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 第一卷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第二节神话传说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第二节社会政治诗第三节情爱诗第四节史诗及其他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第三章先秦散文第一节历史散文第二节诸子散文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一节楚辞的产生第二节屈原及其创作第三节《离骚》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第五节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第四节东汉散文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散文第一节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第三节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第三章汉代辞赋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第二节司马相如扬雄第三节西汉中后期其他辞赋作家及东汉辞赋的承变第四章汉代诗歌第一节乐府民歌第二节五言诗的起源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风骨第一节曹操与曹丕第二节曹植第三节建安七子及蔡琰第二章正始之音第一节时代思潮与正始诗歌第二节阮籍诗第三节嵇康诗第三章两晋诗坛第一节太康诗风第二节左思与刘琨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第五章南北朝诗歌第一节南朝诗歌第二节北朝诗歌第三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赋第一节建安赋作的繁荣第二节两晋赋坛的多样化倾向第三节精致化的南朝骈赋第四节北朝赋与庾信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散文第一节魏晋文章第二节南朝骈文第三节北朝散文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二节志怪小说与《搜神记》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第一节魏《典论•论文》与《文赋》第二节刘勰《文心雕龙》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第三节钟嵘《诗品》及其他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第四节陈子昂与张若虚等第二章盛唐诗歌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第三节李白的绝句第五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第四章杜甫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杜诗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第三节杜诗的沉郁顿挫和律体成就第四节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五章大历诗坛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第二节大历十才子第三节顾况,李益第六章中唐诗歌第一节白居易,元稹等人第二节韩愈,孟郊第三节李贺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一节李商隐第二节杜牧,许浑第三节贾岛与姚合第四节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等第八章唐代散文第一节唐代古文运动第二节韩,柳散文的杰出成就第三节晚唐的讽刺小品文第九章唐传奇与变文,俗讲第一节唐代传奇小说第二节敦煌变文与俗讲第十章唐五代词第一节早期的民间词与文人词第二节温庭筠,韦庄与花间词第三节冯延巳,李煜与南唐词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识记: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上古:先秦两汉 1先秦 2秦汉中古:魏晋至唐中叶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 5元初至明中叶近古:明中叶-“五四 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 7鸦片战争至“五四”先秦文学得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神话得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得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得概念:我国最早得一部历史文献。
《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
《尚书》得内容 :《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
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
”(教材在扩充)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得叙事特征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
2、叙事手法得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
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得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得特点。
4、富有戏剧性。
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
6、善于写战争。
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得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得一部国别史。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远古歌谣的特点:(1)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如《蜡辞》云: “土反其宅,水, ”是一首农事祭歌。
《弹歌》“断竹,续竹 , ”则反映的是原始人制作弹弓和狩猎的过程。
(2)字句简短、语言质朴、节奏明快。
如《弹歌》中的语言古朴,有韵律。
(3)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如《吕氏春秋·古乐》中有所反映。
2.神话 :神话是上古人类在幻想中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解释和战胜自然、战胜危害生命的一切敌人的愿望。
3. 诗经,诗,诗三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
《诗经》这一名字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才出现的,之前称为“诗三百“。
《诗经》共有305 篇,取其整数,称作“诗三百”。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反应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
风:音乐曲调雅:朝廷正乐颂:宗庙祭祀之乐。
《诗经》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4. 风雅颂 :(1)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等15 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 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雅》共 105 篇,分为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 篇大多是西周初期的作品,《小雅》 74 篇大多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
《颂》诗又分为《周颂》31 篇,《鲁颂》 4 篇,《商颂》 5 篇,共 40 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5. 赋比兴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多在诗歌的发端,相当于我们常用的象征修辞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

1、知识点: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
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
4、《尚书》以记言为主。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
