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复习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史复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史复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史复习题答案中国文化史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话题,涵盖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下面是一些针对中国文化史的复习题及其答案,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回顾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1. 中国古代的两种主要思想体系是什么?答案:中国古代的两种主要思想体系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2. “仁者爱人”的观念属于哪种思想?答案:这个观念属于儒家思想,代表了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行为的核心理念。

3. “无为而治”是哪个思想的核心观点?答案:这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主张顺应自然,不做过多干预,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

4. 被誉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路连接了哪些国家?答案: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和西亚、中亚、印度、欧洲等国家。

5.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答案: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公元618年至907年。

6. 唐朝的艺术和文化达到了一个巅峰,以下哪种艺术形式是唐代的代表?答案:唐代的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艺术形式,被称为“唐诗”。

7.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位于中国的哪个省份?答案: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

8. 以下哪种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9. 紫禁城是哪个朝代的皇宫?答案: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

10. 以下哪种戏剧形式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答案: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

11. 中国传统节日中,春节是哪一天?答案:春节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每年的日期不同。

12.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答案: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通过以上的复习题,大家可以回忆和巩固对中国文化史的了解。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无论是思想体系、艺术形式还是传统节日,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和了解,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

中国历史与文化复习题

中国历史与文化复习题

中国历史与文化复习题一、填空题1、在元代写定的藏文英雄史诗被称为()。

2、理学产生于北宋,成熟于南宋,光大在()。

3、明清两朝都大兴文字狱,在文化领域实行()。

4、元代时用傣文写的西双版纳编年史,原名叫()。

5、在清初三大思想家中,()的政治主张影响最大。

6、唐代医学上最杰出的医学家是()。

7、《西厢记》的作者是()。

8、理学产生于北宋,成熟于南宋,光大在()。

9、两宋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是()。

10、《琵琶行》的作者是()。

11、我国第一部野外考察记录和优秀的地理著作是()。

12、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是()。

13、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发展最突出的成就是()。

14、道家的创始人是()。

15、人们通常把殷商西周称为()时代。

16、在多元一体的文化发生中,()始终处于主流地位。

17、为了综合处理边疆事务,清王朝特地在中央机构内设置了()。

18、《儒林外史》的作者是()。

19、两宋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是()。

20、中国现代历史剧创作的第一个开拓者是()。

21、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以人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22、在中国历史上,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人是()。

23、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

24、()时期,正是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的过渡时期。

25、刻划在陶器上的(),就是我国原始形态的文字。

26、甲骨文和器物铭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字已经达到()的阶段。

27、殷商西周一向以()著称于中国文化史。

28、()称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

29、我们的祖先原始崇拜的对象大体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崇拜三大类。

30、宗法制度导致中华文化形成()文化。

二、单选题1、《聊斋志异》的作者是()。

A. 吴敬梓B. 蒲松龄C. 凌蒙初D.冯梦龙2、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定的药典是()。

A. 《唐新本草》B.《经效产宝》C. 《诸病源候论》D.《备急千金要方》3、在古代,中华文化与日本文化的交流达到顶峰的朝代是()。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中国“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军事、政治中心地。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及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四夷万邦环绕的中原核心地带。

引申义:①“中国”的涵盖范围在空间上的拓宽;②“中国”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含义派出文化中心;③以“中国”为非正式的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④“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⑤中国成为正式国名;⑥“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现代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2.宗法制度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前提,以父权和族权为维系力量,将同姓同氏者结为一个共同经济政治利益的族群。

宗法制度萌芽于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在商代晚期,宗法制度初成;西周经一步完善,包括立子立嫡之制,庙数之制,其核心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立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使权力早有归属,以免争夺残杀。

3.大一统“大一统”,最早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谓“大”,就是重视﹑尊重;所谓“一统”,即“方物之本皆归于一”。

本指诸侯天下皆统一于周天子,后世经解也借此以指普天之下在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同化一致,全国皆现“六合同凡,九州共贯”的“混一”局面。

