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与做人阅读附答案
为学与做人

为学与做人
18.为学与做人
为学,是人一生的事业;做人,也是人一生的事业。
所以如何为学与做人,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我有六点意见贡献:
一、放下万缘全部接受:我们读书为学,先要放下妄想杂念,对于知识道理要能全部接受。
在今天的社会上,为什么有的人很会读书,有的人不会读书,有的人考高中、考大学落榜了。
原因常常是他在学校里没有专心听讲,没有接受的心量。
没有接受,怎么能考试考得好呢?
二、事事好奇处处学习:读书为学的人,所谓‘开卷有益’。
看到好书,听到知识道理,就要有好奇心,就想处处去学习、体验、证悟,能够好学不倦,才会进步。
三、求精求全瞻前顾后:读书如果不求精深,不求周全,一知半解,凡事但凭自己的看法行事,是非常肤浅愚昧的。
所以读书人要瞻前顾后,才能够精深邃密,才能融会贯通。
四、自己无理别人都对:我们做人,要常常感觉自己无理,自己不对。
比方说:我的语言说得不好,我的事情做得不对,我对人的尊敬礼貌不够。
时时感到自己的欠缺,惭愧自己的不足,才会勇猛精进,才会力争上游。
五、眼光要远脚步要近:做人、做事、求学,都要放大眼光,但是也不要好高骛远,脚步要从近处开始,要脚踏实地。
六、忍耐办事委屈做人:办事要忍耐,做人要委屈。
所谓‘耐烦做事好商量’,不管做人做事,只要能耐烦、忍耐、委屈求全,必能无事不办。
所以为学与做人,有六种方式:
一、放下万缘全部接受。
二、事事好奇处处学习。
三、求精求全瞻前顾后。
四、自己无理别人都对。
五、眼光要远脚步要近。
六、忍耐办事委屈做人。
《为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为学》文言文阅读答案《为学一首示子侄》,收录于《白鹤堂文集》,为清代彭端淑作品,作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因彭端淑同族子侄很多,仅其祖父直系就达69人之众,但当时连一个文举人都没有,作者见状,甚为忧心,急而训之,所以才写出这篇文章来。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为学》的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对你的阅读能力的有所帮助。
《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文言文阅读训练:8、解释多义词(6分)自南海还( ) 蜀之鄙有二僧( ) 西蜀之去南海( )望桓侯而还走( ) 肉食者鄙( ) 去国怀乡( )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吾欲之南海 B. 其一贫,其一富 C. 以告富者子墨子九距之其真无马邪必以分人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___________11、本文引用______________的故事,意在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4分)12、下面摘录《为学》中的一段话,请用“/”给这段话断句。
(2分)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文言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8、(6分,每空1分)回来掉转(回转) 边境目光短浅距离离开9、(2分)C10、(6分,“买”、“犹”、“顾”、“哉”各占1分,句意各占1分)译文①我好几年来想要雇船而下,还没有成行(实现)。
河北省任县高一下学期语文4月阶段考试卷

河北省任县高一下学期语文4月阶段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7高一上·双鸭山月考) 下列划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 .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略:掠夺B . 诚能得樊将军首诚:如果C . 顾计不知所出耳顾:考虑D . 而右手揕其胸揕:刺2. (2分) (2015高一上·哈尔滨期中)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 ①太子闻之,伏尸而哭②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B . ①会其怒,不敢献②吾其还也C .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②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D . 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②邻之厚,君之薄也3. (2分) (2017高一下·浙江月考) 找出与“予羁縻不得还”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B . 不能容于远近C . 谁为哀者D . 居庙堂之高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0分)4. (16分)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二)为学与做人(有删节)梁启超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
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
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
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
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
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
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
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
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
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主要内容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主要内容梁启超,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吧?这位老爷子可是咱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大人物,他的思想、言论简直就是一部活教材。
今天呢,我们就来聊聊梁启超的“为学与做人”,也就是他对学习和做人这两方面的看法,保证让你听了之后恍若大梦初醒,受益匪浅!1. 学习:永不止步的追求梁启超对学习有着特别的看法。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门技术或获得一张文凭那么简单。
真正的学习,是一种不断追求的过程,一种对知识的渴望。
你看看他自己,身为一名杰出的学者和政治家,梁启超可是活到老、学到老。
他常常说,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就像大海一样深不可测。
那你要怎么学呢?梁启超提倡“活学活用”。
别只是读书读得头晕脑胀,关键在于把书本上的东西用到生活中去,这才叫真学问。
比如你学了数学,就应该把它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而不是只停留在课堂上的公式里。
这也就是梁启超的“学以致用”了。
2. 做人: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人说到做人,梁启超可是有一套自己的“黄金法则”。
他认为,人得有理想,也就是要有目标、有追求。
你想想,做人如果没有理想,那真是像一只无头苍蝇,哪里都能碰上,却不知道自己在干啥。
梁启超提到,做事要有责任心,要敢于担当。
这种担当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真正的行动。
你比如,他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不仅自己积极参与政治改革,还鼓励大家一起努力,真是一个身先士卒的好榜样。
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就像是你在关键时刻不推卸责任、勇敢面对挑战,这才算是真正的“担当”。
3. 如何结合:学以致用与责任担当的完美融合。
那么,如何把学习和做人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呢?梁启超其实早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他强调,学习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
你学到的每一分知识,都应该服务于社会,帮助更多的人。
这也就是说,你在学习的时候,得想着自己将来能做点什么贡献,不能只为了升学、为了工作。
梁启超的这种理念,就像是一种责任感,推动我们不断前行。
总之,梁启超的“为学与做人”并不是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
《为学》阅读答案

