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文字

合集下载

认识汉字知识点总结

认识汉字知识点总结

认识汉字知识点总结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代表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从几千年前开始,中国人就在用汉字记录历史、表达思想、记录生活,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必须坚持对汉字的重视和研究。

然而,由于汉字的数量庞大,结构复杂,笔画繁多,所以汉字的学习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

汉字的学习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提高文字表达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汉字,以下将对汉字的认识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据历史学家的研究,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商代(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商人在龟甲兽骨上所刻的文字。

这些文字的形态比较原始,但已经是有了自成体系的文字系统。

在商代末期,甲骨文逐渐演变为金文,即后来的小篆。

在小篆的基础上,隶书又是一种演变而来的文字,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朝统一文字的一种表现形式。

隶书是因为其笔画简洁、遒劲有力,能适应碑文和钢刀刻写的需要,所以成为历代刻碑文刻石、铭刻石刻的主要字体。

在秦汉朝代之后,汉字的书写又在楷书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演变。

楷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字体,它笔画端庄,笔势工整,线条流畅。

楷书是书法的基础,也是印刷版式和排版的主要基础之一。

此外,行书、草书等也是汉字书写的不同形式。

二、汉字的结构和笔画汉字的结构是由笔画和偏旁组成的。

汉字的基本构成单位是“笔画”,而“偏旁”则是组成汉字的部首。

每个汉字都由不同数量的笔画组成,而偏旁则是用来表示汉字的意思。

汉字的构造方式非常独特,具有明显的表意和表音功能。

汉字的笔画是指书写汉字时所划过的线条,主要包括横、竖、撇、捺等。

汉字的偏旁是指包括在汉字中的一些偏旁部首,比如“木”、“水”、“火”等,它们是用来帮助记忆和理解汉字的。

在汉字中,常用的笔画有8种,即:横、竖、撇、捺、点、折、钩、提。

中国传统文化-汉字

中国传统文化-汉字

4
言为心声,字为心画。 视其笔迹,可见其人。 一手好字在某种程度上,己被人们 看成是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形象和文化修养的反映。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祝您成功!
王献之与十八缸水
• 王献之少时就显露出不凡的书法才能,在一片赞许声 中逐渐萌生了骄傲的情绪。一日他问母亲:“我的字
是否再练三五年就可以有所成就?”母亲听后告诫他
要刻苦练习、不要骄傲。这时王羲之说:“你如果能
把屋后的十八缸水练完,你的字才会有血有肉,有筋
骨,才能站得稳。”
• 王献之听后心中不服,经过几个寒暑的练习,自觉有 所成就,拿着得意之作给父亲看,谁知父亲练练摇头, 最后只在一个大字的下面加了一个点,他又拿给母亲 看,母亲看了看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 羲之。”这之后王献之不再骄傲,继续刻苦练习,终 究练成了“一笔书”。
——中国传统文化
1
文字产生前记事方法: 结绳记事 契刻记事
绘画记事
仓颉造字
2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甲 骨 文 ( 商 )
金 文 ( 周 )
小篆 (秦)
隶书 (汉)
楷书 (魏晋以后)
行书
草书
3
楷书四大家
• 颜真卿(唐) • 柳公权(唐) • 欧阳询(唐) • 赵孟頫(fǔ)(元)
宽博、雍容、 气势恢宏
楷书四大家
• 颜真卿(唐) • 柳公权(唐) • 欧阳询(唐) • 赵孟頫(fǔ)(元)
匀衡瘦硬、爽利挺秀, 骨力遒劲
楷书四大家
• 颜真卿(唐) • 柳公权(唐) • 欧阳询(唐) • 赵孟頫(fǔ)(元)

传统文化手抄报的文字

传统文化手抄报的文字

传统文化手抄报的文字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从动刀动枪、师夷制夷、公车上书、毁除科举,再到武装起义,直至满清王朝的覆灭,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

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

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

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

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

北京大学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叹到,21世纪初人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

传统文化手抄报的内容1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史性的嬗变过程。

中国汉字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中国汉字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中国汉字文化的性质和特点【摘要】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性和历史传承。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独特的象形文字特点。

汉字还具有多音字和多义字的特点,使得其表达丰富多样。

汉字的结构和造字规律严谨且独特,体现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汉字的包容性和变化性使其适应了不同时代的发展需求。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可替代地位体现在其影响力和传播特点上。

汉字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汉字的文化性质和特点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汉字文化、性质、特点、象形文字、多音字、多义字、结构、造字规律、包容性、变化性、影响力、传播、中华文化、瑰宝、不可替代地位、延续、发展。

1. 引言1.1 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承。

自古以来,汉字便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

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历程,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进程,记录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记忆。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书法艺术、文学创作还是历史研究,汉字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汉字的魅力在于它的深刻内涵和丰富象征,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和精神传统。

