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8]《中外文化史》 在线作业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西南大学2018年12月网络与继续教育[0268]《中外文化史》答案

西南大学2018年12月网络与继续教育[0268]《中外文化史》答案

一、1、文化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有形的、具有物质特征的物质文化,它不但是人类创造的器物,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而且带有某种文化价值;第二个层次是以行为规范为主体的规范文化,这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办事规则和共处规范,即制度文化;第三个层次是认知文化,是指人们的各种知识,包括态度、价值和信仰等,即精神文化。

2、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权力关系由原始亲权关系发展而来。

最早的部族首领的权力,来源于各民族之血缘尊长的身份。

上古社会各部落联盟国家,无不在族内由尊长统率卑幼,族外由祖、父氏族统帅子、孙氏族。

政治权力的分配,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原则。

同样,奴隶制社会,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国家组织的设置按亲属尊卑为序。

因此,中国古代社会是依宗法关系结构而成。

一切社会关系均依宗法关系进行调整,非宗法关系也表现为宗法关系的形式。

社会秩序赖此为基础。

3、一、以孔子为共同的思想宗祖;二、有共同学习和遵循的经典;三、提倡礼教,强调人伦,维护宗法等级制度;四、以仁义等为主要道德规范;五、憧憬圣人为帝王的三代,主张仁政,提倡圣王之治;六、助君主明教化,提倡经世济民,反对隐遁。

4、一、是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人道主义;二、把人性善恶同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教育和环境联系起来二、1、答:(要点)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为深厚的沃土是单一的农耕经济结构。

原始社会,华北平原的东北部是燕山山脉,南部则是起伏连绵的桐柏山、大别山,西部为太行山脉、秦岭、大巴山,东临太平洋的浩瀚波涛。

在这些原始人类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以内,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河流众多,为原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于是形成了“中国”雏形,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进入封建社会,中国的四周又一次被天然绝域所隔断。

此时,中国东临沧海,西北横亘大漠,西南耸立“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与人迹罕至的横断山脉,南部则是一望无际的印度洋,形成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

因而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形成了以单一的农耕经济为特征的田园式农业文明。

北语19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2(100分)

北语19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2(100分)

19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2天主教的传教史上被称为是东方布教之勋的是()。

A.沙勿略B.范礼安C.罗明坚D.利玛窦正确答案:A对中国丝织物外传认识有误的是()A.公元前8世纪,中国的丝绸可能已经传到印度与波斯B.至迟在两汉,中国的丝织物一北传到阿尔泰地区C.据古希腊雕塑和陶器彩绘人像服装可以推测公元前5世纪中国丝绸已成为希腊上层人物喜爱的服装D.公元前后,罗马教皇下令禁止男士穿着丝绸,以缓解对丝绸的需求正确答案:B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中写到的中国被叫作“支那”,是外国人对()的翻译。

A.绮B.秦C.羌D.茶正确答案:B以下是用万叶假名写成的是()。

A.《古事记》B.《日本书纪》C.《怀风藻》D.《枕草子》正确答案:A唐三彩中有很多胡俑,深目高鼻,或抱西域乐器,或牵引驼马,风尘仆仆于沙漠山岭之间,这些都是()商人。

A.突厥B.波斯C.大食D.回鹘正确答案:C秦汉渡来人对日本的贡献不包括()A.传入青铜器和制铁技术B.传入了水稻种植、农耕技术C.创立了日本茶道D.促进了大陆和日本岛人种的混杂合流正确答案:C在三十六国当中最大的是()。

A.乌孙B.月氏C.于阗D.车师前国正确答案:A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最远到达中东地区B.前两次的出访均至印度半岛南端为止C.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D.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正确答案:A对佛教三世佛认识有误的是()A.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B.西方极乐世界的释迦牟尼佛C.过去佛燃灯佛D.未来佛弥勒佛正确答案:B对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阶段性的理解有误的是()。

A.汉代佛教与中国道术方士思想相结合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玄学相结合C.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基本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D.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有学派而无宗派正确答案:D不属于茶文化五境之美的是()A.茶水B.茶具C.心境D.环境正确答案:C以下不是河西四郡的是()A.武威B.酒泉C.张掖D.吐鲁番正确答案:D有关汤若望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北语21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_2答案

北语21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_2答案

21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_2
一、单选题
1.
从佛教的正规说法来说,寺庙应该叫()。

