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中医药学与中 国传统文化有何密切联系

中医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何密切联系中医药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上,还渗透在哲学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从理论基础来看,中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药学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思维模式。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部环境之间都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
阴阳的平衡与失调,决定着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例如,人体的生理功能在白天阳气旺盛时较为活跃,而在夜晚阴气占主导时则相对安静,这就是阴阳平衡的一种表现。
一旦阴阳失调,如阳气过盛或阴气不足,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五行学说则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等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并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协调与否,也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通过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中医能够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五行之间的协调关系。
中医药学还蕴含着丰富的道家思想。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种思想在中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医强调人体自身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激发和辅助人体自身的正气,使其能够抵御病邪。
例如,中医在治疗感冒时,并非一味地使用药物去对抗病毒,而是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让身体自身去战胜疾病。
这种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治疗理念,与道家的思想不谋而合。
儒家的“仁爱”思想也在中医药学中有所体现。
中医从业者以“仁心仁术”为宗旨,将关爱患者、救死扶伤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古代的名医们常常不辞辛劳,奔走于乡间,为患者解除病痛,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儒家“仁爱”思想的生动写照。
同时,儒家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中医从业者也将提高自身的医术和医德作为终身追求的目标,以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在思维方式上,中医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中华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中医药文化则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互为相辅相成的关系。
首先,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人民长期实践和总结的医疗经验和养生智慧的结晶,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
中医药学说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人的身心健康,倡导养生保健,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人的关爱和尊重。
同时,中医药文化以中华文化为基础,融汇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审美观念以及文艺创作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因此,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特点。
其次,中医药文化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五行调理等观念,倡导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
而中医药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的健康与自然界的变化、气候等因素有着紧密联系。
中医药文化通过调理人的气血、阴阳平衡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方法。
这些理念和方法都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在中医药文化中的体现,强调了个体的健康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再次,中医药文化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伦理。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于古代,受到了儒、道、佛等多种哲学思想的影响。
中医药文化强调“以德为本”,认为医生应以道德为先,医德医风比医术更为重要。
中医师不仅要掌握医术,更要具备悲悯之心、慈悲之德,对患者持有真心实意的照顾和关心。
这种以慈悲为怀的医德医风正是中华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体现,体现了尊师重道、以德教育等传统价值观念。
此外,中医药文化也融入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和文艺创作。
中医学说中的“五脏六腑”、“经络”等术语多用形象的修辞方式来表达,如形容肝脏为喜怒的场所,肺脏为润滑器,心脏为激动之器等等。
这种形象的描述增添了中医药文化的艺术美感和文学意味,展示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观念。
中医药与传统文化

笔记第一章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一般指与人的精神意识活动相关的行为和社会产物,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三要素。
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传统文化:“传”原始涵义为“传递物品”,后引申为“传授、传播”;“统”原义为“丝的头绪”,现指“恒久不变的核心体系”。
什么是传统文化(一)文化广义的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一般是指与人的精神意识活动相关的行为和社会产物,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三要素。
代表一定的民族特点的,反应其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传统文化传:原始含义为“传递物品,后引申为“传授、传播“统:原义为“丝的头绪,现指“恒久不变的核心体系广义的传统文化:各个民族历史上不断创造、积累传承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传统文化:各个民族历史上不断创造积累传承下来的一些与精神意识活动相关的行为和社会产物,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三要素。
(三)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学为核心,还有道教等文化等形态。
中华传统文化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第二节何为中医药(一)何为中医药?基本定义: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医药实践;历史地位:中国第五大发明或新四大发明之一;文化层面:中华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二)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医学实践中医诊法:望、闻、问、切。
中医治法:针灸、口服汤剂、中成药、药酒等。
中药制造:药材的采集、种植、净制、鉴别等。
中药管理:病历、处方、制药工艺等。
中医药研究:临床疗效观察、新药研究等。
(三)中华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狭义:中医药本身富含优秀的精神文化,如阴阳平衡的健康观、五行生克的系统观、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治未病及注重精神调摄的养生思想等广义:中医药是我们祖先创造的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的文化。
以中医药为例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气质特点风格魅力

以中医药为例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气质
特点风格魅力
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气质特点、风格和魅力。
本文将以中医药为例,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所在。
