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专题第一专题之一
专题一 中外古代文明及文明的交流

中考历史线索中外古代文明类型1.奴隶制文明(奴隶制文明按照文明形成的环境又可分为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项目大河文明(又称东方文明、亚非文明)海洋文明(又称西方文明、欧洲文明)不同点位置亚非地区欧洲地区文明代表及主要成就(1)古代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太阳历、象形文字、木乃伊等。
(2)古代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阴历、数学(60进位制计数法)等。
(3)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佛教、创造了从0到9的计数法(即后来的阿拉伯数字)、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
(4)古代中国:甲骨文、青铜工艺等(1)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荷马史诗》、雕塑艺术(《掷铁饼者》、宙斯像等),建筑艺术(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等),哲学(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智者苏格拉底终生探讨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等问题),体育(奥林匹克运动会)等。
(2)古代罗马:建筑(大竞技场、引水道工程、凯旋门、方尖碑、万神庙等),法学(《十二铜表法》等),基督教,历法(儒略历)等地位古代亚非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古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古罗马文明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地理环境(1)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适宜人类居住。
(2)大河定期泛滥,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多山、多岛屿,平原面积很小,耕地有限,多港湾,距离海岸较近,有利于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特点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追求稳定,具有封闭性;易产生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以人治为主以海洋为基础,崇尚海外扩张,具有开放性;以法制为基础的城邦政治(如雅典民主政治)相同点(1)文明特征:都具有区域性、民族性、不平衡性、多元性;都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依赖性。
(2)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
(3)文明成就:都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推动文明发展的因素: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努力;世界各地区文明的交流。
(精品讲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word版含答案22

学习本专题,一要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要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的观点来指导学习。
第1课百家争鸣[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重难点)2.掌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重点)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含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1)政治思想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孟子的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的思想(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1.(教材第4页《圣迹图·孔子退修诗书》)该图孔子及其弟子可能讨论哪些问题?孔子的这些活动有何意义?提示“仁”与“礼”的学说,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意义:标志着儒家学派的创立。
2.孟子、荀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提示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荀子提出“仁义”的主张。
二、老庄之学1.特征: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的思想(1)哲学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中国文化史

一、重要名词1.孔子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礼”,具体包含:一是“仁者爱人”。
二是“克己复礼”。
三是“和贵中庸”。
孔子的教育思想也非常丰富。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与再传弟子把他的言行整理汇编,那就是《论语》。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最重要与最基本的资料。
2.孟子孟子的政治活动与学术思想,对儒家学说的发展起了极重要的作用,被后世统治阶级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提。
具体包含:一是性善论。
二是仁政学说。
3.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学术思想以儒学为主干,主要内容有:一是“德育”思想。
二是提出人性的“性”、“情”说。
三是宣扬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长安创办太学,儒学从此成为官方哲学。
4.理学两宋时期,在哲学思想上占统治地位的是理学,也叫道学,这是一个溶合了佛、道思想的新的儒家学说。