A.僧伽蓝摩
B.精舍
C.支提
D.浮图
知识点:5.1印度佛教传入并融汇中华文化之中
答案A
2.
()所设计的火炮有三种被选入清代国家典籍——《钦定大清会典》。

A.汤若望
B.南怀仁
C.张诚
D.白晋
知识点:13.2南怀仁
答案B
3.
不是《魏志倭人传》中对日本的描述的是()。

A.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
B.男子无大小皆黥面纹身
C.倭地温暖,冬夏食生菜
D.邪马台国支配30多个小国,皇帝曰卑弥呼
知识点:7.1徐福东渡
答案D
4.
白晋在其写的帝传中,这样描写一位皇帝:"思想敏捷,明智,记忆力强,有惊人的天才,他有经得起各种事变考验的坚强意志。

"这位皇帝是()
A.顺治
B.雍正
C.康熙
D.乾隆
知识点:13.1汤若望
答案C
5.
对鉴真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著有《唐大和上东征传》,流传至今
B.鉴真出生于扬州,俗姓淳于
C.鉴真及其弟子所开创的日本律宗也成为南都六宗之一
D.唐招提寺建筑群,即为鉴真及其弟子留下的杰作
知识点:7.4鉴真东渡
答案A
6.。

中外文化交流史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外文化交流史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外文化交流史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国与哪个地区的文化交流?A. 欧洲B. 中东C. 非洲D. 南美洲答案:B2. 唐朝时期,日本派遣的遣唐使主要学习了哪些中国文化?A. 农业技术B. 宗教信仰C. 政治制度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3. 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期访问了中国,他是哪国人?A. 意大利B. 英国C. 法国D. 德国答案:A4.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最远到达了哪里?A. 非洲东海岸B. 印度洋C. 太平洋D. 大西洋5. 清朝时期,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科技B. 艺术C. 宗教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6. 19世纪末,中国留学生赴日本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学习军事B. 学习法律C. 学习语言D. 学习经济答案:A7. 20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谁?A. 鲁迅B. 胡适C. 陈独秀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8. 20世纪中叶,中国与苏联的文化交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经济援助B. 军事合作C. 文化交流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9. 改革开放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主要体现在哪A. 教育B. 科技C. 文化产业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10. 当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哪些途径?A. 国际会议B. 文化节C. 旅游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A. 丝绸B. 瓷器C. 茶叶D. 香料答案:ABCD2. 清朝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贸易B. 宗教C. 外交D. 军事答案:ABC3. 20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A. 倡导民主B. 倡导科学C. 反对封建D. 反对迷信答案:ABCD4. 改革开放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主要体现在哪些领域?A. 经济B. 教育C. 文化D. 政治答案:ABC5. 当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哪些途径?A. 国际会议B. 文化节C. 旅游D. 媒体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要说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

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

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姓名:谷淼学号:2009217050专业:世界史康熙皇帝与中西文化交流摘要:中西文化交流离不开一些重要人的纽带作用。

在十七十八世纪这一次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流时期,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代明君康熙皇帝成为举足轻重的引领者,积极推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但却郁于种种局限导致的失策,使中国失去了适应世界第一次科学革命潮流及时赶超先进科技水平的良好机遇,中国近代的悲剧由此酿成。

关键词:康熙帝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文化交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近代以前,世界尚未紧密联系为一个整体,各个地区之间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文化的交流传播主要靠一些先驱人物的引领和撮合。

十七、十八世纪的东西方世界处于风云激荡的转型时期,文化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东弱西强格局的形成,中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李约瑟难题”的历史遗憾,一失手成千古恨,致使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近代受尽凌辱。

十七、十八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仍然主要是靠一些先驱人物的引领和撮合,在此过程中,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是一个曾经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杰出代表。

康熙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一位杰出的皇帝,开创了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他思想比较开明,勤于学习,对西方文化兴趣浓厚,努力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把十七、十八世纪的中国首都北京打造成了一个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

一在中国古代皇帝中,能够勤于学习的皇帝并不多,能够在学习国学的同时还能学习西学从而学贯中西的皇帝则仅见康熙皇帝一人。

可以说,康熙皇帝是中国众多古代皇帝中最有学问的皇帝,学贯中西的第一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满族的皇帝,康熙帝比他的前朝―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明朝的历代皇帝更热爱和精通汉族的传统文化(即国学)。

