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PPT课件

表兄弟 。
• 大功
小功
缌麻
衣物:
熟麻布
丧期: 九月
衣物:
较粗熟麻布
丧期: 五月
衣物: 精细熟麻布 丧期: 三月
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 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时聘曰问,殷覜(tiào)曰视。
——《周礼·春官·大宗伯》
……以军礼同邦国。大师之礼,用众也; 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 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 以“子”为字。 仲由:子路 司马迁:子长 曹植:子健 苏轼:子瞻 杜甫:子美 袁枚:子才
表字和名为“并列式”:意义相同。 屈平:原。 颜回:子渊。 宰予:子我。 樊须:子迟。 张衡:平子。 陆游:务观。 曾巩:子固。 班固:孟坚。 孟轲:子舆。
表字和名为“辅助式”:意义相近。
• 梁鸿,字伯鸾。 • 陆机,字士衡。 • 郑樵,字渔仲。 • 李渔,字笠翁。 • 陈琳,字孔璋。
2、母族三:
母之父系一族。 母之母系一族。 母之姐妹嫁人者一族 。
母之父母: 外祖父的兄弟姐妹:外伯(叔)祖、外祖姑。 外祖母的兄弟姐妹:舅外公(婆)、姨外公
(婆)。 外祖父的父母:外曾祖父母。
母之兄弟:舅父(舅);其妻:舅母(妈); 其子女:舅表兄弟姐妹。
母之姐妹:姨(母、妈)、从母;其夫:姨夫 (丈);其子女:姨表兄弟姐妹。
唐以后:岳父、岳母。 称他人之岳父为泰山 。 书面语:女婿致岳父:姻子。
岳父致女婿:姻外舅(外父)。
夫称妻之兄弟姐妹:
兄弟:内兄、内弟、妻舅。 内子女为内侄、内侄女。 姐妹:姨、小姨。小姨之夫:姨夫。 双方为连襟,互称襟兄襟弟。 姨之子女称外甥、外甥女。
妻称夫的父母系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

李贽明清思想家、文学理论家。
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
他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把儒家经典看做真理的标准,对理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表现出了大胆的精神。
他的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中国中国由“中”与“国”组合而成。
“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引申为军事、政治中心地。
“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
其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与“四方”对称。
其引申义包括:一、诸夏列邦,即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中原地带,居“四夷”之中;二、国境之内;三、中等之国;四、中央之国。
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诸夏列邦之意。
“中国”一词包含地理、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含义。
“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宋代,至清代则成为正式国名之一。
辛亥革命后,“中国”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以正式国名被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文化文化由“文”与“化”组合而成,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省称。
其本质内涵是自然地人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心智、德性的塑造。
广义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层面的文化;而作为不停运行的广义文化在观念领域摹本的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
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与不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小农经济相联系。
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楚文化楚文化是先秦时期形成的,以长江中游为核心地带,造就华夏文化幽丽清奇的区域文化,它影响了整个南中国。
楚文化除了崇凤、拜火、尚东、尊左、尚赤等特点外,显著特色是“信巫鬼,重淫祀”。
楚文化另一显著特色是长于幻想玄思,它孕育了以“虚无”为取向的老庄道家、浪漫主义风格的庄子散文、屈原、宋玉创造的骚体诗歌楚辞。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文化史》是一本由张传燧教授编写的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该教材共分为五个部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
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礼乐制度为主导,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诗经》、《尚书》等经典文献。
此外,先秦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如孔子、老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汉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大一统为主导,强调中央集权的统治。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史记》等文学巨著,以及造纸术等科技发明。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玄学为主导,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世说新语》等文学巨著,以及山水画等艺术形式。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在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盛世为主导,强调文化繁荣和对外交流。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金刚经》等文学巨著,以及唐诗、宋词等文学形式。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在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理学为主导,强调道德规范和思想统一。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本草纲目》等科技巨著,以及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
