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论文
中国文化史论文

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
其内容丰富,品类繁多,影响深远。
传说古时,炎帝与黄帝联合大败蚩尤,从而开始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炎帝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作五弦琴,,削木为弓,制作陶器,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种五谷,教民医药,教民制陶、绘画,教民弓箭、猎兽、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乐、舞蹈,还教民智德。
经历三皇五帝而至禹,其间实行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禅让制。
禹传位于其子启,从此由“公天下”时代进入到“家天下”时代。
但实际上,尧舜禹之前的“三皇五帝”是否存在还是个谜。
既然多部古代典籍都曾记录三皇五帝时期的历史(尽管不同的典籍记载有出入),那么这段历史就有存在的可能,只是目前尚未得到考证。
这个历史难题则留给今后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
夏商周三代,物质文明得到发展,青铜器被广泛使用,社会生产力有所解放,这一时期,文化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考古发现甲骨文起源于殷商时期,同期还有金文、陶文与玉石铭文等类型。
继之而起的则是周代的青铜铭文,即金文。
金文与甲骨文一脉相承,向前演变,形成了文字的早期形态。
在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方面,宗法制与封建制基本确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这也是很有道理的;这段时期的礼乐制初步形成,同样对后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历史的车轮滚到了春秋战国时代。
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折时期。
东周时,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社会结构剧变,宗法制解体,礼乐制度也逐渐衰落。
清人顾炎武有言“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足可见此时期文化社会变革之剧烈。
而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百家争鸣,即中国文化的元典时代最精彩的部分,至少在我看来如此。
王国维所作《论近年之学术界》中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
中国文化议论文

中国文化议论文中国文化,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的文化之一。
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多元的文化传统以及对道德伦理的高度重视。
首先,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体现在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上。
中国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而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商朝。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例如,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学派的形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中国文化还是世界上唯一连续使用至今的象形文字系统。
其次,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还体现在其多元的文化传统上。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汉族文化是最为广泛传承的。
汉族文化涵盖了中国古代的诗词、绘画、音乐、舞蹈等传统艺术形式,以及古代的礼仪、习俗和民间传说等。
此外,中国各地的地域文化也有着显著的差异,如巴蜀文化、江南水乡文化和广东岭南文化等,这些多元的文化传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最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还在于其对道德伦理的高度重视。
传统的中国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和家庭的道德规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核心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这种重视道德伦理的传统仍然在中国社会中非常流行,并对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的文化之一。
它的独特性体现在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多元的文化传统以及对道德伦理的高度重视。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发展,中国文化也将继续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其魅力和价值。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五篇】

【导语】中国是个古⽼的国家,传统⽂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为⼤家提供《关于中国传统⽂化议论⽂【五篇】》,欢迎阅读。
关于中国传统⽂化议论⽂篇⼀ 传统⽂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量;传统⽂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给⼈们勇攀⾼峰的⽃志与毅⼒;传统⽂化仿佛是⼀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彩。
因此,我想说: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化吧! 最近名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前⼗⼆名⽂化⼤国”的调查结果已经揭晓。
中国以拥有众多的优秀传统⽂化位居第⼆名,这个好消息令⼤家欢欣不已。
但当我们静下⼼来与拥有众多备受欢迎的现代⽂化的美国作⽐较时,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化。