他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诗词、书法、音律等都有研究,对宋明以来的官方哲学程朱理学则颇有钻研。

他“钦点”了《资治通鉴纲目大全》,凭借自己的心得体会与一些著名的理学家像李光地等进行过学术探讨,组织他们编纂了《朱子大全》、《性理精义》等著作。

中外文化交流史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中外文化交流史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中外文化交流史考试题及答案大全一、单项选择题1.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商品的交流,其主要路线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B. 长安—江南—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C.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D.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答案:B2.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不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文化交流的?A. 郑和B. 马可波罗C. 玄奘D. 鉴真答案:B3. 唐朝时期,以下哪种艺术形式是由外国传入中国的?A. 书法B. 绘画C. 音乐D. 舞蹈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些事件标志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始?A. 张骞出使西域B. 丝绸之路的开通C. 郑和下西洋D. 鉴真东渡日本答案:A、B、C、D2. 以下哪些作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A. 《马可波罗游记》B. 《大唐西域记》C. 《红楼梦》D. 《一千零一夜》答案:A、B三、判断题1. 唐朝时期,日本派遣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对)2. 元朝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的游记成为西方了解中国的窗口。

(对)3. 明朝时期,中国没有与外国进行文化交流。

(错)四、简答题1. 简述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答案: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商品的贸易,还极大地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通过这条路线,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传到了西方,同时,西方的宗教、艺术、科技等也传入中国,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和相互影响。

2. 描述一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答案: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海上远航活动,其历史意义重大。

它不仅展示了明朝强大的海上力量,还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加强了中国与这些地区的联系,对后世的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论述题1. 论述中外文化交流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中外文化交流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北语《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

北语《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

《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一次作业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支那”解释中影响最广的是()选项:a、中国所产丝绸“绮”的对音b、羌的对音c、“茶”的对音d、“秦”的对音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唐将高仙芝与大食交战,被俘走的唐代工匠把造纸术传到了阿拉伯世界,这是通过哪一途径进行文化交流的()选项:a、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乐舞团体等b、贸易往来c、战争与掠夺d、宗教传播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对大秦国认识有误的是()选项:a、大秦有类中国b、大秦多宝、欲通使于汉c、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建都在君士坦丁堡,在唐、宋中国典籍中,称之为叫“拂菻”d、“拂菻”是从意大利语翻译而来的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不属于西方对“赛里斯”地域认识的是()选项:a、生活在极东的地方b、东临大海c、与印度、大夏相邻d、去赛里斯只能走陆路,海路行不通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不属于西方对“赛里斯”人种形象认识的是()选项:a、人种矮小,不高b、长寿,寿逾200岁c、红头发、蓝眼睛d、声音嘶哑,不轻易与外人交谈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隋唐时代日本先后派遣十八批僧侣、官员来中国,学习中国制度、文化,这属于哪一文化交流途径()选项:a、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乐舞团体等b、贸易往来c、战争与掠夺d、宗教传播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以下不是河西四郡的是()选项:a、武威b、酒泉c、张掖d、吐鲁番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公元前一世纪,古楼兰国改称为()选项:a、于阗b、鄯善c、乌孙d、月氏题号:9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以下是通过宗教传播进行文化交流的()选项:a、13世纪蒙古统治者向西扩张,为中西文化交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b、唐朝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唐朝建筑、雕塑、绘画工艺和医药之学c、张骞出使西域与外国联谊、交通d、西域商人通过丝绸之路买卖中国丝绸等商品题号:10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楼兰女尸属于哪一种人种()选项:a、蒙古人种b、高加索人种c、尼格罗人种d、不确定题号:1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以下不是前三史对西域记载的特点的是()选项:a、语言准确生动,但所闻与所见没有分开记载b、对西方国家分土著与行国分别加以介绍,分类科学c、这500年来中国人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丰富起来d、介绍其物产经济、城郭属国、军事实力和制度交通等,记述比较详细题号:1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不属于赛里斯形象的意义的是()选项:a、是主体对客体关注的产物,是异域形象b、分析赛里斯形象,只需要看它是否符合客体c、其形象描写有一部分是真实的,并不是一无是处的d、对赛里斯的形象的认识,折射了主体自身的文明程度题号:1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远古时期,不同民族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文化幼芽会沿着有利于本民族的生存、发展的方向发展成熟,这是文化的()选项:a、发展的不平衡性b、民族性c、时代性d、隔离机制题号:1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对中国丝织技术西传认识有误的是()选项:a、中国公主将蚕种带到了于阗,使那里的人懂得了种桑养蚕b、中国的丝织锦技术直接传入波斯,使波斯有了自己的丝织业c、中国的蚕种是从新疆运到拜占廷的d、李约瑟认为,西方使用提花机至少晚于中国4个世纪题号:1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对中国丝织物外传认识有误的是()选项:a、公元前8世纪,中国的丝绸可能已经传到印度与波斯b、至迟在两汉,中国的丝织物一北传到阿尔泰地区c、据古希腊雕塑和陶器彩绘人像服装可以推测公元前5世纪中国丝绸已成为希腊上层人物喜爱的服装d、公元前后,罗马教皇下令禁止男士穿着丝绸,以缓解对丝绸的需求题号:1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对西域三十六国认识有误的是()选项:a、月氏被匈奴打败赶到西边之后地盘变小了,改称小月氏b、西域三十六国实际是受汉王朝管辖的,两汉设立了西域都护府c、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d、楼兰也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题号:1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影响文化的交流和排斥的因素没有()选项:a、主体文化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b、外来文化的效用性c、主体文化相比外来文化是否先进d、外来文化的适应性题号:1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内容:对张骞出使认识有误的是()选项:a、张骞的西行之前,中国人还没到那么远过,眼光也没那么广b、张骞两次出师西域,第二次被匈奴俘虏了c、初次出使西域达13年之久,生还者共两人d、初次出使西域后,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了安息、天竺等国家题号:19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对中国丝织物的发达认识有误的是()选项: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懂得养蚕织丝的国家b、至迟在殷商时代,中国已发明了提花装置c、两汉时期,已可以织出各种提花的彩色的丝绸d、先秦文献中不同织法的丝绸有不同的名称题号:20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对西域诸国理解有误的是()选项:a、大宛、大夏、安息属于土著国b、匈奴最强c、大月氏败给了大夏d、汉得乌孙马,称为“天马”,后得到大宛汗血马,改称乌孙马为“西极”。

