧人半数以上来自贵 霜领地。传说在迦腻色伽时 期,在迦湿弥罗(又译罽宾 ,即克什米尔)曾举行过佛 典的第四次结集。当东印度 佛教已不是那么兴旺的时候 ,西北印度的富楼沙却成了 佛教的中心。
古典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希腊化时期
• 梵语中的词汇 “书”、 “笔”、“墨 水”等源自希 腊语。这表明, 通过与希腊化 地区的书籍贸 易,印度人才 学会了书写的 学问(似不确。 文字早就有 了)。
古典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希腊化时期
• 贝叶经:写在贝树叶子 上的经文,源于古印度 。佛教徒曾用贝叶书写 佛教经典和画佛像。贝 叶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 ,是用“斋杂”和“瓦 都”两种文字写的,有 的是用针刺的。它是研 究古代西藏文化、语言 文字、佛教、宗教艺术 等方面的重要原始资料 。
• 永元3年,龟兹、姑墨、温宿皆降汉。汉以超为 西域都护,驻龟兹。永元6年,超发龟兹、鄯善 等8国兵7万余征焉耆,焉耆王降。西域50余国于 是均纳质内附。超封定远侯。永元9年,超遣甘 英使大秦,至条支海滨(波斯湾)。安息西界船 人以海行艰难劝阻之,未成行。延熹9年( 166AD),大秦王安敦(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r. 161-18
• 91AD,北匈奴部分留居漠北,部分西迁, 先入大漠西北乌孙之地,居悦般。105106AD,北单于遣使至汉求和亲,汉帝未 许。后北匈奴为鲜卑所迫,其精壮弃悦般 而往唐居(老弱妇幼留悦般,为柔然(阿 尔瓦人)所并),与大月氏人为邻。3世纪 中,为唐居及贵霜所迫,迁往粟特。4世纪 中迁至东欧顿河流域,败阿兰。最终促成 欧洲及北非民族大迁徙。
《中外文化交流史》课程课件

中外文化交流史一、引言中外文化交流是人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知识、价值观和技术等得到了传播和共享,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本课程旨在介绍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探讨其对各自文化的影响以及对全球文化发展的贡献。
二、古代中外文化交流1.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文化交流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是连接中国与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
通过丝绸之路,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包括物质贸易,还有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的交流。
例如,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与冲突在中世纪,随着西方航海技术的发展,欧洲开始探索新大陆,与东方文化产生了深入的接触。
这种接触既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也引发了文化的冲突。
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使得基督教传入了中国,同时也引发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
三、现代中外文化交流1. 科技和媒体的发展促进交流现代科技和媒体的发展加速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速度和广度。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到全球各地的文化信息,实现跨国界的交流。
同时,电影、音乐、游戏等娱乐产品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深受全球青年的喜爱。
2. 文化产业的崛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为世界各国带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京剧、中国画等,同时也为全球市场提供了更多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
四、中外文化交流对各自文化的影响1. 中文和英语的互相借鉴中外文化交流使得中文和英语相互借鉴,丰富了两种语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汉字。
中外文化交流史课件 (一)

中外文化交流史课件 (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世界范围内的交往与合作的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和广泛。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一些学校和机构推出了“中外文化交流史课件”。
一、课件的目的这些中外文化交流史课件的目的是提供一个系统的历史视角,使学生、教师和其他人能够深入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及其意义。
包括以下方面:1.历史:介绍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从文化前史到现代,以便全面理解。
2.文化:比较中外文化的不同之处,解释这些差异的原因,并帮助学生理解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3.地理:介绍和讨论地域条件如何影响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跨国界的交流。
4.艺术和语言:介绍艺术和语言如何通俗易懂地表达和传递中外文化信息的特点。
二、课件的内容中外文化交流史课件强调历史和现代性的密切联系,并给出以下方面的内容:1.第一次中外交流:介绍古代的商贸往来,包括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传入和汉武帝的东巡,还有马可波罗和郑和的旅行。