1.2 汉字的独特性和历史传承汉字的独特性体现在其形态和构造上,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汉字的字形采用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等方式,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在世界文字体系中独树一帜。

汉字的历史传承也是其独特性的重要表现,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石。

汉字的独特性和历史传承使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精选5篇)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精选5篇)

汉字中的传统文化(精选5篇)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范文第1篇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说文解字》第一个字就是“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天,颠也。

”天就是人头顶上方无垠的空间,天的意象,是通过人的形象来体现的;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出:在古人眼里,天是具有人的性格的。

因此,在中国上古时期,山川林木、江河湖海、风雨雷电,举凡自然界中的紧要物类,都被先民们给与人格,尊为神而加以崇敬、祭祀。

二、重视伦理汉字中含有中国古人的伦理信念,即关于善恶是非以及人的行为的道德判定和评价标准。

如“信”为人言,即是以信用为人言之道德标准,尊崇诚信。

“孝”字从“老”,从“子”,则是以子女敬老为孝、为美德。

“示”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其义多与祭祀、礼仪有关。

这个部首古时的写法与中国祭祖时写有历代先人姓名的神主牌位形状相同,也与后来中国传统纪念碑的形状同构,所以汉字中表示神或表示祝福的字总是包含一个“示”部。

而汉字如“福”字中包含“示”部就由于或说明古人认为,若想能够幸福,就离不开神的保佑,特别是历代先人的保佑。

“口”字与“田”字,这说明古人认为幸福的构成成分除了历代先人和神的保佑以外,还应包含人口和土地。

可见,汉字中保管了古人关于如何对待历代先人的伦理观,以及对幸福的理解。

三和谐对称之美有天就有地,有乾就有坤,有阴就有阳,有上就有下,有左手就有右手。

汉字在造字的时候就有很多是成对显现和互为补释的。

另外,最初的图画简化后,左右不平衡的时候就会添加或削减部件来使之对称。

“启”字的原型只有一个“户”字,意为打开窗户之意,后来由于“户”字头重脚轻,便加添了“口”字以作平衡,这样就显得协调美观了。

四、中庸思想《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朱熹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

庸,平常也。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图和内容资料最新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图和内容资料最新

中国传统⽂化⼿抄报图和内容资料最新中华优秀传统⽂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今天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为了弘扬中国传统⽂化,⽼师让学⽣画中国传统⽂化⼿抄报。

下⾯就是⼩编给⼤家带来的下⾯就是⼩编给⼤家带来的中国传统⽂化⼿抄报图和内容资料最新,希望能帮助到⼤家!,希望能帮助到⼤家!中国传统⽂化⼿抄报图中国优秀传统⽂化句⼦1. 多学习中国传统⽂化,多看点国学,能滋养⼀个民族的精神⽓质。

2. 庄⼦⽈:“天地有⼤美⽽不⾔。

”国学源⾃天地,从伏羲仰天俯地⽽悟易经,到屈原漫游天地⽽得九歌,再到⽵林七贤隐居⼭林⽽通三⽞,古之⾼⼠,欲有所得,⽆不与天地相交接。

3. 中华⽂化五千年,儒家思想永不变,改⾰创新美名传,⽔泊梁⼭曾记得⼀百零⼋好汉,中国辉煌在眼前。

4. 华夏⽂明何其多,四⼤发明最伟⼤,辨别⽅向指南针,⼈⼯活字印刷术,不忘造纸与⽕药,造福⼈类促发展!5. 中华⽂化,亦叫华夏⽂化、华夏⽂明,即汉族⽂化,汉⽂化。

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以⽂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化圈”。

6. 祖国节⽇中外响,⼤家⼀起想⼀想,清⾹粽⼦端午节,⼋⽉⼗五⽉饼节,腊⽉三⼗是春节,贴春联来放鞭炮,穿着新⾐把舞跳,三⼗晚上吃饺⼦,⼤年初⼀拜新年,正⽉⼗五闹花灯。

7. 中华⽂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化展现出独特的魅⼒,让世界为之赞叹,让国⼈为之骄傲!8. 历史悠久远闻名,古玩字画⾄今⾏,康熙五彩元青花,价值连城代代夸,⽩⽯⼤千唐伯虎,字画远扬皆五湖,⾝在⽂化名古国,⾃豪感动受⿎舞!9. ⼤棚菜,遍地花,科学种⽥靠⽂化,绿⾊⾷品进万家,蔬果宝宝长得壮,全民健康你我他,我要游遍全中国,祖国⽂化顶呱呱!10. 中国传统⽂化中春节时家⼈团聚,强化了亲缘关系和孝道伦理等因素,每年有这么⼀个机会⼀家⼈欢欢喜喜辞旧迎新,总结过去的⼀年,为新⼀年积蓄⼒量和做精神准备。

