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救援—《生理学》名词解释——[人卫版].[期末考试用].[英文字母顺序]简单排版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一)诸论1.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2.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3.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4.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5.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6.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7.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8.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9.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0.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1.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2.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3.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1.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2.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3.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4.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5.局部电位:由于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和少量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的主动反应叠加尔形成的。
6.终板电位:在神经-肌接头处,由于ACH与受体接合,使终板膜上钠离子内流大于钾离子外流尔形成的去极化电位。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兴奋性(excitability):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并产生反应的能力。
2、阈值(threshold):在实际测量中,常把刺激作用的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把刚刚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3、外环境(external environment):人体所处的不断变化着的外界环境成为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机体内部细胞直接生存的周围环境是细胞外液,生理学中将细胞外液成为机体的内环境。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和血浆。
5、稳态(homeostasis):正常功能条件下,机体内环境的各项理化因素(如温度、酸碱度、渗透压、各种离子和营养成分浓度等)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
我们把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成为稳态。
6、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有多种不同的方式,主要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行为调节和免疫调节。
7、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是体内最重要、最普遍的一种调节方式,它是通过神经系统各种活动实现的。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调节方式是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成为反射(reflex)。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reflex arc)。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8、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通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的作用对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过程称为体液调节。
9、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细胞和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一种调节方式。
它是由于细胞和组织器官自身特性而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例如心肌的自身调节和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等。
10、行为调节(behavioral regulation):是指人们通过行为活动或行为方式的变化,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活动规律,从而对个体健康或疾病产生重要影响的调节方式。
普大护理专业《生理学》期末考试7卷

普大护理专业《生理学》期末考试7卷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2008级普大护理专业《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7号卷)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静息电位:2.心动周期:3.通气/血流比值:4.水利尿:5.脊休克: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0空,每空0.5分,共20分)1.根据反馈作用的不同将其分为和两种,在人体机能的调节中反馈最为常见。
2.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兴奋神经递质是,可被水解而迅速失活。
3.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称血细胞比容,正常男性为 ,女性为。
严重贫血时血细胞比容 , 大面积烧伤病人血细胞比容。
4.体内的抗凝物质主要有和。
5.心肌组织的生理特性有、、和。
6.我国正常成人收缩压为 mmHg ,舒张压为 mmHg 。
7.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位于,包括、和。
8.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和。
9.胃液的成分主要有、、、。
10.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节后纤维释放__________,作用于消化器官上的_______受体,使消化管运动____________,消化液分泌____________。
11.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个环节。
12.小脑的功能有、、。
13.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会使脂肪出现不均匀分布,以至呈现出___________的特殊体形。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将正确答案填写在下面答题卡上)A.兴奋性是一切生物体对环境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B.兴奋性的高低可因组织细胞的不同而不同C.只有可兴奋组织才有兴奋性D.兴奋性的高低可用阈强度来衡量2.破坏蛙的脊髓,用1%硫酸滤纸片刺激蛙腹部皮肤,搔扒反射消失,其原因是 A.感受器受损 B.中枢受损 C.效应器受损 D.传入神经受损3.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过程的是A.排尿反射B.血液凝固C.降压反射D.分娩 4.所谓膜的去极化表现为A.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B.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C.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D.经历C 项变化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 5.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是A.横管B.纵管C.三联体D.终池6.0.9%NaCl 溶液和10%葡萄糖溶液对人细胞内液来说A.两者都是等渗溶液B.前者是等渗溶液后者是高渗溶液C.前者是低渗溶液后者是等渗溶液D.两者都是高渗溶液 7.巨红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缺少A.铁B.蛋白质C.维生素B 12和叶酸D.维生素C 8.血液中存在的最重要的抗凝物质为A.肝素和抗凝血酶ⅢB.柠檬酸钠C.前列腺素D.纤维蛋白溶解酶 9.父母都是A 型血,其子女可能是A.O 型B.A 型C.二者都可能D.二者都不可能 10.下列哪种情况能使试管中的血液加速凝固A.加入肝素B.将血液置于有棉花的试管中C.血液中加入草酸钾D.将试管置于冰水中 11.小血管损伤后,生理性止血过程包括A.受损小血管收缩B.血小板聚集形成止血栓C.受损局部血液凝固形成血凝块D.以上都对 12.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内压力最高的时期是A.等容收缩期末B.心室收缩期末C.快速充盈期末D.快速射血期末 13.心输出量占下列哪个容积的百分数,称为射血分数A.回心血量B.每分输出量C.心室收缩末期容积D.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系、部班级姓名学号考场 --------------------------------------------------密----------------------------------封------------------------------------------线----------------------------------------14.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是下列哪些离子跨膜流动的综合结果A.Na+内流,Cl-外流B.Na+内流,K+外流C.Na+内流,Cl-内流D.Ca2+内流,K+外流15.