2.交流变得更广泛:介绍康熙、乾隆、嘉庆和道光时期的对外开放,以及欧洲列强侵华与中国抵御侵略的历史。
3.跨文化交际:讨论在文化差异这一重要问题上如何了解一种文化和社区的独特性,并讨论文化交流在全球化和跨国际范围内的快速集成中所扮演的角色。
4.艺术和语言:重点讨论艺术和语言在中外文化中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艺术和语言来翻译和传达中外文化信息。
三、课件的使用中外文化交流史课件可应用于学校、社区和其他各种环境中,而不仅仅是在西方文化教育和中国教育中。
它不仅是一个教育工具,还是一个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
1.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工具,使用它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2.文化交流:通过中外文化交流史课件,人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中国文化,同时让其他国家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从而实现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专题06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部编版)

(1)《史记》:西司马迁著,为后世研究传说中的 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提供了史料 。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著,为人们研究战国 到五代的历史提供了史料。
(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5.文学艺术
1)汉字的演变
2)文学
甲骨文(商)→金文(商中晚期出现)→小 篆、隶书(秦、西汉)→楷书、行书、草 书(东汉、魏 晋及以后流行)。由繁到 简、一脉相承
3.思想理念
1)百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孔子的“仁”、老子的“无为而治 ”等以及“百家争鸣”中各学派的思 想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 展的源头 。
2)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①春秋时期,孔子结合社会动荡的时代特点和个人的认 识,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②战国时期,孟子、荀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丰富了早 期儒 学的内涵,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科举制度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
确立。
8.建筑工程 1)建筑:秦长城、唐长安城、明长城
和北京城等。
2)水利工程:都江堰、灵渠、隋朝大 运河、元朝大运河等。
9.传统节日 ①传统节日:除夕、春节、元宵、清明
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②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助于进一 步 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③《天工开物》传到国外,被译 成日文、法文、德文、 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023年中考复习历史课件
(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7.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
秦统一全国后确立,主要表现:中央为三公九卿 制,地方为郡县制。此后的历代封建王 朝不断发展和 完善,如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元朝创立行省制。
秦汉帝国的文化大一统中外文化史课件

– “老子化胡”的传言 – “无为”与“空”的比附 – 佛道共好的表征
3.道教的创建
– 东汉末年,东方,张角张梁兄弟,太平教,《 太平经》,黄巾起义。
– 东汉末年,川蜀,五斗米教,《太平经》,“ 以道法治民三十年”。
4.道教的文化渊源
– 古代的鬼魂崇拜——道教神祇体系 – 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道教修炼方术 – 黄老之学 – 吸收儒、墨、阴阳五行、谶纬、佛教等诸家内
五、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创立
1.背景:
– 世界文明史上,轴心阶段之后的帝国阶段通常 产生并利用宗教的时代。
– 两汉儒学虽然融入了阴阳谶纬之说,但依然受 到先秦儒家的人文传统的制约,有学无教; “敬 天法祖”有教无学。
2.佛教的传入
– 西汉末年哀帝元年(前2年),大月氏传入 –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正式传入 – 公元68,建立白马寺
地同域 • 废除封建邦国制,实行郡县制,打破地区
壁垒 • 大规模移民,开发边境,传播中原文化
– 湖南西部新出土的秦简内容表明了秦朝时候对 于边缘山区的行政管理的细致高效。
修秦律 • 在秦国原有刑法基础上,吸纳六国有关条
文法律,制定秦律。 • 20世 纪 70年代,湖北云梦睡虎地 11号墓中出土《秦 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问 答》等多种法律文书,条文细密,苛责严厉,具备 了刑法、诉讼法、民法、军阀、行政法、经济法等 多方面内容 。
– “三皇”、“五帝”——“皇 帝”;命为“制”、令为“ 诏”,自称“朕”。
– 朝廷设“三公”、“九卿” ,使政权、军权和监督权分 治,以相互制约而统归皇帝 辖制。
– 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非世 袭的任命制。
