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4-17课知识点
历史七上1~19课每课知识点归纳

历史七上1~19课每课知识点归纳1.第1课:人类社会的起源人类社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主要以打猎和采集为生。
The origin of human society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ancient Stone Age, when people mainly lived by hunting and gathering.2.第2课: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奴隶制度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The slave society is an important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slavery system is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lave society.3.第3课: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封建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Feudal society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 and the feudal system is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feudal society.4.第4课: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近现代社会的主要形式,资本主义经济为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Capitalist society is the main form of modern society, and the capitalist economy has played a driving role in social development.5.第5课: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替代形式,其核心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Socialist society is an important alternative to capitalist society, and its core is public ownership and planned economy.6.第6课:古代的城市古代的城市多数由墙围城,城内有市场、衙门和寺庙等建筑。
初一(上)历史第14课知识点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皇帝:汉武帝2、张骞出使西域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第一次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意义:促进汉与西域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1)艰难险阻: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2)优秀品质:具有不屈不挠,不畏艰难,开拓进取,为国分忧,不辱使命二、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而得名):(1)开辟时间:汉武帝时(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大秦)。
(3)商品: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出,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4)地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5)意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2、海上航线(汉武帝):(1)山东朝鲜、日本(2)南海(今广东)印度半岛和斯里来卡欧洲,这条路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三、对西域的管理:1、西域都护的设置:(1)时间: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2)设立的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东汉班超出使西域:(1)东汉的班超出使西域(东汉明帝)(成语: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没有完成),开辟通往西亚的路线。
(3)班勇出使西域★★注:汉朝时中外交往的大事: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
★★当今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有:嘉峪关、敦煌莫高窟、楼兰古城遗址(新疆)、秦始皇兵马俑(陕西西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完美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中国历史第一册第1课祖国境内的原始居民【知识要点】【难点解析】1、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雷电起火,堆积物高温起火。
2、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我们都是怎样认识到的?通过考古学家考古,对远古人类遗址的残留物或骨化石进行鉴定、分析得到的。
【重点考点】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3、(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还会制作骨针。
4、(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5、人类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6、简答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①.北京人的模样保留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则与现代人基本相同.②.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石器,山顶洞人则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③.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而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④.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则生活在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里。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知识要点】[难点解析]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河姆渡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作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大汶口时期,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财富增多,氏族首领凭借权力拥有较多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重点考点]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定居)生活。
2、河姆渡居民居于(长江)流域,受湿润气候影响,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于(黄河)流域,属内陆地带,干旱地区,受气候影响,居民多住(半地穴)式房屋。
3、河姆渡居民开始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开始种(粟)。
4、列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贡献(之最)(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3)我国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完美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完美版)【知识要点】名称距今时间遗址地点体质特征工具用火获取食物社会组织思想意识元谋人170万年前云南元谋县猿形打制粗糙石器天然火采集狩猎原始人群北京人70桀商—欧洲的大秦。
交流物品:中国的丝绸、瓷器、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
作用:沟通了东西交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的发展。
(2)海上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1)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经营西域三年。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使臣安敦访问洛阳。
[难点解析]1、议一议,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东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或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2、近几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了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出汉代丝织品、钱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了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重点考点]1、新疆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公元前60)年。
当时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管辖西域事务。
2、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新疆、西亚、最后到达欧洲的大秦)。
3、开通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功劳最大的是(张骞)。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知识要点]发明创作创作人及时间成就地位或作用纸的发明西汉早期用麻做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九章算术》东汉其中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医圣”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麻沸散东汉末年华佗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地动仪东汉前期张衡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重点考点]1、我国的造纸术是(西汉早期)发明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课件

公元前119年
“冠军侯”的来历
汉武帝称赞霍去病:
“初生之犊不畏虎,你年纪轻 轻的,打起仗来就这样勇敢, 你一往无前,勇冠三军,就封 你为冠军侯吧!”
