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帝国的文化大一统中外文化史,

合集下载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汉武帝与秦始皇的比较:
项目
秦始皇
汉武帝
统治 皇帝之下设丞相、太
措施 政治 尉、御史大夫;推行郡 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的不 县制
同点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民族 以战为主:修长城抵御 有战有和:派卫青、霍去病北击
关系 匈奴、南征百越
匈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行全国
交流与发展
统一货币,以秦国的
改变了币制混乱的状况,
圆圆形形方方孔孔半两半钱两作钱为标
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
巩固
经济 准货币(教材最新表述:
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统一货币),在全国流
措施
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一的
通;统一度度量量衡衡制度
措施
统 一 车 辆 和 道 路 的 宽 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
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阶段特征】 中国
秦汉时期是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1)政治: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得到巩固(皇帝制度、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刺史制度等) (2)经济: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 发展 (3)思想文化:秦朝“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 儒家思想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已经懂得用针刺、按摩、汤药等 扁鹊 多种方法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
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黄帝 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医 内经》 学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作者 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司司马马迁迁 历史

专题02 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统一”和初步发展-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备课

专题02 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统一”和初步发展-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备课

教材补遗 2.九卿的特点 九卿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 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由此可见九卿中大部分机构本 来是为皇帝和皇室服务的。这种设置既体现了“(皇)家” 与“国” 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又体现大一统初期政治制度的 不成熟,之后这些机构逐步演变出新的专业的外朝官系统。
➢评价:(一分为二) ①“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但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助于维护统一,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 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
③“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 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 ④“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该扬弃;“五常”思想推崇仁、义、 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 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九卿 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教材补遗 1.三公九卿制的运作方式和作用 运作方式: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作用:形成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 君主专制下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不同官职和机构之间相互配合,彼此 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1)皇帝制度
特点
表现
皇位世袭 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 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皇权独尊 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等
(2)三公九卿制
官职
职责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三公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课件-PPT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课件-PPT

文 丝绸 明 之路 交

中国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到欧洲,佛教、伊 斯兰教、基督教由丝绸之路先后向东传入中国
丝 绸
历 史 意 义
(1)“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有力 地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汉朝的兴盛起了 积极的作用; (2)促进了民族融合; (3)促进了四大发明向西方传播,推动了西方社会转型
之 路
现 实 意 义
(1)对发展连接亚太地区国家和欧洲国家在这一交通走 廊的过境运输具有战略意义,促进了区域合作与经济发展; (2)有利于促进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有 利于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的经贸往来; (3)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当今如何 开发利用 丝绸之路
(1)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2)在开发丝绸之路沿线的旅游景点时要重视对沿线文物古迹的保护; (3)加强与中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积极参与并落实“一带一路” 倡议
考点 7 华佗、张仲景(识记)
人物
华佗
张仲 景
朝代 东汉 东汉
成就
(1)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 “麻沸散”; (2)模仿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一套能强身健体的医学体 操“五禽戏”
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 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称谓
外科鼻祖
“医圣” “坐堂医生”
结果: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起义失败。但是,其给东汉统治带 来了沉重打击,使其一蹶不振
考点 6 丝绸之路(理解)
西域
张骞出 使西域
西域 都护
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也就是 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汉武帝时期,张骞分别于公元前138年、前119年两次出 使西域,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经 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 定了基础

文化概论考试

文化概论考试

名词解释一、文化的含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

二、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亦叫宗法制度。

三、三纲五常:三纲即“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四、封邦建国:简称封建。

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各国,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

五、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六、、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七、、四书五经: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答题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对中国文化形成与延续的影响:地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良好,自然资源丰富。

对农耕及农耕文明的影响深远。

农耕自然经济易于发展延续。

中国内陆产生了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其水平尝一度领先于世界其他民族,令中国文化具有了强劲的影响力与延续力。

农业文明的发达,汉民族对土地的重视和依赖,发展成重农轻商、安土重迁的观念与传统。

重农抑商成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

2. 对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影响:地理环境多样,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再加上地理障碍特别是交通运输不发达的影响,各种文化交流相对不是那么频繁,利于保护其独特性。

