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复习提要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史复习

中国文化史复习

中国文化史复习1、文化、文明文化是人的生存状态,是人的生存环境,包括社会规范,礼乐制度等。

人类生活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不受到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这就是说,人造就了文化,文化也决定了人的存在,决定了人的思维、行为、情感方式。

人存在的基础条件是种族、语言、地域、性别、宗教等等。

人类存在于天(宗教)、地(自然)、人(社会)、我(自我情感、自我意识)之间,人的存在方式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一般意义上讲,可以把文化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三种类型。

物质文化是人们改造自然界以满足人类物质需要为主的那部分文化产物(如生产工具—工艺艺术文化、生态文化);行为文化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如礼仪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精神文化是人类文化心态和精神活动的对象化、包括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等诸多形式(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文明”中之“文”实指文采、文藻、文华;“明”指开明、明智、昌明、光明。

“文明”一词首见于《尚书・舜典》之“睿智文明”。

按孔颖达的说法,则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他在疏解《易・乾・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时说:“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和万物,故天下文章而光明也。

”在中国古典载籍中也有将“文明”看作一种进步状态来与“野蛮”相对,如李渔《闲情偶寄》中就有“辟草昧而致文明”。

2、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故又称大文化;物质文化就是实体文化,是指人类用各种材料对自然加工造成的器物的、技术的、非人格化的、客观的东西,如城池、宫殿、祠庙、长城、桥梁、器皿、工具、服饰、饮食等等。

狭义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又称小文化;精神文化又称虚体文化,是指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我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符号表现出来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中国“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军事、政治中心地。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及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四夷万邦环绕的中原核心地带。

引申义:①“中国”的涵盖范围在空间上的拓宽;②“中国”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含义派出文化中心;③以“中国”为非正式的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④“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⑤中国成为正式国名;⑥“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现代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2.宗法制度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前提,以父权和族权为维系力量,将同姓同氏者结为一个共同经济政治利益的族群。

宗法制度萌芽于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在商代晚期,宗法制度初成;西周经一步完善,包括立子立嫡之制,庙数之制,其核心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立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使权力早有归属,以免争夺残杀。

3.大一统“大一统”,最早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谓“大”,就是重视﹑尊重;所谓“一统”,即“方物之本皆归于一”。

本指诸侯天下皆统一于周天子,后世经解也借此以指普天之下在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同化一致,全国皆现“六合同凡,九州共贯”的“混一”局面。

4.河姆渡文化1973年首次发掘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距今六七千年,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农耕用骨耜,狩猎用骨镞。

陶器为黑陶;有大量稻谷遗迹和猪狗等家畜遗骨;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

这是长江流域的原始文化。

5.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多年的一种文化。

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分布与黄河中下游。

生产工具为石镰和蚌镰,陶器为灰陶为主,黑陶次之,开始用轮制。

出现卜骨。

以农耕为主,畜牧业发达,属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因遗址发现黑陶,又称“黑陶文化”6.屈家岭文化1954年发现于湖北的京山屈家岭,分布于江汉平原。

以小型2彩陶,彩陶纺轮,长颈圈足壶为只要特征。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粳稻,饲养猪狗家畜。

中国古代文化史复习建议与思考

中国古代文化史复习建议与思考

中国古代文化史复习建议与思考武汉市新洲区第三中学刘汝明《中国考试》2005年第一期在2004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中,中国古代文化史的考查所占的比重较大,主要涉及古代科技、儒家思想和文学艺术三个方面。

下面就这三方面的复习,分别谈谈一些认识,并提出拓展思考的问题。

一、古代科技中国古代科技史在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

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科技成果对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记忆要准确。

较好的办法是列表归纳。

如,按成果类别分为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地理学、建筑等。

此外,手工业生产工艺和技术,也应列入科技成果的范畴中。

重点记忆这些科技成果的时代、内容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2. 科技特点第一,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以农为本”的立国治国方略,坚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因而科技成果直接为农业生产和强化大一统的君权服务。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突出,其原因在于王朝一统天下的统治以“授命于天”为根据,历法的编制是为了“授农以时”;古代医药学以为“君亲除疾”,为民除厄为目的,保障人们身体健康,从而保证了农业有充足的劳动力;纺织技术和陶瓷技术先进,解决了皇帝的生活享乐问题,也为百姓解决了生活用具和衣着的问题。

