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史
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

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许多重要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各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交融。
以下将从四个方面,介绍几个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
一、古代历史时期文化交流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朝。
而古代中国又与周边各个国家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在西元前二世纪,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并于公元前104年开辟了通往罗马帝国的古丝绸之路,使中国文化与中亚、印度、波斯、希腊、罗马等各国文化交流。
这不仅促进了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国特产的出口,也带来了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的传播,培育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度量和智慧。
二、中世纪时期的文化交流14世纪至17世纪是欧洲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
在这个时期,西方国家开始越过大西洋、印度洋等远洋进行探险、贸易和殖民。
也在这个时期,中国、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的文化逐渐传到了欧洲,逐步加深了亚欧文化交流的影响。
例如,马可·波罗在13世纪前往中国,将中国的文化习俗、历史、技术知识和地理信息介绍给了西方人。
同时与中国建交的葡萄牙航海家菲利普·波尔图加利也将中国的地图带回欧洲,并使它被大量印刷和使用。
此外,欧洲人对日本的文学、美术等文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东亚和西方文化的交融,一些珍奇的文化物品,如瓷器、家具、丝绸等,也得以传至欧洲,推动了艺术、工艺和思想的进步。
三、近代时期的文化交流20世纪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各国都经历了繁重的社会变革和战争。
其中,中国文化的传播与西方文化的介入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影响。
一方面,中国文化传承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如《论语》、《孟子》、《佛经》等不断被翻译、传播。
另一方面,西方国家通过驻华传教士的活动,把西方的宗教、科学、技术等知识传入中国,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创新。
中外文化交流史心得体会3000字

中外文化交流史心得体会3000字中外文化交流史是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传播、相互融合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各个国家的文化不断与其他国家的文化相遇,相互交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貌。
我在学习中外文化交流史中深有感触,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始于汉朝时期,由丝绸之路向西传播,为中西文化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唐朝大唐西域都护府的建立,为中国向西方传播文化提供了保障。
唐境外使节曾前往吐蕃、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地,与当地学者交流,在礼仪、美术、文学、数学、天文、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将汉字等文字传播到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铺平了道路。
随着帝国主义的兴起,西方列强对中国文化进行批判、攻击、诋毁等,西方方面的文化传播主要表现为对中国文化进行抨击和贬低。
然而,中国人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反而加强了对自己文化的认识和宣传。
中国人开始重视本民族文化,将中国文化展示给世界,实现了国家文化自信。
近代以来,在中国不断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中国的文化也被广泛地传播到西方国家。
20 世纪初,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影响了中国思想家和文化人的思想政治觉醒。
他们借鉴西方文化中的新思想和理念,并将其融合到中国文化中,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注入了新的力量。
同时,中国的文化也逐渐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传统的中国文化、哲学、道德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在海外学者与文化爱好者的传承下逐渐得到认知和认可。
孔子学院、中华文化中心,海外华人社团等都在向世界宣传中国的文化和文化价值观。
中外文化交流是一项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历史进程,它所带来的无限可能与展望也在增加。
中国文化在向世界传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特点,有积极吸纳、有主动推广,保持本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合作。
在此基础上,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优势互补,共同促进文化多样性,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繁荣。
《中外文化交流史》课程课件

中外文化交流史一、引言中外文化交流是人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知识、价值观和技术等得到了传播和共享,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本课程旨在介绍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探讨其对各自文化的影响以及对全球文化发展的贡献。
二、古代中外文化交流1.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文化交流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是连接中国与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
