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合作导师名单及专业研究方向(2014年)

合集下载

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央音乐学院

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2010年12月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细则。

第二条本院具有文学门类硕士与博士学位授予权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文学硕士学位包括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音乐表演、音乐教育等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

文学博士学位包括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音乐教育等研究方向;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包括音乐表演、作曲等专业方向。

本院还具有“以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权。

第三条凡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达到相应的专业要求者,均可按本细则的规定申请学位,但申请人不得同时向两个学位授予单位提出申请。

第二章硕士学位的业务要求及课程考试第四条文学硕士学位申请人应具备相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学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能熟练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从事音乐研究、创作、表演等实践能力。

艺术硕士学位申请人应具有高水平的艺术表演与创作技能、系统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能够胜任本专业艺术创作领域的各种表现形式。

以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者,应在所申请学位的专业或相近专业领域做出成绩,应已发表或出版与申请学位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专著或其他成果,具体要求见《中央音乐学院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工作细则》。

第五条硕士学位申请人毕业时应提交一篇学位论文(具体要求详见《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并通过教学方案规定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

作曲与表演方向的研究生,须举行学位音乐会或学位作品评议,并取得合格成绩。

第三章博士学位的业务要求及课程考试第六条博士学位申请人应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及艺术理论修养;在所从事的音乐研究、音乐创作及技术理论方面掌握坚实宽广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对学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准确的把握;掌握两门外语,第一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音乐美学史专业考博考试大纲-分数线-考博辅导-保过-育明考博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音乐美学史专业考博考试大纲-分数线-考博辅导-保过-育明考博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音乐美学史专业考博复习方法一、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考博招生统计年份招生人数录取类别(人数)招生方式报考类别201214计划内定向10人、计划内非定向1人,少干3人公开招考定向非定向委培计划内定向计划内非定向201311计划内定向2人、计划内非定向9人201413定向7人、非定向5人二、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14年博士研究生录取方案-分数线1、考试科目计算方法根据招生简章要求,考试科目分为五项指标。

音乐学系:总分、口试、初审、笔试、外语各为一项。

2、录取分数线音乐学系:总分不低于275分;口试不低于80分;初审不低于85分;笔试不低于55分;外语不低于44分。

三、2014年中央音院音乐学系各专业方向-导师-初复试科目系别专业方向招生导师考试科目音乐学系1.音乐美学王次炤教授邢维凯教授宋瑾教授1.报考提交材料审核。

根据专家组初审结果,各方向原则上按报名人数二分之一比例择优确定进入考核的候选人,根据生源情况可适当增减。

审核通过者进行如下考试:2.外语3.口试4.笔试注:笔试要求:音乐综合分析(对作品进行音乐形态、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分析)。

2.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国音乐美学史与其他艺术美学史综合研究)李起敏教授苗建华研究员3.音乐心理学周海宏教授4.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问题王次炤教授5.西方音乐史(含西方现代音乐方向)余志刚教授姚亚平教授周耀群教授黄晓和教授①刘经树教授6.中国传统音乐袁静芳教授伍国栋研究员周青青教授张伯瑜教授钱茸教授肖学俊教授7.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杨民康研究员和云峰(桑德诺瓦)研究员8.中国佛教音乐文化袁静芳教授9.中国音乐史(古代、近现代、当代)王子初研究员戴嘉枋研究员吕钰秀教授蒲方教授李淑琴教授10.世界民族音乐陈自明研究员俞人豪教授李昕教授一、加试科目:(一)具有硕士学位、报考非原研究方向的考生(含作曲系内不同方向)需加试的科目:1.律学方向:(1)中、西音乐史(含作品听辨);(2)作品分析2.作曲、配器、电子音乐作曲、电子音乐技术理论方向:A.和声;B.二十世纪作品分析3.复调与作品分析方向:A.和声;B.作曲4.和声方向:A.作曲;B.作品分析(二)以同等学力报考者需加试的科目:1.哲学;(音乐学系同等学力考生只加试哲学)2.同“一”(具有硕士学位、报考非原研究方向的考生需加试的科目)。

中央音乐学院2011-2013年相关资料汇总

中央音乐学院2011-2013年相关资料汇总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学唱新歌的方法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 谢丽娟 男高音唱高音难的生理及技术原因调查 黄露 三首中国新媒体声音装置艺术作品研究 姜超迁 中英文音乐论文写作方法与规范之比较 陈佳 关于音乐文献英译汉的方法与思考 沃燕 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杨阳 古筝独奏曲《曲水荷香》的作品及演奏分析 缪青 铃鼓的历史及在交响乐中的应用 李春毅 勃拉姆斯第三小提琴钢琴奏鸣曲(op.108)作品及演奏分析 苏雅菁 两种滑奏的区别及“滑奏”的乐队形式初探 许翔 德彪西《长笛、中提琴与竖琴三重奏奏鸣曲》的演奏分析 赵薇 塞缪尔· 巴伯《小提琴协奏曲》音乐风格与演奏 李泽熙





