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03古代中国文化(测)-(附解析)$764332
2019年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仿真模拟试卷三 含答案

仿真模拟试卷(三)(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西周时,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A.禅让制B.神权统治C.嫡长子继承制D.等级制度答案C解析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王位和财产由嫡长子继承,体现了家国一体,故C项正确;禅让制是夏朝以前选举部落首领的制度,故A项错误;神权统治和等级制度均与“亲贵合一、家国一体”没有直接关系,故B、D两项错误。
2.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郡县,至琅邪,立石刻,其中写道:“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奸邪不容,皆务贞良。
细大尽力,莫敢怠荒。
远迩辟隐,专务肃庄。
端直敦忠,事业有常。
”材料()A.提出了对理想政治秩序的期望和要求B.明确了以“专治”为核心的政治准则C.充分体现了“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D.体现了宽严相济、求真务实的统治风格答案A解析材料并没有明确以“专治”为核心,故B项错误;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而“为政以德”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宽严相济、求真务实的统治风格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思想,故D项错误。
3.史载,秦汉时的农民,五口之家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形态。
从当时全国的人口统计看,则一户亦为五人左右。
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C.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D.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答案C解析重农抑商政策与当时的“五口之家”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传统生育观念是多子多福,并无人口限制,故B项错误;在小农经济下,生产力水平低下,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故C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人口多少无关,故D项错误。
4.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2019年高考历史高考真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汇编专题0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含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考点一:古代中国的思想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5,4分)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
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
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6,4分)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材料主旨不符,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
3.(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5,4分)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礼义廉耻。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解析(全国2卷)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2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2.(4分)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3.(4分)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4.(4分)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5.(4分)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
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6.(4分)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
2019年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2Word版含答案

专题能力训练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从魏晋到宋元、选择题i.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 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A. 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2.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古代中国: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史实中能够体现 这一观点的有( )①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③北宋设立枢密院④清朝设置军机处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 ,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4. (2017北京文综,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 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 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5•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
”材料反映了行省()A. 代表中央治理地方B. 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C•与都省相互制衡D.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67•据史载,唐代后期皖南山地的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
四川九陇人张守珪,有茶园在仙君山,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这说明当时()A.茶叶种植成为主要的农事活动B. 茶叶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C. 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巨大改变D. 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8.(2017课标全国川,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 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9•古书多以绵长的卷轴形式呈现,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
2019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综合测试(2021021

《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综合测试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 (2018 •青岛5月模拟)《世本》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
考古发现,河南汤阴白营遗址中的水井,以及洛阳矬李遗址的一口圆形水井,距今约四千多年,证明四、五千年前中原地区水井已存在。