其倡导者是周敦颐。
朱熹的理学集客观唯心主义之大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继孔子之后儒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影响很大。
5.朱熹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
主要学术思想:一是“理一分殊”的宇宙观。
二是革欲复理的人性论。
三是理分天定的宿命论。
6.心学王守仁心学的基本观点:一是“心即理”。
二是“知行合一”。
三是致良知。
7.五经三传《诗》、《书》、《易》、《礼》、《春秋》。
“三传”是指注释《春秋》的三部书:《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8.四书五经《孟子》、《论语》、《中庸》、《大学》;《诗》、《书》、《易》、《礼》、《春秋》。
9.考据学清代实学又称经学、朴学、汉学、考据学。
到乾隆、嘉庆时,考据学盛行,形成著名的乾嘉学派。
10.老子我国道家学说的创始人。
其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经》,主要学说观点包含:一是道生万物与道法自然。
二是主张无为而治。
三是希望小国寡民。
四是不为天下先。
五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11.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也有人认为是河南商丘)人。
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交互版):第一单元综合复习

——
北京人、山顶洞人
地点 时间
生产生活
北京人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距今约70万—20万年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使用 _打__制__石__器_;群居生活、共同 劳动;_会__使__用__火_(学会用火 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山顶洞人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
距今约3万年
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属于晚 期智人;使用_打__制__石_器__,开始制 作骨器,掌握了_磨__光__和__钻__孔_技术; 可能已经知道人__工__取__火__;靠采集、 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 服;具有爱__美__意__识__,有埋葬死者 的行为;集体生活、共同劳动
2.传说与史实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传说有夸张虚 构的成分,对真实情况有 不同程度的加工或改编; 史实则是对历史真实情况 的客观叙述和记录。
(2)联系:传说不等于史 实,但它可能包含着一些 真实的历史信息。
(一)之最类
1.__元__谋__人___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2.周口店__北__京__人___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 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3.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_水__稻___、_粟__和__黍__均发现于我国。
随葬品对比鲜明,说明 当时_阶__级__分__化__严重; 随葬品来源广泛,反映 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 原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良渚古城
陶寺古城
考古证实
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 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
经出现__早__期__国__家___
已经出现了__早__期__国__家__
意义
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__多__元__一__体____的特征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绪论一、知识题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1、“文化”名称的来源?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 ,也就是花纹。
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
B“化”的本义是改易。
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 和“分化” 。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答: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
中国近代史课件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辉煌与衰落

▪ 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主题是“世界在运动、世界 在交流”,中国的展品是中国古代的交通和通信工具;
▪ 1988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世博会,主题是“技术时 代的娱乐”,中国馆建造了一个360度的环幕影院;
——参见《第三只眼睛看中国》
美国历史学家魏特夫在《东方专制主义》中提出 “治水社会”理论和“东方专制主义”概念。
干旱、半干旱的东方国家都是“治水社会”,这 种社会需要大规模的社会协作,而社会协作又需要 强化纪律、从属关系和强有力的领导,于是就产生 了专制君主和“东方专制主义”。
梅洛蒂在《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中,对马克思亚 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作了分析。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有 三个特点:
▪
塔型。
▪ 社会:分上中下三层的社会结构:国家、社会、
▪
第三领域
▪ 文化:以儒为主,儒、道、佛三家合一,儒、法
▪
合一。
2.其他
二、古代中国的衰落及其原因
(一)衰落的表现
1.从内部来看 (1)封建制度的僵化 康熙、雍正、乾隆时代是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
