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史课件

中国文化史课件

五 礼乐制度
礼仪制度是为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
三大关系而制定的,礼分别代表了神权、族 权、君权。 周礼奠定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基础。
第三章 解放的时代
一 礼崩乐坏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史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6 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 化转折时期。这一时期,铁器出现,生产力获得巨 大发展,农业生产跨上新的台阶。 此时期争霸战争、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政治上的争 权夺利,破坏了周朝的宗法礼仪制度,出现了孔子 感叹的“礼崩乐坏”的局面
二 士阶层的兴起和私学
2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士人散落民间,凭借 掌握的六艺知识,或聚徒讲学,或著述立说,学术 授受从官府转向私门,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 断。并且文化知识渗透到社会的不同阶层,得到了 更广泛的传播。(如孔子倡导“有教无类”。)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规模已相当可观。(“孔 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 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孟子“后车 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孟子·滕 文公下》)聚徒讲学成为时尚,各家立派建说,终 致百家争鸣之势。
三 百家争鸣
春秋末年,儒、墨号称显学,战国时期,则
是诸子并起,百家争鸣。
四 区域文化
周统治时期,王室掌握主流文化,但在更广
大的社会领域内,土著文化各有其传统,并 没有被周文化同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春 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统治近乎崩溃,诸 侯国各自为政,文化各异,各具特色。李学 勤综合文献和考古成果,认为春秋、战国时 期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大致可以划分 为七大文化圈。
四 区域文化
中原文化圈:黄河中游,以建都洛阳的东周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

李贽明清思想家、文学理论家。

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

他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把儒家经典看做真理的标准,对理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表现出了大胆的精神。

他的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中国中国由“中”与“国”组合而成。

“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引申为军事、政治中心地。

“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

其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与“四方”对称。

其引申义包括:一、诸夏列邦,即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中原地带,居“四夷”之中;二、国境之内;三、中等之国;四、中央之国。

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诸夏列邦之意。

“中国”一词包含地理、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含义。

“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宋代,至清代则成为正式国名之一。

辛亥革命后,“中国”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以正式国名被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文化文化由“文”与“化”组合而成,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省称。

其本质内涵是自然地人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心智、德性的塑造。

广义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层面的文化;而作为不停运行的广义文化在观念领域摹本的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

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与不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小农经济相联系。

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楚文化楚文化是先秦时期形成的,以长江中游为核心地带,造就华夏文化幽丽清奇的区域文化,它影响了整个南中国。

楚文化除了崇凤、拜火、尚东、尊左、尚赤等特点外,显著特色是“信巫鬼,重淫祀”。

楚文化另一显著特色是长于幻想玄思,它孕育了以“虚无”为取向的老庄道家、浪漫主义风格的庄子散文、屈原、宋玉创造的骚体诗歌楚辞。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文化史》是一本由张传燧教授编写的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该教材共分为五个部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

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礼乐制度为主导,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诗经》、《尚书》等经典文献。

此外,先秦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如孔子、老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汉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大一统为主导,强调中央集权的统治。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史记》等文学巨著,以及造纸术等科技发明。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玄学为主导,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世说新语》等文学巨著,以及山水画等艺术形式。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在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盛世为主导,强调文化繁荣和对外交流。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金刚经》等文学巨著,以及唐诗、宋词等文学形式。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在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理学为主导,强调道德规范和思想统一。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本草纲目》等科技巨著,以及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

此外,儒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文化史》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它全面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深入剖析了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发展成就。

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一、背景介绍中国文化史是指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发展历程。

它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包括了哲学、宗教、艺术、科技、文学、社会等方面。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中国文化史》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发展历史的著作,它从古代到现代,从政治、经济、社会到思想、艺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中国文化史》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描述和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古代的礼乐文化到现代的科技文化,中国文化一直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还涉及到思想、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发展。

在《中国文化史》中,作者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描述和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全貌。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正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才能够在不断的变革和发展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和魅力,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