当血流通过下列哪一部位时,血压的降落最大A.主动脉和大动脉B.小动脉和微动脉C.毛细血管D.微静脉和小静脉16.舒张压的高低的主要反映A.搏出量的多少B.心率的快慢C.外周阻力的大小D.大动脉管壁弹性17.右心衰竭时组织液生成增多而致水肿,主要原因是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B.毛细血管血压增高C.组织液静水压降低D.淋巴回流受阻18.传导速度最快的心肌细胞是A.窦房结细胞B.心房肌C.普肯野纤维D.心室肌19.心交感神经兴奋后,可引起A.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力减弱B.心率加快、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力减弱C.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减慢、心肌收缩力增强D.心率加快、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20.关于平静呼吸的描述,下列哪项错误A.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B.吸气时膈肌收缩C.呼气时呼气肌收缩D.呼气时胸骨和肋骨回复原位21.呼吸的基本节律产生于A.延髓呼吸神经元B.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C.脑桥呼吸中枢D.下丘脑22.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由肺泡Ⅱ型上皮细分泌B.使肺顺应性增加C.可增加肺泡液体层表面张力D.使大小肺泡容积稳定23.调节呼吸的最重要体液因素是A.动脉血中[H+]变化B.动脉血中P O2变化C.动脉血中HCO3-浓度变化D.动脉血中P CO2变化24.肺牵张反射的意义是A.增加肺通气量B.减少肺通气量C.抑制呼气,兴奋吸气D.终止吸气,发生呼气25.三种主要食物在胃中排空的速度由快至慢的顺序排列是A.糖类,蛋白质,脂肪B.蛋白质,脂肪,糖类C.脂肪,糖类,蛋白质D.蛋白质,糖类,脂肪26.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是A.紧张性收缩B.蠕动C.分节运动D.集团蠕动27.在一昼夜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A.清晨2~6时B.晚上24时以前C.下午2~6时D.上午8~12时28.安静时产热量最大的器官是A.肾脏C.肝脏D.脑29.肾小球滤过率是指A.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B.一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C.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尿量D.一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尿量30.促进抗利尿激素释放的因素是A.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C.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D.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31.大量出汗导致尿量减少的原因是A.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B.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C.醛固酮分泌增加D.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32.原尿同血浆的主要区别是原尿中缺少了A.葡萄糖B.尿素C.蛋白质D.无机盐3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哪种离子在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加A.Ca2+B.Cl-C.K+和Cl-,尤其是Cl-D.Na+和K+,尤其是Na+34.M受体的阻断剂是B.美洲箭毒C.六羟季铵D.酚妥拉明35.心绞痛时,牵涉痛的部位在A.腹股沟区B.上腹部或脐区 C .右下腹 D.心前区和左臂尺侧36.有关脑干网状结构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既有抑制作用也有加强作用B.脑干网状结构的易化作用也有赖于高级中枢的存在C.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可导致去大脑僵直D.脑干网状结构的抑制作用有赖于高级中枢的存在37.使机体处于睡眠状态是损伤或阻断了A.上行激活系统B.脊髓上行传导纤C.特异性投射系统D.皮质脊髓束38.幼儿时生长素分泌不足可导致A.呆小症B.巨人症C.侏儒症D.肢端肥大症39.胰岛素分泌过少会导致出现A.向心性肥胖B.糖尿病C.粘液性水肿D.水中毒40.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是A.降低血钙,降低血磷B.升高血钙,升高血磷C.降低血钙,升高血磷D.升高血钙,降低血磷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突触传递的特征。
生理学名词解释(含答案)

1.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在一个闭环系统中,控制部分活动受受控部分反馈信号〔Sf〕的影响而变化,假设Sf为负,则为负反馈。
其作用是输出变量受到扰动时系统能及时反应,调整偏差信息〔Se〕,以使输出稳定在参考点〔Si〕。
2. homeostasis〔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之中到达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为稳态。
3. Autoregulation: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和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4. Paracrine:旁分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细胞外液扩散而作用于临近靶细胞的作用方式。
5. 局部电位: 由阈下刺激引起局部膜去极化〔局部反应〕,引起邻近一小片膜产生类似去极化。
主要包括感受器电位,突触后电位及电刺激产生的电紧张电位。
特点:分级;不传导;可以相加或相减;随时间和距离而衰减。
6. 内向电流:指细胞膜激活时发生的跨膜正离子内向流动或负离子外向流动。
7. fluid mosaic model:液态镶嵌模型,是有关膜的分子结构的假说,内容是膜的共同特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其中镶嵌有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8. 跳跃式传导:有髓纤维受外加刺激时,动作电位只能发生在相邻的朗飞结之间,跨髓鞘传递。
9. 膜片钳:用来测量单通道跨膜的离子电流和电导的装置。
10. 后负荷:指肌肉开始收缩时遇到的阻力。
11. 横桥:肌凝蛋白的膨大的球状部突出在粗肌丝的外表,它与细肌丝接触共同组成横桥结构。
它对肌丝的滑动有重要意义。
12. 后电位:在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前,膜两侧电位还要经历一些微小而较缓慢的波动,称为后电位。
13. Chemical-dependent channel:化学门控通道能特异性结合外来化学刺激的信号分子,引起通道蛋白质的变构作用而使通道开放,然后靠相应离子的易化扩散完成跨膜信号传递的膜通道蛋白。
生理学名词解释 (2)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兴奋性(excitability):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并产生反应的能力。
2、阈值(threshold):在实际测量中,常把刺激作用的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把刚刚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3、外环境(external environment):人体所处的不断变化着的外界环境成为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机体内部细胞直接生存的周围环境是细胞外液,生理学中将细胞外液成为机体的内环境。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和血浆。
5、稳态(homeostasis):正常功能条件下,机体内环境的各项理化因素(如温度、酸碱度、渗透压、各种离子和营养成分浓度等)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
我们把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成为稳态。
6、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有多种不同的方式,主要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行为调节和免疫调节。
7、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是体内最重要、最普遍的一种调节方式,它是通过神经系统各种活动实现的。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调节方式是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成为反射(reflex)。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reflex arc)。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8、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通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的作用对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过程称为体液调节。
9、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细胞和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一种调节方式。
它是由于细胞和组织器官自身特性而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例如心肌的自身调节和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等。