–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①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二.唐与新罗
唐与新罗交往的表现:
新罗末期人。字孤云,本籍庆州,868年,12岁,入唐留学。18岁,登宾贡科。曾为唐官吏,后入淮南节度使高骈幕府,做《讨黄巢檄》,据传黄巢读其檄文,惊而堕于椅下,一时名动天下。885年归国,官至侍读兼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事。以时务策十余条上真圣女王,不见实行。为中央地方官吏10余年,终限于出身,无法实行其改革主张,又不满当时朝政,弃官隐居于伽耶山。罗亡丽兴,不知所终。或云得道成仙。
时间长,次数多,规模行交流的使团,包括使者、僧人、留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
3.日本为什么要派出遣唐使?(目的)
唐朝时,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日本认为唐朝是一个制度完备、文明发达的国家,应该经常去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大唐是个文明发达、值得珍视的国家,应该常去学习)。
静夜思 【唐】 李白 窗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望月望乡》 翘首望东天, 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 想又皎月圆。
【日本】阿倍仲麻吕
陕西西安市城东南。日本空海(号弘法大师),在此寺拜密宗大师惠果为师,学习密宗真谛;后回日本创立真言宗,成为开创“东密”的祖师。青龙寺是日本人心目中的圣寺,是日本佛教真言宗的祖庭。
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向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斗茶
日本茶道
唐服
和服
唐代绘画
日本浮世绘
唐朝开元通宝
日本和同开宝
4.日本派出遣唐使有什么意义?(给日本带回了什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第4课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课件(共37张PPT)

•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 树木; 终身之 计,莫 如树人 。2021 年8月上 午12时 12分21 .8.1100 :12Aug ust 11, 2021
•
16、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 重要。 因为解 决问题 也许仅 是一个 数学上 或实验 上的技 能而已 ,而提 出新的 问题, 却需要 有创造 性的想 像力, 而且标 志着科 学的真 正进步 。2021 年8月11 日星期 三12时 12分4 秒00:12: 0411 August 2021
•
5、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Charles Chaplin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Thursday, June 17, 2021June 21Thursday, June 17, 20216/17/2021
理解
唐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五、说教法、学法
• 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我将采用讲授法、问答法、
自主学习方式、对比分析法等教法学法进行教 学。
•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提高
学生的认知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
•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 学的知 识,教 职员躬 亲共学 ;要学 生守的 规则, 教职员 躬亲共 守。21 .8.1121 .8.11W ednesday, August 11, 2021
设计意图:通过解读教材,让学生了解鉴真对中日友 好往来的贡献。
唐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鉴真塑像 (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
唐招提寺:日本佛教律宗建筑群,简 称为唐招提寺 。在日本奈良市西京五 条。由唐鉴真 主持修建,于759年建 成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件

一晚、年隋 的瓷朝李兴隆亡基:(58“1专-6以18声) 色自娱” 北庭都类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南百北千走雪家向似大围街棋十局一,条十,二东街西如十种四菜条越畦”瓷青瓷
影 视 剧 中 的 大 唐 盛 世
2、民族关系
(1)唐与突厥 (战争→设置机构) ①东突厥:唐太宗时,击败东突厥,东突厥汗国灭亡。 ②西突厥:唐高宗时,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
“宏大”却是松弛
中原的皇帝 草原的“天可汗”
的一片。
——许倬云
唐玄宗时期的天宝10节度使
天宝年间历任节度使名单(部分): 高仙芝,李光弼,仆固怀恩,安禄山,鲜于仲通,...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盛极而衰 (755-763)
“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新唐书》 晚年的李隆基:“专以声色自娱”
618年,杨广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隋朝兴亡(581-618)
CONTENT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 。
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
目 朱雀大街长5公里,宽达150米至155米
01 ·隋朝 短 4倍,明清北京城的1.
