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考题
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中國文化史期末考試題班級座號姓名:範圍:中國文化史全冊一‧單一選擇題:(40題,每題1分)1.自印刷術發明以後,雕版刻印經典皆採用印刷用標準字體,使用達千餘年至今不變,請問這種漢字的書體是(A)小篆(B)隸書(C)楷書(D)草書。
2.十九世紀末,田賦在清政府財政收入中比例大為下降,而關稅,釐金,鹽稅三項收入大增,佔財政收入百分之六十。
請問關稅大增應始自於何時?(A)康熙年間(B)雍正年間(C)乾隆年間(D)光緒年間。
3.西晉的「世兵制」為了確保兵源,士兵及其眷屬均納入軍戶中,與民戶分離,並且世代為兵。
請問歷代兵制中與「世兵制」規定最吻合的是:(A)唐朝府兵制(B)中唐募兵制(C)宋代禁兵(D)明代衛所制4.隋及唐初「山東」及「關隴」世族勢力仍強,哪一事件之後,世族衣冠蕩然無存,宗族力量大為萎縮?(A)武后刻意催折(B)科舉的盛行(C)安史之亂(D)黃巢之亂。
5.後漢書記載:「光武皇帝搵數世之失權,忿彊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
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
」這種「人治色彩」濃厚,又破壞體制的作為是始自何時?(A)漢高祖(B)呂后(C)漢武帝(D)王莽。
6.金屬貨幣出現後,銅錢長期以來皆為中國之主要貨幣,但何時卻因銅錢缺乏,而出現何種新品?(A)王莽時,廢五銖錢(B)唐憲宗時的飛錢(C)宋代發行紙幣(D)明清時發行銀碇。
7.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出土的蠶繭,此蠶繭經研究乃經過人工切割。
其意義為何?(A)證明當時蠶已由人類養殖,並有相當數量(B)表示當時的鐵器文明相當發達(C)證明當時先民普遍穿著絲衣(D)證明西陰村為夏代文化遺址。
8.小說中「李四平時是篤實敬業的農民,日子倒也過的其樂融融。
這日女兒巧嬌將遠嫁百里外的陳家,卻因為被巡檢司盤查到沒有路引而送官嚴辦,一場喜事也因此耽擱了,讓張三後悔不已。
」請問哪一制度實施後,李四就不會有此困擾了?(A)租庸調法(B)兩稅法(C)一條鞭法(D)攤丁入地。
中国文化史(台湾高三)历届考题(含解析)

高三上中国文化史第一章历届考题1、( D ) 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农业遗址,时间较早者,聚落内除了某个大型房舍外,鲜少其它类型的建筑遗址。
但是,时间愈晚的遗址,除了该类大型房舍外,在大型房舍四周分散着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越到后来,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
关于此一变化,以下说明何者最为适当(A)族长权威的萎缩(B)族长权威的扩张(C)财产公有制强化(D)私有财产制萌芽【93指定科目考试】解析: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的形态,多是以一大型房舍为主体,其它小屋则以此大屋为中心分布,而且数量不多,说明当时公共事务的重要性,为公有制的社会。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中的小型建筑越来越多,代表公共事务的重要性逐渐降低,公有制已逐渐转型为私有财产制。
2、( D ) 老师介绍这幅古意盎然的书法艺术,内容以词的形式,描述作者的心情,并要同学讨论其可能的时代。
请问何人的说法较为正确?(A)这是甲骨文,但商代以后不用,这应当是商代的作品(B)这是汉代的隶书,商代也没有纸张,这应当是汉代的作品(C)这是汉代的隶书,但汉代没有发展出词的文学形式,这应当是宋代的作品(D)这是甲骨文,但宋代对甲骨文并没有认识,这应当是民国初年的作品【91指定科目考试】3、( C ) 故宫博物院举办三星堆文物展,在展出的古文物里,最受瞩目的是过去未曾出土、造型特殊的青铜铸造面具与人头像,提供我们对古代青铜文明的深入认识。
以下有关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叙述,何者适当?(A)先秦诸文明普遍使用青铜器,可以推断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是单一文明中心向外扩张的过程(B)孔子说:「在礼,不在鼎。
」说明青铜器是实用的工具,而且是不分阶层、普遍使用的器具(C)由于华北未曾出现青铜面具与人像,可以推论三星堆文明与黄河古文明间,属于多元发展关系(D)殷商时期,青铜器已经取代木制、石制器具,大量使用在农业的生产上【89日大(社)】解析:(A)中国古代文明是多元发展;(B)不是实用工具,是珍贵的器具;(D)商代的青铜器仍是珍贵的器具,以礼器为多,没有用在农业。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该如何发展以适应现代化进程的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儒家重道德”、“墨家尚功利”、“法家重法权”、“道家重自然”等传统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应该“改变传统原有模式,将其中有生命力的因素加以改造和重新组合,使之与现代化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
也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中有重农抑商的观念、因循守旧的意识、泛道德主义,官贵、人治等观念,这些与现代化相冲突。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可能直接通向现代化,跟现代化扯不上关系”,“传统文化不如西方文化”。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关系的一种或两种观点。
(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参照solo评分法【解析】本题是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考题的特色题目,旨在真正的选拨出具有历史学科素养的学生。
该类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概括材料观点和信息,对材料观点进行正确或错误的判断,然后结合教材提供的历史事实进行例证式的分析和评价,或者是对材料里某种观点的个性认识。