北语23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1-【辅导答案】

北语23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1-【辅导答案】

北语23春《中外文化交流史》作业1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一、单选题 (共 15 道试题,共 60 分)1.影响文化的交流和排斥的因素没有()<A>项.主体文化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B>项.外来文化的效用性<C>项.主体文化相比外来文化是否先进<D>项.外来文化的适应性<正确答案>:C2.以下对唐朝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A>项.突厥降唐之人居长安者是长安战俘中为数最多的<B>项.回纥与唐朝保持着友好和从属的关系,曾帮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C>项.唐不承认大食在中亚的扩张,双方长期军事对峙<D>项.吐蕃是古代藏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权,唐朝与吐蕃长期处于和战不定的局面<正确答案>:C3.有关汤若望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项.第一位外国人钦天监正<B>项.明末1620年,汤若望随法国传教士金尼阁来华<C>项.主持《崇祯历书》的修订工作<D>项.大胆排斥中国传统的旧历——大统、回回、东局三家历法<正确答案>:C4.对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阶段性的理解有误的是()。

<A>项.汉代佛教与中国道术方士思想相结合<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玄学相结合<C>项.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基本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D>项.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有学派而无宗派<正确答案>:D5.有关佛教能与中华文化融合的原因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项.中国文化有不足之处需要补充<B>项.佛教的适应性<C>项.佛教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D>项.中国哲学体系中没有“本体论”论述<正确答案>:D6.礼仪之争的内容不包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68]《中外文化史》第一次[论述题]本批次作业请全部完成后一次性提交一、名词解释1.文化2.文化传播3.文化冲突4.文化相对主义5.文化模式6.文化元素二、简答1. 列举文化的四种基本特征,并分别简要解释。

2. 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区别是什么?3. 文化主要包括哪三个层次?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文化文化是与自然物相对应的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经验。

2.文化传播一个群体向另一个群体或社会借取文化要素,并将之融入自己文化之中的过程。

3.文化冲突两种文化接触时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的互相反对的情况,常表现为某一种文化的拥有者排斥、抵触另一种文化。