通过丝绸之路,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包括物质贸易,还有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的交流。
例如,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与冲突在中世纪,随着西方航海技术的发展,欧洲开始探索新大陆,与东方文化产生了深入的接触。
这种接触既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也引发了文化的冲突。
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使得基督教传入了中国,同时也引发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
三、现代中外文化交流1. 科技和媒体的发展促进交流现代科技和媒体的发展加速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速度和广度。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到全球各地的文化信息,实现跨国界的交流。
同时,电影、音乐、游戏等娱乐产品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深受全球青年的喜爱。
2. 文化产业的崛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为世界各国带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京剧、中国画等,同时也为全球市场提供了更多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
四、中外文化交流对各自文化的影响1. 中文和英语的互相借鉴中外文化交流使得中文和英语相互借鉴,丰富了两种语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汉字。
中外文化交流史

1、中国文明多元发生,华夏(河洛)、东夷(海岱)和苗蛮(江汉)三大先民集团。
2、日本长期称中国人为“秦人”,称中国为“汉土”、“唐土”,江户时称中国人为“明人”、“清人”。
此外,印度称中国为“支那”,意谓“文物之国”;希腊、罗马称中国为“赛里丝”,意谓“丝国”。
3、武威、酒泉、張掖、及敦煌,史称「河西四郡」。
4、中西交通有三條主要的通路:敦煌道、永昌道、交廣道。
5、印度佛教有三大宗:中观宗(大乘空宗称为般若空宗,即中观宗)瑜珈宗(即大乘有宗)密宗(佛教与婆罗门教调和而成)。
6、四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义净)7、八宗:密禅天台净土法相华严律三论8、最早的佛寺是河南洛阳的白马寺。
9、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台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或者世界五大佛教名山。
10、世界著名寺院:虎穴寺(不丹国)、白龙寺(泰国)、普兰巴南神庙(印尼)、波罗浮屠(印尼)、吴哥寺(柬埔寨)、布达拉宫(中国)11、魏晋南北朝:“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主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与东晋,“南北朝”则指当时南北对峙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最后统一全国的隋朝。
12、【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13、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14、敦煌莫高窟(甘肃)、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和麦积山石窟(甘肃),堪称中国四大石窟。
15、新疆千佛洞之一:克孜尔千佛洞——中国第二敦煌。
16、佛教三宝:佛宝(教主)、法宝(教义)、僧宝(教众)八宗:密宗、律宗、禅宗、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17、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18、佛道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放不下苦三毒:贪、嗔、痴19、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20、朝鲜三国并立:高句丽百济新罗21、全國四大名城:長安、揚州、成都、敦煌22、三大名绣:蜀绣、湘绣、苏绣四大名锦:云锦(南京)、壮锦(广西)、宋锦(苏州)、蜀锦(成都)23、七大古都: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
中外文化交流史

李珣的诗——《渔父歌》
• 水接衡门十里余,信船归去卧看书。轻爵禄, 慕玄虚,莫道渔人只为鱼。 • 闭世垂纶不记年,官当争得似君闲。倾白酒, 对青山,笑指柴门待月还。
中伊交流的表现
传入中国的作物:1、苜蓿,2、葡萄,3、 阿月浑子,4、波斯枣,5、扁桃,6、没药 (MOR),7、阿魏(ANGUZE),8、没石 子(MAZU),9、小茴香,10、甜菜,11、 安息香。 传入伊朗的作物:1、桃,2、杏,3、茶叶, 4、肉桂(BAR+CHEEN),5、茯苓。 词汇:术勿(犹太人),木速尔蛮(穆斯 林);茶叶,钞票,船。
《魏书·西域传》关于波斯的 记载
“波斯国,都宿利城,
在忸密西,古条支国 也。”这里的波斯指 萨珊王朝(226—— 651)。 李商隐《杂纂· 不相 称》:“穷波斯,病 医人,瘦人相扑,肥 大新妇。”
波斯
伊朗古代介绍我国的 书籍有伊儿汗时代 (1258——1335)拉 施都丁的《史集》, 志费尼的《世界征服 者史》。 李珣是唐代波斯人, 著有《琼瑶集》, 《全唐诗》录其诗五 十多首。
罗马帝国
大秦国,地方数千里, 有四百余城。小国役 属者数十。以石为城 郭。列置邮亭,皆垩 塈之。有松柏诸木百 草。人俗力田作,多 种树蚕桑。皆髡头而 衣文绣。乘辎併白盖 小车。出入击鼓,建 锦旗幡帜。
罗马帝国
• 所居城邑,周圆百余里。城中有五宫, 相去各十里。宫室皆以水精为柱,食器 亦然。其王日游一宫,听事五日而后退。 常使一人持囊随王车,人有言事者,即 以书投囊中,王至宫发省,理其枉直。 各有官曹文书。置三十六将,皆会议国 事。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 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 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长大
中外文化交流史 第一章
中外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历史

中外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标志,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文化交流是古今中外无数民族交流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
自古以来,中外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就已经存在,尤其是在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现代社会,更是深刻地展现出这种影响和交流的重要性。
