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与退税计算方法
外贸退税计算公式及方法

外贸退税计算公式及方法外贸退税是指对出口商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进行退还的政策,是国家为了支持外贸发展而采取的一项政策措施。
外贸退税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竞争力,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那么,外贸退税的计算公式及方法是什么呢?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外贸退税计算公式。
1. 增值税退税计算公式。
增值税退税=出口货物销售额×出口货物应税销售额×出口货物应税销售额税率。
其中,出口货物销售额指的是企业出口货物的实际销售额;出口货物应税销售额指的是企业出口货物的应税销售额,即不包括免税货物的销售额;出口货物应税销售额税率指的是企业出口货物的应税销售额税率,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
2. 消费税退税计算公式。
消费税退税=出口货物销售额×出口货物应税销售额×出口货物应税销售额税率。
其中,出口货物销售额、出口货物应税销售额和出口货物应税销售额税率的定义与增值税退税计算公式相同。
二、外贸退税计算方法。
1. 确定退税类别。
首先,企业需要确定所出口货物的退税类别,包括增值税退税和消费税退税。
不同的货物属于不同的退税类别,需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进行分类。
2. 收集相关资料。
企业需要收集相关的出口货物销售额、应税销售额和税率等数据,以便进行退税计算。
3. 计算退税金额。
根据上述的退税计算公式,企业可以计算出增值税退税和消费税退税的金额。
在计算过程中,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出现错误。
4. 申请退税。
企业在计算出退税金额后,可以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向税务部门申请退税。
申请过程中,需要提交相关的申请材料和退税计算表格,经过税务部门的审核后,可以获得退税款项。
三、外贸退税注意事项。
1. 熟悉政策规定。
企业在进行外贸退税计算时,需要充分了解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包括退税类别、税率、申请流程等内容,以避免出现错误和纠纷。
2. 准确记录数据。
企业需要准确记录出口货物的销售额、应税销售额和税率等数据,以便进行退税计算和申请。
FOB价格计算公式增值税及退税计算方法

FOB价格计算公式增值税及退税计算方法1.成本元素:包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包装费用等。
这些成本通常由卖方承担。
2.利润元素:卖方需要获得一定的利润,以奖励其出口业务的风险和努力。
3.FOB定价:卖方需要确定售价,以确保所列明的价格可以覆盖成本和利润,并带来可持续的经济效益。
在计算FOB价格时,卖方需要考虑成本和利润两个因素。
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包装费用、运输成本等,利润是卖方希望通过出口获得的回报。
通过合理地确定成本和利润,卖方可以确定适当的FOB价格,以确保其经济效益。
增值税计算方法:增值税(Value Added Tax,VAT)是一种按照货物或劳务的价值增加额计征的消费税。
在国际贸易中,增值税通常由进口国的海关向进口商征收。
增值税的计算方法如下:增值税=(VAT税率×(货物价值+关税))其中,货物价值是指商品的现实价格,关税是指根据进口国的关税税率计算的费用。
通过将增值税税率与商品的价值相乘,然后加上关税,可以得到应缴纳的增值税。
退税计算方法:退税是指根据国家政策,在商品出口时,将支付的进口环节增值税部分退还给出口商的一种措施。
退税的计算方法如下:退税金额=出口货物的退税率×(出口货物的价值+运费+保险费)退税率是由国家政府设定的固定比例。
退税金额是根据退税率、出口货物的实际价值以及运费和保险费来计算的。
根据退税政策的规定,出口商可以在出口货物后向当地税务机关申请退税。
总结:FOB价格计算公式包括成本和利润两个元素,用于确定商品的交货价格。
增值税计算方法是根据增值税税率和货物价值来计算应缴纳的税款。
退税计算方法是根据退税率和出口货物价值等因素来确定退税金额。
了解和正确计算这些价格和税款是国际贸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外贸企业出口退税计算方法

外贸企业出口退税计算方法外贸企业出口退税是指国家为促进出口贸易发展,对外贸企业根据相关法规和政策规定,对企业出口的商品和劳务提供一定的税费减免或退还的政策措施。
外贸企业出口退税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基本退税率、加计退税率以及提前扣除的环节增值税退税三个方面。
一、基本退税率基本退税率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一定比例对企业出口销售商品和劳务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税费进行退还。
基本退税率是每个产品和行业根据国家的政策规定而定的,一般在13%至17%之间。