在中医药的世界里,蕴含着中华文化独特的气质。
首先,中医药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医药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国人崇尚自然、尊重生命的思想。
其次,中医药强调平衡和调和,强调阴阳五行的辩证思维。
中医药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兼容并包、调和共存的哲学观念,体现了中华文化倡导平衡、和谐、包容的价值观念。
中医药在风格上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韵味。
其首先体现在古朴典雅的特色上。
中医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古代医学典籍博大精深,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古代传统风貌。
其次,中医药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
这种强调内在修养的风格,体现了中华文化强调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的特质。
此外,中医药还展现了独特的魅力。
中医药注重自然疗法,强调食疗、穴位按摩等方法,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利用。
此外,中医药强调预防为主,以防患于未然,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谨慎与智慧。
中医药的独特疗效和方法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文化自信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体现了独特的气质特点、风格和魅力。
通过深入研究中医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医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角色

中医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角色。
首先,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医药学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其次,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古以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养生保健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
特别是在现代医学面临一些难以解决的难题时,中医药的疗效常常能给人以新的启示和希望,为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中医药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医药学不仅是中国的医学瑰宝,也是人类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在国际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总的来说,中医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角色,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
中医与中国古代的医学传统

中医与中国古代的医学传统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医学,与中国古代的医学传统密不可分。
它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中国人民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医与中国古代医学传统的关系,介绍中医的特点和治疗方法,并分析中医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价值。
一、中医与中国古代医学传统的关系中医作为独特的医学体系,根植于中国古代医学传统之中。
中国古代医学传统是一种以经验和实践为基础的医学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中医学正是在这种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医学传统相信人体与自然界的万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中医学则通过观察、辨识和分析人体的各种症状,寻找疾病的根源,并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调理。
二、中医的特点和治疗方法中医学在与西医学的区别中展现出其独特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辨证论治”和“重视预防”。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强调疾病的个体化治疗。
中医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体质和环境因素等综合因素,确定疾病的类型,并针对不同的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与西医学的病因病机分析和病理诊断有所不同,更加注重个体化的治疗。
另一个中医的特点是重视预防。
中医强调“上医治未病”,即在人们生病之前,通过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与西医学在疾病已经发生后进行治疗的方式不同,体现了中医学对健康保护的重视。
中医还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
其中,中药是中医学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中药是以自然植物、动物和矿物为主要原料,通过不同的制剂和炮制方法进行治疗的。
针灸则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功能和平衡阴阳。
这些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三、中医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价值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在一段时期内受到了一些质疑和挑战。
然而,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医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逐渐得到了认可。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关系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文化深受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书法、绘画、戏曲、音乐、哲学等多种形式,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其中,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的生活和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医药文化的特点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
中医药文化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为特点,注重人的整体性和动态平衡,重视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药文化包括中医学、中药学、针灸学、推拿学等,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对于维护人的健康和延续生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中医药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医药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首先,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健康和生命的关注和追求。
其次,中医药文化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中药材、中药方、针灸推拿等都是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再次,中医药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理论体系、临床经验、草药资源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四、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织、相互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中医药文化与儒家思想、道家理论等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药哲学体系。
其次,中医药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和发扬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如尊老敬老、孝顺父母、和睦相处等,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独特的人文精神。
