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贡献总结-教育心理学A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小学(3篇)

第1篇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知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自从接触教育心理学以来,我深刻体会到了它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以下是我对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心得体会。
一、教育心理学对教师角色转变的启示1. 从“教书匠”到“教育者”: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情感等心理需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
2. 从“管理者”到“引导者”:教育心理学强调,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引导者的身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率。
3. 从“评价者”到“激励者”: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关注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二、教育心理学对教学方法优化的启示1. 重视个体差异:教育心理学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强化情境教学: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 注重情感教育:教育心理学强调,情感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
三、教育心理学对师生关系的启示1. 建立信任:教育心理学认为,信任是师生关系的基础。
教师应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2. 沟通互动:教育心理学强调,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 尊重差异:教育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和鼓励。
教育心理学重点考查人物:奥苏伯尔

教育心理学重点考查人物:奥苏伯尔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一、意义学习的实质所谓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相反,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
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
例如,学习“等边三角形”这个新命题,应该把握“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关于三角形的表象及等边的概念,也观察过等边三角形构成的实物或图形,当他们学习这一新命题时,很自然地与他们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应的表象、观念建立起联系。
联系一旦建立,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新命题表述出来,即“任何三角形只要它们的三条边相等,它们就是等边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等等。
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概念的关键特征没变,它们引起的心理内容没变。
这样就可以说,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应观念之间建立了实质性的联系。
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例如,等边三角形的概念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三角形的概念的联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再如,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现在学习新命题“四边形内角之和等于360°”,他们可以推导出任何四边形都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那么四边形内角之和当然为360°。
这种联系是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凡类似这种联系,都是非人为性的联系。
二、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前者为影响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客观条件),后者为影响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主观条件)。
心理学经典人物-罗杰斯

外国心理学经典人物及其理论——罗杰斯:人性治疗的大师摘要:罗杰斯是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者之一,也是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创始人。
罗杰斯对人性一直持乐观态度,相信人们可以挖掘其潜能和获得幸福,这为人们了解人性提供了新视角。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特点是以患者为主导, 促使患者去认识个人的生活意义和目的, 开发自己的创造潜力。
这一疗法对当前我国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罗杰斯的生平和主要心理治疗观进行叙述总结,以加深对罗杰斯的认识。
关键词:罗杰斯生平心理治疗观来访者中心疗法自我感悟引文:卡尔·兰塞姆·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疗家,被心理学史学家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他是20世纪最卓越的,最有影响的美国心理学家之一。
罗杰斯心理治疗又称“非指导性治疗”,“以人为中心治疗”或“来访者中心治疗”。
马斯洛去世之后,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言人。
罗杰斯对心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对人格的自我理论的提出、以患者为中心疗法的创立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倡导,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其心理治疗观。
1、罗杰斯生平1902年1月8日罗杰斯生于美国伊利诺斯的奥克派克。
是家中的六个子女中的第四个,父亲是位成功的土木工程师,母亲主持家务,同时也是位虔诚基督教徒。
罗杰斯12岁的时候,全家迁至一个离芝加哥30英里的农场,在那里度过了他的青年期,由于严格的家教和繁琐的家务,卡尔变得孤僻、独立和自我约束。
1919年考入威斯康星大学,选读农业,后转修宗教,于1924年获威斯康星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在此期间,他作为“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被选派到北京学习六个月,他说,他的新的经历扩展了他的思考,于是他对自己的一些宗教基础观念开始质疑。
大学毕业后,卡尔不顾父亲的反对,与海伦·埃莉雅特(Helen Elliot)结婚,并在纽约安家。
心理学主要思想的代表人物

1、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大纲》——1903年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2、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3、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美国)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5、幼禽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现——劳伦兹(奥地利生物学家)6、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8、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埃里克森9、家庭三种教养模式——鲍姆宁10、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法国)11、斯坦福-比纳量表——推孟(斯坦福大学)12、韦氏量表——韦克斯勒(美国)13、掌握学习——布卢姆14、程序教学——斯金纳(美国)15、发现教学——布鲁纳16、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加涅17、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桑代克18、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19、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迷箱实验)——斯金纳20、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21、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苛勒22、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论——布鲁纳2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24、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25、学习成就动机驱力说——奥苏伯尔26、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27、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28、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29、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30、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耶克斯、多德森(美国)31、迁移理论共同要素说——桑代克32、迁移理论经验类化理论——贾德33、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安德森34、定势影响迁移的典型例证:“量杯”实验——陆钦斯3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36、痕迹衰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37、同化说——奥苏伯尔38、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弗洛伊德39、心智动作形成五阶段理论——加里培林(前苏联心理学家)40、心智动作形成三阶段理论——安德森41、道德发展他律道德-自律道德论——皮亚杰42、两难故事三水平六阶段论——柯尔伯格43、理性情绪疗法——艾里斯44、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教学目标分类法——布卢姆45、教师领导方式分类——勒温46、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47、教师成长三阶段论——福勒、布朗48、教师成长公式——波斯纳1.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阿特金森,麦克里兰)。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当代的儿童心理学家。
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同生物学、逻辑学以及认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研究儿童的认知、智力、思维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从而形成了"发生认识论"。
这种学说,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验方法上都有其自身的特色,成为当代儿童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学派。
这个学派以他长期从事研究工作的地点来命名,又称为"日内瓦学派"。
他对儿童心理学的重要贡献,是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他把结构主义思想引入心理学,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由于认知结构的不同水平而表现出阶段的特征。
因此,他的学说从哲学思潮的归属上来说,属于结构主义流派。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把个体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即知识形成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和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
他认为新知识乃是连续不断构成的结果。
他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适应(adaptation),即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建构,或再建心理结构的机制。
制约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
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
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或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是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因而需要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
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
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皮亚杰把表征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结构的概念称之为图式(scheme)。
图式就是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
马厚亮_精品文档