2012年 1.传统—现代《如是》牵 苏畅 2.从中国传统琵琶中的“非乐音”元素看音乐的多元审美观念 崔晓君 3.菲律宾民族弹拨乐队——朗达拉亚乐队的研究 刘洋 4.基于光学多点触摸技术的交互式电子音乐探索与实践 冯 金硕 5.继承—融合—发展—创新(浅析刘文金二胡曲的创作发展历程) 林感 6.论侗族大歌音乐形态特征及其形成的思维基础 潘永 华 7.论二十世纪以来曲艺音乐文化在天津的变迁————以北方的鼓曲 为例 黄珍 8.社会性别视阈下陈其钢的两部管弦乐作品《五行》、《蝶恋花》的 比较分析 张斌 9.谭盾的“音乐地图”——《地图》的作曲技术理论分析 张 晨 10.异化和归化策略在音乐文献翻译中的初步实践




6、2011年6月30日,中央音乐学院党委组织学生处、团委和各系学 生党支部举行了题为“永远跟党走”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学 生专场演出。 7、2011年11月27日19:30,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及萧友梅音乐教 育促进会成功联合举办了“段平泰教授从教60周年纪念音乐会”,以 庆祝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教育家、作曲家、现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 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的段平泰先生从教一个甲子。 2012年 1、2012年3月12日至15日,音乐学系中国音乐史教研室,在学院 综合楼717教室举办了“中国音乐史学术交流系列专题1:国家音乐 史”活动。 2、2012年4月27日下午,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杨燕迪 教授在中央音乐学院401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一场名为:“音乐的分析 哲学——评彼得· 基维的音乐思想”的专题讲座。 3、2012年11月10日,中国爱乐乐团在北京世纪剧院举行乐季音乐 会。佐尔坦•柯达伊「布达感恩赞」。新佛朗茨•李斯特室内乐合唱团、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合唱团参加演出,指挥:彼得•埃尔戴伊。

前沿·探索——“央院”博士后学术讲

前沿·探索——“央院”博士后学术讲

前沿·探索——“央院”博士后学术讲座《中国复调理论的肇始与初步发展》与谈回眸张宝华丛密雨2022年12月21日,中央音乐学院在站博士后丛密雨以“腾讯会议”的形式为大家带来了题为《中国复调理论的肇始与初步发展》的讲座。

该讲座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主办的“前沿·探索——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学术分享系列讲座”的第二场。

讲座在丛密雨博士与徐孟东教授近期完成的同名论文[1]基础上,进行了深入解读与扩展。

此次讲座形式新颖,除了讲座主持人李娜[2]博士外,还邀请了四位与谈人参与其中进行总结和讨论。

笔者作为与谈人之一,通过此次讲座的学习,在与另外三位与谈人魏育鲲[3]博士、吴洁[4]博士和刘鹏[5]博士的交流过程中也受益匪浅且意犹未尽,遂写下此文来回顾此次讲座中的精彩“瞬间”,记录讲座后的一些思考。

一、讲座内容梗概《中国复调理论的肇始与初步发展》一文,是徐孟东教授主持的“2018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现当代作曲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研究》”子课题“中国复调音乐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丛密雨的讲座内容包含“复调理论在中国的早期引介”“复调课程在高等院校中的开设情况”和“观察、内涵与外延”三个部分。

1.题解“复调”(Polyphony )的概念与“主调”(Homophony )相对应,意指以“对位”思维与技法,组织、结构而成的多声部音乐艺术形式;其意义和旨趣在于通过各声部音高与节奏形态的不同和对比来组织、发展音乐作品。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苏俄复调教材和苏联专家授课的影响下,包括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在内的专业音乐院校,逐渐将原“对位法”“赋格”等课程名称先后统一改称为“复调”。

从此,“复调”这一涵盖“单对位”“复对位”与“赋格”的课程统称,拓展至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和音乐创作领域并沿用至今。

讲座中所涉及的“单对位”“复对位”“模仿”“赋格”等名称,均在“复调”范畴内[6]。

中央音乐学院2008年度博士后招收简章

中央音乐学院2008年度博士后招收简章

中央音乐学院2009年度博士后招收简章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吸引和使用更多的高层次音乐学和作曲优秀人才,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将于2009年6月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现将招收的具体事宜通知如下:一、招收对象:凡已取得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人员,均可申报。

申请者必须保证在站期间全时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本院培养的博士生可以申请其它院校的博士后,不得申请本院博士后。