期,但同时也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
具体体现:军机处、文字狱等
纪,中国保持一个让西方人望尘莫及的科学
知识水平。”
——李约瑟
五百年前,中国是世界上顶强的国家。 国家的地位,好像现在的英国、美国一样。 英国、美国的强盛还是列强。中国从前的强 盛是独强。对各弱小民族,中国完全是用王 道感化他们。他们是怀中国之德,甘心情愿, 自己来朝贡的。
——孙中山
▪ 以80年代后历届世博会中国拿出的产品为例,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原卷版)三年(2022-2024)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三年(2022-2024)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1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1.(2024·吉林·中考真题)考古学者通过对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研究,揭示人类的()A.进化过程B.农耕生活C.王朝更迭D.政权并立2.(2024·天津·中考真题)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最可信的依据是()A.文字记载B.考古发现C.专家推测D.民间传说3.(2024·青海·中考真题)2024年2月,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夏尔雅玛可布遗址入围“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终评。
该遗址发现有石(城)墙、房屋建筑基址、(铜)冶铸遗存等重要遗迹,是研究青海历史的()A.口述史料B.实物史料C.文献史料D.二手史料4.(2024·云南·中考真题)经过考古学家的长期发掘,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
这一考古发现,可用来说明北京人()A.学会了制作陶器的方法B.已经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C.居住于半地穴式圆形房屋D.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5.(2024·新疆·中考真题)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
由此可知北京人()A.以采集狩猎为生B.已经会人工取火C.开始种植农作物D.会使用磨制石器6.(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在该遗址可发现()A.用火遗迹B.骨针化石C.炭化稻粒D.陶器葬品7.(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在遗址中可以看到()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青铜器D.铁器8.(2024·甘肃金昌·中考真题)下表为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这些器物均有“龙”的元素。
以“中国文化史”命名的系列丛书在20世纪80年代的出版研究

NEWS CULTURE CONSTRUCTION 新闻文化建设1以“中国文化史”命名的系列丛书在20世纪80年代的出版研究宋 扬摘要: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综论传统文化的著作有70余种(笔者注:丛书按一种计算),这些著作一类着重对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介绍,另一类倾向于传统文化的剖析总结。
这些著述因80年代“文化热”中的传统文化大讨论而起,反过来又推动了“文化热”的继续发展,为中华传统文化在80年代中后期的广泛传播贡献了重要力量。
在这些著作中,三套以“中国文化史”作为关键词的系列丛书尤为值得关注和研究,如若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历史性地总体观照,那么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史丛书”的出版与演变在出版史和文化史上甚至可以说起到了“导夫先路”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对上海书店《中国文化史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化史丛书》、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三套丛书在20世纪80年代的出版情况进行详细回顾,并以此探查它们与传统文化热或称“国学热”的形成和发展之间存在的关联。
关键词:中国文化史;传统文化;丛书出版一、对经典的复刻:上海书店《中国文化史丛书》1902年,梁启超曾发表著名的《新史学》,他认为应该“批判旧史”,构建中国“新史学”理论体系。
由此,中国史学界在20世纪初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史学革命”。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时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的王云五力邀各方知名学者,准备编纂一套名为《中国文化史丛书》的史学论著。
《中国文化史丛书》计划出版80个科目,预计分为四辑陆续出版。
但是因当时时局动荡、战乱频仍,商务印书馆版本的《中国文化史丛书》只出版了第一辑的20种24册、第二辑的20种26册、第三辑的1种1册便不得不在1939年5月停止了出版,最终仍有40种遗憾地未能面世。
但是商务印书馆的这套《中国文化史丛书》仍然被普遍视为20世纪初“新史学革命”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成为近代以来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人工谷物酿酒开始于何时?新 石器时代( 约10000 - 4000 年 前) “大概可以定作我国谷物酿酒起源的 上限。” 农业生产的谷物,为酿酒提供了物 质原料,陶器的出现则为酿酒、饮酒 提供了必备的器具。农业和陶器的出 现使原始氏族得以定居生活,也为酿 酒奠定了社会生活基础。 只有在谷物和陶器都出现了的前提 下,人工谷物酿酒才会成为事实。
中国文化史专题
历史文化学院 缪元朗 主讲
冯天瑜等主编: 《中华文化史》 (上下册)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阴法鲁等主编: 《中国古代文化史》 (全3册)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第一专题 中国古代酒文化