4.河姆渡文化1973年首次发掘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距今六七千年,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农耕用骨耜,狩猎用骨镞。

陶器为黑陶;有大量稻谷遗迹和猪狗等家畜遗骨;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

这是长江流域的原始文化。

5.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多年的一种文化。

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分布与黄河中下游。

生产工具为石镰和蚌镰,陶器为灰陶为主,黑陶次之,开始用轮制。

出现卜骨。

以农耕为主,畜牧业发达,属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因遗址发现黑陶,又称“黑陶文化”6.屈家岭文化1954年发现于湖北的京山屈家岭,分布于江汉平原。

以小型2彩陶,彩陶纺轮,长颈圈足壶为只要特征。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粳稻,饲养猪狗家畜。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

1、五礼①吉礼:对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鱼师、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以及四望百物等的祭祀典礼。

②凶礼:一般理解是指丧葬,还应该包括对天灾人祸的哀吊。

③军礼:主要指战事,实际还包括若干需要动员大量人力的活动。

④宾礼:指诸侯对王朝的朝见、个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等。

⑤嘉礼:有婚礼、冠礼、飨燕、立储、诸侯间的庆贺、朋友间的宾射。

2、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小戴礼)3、什么是和亲一种政治权利直接干预下,为了实现某种政治目的而与其他民族或其他国家结亲的特殊婚姻。

4、婚姻六礼纳礼:男家聘媒人到女方家说亲,礼物是大雁。

①问名:男家聘媒人询问对方的姓名、生辰八字排名,女方具告,以便男方拿着这些资源占卜问媒。

②纳吉:订媒阶段的主要仪式,男方将两人的生辰八字通过巫师占卜,看婚姻是否吉利。

③纳征:大聘、过大礼,男方正式给女方下聘礼。

④请期:男方择好合婚的具体日期、并准备礼物请人通报女方。

⑤迎亲:成婚日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接新娘,也有由男家派遣迎亲队伍迎娶,新郎在家等候。

5、什么是宗法制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的、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

在宗法制度,家族—宗族是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统治和服从为内核的政治、经济和道德的共同体。

6、周公的宗法制的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②封邦建国制③宗庙祭礼制度7、自命号的方式(书P14)8、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

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从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中央政权体系,分别为: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文化”与“文明”一、有关“文化”的定义一定意义上,文化可以归结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种。

♦广义文化,即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所有成就的总合,包括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狭义文化,特指意识形态,即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

诸如宗教信仰、学术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技术、风俗习惯以及各种制度组织等。

♦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文化一经形成,便具有独立的形态系统和结构,我们可据此对文化做出各种各样的划分。

同时文化又具有普遍性和共性。

二、“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Culture)文明(Civilization).♦文化与文明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文化与自然相对,文明与野蛮相对。

♦文化更多强调共时性,文明则更多强调历时性。

♦文化指向永久,文明则强调状态。

♦文明的整体可以因社会变迁而崩溃,文化因子则会留存而积淀为文化传统。

♦文化创造了文明,文明推动并发展了文化。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一、中国文化与文化传统♦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在古老华夏大地上创造的文化。

♦中国文化不仅是中国境内各民族融合创造的产物,同时也是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元素的结果。

♦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流变过程中历代积累相对不变的文化因子。

换言之,就是能最深刻地表现中国民族性和自我特色的东西。

它体现的民族风貌和民族精神,决定着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未来。

二、中国文化传统的特色♦家庭、家族或宗族的亲族关系,在古代文化中拥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并影响至今。

♦对“天”“人”关系的特殊理解,使“阴阳五行”观念盛行,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汉字及其对古代思想方式的影响。

第三节学习中国文化的意义♦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民族凝聚力。

♦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和手段。

了解传统文化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普通知识第二章哲学与宗教第一节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体说来,儒家文化主要经历了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现代新儒学四个阶段。

中国文化史课程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课程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课程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四库全书》2.封邦建国制3.甲骨文4.玄学5.文化基本精神6.长善救失二、简答题:1.怎么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2.简述唐朝时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有什么特点?4.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是什么?5.简述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三、论述题:1.请谈谈你对宋明理学的看法。