可见(B )A. 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B •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C. 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D. 《世本》等书的历史研究价值不大【解析】从材料中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中原地区在距今四、五千年前,水井已比较普遍,这和《世本》上所述的“黄帝见百物,始穿井”,正好互相印证,故B项正确,D项错误;A项说法错误,错在“必然有争议”;C项说法错误,错在“唯一来源”。
2 . (2018 •广州二模)西周时期“孝道”观念的核心是崇拜祖先,行孝的主要形式是祭祀;春秋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
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A )A. 个体家庭作用的提升B.血缘观念的淡化C.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D.君主专制的建立【解析】从材料“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中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宗法血缘观念比较浓厚,同时比较重视个体家庭,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是秦朝设立的,故D项错误。
3. (2018 •南平二模)《周礼•冠义》云:“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
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
”据此可知,“冠义”( C )A. 强调君臣父子的纲常伦理B. 强化修身养性的教育功能C. 引导青少年重礼仪立德行D. 重视家族关系的和谐有序【解析】由材料“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
”可以得出其强调成人之后应该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不能全面概括材料大意,A项不正确;“修身养性”与材料所述不符,B项不正确;材料不仅涉及家族关系,还涉及君臣关系等,D项不正确。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试题: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含解析

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时间:40分钟总分值:85分一、选择题(此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广东佛山一模)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作典章礼乐,七年归政成王。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
这主要反映了( ).周公为后世确立了道德标准B.古人对周公维护社会稳定的肯定C.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D.中央政府政治上控制地方的需要答案C解析周公制作的典章礼乐仅适合于周朝,春秋战国时期即“礼崩乐坏〞,因而后世周公被视为圣人并不是因为周公作礼为后世确立了道德标准,故A项错误;材料中周公平定三监,有利于社会稳定,但这仅对西周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可能是后世统治者和学者视周公为圣人的原因,B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春秋以后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的原因在于周公作礼,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与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反映了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故C项正确;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中央未对地方实行有效的控制,因而这并非后世统治者和学者将周公视为圣人的原因,故D项错误。
2.(2021·山西孝义四中模拟)有学者说,春秋诸侯的争霸与战国七雄的逐鹿都是在小农经济崛起为其扩大了赋税来源的根底上进行的。
按该学者的理解,小农经济的开展( ).解决了各国的战争开支问题B.为统一奠定了物质根底C.得益于诸侯战争的推动D.是诸侯混战的经济根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小农经济崛起为其扩大了赋税来源的根底上进行的〞可以得知,小农经济的开展为统一奠定了物质根底,故B项说法正确。
题意与各国战争开支无关,排除A项;战争影响经济的开展,排除C项;诸侯混战的经济根源是生产力的开展,排除D项。
3.(2021·安徽十校联盟高三摸底)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开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
2019年新高考II卷历史中国古代文化成就评价题目及答案

2019年新高考II卷历史中国古代文化成就评价题目及答案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文化的成就丰富多彩,影响深远。
下面将针对2019年新高考II卷历史的中国古代文化成就评价题目进行探讨和解答。
一、题目:中国古代文化最伟大的成就是开发了雕版印刷术,请你论述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在评价中国古代文化成就时,我们不能忽视雕版印刷术对于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的重要影响。
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书籍的印刷变得更加便捷与高效,有力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雕版印刷术不仅提高了印刷速度,同时也降低了印刷成本,使得书籍的印刷更加普及。
这使得大量的经典著作被广泛传播,进一步拓展了中国文化的范围。
其次,雕版印刷术还保留了版本的准确性,使得传世文献能够得以广泛流传并被后人阅读和研究,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因此,可以说雕版印刷术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二、题目:中国古代文化最伟大的成就是造纸术,请你论述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成就之一,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造纸术的发明使得文化活动的载体由石骨简、竹简等材料转变为纸张,使得书写、记录和传播知识变得更加方便和高效。
首先,造纸术的方便和经济性使得书籍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推动了书籍的普及化。
这使得大量的文化和知识得以记录和散布,为古代文化的多元和丰富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造纸术的出现也为文人和学者提供了更方便的写作和创作环境,激发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蓬勃发展。
因此,造纸术的发明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与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题目:中国古代文化最伟大的成就是大运河,请你论述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成就之一,对于促进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运河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其贡献不可忽视。
首先,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将北方的黄河流域和南方的长江流域相连,极大地便利了商品和文化的交流。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名师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名师解析标题:古代中国文化练含名师解析:带你重温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导语: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今天的社会发展。