以酒为物质载体,以生产和饮用酒的 行为为中心,反映古代中国人世代劳动、生 活的文化形态。它既包含了物的部分,也包 含了中国人在生产和饮用酒的过程中所获得 的精神品格,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以及在 此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有关的意识、礼仪、 风俗、艺术等等内容。
1.李瑞华:《中国烧酒起始的论争》, 《中国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8期。 2.黄时鉴:《中国烧酒的起始与中国蒸 馏器》,《文史》第41辑,中华书局, 1996年。收入《东西交流史论稿》,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江玉祥:《唐代剑南道春酒史实考》, 《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火烧酿酒法,是蒸馏酒发明之前酿制高酒精度 酒的最先进的方法。
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属大汶口文化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距今5000年,出土众多酒器。
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属大汶口文化遗址, 距今5000年,出土众多酒器。
1984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对河南 舞阳贾湖遗址进行发掘,贾湖遗址距今 约9000—7000年,是淮河流域迄今为 止所知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 遗址。参与合作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的考古化学家对遗址出土陶片上的沉淀 物进行化验,化验结果表明,陶器盛放 过以稻米、蜂蜜、水果为原料混合发酵 而成的饮料。同时表明,贾湖人可能在 世界上最早酿制葡萄酒。(详见《河南 酿果酒全球最早 人类酿酒历史前推 1000年》,《发明与创新》2005年第3期)
山东章丘的龙山文化遗址(约 公元前3000—公元前2000年)出 土了大量尊、壶、斝、盉、杯等典 型的陶制酒器。 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约公 元前4300—公元前2500年)出土 了大口尊、瓮,以及底部有孔的漏 器,均有发酵、储存、沥酒的功能。
河南渑池的仰韶文化遗址(约公 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出土 了大批盆、钵、罐、瓮、釜、甑等 非典型酒器的陶制品。 此外,对河北武安的磁山文化遗 址(约公元前5400—公元前 5000)、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 址(约公元前5000—前3500)的 考古发掘,证明当时有数量惊人的 粮食积存。
三、中国古代的果酒、露酒和药酒
植物的果实 荔枝酒、枣酒、黄柑酒、 石榴酒等 植物的花、茎、叶、根 菊花酒、茉 莉酒、菖蒲酒、蔷薇酒等 中草药材 “莲花白”:黄芪、当归、 何首乌、砂仁、牛膝、五加皮等二十馀 中名贵药材
四、中国古代的葡萄酒 葡萄原产于欧洲、西亚和北非,是世界上最 古老的果树树种之一,根据考古发现证明,古 埃及在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700年这一时 期,就已经在种植葡萄和饮用葡萄酒了。 中国也有一些野生葡萄品种,在《诗经》等 文献中有反映,在各地名称叫法不同,因此, 贾湖遗址中有葡萄酒沉淀物的遗存是有条件的, 只是在汉代以前,在我国各地均未受到重视, 也未曾大面积、大规模的得到人工种植。
假如一定得将仪狄或杜康定为 中国酒的始作者的话,那么说仪狄 是有记载的糯米酒的始作者,杜康 是有记载的高梁酒的始作者,可能 比较恰当。 酒祖的传说有许多种,我们讲的 只是两种,而且没有按时代先后, 而是按约定俗成的说法,将杜康作 为“酒祖”放在了前面,这是要加 以特别说明的。
二、人工谷物酿酒的起源 西晋江统《酒诰》:“酒之所兴, 乃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 有饭不尽,委馀空桑,本出于此, 不由奇方。” 《淮南子․说林训》:“清醘之美。 始于耒耜。”
一般说来, 一般说来,学界认为仪狄是禹的 臣下,其时代比杜康早。然而, 臣下,其时代比杜康早。然而,由 于又有酒源于神农、黄帝、 于又有酒源于神农、黄帝、尧、舜 的说法, 的说法,仪狄的时代又晚于上述四 个时代,所以大家又对“ 个时代,所以大家又对“仪狄始做 酒醪”的说法持怀疑态度, 酒醪”的说法持怀疑态度,而仪狄 作为禹时代的一位酿酒高手, 作为禹时代的一位酿酒高手,是可 以肯定的。 以肯定的。
除杜康外,还有人将仪狄看作“酒 祖”,成书于战国末年至秦汉间的《世 本》中说:“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 (《世本八种》,商务印书馆,1957 年版,张澍稡集补注本,第25页) 《战国策》卷23《魏策二》借鲁共公 之口说“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 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 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以前通常认为我国最早种植葡萄和饮 用葡萄酒是在新疆,传入中原地区是在 汉代。 西汉是葡萄在中原地区受到重视的时 期。西汉武帝时种植术传入。 东汉末年,西域的葡萄酒酿造术传入 中原。 唐代则是中原地区葡萄种植业和葡萄 酒酿造业的重要发展期。 形成大规模的生产则是在近代。
“葡萄”一词是外来语,由于译音不同的缘 故,《史记》、《汉书》、《后汉书》分别有 “蒲陶”、“蒲桃”、“蒲萄”几种写法,其 他古籍中也有类似情况。 五、中国古代的白酒 为了提高酒度,用蒸馏法制作含酒精量较 高的饮用酒,被称为白酒或烧酒。 我国蒸馏酒起源于何时?至今迄无定论。 综合以往的讨论,计有东汉说、唐代说、宋代 (含金代)说、元代说四种观点。比较而言, 元代说立论更有说服力。
第一讲 中国酒史简述 一、关于酒祖的传说 历来中国酿酒这一行业,都奉杜 康为“业祖” 曹操的《短歌行》里,有句云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康” 竟成了酒的代词,可见这一传说在 三国时影响就很大了。
《说文解字》七篇下“中部帚字” 下记“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 初 康,杜康也。” 少康是夏朝的第六代君主 。 “秫”在中国北方指的是粘高梁,在 南方的产稻区则指粘稻。 少量单(丹)宁 “杜康酿酒遗址”,陕西白水的“杜 康沟”、“杜康河”等,河南汝阳的 “杜康泉”、“杜康仙庄”等。杜康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