(一)阅读《为学》,回答下列各题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8、解释多义词(6分)自南海还()蜀之鄙有二僧()西蜀之去南海()望桓侯而还走()肉食者鄙()去国怀乡()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吾欲之南海B. 其一贫,其一富C. 以告富者子墨子九距之其真无马邪必以分人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___________11、本文引用______________的故事,意在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4分)12、下面摘录《为学》中的一段话,请用/给这段话断句。
(2分)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参考答案:8、(6分,每空1分)回来掉转(回转)边境目光短浅距离离开9、(2分)C10、(6分,买、犹、顾、哉各占1分,句意各占1分)译文①我好几年来想要雇船而下,还没有成行(实现)。
②人们确立志向,难道不如四川边境的和尚吗?11、(4分,每空2分)蜀鄙二僧(去南海)志向坚定,主观努力,即使客观条件差也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意思对即可)12、(2分,每错1处扣0.5分,扣完本题分为止)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1.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为学》中考试题及答案

《为学》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为学》一文中,作者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下列哪一项不是作者所提倡的学习态度?A. 持之以恒B. 好高骛远C. 脚踏实地D. 勤于思考答案:B2. 在《为学》中,作者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A. 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茫,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危险。
B. 学习而不思考就会危险,思考而不学习就会迷茫。
C. 学习而不思考就会危险,思考而不学习就会迷茫。
D. 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茫,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安全。
答案:A二、填空题3. 《为学》中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过程中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兴趣4. 文章中提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告诉我们______。
答案:积累的重要性三、简答题5. 《为学》中作者如何论述“学”与“思”的关系?答案:作者认为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学习而不思考会导致迷茫,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带来危险。
只有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真正的学问。
6. 根据《为学》一文,解释“温故而知新”的含义。
答案:“温故而知新”意味着通过复习旧知识来获得新的理解或发现新的知识,强调了复习的重要性以及在复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新的见解。
四、阅读理解题7. 阅读《为学》全文,分析作者对于学习态度和方法的看法,并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作者认为学习应该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并且要勤于思考。
他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结合,以及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结合实际,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知识的掌握和个人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现代社会,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对于个人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
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知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
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虾蟆贪嘴。
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
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
学校里小学中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
但仅仅有这点常识还不够。
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门职业,也并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从前已经许多人做过。
我们积了无数经验,发见出好些原理原则,这就是专门学识。
我打算做这项职业,就应该有这项专门学识。
例如我想做农民吗:怎样的改良土壤,怎样的改良种子,怎样的防御水旱病虫等等,都是前人经验有的成为学识的。
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他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
做工做商等等都各各有他的专门学识,也是如此。
我想做财政家吗:何种租税可以生出何样结果,何种公债可以生出何样结果等等,都是前人经验有的成为学识的。
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他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
教育家军事家等等都各各有他的专门学识,也是如此。
我们在高等以上学校所求的知识,就是这一类。
但专靠这种常识和学识就够吗?还不能。
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们每日所碰见的事理是复杂的变化的不是单纯的印板的。
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才懂这一件,那么,碰着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忙脚乱了。
所以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断力。
这种总体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第一件: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练他,叫他变成细密而且踏实。
那么,无论遇着如何繁难的事,我都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他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
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昏浊的脑筋,着实将养他,叫他变成清明。
那么,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的去判断他,自然不至于惑了。
《为学》阅读附答案

阅读《为学》,完成后的小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①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逮:②西蜀之去南海去:③蜀之鄙有二僧鄙:④子何恃而往!恃:)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①吾欲之南海,何如翻译: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翻译:小题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小题4:蜀鄙二僧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小题5:学习本文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2分)参考答案:小题1:逮:及,赶得上;去:距离;鄙:边境恃:凭借、依仗。
小题1:(1)我打算到南海去,怎么样(2)人们立志,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小题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小题1: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
小题1:人贵有志,事在人为。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学与做人阅读附答案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
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
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
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
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都应以这三件
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
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
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
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
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
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
专门职业。这就是专门学识。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
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
到“知者不惑”。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
观怎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大凡忧之所从来,
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
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
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
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
肯做事便不会失败 。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再者,我们得着“仁”的
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因为认定这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
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划分,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为我们所得?既无所得,
当然无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
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还有何得失可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属于意志
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
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
子说浩然正气,至大至刚。人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
是第一。第二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
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意志由刚强变柔弱易,由柔弱返刚强难。
自己做不起自己主,还有何事可做?只有奋斗,才可得自由。意志磨练到家,自
然是看自己应做之事,一点也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
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目的,教人做到“勇
者不惧”。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面压迫你不能抵抗吗?
我告诉你,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
不能抵抗外界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便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
练,所以你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
诸君啊,醒醒罢!你成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1922年12月
(选自《阅读名篇——中外演讲辞卷》)
11.作者认为为学与做人应是什么关系?“成一个人”的标准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2.作者认为“怎么样才能不惑”?“仁者不忧”的原因又是什么?试各分
点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主体部分的论述和论证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4.最后两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因果关系。智、仁、勇三者兼备,能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
惧。
12、(1)①须有相当常识,②做事须有专门智识,③遇事能断的总体智慧,
④有根本判断力。(2)①儒家“仁”的人生观认为宇宙和人生永远不会圆满,因
此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 。由此我们就不会忧成败。②儒家“仁”
的人生观认为无一物为我们拥有,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因此我们便不会忧得
失。
13、引用孔子的话作为中心论点,先总述,后并列展开论述,层次清楚;每
一层又都以问句起头,不仅条理分明,而且促人思考。
14、设问、排比、呼告等。连续的设问铿锵犀利,促人思考,三个“……便
是你因……”的句式形成排比,回答斩钉截铁,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充满激情,
气势极强盛。“诸君啊”的呼告,令人警醒。
搜集整理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