同时建议学生一定注意要求是材料里的信息还是教材的信息作为说明的依据。
最后学生一定要注意括号内的具体要求,是一个观点还是多个观点的评析。
就本题而言,评价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关系的一种或两种观点,首先应该根据材料概括出观点,然后找到最适合自己写的观点进行评价,当然评价得分两方面。
学生做此类题一定要将史实和观点结合紧密,不可简单一笔带过,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推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关系(古今结合)。
2.截止2012年12月已有400所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成为各国人民认识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的窗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题一、填空题1.中国文化的一般特征,应包括它的广泛性、、平和性及等。
2.人类最早创造的原始物质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标志:是出现了磨制工具、农业、养畜业和。
3.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分为三大文化集团,即、东夷集团和。
4.战国诸子中提出“尚贤”、“尚同”的主张是;认为“虚己以游世”是人生最高境界的是。
5.玄学就是魏晋时期以为骨架、糅合以代替烦琐且已衰微的两汉经学、具有高度抽象的思辨形式的一种哲学思潮。
6.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求善重德”为志趣的文化,这与古希腊以“求真重智”的文化各成一格。
7.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分为三大文化集团,即、东夷集团和。
8.冠礼又叫成年礼,这一礼俗形成于时期。
通常主要在士以上社会阶层中举行。
9.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______ ;_______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公认为“诗史”。
10.以“经”专指儒家经典,是在西汉时;为激励士人专心儒学,他还推行了“”的选官制度。
11.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__ ___》;_______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公认为“诗史”。
12.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政治基础是;经济基础是。
13.儒、佛、道三教并行不悖的历史时期是;此期还出现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史评专著《》。
14.理学思想的创立者是;南宋时将这种学术思想推演到政治哲学的学者是。
15.黄宗羲提出治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其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最举代表性的著作是《》。
16.孔子以鲁国史事为基础编成的《》一书,标志着严格意义上史学的诞生;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是唐朝刘知己的《》。
17.战国时期提出“白马非马”、“坚白论”的公孙龙是的代表人物,汉武帝时期提出“独尊儒术”建议的著名学者是。
18.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是。
19.南北朝时佛教唯心主义盛行,以为首的唯物主义者针对佛教的神不灭论进行了批判,其著作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模拟试题和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模拟试题和答案(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清朝皇帝亲行开耕礼的文物藏品,现保存在北京的()A. 日B. 月坛C. 天坛D. 地坛答案:D2. 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A. 黄帝B. 仓颉C. 太史籀D. 许慎答案:B3.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的作者是()A. 高士奇B. 钱学森C. 茅以升D. 竺可桢答案:D4. 商朝的鼎盛时期是()A. 太甲时期B.武丁时期C. 盘庚时期D. 祖辛时期答案:B5. 我国制盐业的迅速发展是在()A. 春秋B. 战国C. 秦代D. 汉唐答案:D6. 表明中国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管理体制成熟的是()A. 宗法制的确立B. 分封制的确立\C. 三公六卿制的确立D.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答案:D7. “天人之分”观点的提出者是()A. 荀子B. 董仲舒C. 刘禹锡D. 张载答案:A8. 在明朝,与著名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有过来往的思想家是()A. 王阳明B. 王艮C. 李贽D. 颜均答案:C9. 中国科举制度成熟的时期是()A. 汉朝B. 曹魏C. 隋朝D. 唐宋答案:D10. 钟敬文提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下层文化。