此外,儒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文化史》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它全面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深入剖析了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发展成就。
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一、背景介绍中国文化史是指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发展历程。
它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包括了哲学、宗教、艺术、科技、文学、社会等方面。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中国文化史》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发展历史的著作,它从古代到现代,从政治、经济、社会到思想、艺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中国文化史》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描述和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古代的礼乐文化到现代的科技文化,中国文化一直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还涉及到思想、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发展。
在《中国文化史》中,作者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描述和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全貌。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正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才能够在不断的变革和发展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和魅力,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
在《中国文化史》中,作者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变革和创新的描述和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不断变革和创新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正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才能够在不断的变革和发展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和魅力,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
中国文化史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发祥关键词:史前时代、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体质人类学、蒙古人种、旧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学、仰韶文化、彩陶文化、河姆渡文化、干栏式建筑、大汶口文化、黑陶文化、龙山文化、农业起源、饲养业与农耕业、母系氏族制、父系氏族制、文化人类学、部落联盟、军事民主制、禅让、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刻绘符号、巢居、穴居、象形符号、崖刻、岩画、华夏集团(河洛集团)、东夷集团(海岱集团)、苗蛮集团(江汉集团)、大同、小康、古史辨派、疑古思潮、走出疑古时代、三皇五帝文化的产生与人类的出现同步,远远早于文明的出现。
在东亚这片土地上,中国人远在一百多万年以前,就开始创造着与其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文化样态。
中国的史前时代,先民们以石器、木器和骨器等简陋的生产工具,创造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他们同样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这在近百年来发掘的旧石器和新石器考古文化中均有反映。
一中国人的起源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中国文化史的叙述必须从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说起。
20世纪初叶以来,西方学者如安特生等,从“文化及人种单源说”出发,指认中国人种外来,有西来、南来、东来诸说。
然而,大量考古发现一再有力驳斥了这类论断。
〔图2-1中国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交尾图。
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上身相拥,两尾相交,常见于汉代的石、砖画像中,后演变为中国人的始祖图像。
〕东亚大陆是古人类化石发现地之一。
自1929年中外学者在北京发现晚期猿人(直立人)头盖骨化石以来,几十年间多有古人类化石出土。
考古学依据人类所使用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而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和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文明出现)前后两个阶段,人类在石器时代的生活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
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多批属于旧石器文化的人群。
中国文化史(历史概念)

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开放运动其规模之大历史之长也为仅见。人文思想在此时期也成为中国哲学的支柱。诸 子百家在这个历史阶段各自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处世思想,其中,为孔子、孟子、荀子所主张崇尚伦理道德的 儒家、为老子、庄子、列子所主张崇尚自然无为的道家、为墨子所主张的墨家、为商鞅、韩非所主张的法家并为 后世中国最重要的思想。
谢谢观看
距今5000年到10000年的文化,近代以来考古发现的金陵北阴阳营文化、高邮龙虬文化、嘉兴马家浜文化、 余姚河姆渡文化、含山凌家滩文化、潜山薛家岗文化、天门石家河文化、巫山大溪文化等,分布于长江上中下游。 三星堆遗址发现的古蜀文明,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中国文化在古代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并且不断延绵传承创新至今。近代以后的西洋文化自明代时传入中国, 在清末和民国初年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形成于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进步,而形成于 西方的民主政治观念和马列主义思想等文化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总而要之,或谓自太古至秦、汉,为中 国人创造文化及继续发达之时期;自明清以来,则为中国文化中衰之时期。在中国大陆,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市场 经济的逐渐兴起,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与政治民主化成为一个社会趋势 。