申报我院博士后的人员,除符合国家规定的博士后基本条件以外,有下列表现之一,可优先考虑聘用:1、攻博期间,以第一作者在国内一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篇以上(含2篇),或被国际三大文件检索系统(SCI、EI、ISTP)收录论文1篇以上(含1篇)。

2、以主要研究人员身份(排名前三名),获得国家或省级或部级三等奖以上的科研奖励。

3、某项研究成果取得国家发明或实用专利,填补国内空白。

4、以主要研究人员身份(排名前三名)参加过重大的研究课题,并取得主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5、攻博期间,获得过两次校级以上的奖励或获得校优秀毕业生称号。

6、因我院重大研究项目需要,经院博士后专家小组讨论一致通过者。

二、招收专业: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三、博士后的工作期限:两年。

四、招收名额:1-3名五、招收博士后类别:1、国家人事部计划统招的博士后;2、在职的委托培养、定向培养博士后;六、报名日期:2009年4月23日~5月23日七、考核日期:2009年6月上中旬八、申请者报名需提供材料:1、博士后申请表;2、两位本领域专家的推荐信(其中包括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的推荐信,留学博士需提供一份国外导师的推荐信);3、博士毕业证书、博士学位证书或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需加盖培养单位学位办公章)的复印件;4、市级以上医院的体检证明;5、学历情况简介(大学开始);6、证明本人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成果样式(如:获奖证书、成果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发表学术论文清单等)、学位论文、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绩单等材料;7、进站后的科研工作设想(以报告形式体现);8、配偶、子女情况简介及相关身份证明材料的复印件(结婚证、独生子女证等)及配偶工作安排意向;9、留学博士还应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推荐意见》、户口注销证明(出国前已注销户口者提供)、在国外获《长期居留证》的博士,需提交该证件的复印件;10、辞职博士还应提交原单位人事部门同意辞职的证明;11、转业(复员)军人博士还应提交军官转业证明(复员证);12、外籍博士还应提交博士学位证书的中文译件。

方音乐乐史

方音乐乐史

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陕西音
协会员,陕西省文化厅西安鼓乐专家委员会暨保护工作委员
会委员。陕西省文化厅“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陕西竹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开放大学传统音乐“大讲堂” 主讲教师。
陕西民盟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市雁塔区政协第七、八、九届常委。现任民 盟西安音乐学院支部主委。
现任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师、教务处副处长、西北 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研究员。任教以来,为研究生主要开设及 讲授的课程:《民族音乐学与田野工作》、《音 乐人文诠释学》。
科研成果/教学实践成果: 发表《 “民间”版权何处寻》,《音乐周报》(2014-06)等 31 篇论文。 科研项目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之西安 鼓乐》(国家级,项目批准号 12JJD760001 ,子课题负责人,在研) 2.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陕西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采风暨音频数据 采集标准研究》(省部级,项目编号 12JK0343,项目负责人,已结项) 3.新疆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疆师范大学中亚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招标 课题《中亚满—通古斯族群歌唱语言民族 志调查及比较研究——以锡伯族、 鄂伦春族等族群 为例》(省部级,项目编号 040912C01,项目负责人,在研) 4.西安音乐学院重点科研项目《敦煌乐舞艺术文献研究(1980-2010)》(院级,项目负 责人,已结项)
秀硕士论文奖,2012 年。
民族音乐学
程天健, 1954 年 5 月, 教授,硕导。 1982 年 3
月在西安音乐学院获学士学位,1997 年 6 月在西安音乐学院
获硕士 学位。
曾任音乐学系副主任(主持工作)、民族器乐系主任。现

音乐学硕士点学科简介

音乐学硕士点学科简介

音乐学硕士点学科简介音乐学硕士点为国务院学位办第九批次硕士学位授权点,于2003年设立。

主要研究方向有:音乐史学(导师:陶亚兵)、钢琴(导师:周行)、声乐(导师:王景彬)、小提琴(导师:王琳)、声乐嗓音艺术(导师:刘九思)。

本硕士点现有教授、副教授14名、4名博士(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史学博士陶亚兵、福建师范大学民族音乐学博士王静怡、中国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学博士祁慧民、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技术理论博士张旭东)、18名硕士(4名国外留学人才,其中王景彬和王琳分别获得声乐大师和小提琴大师称号)。

音乐学学科在学科带头人著名青年音乐学家陶亚兵博士、教授的带领下,教学管理和专业教学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使学科得以快速的发展。

目前,本学科已取得的重要学术成果主要有陶亚兵所著《中西音乐交流史稿》、《明清间中西音乐交流》、刘九思教授所著《走向科学的歌唱艺术》、张以慰副教授所著《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史话》等学术专著和40余篇部发表在核心学术刊物上的学术论文和音乐作品。