又将中下层文化归纳为( A )A. 民俗文化B. 市民文化C. 娱乐文化D. 工艺文化11. 在中唐思想界打出“攘斥佛老”大旗的代表人物是( A )A. 韩愈B. 柳宗元C. 刘禹锡D. 白居易12. 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说,“道”是宽多少的路( C )A. 八尺B. 十二尺C. 十六尺D. 二十尺13. 在古代,分隔着东方与西方两大文明世界的高原是( C )A. 青藏高原B. 云贵高原C. 帕米尔高原D. 蒙古高原14. 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是( B )A. 九品中正制B. 汉代察举制度C. 门阀士族制D. 世卿世禄制度15. 道教的基本教义是( A )A. 长生久视、全性葆真B. 性净自悟、普渡众生C.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 修心养性、明心见性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二至四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中國文化史期末考試題班級座號姓名:範圍:中國文化史全冊一‧單一選擇題:(40題,每題1分)1.自印刷術發明以後,雕版刻印經典皆採用印刷用標準字體,使用達千餘年至今不變,請問這種漢字的書體是(A)小篆(B)隸書(C)楷書(D)草書。
2.十九世紀末,田賦在清政府財政收入中比例大為下降,而關稅,釐金,鹽稅三項收入大增,佔財政收入百分之六十。
請問關稅大增應始自於何時?(A)康熙年間(B)雍正年間(C)乾隆年間(D)光緒年間。
3.西晉的「世兵制」為了確保兵源,士兵及其眷屬均納入軍戶中,與民戶分離,並且世代為兵。
請問歷代兵制中與「世兵制」規定最吻合的是:(A)唐朝府兵制(B)中唐募兵制(C)宋代禁兵(D)明代衛所制4.隋及唐初「山東」及「關隴」世族勢力仍強,哪一事件之後,世族衣冠蕩然無存,宗族力量大為萎縮?(A)武后刻意催折(B)科舉的盛行(C)安史之亂(D)黃巢之亂。
5.後漢書記載:「光武皇帝搵數世之失權,忿彊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
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
」這種「人治色彩」濃厚,又破壞體制的作為是始自何時?(A)漢高祖(B)呂后(C)漢武帝(D)王莽。
6.金屬貨幣出現後,銅錢長期以來皆為中國之主要貨幣,但何時卻因銅錢缺乏,而出現何種新品?(A)王莽時,廢五銖錢(B)唐憲宗時的飛錢(C)宋代發行紙幣(D)明清時發行銀碇。
7.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出土的蠶繭,此蠶繭經研究乃經過人工切割。
其意義為何?(A)證明當時蠶已由人類養殖,並有相當數量(B)表示當時的鐵器文明相當發達(C)證明當時先民普遍穿著絲衣(D)證明西陰村為夏代文化遺址。
8.小說中「李四平時是篤實敬業的農民,日子倒也過的其樂融融。
這日女兒巧嬌將遠嫁百里外的陳家,卻因為被巡檢司盤查到沒有路引而送官嚴辦,一場喜事也因此耽擱了,讓張三後悔不已。
」請問哪一制度實施後,李四就不會有此困擾了?(A)租庸調法(B)兩稅法(C)一條鞭法(D)攤丁入地。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考核试题一、判断题1.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农业,开始使用陶器。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2.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前,已发现6个头盖骨和属于40个男女个体的人体化石、10多万件石器和长期使用天然火的痕迹。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3.据分析,北京人身体进化不平衡,呈现四肢先进、头部原始的特征,这是劳动创造人的生动证明。
()A.正确√B.错误4.《史记》“天有列宿,地有州域”指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州郡是对应的,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事的吉凶。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5.寅时对应的时间是1~3点()。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6.古代帝王、诸侯、高官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平事迹给予的称号称为谥号,目的是褒贬善恶。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7.二十四节气中,立春后的第一个节气是春分。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8.旧石器时代出现氏族组织前期母系氏族,后期发展为父系氏族。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9.北京人遗址发掘表明北京人身体进化已经达到与现代人基本相似的程度,并出现了人种分化。
()A.正确B.错误√10.北京人遗址已发现10多件石器和长期使用天然火的痕迹。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11.仰韶文化的文化特征为种植水稻、使用黑陶、修建干栏式建筑。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12.龙山文化有山东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等亚型,其轮制的黑陶薄如蛋壳,十分精良。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13.中国古代农业兴旺,于是产生了对土地和谷物的崇拜,即社稷崇拜。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14.传说“五帝”的产是严格按照“传贤”的原则民主推选的,也可以世袭,叫作“禅让”。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15.夏朝传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单选题] *A.正确√B.错误16. 商周青铜器上常有铭文,周器字数少,商器字数多。
中国文化史》试题一

《中国文化史》试题一、填空题1.文化三现象包括__ 、____ 和 __ 。
2.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______ 、______ 、________ 和 _______ 四个时期。
3.宗法制形成于—代,—代以后名存实亡。