四大发明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程度,纸张、指南针、印刷术作为社会通讯(交通)工具,火药和火器用于军事,都直接为大一统服务,与大一统的社会组织形态紧密相关。

明清时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科学著作无一不是强调应用。

第二,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中国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记录仔细而系统,但古代科学家却没有对这些记载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寻求规律。

明代的三部科技巨著,是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三大领域的最高水平的总结,但只限于记录、归纳、总结生产经验,缺乏理论方面的概括和升华。

中国文化史课程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课程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课程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四库全书》2.封邦建国制3.甲骨文4.玄学5.文化基本精神6.长善救失二、简答题:1.怎么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2.简述唐朝时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有什么特点?4.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是什么?5.简述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三、论述题:1.请谈谈你对宋明理学的看法。

2.请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了解。

3.谈谈你对中国文化中“家国同构”现象的理解。

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什么样的地位?5.试述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6.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请举例说明。

7.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8.请谈谈你对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清乾隆年间编纂而成,收书3503种,近8万卷,收录了从先秦到乾隆前的大量典籍文献,涵盖了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

整套书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一共抄写了7套(现存4套),分藏各地。

《四库全书》既是清朝一项庞大的文化整理工程,给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同时,清王朝也通过“寓禁于征”的方式,禁毁删改了不少古籍,体现了严密的思想文化控制,造成了很大的文化损失。

2.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分封制。

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生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是由周人创立的。

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将王室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作为王室的屏障。

分封制的具体内容,古代文献称之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左传》桓公二年)。

即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各级贵族依次分封土地,建立邦国、采邑等,形成一系列的权力与义务的对应关系。

