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世界城市群的空间分布

世界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城市群是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因此它主要分布在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工业化国家。
西欧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开始最早的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城市数量多,密度大,均以多个城市集聚的形式形成城市群,如英国的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集中了英国4个主要大城市和10多个中小城市,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法国的巴黎-鲁昂-勒阿弗尔城市群是法国为了限制巴黎大都市区的扩展,改变原来向心聚集发展的城市结构,沿塞纳河下游在更大范围内规划布局工业和人口而形成的带状城市群;德国的莱因-鲁尔城市群是因工矿业发展而形成的多中心城市集聚区,在长116公里、宽67公里范围内聚集了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埃森等20多个城市,其中50-100万人的大城市有5个;荷兰的兰斯塔德城市群是一个多中心马蹄形环状城市群,包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3个大城市,乌德支列、哈勒姆、莱登3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小城市,各城市之间的距离仅有10-20公里。
该城市群的特点是把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大、中、小城市,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空间组织形式,以保持整体的统一性和有序性。
美国城市群的形成与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三大城市群都分布在制造业发达地区。
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分布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一系列大城市为中心地带,其间分布的萨默尔维尔、伍斯特、普罗维登斯、新贝德福德、哈特福特、纽黑文、帕特森、特伦顿、威明尔顿等城市将上述特大中心城市连成一体,在沿海岸600多公里长、100多公里宽的地带上形成一个由5个大都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的超大型城市群,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50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90%。
虽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不到1.5%,但却集中了美国人口的20%左右,它是美国经济核心地带,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
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殊功能,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城市之间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
城市空间分布模式的实证研究

城市空间分布模式的实证研究引言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空间分布模式对城市的发展和规划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城市空间分布模式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演变趋势,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城市空间分布模式的特点城市空间分布模式是指城市内不同功能区域的布局和分布。
一般来说,城市空间分布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多中心分布城市内部常常存在多个中心,如商业中心、政府中心、文化中心等。
这些中心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形成了城市内部的多中心分布模式。
多中心分布模式能够提高城市的服务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同时也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2. 功能分区城市内部常常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进行分区划分,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这些功能区域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形成了城市的功能分区模式。
功能分区模式能够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同时也能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空间分异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分异现象,即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差异较大。
一般来说,城市中心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这种空间分异现象既是城市发展不平衡的体现,也是城市规划和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城市空间分布模式的影响因素城市空间分布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交通网络等。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1.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城市空间分布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例如,山地和水域等自然地理条件会对城市的发展和布局产生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更适合城市的发展,而山地和水域等地区则需要更加谨慎的规划和开发。
2.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城市空间分布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城市的规模和功能需求,从而对城市的空间布局产生影响。
例如,发达地区的城市往往具有更多的商业中心和高端住宅区,而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则更多集中在工业区和低端住宅区。
3. 交通网络交通网络是城市空间分布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中国城市空间特征