4.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______ 。
5.思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_____ ”拓疆期,后为利用“________ ”交流期。
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⑴ ____________ ——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___________ ——考试选官。
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中国______ 朝的_________ 制。
9.周易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在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期,即宋明时期,哲学已进入探讨哲学_______ , 即“_______________ ”时期。
11.人性论是中国__________ 的主要理论之一。
12.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______ 的“性善论”、 _______ 的“性恶论”及___________ 的“性三品说”。
13.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是北宋的_________ 。
14.名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前一个“马”指的是 ______ ,后一个“马”指的是 _______ 。
15.宗教历史可分为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两个阶段。
16.中国传统宗教观包括_________ 、__________ 和_________ 。
17.佛教汉化的原因及表现在⑴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 、⑶ 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 。
18.道教信仰的基本特征有⑴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 :⑶ ___________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史】
一、选择题(15×1')(出自PPT)
二、名词解释
①三武一宗
分别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三武灭佛”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皇帝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武”字,加上后周世宗时的限佛运动,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
这四位皇帝先后掀起大规模的排斥打击佛教的运动,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
②经和经学
在春秋战国时期,经指的是官府重要典籍和各学派的重要著述的称谓。
到汉武帝时设立五经博士,经变成了儒家学派尊崇的所谓孔子亲授的五类或六类著述的专称。
经学原泛指注解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后特指训解、阐述“法定”的十三部儒家经典的学问。
③宗法
宗法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家族内区分尊卑长幼、规定成员权利与义务、调整内部关系的法则。
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家长制,依血缘关系分大宗和小宗,强调前者支配后者、后者服从前者。
中国君主制国家产生之后,宗法制与君主制、官僚制相结合,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体制和法律维护的主体。
宗法制在西周时候是重要政治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④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由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一直处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也深深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使国家结构打上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和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⑤古文经学
是指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兴起于西汉末年,盛行于东汉,与“今文经学”相对。
古文经,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
今文经学为朝廷所承认,处于正统的官学地位;古文经学则未设立学官,处于非正统的私学地位。
(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被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这就是古文经的来历。
今文经,指汉初由老儒背诵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典。
)
三、简答题(3×10')
①法律伦理化的过程
中国法律的伦理化经历了德治、礼治、法治三个阶段。
中国法律伦理化的萌芽时期是原始公社时期,人们依照效法天地的自然法而活动,形成了自节自律的伦理精神。
这一时期孕育了中国伦理法律的核心“礼”和思想渊源。
中国法律伦理化的第一次飞跃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吸收夏商两朝的教训,将“礼”重新纳入法律体系当中,发掘出伦理精神,形成了刑礼并举的治世之道。