分封制在周代和西汉初期一度盛行,后世也经常采取类似的分封,但权力和义务关系各有变化。

分封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20分二、填空题三、连接题四、简答题言简意赅五、问答题一、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三个方面的现实需要:世界人民的需要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个人提高素养的需要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孔子的学说东方智慧—儒、道两大思想为代表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以政治为第一取向的阶段以经济为第一取向的阶段以文化为第一取向的阶段二、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外在形态:统一性(发展中以华夏(汉)文化为核心);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内在品质:哲学的(天人合一、中庸和正)宗教的(儒、释、道、理学)伦理的(重伦序、忠孝、讲谦让)美学的(和乐与美感)三、1上古文化集团:华夏集团(西北、三皇五帝除伏羲外均属这一文化集团、仰韶龙山文化)东夷集团(东方、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青莲岗文化、蚩尤、后裔)苗蛮集团(南方、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伏羲女娲)2周人的文化维新制度体系:宗法制、分封制文化创新:制礼作乐(礼乐刑法)礼制内核:亲亲、尊尊、别贵贱序尊卑3中国文化发展(1)九分法上古(中国文化发生)--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春秋战国(中国文化轴心时期)--秦汉(帝国文化统一)--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隋唐—两宋—辽夏金元—明清(2)三分法自邃古以迄两汉:独立文化时期自东汉以迄明末:印度文化输入、与本土文化相融自明末以迄民国:西方学术思想、宗教政法输入四、姓氏1相关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昭穆制;大宗小宗2姓氏来源(1)最早产生的姓,多带女字旁,姜、姬、姚(2)以国邑为氏,韩、魏、赵、鲁、齐、卫、宋(3)以官职为姓,司马、司空、司徒、史、理、钱(4)以祖父父亲的名或字为姓,晁、牛、关、柯、廖、乐、仇(5)以排行次第为氏,孟、伯仲叔季(6)以爵号、谥号为氏,王、候、文、武、穆(7)以居住地为氏,傅、池、柳、西门、东郭、南宫、东方(8)以职业技能为氏,屠、陶、甄、卜、巫(9)以事为氏,李、林、车(10)避讳改氏或皇帝赐姓,周、于、(11)少数民族称呼转化,宇文、鲜于、慕容、长孙、元、安3姓氏标志一个人的血统、门第和地位4五服:斩衰(cui)、齐衰(zi cui)、大功、小功、缌麻5九族:五、汉字1文字的基本定义:记录与交际的工具;记录思想的工具;约定俗成的符号2汉字的结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独体字:象形、指事合体字:会意、形声用字法:转注、假借3汉字形体阶段性演变甲骨文—金文(殷商)--篆书(大篆/石鼓文、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东汉、魏晋)4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5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其文字属于表意文字,唯一现存的古代表意文字体系6汉语的词汇特点—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1)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2)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7汉语的语法特点(1)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2)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3)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4)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8汉语(1)音形义实体组合(2)由语音词汇语法三大部分组成(3)词汇变化较大,语言差别较小六、孔孟之道1儒学的基本框架为国以礼—治国方案(继承周礼)忠孝礼智信天下归仁—道德理想(儒学核心、创制了理想人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述而不作—文化方式(意在尊礼重传承)2孔子的中心思想---仁孔子提出修身达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1)正名(按一定的是非标准恢复纲常)(2)立信(要求政府立信)3孟子思想核心---主张性善和良知人有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发展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提出“仁政”观念4孔孟异同(自己百度)同:在“仁”方面,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强调仁的重要性;在轻名利重节操、反战争求和平、新学堂去愚昧等诸多方面都有相同主张,异:人格;人与人政;具体的施政七、其它学术思想(1)墨家学说战国时期与儒学并称为两大“显学”核心主张:兼爱非攻(仁术)、尚贤尚同(人权)、节葬节用非乐(廉俭)、非命(唯物论)、尊天明鬼(宗教制约)(2)汉代经学四书五经:《大学》《中庸》《孟子》《论语》《诗》《书》《礼》《易》《春秋》《乐》古文学派:推崇周公,注重名物训诂,多以考据为特色今文学派:董仲舒为代表,尊孔子为经学之祖,微言大义,西汉被立官学(3)宋明理学又称“新儒学”北宋理学四大家: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南宋代表:朱熹(二程传入),世称“紫阳先生”,继承北宋诸儒,糅合佛,老,建立了完整的理学体系元代: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知行合一”(4)清代朴学“质朴之学”简称朴学,也称考据学,注重训诂和考据(5)老庄思想崇尚自然;矛盾辩证思想;强调“弱者道之用”;唯心论;(6)法家学说治国方略:严峻执法文化政策: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主义代表人物:韩非八、多神信仰和三大崇拜上古原始宗教:自然、祖先、图腾(1)天地山川崇拜—生之本源(2)祖先崇拜—类之本源(3)君师圣贤崇拜—养之本源九、古代教育(1)殷商:庠、序(教育平民子弟的乡学)学(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学)瞽宗(学习祭礼)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2)西周:国学、乡学国学:中央设立,有大学、小学之分,周天子的大学叫“辟雍”,诸侯国的大学叫“泮宫”,(3)春秋战国孔子创立私学;官学和私学的并重,形成中国古代教育的双轨制;(4)汉代:官学私学官学(中央政府主办):“太学”“鸿都门学”“郡国学”校、庠、序(5)魏晋南北朝:太学、国子学立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馆(6)隋唐隋: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后改为国子监唐:“六学二馆”,六学,中央设立直系学校,由国子监统一领导,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前三者属于大学性质,后三者为专门学院性质;二馆,旁系,大学性质,“弘文馆”(门下省管辖),“崇文馆”(太子东宫管辖);中央直系学校:六学、崇玄学(祠部管辖)中央旁系学校:二馆、医学(太医署管辖)、小学(秘书省管辖)、(7)明清:国子监国子监:最初只是管理教育的行政机关,后与国子学合一,到明代取代国子学,成为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的东西,清代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十、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以前的选士制度春秋战国以前:世卿世禄制;春秋:客卿制;封建集权时代:察举和征辟(2)隋文帝设立“明经”“进士”考试科目,科举制开始(3)唐代继承发展科举制,考试方式分为常科、制科两类常科也叫礼部试,设立的常见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字、史科,参加考试的考生有生徒、乡贡两种,考试时间在每年春季制科皇帝临时设立的科目,也叫特科,考试内容和录取标准凭皇帝喜好童生县试府试院试生员、秀才乡试举人|解元会试贡士|会元殿试进士考试合格被录取称为及第、擢第、登第、登科;进士及第叫进士第,第一名叫状元、状头;新科进士互称同年,都为主考官的门生;(4)宋代继承唐代,并有重要改革一是礼部的考试,主考官直接由皇帝任命,而不是由礼部侍郎担任;二是由宋太祖建立了殿试制度,宋太宗时殿试录取的进士按三等发榜,称三甲,第一甲赐及第名义,第二甲赐出身名义,第三甲赐同出身名义,北宋殿试第一名称榜首,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第一名状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三是到宋神宗时,于国子监内实行三舍法取士(5)明清时代的三级考试三级考试:乡试(各行省的考试)、会试(京城的礼部考试)、御试(殿试)元代考题都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明清以八股文为主每年四月诸生三年桂榜三年杏榜会试金榜题名二月八月三月之后一省全国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二甲第一叫传胪;乡试、会试、殿试都考取第一叫连中三元(6)科举制的功与过功:首先打破了门阀制度的出身限制,对国家而言,拓宽了选拔人才的基础,对社会而言,是给更多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份子提供了参与治国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其次,科举制具有相对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优点过:一是使一般读书人养成一种侥幸进取的心理,死记硬背;二是腐败作弊现象日益严重十一、传统建筑(1)汉三宫: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唐三宫: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2)殿顶形式悬山、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重檐庑殿:最尊贵的形式,只有皇家宫殿和特许建筑科采用(3)四合院十二、饮食文化(1)食文化形成时期---夏商周三代(2)食文化的丰富时期---汉魏六朝原料食材剧增,素食风习日渐,粘结食俗形成(寒食节、粽子、腊八粥)(3)食文化的高峰时期---隋唐五代食疗养生观(4)成熟鼎盛时期---宋元明清品种花样繁多,地方风味菜系(5)食文化祖师爷—伊尹烹饪开山理论---《吕氏春秋本味篇》五味—甘酸苦辛咸三材—水、火、调和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6)八大菜系:鲁(山东)、川(四川)、粤(广东)、闽(福建)、苏(江苏)、浙(浙江)、晥(安徽)、湘(湖南)四大菜系:鲁、川、淮、粤十三、二十四节气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大雪、冬至;十二小寒、大寒。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绪论一、文化的概念、结构和传承(一)文化和文明1、文化的概念中国:“文”本意指交错的纹理,引申为自然与社会纷繁复杂的事象;“化”本意为改易、生成与整理,含有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西方:“文化”本意为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后引申为对人类精神的培养化育。