一、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早在汉朝时期,中国就通过丝绸之路和印度洋海路与西方发生了联系。
与此同时,汉武帝劳师远征朝鲜半岛,创立了较为稳定的东北外交和文化交流关系,使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向中国汲取先进文化;唐朝时期,随着唐代中原文化的繁荣,唐玄宗时期凭借“大唐花样年华”与各国友好往来,极大地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时期,唐文化和西域、印度、波斯、阿拉伯、欧洲文化交流有了更为广泛、更为深入、更为活跃的局面。
这些非洲人、欧洲人为唐朝带来了新思想、新技术、新文化、新艺术、新制度,形成了较为广泛和深刻的文化交流及相互影响,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交流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文化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它在欧洲文明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文艺复兴是一次反对黑暗无知的运动,主张人文主义,把人作为尊贵和有价值的对象,反对对人的奴役和蔑视。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吸取了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教义的精华,并了解了东方、非洲和新大陆非凡的贡献。
而现代科学,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形成,承传了古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传统,并大大促进了欧洲和世界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段欧洲文化向外发展的时期,也是欧洲和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阶段。
三、现代中外文化交流现代时期,随着科技、经济、信息传播手段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外文化交流也愈加频繁。
20世纪初,中国受到列强的侵略和瓜分,新文化运动发起人为倡导国家独立、推进民主变革,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在现代交流中,西方先进文化品牌在中国市场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涌入中国的各种文化元素在中国市场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自由流通。
中外文化交流史

• 中文名: 马可·波罗 • 外文名: Marco Polo • 国籍: 意大利 • 出生地: 意大利威尼斯 • 出生日期: 1254年 • 逝世日期: 1324年 • 职业: 旅行家、商人 • 主要成就: 马可·波罗游
记
• 代表作品: 马可·波罗游
记
• 东方之行
• 马可·波罗还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和叔
5. 《几何原本》
它的刊印出版改变了中国数学以实用计 算的《九章算术》的经典地位,这 是对中国传统数学的革命,因而成 为中国近代科学史的起点。
6. 《畸人十篇》 内容全部是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的对话及评
论,共十篇。书中大量引用格言、实例、 哲学家、神甫及圣经中有关生命的短促 性、财富的无益性及虚荣性的一些思想 警句,深入浅出地探讨各种天主教信仰 问题,通俗易懂,影响很大。
南怀仁 (耶稣 会士)
国籍 时间
影响
意大 元世 受到忽必烈接见 利 祖忽 《马可·波罗游记》
必烈
意大 明神 传教先行者(利子) 利 宗 传教方式:习儒归汉
合译《几何原本》,译《四书》
德国 顺治 1、被任命为钦天监正(西方中国做官第一人) 2、主持编订清《时宪历》 3、《火攻挈(qie)要》火器制造
比利 康熙 1、平定三藩之乱、中俄《尼布楚条约》
近年来,国外学者研究和评价利玛窦的著作很多。举行纪念性的学术 讨论会、专题讨论会和纪念活动。
最早进入中国的耶稣会士。
正式介绍西方宗教和学术思想的最 早、最重要的奠基人,他为发展中国 和欧洲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无可替代的 历史性贡献。
“西学东渐”的第一人,堪称为在 历史上对中华文明贡献最大的外国人。
汉学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
日本遣唐使(名词解释)
中外文化交流史笔记

中外⽂化交流史笔记中外⽂化交流史1、本课程所讲中外交流史,主要是近现代国家概念和国际法成⽴的历史现象。
2、包含了涉及历代中原汉王朝与周边异民族和国家的交往或战争的关系。
如匈奴、西域、回纥、突厥、七诏、蒙古、⾦、⼥真等。
3、如今他们⼤部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员。
⼆、⽂化的概念1、⼗九世纪中叶以来,因国际学术界不同学科领域,曾先后给“⽂化”这⼀概念下过百数⼗种定义。
2、⼈类学、⽂化⼈类学、考古学、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等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化定义。
3、从⽂化的发⽣、⽂化的功能、⽂化的核⼼内涵、⽂化的基本性质等⽅⾯,阐释⽂化丰富⽽确定的特点。
⽂化⼈类学的⽂化概念1、⽂化⼈类学者给⽂化的定义,认为⽂化是⼀种⾏为范式。
它不仅是⾏为的产物,⽽且是今后⾏为创造的要素和条件。
2、这种⾏为范式分为“明⽰的⽂化”和“隐⽰的⽂化”《⽂化⼈类学的⼗五种理论》绫部恒雄著/国际⽂化出版公司哲学的⽂化概念1、⽂化是⼀个名族在特定的⾃然的、社会的、历史的条件下长期⽣活所形成的民族⽣活、思维⽅式、⾏为⽅式中共同的东西。
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近乎民族性。
2、⽂化可分为表层的和深层的、具体的和抽象的、⼴义的和狭义的。
历史学的⽂化概念1、从历史学的⾓度,⽂化是指⼀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所从事的物质⽣活和精神⽣活成就的总和。
2、⽂化分为三个层⾯,物质的(⽣产⽣活⽤具)制度的(典章法律,⽣产交换⽅式,社会风俗)精神的层⾯(哲学、⽂学、美术、⾳乐、宗教等)第⼆讲丝绸之路上的异域形象张骞凿空与丝绸之路张骞:今陕西成固⼈(约前164-前114年)汉武帝时在朝中做郎官西域的概念⼴义的西域,是指通过葱岭(今帕⽶尔⼭结和昆仑⼭、喀喇昆仑⼭脉西部诸⼭的总称)所能达到的⼴⼤地区,涵括中亚、西亚、印度半岛,乃⾄东欧、希腊罗马、北⾮等地域。
狭义的西域,是指葱岭以东的地区,涵括今天我国的新疆、青海、西藏等地。
张骞出使西域第⼀次:公元前139-127年。
欲联络⼤⽉⽒抗击匈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文化史一.文明/文化发展阶段与体系1.文明发展四阶段划分1.世界古代文明阶段2.世界经典文明阶段3.近现代文明交流与转型4.全球化时代的文明交流2.八大文明体系1.亚洲太平洋文明体系;2.南亚文明体系;3.地中海大西洋文明体系;4中东阿拉伯文明体系;5.北美大洋洲文明体系;6.拉丁美洲文明体系;7.非洲文明体系;8.犹太文明体系3.全球文化发展脉络原始文明:世界文化的黎明时期,被称之为野蛮时代古典文明:文明之火在世界多个地点点燃,知识文化蓬勃发展。
