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启示
动物行为的社会认知心理学基础与机制

动物行为的社会认知心理学基础与机制动物行为一直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过去,人们更多地关注动物的本能行为和环境适应性,而忽视了动物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近年来,随着社会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动物的行为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社会认知。
本文将探讨动物行为的社会认知心理学基础与机制。
一、社会认知心理学的概念社会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如何理解、评价和反应社会环境的心理学分支。
它主要关注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认知过程,揭示动物在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中的认知能力和行为特征。
二、动物的社会认知能力科学家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许多动物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社会认知能力。
例如,灵长类动物具有独到的社会认知能力,它们能够识别其他成员的表情和声音,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合作和冲突的判断。
鸟类也展现了出色的社会认知能力,它们能够通过观察其他鸟类的行为,从中获取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决策。
三、社会认知的基本原理社会认知的形成离不开一些基本的认知原理,包括观察学习、模仿学习和共情能力。
1. 观察学习动物通过观察他们的群体成员来学习和适应社会环境。
例如,研究发现,猕猴能够通过观察其他成员打开食物容器的方法,学习到如何取得食物。
观察学习不仅帮助动物获取食物和逃脱危险,还有助于建立社会关系和解决社会冲突。
2. 模仿学习动物有模仿能力,能够根据他们观察到的行为来自我改变和学习。
这种行为表明动物具备一定程度的认知能力,并且能够根据环境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例如,研究发现,猩猩可以通过观察人类使用工具来学习使用工具。
3. 共情能力共情是指动物能够感受到其他个体的情绪状态,并对其进行情感上的共鸣。
共情能力对于建立和维持群体内部的社会关系非常重要。
例如,一些灵长类动物在观察到其他个体受到伤害或遭受威胁时会表现出同理心,并展示出安慰和保护的行为。
四、动物社会认知的神经机制研究表明,动物社会认知行为背后存在着一系列的神经机制。
其中,托马斯-霍夫曼大脑模型提供了动物社会认知的一种解释。
心理学中动物意象的象征意义

心理学中动物意象的象征意义心理学中的动物意象是指人们在心理过程中将动物作为符号或象征的一种心理现象。
动物在心理学中被广泛运用于梦境解析、人格研究、性格分析等领域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动物意象及其象征意义的解读。
1.狮子:狮子是勇气、力量和领导力的象征。
在心理学中,狮子通常代表着自信、决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梦中出现的狮子可能表示者需要面对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勇气和毅力来克服。
2.狼:狼往往被视为野性和独立的象征。
在心理学中,狼还代表着群体和社交关系的重要性。
梦中出现的狼可能意味着个体需要更加注重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或者需要更好地管理自己的野性情绪。
3.鸟:鸟是自由、智慧和灵性的象征。
在心理学中,鸟表示着个体追求灵魂的自由和内心觉醒的渴望。
鸟的种类和行为也会给出不同的象征意义,如鹰代表高傲和独立,乌鸦代表智慧和预兆。
4.蛇:蛇在心理学中具有复杂的象征意义。
在许多文化中,蛇被视为肉体和精神的启示者。
蛇在梦境中的出现可能暗示者自我发现或疗愈的需要。
蛇也可以象征着欺骗、威胁或潜意识的需求。
5.猫:猫通常被视为神秘、独立和自我保护的象征。
在心理学中,猫可代表内在的智慧和直觉能力。
梦中出现的猫可能意味者需要更多地关注自己内在的感受和直觉,或者需要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界限。
6.象:象被认为是智慧、力量和记忆的象征。
在心理学中,象可以表示个人的过去经验和记忆。
梦中出现的象可能意味者需要回顾过去的经验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7.虎:虎是力量、野性及独立的象征。
在心理学中,虎代表个体内在的力量和资质。
梦中出现的虎可能代表者内在力量的觉醒和追求。
同时,虎也可以意味着野性和冲动的面貌。