“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统计从1871——1951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种,现在有两百余种甚至上千种。

梁启超、梁漱溟、钱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几种文化界说: 广义文化说: 凡是把社会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作为文化涵盖对象的文化定义。

“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977年版《辞海》“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982年《现代汉语词典》把文化涵盖对象限定在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方面的文化定义。

“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专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归结为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知识系统等等文化多义兼容说”广义地说,指人类的活动方式几创造的物质、精神成果的总和。

中义而言,它可以理解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也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如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法律、道德、伦理、习俗风尚等观念性的东西。

狭义指人类的一般知识及运用文字的能力、水平等。

“ 2、文化与文明文化、文明同义说施宜圆《中国文化辞典》1987年; 袁方《社会学百科辞典》1991 认为文明与文化没有多大差别文明大于文化说钱学森、罗大冈”文明包括文化,而文化不能替代文明”最早见“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易?乾?文言》指社会生活光彩绚烂,其义包括文化文化大于文明说汪澍白“濬哲文明” ——孔颖达《尚书?舜典》疏解:“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1].doc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1].doc

绪一、文化的定义有三种:1.是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2.是泛指一般知识3.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文化广义上大体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两类,主文化又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亚文化分为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二、文化的特性:阶级性、时代性、继承性、民族性、地域性这五个基本特征。