然⽽在我们的传统⽂化被很多外国朋友欣赏的时候,我们⾃⾝是否⾜够重视它呢?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传承传统⽂化,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 现实情况值得社会担忧。
如今很多国⼈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对外来⽂化有⾼度的认同。
于是我们不再对“哈韩”、“哈⽇”感到⼤惊⼩怪,不再对好莱坞影⽚感到陌⽣。
其实,感受、学习外国⽂化的精华并没有错。
但过分的关注与模仿必将导致对传统⽂化的漠视。
可以说,外来⽂化已经对我们的传统⽂化产⽣了冲击。
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关注。
令⼈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已经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化的重要性。
例如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所写⽂章表达了呼吁⼈们保护传统⽂化的迫切⼼声。
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种历史精神。
”是啊。
倘若我们失去了珍贵的传统⽂化,我们的内⼼会不会时常感受到⼀种不能诉说的苦衷呢?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绸缪。
为了引导⼈们重视传统⽂化,国家设⽴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守护传统⽂化的决⼼不⾔⽽喻。
是的,我们不想再看到⾃⼰的传统节⽇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
为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我们的传统⽂化。
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耀眼的光彩。
随着全社会对传统⽂化的关注度与⽇俱增,我们理应满怀信⼼并且坚信: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化的民族会永远屹⽴在世界的前列,拥有勃勃⽣机。
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六篇

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六篇
论文一: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
这篇论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我们将深入研究封建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以及它在历史中的角色和意义。
论文二: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与贡献
这篇论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中国在古代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我们将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中国古代科技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论文三: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这篇论文将讲述中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
我们将探究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并深入研究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和政治互动的贡献。
论文四: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
这篇论文将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包括其规范、变迁和影响。
我们将探讨婚姻制度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对个人及家族的影响。
论文五: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
这篇论文将讨论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的特点和发展。
我们将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流派和风格,以及古代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论文六: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
这篇论文将探讨中国的革命历程和现代化进程。
我们将分析中国历史中的重大革命事件,以及这些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同时,我们将研究中国现代化的起源、发展和成就。
以上是六篇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题目,每篇论文都将在800字以上详细讨论相应的主题。
希望这些论文能够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
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论文优秀4篇

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论文优秀4篇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一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冰糖葫芦,有古老的中国书法,有精美的剪纸,还有热闹的舞龙狮……我最喜欢的是中国古代的茶文化。
你知道茶的历史吗?茶最早是被人们当作食物应用的,尤其是在物资匮乏的原始社会,茶更是一种充饥之物。
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饮茶也逐渐成为一种风俗,甚至在一些地区形成了饮茶文化。
茶叶被食用之后,其药用功效逐渐被人们发现和认识,茶叶随之转化为养生、治病的良方。
人们在饮茶和把茶作为药物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的药性很弱,但是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因此茶开始转化为饮料。
直到汉代,饮茶才成为一种新的潮流,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三国以前是茶文化的启蒙,晋代南北朝是茶文化的萌芽时期,唐代是茶文化的繁盛时期,宋代是茶文化的兴盛期,辽金元时期是茶文化的返璞期,明清是茶文化的普及期,现代是茶文化的发展期。