8.鲨鱼:鲨鱼被视为强大、冷酷和无情的象征。
在心理学中,鲨鱼代表着个体面临的潜在威胁或困难。
梦中出现的鲨鱼可能表示者面临其中一种恐惧、焦虑或挑战。
动物意象在心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情绪。
通过解读动物象征的意义,人们可以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在世界并进行个人成长。
动物行为的进化心理学机制解析

动物行为的进化心理学机制解析动物行为一直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实验,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动物行为背后的进化心理学机制。
本文将从动物的求偶行为、繁殖策略和社会行为等方面,探讨动物行为的进化心理学机制。
一、求偶行为的进化心理学机制在动物世界中,求偶是繁殖的关键环节。
动物的求偶行为受到许多进化心理学机制的驱动。
首先,雄性动物通常会展示出华丽的外貌和行为来吸引雌性。
这是因为雌性在选择配偶时会优先选择具有较好基因质量的雄性,以提高后代的生存能力。
例如,雄性孔雀通过展示自己的羽毛来吸引雌性,这种行为是基于雌性对美丽羽毛的偏好。
其次,雄性动物之间也会进行竞争,以争夺雌性的配偶权。
这种竞争行为源于雄性动物对资源的争夺,例如领地、食物等。
这种竞争行为有助于筛选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雄性,提高后代的生存机会。
二、繁殖策略的进化心理学机制动物的繁殖策略也受到进化心理学机制的影响。
不同的动物会采用不同的繁殖策略,以提高后代的生存能力。
一种常见的繁殖策略是多配偶制。
雄性动物倾向于与多个雌性交配,以增加自己的后代数量。
这种繁殖策略可以最大程度地传递自己的基因,提高后代的生存机会。
然而,对于雌性来说,选择合适的配偶也是至关重要的。
雌性动物通常会选择具有较好基因质量的雄性交配,以提高后代的生存能力。
另一种繁殖策略是一夫一妻制。
某些动物会选择一生只与一个配偶交配,以确保后代的照顾和保护。
这种繁殖策略在保证后代生存的同时,也增加了配偶间的亲密关系。
三、社会行为的进化心理学机制动物的社会行为也受到进化心理学机制的调控。
动物在群体中的行为往往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和繁殖成功率。
例如,许多动物会形成群体,以共同抵御捕食者的威胁。
这种群体行为有助于提高个体的生存机会,减少被捕食的风险。
此外,动物之间也会展示出合作行为,以获得更多的资源。
例如,狮子群会共同狩猎,以提高猎物的获取率。
这种合作行为有助于增加个体的食物供应,提高生存能力。
动物活动行为的意义与心理机制解析

动物活动行为的意义与心理机制解析动物是地球上最丰富多样的生命形式之一,它们以各种方式与环境互动,并展示出各种活动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还反映了动物的心理机制和适应能力。
本文将探讨动物活动行为的意义和心理机制,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奇妙的生命体。
一、求偶行为的意义与心理机制求偶行为是动物世界中常见的行为之一,它是为了寻找伴侣、繁殖后代而展示的行为。
不同物种的求偶行为形式各异,有的动物通过展示自身的美丽羽毛或鲜艳色彩来吸引异性,有的则通过发出特定的声音或释放特殊的气味来吸引异性。
求偶行为的意义在于保证物种的繁衍和生存。
通过选择最合适的伴侣,动物能够提高后代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而求偶行为的心理机制主要涉及性激素的分泌和神经系统的调节。
例如,雄性动物在求偶时会分泌大量的雄性激素,如睾酮,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二、捕食行为的意义与心理机制捕食行为是动物为了获取食物而展示的行为。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捕食方式,有的动物通过追逐猎物来捕食,有的则通过伏击和埋伏来捕食。
捕食行为的意义在于维持食物链的平衡和物种的生存。
通过捕食其他生物,动物能够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并且控制猎物数量,避免过度繁殖。
捕食行为的心理机制主要涉及觅食行为的调节和食欲的控制。
例如,动物会通过嗅觉和视觉来寻找食物,并通过食欲中枢的调节来控制进食的频率和数量。
三、社交行为的意义与心理机制社交行为是动物为了与同类进行互动而展示的行为。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社交方式,有的动物形成群体或群落,有的则形成简单的社会结构。
社交行为的意义在于促进物种的合作和协调。
通过社交行为,动物能够分享资源、互相帮助、提高生存能力。
社交行为的心理机制主要涉及社会认知和社会学习。
例如,动物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其他同类的行为来学习和适应社会环境。
四、迁徙行为的意义与心理机制迁徙行为是动物为了寻找适宜的生存环境而展示的行为。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迁徙方式,有的动物通过陆地迁徙,有的则通过水域或空中迁徙。