马厚亮马厚亮是一位中国华南师范大学的优秀教授,心理学界和教育领域都认可他的专业知识和贡献。
他在教育实践和心理学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并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心理学家和教育者。
本文将介绍马厚亮的生平事迹、专业成就和学术实践,以及他对中国教育和心理学领域的影响。
马厚亮于1975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
他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出杰出的学术潜力和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
马厚亮在广州的一所中学就读期间,他在心理学方向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且多次获得心理学竞赛的奖项。
这些荣誉成就鼓励了他进一步深入研究心理学,并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心理学教授。
马厚亮在华南师范大学修读心理学专业,并在该校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开始对教育心理学产生了兴趣,并决定将其作为自己未来研究的重点。
他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的卓越研究引起了其他学者和专家的关注,并进一步加深了他对这一领域的热忱。
毕业后,马厚亮加入了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并开始担任助教和讲师。
在教育实践中,他以其渊博的知识和亲切的教学风格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
他不仅注重传授基础知识,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认可,并多次荣获教学奖项。
除了教学工作,马厚亮还积极参与心理学研究。
他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涵盖了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习动力等。
他的研究成果被国内外权威期刊和会议接受和发表,并被广泛引用。
他的研究对于提升教育者和心理学家的工作效力和实践意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教育实践和学术研究之外,马厚亮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他关注教育不平等问题,并为农村地区的教育提供支持和指导。
他的公益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扬。
马厚亮被认为是中国心理学和中国教育界的杰出人物。
他的专业知识、教学和研究成果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使他成为了许多学生和专业人士的榜样。
他的成功故事激励着更多的年轻学者追求卓越,并为中国教育和心理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有关杜威的知识点总结

有关杜威的知识点总结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20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功能主义心理学和进步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社会政治、民主和道德哲学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在国际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对杜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一、生平杜威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后来移居康涅狄克州。
他曾在弗吉尼亚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哲学和心理学学位,并于188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在多所大学任教,并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实验教育学,使得他成为了一位教育革新的先驱者。
杜威早年受到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影响,后来又受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詹姆斯的心理学实验方法的影响。
他对于人类的智力和社会进步,以及科学方法的发展都保持着极大的兴趣,这些思想都在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有所体现。
二、教育理论1.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杜威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技能,使其在社会中能够发挥作用。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与现实紧密结合的过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实际技能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杜威强调实践教育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提倡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结合。
2. 经验主义教育理论杜威的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经验和实践是教育的基础,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体验。
因此,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问题解决,以此促进其全面发展。
3. 民主教育理论杜威认为,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和公民道德的重要工具,他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对社会责任感。
他强调学校应该是一个民主社会的缩影,学生应该参与学校的组织和管理,以此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民主意识。
三、心理学理论1. 功能主义心理学理论杜威是功能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于心理过程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心理功能的目的和作用,而不是其结构和机制。
教育学心理学重要人物及理论

教育学心理学重要人物及理论姓名国籍主要理论及观点廖世承中国年《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章志光中国年提出品德形成的三维结构理论模型即品德是一个动态过程,可以从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定型结构来认识李吉林中国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桑代克美国年出版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学习理论之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联结学习: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试误成功条件: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3.教育心理学体系(现代教育心理学)和联结主义学习心理学创始人,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4. 学习迁移理论之联结主义的相同要素说(代表人物:桑代克、伍德沃斯)桑代克:相同要素说,即学习上的迁移是相同联结的转移。
伍德沃斯:共同成分说,即两种学习活动含有共同成分,则发生迁移,学习也就更容易。
以刺激——反应联结理论为基础。
只有当学习情景和迁移情景存在共同成分时,才能产生迁移。
即材料相似性是决定迁移的条件5.现代教育测验之父6.智力水平越高,迁移越大。
7.问题解决理论之试误说,又称联结说——(猫“迷箱”实验)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刺激情境与适当反应之间的联结完成的,联结的建立是通过尝试错误完成的。
贾德美国1.学习迁移理论之机能心理学的经验泛化说—“水下击靶”实验他认为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
概括就等于迁移,原理、法则等概括化的理论知识对迁移作用很大。
沃尔夫德国1.学习迁移理论之官能心理学的形式训练说他把迁移的实质理解为新的官能经训练而发展,认为促进迁移的条件与学习内容无大关系而偏重于形式。
韦特海默苛勒德国1.学习理论之认知派学习理论——格式塔的顿悟学习理论(黑猩猩取香蕉实验):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是突然察觉到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