中国茶有红、绿、青、黄、黑、白六大类两千个花色品种。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来历,也有不同的文化,只要你细细体会,多多查阅就能得到全手工制作一把剪刀,需要七十多道工序。
即使借助小锤、抛光、砂轮等小型工具进行半机械化制作,也要二三十道。
先把洋元放在炉子上加热,然后不停地锤打,使钢和铁融在一起,再做成若干个大小一致的剪刀片。
这个工序比较难,如果没有融合在一起,很容易形成断钢,做成的剪刀片上会有黑痕,用力一敲就断了。
此外,制成的剪刀尖子容易形成纯钢尖,没有韧性,剪到硬一点的东西就会断。
在那里我还见到了奇形怪状的剪刀,有的只有半边;有的刀片是正方形的······参观完了,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华儿女,真是一种荣幸,我为祖国骄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篇二中华传统文化——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结晶。
点,横,竖,撇,捺,每一笔都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写一手中国字。
小时候吧,用铅笔写字,我不是班级中写字好的。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3)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3)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五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首先,中国作为五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其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也极为广泛,儒学这一文化符号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它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及思维方式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儒家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主要倡导政治统一、社会安定、道德规范,仁政以治、发展教育和生产等,这些思想对于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仅如此,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论调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倡导,同时也是对创建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倡导,这些思想都能过在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下继承下来。
另一方面,由于儒家思想形成于封建社会,生产力条件低下,因而儒家思想所携带的小农意识、官僚意识以及宗法意识都极为浓厚。
例如,儒家思想对于传统及内倾心理过于注重,从这一点来说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却有不利影响,极容易造成教条主义以及独断论调的产生;不仅如此,儒家思想“重实践,轻理论”“多证悟,缺逻辑”的特点也极易造成经验主义的产生。
这些必然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变的阻碍。
不仅如此,在依据两点论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剖析的过程中,同样要坚持重点论,否则就无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萃,使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下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儒家倡导“以和为贵”,提倡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提倡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保持道德与功利的和谐统一;法家倡导在统一的格局内实现社会和睦;兵家有“先和而造大势”“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之说;不仅如此,由此可见,坚持和谐思想自古以来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发展走向。
为此,在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保证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变方向的正确性。
其次,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受文化现代化发展要求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进行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变的动力。
有关中华文化的议论文(3篇)

有关中华文化的议论文(3篇)中国汉字拥有着6000年的历史,实属中国传统文化。
但随着时间的演变,时代的变迁,互联网时代逐渐渗透入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人们也渐渐不了解这一美妙的文字,不关注我们身边的龙文化。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考古学家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
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可能这就是我们文化的开端。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
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如今人们都使用手机打字,不仅使人们的汉字量大大减少,还不理解汉字的真正韵味。
网络用语的雨后春笋,越来越多的简易文字代替了原有的文字如:“蓝瘦香菇”它的本意是指“难受的想哭”。
其实这些网络用语大多数是因为在打字时不小心打错或音节相似发音相意的意思。
学生们的语文功底也越来越浅薄,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逐渐淡薄。
仅凭在学校里学的,在名著中看到知识,怎么将中国文化传承下去。
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少数民族女真族的文字也即将失传。
相信在不久,就会有更多有历史意义的文字失传或流失。