动物行为心理解读

动物行为心理解读动物的行为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人们试图通过观察和解读动物行为,来理解动物的心理状态和内在思维。
本文将探讨动物行为的心理解读方面,并通过一些案例来说明。
一、行为与欲望动物的行为与其内在的欲望密切相关。
比如,母猫在猫咪们出生的时候会表现出非常亲切和守护的行为,这是因为她的欲望是保护自己的后代。
同样地,很多动物会表现出寻找食物的行为,这是因为他们的欲望是满足自己的饥饿感。
二、行为与情绪动物的行为也与其情绪有很大的关系。
当它们感到开心和满足时,会表现出活泼、欢快的行为,例如小狗摇尾巴、跑跳等。
而当它们感到恐惧或者受到威胁时,会表现出害怕、躲避的行为,例如老鼠会迅速躲进洞穴里。
三、行为与社交动物的行为与社交也密不可分。
很多动物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它们会通过行为来表达彼此之间的关系。
例如,猴子之间会通过相互的挠痒、梳理毛发来加强彼此的联系。
此外,一些动物还会通过行为来展示自己的优势地位,例如雄性狮子会通过咆哮和拍打地面来宣示自己的领地和威严。
四、行为与学习动物的行为与学习也有密切的联系。
动物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这被称为社会学习。
例如,鸟类会通过模仿其他鸟类的鸣叫来学会自己的叫声。
此外,一些动物还会通过试错的方式来获得经验并改变自己的行为。
五、行为与适应动物的行为还与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关。
一些动物会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例如在寒冷的冬季,一些动物会进入冬眠状态以节省能量。
此外,一些动物还会通过建筑巢穴、建立地标等行为来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
总结:通过对动物行为的心理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的内心世界和生存状态。
动物的行为与其欲望、情绪、社交、学习和适应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观察和解读这些行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动物并保护它们的生态环境。
动物心理学研究动物的行为和心理特征

动物心理学研究动物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动物心理学是研究动物行为和心理特征的科学领域。
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和心理反应,心理学家试图理解动物的思维、情感和学习能力,以及它们与人类心理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本文将介绍动物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要理论和案例研究,以及其对人类的启示。
一、动物行为的观察和记录动物心理学通过观察和记录动物的行为来研究它们的心理特征。
研究者可以利用摄像机、观察笔记等工具来记录动物的行为表现,还可以使用实验设备来观察和测量动物的反应和行为特征。
同时,动物心理学家还会借助电脑和其他技术手段对观察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以获取更准确的结果。
二、动物行为的测试和实验为了更好地了解动物的心理特征,研究者经常会设计各种测试和实验来观察和测量动物的认知和情感能力。
例如,研究者经常使用迷宫实验来测试动物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
在迷宫中,动物需要通过记忆和空间导航找到出口,从而考察它们的空间意识、学习和记忆能力。
另外,研究者还经常使用条件反射实验来观察动物的条件学习和情绪反应。
例如,研究者可以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实验,让动物在某种刺激出现时产生特定的反应,以研究动物对刺激的学习和情感反应。
这些实验可以揭示动物内心的感受和心理过程。
三、动物行为的社会性和情感动物心理学还研究动物的社会性和情感特征。
许多动物,如灵长类动物和一些鸟类,都具有较复杂的社会结构和行为规范。
研究者通过观察和记录动物之间的社交行为,分析它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情感交流,进而了解动物之间的心理和情感特征。
此外,动物的情感表现也是动物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例如,许多动物会表现出对亲近伙伴的依恋和情感交流,以及对环境的喜好和厌恶。
研究者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和生理反应,了解它们的情感状态和心理体验。
