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第九讲 易文化与中医药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得以延承的灵魂,是国人乃至世人思想的基因。
从他产生的那天起,就在不知不觉简,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做事准则,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他就像一个风向标,已经像血液一样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所在。
易经之所以能位于五经之首,就在于他的博大精深。
关于易经的由来,经历了上古伏羲氏、中古神农氏、下古轩辕黄帝三代,总结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形成了太阳月亮,山水,男根女阴相对的万物空间。
到了夏商周时代,经周文王姬昌不断总结演变,形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
至此,易经世历三古,人更三圣,才有了从迷信到理性,从巫术到哲学的重大飞越,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的理论根基。
易经的思想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以阴阳两爻为基本符号,以及由八卦中任意两卦交相叠合而成的六十四卦为基本图形,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并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
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因时因地或成阳刚,或成为阴柔,而这一阳刚阴柔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人生的法则,也就是天理和人道。
易经天地人三才,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应遵循阳刚阴柔无穷变化的法则,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成发展,在反复中保持和谐统一。
这一刚健中正,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的所在,也是人生立身处世的原则。
人若能以宇宙的自然法则来确立自己的行为规范,就会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而知变,应变,适便,自强不息,给人类社会带来发展。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易经更是现实人生的指南,趋吉避凶的宝典。
但是现代社会易经并不为更多的人所熟悉,里面有很多原因,但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因为易经有一套逻辑符号,术语卦名,如阴阳,九六互变,乘承比应错综复杂等,大多人们不了解所表达的是什么含意。
二是因为一些江湖术士的故弄玄虚,将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翻来倒去,顺推逆数,歪曲了易经本意。
易文化的第三次重大发现--天干地支图与中医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b m , g , a l l d c a e o a e fli , e e s . l
[ y o d ] Yj g TagnDi iT M Ke w r s in ; i a z ; C i n h
1 三 次大发现简介 自从宇宙创 生以来 ,就按 照它的 自然规律运转至今 。如 :
2 病因新说
宇宙 间的任何东西 ,无 不受 到宇 宙运转规律 的控制 ,人也 是如此 ,吉凶祸福 ,生老病死 。在天干和地支运转到每个人的 四柱八字相、生、克、冲 、合 、刑、害的时候天干图和地支图
的功 能 点 就 会 发 生 变 化 ,处 于 半 工作 状 态 和 不 工作 状 态 ,这 时
戊、己、辰 、戍 、丑 、未居 中四季 土 。我们 的先人 又总结出二
十 四节气用 以指导农耕与生产 。 《 易经》的 “ 先天 八卦 ” 后 天八卦 ” 天干地支 ”的运 、“ 、“
按照天干和地支所属的脏腑就有病 了,这 是其一 。其 二还有人 为的影响造成天干地支 图受到伤害而得病 。如: 自然灾害 、大 气污染、农药残毒等 ,此类病用药物治疗就很难治愈 。其三还 有宇宙间的暗物质 ,太 阳黑子 的辐射 ,魅魔魍魉 等阴性信息侵
【 关键词 】 易经;天干地支 ;中医
[ s a t E eyhn nv r Ucnrl db el fh nvre u nn , u na o iehsfr n r sot , Abt c] vrtigi u ies a o t l yt ws te ies n ig h ma l k i ot e frme r n e oe h a o u r s l t , u o mi t
王保 德 ( 元太 宝堂,山东 天 兖 州 ,2 2 0 ) 710
关于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汇报

1 关于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汇报 一.工作进展 按照《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有关工作的通知》,为进一步提升广大中小学生的中医药健康素养,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提高全民中医药文化普及率,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教育局推荐XXX小学积极申报创建市级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 试点学校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开设中医课堂学知识。以课堂讲授为依托,教授浅显易懂的中医药知识,让课堂成为推广中医知识,传播中医文化的主阵地。二是设立文化展板传文化。班级设立中医文化角,传播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小知识;学校设立中医药文化展板,介绍中医历史、中医名家、中医故事、中药种类等方面的资料,多角度呈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三是开展故事宣讲润其心。组织中医药绘画、讲述中医药故事等实践体验活动,在活动中感受中医药魅力,提升民族自豪感。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是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各学校校长思想认识需再提高, 中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启动较晚,学校专业师资短缺等客观条件,致使各学校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进展较慢,氛围不够深厚。 二是经费投入不足。近几年试点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减少,公用经费拨付数额减少,经费主要用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办公、设施维修维护、短缺器材购置等方面,在中医药进校园 2
方面投入较少。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让广大校长充分认识到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是为了进一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广大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医、感受中医、学习中医、认同中医,丰富卫生健康知识,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崇尚中医、珍爱生命的观念,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努力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 二是加强专业指导。配合县卫健部门筛选热爱中医文化传播的中医药人员组建中医文化进校园讲师团,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提供理有力的专业支持和技术指导,推进工作有效开展。 三是加强沟通协调。将中医药知识纳入校本课程,向学生讲授中医中药、自我保健、科学实验等知识,构建学生能听懂、有特色、重体验的中医药文化课程体系,推动四季养生香囊制作、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等保健运动、推拿按摩适宜技术等内容的实践拓展。 四是加强师资建设。加强对学校中医药校本课程师资培训,由县中医药讲师团负责中医药课程教学指导,对任课教师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教师的中医药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 五是开展课堂内外体验活动。定期或不定期面向学生和家长进行中医药知识讲座,宣传中医药核心理念和养生保健知识,根据学校实际、各阶段中小学生特点及不同的教学需求,推广易学易练的中医传统健身操。在校园内组建中医药兴趣小组,定期进行中医药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聘请中医专家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到学校开 3
中医药学概述