无法想象在未来人们都不在使用古人留给我们充溢这智慧的结晶——汉字,而是都在使用网络用语。
而我们中学生,现在应该做的是放下电子设备,拿出一本书。
在寂静的夜里,轻轻的翻阅它,领悟更多我们从未知道的知识或感兴趣的知识。
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字里蕴藏着古人的智慧;一本知识齐全的书中学会更多的道理;一座文化古城里充满了文字的韵味。
前几天老师讲课提到家乡话可能将会被普通话取代,固然大家交流的障碍消失是好事,可这样我还是感到一丝丝担心。
有关中国文化的论文三篇

有关中国文化的论文三篇有关中国文化的论文三篇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关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征文活动可以提升国民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下面是小学生篇一:有关中国文化的论文2000字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自古以来身上的优秀品质数不胜数。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人们从古至今最为重要的,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应当孝敬父母,做一个好孩子,不能因为自己的任性、淘气而让父母劳累,让父母操心。
孝道的楷模,不说远的,孟佩杰带着瘫痪在床的养母上大学,虽不是亲生母亲,虽没有血缘关系,孟佩杰却视养母为亲母,数年来悉心照料,用孝心撑起了一片天。
孟佩杰是当今无数人的楷模,是一个好榜样。
社会公德,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吗,应挑起的重任。
当你在干净的人行道上行走时,忽然发现有一个塑料瓶,你会弯腰将它拾起,扔进垃圾桶吗?社会是我们都身处的环境,也是我们保护的环境。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并不是某一个人的,他是大家的。
我们要像呵护小花一样,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小区道路的灯不亮了,能多辛苦一下,将它换个灯泡,让道路重见光明吗?看见花园里的花坛有垃圾,你能伸手捡一下吗?当你吐痰时,能否用纸巾将痰包住扔进垃圾桶呢?这些小事情,无不彰显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
你喜欢你的工作吗?你愿意为它吃苦受累吗?每个人不同的职业,决定了它位于社会的责任。
既然担任了这个职位,就应该担起这个责任来。
“最美司机”吴斌,用生命诠释职业的责任与担当,吴斌是一位客车司机,当他专心致志开车时,去飞来横祸,一个大铁片从天而降,导致他的腹部严重受伤,如果是一般人肯定捂着肚子叫疼了,可他用坚强的信念将客车稳稳地停在高速公路安全区域,而他却因伤势过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虽然不求人人都像吴斌那样,用生命诠释职业,但求人人都有吴斌那样可贵的精神。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依次递进、由内而外的个人品德养成过程,也是每个人实现自身价值,迈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史论文
————论清朝时期中西方交流摘要:清朝时期,曾经拥有与西方交流的良好契机,却因统治者的专制、愚昧而夭折。
至使清朝与西方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差距。
清朝末年,虽有众多有识之士进行了政治、思想、科技的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
本文就清朝时期中西方交流中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专制统治封建思想改革
说起清朝时期中西方的交流,不得不提起传教士这一重要媒介。
16世纪中叶起,以耶稣会为主的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传教,带来了基督教义、古希腊哲学和科学、作为文艺复兴之温床的“建学育才之法”。
传教士从上层入手,改变传统的传教策略,注重学习中国语言、吸取中国的文化知识,利用中华文化的某些形式进行传教,传教事业获得了较大发展。
清朝入关之初,对定居中原的西方传教士采取礼遇态度。
顺治帝特别倚重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顺治帝多次向汤若望学习天文、历法、宗教等知识,以及治国之策。
清政府还下令根据汤若望所著的《西洋新法历书》,制定新历法并颁行全国,名为时宪历。
康熙帝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包括数学、天文、地理、光学、医学、解剖学等都有较大的兴趣,并且拥有一定的造诣。
他曾组织传教士和中国学者采用西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地测量,绘制了《皇舆全览图》。
与此同时,康熙还开设蒙养斋,培养了一批学贯中西的科学人才,组织编纂了包含有大量西方科学知识的《律历渊源》。
清朝初年和西方传教士的广泛交流为清朝皇帝了解和学习西方技术开启了一扇窗户。
清朝的统治者对西方的思想、文化、科学等都相当得感兴趣,如果当时在中国大力推广西学,中国应该早就走向了近代化,思想和科技都会得到长足的进步,在保持世界先进国家地位的同时,进一步向世界超级大国迈进。
但是在当时的中国,西学为什么没能大力推广呢?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统治者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清政府的历代皇帝大多不傻,他们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专制统治,不得不限制西学的传播。
当时欧洲各国已进入了一个更先进、文明的时代——资本主义阶段。
受过多年政治思想教育的有识之士们都清楚,资本主义社会是先进于封建主义社会的,这种先进性不但体现在物质文明方面,更体现在精神文明方面。
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并不是不欢迎西方国家的物质文明,他们对西方的钟表、玻璃制品等各种高科技产品是非常喜爱的,购买时也是挥金如土。
例如:皇宫和贵族从不缺少的被称为“奇技淫巧”的各种西方的小玩意;康熙还热心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但清政府从未让百姓真正接触这些,因为统治者发现与科学一同到来的还
有文化、宗教、礼仪等,而这些中含有的反封建思想是绝不可让人民了解的。
清政府是害怕西方先进的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影响国人,危及自己的统治才出此下策的。
他们清楚如果向西方全面打开国门,在经济增长、学习到先进科技的同时,西方的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必然会在国人心中点燃明亮的火种,中国百姓就不会相信什么“君权神授”了,中国人将会知道“天赋人权”的道理,不再甘于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剥削,到时封建统治者就不可能再愚弄中国百姓了,他们的封建统治必然会土崩瓦解。