一、中国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如前所述,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分布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形态一直呈现自东而西,由密到疏的扩散发展特征。
建国后国家尽管加强了中、西部地带城镇的建设,但其分布的地域差异仍然具有如下特征:(一)城镇分布东密西疏从我国目前城镇网密度看,城镇体系内城镇密集东部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表现为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总特征。
据1985年统计资料,我国现有城镇7928座,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8.26座城镇。
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经济大发展时期,城镇网密度的分布既继承了历史上城镇分布的基础,又受到了国家生产力布局自东而西推移的影响,表现为代表历史遗存主流的城镇网密度密集于东南的格局基本未变;同时作为新城市(镇)迅速崛起的“三线”建设地区,其城镇网密度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两大特征。
1.城市网密度从1985年全国城市网密度看(表8-1),台湾省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省区,每万平方公里有5个城市;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辽宁、浙江等省、市,是我国城市分布次密集地区,城市网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个城市以上;湖南、天津、广东(包括港、澳地区)、福建、湖北、江西、吉林、山西、河北、宁夏、北京等11省、市、区城市网密度居中,达每万平方公里0.5个城市以上;广西、陕西、贵州、黑龙江、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等8省、区城市网密度较低,在每万平方公里0.1~0.5座城市之间;而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城市网密度最疏,每万平方公里还不到0.1座城市。
采用中位数法将各省区城市网密度分为四级并绘成“中国城市网密度示意图(1985年)”,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城镇体系的城市网分布表现为西疏东密,城市网密度从东向西逐渐递减(除河北、北京地区为低谷外)的规律(图8-1)。
2.镇网密度从全国镇网密度看,就省区而言,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表8-1)。
位居东部沿海地带的上海、浙江、山东三省、市,是我国镇网密度最高的省区,每万平方公里镇数均在40以上;其次是中部地带的山西、湖北、湖南等省区,镇网密度也达到了每万平方公里20个镇以上;再次是辽宁、江苏、广东(包括港、澳地区)、台湾、福建等沿海省区和陕西、贵州、云南、四川、江西、吉林、广西等中部地带省区(它们多为“三线”重点建设地区),镇网密度在每万平方公里10—20个镇之间;其它省区镇网密度最低,一般均在每万平方公里10个镇以下。
城市分布特征的描述

城市分布特征通常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规模、形态、密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等。
以下是对城市分布特征的一些关键描述:地理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描述城市在全球或区域经纬度网格中的位置。
海陆位置:说明城市是沿海、内陆还是位于岛屿上。
相邻关系:指出城市与周边其他重要城市或地理特征的相对位置,如邻近的河流、山脉、湖泊等。
城市规模和等级:城市人口规模:通过人口数量来描述城市的规模,可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等。
城市等级体系:根据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重要性划分城市等级,如首都、省会、地级市等。
城市形态和类型:城市形态:描述城市的物理形状,如团块状、带状、星状、放射状等。
城市类型:根据城市的主要功能或特点分类,如工业城市、旅游城市、港口城市等。
城市密度和分布模式:城市密度:衡量单位区域内城市数量的多少,可以用城市密度指数来表示。
分布模式:描述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如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等。
常见的分布模式还包括沿交通线分布(如铁路、公路)、沿河流分布、沿海岸线分布等。
城市间的空间关系和相互作用:距离关系:描述城市之间的直线距离或交通距离。
经济联系:分析城市间在贸易、投资、劳动力流动等方面的经济联系紧密程度。
文化交流:探讨城市间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情况。
政治和行政关系:阐述城市在区域政治和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角色。
城市化水平和趋势:城市化水平: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反映城市化的发展程度。
城市化趋势: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方向、速度以及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综上所述,对城市分布特征的描述需要综合考虑多个维度和因素,以全面反映城市的地理、经济、社会和文化特征。
2.2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形态
内部
外部
一、城市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一)城市空间形态
(二)城市景观特色
二、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
一、城市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一)城市空间形态
比较分析城市集中形态与分散形态的差异 特征 集中 空间上连续成 形态 整体,内部有 机联系 分散 空间上不连续 形态 分布,但有明 显的内部联系 成因 地势平坦,无 山水的阻隔 地形、河流等 限制,长期经 济发展的影响 类型 简单集中式 复杂集中式
一城一区、分 散成组、城镇 组群、大城市 群城市带等
这类城市,位于平原上,发展历史比较短, 规模比较小,现代规划影响较大
这类城市历史悠久,规模大,发展快,主城区 与工业区相互依托,功能分区和交通组织复杂
分散形态
这类城市或受地形河流的影响, 或受资源和生产的分布的影响 任丘由老城区和油田新城区组成
欧洲古城
纽约
提示:可以从城市建筑物的历史、高度、风格以及城市 交通方式等方面来进行比较分析。
一个城市的著名建筑物, 往往是这个城市代表性的标志
下面的城市标志
上海
法国凯旋门
法国卢浮宫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中国的封建思想
城市的建筑风格、道路格局、功能区的空间布 置能够反应城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城市的发展应与周围的自然景物相协调
威斯
杭州
重庆
总结:
构成要素:
建筑风格、道路格局、功能