《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
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
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
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υ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υ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υ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υ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υ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一、题型1、单选2、填空3、名词解释4、简答5、论述二、总绪论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选择)三古,七段的划分上古期:先秦两汉(3C以前)第一段:先秦(秦统一前)【★★★】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3C~~16C)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C至20C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三、第一编先秦文学(一)、原始歌谣,神话——传说时期的文学(选择,填空)(二)原始歌谣的分类(简答)【★★】1、劳动歌谣①渔,猎生活的②牧歌2、宗教生活的祭歌,咒语3、战争结束后,人们复杂的心情4、反映生活的歌谣(三)、上古神话(填空)1、分类,内容:(1)探索天地创始,万物生成和人类起源的创世神话。
代表作有女娲补天和盘古开天地。
(2)是以风、雷、鸟兽、草、木等为描述对象的自然神话。
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
代表作夸父逐日后人精卫填海。
(3)英雄神话。
表现了先民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他们朦胧的意识到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任的心态。
(4)关于异域奇国、神人怪物的传奇神话。
反映了初民企图突破自然条件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形象奇特,富有奇趣。
具有超现实性,超自然性。
2、概念(名解):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胜神话,发明创造神话,和社会形成本身。
(四)、《诗经》【★★★】1、概念(名解)《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包括了公卿到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言保存下来的宗教和燕飨中的乐歌等;《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既音乐曲调,国风既各地区的乐调;“雅”既雅正之声,指朝廷正乐,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舞曲。
中国文学史第一学期复习资料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2、神话的历史化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和,它保存在中。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2、赋比兴3、四家诗三、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年间的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或连其诗篇数称,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
《毛诗正义》是西汉传,东汉笺,唐疏。
《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5篇。
四、简答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2、你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吗?为什么?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一上,

海量资源,欢迎共阅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复习绪论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中国古代史、文学家文学早已注意到文学的发展与变迁一、史家记述: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 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
二、目录学著作: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
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
(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
三、在诗文评方面:(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 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
(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
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
(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
包括文学总集或选集的作家小传、序跋、题记20 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 年代、30 年代、四五十年代、60 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分体文学史最早、最有影响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远古歌谣的特点:(1)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如《蜡辞》云:“土反其宅,水…”是一首农事祭歌。
《弹歌》“断竹,续竹…”则反映的是原始人制作弹弓和狩猎的过程。
(2)字句简短、语言质朴、节奏明快。
如《弹歌》中的语言古朴,有韵律。
(3)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如《吕氏春秋·古乐》中有所反映。
2.神话:神话是上古人类在幻想中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解释和战胜自然、战胜危害生命的一切敌人的愿望。
3.诗经,诗,诗三百:《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诗经》这一名字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才出现的,之前称为“诗三百“。
《诗经》共有305篇,取其整数,称作“诗三百”。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反应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
风:音乐曲调雅:朝廷正乐颂:宗庙祭祀之乐。
《诗经》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4.风雅颂:(1)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大多是西周初期的作品,《小雅》74篇大多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5.赋比兴: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多在诗歌的发端,相当于我们常用的象征修辞方法。
6.春秋笔法:(1)以一字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2)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
(3)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7.楚辞:(若问骚题诗的含义只答第2点即可)①、“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当时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
②、据宋黄伯思《翼骚序》中解释:“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楚辞”是一种地方性的诗体。
③、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是一本总集的名称。
二、简答题、论述题1.诗经的思想内容:(1)农事诗:反映农奴苦难、艰辛的生活,如《豳风·七月》《魏风·硕鼠》《魏风·伐檀》(2)燕飨诗:反映上层社会的欢乐,如《小雅·鹿鸣》。