昭君出塞
音乐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 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 声五十年。” ——(现代· 翦伯赞)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满,舞文弄墨总徒劳。” ——(现代·董必武) “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 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唐· 张仲素《王昭君》)
西汉初年
规 律 综 合 国 力 决 定 民 族 关 系
:
汉武帝时期
汉元帝时期 (西汉末年)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评价
连线题
汉武帝
汉元帝
东汉王朝
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昭君出塞
西汉初年,限于国力,不得不对匈奴 实行什么政策?
A、武力讨伐
B、和亲政策
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后哪位 首领向汉称臣,订立了和好盟约?
(1)该诗前两句指什么时候的什么事?
(2)4课 匈奴的兴起及 与汉朝的和战
BC209
冒 顿 统 一 蒙 古 草 原 示 意 图
导读题
1、汉武帝时期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如何? 有何表现?
2、同汉初相比,汉武帝时为什么能反击匈奴? 3、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对当时西汉与匈奴 的关系有什么影响?
汉 武 帝 对 匈 奴 的 战 争 形 势 图
A冒顿单于 B呼韩邪单于
率兵大败北匈奴的东汉大将是 蒙恬 卫青 霍去病 窦固 窦宪
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是
A汉高祖 B冒顿单于 C呼韩邪单于
西汉对匈奴实行和亲开始于
A汉朝初期 B汉朝中期 C汉朝后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4-17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14——17课知识要点第14课一、匈奴的兴起——冒顿统一蒙古草原1、匈奴的生活:生活在蒙古草原,过着游牧生活。
2、统一: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3、经济发展:①畜牧业:兴旺发达。
②铁器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
③从汉族那里学会农耕。
匈奴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二、汉与匈奴的关系1、战——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①条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组织强大的骑兵部队。
②概况:时间公元前119年,将领卫青、霍去病,主要战役漠北战役。
③结果:夺取了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地区,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2、和——昭君出塞①背景:公元前一世纪中期,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与汉订立和好盟约。
②时间:汉元帝时,宫女王昭君出塞,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③意义:边境安定了较长的一段时间,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15课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的范围:指今天的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即今天的新疆和更远的地方。
2、目的:联络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
3、过程:第一次:时间公元前138年,西行途中被扣留10年。
第二次:时间公元前119年,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
4、结果: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
职责:总管西域事务。
设置的意义: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影响:沟通了西域和内地的交通,促进了西域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二、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①开通: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相互往来。
②路线: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2、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还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3、丝绸之路的影响: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三、汉朝的疆域与秦朝相比有何变化?说明原因。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笔记整理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笔记整理以下是一篇关于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的内容笔记整理:课题: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秦汉时期的文化背景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秦朝,汉朝则是在秦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
在文化方面,秦汉时期的思想、艺术、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中,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对古代文化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但也促进了思想上的统一。
汉朝则重视文化教育,提倡“仁义礼智信”,使得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1、思想方面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集权”思想,儒家的“仁政”、“礼治”思想等。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艺术方面秦汉时期的艺术成就也非常显著。
例如,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军事陶俑群,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此外,汉朝的画像石、画像砖等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文学方面秦汉时期的文学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例如,《史记》是世界上最早的纪传体通史之一,作者司马迁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里程碑之作。
此外,《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秦汉时期的文化影响秦汉时期的文化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一时期的思想、艺术、文学等方面的成就为中国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秦汉时期的制度建设也为后来的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例如,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被后来的朝代所沿用和发展。
最后,秦汉时期的文化也对于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影响,例如汉字的传播对于东亚地区的影响等。
四、总结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丰富多样,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背景、文化成就和文化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17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17课笔记以下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的笔记,包括了重要知识点和关键内容。
第17课:秦始皇统一六国重点知识梳理1. 秦始皇的统治政策•创立皇帝制度: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统一文字:推行“小篆”,方便政令统一和文书传递。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全国货币和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和发展。
•修建驰道和长城:修建全国的交通网络,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修建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2.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等措施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
•加强了中央集权:秦始皇的统治政策强化了皇帝的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 秦始皇的暴政与秦朝的灭亡•焚书坑儒:强制推行儒家思想,焚烧非儒家学派的书籍,坑杀儒生。
•繁重的徭役和赋税:修建长城、宫殿等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增加了人民负担。
•秦始皇的暴政引发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陈胜、吴广起义等反抗运动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4. 历史意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秦始皇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历史进程的基础。