10、行为调节(behavioral regulation):是指人们通过行为活动或行为方式的变化,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活动规律,从而对个体健康或疾病产生重要影响的调节方式。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生理学第一章1、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P5)《2、homeostasis:是指动态平衡,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P4)《3、internal environment :是内环境,生理学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4、生物节律:生物体内各种功能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各种变化能按一定时间规律周而复始的出现叫做节律,性变化,而变化的节律叫做生物节律。
《5、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周期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P7)《6、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性。
(百度百科)第二章1、易化扩散:又协助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物质,如氨基酸、糖、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着浓度梯度或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不消耗A 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2、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成为细胞的兴奋性。
(P34)《3、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前负荷决定了肌肉收缩前的长度。
(P41)《4、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指生物体内在载体介导下消耗能量,将某些物质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的一种运输方式称为主动转运。
(13)《5、阈电位(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必须是使膜发生去极化的刺激,而且还要有足够的强度是膜去极化到膜电位的一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P33)《6、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P22)《7、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可兴奋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与答案F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与答案F本科《生理学》期终考试试卷(2008年1月16日)(临医、心理、临药、预防专业)题型名词解释选择题问答题总分分值186022100得分总得分一.名词解释(3′× 6 =18 分)1.blood coagulation2.facilitated diffusion3.threshold strength4.cardiac output5.dark adaptation6.γ -rigidity二.选择题(1′× 60 =60 分)1.能引起生物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统称为:A.反射B.兴奋C.刺激D.反应E.阈值2.机体内环境的homeostasis是指:A. 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B.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C.细胞内液化学成分相对恒定D. 细胞外液化学成分保持恒定E.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3.当达到K+equilibrium potential时+A. 膜两侧K 浓度梯度为零B.膜内侧K+的净外流为零C.膜外K+浓度大于膜内D. 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E.4.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 2 个 Na 移出膜外B. 2膜内较膜外电位相对较正ATP,钠泵运转可使+个K 移入膜内 C.2个 Na+移出膜外,同时有2 个K+移入膜内D. 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 3 个 K+移入膜E. 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 K 移入膜内5.近代生理学把excitability的定义理解为A. 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B.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C. 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D.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E. 动作电位即 excitability6.判断组织 excitability高低常用的简便指标是A. threshold potentialB. chronaxieC. threshold strengthD.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E.刺激的频率7.骨骼肌的excitation-contraction耦联不包括A.电兴奋通过横管系传向肌细胞的深处B.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导致终末池释放Ca2+C. 肌浆中的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D.肌浆中的Ca2+浓度迅速降低,导致肌钙蛋白和它所结合的Ca2+解离E.当肌浆中的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后,可触发肌丝滑行8.在强直收缩中,肌肉的action potentialA.幅值变大B.幅值变小C.频率变低D.发生叠加或总和E.不发生叠加或总和9.Cardiac cycle中,占时间最长的是A.心房收缩期B .等容收缩期C .等容舒张期D .射血期E .充盈期10.房室瓣开放见于A.等容收缩期末 B .心室收缩期初 C .等容舒张期初 D .等容收缩期初 E .等容舒张期末11.正常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的原因是A D .心肌的静息张力较小B.心肌的伸展性较大C.心肌的伸展性较小.心肌的贮备能量较多E.心肌收缩的潜在能力较大12.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的主要根据是A.静息电位数值B .动作电位时程长短C .0 期去极化速度D .动作电位复极化速度E. 4 期有无自动去极13.下面关于心室肌细胞+Na 通道的描述,正确的是A.非电压依从性B .激活和失活的速度都很快C .可为阿托品所阻断D.选择性不强,其他离子也可通过 E .在去极化到 -40mV 时被激活14.当 carotid sinus baroreceptor的传入冲动增多时,可引起A .心迷走紧张减弱B .心交感紧张加强C .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D .心率加快E .动脉血压升高15.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其原因是A. 心肌是功能上的合胞体 B .心肌肌浆网不发达,2+贮存少 C.心肌的Ca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特别长D.心肌有 autorhythmicity,会自动节律收缩E .心肌呈“全或无”收缩16.肺内压等于大气压的时相是A.呼气全程B.吸气末期和呼气末期C.呼气末期和吸气中期D.吸气全程 E.呼吸全程17.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错误的描述是A.减少肺泡内组织液生成B.降低肺泡表面张力C.稳定肺泡容积D.降低肺的顺应性 E.由肺泡Ⅱ型细胞所分泌18.肺泡通气量是指A.每分钟进出肺的气体量B. 进入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气体量C. 尽力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气体量D.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E. 无效腔的气体量19.氧解离曲线是反映A.血氧含量与空气中O2分压关系的曲线B.溶解于血液中的O2与 O2张力关系的曲线 C.血氧饱和度与血液中O2分压关系的曲线D. 血红蛋白饱和度与O2张力关系的曲线E.血氧含量与血液中O2分压关系的曲线20.使氧离曲线右移的原因是A. CO 2分压降低B. pH值降低C.pH值增大D.温度降低E. 2,3-DPG降低21.关于通气 / 血流比值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安静时正常值为 0.84B.比值减少意味着无效腔增大C. 肺底部动静脉短路增加D. 肺尖部无效腔增大E.肺尖部动静脉短路减少22.关于肺牵张反射的描述,下列错误的是A.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壁平滑肌层B.传入神经是迷走神经C. 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D.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E.反射中枢在延髓23.关于唾液分泌的调节,错误的叙述是A.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B.参与唾液分泌的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C. 唾液分泌的初级中枢在延髓D.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唾液分泌增加E.交感神经对唾液分泌起抑制作用24.下列各因素中,不能引起 gastrin 分泌的是A. HCl灌注幽门部粘膜B.肉汤灌注幽门部粘膜C.扩张刺激幽门部粘膜D. 刺激迷走神经E.食物刺激小肠上段粘膜25. Secretin能促进胰腺分泌A.大量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少B.少量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也很少C.少量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很丰富D.大量的水分,而碳酸氢盐和酶的含量很少E.大量的碳酸氢盐,水分和酶的含量也丰富26.关于 bile 的生理作用,错误的说法是A. bile salt胆固醇和卵磷脂都可乳化脂肪B. bile salt可促进脂肪的吸收C. bile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D.