秦汉时期全方位的对外文化交流

秦汉时期全方位的对外文化交流

秦汉时期,中华文化从东、南、西3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广泛交流。

在这一双向运动过程中,中华文化初步确立了自己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多方吸收了外部文化的宝贵营养,激发了自身肌体的蓬勃生机。

在东方,中国与朝鲜唇齿相依。

远在商周时期,双方便有密切交往。

周武王灭商,封箕子于朝鲜。

箕子教当地居民以田蚕礼仪,传播中华文化于朝鲜半岛。

战国、秦汉时期,燕、齐、赵等地人民,多避战乱于朝鲜,带去中国的文字、器皿、钱币。

平壤地区曾出土大批西汉漆盘、铜钟、漆耳杯。

公元1世纪时,《诗经》《尚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便流行于朝鲜。

东汉时,朝鲜半岛“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并峙。

其中辰韩国的当权者自称秦亡人,他们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均与秦朝相似,因此又被称 文/冯天瑜 何晓明 周积明;作“秦韩”。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中日关系史最早的记载,是有关徐福东渡的美好传说。

相传秦始皇寻长生不老药,遣齐人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访寻。

徐福浮海东向,在熊野浦(今日本九州)登上日本列岛,筚路蓝缕,创立日本文化的基业。

过去,这个故事由于证据不足,仅在民间流传。

近年来,随着新的材料不断发现,已经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和重视。

在日本文献中,常将公元3世纪前移居日本列岛的居民称作“秦汉归化人”。

九州岛东南的种子岛,曾出土写有汉隶文字的陪葬品。

东汉时,中日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建武中元二年(57),倭奴国奉贡来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

光武(帝)赐以印绶”。

这颗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的金印,已经在日本福冈的志贺岛出土。

这一地区还发现过许多汉代铜镜、铜剑,表明这里是当时中日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南方,秦汉帝国开拓疆域,与越南、缅甸接壤,与隔海相望的南洋群岛、马来半岛诸国,也有交往。

中越之间,商贾往来频繁。

中国的铁制农具、牛耕技术以及文化典籍传入越南,越南的象牙、珍珠等土特产品进入中国。

东汉末,中原地区战乱频仍,士人多南行交趾(今越南境内)避祸。

历史秦汉时期知识梳理

历史秦汉时期知识梳理

主题03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时序坐标国际视角中国世界阶段特征(1)政治: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史称“三公”),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确立察举制(2)经济:汉武帝时开辟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3)思想文化: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佛教传入;道教产生(4)民族关系:秦始皇征服岭南,夺取河套地区;汉武帝北击匈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欧洲:罗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霸主→罗马帝国建立→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内湖;基督教兴起中外联系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亚欧大陆的经济、文化桥梁;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并发展起来考点梳理秦汉文明(前221-220年)的阶段特征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

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第一个高潮,奠定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大一统时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维持了四百多年。

秦汉王朝影响深远的是一系列政治制度。

思想: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科技: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奠定世界领先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作贡献。

考点 1 秦始皇秦统一中国课标要求: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1.秦始皇秦统一中国秦始皇简介姓嬴名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首创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被誉为千古一帝评价功绩:(1)完成统一:顺应历史潮流,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2)制度、措施创新: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开疆拓土:通过统一战争、移民戍边、北击匈奴,扩大了疆域过失:秦始皇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
意义: ①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②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③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三、亡秦的回响 ——失去统一
三、秦朝的暴政
1.秦朝暴政的表现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 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
大兴土木
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
春秋
(前770-前476年)
战国
(前475-前221年)
秦朝
(前221-前207年)
西陲立国
变法强国
统一帝国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程目标】 1.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 2.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3.通过了解秦末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 原因。
——《史记·秦始皇纪》
思考:王绾、李斯对地方管理分别提出什么主张?秦始 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
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 探究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秦朝 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二、巩固统一
【深入学习】扩大疆域
秦的统一,建
西
立起“东至海暨朝