录 晚年的李隆基:“专以声色自娱”
04跳出循环看两汉·文化繁荣
02 ·唐朝 (即长安,建筑工期:581-613)
布局:宫城、皇城、外郭城,
盛
暴君≠昏君(有功无德)
03 ·五代十国 乱 汉代厚重,唐代宏达,“厚重”可以说是充实的一块,“宏大”却是松弛的一片。
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 一百零八坊对应着108位神灵(天罡、地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腊化时期
• 在中国,自唐至今,贝叶经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贝叶 经是世界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是用铁笔在贝叶上刻制佛 经及其相关典籍而形成的专门经典。自贝叶经产生,传 播使用历经二千余年,我国西南部的傣族聚居地区,成 为南传上座部佛教传承并继续保留使用贝叶经的,在世 界上为数不多的地区之一。
古典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古典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希腊化时期
• Aral Sea (1989、2019)
古典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希腊化时期
• 梵语中的词汇 “书”、 “笔”、“墨 水”等源自希 腊语。这表明, 通过与希腊化 地区的书籍贸 易,印度人才 学会了书写的 学问(似不确。 文字早就有 了)。
古典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波你尔的著作也说到“从中国输入的成束的丝”。
• 我国长沙战国(前475-前221)古墓出土了玻璃。
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墓发现大量琉漓、玛瑙、玉
石和海贝。这些域外奇珍异宝是中国与缅甸、印
度已有交通的物证。
古典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希腊化时期
• 《马加比传》:耶路撒冷教堂中一个名叫耶孙的高级教 士引导同胞们接受希腊生活方式。他们追求希腊生活方 式和外国风俗习惯的潮流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以致连祭 司们都对圣制和祭品失去了兴趣。只要一见信号,他们 马上就冲出去参加律法所禁止的运动会。
古典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希腊化时期
• 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囊括了 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 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 太文明甚至一部分印度文 明。当时最卓越的文化中 心有4个:尼罗河口的亚 历山大里亚、小亚细亚的 帕加马、叙利亚的安条克 和小亚细亚海岸外的罗得 岛。从印度到西西里,从 咸海、里海到印度洋、麦 罗埃(Meroë),各种不同 层次的文化都参与到了希 腊化的过程中。
古典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希腊化时期
• Talipot palm (Corypha umbraculifera)
• Palmyra palm (Borassus flabellifer)
古典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希腊化时期
• Palm-leaf manuscripts
古典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希腊化时期
希腊化时期
• 贝叶经:写在贝树叶子 上的经文,源于古印度 。佛教徒曾用贝叶书写 佛教经典和画佛像。贝 叶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 ,是用“斋杂”和“瓦 都”两种文字写的,有 的是用针刺的。它是研 究古代西藏文化、语言 文字、佛教、宗教艺术 等方面的重要原始资料 。
8世纪的贝叶经 《婆罗门行续》
古典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 Hellenistic Judaism: A movement which existed in the Jewish diaspora that sought to establish a Hebraic-Jewish religious tradition within the culture and language of Hellenism. The major literary product of the contact of Judaism and Hellenistic culture is the Septuagint translation from Biblical Hebrew and Biblical Aramaic to Koine Greek, which began in the 3rd century BCE in Alexandria.
古典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 希腊化时期 罗马时期
古典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
• 楚文化
• 楚文化长于幻想玄思。在哲学上,以“虚无”为取向,“ 其言洸洋自恣”的老庄道家便发祥于此。
• 与楚地山川绮丽,民族混杂,信鬼好巫,文明与蒙昧交织 的氛围相表里,又孕育了浪漫主义风格,一如意趣幽远、 想象奇特、法变幻的庄子散文;二如屈原、宋玉创造的骚 体诗歌——楚辞。
• 鲁迅:《离骚》“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 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 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 《天问》纵论天地人文,奇矫活突。实问出了一些重要的 关于宇宙、人生的重要的哲学问题。
中国古典文化
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
•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形成了农耕世 界和游牧世界。在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冲突和 交往中,许多游牧民族加快了向文明迈进的步伐。 从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起,游牧世界各部落开始 对农耕世界掀起了历时长久的移徙浪潮。最初的 一次迁徙断续绵延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进入农 耕世界的主要是来自偏西北方的印欧人。他们进 入东至印度河、西至爱琴海、中部至两河流域和 小亚细亚的文明区域内。另外,有闪米特人也进 入两河流域和埃及。游牧各族一旦进入农耕地带, 就迅速融入到农耕文明之中。
• 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
言使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问所从来,曰从
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
可二千里,有身毒国。(《汉书·西南夷传》)。
• 蜀商开辟西南丝绸之路:最早的记载可以在公元
பைடு நூலகம்
前4世纪印度政论家桥底利耶所著《政事论》中发
现“中国成捆的丝”。公元前4世纪另一位印度人
希腊化时期
• Palm leaf manuscripts are manuscripts made out of dried palm leaves. They served as the paper of the ancient world in parts of Asia as far back as the fifteenth century BCE and possibly much earlier. They were used to record actual and mythical narratives in South Asia and in South East Asia. Initially knowledge was passed down orally, but after the invention of alphabets and their diffusion throughout South Asia, people eventually began to write it down in dried and smoke treated palm leaves of Palmyra palm or talipot pa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