区布置,与自然景观相呼应。
城市景观特色
影响因素: 历史、文化、自然
二、城镇分布的主要特点
比较上海、秦皇岛、武汉的形成因素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11cody】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一)1、城市: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特殊聚落,具有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
2、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二)1、大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2、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3、中心县:简单地说即中心城市所在的县或至少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的县。
(三)1、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2、中心位置:位于区域中央,则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
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新的交通线,促使城市的发展。
3、重心位置:中心位置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地区几何中心,很多情况下可能是地区的重心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
在这里形成的中心城市也具有和重心位置一样的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
4、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
避免与中心城镇的竞争冲突,而具有好于一般次中心的发展表现。
5、门户位置: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6、实体转运: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为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7、商业性转运:主要指商品所有权的改变。
8、政治性转运: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这时需要付关税。
城市地理学08

完善和深化,并被用于实践。
克里斯搭勒所建立的理论和使用的方法,为后 来五六十年代人文地理学的数量运动打下了 基础。
6
华东师范大学
严重敏教授将该理论翻译成中文,引进中国。
7
华东师范大学
她的硕士研究 生于洪俊、宁 越敏写了中国 第一本城市地 理学的书籍 《城市地理学 概论》
是城市、城镇。
2. 中 心 货 物 与 服 务 ( central good and service)
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 可称为中心地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 如理发、饮食、医疗
11
二、基本概念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3.中心地等级
中心货物和服务是分等级的,即分为较高级别的中 心地生产的较高级别的中心货物或提供较高级别的 服务。
克氏对理想形态提出假设条件:
均质平原
①一片没有明显起伏的、无边的大平原; ②平原上的环境几乎一样,特别是土壤肥力和
水份供应等方面; ③平原上的初始人口分布是均匀的; ④区域的运输条件完全一样,没有可供利用的
水道,全部活动通过陆路,影响这种运输的唯一 因素就是距离;
26
三、理论假设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不同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门槛和 最大销售范围是不同的。
等级较低的商品,需求量大, 如油盐,肥皂等杂货(A),其空 间需求曲线一般较陡,即其需 求量将随距中心的距南增大而 快速下降,其原因是售价低, 购买频率高,为购买此类商品 所花费的时间较多,或运费占 售价比重高,因而其需求门槛 一 般 较 低 (A') , 最 大 销 售 距 离 较短(A'')。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3.相互作用模式
各种相互作用模式的产生,旨在寻求空间组织中 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比较著名的有引力模式、 潜力模式。
(1)引力模式
引力模式是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来的。
该模式认为,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 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其一般形式如下:
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地通过交通、 通讯等联系通道发生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 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
用(spatial interaction) 。
通过空间相互作用,使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 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6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一)相互作用的类型
典型的例子就是移民过程。
实际上,现象的空间扩散过程常常采取多种方式。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1)阻力 新事物接受者的接受情况 阻力因人而异,从而影响接受的时间长短、
所形成的空间格局和接受者比率的饱和程 度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1)阻力
新事物接收者的数量和时间分布呈正态分布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Iij
Wi Pi Wj Pj D b ij
Iij为i、j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量,Pi为第 i个城市的人口规模。 Dij两个城市间的距离,b为测量距离摩擦作用的指数。 WiWj为经验确定的权数。
25
(2)潜力模式
计算一个城市与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内所有城市(包括它 自身)的相互作用量时,那么,只需要应用引力模式分 别求出这个城市与其它每一城市的相互作用量,然后再 求和,就可以得到。总结成公式形式如下:
新英格兰南部的节结地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城市吸引区边界的因素
• ①各种地理边界——河流、山脉、海洋等等,都会有效 地限制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流,甚至限制同一系统内部 的互相交流。