2.请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了解。

3.谈谈你对中国文化中“家国同构”现象的理解。

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什么样的地位?5.试述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6.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请举例说明。

7.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8.请谈谈你对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清乾隆年间编纂而成,收书3503种,近8万卷,收录了从先秦到乾隆前的大量典籍文献,涵盖了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

整套书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一共抄写了7套(现存4套),分藏各地。

《四库全书》既是清朝一项庞大的文化整理工程,给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同时,清王朝也通过“寓禁于征”的方式,禁毁删改了不少古籍,体现了严密的思想文化控制,造成了很大的文化损失。

2.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分封制。

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生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是由周人创立的。

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将王室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作为王室的屏障。

分封制的具体内容,古代文献称之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左传》桓公二年)。

即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各级贵族依次分封土地,建立邦国、采邑等,形成一系列的权力与义务的对应关系。

分封制在周代和西汉初期一度盛行,后世也经常采取类似的分封,但权力和义务关系各有变化。

分封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学习辅导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学习辅导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学习辅导一、学习要求:第二章主要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生成、发展的经过。

先秦时期到近代,教材选取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百家争鸣、汉代黄老学说与经学、佛教与道教、宋代理学等知识要点进行分析。

重点掌握:人文主义基调的形成、百家争鸣、汉初儒法之争、儒释道三教合流、理学的代表、西方文化在近代的传入。

二、知识点归纳:(一)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是以区域文化汇聚融合模式形成的。

古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中国是人类最早活动的地区之一。

人类的历史距今已有四五百万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类早期各阶段的遗骸化石,在中国大地上均有发现;人类起源序列各主要环节,在中国古人类学的发现中没有缺环。

中国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7000余处。

有学者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划分为几个特色不同的文化区:1、黄河中下游文化区:一是黄河中游以中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磁山文化、裴里岗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等。

二是以黄河下游的泰山为中心,代表文化有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2、长江中下游两个文化区:长江中游文化区,指以江汉平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屈家岭文化等。

长江下游文化区指以太湖平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

3、燕辽和黄河上游文化区:指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等地带的北方文化区。

4、华南文化区: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包括两广、闽台、江西在内的东南沿海地区文化。

5、北方游牧和渔猎文化区:指东北北部、蒙古高原、阿拉善高原和塔里木盆地东缘等地以细石器为代表的考古遗存。

上述考古文化的区域划分反映了中国文化起源的基本模式,中国文化就是在这种多元区域性文化不平衡发展的基础上,汇聚、冲突、融合而成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段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1)孕育阶段:大体说来,新石器时代,我国南北各地就已存在各种古文化。

这些古文化都属于中国早期的农垦文化。

《中国文化史》试题一

《中国文化史》试题一

《中国文化史》试题一一、填空题1.文化三现象包括__、__和__。

2.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时期。

3.宗法制形成于__代,__代以后名存实亡。

4.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____。

5.思维是_____________。

6.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____”拓疆期,后为利用“____”交流期。

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⑴_______──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______──考试选官。

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中国____朝的_____制。

9.周易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期,即宋明时期,哲学已进入探讨哲学____,即“______”时期。

11.人性论是中国______的主要理论之一。

12.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____的“性善论”、____的“性恶论”及______的“性三品说”。

13. 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是北宋的_____。

14.名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前一个“马”指的是____,后一个“马”指的是____。

15.宗教历史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个阶段。

16.中国传统宗教观包括_____、_____和_____。

17.佛教汉化的原因及表现在⑴____、⑵_________、⑶______、⑷______。

18.道教信仰的基本特征有⑴______;⑵______;⑶______。

19.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有⑴______;⑵_______;⑶________;⑷________。

20.中国文学的意境有两大构成要素,一是____,一是___。

21.中国古代史学有以下特点:⑴______;⑵______;⑶__________;⑷___________;⑸____________。

22.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共鸣和感应的关系,叫做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也是含有主观的,潜移默化的演进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2.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3.封邦建国:封邦建国即“封土建国”,简称“封建”。