在《中国文化史》中,作者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变革和创新的描述和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不断变革和创新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正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才能够在不断的变革和发展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和魅力,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

中国文化史教案

中国文化史教案

日本冠礼
韩国笄礼
及笄

第三章 中国古代婚姻文化
, 第一节 婚礼目的及意义
一、目的 《白虎通· 嫁娶篇》:“人道所以有嫁娶何?以为 性情之大,莫若男女,男女之交,人伦之始,莫若夫 妇”。 《礼记· 婚义》:“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 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白虎通· 嫁娶篇》:“人承天地施阴阳,故设嫁 娶之礼者,重人伦,广继嗣也。”。
“共牢而食,合卺而酳”
同牢合卺
同牢合卺
同牢合卺
同牢合卺

七、关于婚礼用雁
《白虎通·嫁娶篇》 “纳采、问名、纳吉、请期、 亲迎,以雁为贽,纳徵用玄纁,不用雁也” 《白虎通·嫁娶篇》:“贽用雁者,取其随时而 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是随阳之鸟, 妻从夫之义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 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又婚礼贽不用死雉,故用雁 也。” 1、取其与阴阳相顺之意,示妇人从夫之义,确立夫妇的 尊卑地位。 2、婚礼是喜事并暗示着生命延续,所以用充满活力的雁。 3、不失节,不失时,守其诚信。 4、嫁娶要长幼有序,不相逾越。

2、国内


任继愈: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 文艺创作、哲学著作、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饮食器服之 用等等。狭义的文化,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特点的精神 成果。 张岱年: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 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 共业也” 梁淑溟:“文化,就是吾人生所依靠之一切。……文 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于一切无所不包。” 《中国文化要义》 钱穆:“文化即是人类生活之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 活之全体即是文化”
六、礼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准则。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发祥关键词:史前时代、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体质人类学、蒙古人种、旧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学、仰韶文化、彩陶文化、河姆渡文化、干栏式建筑、大汶口文化、黑陶文化、龙山文化、农业起源、饲养业与农耕业、母系氏族制、父系氏族制、文化人类学、部落联盟、军事民主制、禅让、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刻绘符号、巢居、穴居、象形符号、崖刻、岩画、华夏集团(河洛集团)、东夷集团(海岱集团)、苗蛮集团(江汉集团)、大同、小康、古史辨派、疑古思潮、走出疑古时代、三皇五帝文化的产生与人类的出现同步,远远早于文明的出现。

在东亚这片土地上,中国人远在一百多万年以前,就开始创造着与其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文化样态。

中国的史前时代,先民们以石器、木器和骨器等简陋的生产工具,创造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他们同样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这在近百年来发掘的旧石器和新石器考古文化中均有反映。

一中国人的起源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中国文化史的叙述必须从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说起。

20世纪初叶以来,西方学者如安特生等,从“文化及人种单源说”出发,指认中国人种外来,有西来、南来、东来诸说。

然而,大量考古发现一再有力驳斥了这类论断。

〔图2-1中国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交尾图。

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上身相拥,两尾相交,常见于汉代的石、砖画像中,后演变为中国人的始祖图像。

〕东亚大陆是古人类化石发现地之一。

自1929年中外学者在北京发现晚期猿人(直立人)头盖骨化石以来,几十年间多有古人类化石出土。

考古学依据人类所使用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而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和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文明出现)前后两个阶段,人类在石器时代的生活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

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多批属于旧石器文化的人群。

中国文化史(PDF电子书)

中国文化史(PDF电子书)

中国文化史(PDF电子书)中国,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

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科技发展,中国文化史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灵魂。

现在,我们将一同踏上这场文化之旅,探寻那些深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瑰宝。

我们的旅程将从中国古代文化开始。

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史前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夏、商、周等朝代相继出现,中国进入了文明社会。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化。