4.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价其他民族的文化。

5.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6.文化元素文化元素指文化中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它是能独立地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二、简答1. 列举文化的四种基本特征,并分别简要解释。

答:一、规范特征,对文化分子的思想、行为甚至情感,规定其应当或不应当、善或恶;二、艺术特征,文学、音乐、绘画、舞蹈、歌唱、装饰等;三,认知特征,文化的知识分子对所在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以及人事周遭所做的认知了解的总和;四、器用特征,文化的知识分子因生存或求知等需要而采用的工具之特征。

2. 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区别是什么?答: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也称主流文化;相对地,亚文化是指在这一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3. 文化主要包括哪三个层次?答:文化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有形的、具有物质特征的物质文化,它不但是人类创造的器物,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而且带有某种文化价值;第二个层次是以行为规范为主体的规范文化,这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办事规则和共处规范,即制度文化;第三个层次是认知文化,是指人们的各种知识,包括态度、价值和信仰等,即精神文化。

第二次[论述题]本批次作业请全部完成后一次性提交一、名词解释1. 罗马法2.小农经济3.西方文化4.荷马时代二、简答1.农耕经济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的发展有何影响?2.西方文化的起源的克里特文化有什么突出特征?3.为什么说宗法等级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成因?4.中国文化的起源主要有哪四项,并简要说明。

三、论述1.古代中国和西方的地理环境有何不同,对中西文化的发展分别造成了哪些具体影响?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罗马法古罗马文化的标志,是古罗马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法律的总称。

2.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以经营规模小和家庭劳动为主要特征,并与自然经济形式紧密结合,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所需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以粮食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单一农业经济结构和农耕、手工业的家内结合,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表现形式。

3.西方文化广义的西方文化是指产生于西半球而与东方文化相对应的文化体系。

狭义的西方文化即仅指欧洲文化。

4.荷马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之间,希腊开始了从原始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

这一时期的主要史料是古希腊的西部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

传说史诗作者荷马,因此这一时期也称之为"荷马时代”。

二、简答1.农耕经济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的发展有何影响?答:单一的农耕经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成因。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形成了自身稳定的特点。

这就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以及商业资本与土地、高利贷资本相结合。

这些特点使以小市场为生存条件的小商品生产远远达不到瓦解自然经济的现实水平,大部分经济关系始终无法冲破家族宗法关系的藩篱。

2.西方文化的起源的克里特文化有什么突出特征?答:一、有着不同来源的文化彼此综合的特征;二、有海商贸易留下的多样性的文化特征。

3.为什么说宗法等级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成因?答: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权力关系由原始亲权关系发展而来。

最早的部族首领的权力,来源于各民族之血缘尊长的身份。

上古社会各部落联盟国家,无不在族内由尊长统率卑幼,族外由祖、父氏族统帅子、孙氏族。

政治权力的分配,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原则。

同样,奴隶制社会,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国家组织的设置按亲属尊卑为序。

因此,中国古代社会是依宗法关系结构而成。

一切社会关系均依宗法关系进行调整,非宗法关系也表现为宗法关系的形式。

社会秩序赖此为基础。

4.中国文化的起源主要有哪四项,并简要说明。

答:一、鬼神原始时代,人类知识浅薄,以为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神主宰。

二、术数先民认为鬼神能够主宰宇宙万物,于是立数术之法,以探鬼神之意,察福祸之机。

三、天天是最高的神,或称皇天,或称上天,或称帝,或称上帝(《尧典》),或称皇天上帝。

四、祖中国的政治以家族为本位,中国的社会以家族为本位,维系家族的规范就是孝。

三、论述1.古代中国和西方的地理环境有何不同,对中西文化的发展分别造成了哪些具体影响?答: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为深厚的沃土是单一的农耕经济结构。

原始社会,华北平原的东北部是燕山山脉,南部则是起伏连绵的桐柏山、大别山,西部为太行山脉、秦岭、大巴山,东临太平洋的浩瀚波涛。

在这些原始人类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以内,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河流众多,为原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于是形成了"中国”雏形,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进入封建社会,中国的四周又一次被天然绝域所隔断。

此时,中国东临沧海,西北横亘大漠,西南耸立"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与人迹罕至的横断山脉,南部则是一望无际的印度洋,形成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