肝 bile在十二指肠可中和一部分胃酸E.胆囊bile在十二指肠也可中和一部分胃酸27.下列哪项不是小肠分节运动的作用进食糜A. 使小肠保持一定的形状E. 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B.促进化学性消化C.促进吸收D.推28.食物的氧热价是指A. 1 g食物氧化时消耗的O 量B.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 1 L O2产生的2热量C. 1 g食物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D.食物氧化时,消耗 l mol O 2所产生的热量E. 1 g 食物氧化时产生的 CO2量29.当外界温度高于或等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形式是A.辐射散热B.传导散热C.对流散热D.蒸发散热E.辐射和对流散热30.下列可使肾小球滤过增加的因素是A.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降低B.囊内压升高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D.肾血浆流量减少 E.滤过膜面积减小31关于肾的内分泌功能,错误的说法是A.分泌肾素B.分泌肾上腺素C.分泌前列腺素D.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 E.分泌活性维生素D332.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进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A. 入球小动脉压B.出球小动脉压C.肾小球毛细血管压D.肾动脉压 E.全身动脉血压33.近端小管对 Na+的重吸收量约占 Na+滤过量的A. 55%~65%B. 65%~70%C. 75%~80%D. 85%~90%E. 95% ~ 99%34.关于 HCO3-的重吸收,错误的说法是A. 肾小球滤过的-80%~ 85%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 B. 肾小管重吸收是以HCO3 CO2的形式重吸收C. 直接以HCO3-的形式重吸收D.与Na+一起重吸收回血液E.+伴随着 H 的分泌35.大量出汗时,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引起ADH分泌增多B.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ADH分泌减少C.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D. 血容量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减少E. 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肾小球滤过减少36.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A.与血浆容积之比B .与血管容积之比C .在血液中所占重量百分比 D .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E .与白细胞容积之比37.关于血浆渗透压的叙述,正确的说法是A.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血浆蛋白B.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血浆中的电解质C.血浆蛋白减少时血浆渗透压将明显降低D.血浆渗透压决定了血管内、外水平衡 E .血浆渗透压变化时红细胞的脆性发生变化38.内、外源性 coagulation 系统的根本区别在于A.参与 blood coagulation的全部coagulation factors都不同B.起动因子不同 C .最后形成的coagulation块不同D.外源性blood coagulation不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E.内源性blood coagulation不需要稳定因子39.通常所说的blood group是指:A .红细胞膜上受体类型B.红细胞膜上特异性agglutinin类型C .红细胞膜上特异性agglutinogen类型D.plasma中agglutinin类型 E . plasma 中 agglutinogen类型40. Blood transfusion时主要考虑供血者A .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红细胞所凝集B .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清所凝集C .红细胞不发生叠连D.血清不使受血者血浆发生coagulation E.血清不使受血者红细胞凝集41.当持续刺激感受器时,传入神经冲动频率会逐渐下降,此现象称为A.传导阻滞B.衰减性传导C.疲劳D. adaptationE.抑制42.关于对视锥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对光的敏感度高B.中央凹处分布最密集C.视网膜周边部,视锥细胞少D. 与 color vision形成有关E.愈近视网膜中心部,视锥细胞愈多43.关于对视紫红质的不正确叙述是A.是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B.强光下大多处于分解状态C.光愈暗,被分解的愈少D. 维生素 A 参与视紫红质的合成E.光照时首先影响视蛋白分子改变而导致视黄醛分子构型改变44.对视杆细胞的错误描述是A.司暗视觉D. visual acuityB.低闭眼状态,视紫红质合成大于分解E.光刺激时可发生去极化形式的C. 光敏度高receptor potential45.正常听觉传导的主要途径是A.骨传导B.骨导中经听小骨传导C.气导中经圆窗传导D.骨导中经圆窗传导E.气导中经鼓膜听骨链前庭窗传导46.半规管内感受细胞所接受的刺激是A. 直线加速度B.恒速度旋转C.旋转的开始与停止D.外淋巴运动E.直线匀速运动47.关于激素的正确概念是A .由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B.只能加强靶细胞的功能活动 C .直接作用于靶细胞膜受体而起作用D .每种激素对其他激素的作用均无影响E.以上都对48.幼儿时生长素分泌不足可导致A.呆小症B.巨人症C.侏儒症D.向心性肥胖E.肢端肥大症49.下列哪种hormone 属于类固醇hormoneA .促甲状腺素B.甲状旁腺素C.卵泡刺激素D.醛固酮E.肾上腺素50.下列哪组激素由神经垂体分泌A.生长素和催产素B .胰岛素和催乳素C .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 D .去甲肾上腺素和生长素E.加压素和催乳素51.糖皮质激素不宜用于胃溃疡患者,是因为糖皮质激素A .抑制糖的利用,使组织能源减少B.使胃肠道血管收缩,血供减少C.促进盐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加剧溃疡病变D.分解蛋白质,影响伤口愈合E.抑制纤维母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延长溃疡愈合52.糖皮质激素本身无血管收缩作用,但能加强去甲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称为A.直接作用B.拮抗作用C.允许作用D.协同作用E.反馈作用5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依靠的主要方式是:A. 局部电流B.动作电位C. 神经冲动D.轴浆运输E.跳跃式传导54.神经细胞兴奋时,首先产生扩布性A.树突B.胞体C.轴突action potentialD.轴突始段的部位是:E.轴突末梢55.突触前抑制的发生是由于:A.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B.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C.突触后膜超极化D. 中间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的结果E.是以上原因综合的结果56.ACh 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产生效应后,清除的主要方式是:A. 被突触前膜重新摄取B.随血流带到肝脏破坏C. 随血流到达肾脏排出D.被胆碱酯酶分解E.被单胺氧化酶降解57.牵涉痛是指:A.内脏疾病引起相邻脏器的疼痛B.手术牵拉脏器引起的疼痛C.神经疼痛向体表投射D.按压体表引起部分内脏疼痛E.内脏疾病引起体表某一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58.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时,引起:A.胃肠运动增强B.支气管平滑肌收缩D.促进胰岛素的分泌E.膀胱逼尿肌收缩C、瞳孔开大肌收缩59.有关脑干网状结构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既有抑制作用也有加强作用B.网状结构的抑制作用有赖于高级中枢的存在C.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影响可通过改变γ 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来实现D.在中脑水平切断脑干后,网状结构易化系统占优势,可导致去大脑僵直E.切断去大脑动物脊髓背根,去大离僵直现象仍存在60.对于 M型受体的叙述,错误的说法是:A.属于胆碱能受体B.能与毒蕈碱发生特异性结合C.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效应器细胞膜上D.存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终板膜上E.其阻断剂为Atropine三.问答题(共22 分)1.胸内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 6 分)2.简述下丘脑的功能。