其中陶亚兵所著《中西音乐交流史稿》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二等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社科成果二等奖,张以慰副教授获得国家教育部电视艺术片《共和国之光》荣获全国'星光奖'一等奖、山东省人民政府、文化厅为表彰歌曲《月亮花》荣获全国'群星奖'银奖。

重要科研立项有陶亚兵教授承担的国家八五社科重点项目《中国近代音乐史》和国家教育部文科基地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近代新音乐演出史》、山东省文化厅重点项目《胶州地区民间音乐的调查与研究》、刘九思教授主持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创建具有高师特点的新声乐教学体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师范声乐集体课教学训练新方法的探索与实践》,王景彬教授承担有山东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艺术院校学分制研究》等科研立项。

音乐学学科现拥有双管编制的青年交响乐团、合唱团、舞蹈团、民乐团、爱乐合唱团等音乐实践演出组织,在进行专业化教学的同时,还经常举办各种音乐会,参与青岛国际音乐节、国际海洋节、国际啤酒节等大型文艺活动及对外艺术交流。

2018年研究方向及导师

2018年研究方向及导师

135101音乐
非全日制 非全日制
F6柳琴演奏 F7二胡演奏
林吉良一级作曲(外聘) 赵夺良教授、贺虹教授、魏国教授
非全日制
F8板胡演奏
赵夺良教授
非全日制
F9笙演奏
孙友教授、文佳良一级演奏员(外聘)
非全日制
G1竹笛演奏
刘铁男教授、戴亚教授(外聘)、张科威副教授
非全日制
G2古琴演奏
朱默涵教授
非全日制
G3民族打击乐演奏
王大平教授
57流行打击乐演奏
吕青山教授
L1电子管风琴演奏
庞渤教授、沈晓明教授
L2流行声乐演唱
杨维忠教授、白丽萍教授
L3爵士钢琴演奏
庞渤教授、曹洋教授
L4流行萨克斯演奏
刘焱教授
L5电贝司演奏
王大平教授
L6流行打击乐演奏
吕青山教授
58艺术美学 59艺术管理 60艺术批评 61艺术文化学 62音乐编辑学 63红色经典音乐研究 64东北古代音乐研究 65东北现当代音乐研究 66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研究 67东北舞蹈文化研究 M1音乐管理
于学友教授、冯子祥教授、李勇副教授
李岚枫教授、苏航教授、曹野副教授
李哲教授、张芳教授、程宪伟教授、张东盾教授、冯子祥教授、马冬妮副教授、王秋弘副 教授、初晓睿副教授、陈默默副教授、张一茵副教授
于学友教授、冯子祥教授、李勇副教授
李岚枫教授、苏航教授、曹野副教授
李晓育教授、李尤教授、杨园副教授、戛威副教授
张伟教授(外聘) 徐占海教授、王安平教授(外聘)、莫蕴慧编审(外聘) 张力伟教授、莫蕴慧编审(外聘) 朱庆编审(外聘) 刘曙光教授(外聘) 刘辉教授、胡天虹教授、计晓华研究员 陈秉义教授、贺志凌教授、王学仲副教授 计晓华研究员 杨久盛研究员、刘桂腾研究馆员(外聘) 陈立平副研究员 徐占海教授、王安平教授(外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苏贤教授
4、和声பைடு நூலகம்
刘康华教授、刘锦宣教授
5、作品分析
徐昌俊教授、陈丹布教授、郭新教授
6、律学
姜夔教授
7、电子音乐作曲
张小夫教授
吴粤北教授
8、电子音乐技术理论
张小夫教授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合作导师名单及专业研究方向(2014年)
(注:博士后合作导师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申报者需征得导师本人同意后,方可报考)
专业
研究方向
博士导师
音乐学
1、音乐美学
王次炤教授、张前教授、邢维凯教授
宋瑾教授
2、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国音乐美学史与其他艺术美学史综合研究)
李起敏教授、苗建华研究员
3、音乐心理学
袁静芳教授
9、中国音乐史(古代、近现代、当代)
王子初研究员、戴嘉枋研究员、吕钰秀教授、蒲方教授、李淑琴教授
10、世界民族音乐
陈自明研究员、俞人豪教授、李昕教授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1、作曲
杜鸣心教授、郭文景教授、唐建平教授、叶小钢教授、杨勇教授、贾国平教授、吴粤北教授、秦文琛教授
2、配器
董立强教授
3、复调
周海宏教授
4、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问题
王次炤教授
5、西方音乐史(含西方现代音乐方向)
余志刚教授、姚亚平教授、周耀群教授、黄晓和教授、钟子林教授、刘经树教授
6、中国传统音乐
袁静芳教授、周青青教授、张伯瑜教授、钱茸教授
7、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田联韬研究员、杨民康研究员、
和云峰(桑德诺瓦)研究员
8、中国佛教音乐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