计算基本退税的公式如下:基本退税额=出口货物或劳务的销售额(RMB)×基本退税率例如,企业出口货物的销售额为10万元,该货物所适用的基本退税率为15%。
那么,该企业的基本退税额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基本退税额=10万元×15%=15,000元二、加计退税率加计退税是指对企业出口销售高新技术产品、能源和水资源等领域的商品和劳务,给予退税的加计比例。
在基本退税率的基础上,根据产品的特性和政策的要求,再次进行退税的计算。
计算加计退税的公式如下:加计退税额=出口货物或劳务的销售额×加计退税率例如,企业出口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额为50万元,该汽车所适用的加计退税率为10%。
那么,该企业的加计退税额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加计退税额=50万元×10%=5,000元三、提前扣除的环节增值税退税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外贸企业,国家还允许其预先扣除在出口环节支付的增值税,减少企业负担。
提前扣除的环节增值税退税是指在企业用于生产出口货物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包装材料等进项税额中,根据国家政策规定的一定比例,预先进行退还的税费。
计算提前扣除的环节增值税退税的公式如下:提前扣除的环节增值税退税额=进口货物的增值税×进口货物在出口货物中的比例×增值税退税率例如,企业进口原材料的增值税额为10万元,该原材料在出口货物中所占比例为60%,增值税退税率为10%。
出口退税怎么计算

出口退税怎么计算出口退税是指对出口商品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税费进行退还或免征。
在国际贸易中,出口退税是一种政策手段,可以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那么,出口退税如何计算呢?首先,出口退税的计算涉及到两个税种,即增值税和消费税。
增值税是指商品的销售额与企业支出的增值税之间的差额,而消费税是针对特定消费品征收的税费。
下面,分别介绍这两个税种的计算方法。
一、增值税的计算方法:增值税的计算公式为:增值税应退税额 = 出口商品的销售额× 退税率其中,出口商品的销售额指的是企业对外销售出口商品的总金额,也就是企业通过出口商品获得的收入。
退税率是由国家制定的,根据不同的商品和行业,退税率可能会有所不同。
企业在办理出口退税时,可以查阅相关政府部门发布的退税率表,根据自身的出口商品确定适用的退税率。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某企业出口商品的销售额为100万元,退税率为10%,那么该企业可以获得的增值税退税额为100万元× 10% = 10万元。
二、消费税的计算方法:消费税的计算方法相对较为简单,只需要根据出口商品的数量和税率来计算。
消费税的计算公式为:消费税应退税额 = 出口商品数量× 退税率出口商品的数量指的是企业出口的商品的数量,退税率与增值税类似,根据不同的商品和行业,退税率可能会有所不同。
企业在办理出口退税时,同样需要查询相关政府部门发布的退税率表,确定所属商品类别的退税率。
比如,某企业出口了1000件消费税率为10%的商品,那么该企业可以获得的消费税退税额为1000件× 10% = 100件。
需要注意的是,增值税和消费税的退税额通常是以货币形式进行退还,具体的退税方式和手续可以根据当地政府的规定和政策要求进行操作。
企业在申请出口退税时,需要准备相关的申请材料,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请。
总结一下,出口退税的计算方法涉及到增值税和消费税两个税种,增值税的计算公式是出口商品的销售额乘以退税率,消费税的计算公式是出口商品的数量乘以退税率。
增值税计算公式

(2)免抵退税=FOB*外汇RMB牌价*退率-免抵退税抵减额
@FOB:出口货物离岸价。
@免抵退税抵减额=免税购原料价*退税率
免税购原料=国内购免原料+进料加工免税进料
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组税价=到岸价+关、消税
(3)应退税和免抵税
免抵退税不免和抵扣税抵减额=免税进原料价*(出口征率-出口货物退率)
2、 先征后退
(1) 外贸及外贸制度工贸企购货出口,出口增税免;出口后按收购成本与退税率算退税还外贸,征、退税差计企业成本
应退税额=外贸购不含增税购进金额*退税率
(2) 外贸企购小纳人出货口增税退税规定:
A、从小纳人购并持普通发票准退税的抽纱、工艺品等12类出口货物,销售出口货入免,退还出口货进税
@不扣进额
8、 小纳人不含税销额=含额/(1+征率)
9、 自来水公司销水(6%)
不含税销额=发票额*(1+征率)
二、 进口货
1、 组税价=关税完价+关税+消税
2、 纳额=组税价*税率
三、 出口货物退(免)税
1、“免、抵、退”计算方法(指生产企自营委外贸代出口自产)
不含税销额=含税销额/1+率 (一般)
不含税销额=含税销额/1+征率(小规模)
5、 购农销农品,或向小纳人购农品:
准扣的进税=买价*扣率(13%)
6、 一般纳人外购货物付的运费
准扣的进税=运费*扣除率
@随运付的装卸、保费不扣
7、 小纳人纳额=销项额*征率(6%或4%)
增值税计算公式
一、 境内
增值税计算方法及公式

增值税计算方法及公式
增值税计算方法与公式:
一、概述
增值税是一种从经济活动中提取收入的重要税收,而计算增值税,则需要使用计算增值税的方法及公式。
二、计算增值税的方法
1. 根据增值税法规定,按照货物和服务的入库成本,以及实行了“发票归票”制度的抵扣,核定实缴纳的增值税额,也就是“减税出口”。