在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带领读者通过名师解析,对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学习,助力高考备考。
一、文化练含的概念解析文化练含,简称为练香,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宗教仪式。
它源于古代祭祀活动,通过燃烧香烟,向神灵祈福或者用于祀神中,以表达对神明的崇敬和敬意。
文化练含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代表,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文化练含的起源与发展文化练含最早起源于西汉时期,但真正兴盛于唐代。
唐代之后,文化练含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信仰活动,并在宋代达到了顶峰。
文化练含通过朝廷的扶持和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大众进行宗教仪式的主要形式。
三、文化练含的仪式过程文化练含的仪式过程包括准备、燃香、祭祀和寄香等环节。
在准备阶段,参与者需要准备香木、准备香炉等设备。
然后,燃点香烟,让香烟熏烤空气,使其上升,形成烟气。
接下来,参与者需要向神明祭奠,祈福、祭拜神灵。
最后,参与者还可以进行寄香活动,将燃尽或还有余烟的香木寄放在特制的香坛上,表达对神明的敬意。
四、文化练含的意义与影响文化练含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它更承载着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文化练含是一种向神明示敬的形式,代表着古代中国人民对神灵及其力量的崇拜和敬仰。
从宗教角度来看,文化练含使人们有机会与神明交流,并获得神明的庇佑和恩典。
而从文化角度来看,文化练含承载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美学追求,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精神风貌。
近代以后,受到科学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文化练含逐渐减少,但仍在一些地方保留下来。
同时,文化练含的文化遗产价值也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和保护。
五、名师解析:高考备考中的重点与技巧1. 着重记忆关键名词和时间节点,如文化练含的起源、发展,以及相关的帝王、朝代等;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文化练含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意义;3. 学会比较和归纳总结,将文化练含与其他宗教仪式进行比较和联系,展现出其在宗教和文化方面的独特价值;4. 多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熟悉题型和考点,提高解题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3古代中国文化(测)-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一、选择题(15*4=60分)1 •韩非子在《韩非子》中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
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这表明韩非子A .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B .具有民本思想C.反对儒家的道德教化主张D •强调忠君思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泊‘三者逆贝恢下乱夭T之常道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韩非子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因此选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韩非子2•“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 “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
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
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
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
”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A.不畏权贵,忠君爱国B .有所为有所不为C.自我克制,廉洁奉公D .格物致知,自我修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所说的意思是为官不在大小,而在于为公,如果为公即使再小的官,也受人尊敬,反之,哪怕做到宰相三公的地步,也跟没了下半截的马鞭子一样, 没有个好结果。
“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强调自我克制,官无大小,都要有廉洁为公思想。
故选 C O ABD 都与题干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一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
想束缚,故A 排除。
追求思想自由和平等,只符合梁启超,故 于颠覆传统儒学的信条,故 C 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王阳明思想;“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梁启超思想料表现了变革时代3.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其进步意义是A .反对君主专制B .反对私有制C .倡导民主自由D •反对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 试題外析:本题主5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茯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必循夭下之公,天下非一姓 之私也”说明王夭之批判君主专制.所以答案选打反对私有制,J 倡导民王目由以及D.反对中央集权, 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王夫之 4•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 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
梁启超认为:“自由者,奴隶之对待(对立)也。
……辱莫大于心奴, 而身奴为末矣……若有求真自由者,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隶始。
”这说明两者 A •主张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B •追求思想自由和平等 C .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 D .否定对传统权威的迷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辱莫大于 心奴,而身奴为末矣 ...... 若有求真自由者,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隶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 反映了王阳明和梁启超都否定对传统权威的迷信,故D 正确。
王阳明没有主张摆脱封建思5.孟子主张"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
材B 排除。
王阳明的目的不在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A.知识分子信仰体系的混乱无序B .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C.儒家思想成为人们普遍的信仰D .暴政统治导致了系列社会问题【答案】B【解析】试題分析:本题主S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中孟子的竜思天下有道德和正爻时,就^^ 它来约束自已,当天下无道时」就S追求道德和正义,士无论何时都不勇失去道德和正义匕因此A项不是材料的体现,故排除心,材料中的士相当于知识分子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表明积极进取的精補,故B正确;战国时期百家争呜,僥家思想成为傍人们普遍信仰与史实不符J故排琼G材料中没有休现暴政导致系列社会冋题,只是提出了士的目我修身要求,故D排除.所以答案选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6.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