夏商西周
大禹雕塑夏商周三代文化最大的特色即为宗法制度。宗法制度萌芽于夏朝,宗法制度完备确立在西周,其是 在晚商的长子继承制的法则上加以严格规范与执行。标志为嫡长子继承制、土地分封制与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 在宗法制度下,“礼仪”对每个士族成员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实际上宗法制度已经成为一种未成文的习惯 法。在宗统范围内宗庙里祭祀辈分之亲疏,即规定了地位的高下。宗庙里的谱牒,即是政治上的名分。在宗法体 制下,“国”与“天下”是以“家”做原型扩大的,“家”的精神乃成为各级政治秩序的基型。宗法制度在西周 末期已开始瓦解,但宗法制度的影响却长期笼罩着中华社会。西周的宗法封建制度留给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天下只 有一个共主的观念,这种思想也为秦汉帝国的建立与统一奠定基础。宗法制度的影响不仅是政治层面的影响,也 不限于统治阶级,它在后世成为平民社会宗族概念的基础而普遍传承。
《中国文化史教案》word版

《中国文化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化特点和成就。
3. 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史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3.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4.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文化史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阶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中国文化史》等相关书籍。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
3. 教学PPT:制作相关章节的教学PPT,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文化史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第二课时: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3. 第三课时: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4. 第四课时: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成就。
5. 第五课时: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成就。
六、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的主要成就。
2. 中国古代宗教和信仰的特点。
3. 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和法律文化。
4. 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传统。
七、教学方法1. 比较法:分析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与其他文明的差异。
2. 举例法:介绍中国古代宗教和信仰的具体案例。
3. 文献法:解读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和法律文化的经典文献。
4. 小组讨论法:探讨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传统的特点和影响。
八、教学准备1. 补充教材或参考资料:收集关于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宗教和信仰、社会制度和法律文化、教育和学术传统的相关资料。
2. 视频或纪录片:准备相关的视频或纪录片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3. 教学道具:准备相关的教学道具,如模型、图片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九、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的主要成就。
2. 第七课时:中国古代宗教和信仰的特点。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学习辅导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学习辅导一、学习要求:第二章主要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生成、发展的经过。
先秦时期到近代,教材选取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百家争鸣、汉代黄老学说与经学、佛教与道教、宋代理学等知识要点进行分析。
重点掌握:人文主义基调的形成、百家争鸣、汉初儒法之争、儒释道三教合流、理学的代表、西方文化在近代的传入。
二、知识点归纳:(一)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是以区域文化汇聚融合模式形成的。
古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中国是人类最早活动的地区之一。
人类的历史距今已有四五百万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类早期各阶段的遗骸化石,在中国大地上均有发现;人类起源序列各主要环节,在中国古人类学的发现中没有缺环。
中国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7000余处。
有学者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划分为几个特色不同的文化区:1、黄河中下游文化区:一是黄河中游以中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磁山文化、裴里岗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等。
二是以黄河下游的泰山为中心,代表文化有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2、长江中下游两个文化区:长江中游文化区,指以江汉平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屈家岭文化等。
长江下游文化区指以太湖平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
3、燕辽和黄河上游文化区:指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等地带的北方文化区。
4、华南文化区: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包括两广、闽台、江西在内的东南沿海地区文化。
5、北方游牧和渔猎文化区:指东北北部、蒙古高原、阿拉善高原和塔里木盆地东缘等地以细石器为代表的考古遗存。