即天子把自己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贵族,诸侯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

封邦建国是一种社会制度4.文字狱:中国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5.图腾崇拜:是发生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

一般表现为对某种动物的崇拜,其也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6.今文经:以秦汉通行的隶书记载的经书7.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8.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

产生于魏晋。

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二、判断改错,指出错误并改正。

1、佛教在魏晋时传入中国,在唐代达到鼎盛时期。

(正确)2、在原始观念文化中,对太阳、大地等的崇拜形式属于图腾崇拜。

(错误)改正:因为图腾崇拜是对动物的,而太阳、大地不是动物。

3、杨师道、王勃、杨炯、骆宾王、七岁女等是唐朝文思敏捷的神通诗人.(错误)改正:神童诗人4、公元前1世纪中叶到公元7世纪中叶的朝鲜三国时期,是指魏国、蜀国、吴国时期。

(错误)改正:朝鲜半岛三国时代是指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占据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高句丽(前37年-668年)、百济(前18年-660年)、新罗(前57年-935年)。

5、清代王夫之曾经概括“中国”与“夷狄”之民族,是指“南方的农耕民族”与“北方的游牧民族”。

(错误)改正:清代王夫之曾经概括“中国”与“夷狄”之民族,是指“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的游牧民族”。

6、公元2012年为农历壬辰年,其中地支是“壬”,天干是“辰”。

(错误)改正:地支是“辰”,天干是“壬”十天干对应的顺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

十二地支对应顺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7、宋代毕昇在1041—1048年间发明了印刷术。

(错误)改正:宋代毕昇在1041—1048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8、中国戏曲之美首先表现在程式化,其角色分行大致为生、青、净、末、丑。

(错误)改正: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

9、古代学者把《诗经》的艺术手法归结为赋、雅、兴三类。

(错误)改正:古代学者把《诗经》的艺术手法归结为赋、比、兴三类。

10、汉字的组字方法及规律,后人总结为“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设。

(错误)改正:我国古代的语言研究讲究“神而明之”。

汉字的组字方法及规律,后人总结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三、简答题1、宗法制度的三项主要内容是什么?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2、中华先民宗教崇拜的三大分类主要是什么?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崇拜3、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实用性(2)整体观计算方法先进,观测记录精确,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其中实用性是最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4、请列举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中的任意五家。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5、二十四史的前四史是指那几部?[汉]司马迁的《史记》 [东汉]班固的《汉书》 [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 [三国蜀]陈寿的《三国志》6、宋元四大数学家是谁?杨辉,秦九韶、李冶、朱世杰并称宋元四大数学家7、中国绘画的美学原则散点透视,以大观小,遗貌取神,平面色彩与骨法用笔8、请列举诸子百家中的任意五家。

《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四、论述题1、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对中国文化包容性的形成有何影响?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小农经济,同时中华大地的广阔领域造就了显著的地区差异,在这两方面的综合作用下,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持续性、多元结构和早熟性、封闭性、中庸性、忍耐性、盲目性、互补性、脆弱性和顽强性的特点。

农耕经济的多元成份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而农耕文化的早期定型是造成中国文化的守旧性的重要原因。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显著特点,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二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不仅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而且长期吸纳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三是农耕经济的早熟促进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和早熟性。

2、如何看待历史上中华民族文化的交流汇合。

①中华民族历史的演进,离不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华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一个自我禁锢的系统,汉人、苗人、羌人、匈奴人、突厥人、鲜卑人、党项人、吐藩人、女真人等,都是中华民族祖先的组成部分。

②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经济交往使民族文化互相同化;贸易之路成为连结各民族文化的纽带;成功的民族宽待政策成为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前提。