鲜,西至临洮、羌

中,南至北向户

(代指极南的地

区),北据河为塞, 并阴山至辽东本版图。
北起阴山至辽东
②北击匈奴,收河套地 区,连接并修筑长城
东 至 海 暨 朝 鲜

秦汉时期文化

秦汉时期文化

《 汉 书 》
文学价值:文字简洁优美,词汇丰富,通俗易懂, 文学价值:文字简洁优美,词汇丰富,通俗易懂,生动形 简洁优美 形成《史记》 象,形成《史记》独具艺术魅力的语言特色鲁迅誉之为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时间: 时间: 体例: 体例: 作者: 作者: 西汉一代的历史 纪传体断代史 班固(东汉) 班固(东汉)
时间: 黄帝—汉武帝时的历史 三千多年) 汉武帝时的历史( 时间: 黄帝 汉武帝时的历史(三千多年) 体例: 体例: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学价值:全面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军事、 史学价值:全面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军事、 思想、民族、外交等方面的情况, 思想、民族、外交等方面的情况,保 存了大量珍贵史料, 存了大量珍贵史料,深刻反映了社会 各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各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蔡伦 (?--121年) 东汉人
⑷造纸术的外传和伟大意义
外传? 外传?
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为人类文化发 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 播,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
类别
天文 历法 数学 医学
成就 “太初历”—— 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 太初历” 太初历 世界最早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西汉) 世界最早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西汉) 张衡科学解释月食,发明地动仪(早欧洲1700多年) 1700多年 张衡科学解释月食,发明地动仪(早欧洲1700多年) 九章算术》 东汉、我国数学开始形成完整的体系) 《九章算术》(东汉、我国数学开始形成完整的体系) 黄帝内经》 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 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神医”华佗: 麻沸散(早西方1600多年) 神医” 1600多年 神医 华佗: 麻沸散(早西方1600多年)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中医重要经典。 医圣” 医圣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重要经典。 西汉 出现 105年 105年,蔡伦 改进造纸术 4世纪起外传, 世纪起外传, 推动人类文化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论:严而少恩的猛政非长久的统治之术。
编辑ppt
• 2.汉初采纳“黄老之术” • 缘由:
– 吸秦亡教训以休养生息 – 汉文化中的楚文化源头
»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老子》《道原》等帛书,表黄老之 术在汉初的盛行。
编辑ppt
3.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董改造的儒学揉入了道、法、阴阳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想,更符合封建帝王长治久安的需要 。
秦(前221——前206) 西汉(前206——25) 东汉(25——220)
编辑ppt
一、专制帝国的文化模式
1.概述 从多元到一统的文化。
– 秦汉帝国是春秋战国以来文化不断整合的结果 ,其“大一统”的文化模式不仅在政治、经济 上结束了分裂割据,也在思想、风俗等方面抑 制了文化的多元性。
从四海一家的理想到国家一统的现实。
– 汉武帝奉《诗》、《书》、《易》、 《礼》、《春秋》 为儒家经典,立“五经博士”,推行“以经取士”。
– 帝王倡导和利禄导诱,使得天下学识靡然风从,骛求补 列博士弟子、受业习经、传经注经解经,形成两汉至明 清间神学化的官方哲学——经学。
编辑ppt
2.经学的分化:经今文和经古文之争
(1)何谓今经文?何谓古经文? 秦朝免于焚毁的经书,尤其是五经,在汉朝被广为推崇。公元 175年,政府派人将经典刻在石碑上,置于太学。 – 经今文:老儒凭记忆背诵、口目相授,弟子们以隶书文字抄写,整 理而成的部分儒家经典。 – 经古文:西汉陆续发现整理的用先秦六国文字写成的古书,如《周 礼》、《尚书》、《左传》、《论语》、《周官》、《礼记》、《 孝经》等。
秦统一文字表
• 李斯主持 • 大篆-秦篆(小篆)-秦
隶(隶书) • 使得文化传播不再有
文字上的隔阂,有助 于政治统一,民族凝 聚,形成东南亚一代 的“汉字文化圈”。
车同轨 • 车辆形制上的统一,全国车轨轨距为6尺。 • 道路上的统一,以咸阳为中心,向东、南、