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2、用阈下刺激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若用阈刺激就可引起收缩;如果再加大刺激强度即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大,这种现象叫做“全或无”现象;3、在理论上把刺激作用时间无限长时一般只需超过1毫秒,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电流强度叫做基强度;4、用基强度来刺激组织时,能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短作用时间,叫做利用时;5、固定刺激时间,改变刺激强度,就是刚刚引起反应的阈强度;基强度是长时间刺激的阈强度;厂用阈强度的倒数来表示兴奋性;6、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作为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这一特定时间成为时值;7、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跨膜电位,简称膜电位;8、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的膜电位,称为静息电位;9、在神经的一端进行刺激,膜电位就出现迅速而短暂的变化,这是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或峰电位;10、动作电位包括一个上升相除极相和一个下降相复极相,在峰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水平以前,膜的两侧的跨膜电位还经历一些微小而缓慢的变动,这称为后电位;11、肌肉接受一个短促的刺激,产生一次短促的收缩,称为单收缩;12、当肌肉接受一连串彼此间隔时间很短的连续兴奋冲动时,由于各个刺激间的时间间隔很短,后一个刺激都落在由前一刺激所引起的收缩尚未结束之前,就又引起下一次收缩,因而在一连串的刺激过程中,肌肉得不到充分时间进行完全的宽息,而一直维持在缩短状态中;肌肉因这种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引起强直收缩的刺激称强直刺激;13、肌肉在没有负重而又能自由所短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缩短而张力没有改变,这种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当肌肉在两段被固定或负有不能拉起的重量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不可能缩短,只能产生张力;这种长度没有改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14、前加负荷是指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它使肌肉在收缩前已处于被拉长状态,也就是说前加负荷是肌肉在一定的初长度情况下进入收缩,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愈大,收缩力量也愈大,但当肌肉初长度增加到某种程度后肌力反而会下降;后加负荷是肌肉开始收缩后才遇到阻力或给予负荷,它不能增加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但能阻碍肌肉收缩时的缩短;15、肌肉收缩时伴有动作电位产生,用适当方法把伴随肌肉收缩的电位变化,通过电机引导出来,在经放大、记录,所得的图形就称为肌电图;16、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统称为体液;体液的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部,称为细胞内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细胞外液称为组织间液;存在于心血管内的称为血浆;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称为人体内环境;16、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或压积;17、正常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毫升血液;18、在失血不超过全血量的10%的情况下,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3周至1个月内可以完全恢复,甚至还可稍微超过失血前的水平,此现象称为超量补偿;19、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散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简称渗透;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内渗透的力量即为渗透压或渗透吸水力;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个大气压或5776毫米汞柱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很相似的溶液成为等渗溶液,高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成为高渗溶液,低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则称为低渗溶液;20、在低渗NaCl溶液中,由于水分进入红细胞内过多,引起膨胀,最终破裂,红细胞解体,血红蛋白被释放,这一现象总称为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21、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红细胞在血流的推动下通过狭窄的毛细血管时发生变形,回到大血管时又恢复原形;红细胞这一特性称为可塑性变形;22、在正常成年男子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约为450-550万个,平均500万个;成年女子约为380-460万个;23、血红蛋白中的亚铁在氧分压高时肺内,易与氧疏松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这种现象称为氧合作用;;在氧分压低时组织内,与氧很易分离,把氧释放出来,供细胞代谢之需要,这种现象称为氧离作用;24、正常人安静使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为每立方毫米5000-10000个,平均7000个;25、当外界微生物、细菌、移植物等侵入细胞内时,T细胞受这些抗原信息刺激变成致敏细胞,产生排斥反应,杀死外来的抗原,这种免疫作用称为细胞免疫;26、B细胞在抗原的直接或间接刺激下能大量分裂繁殖并变成浆细胞,浆细胞能合成特异抗体——免疫球蛋白,并把抗体释放到血液中,称这种免疫作用为体液性免疫;27、在训练期间特别是训练初期或比赛期间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值减少,出现暂时性的贫血现象,称为运动性贫血;28、心肌细胞虽有界限,但兴奋波极易彼此之间传播,在活动时有如单一细胞,在生理学上称之为功能“合胞体”;29、心肌能够自动地、按一定节律产生兴奋的能力,成为自动节律性;正常的心脏总是由窦房结首先产生冲动,窦房结就成为心脏活动的起博点;由窦房结为起博点引起的心脏节律性活动成为窦性心律;30、心肌细胞具有传导性,一处产生了兴奋,能沿着细胞膜扩布,并能由一条肌纤维扩步到其他相邻的肌纤维;31、心肌细胞具有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既具有兴奋性;心肌兴奋性的高低也是用阈值来表示的;阈值高表示兴奋性低;阈值低表示兴奋性高;32、在实验条件下,给心脏一个额外刺激,或者在病理情况下,有房室束或其分支发生兴奋,都可引起心室收缩活动,而这次心室收缩活动发生于下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的正常收缩之前,故称为期前额外收缩;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33、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心室的收缩期叫做心缩期,心室的舒张期叫做心舒期;34、正常人安静状态时,心率约在60—100次/分之间;35、心室收缩时,心肌变得坚硬,稍向左旋撞击胸壁而产生的搏动,称为心尖搏动;36、用引导电极至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电变化的波形,叫做心电图;37、左心室在每分钟内泵出的血量称为心输出量;心脏每搏动一次,通常以左心室射入主动脉内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习惯上讲空腹安静状态下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38、最大心率与安静心率之差叫做心搏频率储备;39、心理储备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人安静时心输出量约为5升/分,最大负荷运动时一般人心输出量最多只能达到15—20升/分,而运动员可高达35—40升/分;40、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动脉血压实在有一定足够量的血液充满血管的前提下,由心室收缩射血,外周阻力和大动脉弹性的协同作用下产生的;41、心室收缩是动脉血压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搏压或脉压;正常人安静时收缩压为100—12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60—80毫米汞柱;安静时,舒张压持续超过90毫米汞柱,即可认为是高血压;如舒张压低于50毫米汞柱,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则认为是低血压;42、每一个心动周期,由于大动脉内压力和容积变化,所造成管壁的搏动,称为动脉脉搏;43、正常成年人安静心律平均约为75次/分;44、经长期的耐力训练,安静时的心律可减少到35—60次/分,即运动性心动徐缓,这是因为训练时迷走紧张性增高和交感紧张性降低的结果;45、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正常机体动脉中经常保持一定的血压,因此颈动脉窦神经和主动脉弓神经不断传递神经冲动进入脑干心血管中枢,提高迷走紧张性并抑制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紧张性,结果使心脏活动不致过强,外周阻力不会太高,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安静水平;46、颈动脉体及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性反射:当血液缺氧,二氧化碳过多或血液酸性升高时,可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使其兴奋,冲动延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一方面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强;另一方面也刺激心血管中枢,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脑和心脏的血流量增加,而腹腔内脏和肾脏的血流量减少;47、某些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安静心律最多可降低到50次/分,这种现象成为窦性心动徐缓;48、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49、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称平静呼吸;以膈肌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膈式或腹式呼吸,以肋间肌收缩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肋式或胸式呼吸;50、肺泡内的压力称为肺内压,气体进出肺泡是借助于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差;51、胸内压是胸膜腔内压力的简称;胸膜贴在肺表面的部分为胸膜脏层,贴在胸壁内表面的部分为胸膜壁层;52、肺在最大吸气之末所容纳的气体量,称为肺总容量;每