三、中国文化史的主要任务:1.阐述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揭示其发展规律2.对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文化艺术人物及其著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3.整理文化古籍4.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弘扬民族精神和优秀民族文化传统5.认识国情,承继传统,务实创新第一章一、中国自然和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总体影响:1.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2.形成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和人与天地参的文化观念3.促成了中国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格局4.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封闭性5.形成一方区域文化,从而造就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二、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a.强化了中国人重土、思乡的情感,形成了封闭、保守、不思开拓进取的文化心态b.培养了中国人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精神c.造就了中国人的务实精神和民本主义传统d.形成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和精神三、广义文化分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主文化、亚文化。

第二章一、《周易》是什么?是一部以占卜为形式,以符号文字表示上古朴素科学思想和文化精神的奇书。

二《周易》的基本文化观念和精神:1.一是刚健有为的人生观2.二是法象天地、厚德载物的崇德观3.三是太极两仪的宇宙生成观4.四是穷变通久、物极必反的辩证发展观5.五是统合直观或辩证直觉的思维方式三、早期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在科技上,中国古代比较发达的科学技术几乎都渗透着阴阳五行学说2.在社会历史观上,形成了五德终始历史循环论3.在政治伦理上,形成了尊阳卑阴观念4.在哲学上,形成了几乎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概念和辩证直觉的思维方式5.消极影响,在神秘化过程中形成了汉代谶纬神学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第三章一、早期道家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1. 自然无为的老子学说a以“道”为本的自然主义世界观;b无为而治的政治观;c去理取道的伦理观;d回归原始的社会历史观;e冥想直觉的认识论;f有无相生的辩证法;g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审美观评价:老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哲学大师和智慧大师,《道德经》上承远古文化,下启百代私学,集上古文化之精华,开中国学术思想之先河,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文化史会考复习提纲

文化史会考复习提纲

历史模块3文化史复习提纲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1.1诸子百家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子与孙膑。

3.1.2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原因:经济: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政治: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文化: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冲击,形成百家争鸣2、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1.3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1、孔子思想Ⅰ孔子思想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已复礼”,“正名”,恢复周朝时的等级名分制度C、“为政以德”: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任意刑杀。

②天道观(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教育原则:“因材施教”;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启发法;学习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Ⅱ孔子思想影响:①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②“仁”“德”“礼”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2、孟子思想①政治上,仁政思想②人性问题上,性善论。

③义利上,倡导重义轻利。

Ⅱ孟子思想的影响:①孟子的学说是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②《孟子》成为儒学经典,位列“四书之一。

”③孟轲被后世尊为“亚圣”。

3、荀子Ⅰ荀子思想①天道观上,主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即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按自然规律办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简述中国文化史的分期及各个时期的主要内容。

•1.远古至夏朝建立以前为中国文化的起源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先民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建树,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2.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以青铜器、铁器、牛耕的出现,宗法制、分封制的建立以及六经的编定为标志,是中国文化的形成阶段。

•3.战国、秦、汉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内容更加丰富,而政治领域内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的皇帝制、郡县制和各级官僚制度形成;以造纸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成果,《左传》、、《史记》、等为代表的史学著作相继出现,道教产生,佛教传入,是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

•4.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民族迁徙、冲突中互相交流和融摄,实现了南北文化的沟通。

同时,玄学从儒、释、道争论中诞生,各民族文化风习也在战乱中薪火相传,可谓中国文化内部冲突与融摄的阶段。

•5.隋唐五代时期,由于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唐诗、建筑、佛教造像、纺织、科技等标志性成果接踵而出;辽阔疆域内因地制宜多种形式的行政管理制度及以“胡化”为特征诸族荟萃的社会风俗习惯,都说明这是中国文化的繁荣阶段。

•6.宋辽夏金元时期,南北各地城市崛起,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以理学为主导的儒学新派别在三教合一的时代潮流中形成;宋词、元曲等文艺形式适应士人和市民的情趣而出现,《资治通鉴》等史学巨著层出不穷;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这一时期占其三。