证:(证候)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病:是疾病的总称,概括疾病的全部病理过程。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
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 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1、同病异治:
例A:麻疹病在不同的疾病阶段有不同的证,故麻疹 初期麻疹未透,宜解表透疹——银翘散或升麻葛根汤;
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毛泽东主席接见著名中医学家 施今墨先生,共商中医发展大计。
周恩来总理接见著名中医学家 孔伯华先生。
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合毛 眼泽 科东 专主 家席 唐接 由见 之中 等西 。医 结
中医理论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藏象、经络、气血精津
病因病机
诊法辨证 预防、治则、康复
中期肺热明显,常须清肺——麻杏石甘汤;而后期则
为余热未尽肺胃阴伤,则又须以养阴清肺为主——沙 参麦冬汤。
B:感冒病可因其病因病机和病人体质的不同而出现风寒、风热、 风湿相挟等外感,治疗时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疏风 祛湿等治法。 如:风热早期,症见发热,微恶风、是风热在表,应用辛凉解表 法治疗(银翘散);中期,症见高热、咳嗽、气急、口渴欲饮 凉水,是肺热盛,治当清肺热为主(麻杏甘石汤加减);后期, 身热已退,舌红口干、干咳少痰、疲乏而脉细无力,是邪热已 去大半,肺阴肺气受伤,治宜清余热、滋肺阴、补肺气,以促 进恢复(青蒿鳖甲散)。
中医理论“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内经》) 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共18卷162篇。
对人体结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 生等作了系统阐述,确立了中医药学的理论 原则,奠定了中医药学的发展基础,也是中 医药学的理论渊源。
易经与中医的书籍

易经与中医的书籍1. 引言易经和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之一,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具有指导人们生活、思考和实践的作用。
中医是中国古老的医学体系,它以人体整体观念和整体调理为基础,通过草药、针灸等方法来维护和恢复人体的健康。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易经和中医的经典书籍,这些书籍对于理解和应用易经和中医的原理和方法非常有帮助。
2. 易经书籍2.1 《周易》《周易》是经典的易经文献,是易学研究的基础。
它包含了六十四卦和六爻的组合,通过解读卦象和爻辞,可以揭示出人事物的变化规律和内在意义。
这本书总结了古人对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2.2 《易经》述义《易经》述义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易经注解,由司马昭撰写。
这本书对于《周易》的卦象、爻辞以及各个卦的解释进行了详细和深入的阐述。
它不仅解释了易经中的符号和象征意义,还提供了对于易经的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思考。
2.3 《尚书大传》《尚书大传》是易经的另一本重要注解,全称为《尚书大传周书考》。
它由庞熙撰写,主要对《尚书》中的卦辞进行了注释。
这本书对于理解《周易》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非常有帮助,同时也提供了对于易经哲学的深入研究。
3. 中医书籍3.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也是最早的中医文献之一。
它包含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涵盖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
《黄帝内经》通过阐述人体的结构、功能和疾病的发生机理,提供了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2 《千金方》《千金方》是中医药学的重要著作,由孙思邈所著。
这本书记录了大量的中草药方剂,并详细讲解了它们的功效和应用。
它对于掌握中药的知识和运用非常有帮助,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和药物研究。
3.3 《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中医针灸疗法的重要著作,由杨继洲所著。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针灸的理论、技术和方法,通过调理经络和穴位来平衡人体的阴阳和脏腑,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如何正确认识传统中医学文化