四、动物心理学的意义和启示动物心理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动物的行为和心理特征,还对人类的心理学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动物和人类的心理差异和相似性,了解人类心理的进化和发展。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动物行为和比较心理学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动物行为和比较心理学人类作为一种高度进化的物种,在行为特征和心理机制方面与其他动物存在着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心理学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类行为的框架,并通过比较心理学的方法帮助我们研究和比较不同物种的心理过程。
本文将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探讨人类动物行为和比较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动物行为的重要性动物行为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动物的感知、认知、情感和行动等方面。
通过研究动物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与环境的交互关系,揭示动物适应环境的机制,以及动物与其他物种的互动。
此外,对于人类而言,研究动物行为也可以为我们解决一些与人类心理和行为相关的问题提供参考。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行为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行为研究主要关注人类的心理和认知过程。
心理学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法来揭示人类的感知、思维、情感和行动等方面的规律。
通过心理学视角,我们可以深入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情感体验和行为反应,为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行为等领域提供理论和实证基础。
三、比较心理学的方法比较心理学是一种跨物种比较研究的方法,主要关注不同物种之间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通过比较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探讨动物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情感体验以及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特点。
这种跨物种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动物和人类在某些心理过程上的共性和差异。
四、人类动物行为的比较研究在心理学视角下,人类和动物之间的行为比较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成果。
例如,通过比较人类和灵长类动物的社会行为,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起源和发展。
通过比较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认知能力,我们可以揭示出人类独特的思维特点和智力水平。
此外,通过比较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的情感体验和人类的情感表达。
五、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动物行为和比较心理学对于很多应用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行为学与心理学研究

动物行为学与心理学研究动物行为学与心理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却有着紧密的联系。
动物行为学研究的是动物的行为模式和动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反应,而心理学研究的是动物和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了不同种类的动物,从昆虫到哺乳动物,每个物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行为特征。
通过观察和记录动物的日常行为,动物行为学家可以了解动物是如何适应环境和进行社交互动的。
他们可以通过观察来收集数据,然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得出结论。
心理学则关注动物和人的内在心理过程。