上述考古文化的区域划分反映了中国文化起源的基本模式,中国文化就是在这种多元区域性文化不平衡发展的基础上,汇聚、冲突、融合而成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段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1)孕育阶段:大体说来,新石器时代,我国南北各地就已存在各种古文化。
这些古文化都属于中国早期的农垦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中国“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军事、政治中心地。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及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四夷万邦环绕的中原核心地带。
引申义:①“中国”的涵盖范围在空间上的拓宽;②“中国”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含义派出文化中心;③以“中国”为非正式的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④“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⑤中国成为正式国名;⑥“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现代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2.宗法制度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前提,以父权和族权为维系力量,将同姓同氏者结为一个共同经济政治利益的族群。
宗法制度萌芽于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在商代晚期,宗法制度初成;西周经一步完善,包括立子立嫡之制,庙数之制,其核心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立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使权力早有归属,以免争夺残杀。
3.大一统“大一统”,最早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谓“大”,就是重视﹑尊重;所谓“一统”,即“方物之本皆归于一”。
本指诸侯天下皆统一于周天子,后世经解也借此以指普天之下在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同化一致,全国皆现“六合同凡,九州共贯”的“混一”局面。
4.河姆渡文化1973年首次发掘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距今六七千年,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农耕用骨耜,狩猎用骨镞。
陶器为黑陶;有大量稻谷遗迹和猪狗等家畜遗骨;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
这是长江流域的原始文化。
5.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多年的一种文化。
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分布与黄河中下游。
生产工具为石镰和蚌镰,陶器为灰陶为主,黑陶次之,开始用轮制。
出现卜骨。
以农耕为主,畜牧业发达,属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因遗址发现黑陶,又称“黑陶文化”6.屈家岭文化1954年发现于湖北的京山屈家岭,分布于江汉平原。
以小型2彩陶,彩陶纺轮,长颈圈足壶为只要特征。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粳稻,饲养猪狗家畜。
年代晚于仰韶文化,早于龙山文化。
7.家族制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之一。
家权,族权与政权结合,族权在宣扬纲要名教、执行礼法、维护宗法制度秩序方面,与国家政权目标一致,国家政权以家族精神统驭臣民;家族结构扩大至国家结构,家与国的系统组织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家长制,是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渊源,是封建时代的一种社会政治模式。
在现实中,这种文化传统根深蒂固。
8.农耕文化指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风俗文化,以服务农业生产和农民自身为中心,集合了儒家等文化,包括各类宗教文化。
形成了适合农业生产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文化集合,主体包括语言、戏曲、民歌、风俗及与之相关的祭祀活动,男耕女织是其显著特点,是我国存在最广泛的文化类型,至近代开始衰落。
9.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国的一项文化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
结论:推定武王伐纣的精确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
10.钟鼎文古代称铜为金,铸刻在铜器上的铭文称“金文”因此类文字大多铸刻在礼器“鼎”和乐器“钟”上,故又称“钟鼎文”。
金文是王室大事和贵族社会生活的铭记,内容有祭典、征伐、册命、训诰、追孝、约剂等,其程式化的词句,大多颂扬周王室和公侯祖先歌功颂德的文字。
11.楚文化东周时期中国南方的一支高度发达且风格独特的区域文化。
先秦时期以长江中下游为核心地带,具有崇风、拜火、尊左、尚赤等特点,以及“信巫鬼、重淫祀”和长于幻想玄思的特色。
有浪漫主义风格,其中骚体楚辞是楚文化的瑰宝。
艺术独步古今,其文化成就灿烂辉煌,举世瞩目。
12.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13.今文经学指今文经和古文经的合称。
西汉初年,重修文治,发掘整理古籍,然而秦火使先秦典籍遭到浩劫,已无旧本,只是战国秦代以来的老儒凭借记忆背诵,口耳相授,由弟子们用当时流行的隶书文字抄写,整理而成,这部分儒家经典被称为“今文经”;古文经指相刘向予受命校理秘书发现并整理《周易》、《左传》等一批古书,这些旧籍均用先秦古籍文写成,与隶书今文经不同。
今古经学在文学版体取向、学风等都不相同,并导致了经今古文之争,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致远。
14.玄学(见思考题)15.魏晋风度这是个放诞不羁、个性解放的时代。
士人藐视礼法,笑傲王侯,追求感官刺激。
妇女一反“妇德”,游山玩水,饮酒谈玄。
美酒佳肴,长醉不醒,也是士人们追求物我两忘。
这些狂羁怪诞的行为风尚,就是史上所谓的“魏晋风度”。
它既是士人们宣泄个性、抗争社会的生命体现,也是他们动乱岁月里避祸求生的手段。
16.科举制度(见思考题)17.文官政治(见思考题)18.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运用哲学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他用“气”来说明“理”相对应的物质世界。
朱熹将“理”推译为政治哲学。
在朱熹努力下,一个以伦常秩序为哲学本位的新儒家体系得以最终建立,该体系吸收了释道的宇宙发生论及个体修炼说,孔孟学说被重新诠释并又一次获得了理论权威的神圣地位。
19.元曲元代新兴的一种韵文文学,包括杂剧和散曲。
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