一呼吸周期中,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潮气量;平静吸气之后,再做最大吸气时,增补吸入的气量,称为补吸气量正常成人约为1500-2200毫升,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称为深吸气量;平静呼气之后,再做最大呼气时,增补呼出的气量,称为补呼气量,正常成人约为900-1200毫升;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男性为3500-4000毫升,女性为2500-3500毫升;平静呼气之后,存留与肺中的气量,称为功能余气量;尽最大力呼气之后,仍贮留于肺内的气量,称为余气量,功能余气量是补呼气量与余气量之和;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肺通气量,一般的以每分钟为单位计量,故也称每分通气量;53、呼吸道既无呼吸上皮,也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故称为无效腔或解剖无效腔,成年无效腔的容量为150毫升;54、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在一定时间内能呼出的气量,称时间肺活量;以适宜的快和深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称最大通气量;55、每100毫升血液中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最大量约为19-20毫升,称为血液的氧容量;每100毫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称氧含量,氧含量所占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氧饱和度;56、在氧分压低的组织内,氧合血红蛋白迅速放出氧,形成还原血红蛋白,称为氧离作用;57、在正常情况下,除维持体内的氧消耗外,还有一小部贮存待用,贮存在血液和肺中的氧约有1300-2300毫升,贮存在其红蛋白中的约有240-500毫升;58、每100毫升动脉血液流经组织时所释放的氧量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称氧利用率;59、吸气时肺扩张能反射性的引起吸气中枢抑制,使吸气终止,并转化为呼气,此即肺牵张反射;60、人体维持某种生理活动需要足够的能量,体内氧化某些能源物质所必不可少的氧量,称为需氧量;肌肉活动期与恢复期所需要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每分中所需要的氧量称为每分需氧量;61、在肺换气过程,由肺泡腔扩散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摄氧量;当人体进行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时,每分摄氧量达到最高水平,称为最大摄氧量;运动时以体内开始堆积乳酸为准绳,实际耗氧量占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比律称为最大摄氧量利用率;无氧阈是指在递增运动强度时由有氧代谢功能到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运动强度,常以乳酸浓度为4毫克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表示;最大摄氧量利用率和无氧阈是反映人体耐力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62、在进行剧烈运动的过程中,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能量供应取决于物质的无氧分解,造成体内的氧亏负,称为氧债;63、肌肉在缺氧条件下收缩没有乳酸产生,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得到再合成所亏负的氧量,称为非乳酸氧债,他的最大限值为升;肌肉在缺氧条件下较长时间的活动主要依靠肌糖原酵解生成乳酸来供能,在酵解功能过程中乳酸不断堆积,为氧化一部分乳酸而使其余部分的乳酸还原成肌糖原所负亏的氧量,称为乳酸氧债,它的最高限值约为升;64、食物在消化管内进行分解,变成可吸收成分的过程,称为消化;65、食物的可吸收成分透过消化管壁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66、各种食物的消化产物、水、维生素和无机盐,经肠粘膜细胞进入小肠绒毛的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过程称为吸收;67、无机盐可借扩散、滤过、渗透等物理作用而被吸收,称为被动吸收;68、新陈代谢是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机体摄取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自身物质,同时吸收了能量的过程称合成代谢;机体把自身的物质进行分解,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分解代谢;69、无氧氧化是指人体在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组织细胞内的糖原,人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产生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也称糖酵解;70、糖原或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称为有氧氧化;71、一般正常成年人氮的收支经常保持平衡;如果食物中蛋白质摄取量不足,而消耗的蛋白质超过摄取量,则称负氮平衡;72、食物在体内氧化过程中,每消耗一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氧热价;而每一克食物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事物的热价;73、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称为呼吸商;74、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清醒、静卧、空腹和摄氏20度的环境温度条件下的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是单位时间内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所消耗的最低限度的能量;健康成人的基础代谢率为每小时每千克体重消耗能量1千卡;75、有氧氧化系指糖、脂肪、蛋白质在氧的参与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供二磷酸腺苷再合成三磷酸腺苷;76、无氧氧化供能包括在无氧或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由ATP和CP分解功能称非乳酸能和糖原无氧分解供能称乳酸能两种形式;人体负氧债能力大小,是无氧氧化供能的标志;77、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温度,直肠温度平均为;凌晨2-6时体温最低故称基础体温;78、排泄是指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进入机体的各种异物向体外输送的生理过程;只把上述物质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79、当血糖浓度高于160-180毫克%时,肾小管便不能将葡萄糖全部重吸收回血液,血糖的这个浓度叫做葡萄糖的“肾阈”;80、尿中所含蛋白质叫尿蛋白,含有蛋白质的尿叫蛋白尿;81、在体表的眼、耳、鼻、舌、皮肤,它们分别感受光、声、化学以及温度和机械等外界环境刺激,称外感受器;位于身体内,肌肉、肌腱、关节理由感受肢体被牵拉和运动刺激的感受器,内脏和血管里有感受压力变化和化学成分变化的感受器,可接受内环境变化的刺激,称内感受器;82、每一种感受器只对某一种刺激最敏感,对其他种类的刺激则很不敏感,这种指针对某一感受器的刺激教适宜刺激;“适宜”,除刺激的性质要适宜外,还需要一定的刺激强度,只有在一定强度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对感受器发生作用,这种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感觉阈值;83、感受器尤如换能器,它能将所接受的各种刺激能量转换为电能,即神经冲动,这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84、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有两种情况是瞳孔改变打下;一种情况是看强光时瞳孔缩小,看弱光时瞳孔放大,这叫对光反射;85、多数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可由于角膜或晶状体曲率过大,折光率过强,只是远处物体射来的平行光线不能聚焦视网膜上,而聚焦于视网膜之前,因而看远物时,物象模糊;只能将物体移近才能在视网膜上成象,以看清物体,因而成为近视;86、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力过弱,是远方来的平行广线聚焦于视网膜后面,因而看远物时物象模糊,需用适度的凸透镜加以矫正,将焦点向前移到视网膜上,以看清物体,因而称为远视;87、散光眼多数由于角膜不是正圆形的球面,而是卵圆形,即上下径和左右径的曲率不一致所引起;这是因角膜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折光力不同,平行光线不能聚成单一的焦点,所以看无不情,物象变形;需用圆柱镜加以矫正;因而称为散光;88、视力是指眼分辨物体微细结构的最大能力,也就是分辨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通常以视角的大小作为指标;89、单眼的视野是指眼固定不动时所能看到的全部外界的范围;90、视锥细胞多的中央部一方面感色力强,同时清晰的分辨物体,用这部分看东西成为中央视觉;视杆细胞多的边缘部分感受色彩的能力较差或完全不能感受,故分辨物体的能力差;但由于这部分视野范围广,故能用于观察空间范围和正在运动的物体,此称为周围视觉;91、一般说来,当用单眼视物时,只能看到物体的平面,即只能看到物体的高度和宽度;但若用双眼视物时,还能补充地看到物体的深度,从而形成所谓立体视觉;92、若对称的眼肌紧张度相等,则眼球瞳孔在正前方,称为正视;若其中一条肌肉紧张度大,则一侧瞳孔偏向一方,称为斜视;但有的人某一条眼肌的紧张度虽然稍大,在平时能由其对抗肌紧张度稍加强来加以补偿,瞳孔仍能保持在正中为止,这种称为隐斜视;93、由刺激前庭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引起肌体的各种前庭反映的程度,叫做前庭器官的稳定性;94、机体内埋在肌肉、肌腱和关节囊中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统称为本体感受器;95、肌腱内部紧靠其附着肌纤维的起源地方,有与肌梭相类似的感受器叫做腱梭,或称高尔基腱器;96、由于刺激作用于感受器起,到效应器开始出现反射活动所经过的时间,称为反射时;反射时主要延迟在中枢突触传递,因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较快,而经过突触传递时速度较慢,需要的