Eg:古希腊罗马、中国、印度等中世纪:东亚儒家文化、南亚印度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
近代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殖民扩张。
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文化的内在矛盾暴露;非理性主义思潮流行;社会主义革命、民族独立革命的爆发多元化:科技革命、经济一体化、后现代主义、女权思潮、第三世界文化的勃兴。
二.中西文化比较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不同的自然、社会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文化。
地理环境与人类文化(气候与文化)相对温暖的气候有利于文化的繁荣政治、经济与气温相对波动之间的对应表现四大古文明都产生于北纬30 度和40 度这个温带与亚热带一.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1.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幅员辽阔、腹地纵深,广袤多态的地域特点,适宜农业的气候和土壤,相对封闭的内陆环境。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适宜农业的自然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适宜的农业生产环境为中国文化的延续奠定了持续稳定的物质基础。
蕴育了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农耕文化,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某种意义上也成为影响中国文化向外发展的阻力。
(2)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形成了各地不同的物质生活基础。
形成不同的社会行政制度、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
辽阔、多样的地理空间和腹里纵深的回旋余地,有利于经济、文化中心的及时转移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导致中国文化的多元性、持久性和包容性。
(3)地理环境半封闭、内陆型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导致中国文化的独立性、连贯性、完整性。
没有明显的文化断层、文化突变、文化湮灭,四大文明的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
外来的文化也很快地淹没于汉文化的汪洋大海中。
形成了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二.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1.传统自然经济的形态和特点(1)以农为本的经济形态,农耕自然经济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体经济。
(2)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小农经济。
(3)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4)贱商抑商的法规法令;重苛若盗;禁榷制度(5)商品经济有发展,但在重农抑末政策下始终只能是农耕经济的附庸,故难以发育出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而内敛型的海洋贸易则潜伏着近代中国的危机。
2.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为中国文化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2)以农为本的生产方式使中国文化带有浓厚的农业型物态和心态色彩。
农业生活方式有助于中国文化求平尚稳、安土重迁的心理特点的形成。
自然经济的蔓延性和中国文化的早期定型,使得人们产生一种凝重的保守性格和思维方式。
小农生产方式还使中国文化呈现出理性务实的特点。
相对而言不是抽象玄远、缺少崇高神圣感。
三.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高度集权的专制制度和带有血缘温情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社会政治结构,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
1、完备的宗法制度对文化的影响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所谓宗法,即“宗族之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明确尊卑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 主要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2)大宗小宗制(3)分土分侯制(4)宗庙祭祀制度宗法制度对中国的影响(1 )“家天下”始终延续(2 )“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长期存在。
(3 )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4 )中国文化的伦理型范式①注重血缘和“孝亲”②重视伦常规范和道德教化。
③极端尊重传统。
④政治上重“人治”而轻“法治”。
2、严密的专制制度及其对文化的影响专制制度的主要特点(1)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2)皇帝直接控制国家的财政(3)皇帝对臣民思想严密控制、并有人身支配权君主专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正面作用:(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平和安定(2)有利于经济的发展(3)有利于强化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连贯性负面作用:(1)专制独裁的观念延伸和影响中国底层(2)对官吏特权有普遍认可的心态四.西方文化的自然基础1.陆地狭窄,多崎岖山地,大面积的石灰岩和贫瘠的土壤,河流短小,可耕种面积少。
气候冬季干燥,夏季湿润,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产,很难形成完全自足的农业经济。
2.地中海特殊海洋地理和周边环境。
地中海内海面较为平静,海域不宽,岛屿众多,利于航海。
3.全境被各种天然障碍分割成若干鼓孤立的小区域五.西方地理环境对于西方文化产生及其特质形成的作用1.地域有限而多山的地理条件,使得农业难以满足不断繁衍的人口的生存的需求,于是人们不得不转向山林和海洋寻找生活资源。
形成了海商贸易的经济方式。
2.经济的外向开拓,带来文化的开放3. 形成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邦国家。