心理学家通常通过实验来研究不同的现象,例如记忆、学习和情绪。
他们会设计实验来观察动物和人的行为变化,并通过分析数据来揭示动物和人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家也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例如问卷调查和脑部扫描技术,来进一步了解动物和人的思维和情感。
然而,尽管动物行为学和心理学有着不同的研究领域和方法,它们之间仍然有着相互关联的部分。
例如,动物行为学家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动物的行为,为心理学家提供关于动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模式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研究动物的学习、记忆和情感。
另一方面,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也对动物行为学有所贡献。
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可以帮助动物行为学家更好地理解动物的心理过程。
例如,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动物也有记忆和学习的能力,这对于动物行为学家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动物行为学家可以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来设计更加贴近动物认知能力的实验,从而更好地了解动物是如何学习和记忆的。
除了在研究领域上的联系外,动物行为学和心理学还有一个共同点是它们的研究目标都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动物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通过理解动物的行为和心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动物的权益、改善动物的生活条件,并为人类和动物之间的互动提供指导。
总结起来,动物行为学和心理学是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
虽然它们在研究领域和方法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致力于理解动物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通过互相借鉴和合作,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动物世界,并从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启示
很多有关人类心理的研究,都是通过对动物行为的了解而得到的。
那么,奇妙的动物世界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暴怒的野马
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靠吸食动物的血液生存。
它们貌不惊人,体量细小,却是身强力壮的野马的天敌。
它们在野马的腿或头上爬来爬去,用尖利的牙齿咬破野马厚厚的皮肤,然后吸食血液,一直到吸饱之后,才肯飞走。
深受其害的野马不能容忍吸血蝙蝠的骚扰。
它们愤怒蹦跳,拼命狂奔。
然而很多野马却在这种暴怒、狂奔和流血之中,无可奈何地丧命了。
解析:其实,吸血蝙蝠吸食的血量对野马来说微不足道,远构不成致命威胁。
那么野马为何毙命呢?这要归咎于它的“情绪炸弹”。
人类也有自己的情绪炸弹。
盛怒之下,人极有可能做出冲动而冒失的行动,犯下无法弥补的过失。
日常生活中,一些原本无足轻重的伤害,都可能会像吸血蝙蝠一样,引爆我们的情绪炸弹。
求死的小白鼠
行为学家克拉特曾做过一个实验:在水池中心放入一只小白鼠。
虽然水面很大,但仍在小白鼠游泳能力所及范围之内。
小白鼠落水后,没有急于游动,而是一边转圈,一边发出吱吱的叫声。
原来,它是在利用鼠须测定方位。
叫声传到水池边沿,声波反射回来,被鼠须测到,水池大小、自己所在位置、离池边的距离就胸中有数。
于是小白鼠不慌不忙地朝着一个方向游去,安全迅速地抵达水池边沿。
几次实验它都安然无恙。
然而另一只被剪掉胡须的小白鼠却不是这样。
尽管也在水里转圈,发出吱吱的叫声,然而没有了鼠须这个“方位探测器”,它就不知道水池边沿其实离自己很近,认为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游出去。
小白鼠干脆放弃了努力,几分钟后沉至水底毙命。
解析:动物在生命彻底无望的前提下,往往会强行结束自己的生命,即“意念自杀”。
意念也是一种本能。
有人统计了乳癌患者的存活率,发现很多有顽强求生愿望的患者能顺利战胜癌症,而一些悲观的患者即使手术成功也会相继死去。
因此,意念在癌症的治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安全的鲨鱼
鲨鱼极具攻击性,捕杀猎物凶悍快捷,被称为“水中之王”。
鲨鱼的牙齿令人生畏,能将两厘米厚的钢板切开。