除了古代文化,我们还不能忽视近现代文化的发展。

在近现代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变革,从封建社会走向了现代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近现代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华。

当然,我们的文化之旅不能止步于过去,还要关注现代文化的现状和未来。

在现代社会,中国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全球化进程加速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成为了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通过这本《中国文化史》PDF电子书,我们希望能够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与魅力。

同时,我们也希望读者能够从中汲取灵感,为现代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文化史(PDF电子书)中国,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

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科技发展,中国文化史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灵魂。

现在,我们将一同踏上这场文化之旅,探寻那些深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瑰宝。

我们的旅程将从中国古代文化开始。

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史前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夏、商、周等朝代相继出现,中国进入了文明社会。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化。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由于其独特性和发展历程而被誉为世界文化宝库。

在中国文化史中,不仅有精彩纷呈的文学、绘画、音乐和舞蹈艺术,更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承。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文化史的知识梳理:
1. 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力来源于汉族文化。

汉族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古代中原地区,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主体。

它饱含了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价值观念、习俗礼仪和思想理论。

2. 中国文化史可以分为不同的历史时期。

其中,古代文化时期,包括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文化朝代。

每个时期都有独创性的文化成果和精华。

3. 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诸子百家等不同学派。

其中,儒家思想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精髓。

4.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包括汉字书法、中国画、剪纸、茶道、烤鸭、中国结、京剧等。

其中,汉字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5. 中国文化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例如,长城、故宫、西双版纳、太湖等国内外著名的自然和文化景观。

在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方面,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进相关工作。

以上简要介绍了中国文化史的一些主要内容,其中仅仅是一部分。

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史,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一、释“中国”1“中”飘扬的旗帜,又引义为空间上的中央。

“国”原指城邑。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京都)(中国,京师也)2中国有多种引申,一如诸夏列邦,二如国境之内,三如中等之国,四如中央之国。

3印度称中国为“支那”,意谓“文物之国”。

4一个朝代自称“中国”,始于元朝。

二、释“中华民族”1从时序划分,有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

2其核心单字“族”,原义“矢锋”(箭头),引申为众。

3“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复合词之简称,较早出现于华夷混融的魏晋南北朝。

4由“民族”和“中华”组成复合词,出于晚清。

51905年孙中山组建同盟会,其誓词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语,是对朱元璋讨元檄文口号的袭用。

三、释“文化”“文明”1“文”原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指二物相接。

“文”与“化”的配合使用,首见于《易●贲卦》的《象传》2“文化”构成整词,始于西汉末年经学家刘向的《说苑●指武》。

总之,作为整词的“文化”是“文治”与“教化”的合称。

3“文化”获得现代义,是在日本人以此词对译西洋术语的过程中开始的。

4文明: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尤其是对火的利用)引申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

5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有三:文字发明与使用,金属工具发明与使用,城市出现。

6文化作为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被众多学科所探究,阐发,开端于近代欧洲。

7文化的本质内蕴是自然的人化。

8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包括这四种层面的文化是广义文化。

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

五、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1地理环境2经济土壤。

延绵久远的中国文化大体植根于农耕与游牧这样两种经济生活的土壤之中。

以年降水量400毫米线为界,中国约略分为湿润的东南和干寒的西北两大区域。

西极大漠的万里长城,大体上与这条年降水量400毫米线重合,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边界线。

3社会结构宗法制孕育于商代,定型于西周。

第一,政治权力和经济产权的继承,普遍遵循父系的单系世系原则。

第二,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组织――家族长盛不衰。

第三,族权与政权结合4国际条件七、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中国文化的特质:人文传统,伦理中心,尊君重民,中㢕协和,延绵坚韧由于地域、种族、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在东亚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汉字文化圈”,它包括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越南以及东南亚、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