三.文化发展六阶段划分第一阶段:前文明时期。
包括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可以统称为石器时代。
(中国文化的孕育)第二阶段:文明奠基和原典创制期。
包括夏商周和春秋战国。
前者也称为青铜时代;后者也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或者“原典时代”。
(中国文化的发端)第三阶段:统一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
秦汉。
(中国文化的定型期)第四阶段:胡汉、中印多元融合期。
魏晋南北朝、唐中叶前。
(中国文化的多元融合发展期)第五阶段: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至明中叶。
(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期)第六阶段:东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明末迄今。
(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弱期与转型)四.苏秉琦按照“考古学文化区类型理论”把新石器文化遗址划分为六大文化区,他们各自有其文化溯源、特征和发展历程:(区-块,系-条,类型-分支)1.北方文化区(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2.东方文化区(以山东为中心):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3.中原文化区(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4.东南文化区(环太湖为中心):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菘泽文化——良渚文化5.西南文化区(环洞庭湖和四川盆地):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6.华南文化区(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山背文化——石峡文化——昙石山文化——百达遗址中国文化多元化:六大区系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其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
中原地区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这同以往在中华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形成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民族文化先是从这里发展起来,其他地区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中原地区影响下才得以发展的观点有所不同,从而对于在历史考古界根深蒂固的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五.初民的精神世界原始宗教形态—万物有灵的观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
金属的使用、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出现、阶级和国家等社会组织的出现、宗教性礼仪中心的铸成被视为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准。
六.青铜时代的早期王朝文明初现夏(前21-17世纪)商(前17-11世纪)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三代文明出现的表现:青铜器的使用;城市的初现;宗教性礼仪中心;文字的使用;国家体系形成;宗法礼乐制度。
夏:尚忠遵命商:青铜器和甲骨文西周: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宗法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伦理制度和观念文化基调。
礼乐制度奠定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基础。
七.老子1.以“道”为本的世界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二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顺道而行才叫德。
但人类社会基本上是逆道而行的。
2.无为而治的政治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第十九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第三章)“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所以,圣王无为而治。
无为,而无不为。
3.有无相生的辩证法;“祸今福之所倚,福今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
“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二十三章)。
“天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四十二章)。
“逝曰远,远曰反”(第二十五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八.孔子1.以“仁”为核心的伦理观。
(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克己复礼以为“仁”。
孔子以“仁”作为“礼”的基础,丰富了“礼”的内涵。
和仁结合在一起的礼,不再只是外在的规范,而成为人性内在的基本因素。
2.以“礼”为手段的政治观。
在思想上,扩大了礼制的有效范围,改变了西周礼制为贵族独占的局面,使得普通百姓也能有机会遵循礼制,享受礼文明的实惠,成为更文明的人。
把复礼尊礼,进行道德上的阐述,使得礼并非刻板无情的,而是蕴含人伦人情的。
甚至,“复礼”就是一种道德体现。
复礼与归仁的一致性。
礼是宗法制度的外在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
仁是内在思想内核,只有礼的外形,而无仁的实质,是毫无意义的。
九.孟子1.性善论为孔子的“推己及人”的“行仁”找到了基础。
“仁义礼智”都发端于“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此“四端”,若充分扩充,就变成四种“常德”,即儒家极其强调的仁、义、礼、智。
2.仁政论孔子阐明忠恕之道时,还只限于应用到个人自我修养方面,而孟子则将其应用范围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
在孔子那里,忠恕还只是“内圣”之道,经过孟子的扩展,忠恕又成为“外王”之道。
3.民本论(民贵君轻,以民为本)4.修养论十.百家争鸣的文化意义1.百家争鸣首次奏响了中国文化睿智、开放、多元的辉煌篇章,标志着中国成熟的观念文化形态的形成。
多元:儒的憨厚、墨的严谨、道的超逸、法的冷峻、名的致密、阴阳的流转各自独步千秋。
互相吸纳综合:荀子——儒法;《易》——道、法、儒、阴阳。
2.诸子思想成为中华文化动力接连不断、哲学慧根日益萌发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