北修三条驰道,宽50步。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 统一文化心理,推行严刑峻法,“以法为教”、 并在各地设置专掌教化的乡官“三老”,以使 “黔首改化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 (1)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2)三纲五常与“性三品”说 (3)三统循环与天道不变
李斯VS董仲舒 Same:都力主禁绝异端、维护帝王一统意志。 Difference:以吏为师——崇儒更化
暴力手段——新儒学(阴谋阳谋) 事皆取于法——儒表法里
编辑ppt
三、经学、今古文之争 1.儒学经学化
经今文
经古文
西汉 东汉
宋代 清代前期 清代后期
董仲舒“公羊学”(谶纬神学)
“据守一经,专己守残” 不拘训诂旧说,长于义理阐发
借今经文的托古改制之说, 宣扬变法图强
刘歆《周礼》、《春秋左传》 贾逵、许慎、马融、郑玄 “章句小儒,破碎大道”
推崇两汉古文考镜源流、辨章学 术
经今古文之争,不仅是两种不同的学术流派之争,而且体现着两种不 同的人生态度和政治文化倾向,或者尊先法古,或者托古改制,或者“六 经注我”,或者“我注六经”,每遇社会政治鼎革,文化思潮流变,今文 派和古文派便余响重奏,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
编辑ppt
四、帝国文化的固守和外拓
• 在16世纪近代文明兴起 之前,农耕文化与游牧 文化之间的冲突是世界 文明史的最大主题。
• 秦汉帝国为了维护自己 的文明系统,打通与世 界其他文明之间的往来 隔绝,同时采取了静态 与动态、固守与外拓的 两手政策,前者的标志 是修筑长城;后者的标 志是开辟丝路。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差别?
– 经书的文字、版本、篇目不同:隶书-六国古文;重《春秋公羊传》重《周礼》。
– 学术取向不同:政治性-历史性;合时-复古。 – 尊崇的圣贤不同:孔子-周公。 – 学风不同:微言大义-典章考据;学风活泼-学风朴实;易空疏荒诞-
易失之繁琐。
编辑ppt
(3)历史上经今古文之争及其影响
地同域 • 废除封建邦国制,实行郡县制,打破地区
壁垒 • 大规模移民,开发边境,传播中原文化
– 湖南西部新出土的秦简内容表明了秦朝时候对 于边缘山区的行政管理的细致高效。
修秦律 • 在秦国原有刑法基础上,吸纳六国有关条
文法律,制定秦律。 • 20世 纪 70年代,湖北云梦睡虎地 11号墓中出土《秦 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问 答》等多种法律文书,条文细密,苛责严厉,具备 了刑法、诉讼法、民法、军阀、行政法、经济法等 多方面内容 。
– “三皇”、“五帝”——“ 皇帝”;命为“制”、令为 “诏”,自称“朕”。
– 朝廷设“三公”、“九卿” ,使政权、军权和监督权分 治,以相互制约而统归皇帝 辖制。
– 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非世 袭的任命制。
–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皇帝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编辑ppt
3.秦始皇“文化一统”措施: – 书同文:统一文字“秦篆”(小篆) – 车同轨: 统一车轨轨距为6尺 – 度同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 行同伦:推行“三老制”专掌百姓教化 – 地同域:废封建、行郡县、移民边境 – 罚同律:修秦律、以吏为师
• 专制集权的国家制度和整齐划一的文化形态,为后世历朝 所沿袭;同时也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编辑ppt
二、秦汉帝国的国家意识形态
1.秦代高度文化垄断和思想钳制:焚书坑儒 过程
– 寻求与大一统帝国相适应的官学化思想意识形态。 – 《吕氏春秋》:“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 – 极端集权地位对于倡导绝对君权的法家学说的青睐。 – 儒士以古学非议时政,以古乱今。 – 李斯建议“非秦记皆烧之”。
第三讲 中文化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文化的孕育:石器时代前文明时期。 中国文化的发端:文明奠基和原典创制期。 中国文化的定性:统一帝国文化探索。 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魏晋南北朝、唐中叶前多元交融 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弱期:明清 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清末
编辑ppt
第三节 秦汉帝国的文化大一统
——中国文化的定格
– 先秦哲人的“四海一家、万邦和谐”的理想、 论说和追求,到了秦汉变成了制度性的现实, 并成为后世两千多年中国文化的基本模式。
文化一统与政治一统相互促进。
编辑ppt
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从秦到汉前期,两 代统治者花了100多 年的时间寻求建立 大一统的帝国模式。
编辑ppt
2.“六国毕,四海一”之后的 中央集权的政体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