八、中国文化史分期1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

2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3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4胡汉、中印文化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5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至明中叶6东西文化交汇至现代转型期:明末至今7中国文化史上发生过三次转折:春秋战国之际、魏晋南北朝之际、唐宋之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旧转换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发祥一、中国人的起源1从体质人类学考察,世界上的人类分为黄种人(蒙古人种)、白种人(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尼格罗人种)三大类别。

2“旧石器”和“新石器”的区分,主要是在于先民使用的石器工具制作的精细程度。

3在距今12000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不同,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除此之外,农业、奍畜业和陶器制作也都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4仰韶文化(彩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黑陶文化)二、原始农业与畜牧业1北京人洞穴内灰烬厚达6米,表明至少在50万年之前,华人先祖已经熟练地用火与贮火。

2小麦、粟子(小米)、水稻、大豆、茶、柑橘、梨、李、梅、荔枝、龙眼等作物都被公认为原产于中国。

3传说中的尧、舜、禹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

三、初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1包括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几大类。

2东方尚鸟尚凤,东南尚蛇、中原尚龙、西南尚虎3原始宗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些以谋求控制自然力为目标的仪式,这便是巫术。

四、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1中原大地上生活着三个主要的部落族团:一是华夏集团(又称河落集团)主要活动在华夏中游的中原地区,以北部的黄帝和南部的炎帝为首;二是东夷集团(又称海岱集团)主要活动在黄河下游及东部沿海地区,以蚩尤为首,另有少昊氏、高阳氏、有虞氏等;三是苗蛮集团(江汉集团),主要活动在南方长江、汉水流域甚至更远的地区,以祝融为首。

2按照儒家的说法,尧、舜、禹三代是“大道之行”的“大同”时期。

3大禹传子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天下为家”的“小康”时代。

第二章青铜时代周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

青铜器在中国的使用,约相当于从夏代至春秋战国之交,经历了约1500年,习惯上将这一时段称为中国的“青铜时代”。

一、文明的初现20世纪末完成的“夏商断代工程”的目的是揭示夏商周的精确年代。

该工程19 96年启动。

二、青铜器及三代的物质文明青铜器主要有以下几类:饪食器:如鼎(出土青铜器型制最大的司母戊大方鼎为青铜礼器的代表)酒器和水器:如爵、尊、缶等兵器:如戈、矛、剑、盾、胄等生产工具:如耒、耜等乐器:如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青铜编钟65件,为世界乐器史上的奇观。

三、文字的早期形态1中国古来即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2目前所见中国正式的古文字,最初发现于商代3今日所见到的商朝文化最多的是甲骨文,因刻于龟甲、兽骨上,故称“甲骨文”;因其内容为卜问记录,故又称“甲骨卜辞”。

大致分为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等四部分。

4古代称铜为金,铸刻在铜器上的铭文即称“金文”,或称“吉金文字”。

四、三代的天命观念和人文传统1商人也频繁祭祀祖先神,形成“周祭制度”,周人实行的是所谓“昭穆之制”。

2天命观:一是对“德”的强调,二是对“民”即“人”的重视。

五、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1与宗法制相关连的是封建制,这里的“封建”是“封土建国”的简称,指帝王按照宗法的等级秩序分封诸侯。

2周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古代婚礼属于此类)等。

3所有的贵族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人生修养。

第三章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中国历史上的“元典时代”,大约相当于东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变革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折时期。

2“礼崩乐坏”一是表现为旧礼制的废止,二是表现为礼制的下移,即使用者身份等级界限的打破。

二、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1巫、史、祝、卜是第一批较正式的文化人。

2春秋末期以后,士逐渐成为知识阶层的通称。

最著名的“奍士”贵族是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

3与昔日的巫史和同时代的其他阶层相比,士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身份羁绊,形成新的品格:(1)胸襟博大,以天下为己任(2)政治参与意识强烈(3)道德自律严格三、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1孔子:有教无类孟子:人性善荀子:人性恶2墨家:最富于宗教性质3道家:老子、庄子4法家:“变法”与“专制”管仲、子严、李悝、吴起和商鞅5战国时期阴阳五行说的代表人物邹衍6中国的元典时代大约相当于东周,中国文化元典――《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六艺”及《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其他诸子著作。