再次,中医药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和传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中医药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医药文化在当代中国得到了积极的发展。
首先,中医药文化在当代医学领域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医药治疗各种慢性病、亚健康问题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
其次,中医药文化在传统文化中也有着重要地位。
中医药在中国历史
上一直被视为重要的疾病治疗方法和健康保健方式。
这种观念在中国传统
文化中也有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崇尚道德、注重养生,这些
价值观念也与中医药文化密切相关。
传统文化中的“道”和“德”观念与
中医药的“调和阴阳”和“调理身体”理念相契合。
同时,中医药文化也
通过一系列的养生方法、草药学、针灸、按摩等方式塑造并丰富了中国传
统文化的体系。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也存在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原则。
传统文化中的“疾病预防胜于治疗”和“精神和身体相互影响”等观念与
中医药的“防病于未病”和“心、身、法、医”的理念相契合。
中国传统
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调理身心,这些观念也体现在中医药文
化中的养生方法和治疗原则中。
中医药文化中的“治未病”和“以药攻邪”原则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健康和和谐的生活方式相契合。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也共同面临着现代社会的挑战和变革。
随着现代医学和生活方式的发展,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地位和影
响力可能会逐渐减弱。
然而,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中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对于维护
中国独特文化传统,促进人类健康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人观和生命观
天人观
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 万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了自然界许多复杂事物的 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了自然界许多复杂事物的 五行学说 内外关联及其运动变化规律, 内外关联及其运动变化规律,阐述了生命体 为什么会在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中保持自身 机能活动的相对稳定 单一的 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联系往往不是单一 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联系往往不是单一的线 性关系,而是多向 非线性关系, 多向的 性关系,而是多向的非线性关系,相互间常 有着交叉和重叠 探究复杂的医学问题所必备的观点
天人观和生命观
天人观
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 自然界经历着演变过程 不可以一成不变的观点看待世界, 不可以一成不变的观点看待世界,要有效地解 决医学问题, 决医学问题,就必须持发展的态度 许多医家都强调:古今自然条件不同, 许多医家都强调:古今自然条件不同,人的禀 赋有所差异,疾病也有发展变化, 古方新病, 赋有所差异,疾病也有发展变化,“古方新病, 不相能也” 不相能也” 所以既须注重继承,又须不断探索创新。 所以既须注重继承,又须不断探索创新。
气聚则形成, 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
天人观和生命观
天人观
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 世界的本原 《黄帝内经》 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 清轻的阳气主热、主升、主动;飘浮在空中 形成苍莽的天宇 沉浊的阴气主寒、主降、主静;沉降凝聚成 诸如大地之类有形的物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清阳为天,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天人观和生命观
天人观
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 世界的本原 万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运动不息是自然界的基本特征 自然界经历着演变过程 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天人观和生命观
天人观
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 运动不息是自然界的基本特征 气还具有很强的活力, 气还具有很强的活力,运动不息是其主要特征 中医学勾画出的自然界的基本图景: 中医学勾画出的自然界的基本图景: 气使得整个自然界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使得整个自然界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新的不断生长出来,由小到大, --新的不断生长出来,由小到大,日趋强壮 新的不断生长出来 --旧的逐渐衰微败亡,由壮趋老, --旧的逐渐衰微败亡,由壮趋老,最终凋谢 旧的逐渐衰微败亡
天人观和生命观
天人观
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 世界的本原 万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运动不息是自然界的基本特征 自然界经历着演变过程 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天人观和生命观
天人观
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 自然界经历着演变过程 《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 所谓“无”,指天地未分以前,元气弥漫于空间, 尚未聚合分化成具体形质时的情景
天人观和生命观
天人观
中医学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生命过程具有时空特性 素问》中专列“藏气法时”一篇, 《素问》中专列“藏气法时”一篇,着重探 讨在四维时空范围内, 讨在四维时空范围内,生化于不同空间的藏 气在时间过程中的盛衰移易变化。 气在时间过程中的盛衰移易变化。
例如:肝具有“主疏泄,调畅气机;主藏血, 例如:肝具有“主疏泄,调畅气机;主藏血,调节血的 运行;从而促进了人的生机… 运行;从而促进了人的生机… 这些功能均旺于春时,以与春三月发陈之自然变化同步, 这些功能均旺于春时,以与春三月发陈之自然变化同步, 适应了生气淳化,万物以荣的环境。 适应了生气淳化,万物以荣的环境。 地球运转至太阳时空的寅卯位春时,即肝气趋旺之信息。 地球运转至太阳时空的寅卯位春时,即肝气趋旺之信息。 因此,考察脏腑的功能, 因此,考察脏腑的功能,应把时空因素和环境变化考虑 进去。 进去。
天人观和生命观
天人观
中医学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生命过程具有时空特性 人的内在生理活动和病理过程, 人的内在生理活动和病理过程,有着明显的时空 特性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 生命体就其物质基础而言,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生命体就其物质基础而言, 与自然界万物有着同一性, 与自然界万物有着同一性,导致天地万物与人的 内在联系 --人生活在天地之气相互交汇的场所 气交之中) 人生活在天地之气相互交汇的场所( --人生活在天地之气相互交汇的场所(气交之中), 充填于其中的无形之气便起着“感应”作用, 充填于其中的无形之气便起着“感应”作用,将 自然界的变化信息转递给生命体, 自然界的变化信息转递给生命体,从而影响着生 命过程
天人观和生命观
天人观
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 世界的本原 《素 不 万 问 可 物 胜 并 量 至 。 , 日 有 短 长 , 月 有 小 大 , 分 为 四 时 , 别 为 九 野 , 天 地 合 气 ,
· · · ·
天地之气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万事万物。 天地之气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万事万物。 气有多少,形有盛衰” 气之多少, “气有多少,形有盛衰”,气之多少,决 定着物之盛衰
天人观和生命观
天人观
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 自然界经历着演变过程 宋代林亿等人在校正医书,解释《素问》书名含 义时说:“按《乾凿度》云 ‘夫有形者生于无 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 生,……”。
自然界的发生和发展,表现出从潜隐到显露,从无形质 自然界的发生和发展,表现出从潜隐到显露, 到有形质的演变过程。人体既已全备了气、形和质, 到有形质的演变过程。人体既已全备了气、形和质,就 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疾病 疾病也是演变的产物
法 成 。
地 之 气 生 ,
人 。
备 ,
载 ,
天人观和生命观
天人观
中医学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 《素 万 天 物 地 问 华 气 生 实 交 气 。 通
天 论 》 《素 问 六 微 旨 大 论 》
人 之 居 也 。
气 交 之 中
曰 : 上 下 之 位
何 谓 气 交 ? ? ? ?