(2)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明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是为了防止日本“倭寇”和葡萄牙势力侵扰中国沿海。
到清朝时期,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从“片板不准下海”的海禁闭关到只可在华南各口岸贸易的海禁设关, 再到由多口贸易到只允许在广州一地进行一口贸易的闭关政策,全面禁止或限制中国人与外国人接触,不得不说是一个多么错误的决定。
而此时,在世界的另一边,西方各国正在经历着巨变。
思想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相继开展,思想和科技得到了迅猛发展,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被拉大。
在这种高压政策下,大部分知识分子拘束于科举制的牢笼,还有些知识分子沉迷于“故纸堆”的研究。
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了的“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缺少伟大的思想,与中国古代渊远的文化和近代西方进步的文明成果相比,这一时期不免黯然失色。
闭关自守直接妨碍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使中国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中国科学技术全面陷入了停滞,远远落后于西方,整体上呈现帝国黄昏现象。
本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并且彻底丧失对外贸易主动权。
最终造成了落后挨打的局面。
(3)“尊华鄙夷”的思想根深蒂固(双方思想的冲突)
清政府妄自尊大,一心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自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史书中曾记载,清乾隆五十八年,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接见英国使臣马噶尔尼一行,由于在礼仪上争执不下,双方闹得颇不愉快。
按照清朝的规定,外国使臣来华朝见中国皇帝,必须行三跪九叩礼,马噶尔尼因来华之前英王已有训示,使团要在不失国体的前提下迁就中国的礼俗,马噶尔尼表示只能向皇帝行单膝下跪的英式礼,这个提议为清廷拒绝。
马噶尔尼也坚持不行三跪九叩之礼。
双方的事前磋商一时陷人僵局。
最终,在八月十三日澹泊敬诚殿里的万寿庆典活动中,马噶尔尼还是行了中国的三跪九叩礼。
乾隆十分满意,赏赐英使团大量金银财宝。
另外,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天主教内部发生了“礼仪之争”。
罗马教皇下令禁止教区内的传教士使用耶稣会的中文词汇“天”和“上帝”来称呼天主,也禁止中国教友敬孔敬祖。
清政府对此十分不满,认为这样做有违中国敬孔祭祖的传统。
然而罗马主教则认为:在有关信仰问题上,神学界比中国皇帝更具权威。
双方争持不下,最后清政府发出了“禁教”令,
规定“不准不守‘利玛窦的规矩’的传教士在中国地面继续行教”。
从这两件事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统治者还是相当高傲自大的,自认为是天朝上国,比其他国家高出一等,把西学称为“夷学”,其地位远不及中国学术思想。
至此,中国华尊夷卑思想更加严重, 百姓的思想更加保守。
,对西方近代的先进科学技术,往往愚蠢地予以斥责,认为是中看不中用的玩意儿,从而大大限制了西学在中国的推广。
在我看来,清政府禁止西学的作法,严重阻滞中国社会的发展,是非常不可取的。
它中断了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进程,拉大了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科技水平差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也使中国社会失去了向近代化转型的历史机遇,结果可想而知。
最后被外国人打的灰头土脸,颜面丢尽,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并最终亡国了事。
同时也使中国自此退出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至今没有得到恢复。
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惨痛经历以后,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和思想进步者终于意识到本国的落后的局面和学习西方的重要性。
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本学期,我学习了中国文化史这门课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很多有关中国文化的知识。
比如说古代的礼制,有六礼、五不娶、七去、三不去等;古代的选官制度,有两汉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还有古代的哲学,孔孟的儒家思想和老庄的道家思想。
其中,我对清朝时期中西方的交流比较感兴趣。
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对这一话题的想法和看法。
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
如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上海),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甲午战争后,又有一些有为青年进行了“百日维新”运动,意图进行资产阶级政治改革。
但最终,这些学习西方的运动都失败了。
总的来说,清朝时期中西方的交流时失败的。
清初,原本拥有向西方学习的良好契机,却被统治者扼杀在摇篮之中。
到了清朝后期,有所觉悟的中国开始学习西方,但是又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从中我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富强,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思想、军事作为坚实的后盾,而这些都是离不开世界的,我们必须和世界建立紧密的联系。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永远赶上历史潮流。
参考文献: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主编:马世力
《正说清朝十二帝》出版社:中华书局主编:阎崇年
《一本书读懂清朝》出版社:中华书局主编:刘仲华
小教1102 张津铭15051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