• ②政治边界的影响。政治边界常常沿着地理分界线的走 向。在各种政治边界中,国家的政治边界通常是影响相 互作用的最大障碍。但是,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区域 集团的形成,在某些情况下,国家或地区边界的作用已 不如过去那样明显。来自二、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美国学者厄尔曼(E·L·Ullman)认为相互作用产生 的条件有三个:互补性、中介机会和可运输性。
• 1.互补性
– 两地间的相互作用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即它 们之中的一个有某种东西提供,而另一个对 此种东西恰有需求,这时才能实现两地间的 作用过程。厄尔曼称这种关系为互补性。
– 互补性越大,两地间的流动量也越大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第二节 中心地理论
第三节 中心地理论的发展、验证及评价 第四节 从生长极到核心边缘理论。 第五节 中国城市空间分布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 二、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 四、空间扩散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 1、结节点、结节区域和城市等级体系
– 结节点:城市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集中场所,通过 各种运输通讯网络,使物质、人口、信息不断地从各 地向城市流动,这种过程类似光线的聚焦作用,而城 市就是各种网络中的聚焦点或称结节点。
– 结节区域:结节点连同其吸引区组成结节区域。 – 城市等级体系:每一个结节区域的大小,取决于结节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 城市间的联系可表现为以下三种主要方式:
– 货物和人口的移动, – 财政金融上的往来联系 – 信息的流动。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 相互作用的进行,需要借助于各种媒介, 其中交通通讯设施是主要的手段。
– 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以及水路、管道等, 是城市对外交通联系的工具;
– 电话、电报、传真、卫星通讯等,是城市对外 通讯联系的手段。
较少的路去购买低价值货物,而走较多的路去得到高 价值货物,从而促成商业中心等级体系出现。 – 货物的可运输性会随时间而变化。这主要受运输工具 改革、生产发展和资源减少等因素的影响。现代运输 发展的总趋势是,货物的运输距离不断加长。
厄尔曼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评价
• 厄尔曼提出空间相互作用的三个条件是在1956年,因而 对物质流的讨论较多,而对货币流和信息流的探讨较少, 由产业组织的演变对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影响也未提及。
二、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 3.可运输性
– 距离影响运输时间的长短和运费。距离越长,产生相 互作用的阻力越大。距离的摩擦效果导致空间组织中 的距离衰减规律(Distance-decay Regularity)。
– 一般地货物的可运输性由单位重量的价值决定的。 – 可运输性对人的购物出行也有显著影响。人们通常走
康弗斯的 “断裂点”(breaking point)概念
• 康弗斯发展了赖利的理论,于 1949 年提出“断裂 点”BreakingPoint)概念。两个城市间的分界点(即 断裂点)可由下列公式求出:
da 1
Dab Pb
Pa
• 按照这一公式,A城由于规模较大,其吸引区也较大,
因而将断裂点推向更靠近B城的地方
• 例如,货币的流动受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就较小。在通 讯手段高度发达、全球金融网络业已形成的今天,国际 金融业务可实行一天24h的运转。
• 再如,跨国公司的发展已导致全球工厂的出现,这使跨 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日益重要。在跨国公司的垄断下,货 物的可运输性已不成为一个重要的制约空间相互作用的 因素,而跨国公司以外的中介机会亦很难参与跨国公司 内部的贸易。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 对流:以物质和人的移动为特征。如产品、原材 料在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运输,邮件和包裹 的输送及人口的移动等等。
– 传导:是指各种各样的交易过程,其特点不是通 过具体的物质流动来实现,而只是通过簿记程 序来完成,表现为货币流。
– 辐射:第三类,指信息的流动和创新(新思维、 新技术)的扩散等。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 空间相互作用(spatial interaction)
– 地表上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 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 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 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 间相互作用。
• 海格特(P·Haggett)1972年借用物理学中热传 递的三种方式,把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分 为三种类型
格林的方法
格林(H.L.Green)曾探讨了纽约与波 士顿在新英格兰南部的相互影响。他根 据五项指标,分别测量了纽约与波土顿 之间的平均边界,即在这一条边界上纽 约与波士顿的影响相同,然后综合出一 条纽约和波土顿之间的模式边界。
①铁路通勤人员 的流动方向
②报纸发行范围 ③电话呼唤方向 ④公司负责人的
二、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 2.中介机会
– 当货物在A和B两地间输送时,A和B两地间介入 了另一个能够提供或消费货物的C地,从而产 生 所 谓 中 介 机 会 (intervening opportunities),引起货物运输原定起止点的 替换。中介机会改变原有空间相互作用格局的 因素。
– 中介机会起两种作用,首先节省运输费用;其 次影响运输,特别是人口移动。
点提供的商品、服务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不同 规模的结节点和结节区域组合起来,形成城市等级体 系(the urban hierarchy)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 2.城市吸引区边界的确定
– 格林的方法 – 赖利零售引力规律 – 康弗斯(P·D·Converse)“断裂点” (breaking point) – 影响城市吸引区边界的因素
办公地点 ⑤银行负责人的
办公地点
新英格兰南部的节结地域
赖利零售引力规律
赖利(W.J.Reilly)1931年根据牛顿力学中
万有引力的理论,提出了“零售引力规律”,
其公式为:
Ta Pa ( db )2 TB Pb da
根据这个规律,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 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离它的距离 成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