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文化。

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在历史上大多是汉族同化其他民族。

因为汉族文化有着强大的融合力和向心力,其他少数民族在文化的交流融合中渐渐被同化,使全民族文化得以交流、融合而不断延续发展。

答案2、一个国家,必然有个主体民族作为主干,中国就是汉族。

所以在历史上大多是汉族同化其他民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汉族文化有着强大的融合力,所以大多时候不会因为差异而诉诸武力,不过当有战争爆发的时候,却因为汉族是主体,不会造成改朝换代这种巨变。

当然当这个过程反过来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当汉族衰弱的时候,少数民族再文化融合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就会带来血腥和杀戮--针对主体民族汉族而言,蒙元和满清的入主中原可为见证。

3、对中西文化的交汇,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①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西方文化均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两种文明都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发展演化才成型,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有机整体。

②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并形成了以“谦、恭、信、敏、慧”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价值观。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就是细节服务于整体、突出整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自然科学和科研为核心的文化发展观。

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就是突出细节、突出个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③中西文化在伦理观念、文化价值观、文化结构、思维方式等诸方面存在差异,对待西方文化我们应该尊重世界的多样化,在多样性中和谐共生,在差异性中谋求发展,求同存异,优势互补,同时我们也应该培养大国心态和大国胸怀,倡导文化共融,兼收并蓄,收为己用,不必盲目排外,要先深入了解学习西方文化,领悟到精髓后,再做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真正为我所用,创造出更加灿烂的中华文化。

3、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说明宋代市民文化的勃兴。

在隋唐时候,城市被里坊划分,有坊门和坊墙,宅门一般不允许外开,更不可能出现沿街店铺,购物要到专门的“市”,实行严格的夜禁制度,这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安全。

到了宋代,随着南方商业资本的兴起,物质的丰富,政治、经济重心东移,也促成了经济的更快发展。

这个时候死守严格的里坊制度显然是不现实的。

于是城市被断面宽度较小的街道划分,沿街出现了大量的商铺,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

它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五百五十余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

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

可贵的是,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

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

《清明上河图》既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丰富的形象资料,因此,它还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

宋词、宋画、宋文以及宋代理学构筑成一个精致辽阔的上层文化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以及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两宋市民阶层的崛起,以中晚唐以来的都市经济发展为基础,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便反映了当时繁盛都市生活的一个侧面。

在熙熙攘攘、风波丛生的快节奏都市生活中,市民们无意于追求典雅的意境,浓郁迷离的诗情,而是醉心于能直接地并情调热烈地满足感官享受的艺术样式,因此,市民文化从其诞生起,便显示出一种野俗的活力与广阔的普及性。

傀儡戏、参军戏是中唐以后市井间流行的歌舞小戏。

一些记载描述说,当这些歌舞小戏演出时,台下观众云集,大声应和,其情景颇为热烈。

明确标明以“市人"为读者对象的“市人小说"也开始在这一时期出现。

在一些繁华的大都市,产生了市民文化表现自我的固定游艺场所——瓦舍。

每个瓦舍里划有多个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众多勾栏上演令人眼花缭乱的文艺节目,如杂剧、杂技、讲史、说书、说浑话、皮影、傀儡、散乐、诸宫调、角抵、舞旋、花鼓、舞剑、舞刀等。

瓦舍中士庶咸集,老少毕至,热闹非凡。

一种不同于贵族口味与士人情调的市民文化天地,跻身于文化系统中,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

4、明清文化专制政策对中国文化发展造成何种消极影响。

文字狱是明清时期实行文化专制统治的又一重要措施。

如果说八股取士是通过利诱的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统治,文字狱则完全是以血腥的暴力镇压来推行文化专制统治。

明、清两朝统治者推行文字狱的原因及文字狱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明代文字狱主要集中在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

朱元璋时期的文字狱大多直接起因于朱元璋对文人的猜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明朝建国之初统治尚未完全稳固时期统治者对文人的排斥与不放心。

朱棣时期的文字狱主要起因于朱棣打击忠于建文帝的势力,也是出于稳固自身统治的需要。

历代统治者都信奉文化专制主义,推行愚民政策,清朝尤其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