时间较长,这一现象称为中枢延搁;97、连续给予阈下刺激或同时在不同感受区域内分别给予阈下刺激就可以引起反射,这种现象叫做中枢兴奋的总和;98、阈电位水平以下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虽然不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但却可提高突触后膜的兴奋性,使它对同时或相继而来的冲动容易发生可扩布的兴奋,这叫易化作用;99、在反射活动中,当刺激停止以后,传出神经元还可继续发放冲动,使反射活动延续一段时间,这一现象称为后作用或后放;100、刺激某一种感受器,一般只引起某一种反射,但如果刺激部位不变,是刺激强度增加,就可引起广泛的反射活动,这就是兴奋在中枢扩散的缘故;101、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型神经元与其后继的神经元构成抑制型突触的活动引起的一种抑制,即抑制神经元兴奋时,其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结果;102、神经活动过程有着相互影响,相互加强的关系;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关系,可分为同时诱导和相继诱导两种;同时诱导和相继诱导又可分为:负诱导和正诱导;同时诱导是兴奋与抑制过程同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中彼此加强;这时,如果兴奋过程加强它周围的抑制过程,叫同时负诱导;相反,抑制过程加强它周围的兴奋过程,叫同时正诱导;相继诱导是兴奋与抑制过程在同一中枢,前后相继的时间相互加强的现象,也就是当兴奋停止后,兴奋中枢转为抑制状态,这叫做相继负诱导;当被抑制的中枢在停止抑制后,出现兴奋过程,这叫做相继正诱导;103、某一中枢兴奋时,在功能上与它相对抗的中枢便发生抑制,这种抑制现象,就叫做交互抑制;104、一个中枢的兴奋引起协同中枢的兴奋,称为兴奋的扩散;105、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当某一中枢受到较强的刺激,其兴奋水平不断提高,这个提高了兴奋水平的中枢,也叫兴奋优势灶;它能“综合”由其他中枢扩散而来的兴奋,并提高其本身的兴奋水平,而对其邻近种树却发生抑制作用,这就是所谓优势现象;106、从有机体各感受器传入的神经冲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除嗅觉外,都要通过丘脑交换神经元,在由丘脑发出特异性投射纤维,到达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引起特异的感觉,故称为特异性传入系统;107、非特异性传入系统经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相联系;网状结构的神经元通过其短轴突多次更换神经元后到达丘脑内侧部弥散的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不产生特异性感觉,故称为非特异性传入系统;108、大脑皮质不同区域在机能上具有不同的分工,这成为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109、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该肌就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牵张反射有两种类型:一种为腱反射,另一种为肌紧张;腱反射是由于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由于腱反射表现为被牵拉的肌肉快速明显收缩,故又称为位相性牵张反射;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收缩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故又称为紧张性牵张反射;110、正常人体内的骨骼肌纤维,经常在轮流交替的收缩,致使其处于一种轻度的持续收缩状态,使它产生一定的张力,称为肌张力或肌紧张;111、动物和人为维持身体基本滋事而发生肌肉张力的重新调配的反射活动,统称为姿势反射;112、静位反射是由于头部姿势改变时所引起的一种姿势反射,它可分为状态反射和反正反射;状态反射是头部为之改变时反射性的引起四肢肌肉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射;113、静位运动反射是指身体在空间发生主动或被动的位移时引起身体肌肉张力改变的一种反射; 114、锥体系一般系指起源于大脑皮质经内囊和延髓锥体下行到达脊髓的传导束;锥体外系系指除锥体系外皮质下行调节躯体运动的另一传导束;115、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反射称非条件反射,能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称为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凡是能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叫条件刺激;116、使原来条件反射一致的原因是在条件反射中枢之外,所以叫外一致;117、有与刺激强度过大,超过了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工作能力的限度,以致大脑皮质接受刺激后由兴奋转为抑制,所以叫超抑制;118、在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又得不到非条件刺激的强化时,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这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119、在阳性或阴性条件刺激作用下,大脑皮质产生的兴奋或抑制过程,常常不是局限于它所发生的部位,而是或多或少地想起四周扩散出去,这种现象称为兴奋或抑制过程的扩散,但是由于兴奋或抑制过程在皮质内的相互作用,这种扩散也不是无限制的,他在一定条件下又会向原来的部位集中回来,这就是兴奋或抑制过程的集中;120、对一系列固定形式的刺激,能够形成一整套固定形式的反映的现象称为动力定型;121、运动技能是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122、形成运动技能就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在学会运动技能以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的、有规律的、有严格时间仅隔的交替发生,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型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大脑脑皮质技能的这种系统性称为运动动力定型;123、肌肉的向心收缩肌肉收缩力大于外力时,肌肉收缩使肌肉缩短如果紧接在同一肌肉的离心收缩肌肉收缩小于外力,肌肉收缩时肌肉拉长之后,会更为有力;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力量训练,就称“超等长练习”; 124、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在运动中表现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极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单个动作的时间长短;位移速度,在周期性运动中往往以单位时间通过的距离,或通过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来表示;125、反应时的长短取决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延反射弧传导,直至引起效应器开始兴奋所需的时间;反应速度主要决定于:1感受器的敏感程度兴奋阈值高低2中枢延搁3效应器肌纤维的兴奋性;动作速度的快慢取决于:1肌纤维的百分组成及其面积2肌力,肌力越大,就能更容易得克服阻力内部及外部阻力完成工作3肌纤维兴奋性高时,刺激强度低且作用时间短就能引起兴奋4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126、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工作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收 (absorption)食物经消化后形成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与淋巴的过程。 适宜刺激 (adequate stimulate)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刺激最敏感,即感受器适宜刺激。 肺泡通气量 (alveolar ventilation)每分钟吸收肺泡的新鲜空气量:肺泡通气量=呼吸频率x(潮气量-无效腔气量) 动脉血压 (arterial pressure)流动着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动脉血管壁的侧压力,也是平时所说的血压。 血液凝固 (blood coagulation)血液由流动的液体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实质是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 心输出量 (cardiac output)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健康成年男性安静正常值为4.5~6.0L/(min*m2) 心力贮备 (cardiac reserve)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力贮备,或称心泵功能储备,通常用最大心输出量表示。 暗适应 (dark adaption)人在长时间明亮环境中突然进入暗处,最初看不见东西,而后一定时间视觉敏感度逐渐升高,能逐渐看见物体的现象。 去大脑僵直 (decerebrate rigidity)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伸肌)的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注,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现象 消化 (digestion)食物中所含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过程。 射血分数 (ejection fraction)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电紧张扩布 (electronic propagation)当膜的某一部分出现局部去极化后可向周围短距离扩布,并随扩布距离增加而衰减乃至消失。 兴奋性 (excitability)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收缩耦联 (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将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电兴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耦联起来的中间机制。