言 入 者 求 之 气 交 。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天人观和生命观
主讲人: 主讲人:叶海
内容提示: 内容提示: 中医天人观的主要思想 中医生命观的主要思想 要求: 要求: 理解中医天人观的思维方式 理解中医生命观的现实意义
天人观和生命观
天人观 生命观
天人观和生命观
天人观
内经》 《内经》认为人与自然万物遵循着同一的运 动规律, 动规律,天人是相应的 中医学所说的“ 中医学所说的“天”,或者“天地”,指的 或者“天地” 是自然界, 是自然界,是指不断运动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所谓天人观,是对天人关系, 所谓天人观,是对天人关系,或者说自然环 境与人的关系的认识
天人观和生命观
天人观
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 运动不息是自然界的基本特征 自然界的运动源于气的推动激发,而气的这 自然界的运动源于气的推动激发, 一特征并非依赖外界因素, 一特征并非依赖外界因素,它根植于气的阴 阳两方面的相互作用,使气处于运动不息状 阳两方面的相互作用, 从而促进和推动着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 态,从而促进和推动着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
天人观和生命观
天人观
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 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素问·五运行大论》 《素问·五运行大论》在论述了天空中种种复 杂现象后, 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杂现象后,说:“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即使再遥远,再玄秘的现象, --即使再遥远,再玄秘的现象,通过悉心的观 即使再遥远 察分析,还是可以有所了解的, 察分析,还是可以有所了解的,人们可以通过 研究来逐渐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规律。 研究来逐渐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规律。
… … … …
天人观和生命观
天人观
中医学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
《素问》: “天运当以日光明” 素问》 天运当以日光明” -强调“生气通天” 强调“生气通天” -突出太阳等自然环境对生命过程的重要性。 突出太阳等自然环境对生命过程的重要性。
天人观和生命观
天人观
中医学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 生命过程具有时空特性
天人观和生命观
天人观
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 世界的本原 万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运动不息是自然界的基本特征 自然界经历着演变过程 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天人观和生命观
天人观
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 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然界千姿百态,变化多端,但存在着一定规律 内经》称这些规律为“天地之道” 《内经》称这些规律为“天地之道”或“物 化之常”,“道”和“常”都有规律之意 化之常”
天人观和生命观
天人观
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 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人们可以根据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 人们可以根据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顺应 自然,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 自然, 素问·上古天真论》 提挈天地,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挈天地,把握 阴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阴阳”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者,天地之镇也” 灵枢·玉版》 《灵枢·玉版》:“人者,天地之镇也”, 肯定了人对于自然变化的积极作用
天人观和生命观
天人观
中医学对自然的认识 中医学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天人观和生命观
天人观
中医学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 生命过程具有时空特性
天人观和生命观
天人观
中医学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 《庄 散 聚 气 子 则 则 之
人 之 生 ,
为 死 。
为 生 ,
聚 也 ;
把人的生死归之于气的聚散, 把人的生死归之于气的聚散,肯定了人的物质性
天人观和生命观
天人观 固 有 《 温 疫 论 》 无 限 之 物 也 。 -有 无 限 气 , 之
世界的本原
推 而 广
然 后 有 是
盖 先 有 是
中 医 学 对 自 然 的 认 识
之 ,
Hale Waihona Puke 物 。气 ,天人观和生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