难点解析1. 如何理解秦始皇的统治政策及其影响?•秦始皇的统治政策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事件。
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中央集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历史进程的基础。
但同时,秦始皇的暴政也引发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2. 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地位?•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措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历史进程的基础。
但同时,他的暴政也是不可忽视的,对于历史进程产生了消极影响。
因此,评价秦始皇需要全面考虑其贡献和过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14——17课知识要点
第14课一、匈奴的兴起——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生活:生活在蒙古草原,过着游牧生活。
2、统一: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3、经济发展:①畜牧业:兴旺发达。
②铁器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
③从汉族那里学会农耕。
匈奴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二、汉与匈奴的关系
1、战——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①条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组织强大的骑兵部队。
②概况:时间公元前119年,将领卫青、霍去病,主要战役漠北战役。
③结果:夺取了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地区,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2、和——昭君出塞①背景:公元前一世纪中期,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与汉订立和好盟约。
②时间:汉元帝时,宫女王昭君出塞,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③意义:边境安定了较长的一段时间,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15课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范围:指今天的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即今天的新疆和更远的地方。
2、目的:联络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
3、过程:第一次:时间公元前138年,西行途中被扣留10年。
第二次:时间公元前119年,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
4、结果: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
职责:总管西域事务。
设置的意义: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影响:沟通了西域和内地的交通,促进了西域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①开通: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相互往来。
②路线: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2、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还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3、丝绸之路的影响: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三、汉朝的疆域与秦朝相比有何变化?说明原因。
这一变化有何意义?
1、西域已经归西汉管辖。
2、原因: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与西域往来日趋频繁,西域各国纷纷依附汉朝,在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3、意义: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
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秦汉时期是怎样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的?
1、秦朝:派蒙恬北击匈奴,迁内地居民垦田戍边,修筑长城;统一东南、岭南地区,兴修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为中原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2、汉朝: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使西北边郡得到安定;派张骞出使西域,后设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第16课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书写材料的变化:商朝(龟甲、兽骨)、商周时期(青铜器)、战国(竹木简、
帛)、西汉(纸)、东汉(普遍使用纸)。
2.目前已知世界最早的纸出土于甘肃天水的一座汉墓,发明时间:西汉早期。
3.发明过程:①西汉早期:原料麻。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原料:树皮、麻头、旧鱼网,特点: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
4.意义: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
二、《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1.《九章算术》①成书时间:东汉。
②内容: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涉及到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
③意义:是一部数学名著,其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2.地动仪:①发明者:东汉的张衡。
②作用意义:能测定地震方向,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三、华佗和张仲景
1.华佗:朝代东汉,擅长外科手术。
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编制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
2.张仲景:朝代东汉,写成《伤寒杂病论》。
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四、我国秦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1、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2、经济:封建经济的繁荣。
3、文化交流: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秦汉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有哪些值得我们自豪的成就?
1、西汉时期我国已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
(我国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
)
2、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
3、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一书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其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4、东汉华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第17课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①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②主要教义:人死后能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能忍受苦难,来世就可得到幸福。
③流传:得到统治者扶持,东汉明帝时,有的地方兴建佛寺。
④影响: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道教:①兴起:时间东汉,创始人之一叫张陵,老子被称为太上老君。
②主要教义: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
③传播: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愿望,得到支持传播,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深远影响。
二、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生活在西汉武帝时期。
2.《史记》:①体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②内容:记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肯定了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大胆地评论了烃武帝的功过。
③价值: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三、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
杰出代表:陕西西安出土的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1.特点:造型精美,神态逼真。
2.价值: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