如何正确认识传统中医学文化中医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自然环境和历史社会的不断变迁,中医学一直与我国人民的健康事业息息相关。
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以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而来的智慧的结晶。
中医学文化始终根植于中华文化,其中贯穿古今的也是以《易》学为基本格局的“象”的思维模式。
它主张“象”作为对世界万物的一种认识的思维,通过在不断变化运动的过程中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与此同时,世界的变化风云莫测,复杂随机,因此“象”的总结和和概括,需要通过“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再到认识”的推演和归纳的过程进行总结,这是抽象不具体的。
它与历代中医学家所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观是相辅相成的。
现如今,西医的不断壮大,许多人更倾向于使用西药来治疗自己的疾病。
而中医学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由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确实理解和认识,中医学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受到阻碍,其中,对传统中医学文化中天人相应和阴阳五行的曲解尤为明显。
中医学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
正确认识传统中医学文化,需要对其传承与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同时我们忽视了中医学文化的效用,对于很多重要的概念,许多人曲解了甚至从未了解过。
这反映了我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与认识。
以下则是对中医学文化中的两个核心思想“阴阳五行”和“天人相应”理论来表明这个现象,认识传统中医学文化的精华所在,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扬。
一.对阴阳五行的曲解阴阳五行理论只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阴阳,它是指在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本身就具有两种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力量,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阴也就没有阳,而阳也离不开阴,它们相互吸引又相互影响,一来一往,则让这个世界充满活力。
而世界上的变化也是由阴阳运动而产生的。
古人将光明的、正面的、处于主导地位的力量概括为阳,与之相反,黑暗的、反面的、处于从属地位的力量则为阴,正是因为有这两种完全相反却互有联系的力量,推动整个世界的发展。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9篇)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9篇)我是__y医院中医科医生,这次参加了中医培训,感悟非常多,下面是我的心得体会:中医学由于在形成的初期引入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想——朴素唯物主义,并沿用至今,形成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气机升降为主体,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为外壳的理论体系,具有灵活多变的思辨性和高度的整体概括能力。
另外,许多人有这样的印象,患者和中医大夫之间的关系往往好于与西医大夫之间的关系,甚至亦医亦友。
许多研究也证实,中医传统的诊疗模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
传统中医具有许多区别于西方医学的特色,其理论形式反映出独特的人文属性。
中医学以其强烈的人文属性成为最能反映医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中医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识中医、了解中医、学习中医,必须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特别是道家思想,因为中医学“天人合一”的基本思维方法更接近道家祟尚自然的思想。
中医学认为“形气相感,形神合一”,人的意识形态、意念活动对自身及周围事物产生影响。
学习传统文化,体悟自然之道,正是为了修养心性,静心体悟自然之道、中医之理,以平静纯净心行医,方可能成为医德医术均上的好中医。
中医理论源于生活实践,在临床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
在病因病机教学中,可采取“取类比象”、“形象思维”的方法,结合日常生活,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风、寒、暑、湿、燥、火的致病特点。
如风邪致病特点,风的性质“动”→风邪致病特点(阳邪、善行、数变、百病之先导)→临床表现(动摇不定、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震颤、拘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
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举一反三。
总之,与西医学相比,中医学因其完整的理、法、方、药系统而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
教学中应让学生们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构建整体与辨证思维模式,强调理论联系实践,课堂上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发散的、联系的、触类旁通的学习和思维方法,是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的最现实可行的思路,其中具体的、可行的教学方法还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中医养生的最高智慧与境界解析

2019/8/22
25
食饮有节
龙含珠,七成饱
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越简单 越好
“早饭常宜早,晚食不宜迟,夜餐 反多损”。
有粗有细,先饥而食,先渴而饮, 先汤后食,先餐后酒,先热后凉。
2019/8/22
26
(五)心要静,身要动
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学问深时意气平,心定则气平。
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2019/8/22
41
其他方法(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茶艺养生 足浴养生 棋艺养生 书法养生 读书养生 八段锦
2019/8/22
42
谢 谢!
2019/8/22
22
(二)和生万物
和气致祥,家和万事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落实《弟子规》 《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 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大力提 倡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复兴之日, 世道人心向善之时。
2019/8/22
23
(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昼夜晨昏人体生物钟、激素分泌的变化
经常熬夜伤阴、损阳
天有阴阳,人有脏腑;天有四 季,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 有五脏;地有江河,人有血脉。
体内元素与地壳,血液电解质 与海水。
2019/8/22
11
天长地久的启示
无私无欲,平等博爱
养生重在涤除私心
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
“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 守,病安从来。”
“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
毒,弗之能害。”
2019/8/22
14
(四)道法自然
顺其自然,按客观规律 办事。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 之。
2019/8/22
15
顺其自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