因而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形成了以单一的农耕经济为特征的田园式农业文明。

欧洲文化起源于由欧洲、亚洲、非洲所围挠的地中海沿岸地区,特别是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诸岛和希腊半岛。

古希腊罗马位于欧洲大陆的东南部与南部,濒临地中海、黑海,而地中海又通过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通,通过苏伊士运河、红海与印度洋相通,具有便利的海上运输条件,而作为其国土主体的希腊半岛、意大利半岛多崎岖山地,平原较少,河流短小,土坡贫瘠,不适宜农业耕种。

但其海岸线曲折,多天然优良港湾,古希腊人、罗马人在这种地理环境下很早就利用海洋优势,发展工商业与海上贸易,同时积极向外扩张领土。

因而,西方文化具有典型的海洋型文化特征。

第三次[论述题]本批次作业请全部完成后一次性提交一、名词解释1.《五经》2.黄老之术3.宋明理学4. 六艺5.墨家6.明清实学二、简答1. 孔子的政治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 阴阳家文化的两大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3. 为什么说道家的管理策略是"水式”管理?4. 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对儒学的"贡献”有哪几点?5. 佛教在中国学术上的影响有哪些?6. 明清实学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并简要说明。

三、论述1.请全面分析并评价宋明理学兴起的文化背景及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五经》早期儒家的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

2.黄老之术汉初统治者假借黄老之言,以黄为本,以老为宗,宣扬无为而治的经世治国术3.宋明理学理学也称为性命义理之学,它从理论上回答自然与社会现象统一性问题。

它以探讨道体和性命为核心。

4. 六艺六艺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5.墨家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

创始人为墨翟。

6.明清实学明清实学是儒学发展到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儒学形态。

明清实学的基本特征是"崇实黜虚”。

二、简答1. 孔子的政治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答:首先,是自上而下的政治;其次,以德为治之本;再次,正名主义。

2. 阴阳家文化的两大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答:第一,从时间上说,认为开天辟地以来,社会发展都是按五德顺序转变的,将五行学说附会到社会上;第二,认为中国九州是小九州,叫做赤县神州,只是天下八十一州之一。

3. 为什么说道家的管理策略是"水式”管理?答:一、强调管理活动像水随势附形一样善于变化,因势利导,善于把握机遇;二、强调以柔弱胜刚强的特点,体现了强弱转化的事物发展规律;三、强调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特点;四、强调水体现了"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

4. 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对儒学的"贡献”有哪几点?答:一、建立了天人合一的目的论的庞大哲学思想体系;二、一方面继承了先秦儒学的人文主义,把人从自然序面提升出来,同时又给它以目的论的论证;三、提出了名号理论,从根本上树立了经学的思想权威。

5. 佛教在中国学术上的影响有哪些?答:一、促进了宋、明理学的完成;二、促进了道教的完成;三、佛教翻译文学促使中国文学发生变化。

6. 明清实学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并简要说明。

答:明清实学的基本特征是"崇实黜虚”,即鄙弃宋明理学的空谈心性,在一切社会领域和文化领域提倡一个"实”字。

具体表现为四种精神:批判精神、经世致用思想、科学精神、启蒙思想。

三、论述1.请全面分析并评价宋明理学兴起的文化背景及历史影响。

答:文化背景有:一、宋代君主严厉推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二、书院的兴旺和发达;三、藏书与目录学的发展;四、疑经惑传及勇于怀疑学术风气的流行;五、学派林立与学术争鸣;六、宋代禅宗的特质。

历史影响有:一、从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看,理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是理论思维深化的表现;二、理学从理论上否定了儒学传统的"天命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三、理学又是中国以往哲学的发展;四、理学虽在宋代未被重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理论价值日益被统治者所认识和推崇。

第四次[论述题]本批次作业请全部完成后一次性提交一、名词解释1. 中世纪2.文艺复兴3.现代人文主义文化4.罗马法5. 孟德斯鸠6.经院哲学二、简答1. 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特点有哪些?2. 法国启蒙运动和人道主义发展的特点是什么?3. 简要介绍西方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的基本观点。

4. 现代西方人文主义有哪些特点?5. 古希腊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6.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对西方文化的发展有何历史意义?三、论述1. 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对文化艺术有着怎样的促进作用?请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中世纪从公元5世纪末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止,是西欧封建社会形成、发展和繁荣时期,历史上一般称为"中世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