2. 按照营改增法规定,将“耗费类增值税”和“利润类增值税”分开核算,根据不同的纳税人实际情况,结合规定适当分配。
3. 针对企业出口货物,需要将出口产品的毛利率计算出来,确定出口企业货物的税率,确定企业出口货物应当缴纳的税费数额。
三、计算增值税的公式
1. 增值税( VAT)= 销售额×适用税率;
2. 所得税= 淨利润×适用税率;
3. 物价汇率= 进口商品价格 / 出口商品价格;
4. 毛利率=(销售价格-成本价格)/销售价格;
5. 出口退税率= 已缴纳增值税/(货物成本+货物实际出口价值)×退税率;
四、总结
增值税的计算方法及公式对于准确申报纳税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应当根据不同条件去进行增值税的计算,不符合会有严重的处罚。
所以,未来的企业经营者应当重视并熟悉增值税的计算方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的计算方法

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的计算方法
生产企业出口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将产品出口到国外后,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可以申请退还部分或全部已交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
出口退税是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对于促进出口、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的计算方法。
首先,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增值税退税和消费
税退税。
其次,对于增值税退税,生产企业需要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将出口产品的
增值税额进行申报和退还。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增值税退税额 = 出口产品销售额×出口退税率。
其中,出口产品销售额指的是生产企业出口产品的实际销售额,出口退税率是
由国家税务部门规定的具体退税比例。
另外,对于消费税退税,生产企业需要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将出口产品的
消费税额进行申报和退还。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消费税退税额 = 出口产品销售额×出口退税率。
同样,出口产品销售额指的是生产企业出口产品的实际销售额,出口退税率是
由国家税务部门规定的具体退税比例。
需要注意的是,生产企业在进行出口退税计算时,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
的程序和要求,如实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总之,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的计算方法是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根据出口产品
的销售额和退税率进行计算,其中包括增值税退税和消费税退税两个方面。
生产企业在进行出口退税时,应当严格按照政策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操作,确保退税的
准确性和合法性。
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将为生产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促进出口贸易的繁荣发展。
增值税出口退税

(二)“先征后退”的计算办法
外贸企业以及实行外贸企业财务制度的工贸企业收购货物出 口,其出口环节的增值税免征,对其收购货物,应依据购进出口 货物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所注明的进项金额和退税率计算出口退税。
应退税额=外贸收购不含增值税购进金额×退税率 对从小规模纳税人购进的执普通发票的特准退税的12类出口 货物,允许按普通发票金额价税分离后乘退税率计算出口退税:
“免”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 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
“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 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与退还的进项税额, 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
“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 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 以退税。
2、计算步骤:
(1)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免税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2)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当期出口货物的离岸价格×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
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3)当期应纳税额 =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
四、出口货物退税的计算方法
出口货物只有在适用既免税又退税的政策 时,才会涉及到如何计算退税的问题。 1、免、抵、退税 2、先征后退
(一) 增值税的“免、抵、退”税方法
1、涵义:
“免、抵、退”税是计算出口货物应退增值税 税额的一种主要计算方法。 (生产企业自营或者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自产 货物,初另有规定外,一律实行免抵退税的管 路办法,指的是一般纳税人)
(1)计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简称为“剔税” 当期免抵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
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征税率-退税率) 或:剔税=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值税与退税计算方法
增值税税率目前有17%,13%,6%和0几种,具体那些属于各自的税率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增值税计算方法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举例说明如下:
B企业从A企业购进一批货物,货物价值为100元(不含税),则B企业应该支付给A企业117元(含税)(货物价值100元及增值税100X17%=17),此时A实得100元,另17元交给了税务局。
然后B企业经过加工后以200元(不含税)卖给C企业,此时C企业应付给B企业234元(含税)(货物价值200加上增值税200X17%=34)。
此时套用上述公式为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200X17%=34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34-17(A企业已交)=17(B企业在将货物卖给C后应交给税务局的税额)
退税计算方法继续套用上面的例子,假如C企业为国家规定实行先征后退原则的出口企业,他把这批货物加工后出口,出口 FOB 价为300(已折成人民币)(不含税),此时他要交纳的增值税为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300X17%=51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51-34(B企业已交)=17(C企业在将货物出口后应交给税务局的税额)出口后可以获得退税额为(假设退税率为17%)应退税额= FOB 价X退税率=300X17%=51
此时C的成本=进价+所交增值税=234+17=251
收入=卖价+所退增值税=300+51=351
利润=收入-成本=351-251=100
如果退税率为15%则应退税额= FOB 价X退税率=300X15%=45
此时C的成本和收入和利润为成本=进价+所交增值税=234+17=251
收入=卖价+所退增值税=300+45=345
利润=收入-成本=345-251=94比上面少了6元的利润。
这6元就叫做不可抵扣额,应用公式也可得出这个结果。
当期不可抵扣额=FOB价X外汇牌价X(增值税税率-退税率)=300X(17%-15%)=6
假设C为则根据国家规定,实行“免,抵,退”原则出口企业,加工后自己出口,出口FOB价300(已折成人民币)(不含税)。
本来要向上述那样先交纳增值税如下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300X17%=51
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51-34(B企业已交)=17(C企业在将货物出口后应交给税务局的税额)但根据“免,抵,退”中的“免”,出口企业的最后一道增值环节免征增值税,所以不用交纳这17元增值税。
货物出口后,C 企业依法向税务机关退税,根据“免,抵,退”中的“抵”,假如退税税率为17%,C企业可以抵扣的税额为34(前面环节所交的增值税),而不是51,因为最后一道环节的17元没有交,根据“不交不退”原则,这17不给予退。
这34元就是C企业实得的退税额,此时C的成本和收入和利润为成本=进价=234(此时没有交17元的增值税)收入=卖价+所退增值税=300+34=334利润=收入-成本=334-234=100假如退税税率为15%,此时要先算出不予抵扣额当期不可抵扣额=FOB价X外汇牌价X(增值税税率-退税率)=300X(17%-15%)=6此时C的成本和收入和利润为成本=进价=234(此时没有交17元的增值税)收入=卖价+所退增值税=300+34=334利润=收入-成本-不予抵扣额=334-234-6=94大家可以看出,其实不予抵扣额就是当退税税率小于增值税税率时产生的差额。
根据MAX的提醒补充:
外贸公司退税使用这个公式:应退税额=购迸货物的进项金额×退税率,而不是前述的“先征后退”或“免,抵,退”那么复杂的公式。