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曲词都按曲调谱写,都能合乐合唱,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为乐府。
有北曲、南曲之分,角色分正末、正旦、外末、外旦、净等。
是元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融合了唐宋大曲、宋词、金元音乐等,成为与唐诗、宋词并立为中国古代韵文文学创作三大最高成就。
元曲繁荣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20.耶稣会士明世宗嘉靖三十年,耶稣会教士方济各由印度到达广东,这是西方传教士直接进入中国的开始。
耶稣会士深知孔子在中国的影响,于是他们联合儒教、反对道教和佛教。
耶稣会士还在中国传播西方科技文化。
21.西学东渐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这里指明末清初的西方科技文化传入过程。
从明嘉靖朝开始,西方耶稣会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传入西方文化思想的同时,也带来了科学技术,主要是传教士和中国文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涉及天文、数学、地图学、武器军火等,为部分上层大夫和皇帝接受,但没有触及传统思想层面。
二、简答题1.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
①大海、沙漠、高山等自然屏障,为板块的东亚大陆提供了一种隔绝机制,中国文化由此获得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并减缓了异域力量的致命袭击。
这种地理环境提供的隔绝机制在古代能够长期保持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成为世界上罕见的连续性文化范例,它在护卫、保护文化的同时,也滋长了封闭的意识。
②大漠、高山围护的东亚大陆,腹地辽阔,提供了较为开阔的回旋余地。
中国文化最终能够在融合百家所长,兼收并蓄,得以形成。
2.中国文化的特质及其世界影响。
特质:①人文传统:要义不在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进类群,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构成一种宗法集体注意的人学。
②伦理中心: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有子啊文明时代得到发展的宗法传统,使得中国一向高度重视伦理规范和道德教化,从而形成“求善重德”为旨趣的“伦理型文化”。
③尊君重民:尊君传统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民为邦本的民本传统也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
④中庸协和:崇尚中庸,是安居一处,以稳定和平为旨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培育的人群心态。
⑤掩面坚韧:中国文化是从农业宗法社会的土壤生长的伦理型文化。
农业宗教社会提供一种坚韧的传统力量,伦理型范式造成顽强的习惯定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影响:①中国文化的辐射传播主导了肘腋之内的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例如汉字的传播②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茅,中国的物质文明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近代化提供了某些诱发因子。
③在思想上,中国的伦理观、哲学观、政治理想,尤其是实用理性对欧洲的启蒙主义运动产生过影响。
④选官制度推荐给欧洲,西方国家文官制度参考了中国的科举制度等文物典章。
3.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
①猿人到大禹传子是中国文化的前文明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祥时期。
原始农业与畜牧业产业,存在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图腾、祖先崇拜,出现言语与记事符号,出现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萌生天文历法,数学建筑技术,百草成药,尧舜时期实行军事民主制度。
②夏朝至战国是中国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
称为“元典时代”,公元前2000年左右普遍出现文字、青铜器、宫殿,中国文化跨入文明门槛天地人三大祭祀发达,主要在黄河长江流域。
形成《诗》、《书》、《礼》等中华元典,系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中坚理念。
③秦汉是统一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中国文化很多面貌定下来,如度量衡、户籍、官吏考核等。
儒家思想成为统一帝国意识形态,皇权更替、朝代循环的基本模式也固定下来。
④魏晋至唐中叶是胡汉中印文化融合时期。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冲突与融合,佛教文化和中土文化交融,文化中心逐步南移。
⑤唐中叶到明中叶是近古文化定型期,地主自耕农经济定型,赋税制发生变化,货币大量流通,城市职能增加。
宋明理学兴盛,文化分治。
⑥明末迄今是东西方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明中后期以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晚清中西文化相互激荡,文化向现代化转型,开始向西方学习。
4.什么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其结论是什么?中国的一项文化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
结论:推定武王伐纣的精确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
5.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有哪些?①春秋战国去古未远,保有较多原始民主的遗存。
②政治多元化为文化多元化提供了条件。
③士子普遍富于批判精神。
6.先秦名本思想的基本内涵是哪些?①肯认识民的地位和作用。
②认识到君依赖民、民制约君的君民关系。
③进而提出处理君民关系的理论构架。
7.什么叫“大一统”?它在秦朝和汉朝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大一统”:“大”就是尊重、重视。
“一统”即“万物之本皆归于一”本指诸侯天下皆统一于周天子,后世借指普天之下在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同化一致,全国实现“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混一”格局。
也被视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表现形式:①宏阔的文化精神:一是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的主旋律;二是注重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
②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