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阶段。

•7.明清前期,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冲开封建统治者的重重束缚和限制,通向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不断扩大;近代启蒙思想、考据学从封建极权政治下产生出来,并在反封建宣传,历史文化整理、总结和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成果显著,以《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为代表的章回小说,数以千计的地方史志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特大型典籍的编写,都是文化领域的辉煌成果和中国文化继续发展的标志。

然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涌入,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又面临比较劣势,处于出现转机的阶段。

•8.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在民族、国家危机的同时,中国文化也第一次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和危机。

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正视现实,主动向西方国家学习工艺、制度和观念文化,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

反映西方文化面貌的机器制造技术,民主共和制度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等现代科学被引入中国。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心态文化成果也纷纷出现,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文化开始走上了近代化阶段。

简述青铜时代的天命观念。

•天和天命观念的产生和农业有关。

农耕民族是靠水吃饭,靠水吃饭就是靠天吃饭,很容易产生上帝的观念。

•殷人是敬天的,是敬天命的。

•周是商文化的继承者,天和天命的观念也为周所接受、继承。

•重民思想——和民、敬神成为春秋时期国家的大事天命观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但在东汉以后,天命思想就衰竭了,在三方面有保留:A在民间保留着。

愚民无知,还信天命,求老天爷保佑;B、在皇家保留。

皇帝还自称“天子”。

其实他也自知不是天子,仍以此欺骗人民;C、在知识界保留。

天人之际、天人合一的问题,被继续讨论。

简述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1、各种学派蓬勃发展,士人大量崛起2、春秋战国后保有较多原始民主的遗存,为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传统基础。

3、周天子尸位素餐,列国各行其是,为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4、诸侯争霸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私学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简述中国早期知识人从巫史到士的转变。

1.巫史是中华民族的第一代文化人。

当时社会分工细化,专司人神交通的巫,由单一的占卜扩大为参与政治管理,“掌官书以赞治”。

史与巫通常是二任合一身,故后世并称“巫史”。

他们地位崇高,垄断神坛,把持政坛,执掌学坛,对中国的早期文化发展有着特殊贡献。

“巫史文化”是一种“官学”。

2.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动乱,各国招揽人才等原因,使得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出走,学术授受从官府转向私门,私学勃兴,士也随之勃兴。

士本为贵族的最低等级,他们多受过六艺之教,分为文士和武士。

后来,士逐渐成为知识阶层的通称,无论是庶人还是贵族子弟,只要是人中佼佼者,皆称士,并为公卿大夫所惜重,养士、蓄士风行。

简述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1、经书的文字、版本、篇目不同。

今文经用汉隶抄写,古文经用六国古文书写。

2、学术取向不同。

今文经的视角是政治的,发掘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主张合时;古文经学的视角是历史的,着重探讨经文本义,主张复古。

3、所尊崇的圣贤对象不同,今文经学崇奉孔子,古文经学崇奉周公。

4、学风不同。

今文经学注重微言大义,学风活泼,又往往流于荒诞;古文经学注重典章考据,学风朴实,却常常失之繁琐。

简述魏晋玄学兴起的原因与主要特征。

•玄学兴起的原因:•A、儒学的道德规范和人生准则在宫廷黑暗、污浊的政治斗争中显得苍白、可笑•B、庄园经济——关注个体而不是国家•玄学是一种主题面貌与西汉儒学大不相同的学术思潮。

两汉儒学着眼于实实在在的王道秩序与名教秩序的建构,玄学却以探求理想人格的本体为中心课题。

两汉儒学热衷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魏晋玄学却从汉代的宇宙论转向思辨深邃的本体论。

哲学是文化的魂灵,玄学的特质自然而然在魏晋南北朝人文心态上打下深刻烙印。

主要特征:1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2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魏晋玄学把老庄哲学中的“有无”问题当作讨论的中心课题。

3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魏晋玄学主要讨论宇宙本体问题。

玄学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体”的本体论思想。

4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5以“得意忘言”为方法。

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

6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

简述科举制度兴盛的原因1、科举制度的经济前提是北魏始行的均田制在隋唐得以推行。

2、科举制度还反映了“世代衰微,全无冠盖”的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的利益,这是他们在北方政权中获取政治地位的重要途径。