(3)怨刺诗:反映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以诗来针砭时政和社会弊端,感叹身世遭遇如《魏风·伐檀》《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等诗。
(4)战争诗:有些从正面描写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等但更多的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采薇》。
(5)徭役诗:反映了人们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表现出服役者的强烈不满,如《唐风·鸨羽》。
(6)婚恋诗: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如《周南·关雎》《邶风·静女》等。
诗经的影响:①确立抒情诗传统,《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
《诗经》开辟了我国诗歌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②树立风雅传统,《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③确立比兴传统,《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
2.诗经的艺术手法:①、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赋比兴简要解释并分别举例说明)赋:用于状景、状物、写人。
多用于生活片断,也有通篇为赋,有追叙、顺叙、插叙等。
朱熹释赋为:“敷陈他物而直言之也。
”如《七月》中叙述农夫在一年12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的手法比:朱熹释为:“以彼物比此物也。
”诗经中比喻,常用于形容人物,事物、讲道理、说感受。
手法有明喻、暗、借、博喻,且所用比喻都为家喻户晓之物,与后楚辞不完全一致。
如《王风·黍离》中用“中心如醉”“中心如噎”里的“醉“”噎”来比喻难以形容的忧思。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有两种情况,一是起兴,一是起情。
既要发端,先言之物一定位于诗篇的篇首或某章的章首。
兴,既要起情,先言之物一定要与下文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或表现为先言之物能隐喻下文,或表现为先言之物能渲染气氛烘托下文,或者兼而有之。
隐喻下文《周南·桃夭》;渲染气氛者,如《蒹葭》;兼而有之者,如《关睢》。
如《周南·桃夭》里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用繁茂的桃枝,艳丽的桃花象征女子青春美貌和新婚的热闹场景。
②句式、章法。
(句式:以四言为主,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章法:采用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有很好的效果)《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诗经》章法特征为重章叠句,章与章往往句型重6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或联章复沓。
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苢,……③.语言、修辞。
《诗经》语言,朴素简洁,精练准确,绘声绘色。
似口语《卫风·木瓜》。
用词精确(动作如《芣苡》)。
绘声色,多用联绵词。
修辞多用对比、夸张、对偶。
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卫风·河广》),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卫风·氓》),对偶如“穀则异室,死则同穴”(《王风·大车》)。
④风雅颂的不同语言风格:a雅颂不同于国风的语言风格,雅颂多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少杂言,而风则不同,它多杂言。
b小雅和颂…风和大雅…c风中多用语气词增强了文章形象性与生动性。
3.《左传》的文学成就:①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
例如写晋公子重耳出亡及返国的经过,时间既长,故事情节又非常复杂,而选材布局均极恰当。
其中别隗、过卫、醉遣、窥浴等段,无不富有戏剧意味。
作者从正面侧面,或明或暗地描绘了许多人物形象,特别是主角重耳,从一个不谙世事、只图享乐的贵介公子,逐渐锻炼成为有志气、有胆识、有度量的政治家。
他如从亡诸臣、曹伯、楚子以及几位女性等,都通过对话和行动一一生动地表现出来,最后又一一收束进去,成为一篇首尾完整、结构严密、条理井然、脉络贯通的叙记文。
②善于写战事,尤其是善于描写大的战役。
如《城濮之战》,交战双方是晋、楚两大国,战事涉及的国家很多。
这次大战从楚攻宋开始,以楚帅子玉自杀结束,中间出现的事情很多,战情也极为紧张。
但是,传文写到战争场面时,只有几行文字。
作者把大量笔墨都用在战前、战后的背景交代上。
这样,作者在记叙战争时没有把描写战争的过程作为重点,而是从大量纷繁的历史资料中选取了能够反映政治策略的部分作为重点加以描写,即着重描述频繁的外交斗争和政治策略的谋划以及军事战术的运用。
这就更好地体现了总结历史经验的要求。
③《左传》虽是以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但在记事过程中,也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
《左传》所写人物,注重人物的思想见解和道德风貌,而且把人物的品格与政治、军事的斗争紧紧结合起来,作为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
如《城濮之战》中,对子玉形象的塑造,从正面写其治军严酷,侧面写其“刚而无礼”,对待战争轻率、傲慢、刚愎自用。
这一切思想、道德、性格上的表现都与战争局势的发展有着直接关系,成为楚国在战争中失败的重要因素。
晋国国君重耳谦恭谨慎,虚心纳谏,将帅先轸、狐偃,有勇有谋,这些都是晋取胜的重要条件。
④善写行人辞令之美。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说辞,用事势必然之理来打动秦伯,简练而丰润,显示出了烛之武超凡的说服能力。
总体而言,《左传》中的行人辞令,无不简而精,曲而达,婉而多致,具有一种典雅委婉之美。
4.《离骚》的艺术特征:①创造了美人、香草的意象,以美人比喻君主或自喻以芳草象征高洁的品质。
如关于诗人品格的描写:“熙木根以结苣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丽丽。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
”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已富有优美的想象,而这种集中的夸张的描写,就把诗人的品格刻划得异常的崇高,具有了浪漫主义的特质。
②在形式上,采用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
如“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③在语言上,吸收大量的楚地方言,多运用“兮”字等语助词。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④塑造了一位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如“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5.先秦说理散文的三个阶段:①《论语》《老子》为第一阶段,《论语》以语录体为主,思想深刻,词约义丰;《老子》韵散结合体,富于诗意性。
②《墨子》《庄子》《孟子》处于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阶段。
③《荀子》《韩非子》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
6.《孟子》散文的特点:(1)长于论辩。
如《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曰:“王至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2)长于譬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如“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kuàng)也”,以一个简单的比喻,表现民众归仁的必然趋势。
(3)气势浩然的文风。
正如苏辙所说:“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4)语言明白晓畅,平易浅近,简洁精练,深入浅出。
7.《庄子》的散文特点:①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如《逍遥游》中的鲲鹏、蜩鳩,来说明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②“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庄子》的主要特征,如南海之帝鯈和北海之帝忽为了报答中央之帝浑沌的款待之情,为其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想象奇特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