封建社会是法律伦理化的第二次飞跃时期,以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开启为起点,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的发展为继续,以隋唐伦理法律的完善为标志。
其中的重要事件有汉初董仲舒开创的“春秋决狱”,即用孔子的思想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还有魏晋时期的“八议入律”,即贵族官僚中的八类人犯罪后,须“议其所犯”,减免刑罚;以及《北齐律》的制定。
唐律规定了伦理化的司法制度,“一准乎礼”是其核心精神,即完全以儒家纲常伦理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和量罪定刑的理论依据。
其后,宋、元、明、清为伦理法律的因袭阶段。
清末修律是中国法律伦理化的第三次飞跃,引进了西方的立法风格和精神,使法律更加人伦化、人本化,更有人文关怀。
②乾嘉汉学的形成过程
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
乾嘉汉学包括文字训诂、名物考证、古籍校勘、辨伪等工作。
它渊源于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由顾炎武开山,阎若璩、胡渭奠基,至惠栋正式确立,经戴震发展到高峰,再到阮元等学者而进入总结阶段。
雍正、乾隆时期,清朝的统治获得了相对的稳定,对文人实行严酷的统治政策,采取“编书”、“禁书”和大兴文字狱的方式来控制社会思想。
当时的文人学士为躲避祸患,不敢抒发己见、议论时政,便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古代典籍的整理与研究上,采用了汉朝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寻章摘句,逃避现实。
总之,乾嘉汉学从学术精神上讲,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从学术源流上讲,源于清初的顾炎武,他被公认为是清代考据学的先河,但是,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家,遗其大而传其小,他们脱离实际,放弃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本意。
③汉代到唐代的道教发展过程
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其标志是张陵和张角分别创立了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批“天师世家”。
在这段时间,道教得到了极大的改造和充实,如:东晋葛洪为道教构建了一套长生成仙的理论体系;北魏寇谦之革除五斗米道的弊端,制定了新的科仪,创立了“北天师道”,使道教由原来的民间宗教变成了官方宗教;南朝陆修静将三支经法汇归一流并整顿、巩固道教内部的等级制度等等。
道教开始成为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隋唐时期,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鼎兴,涌现了孙思邈、成玄英等一大批影响较大的道教学者。
道教理论蓬勃发展,形成了诸多流派,以茅山宗为主的各道派相互融合渗透,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况。
四、论述题:对《中国文化史导论》的看法
中国文化无疑是一个庞大而繁杂的概念,本书的逻辑框架清晰明了,不会令读者觉得千头万绪无从下手,从而能摸清中国文化的大概轮廓。
书中主要讲论中国文化,但同时也论及了中西文化之异同。
通读全卷,可以感到钱穆先生对中国文化的无比自豪。
此书写于抗战时期,在那样一个民族自信心极度低落、民族荣誉感黯淡无光的年代,这本书的字字句句都掷地有声,让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确非常优秀。
然而,虽然钱穆先生关于中国文化的观点令人受益匪浅,但是他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使得他对西方文化有诸多不屑、苛评甚至妄断。
另外,先生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对中国文化的褒扬和赞赏,不免让人觉得他有时过于抬高中国文化,导致本书的批判意识不足。
毕竟每种文化都有两面性,我
五、材料题(宗法制度,称谓啥啥的,进步和消极作用)
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家族内区分尊卑长幼、规定成员权利与义务、调整内部关系的法则。
积极作用:
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亲情、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熔铸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和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文明延续性。
消极作用:
在古代,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专制型社会结构,为专制思想提供了稳固而广泛的社会基础,极大地禁锢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自由,扼制了民主观念的勃兴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巩固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社会缺乏发展进步和活力和创造力;
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以家族为本位,重人伦轻法治、重群体轻个体的文化心理,过分重视人情关系和家族利益,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致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压抑,服从心态严重,法律观念淡薄,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社会的健康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