出口工厂和外贸企业最终的退税额有可能不同,也有可能不同,举例说明如下C是外贸公司,它购进是234,出口也是234(不加价),则套用这个公式的结果是应退税额=购迸货物的进项金额×退税率=200X17%=34使用“先征后退”公式计算如下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200X17%=34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34-34(B企业已交)=0(C企业在将货物出口后应交给税务局的税额)出口后可以获得退税额为(假设退税率为17%)应退税额=FOB价X退税率=200X17%=34(与上述方法结果相同)但此时如果加价且退税率为15%的话,结果就不同,C是外贸公司,它以234购进,以300出口,套用公式为应退税额=购迸货物的进项金额×退税率=200X15%=30使用先征后退公式计算为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300X17%=51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51-34(B企业已交)=17(C企业在将货物出口后应交给税务局的税额)出口后可以获得退税额为(假设退税率为15%)应退税额=FOB价X退税率=300X15%=45实际得到45-17=28( C是外贸公司,它购进是234,出口也是234(不加价),则套用这个公式的结果是应退税额=购迸货物的进项金额×退税率=200X17%=34(这里为什么不是234?因为根据你说的出口234,即FOB234吧)使用“先征后退”公式计算如下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200X17%=34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34-34(B企业已交)=0(C企业在将货物出口后应交给税务局的税额)出口后可以获得退税额为(假设退税率为17%)应退税额=FOB价X退税率=200X17%=34(与上述方法结果相同)
从增值税所采用的计算方法看,从理论上讲,可分为两种方法:
一、直接计算法
直接计算法,是指直接求出商品或劳务的增值额,然后再乘以规定税率,计算出应纳的增值税税额。
计算公式为:应纳增值税=增值额×税率
在直接计算法中又分为“加法”和“减法” ①加法,是指将构成增值额的各要素如工资、租金、利息、利润及其它增值项目的金额加起来,求出增值额,然后再乘以增值税税率,计算出应纳的增值税税额。
公式:应纳增值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其它增值项目)×税率②减法,又称扣额法。
是指从销售额全值中扣除非增值税项目的金额,如外购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扣除项目的金额,求出增值额,然后乘以增值税税率,计算出应纳增值税税额。
公式:应纳增值税=(销售额-非增值项目金额)×税率
二、间接计算法
间接计算法,又称税款扣税法。
是指以销售额全值乘以增值税税率求出产品的整体税额,然后从中扣除外购非增值项目已经缴纳的税额,以这个税差作为应纳的增值税税额,计算公式为:应纳增值税=销售额×税率-非增值项目的已纳税款。
虽然增值税的应纳税额计算方法有上述几种,但在实际实行中普遍采用的只有扣税法,这是因为:
第一,税款抵扣制是增值税最本质的特征,它有利于贯彻公平税负的原则,保证财政收入。
目前,大多数实行增值税的国家,其增值税税率都在二档以上,不同税率的产品在流转环节间的整体税负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实行直接计算法,就会出现税率同整体税负不相吻合的情况,其结果是全能厂与专业厂之间仍然存在税负不平的矛盾,而且还有可能出现纳税人故意将购入商品或劳务成本在不同税率产品或劳务之间进行不合理分摊,而逃避税收。
而扣税法则避免这些漏洞。
第二,实行扣税法,有利于简化增值税的计算办法,采用直接计算法须在产品核算过程中划分确定增值项目或非增值项目,使应纳税额的计算十分复杂。
实行扣税法,尤其是采用凭发票注明税款扣税的办法,则可以使税金的计算与成本核算脱钩,计算征收手续比较简便。
对非增值项目的已纳税款的确定,有两种方法:
(1)先确定非增值项目(扣除项目),然后再衍乘以适用的扣除率,求出扣除项目的已纳税款。
计算公式为:扣除项目的已纳税款=扣除项目×适用的扣除率
在确定扣除项目时,会由于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而采用不同的计算办法。
具体有:
①购进扣税法。
是指扣除项目的扣除税款在购进环节进行抵扣。
只要是当期购进的,不论是否投入生产,其应抵扣的税款,当期均允许抵扣。
计算公式:
本期扣除税款=∑(本期外购扣除项目金额×扣除税率)
②投入实耗扣税法。
即按当期投入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扣除项目计算。
计算公式为:
本期扣除税款=∑[(本期投入生产过程的扣除项目金额+ 本期为销售应税产品所耗用的扣除项目金额)×扣除税率]
③产出实耗扣税法。
即按当期完工产品中所耗用的扣除项目计算。
公式为:
本期扣除税额=∑[(本期完工产品所耗用的扣除项目金额+ 本期为销售应税产品所耗用的扣除项目金额) ×扣除税率]
④销售实耗扣税法。
即按当期销售产品中所耗用的扣除项目计算。
公式为:
本期扣除税额=∑(本期销售产品所耗用的扣除项目金额×扣除税率)
(2)凭发票注明税款抵扣办法。
新增值税实行此办法,即凭购进允许抵扣项目的专用发票上注明已征税款,作为扣除项目的已征税款,并在购进环节进行抵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