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兴奋性前膜产生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使化学门控通道开放,后膜对钠离子和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并且由于钠离子的内流大于钾离子的外流,所以发生净内向电流,导致细胞膜局部去极化) 反馈 (feedback)受控制部分不断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反馈。 滤过分数 (filtration fraction)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功能残/余气量 (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FRC)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 胃排空 (gastric emptying)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肾小球率过滤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原尿量称为肾小球率过滤。 球-管平衡 (glomerulotubular balance)近端小管对溶质(特别是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可随肾小球率过滤变化而变化,成正比关系。 听阈 (hearing threshold)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称为听阈。 稳态 (homeostasis)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激素允许作用 (hormone permission action)激素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关系,即某种激素对特定器官、组织没有直接作用,但它的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发挥生物效应的必要基础。 超极化 (hyperpolarization)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向负值加大的状态。 下丘脑调节肽 (hypothalamic regulatory peptides,HRP)由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能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物质 明适应 (light adaption)人在长时间暗环境中突然进入明处,最初感到耀眼光亮,看不清物质,而后一定时间恢复视觉的现象。 局部电流 (local current)当神经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向两侧传递,产生局部电位差而产生局部电流。在膜内,电流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膜外则相反。 局部兴奋 (local excitation)当刺激强度小于阈值时,不产生动作电位,但引起膜静息电位轻度减小。可引起受刺激局部的细胞膜兴奋而不能向远处传播,故称局部兴奋。 运动单位 (motor unit)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或脑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骨骼肌牵张反射 (muscle stretch reflect)肌梭受到牵张刺激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其所在骨骼肌的收缩,属于本体感受器反射 近点 (near point)晶状体最大调节能力可用所能看清眼前物体的最近距离来表示,即为近点。 负反馈 (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位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抑制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位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神经递质 (neurotransmitter)由突触前膜释放,具有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渗透性利尿 (osmotrc diuresis)由于小管液中Na+浓度升高,使小管液渗透压升高。对抗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加的现象。 被动转运 (passive transport)不消耗能量,物质顺浓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极化 (polarization)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为极化。 正反馈 (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位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位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峰电位 (potential)膜电位首先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升支,随后迅速复极至接近静息电位水平形成动作电位的降至,两者共同形成剑锋状的电位变化,称为峰电位。 原发性主动转运 (primary active transport)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肺牵张反射 (pulmonary stretch reflect)由肺扩张和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由迷走神经参与。 容受性舒张 (receptive relaxation)由进食动作和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舒张。 回返性抑制 (recurrent inhibition)中枢神经元兴奋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枝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其他神经元 强化 (reinforcement)条件反射就是由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而建立起来的,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肾糖阈 (renal threshold forglucose)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正常值一般为160~180mg/dL。 静息电位 (resting potential)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第二信使 (second messenger)是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 第二信号系统 (second signal system)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为人类所特有,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 继发性主动转运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 分节运动 (segmental motility)一种以肠壁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活动(小肠特有运动形式).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sensory adaption)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一个感受器时,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这种现象叫做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sensory coding)感受器在把外界刺激转换为神经动作电位时,不仅发生了能量转换换,而且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中。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sensory transduction function)感受器把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换成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这种能量转换称作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单纯扩散 (simple diffusion)细胞膜是一层脂膜,脂溶性物质根据扩散原理,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扩散。 比顺应性 (specific compliance)单位肺容量的顺应性。比顺应性=平均呼吸时肺顺应性/功能余气量 脊髓休克 (spinal shock)指人和动物的脊髓在与高位中枢之间发生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每搏输出量 (stroke volume)一次心搏中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安静状态下成人为70ml。 传导散热 (thermal conduction):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与之接触的温度较低的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阈值 (threshold):能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潮气量 (tidal volume,TV)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平均为400-600ml) 管球反馈 (tubulo-flomerular feedback)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现象。 通气/血流比值 (ventilation /perfusion ratio)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和每分钟肺血流量(Q)的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