五、尊君重民的政治伦理先秦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其一,肯认民的地位和作用其二,认识到君依赖民,民制约君的君民关系其三,进而提出处理君民关系的理论构架(民为邦本,才能尊君)六、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1管仲、孔丘、墨翟、孟轲、孙武、邹衍等巨子诞生于齐鲁。

2战国初,韩、赵、魏三家分晋,故称“三晋”,地括今山西全境及河南中北部、河北中南部。

3秦文化的特色是功利主义鲜明。

4楚文化的特色是长于幻想玄思。

第四章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一、专制帝国的文化模式1所谓“大”,就是尊重,重视。

所谓“一统”,即“万物之本皆归于一”,本指诸侯天下皆统一于周天子,后世经解也借以指普天之下在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同化一致2秦汉是郡县制3政策: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轮、地同域(废除西周以来的封邦建国制,打破地区壁垒,又通过大规模移民,开发边境,传播中原文化)、修秦律二、汉文化对秦、楚文化的继承四面楚歌发生在安徽境内三、秦汉帝国的国家意识形态1汉朝,为巩固君主专制,继续寻觅统治思想。

汉初,社会需要休养生息。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李斯建议秦始皇焚烧《诗》,他们都为了主禁绝异端,维护帝王一统意志。

他们两位都是在专制一统帝国建立后设计“大一统”思想体系。

其核心为君权神授。

四、经学与经今古文之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差别:第一,经书的文字、版本、篇目不同第二,二者的学术取向不同第三,二者所尊崇的圣贤对象不同第四,二者学风不同五、帝国文化的固守和外拓1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冲突,是世界文明史的最大主题。

2秦汉帝国同时采取静态与动态,固守与外拓的两手政策,前者的标志是修筑长城,后者的标志是开辟丝路。

六、佛教传入和道教创立1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答多。

它领悟到苦、集、灭、道“四谤”以及“十二因缘”。

2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故称中国佛教“祖庭”。

3道教的基本信仰――“道”被释作宇宙本原。

七、文史创作和科技成就1秦汉帝国以农业立国,重本抑末,农业技术和农学理论都达到相当高度。

包括一人一牛、隔年轮种、对粮、菜、桑、麻的栽培过程的详细叙述、水利。

2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第五章胡汉、中印文化的融合一、魏晋之际的文化变革1经学和名教衰颓,是魏晋以来文化转折的一大标志。

2“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轻贱唐虞而笑大禹”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主潮。

3所谓“名教”,即以正名定分为主要内容的礼教。

4王国维将春秋战国视为中国古代学术的“能动时代”,将两汉视为“思想凋敝”的时代,将六朝至唐代视为“受动之时代”。

5魏晋至中唐间,亦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期。

6强宗大姓与地域的结合十分明显,郡望和氏族谱在当时成为重要的文化要件。

大姓如瑯琊王氏、颖川庾氏、谁都桓氏、太原王氏、弘农杨氏、陇西李氏、渤海高氏之类,先后掌握军政大权。

二、玄学与魏晋风度1玄学成为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想。

《老子》《庄子》和《周易》“总谓三玄”2玄学在魏晋南朝,成为豪门高族借以自矜并沉潜其中的意识形态,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继先秦诸子学和两汉经学之后的第三次学术高峰。

3一般认为,魏晋玄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正始时期第二,西晋“竹林七贤”时期(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第三:东晋、南朝时期,玄佛合流。

4玄学开辟了一个思辨时代:通、难、胜、屈,清谈风格。

5这还是一个放诞不羁,个性解放的时代。

6“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做有《酒德颂》蔑视礼教,曾经长醉60天以拒绝与司马氏合作。

这些狂羁怪诞的行为风尚,即史上所谓的“魏晋风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