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A.强调三纲五常教化作用B .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C.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D .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摈弃汉唐训诂之学”“回复圣人之道”,可以看出,宋明理学强调义理是为了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故答案为D项。
三纲五常是汉朝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与宋明理学所强调的圣人之道不符合,排除A项;B项不符合宋明理学的内容,排除;C项是宋明理学带来的消极影响,不能说宋明理学强调义理就是为了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特点7•对于“焚书坑儒”事件,唐代司空图曾写道: “秦儒既坑,厥祀随覆。
天复儒仇,儒祀而家。
秦坑儒耶?儒坑秦耶?”明朝李贽却说:“(李斯建议焚书)大是英雄之言,……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
自是儒生千古一劫”。
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司空图和李贽的观点相互矛盾,故均不可信B .司空图的生活时代更加接近于秦朝,故可信C .历史的真相是多元的,对历史人物不必苛求D .历史评价具有差异性,这是正常的历史现象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司空图和李贽对秦朝焚书坑儒持有不同的观点, 说二者言论皆不可信,说法过于绝对,故A 项排除;以朝代的远近来判断说法是否真实可法不够准确,秦朝焚书坑儒事件确实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一次打击, 的摧残,故C 项排除;司空图和李贽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朝代中,拥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二 者在思考问题的角度上难免具有差异性,这也是正常的,但而者评价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故D 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焚书坑儒 &《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 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文中的“原则”不包括 A .“爱人者,人恒爱之”C . “春秋大一统”D .“无为而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晩周社会正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此时社会思想比较活跃,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呜思想, 例如儒S 思想的代表者孟子曾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意思是说用爱对待他人的人,也会得到他人的关 爱,故A 项排除.墨子提出兼爱、非攻,,的主张,a 于这一时期的思想,但不合题意,故B 项排除;汉 朝董仲舒为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提出"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并不是在晚周时期大动乱形势下提出, 与题干中时间不合,但符合題竜,故C 项正确汀,无为而治,"^是春私时朗道家学派刨始人老于提出,他主张 顺应自然,但不合题意,故D 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9.自汉代儒学成为统治之学后,儒学就成为“上上之学”并持续了几千年.但明代李贽则但二者分析皆有一定的道理, 若信,这是错误的,我们应对言论本身作出判断,故B 项排除;历史真相具有多元性这一说是对古代知识分子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赞A .反对孔孟之道B.倡导平均主义C.抨击皇权专制D .批判发展儒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论证何题能力J从材料看,辭一直为少数士犬夫垄断, 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S为大多数人服爸,褫犬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尹h也是为了儒学的发扬光大,故选叽A项错误,李贽本身就是儒冢思想的代表人物』B项说法极端,C项错误,材料并未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只是希望儒冢思想能够为下层服务。
考点: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明清之际儒学•李稚思想10.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角度是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 .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D •从人的本性出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论证问题能力, 本题考查宋代儒学的内容和特点,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宋代理学强调“理”是万物本源,心学认为“心”是万物本源,C正确;A显然错误, 可以排除;B、D是汉代儒学的特点,可以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宋明理学•特点11.吕思勉指出: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
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
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己。
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儒学脱离社会现实B. 儒家正统思想逐渐走向僵化C. 儒家教化逐渐普及D. 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 【答案】D【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儒学的经学成为官员选拔和被 重用的标准,以致儒学的经学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导致汉代后期经学的败落,出现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 学被利用而成为追逐功名利禄的工具,D 正确。
儒学经学从形成之初就具有与社会现实结合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12.山东博物馆有青铜器四千多件,其中四十多件国家一级文物,颂簋( 的青铜礼器)便是其中之一。
颂簋制作精美,腹内和盖内都铸有铭文,内容相同,记述的是 一位名叫“颂”的人直接受到周天子册命的情景。
该青铜器讪R 浦氏詔匕章蓟;F 」::,mt 鬲上超n 送jrt 琳』Hl :川城WGA •是西周中晚期青铜铸造术的顶峰B •表明西周政治制度最终走向成熟C .表明西周中期文字开始走向成熟D •是研究西周历史较为可靠的资料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颂豊制作精美』 腹内和盖内都铸有铭文,内容相同,记述的是一位名叫"■■ST 」的人直接受到周天〒册命的情S"可以看出 这个•铜器可以■作为一手史料研究西周的分封制,D 项正确,不能根据材料推断西周中昵期青铜铸造术的顶 峰门非除心项;西周政治制度最络走向成熟与材料无关,排除C 项错误,甲骨文标志文字幵始走向成熱 所以选D 考点:史学研究•史学理论•史料运用 13.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西方传播的水力冶炼鼓风机等 26项发明。
而在列举公元 3—18世纪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时,李约瑟只找到了 以上现象说明A. 闭关锁国妨碍西学东渐 B .作者的立场使作品缺乏公正性 C .西方科技一直落后于中国”,由此可知儒学的经的传统,A 排除;明清时期儒家正统思想逐渐僵化,B 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