鲨鱼行动起来悄无声息,海边游泳的人稍不留神就会遇上。
一旦被鲨鱼发现,侥幸逃生者为数极少。
海洋生物学家罗福特发现,人在遇到鲨鱼时,常常因为害怕而心跳加快,而鲨鱼正是通过这种快速心跳的感应波来发现猎物。
所以只要见到鲨鱼时心情坦然,就会很安全。
即使它不小心触到了我们的身体,也不会发起任何进攻,而是马上游走去寻找别的猎物了。
解析:鲨鱼是恐惧的象征。
它就像一把扣动了扳机的枪,射中了我们内心中装满恐惧的黑盒子。
当恐惧迅速充溢我们的身体时,我们的躯体就会泄露我们内心的秘密。
只有当我们有能力在内心中建立和谐与平静,消除恐惧与紧张,才可能开始幸福的生活。
所以,战胜对手最大的关键是——战胜自己。
自我放弃的跳蚤
动物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将一只跳蚤放进一个没有盖子的杯里,结果它轻而易举从杯中跳了出来。
第二次,他们用玻璃盖住了杯口。
于是,跳蚤每次往上跳都撞到玻璃盖,无法跳出。
过了些时候,动物学家把玻璃盖拿开,跳蚤也只能跳到杯盖的高度,而不能跳出杯子。
动物学家又继续降低杯盖的高度,结果跳蚤也随之不断降低起跳的高度。
一段时间后,跳蚤几乎放弃了起跳,待在杯底不跳了。
解析:跳蚤不再做任何努力,也不是完全消极,毕竟它适应了新环境。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外界的阻碍消失后,跳蚤仍不能恢复原有的生存能力,就是一件悲哀的事了。
人类行为也有相似之处。
在消极状态下,人们会对自己的能力进行重新定义—“我没办法”、“努力没用”、“环境太恶劣”、“没人帮我”,等等。
一旦彻底放弃,当然更不会有改变的动力和奇迹出现,就像跳蚤再也不会跳出杯盖的高度。
固执的毛毛虫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上摆放了一些毛毛虫,让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圈。
与此同时,在离花盆6英寸远的地方,撒了一些它们最喜欢吃的松针。
由于毛毛虫天生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因此它们一只跟着一只,绕着花盆边一圈圈地爬行。
时间慢慢过去,1分钟、1小时、1天……毛毛虫就这样固执地兜着圈子。
7天7夜之后,它们饥饿难当,精疲力竭,全死了。
解析:看似努力求生,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杀”。
这种习惯与本能的冲突,也体现在人类心理现象中。
很多心理问题伴随的症状,表面看可以带来巨大的好处。
比如一个不愿上学的孩子,可以得到父母的超级关心;一个不停自我责备的人,可以阻止别人对他的责备;一个强迫症患者的仪式行为,可以暂时缓解其内心的痛苦……然而与此同时,这些行为定式又会带来更深的痛苦。
怎样才能不做生活中的毛毛虫?其实,只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打开这种固定的模式,就可以看到另一种全新的局面,好好地活着。
动物睡眠习惯的启示
几内亚狒狒通常在树顶上睡觉。
它们的睡姿很奇特:屁股坐在自己的脚跟上。
这种睡姿有助于它们在睡着的时候仍保持警觉。
人们还观察到,狒狒会用打呵欠的方式来恐吓它们的敌人。
启示:生活多么美好。
为了留住生命来享受生活,睡得不那么舒服也是值得的。
睡鼠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冬眠。
它们一年要睡6个月,如果天气很凉爽,它们还会睡得更长。
冬眠期间,有时它们会短暂醒来,吃一些事先就储备在身边的食物。
启示:家有粮食,就能睡个安稳觉。
榛睡鼠是睡鼠的一种。
它们可以把自己平衡在树枝上睡很久(它们选择的树木通常是自己熟知的树木),只要树枝一颤动,它们就会惊醒。
醒着的时候,大部分时间它们都是在树枝上觅食。
它们宁可绕许多弯路,也不会下到地面,让自己暴露于危险之中。
启示:为了安全,有时候必须得走弯路。
青蛙是为人类最为熟知的冬眠者之一。
比如,北方豹蛙就是呆在冰面之下的湖底过冬。
它们在湖底的深水处安静地呆着。
青蛙的身上有一些保护身体的天生的防冻化学物质,有些种类的青蛙甚至可以在冻僵、没有心跳和呼吸几周之后还活着。
启示:沉寂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才能。
只要有才,终会迎来解冻时刻。
史温氏夜鸫也叫树鹨,是一种躯体中等大小的鸠类,白天的时候,它会打几百次盹,但每次只有几秒钟。
在迁徙过程中,这种”迷你觉”对这种有迁徙习惯的鸟类的体能恢复很有帮助。
启示:劳逸结合很重要,否则在人生的中途就会出现危险。
“劳”要有度,“逸”也要有度。
海豚和其他大型海洋哺乳动物随时都会睁着一只眼睛、保持一半头脑清醒,以保持呼吸所需的一定程度的清醒,并留意那些可能出现的危险。
它们睡觉的时候,只有一侧的脑半球进入慢波的睡眠状态。
这种不同寻常的睡觉技术可以让海豚对天敌随时保持警惕。
启示:做事多留个心眼是没有错的。
绿头鸭睡觉的时候总是排成一排。
通过观察,人们发现处在队伍前后端的往往都是哨兵。
设置哨兵,是为了让中间的同伴更安稳地睡觉。
启示:与人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真是太重要
了。
最终,得益的是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