3、书写、印刷等物质条件大有进步,有利于考试的实施。

4、隋唐时代的经学大统一为应考士人提供了必备的教科书,规定了法定的经义文本。

简述道教的产生条件与思想渊源。

•产生的条件:作为社会统治思想,经学虽然含有浓重的神学迷信因子,但它没有完整的教义体系、严密的教会组织形式和教规教仪,因此还不能如同严格意义上的宗教那样有效地执行统摄社会精神的职能。

这为道教的萌生,留下了精神领域的缝隙。

•道教的思想渊源:巫术、神仙传说和成仙方术、阴阳五行化的谶纬之学、黄老思想简述宋代的文官制度的特征与影响特征:1.科举制得以完善是文官政治的基石。

制度走向严密与开放,实行三级考试,扩大招生名额,加上词科、明经、明法等科目,录取人数超过隋唐时期。

2.重视学校教育,北宋时期就有四次兴学热潮,宋代学校分官学和私学两类。

3.文官待遇之高、地位之隆,诶中国历史之罕见。

4.开明的文化政策,在制度层面,实行台谏制度。

影响:利:1. 完善科举制度和重视教育举都为广大贫困学子拓宽致仕之路。

2. 台谏制度使御吏、谏官成为人君之耳目。

以防范大臣之专擅。

同作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举措,为士大夫参政议政提供了言论最为自由的舞台。

3.畅所欲言带来了学术创新的繁荣局面。

弊另一方面也导致宋代政治弊病丛生。

宋代优礼士大夫的政策如制禄丰厚,使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加重,冗官、冗兵的长期存在,终于促成积贫积弱格局的形成,是百姓承受着繁重的赋役。

台谏制固然可以掣肘百官,但也造成权力角逐的内哄局面,朋党之争一发不可收拾。

简述利玛窦等耶稣会士来华的历史作用。

1、通过著作、书信向欧洲介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使欧洲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2、利玛窦等人作为传教手段带来的西洋学术,特别是在数学、天文历算学、军火制造方面,对中国明清之际的经济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打开了一部分中国先进士人的眼界,使之开始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致力于研究新问题。

二、论述题(共2题,每题25分,共50分)论述老子的主要思想。

1、以“道”为本的自然主义世界观。

《老子》第一章里,开头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是万物之所由来,是一切起源的起源,同时也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2、的政治观。

道作为宇宙、社会、人生的唯一规律,规律的表现是自然的运行。

既然是自然运行,当然也就是“无为”。

老子认为,“道常无为”,无为而治。

天上人间都应该依循无为的法则。

如果有人故意地有所作为,那便违背了道与德,必致大乱。

3、去礼取道的伦理观。

老子主张天道、人道自然无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倡导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对束缚人的自由个性的礼乐概不认可,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和儒家大唱反调,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4、回归原始的社会历史观。

老子对现实极为不满,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并且大声疾呼,“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5、冥想直觉的认识论。

老子主张“不盈”、“不争”。

在事物的认识上也主张“塞其兑,闭其门”,“不出户,知天下”6、有无相生的辩证法。

受《周易》文化影响,老子是中国古代最早最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相反相成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

其重要命题有四个:①“反者道之动”;②“万物负阴而抱阳”;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④“复归于无物”。

7、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审美观。

老子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道法自然,朴素淡然就是艺术的最高生命和审美的最高标准,因此他提出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观点。

意思就是:最大最美的声音就是无声之音,最大最美的形状就是无形之象。

当人和自然融为一体后,忘了一切,达到“无”的境界,什么声音也听不到,什么东西也看不到,但实际上已经听到了最美的声音,看到了最美的图像。

这是一种朴素自然、恬淡无为的审美意境,一切声色礼乐和各种人为的雕饰,都是对这种意境的破坏。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对文学的影响自东晋起佛经在中国翻译流传后,中国文学的内容形式和思维理念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佛经中丰富的譬喻故事令中国文士大开眼界,而主要是佛教思想特别是唐以后兴起的禅宗思想开拓了文学家们的视野和思想境界。

禅宗的语录(宋代程朱语录之模范)及宋代兴起的以说唱、诗歌合体的佛经变文(“唱导”)实为明清白话小说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