11. 新加坡则从年代,就开始推⾏以中国儒家传统⽂化为中⼼内容的“⽂化再⽣”运动。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第二章 汉字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第二章  汉字
第二章
汉 字
一 汉字产生三种旧说
1.汉字是由伏羲发明的,因为伏羲发明了八
卦,而文字是从八卦演变来的。 2.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而据说结绳记事是 从神农氏开始的,因此认为汉字最早由神农 创造的。 3.汉字的创造者为黄帝的史官仓颉。 这三种说法都不足为信,汉字的起源,最早 应当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
含义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依照物体的轮廓,用弯曲的线条,画出那个物 体的形状来,就是象形字 指看一下就可以知道它代表什么,但要仔细观 察以后才能明白它的意义。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并在一起,并把它们 的字义合起来,就出现一个新义的指向 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字 日、月、龙、门等 上 下 本 甘等 武:上面是戈,下边是脚趾,表示开步执 戈,动武征伐。旅、聂、安等 左形右声:江河松枫等 右形左声:期朔鸠鸽等 上形下声:空穹笔篆等 下形上声:基垄悲愁等 内形外声:闷圆闽唐等 外形内声:街裹序固等 考 老是同一部首,又是年老的意思,可以 相互注释。民和氓;走和趋;舟和船梁和 桥;顶和巅等 令 长 我 自 耳 且 例子
三)延续传统的儒家思想——三纲五常
1、反应家庭观念:如“安”字,女人在屋里
则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又如“好” 字,女人带着孩子则好(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2、反应男尊女卑观念:如“夫”字:顶天立 地站着的人为夫,而“妇”字:手拿扫帚的 人为妇。汉字在简化之前,很多繁体字反应 儒家思想对国人的影响。
司母戊鼎
春秋时期
石鼓文
小篆 隶书
秦代 产生于秦,汉代定形
李斯《仓颉篇》《博学篇》 蔡邕 曹喜等
楷书
行书 草书
兴于汉末,盛于魏晋
东汉末年 魏晋兴起
端正匀称
介于楷草之间:近楷不拘,近 草不放

中国传统文化之汉字

中国传统文化之汉字

楷书
甲骨文
草书
隶书
本课完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真正的文字,甲骨文已
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 结字和章法。
金文
金文又名钟鼎文或铭文,字体结构疏密相间,比甲骨文方正 整齐,笔画分布均匀对称,笔道比甲骨文粗,字的体势较甲骨 文雍容厚重。
大篆
大篆据传为周朝史籀(zhòu)所
创,多圆笔,笔致多曲,线条质感 丰富,线形复杂,随手万变。
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
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 简明、规整、协调,笔势匀圆整 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
隶书
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著
的变化是从弯曲的线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变成有角。隶
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
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结构简省、 笔画连绵,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
汉字
● 汉字的起源 ● 汉字的演变
一、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 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 绳”、“八卦”、“书契”等, 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皇帝史官 仓颉造字的传说。
二、汉字的演变
从甲骨文发展到今 天的汉字,已经有三千 多年的历史,文字的发
展经过了甲骨文、金 文、大篆、小篆、 隶书、草书、楷书、 行书等几个阶段
之感。草书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 三种。
楷书
汉字字体的楷模为楷书、楷书又名真书、正书。楷书笔画严整 规范,线条平直自然,结构匀称方正,运笔流畅有度。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
书体。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
书的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 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 行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部分简体字来自书法文献:




唐朝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中有:状、弥、将、于、来、随、尔、涌、麦、継 唐朝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中有:盖、弥、净、箧、纲、随 汉朝史游《急就章》中有:时、东、陈、孙、检、帐、项、楼、来、夹、颊、侠、箧、贝、学、见、为、 伪、长、张、随、状、问、觉、乐、犊、读、断、变、郸 晋朝王羲之用过:东、岂、试、为、缅、临、终、张、时、将、见、当、孙、扬、实、尔、鲤、鱼、与、 诏、长、乐、陈、来、诚、绝、顾、灾、宽、饮、谢、杨、学、万、发、问、怅、颐、视。行书字帖中 用过:于、将、随、终、岂、谁、维、侠、绵、绛、结、给、粮、纺、谓、语、为、数、谢、败、丧、 盖、纸、书 晋朝王献之用过:尝、临、谓、诸、当、问、顿、许、尔、闻、弥、将、来、终、缠、绝、随、门、与、 岂、劳、肾、为、汤、怅、时、经、传、写、孙、觉、陈、见、茎、顺、东、险、会、诣、请 唐朝欧阳询用过:来、闰、馀、问、盖、维、临、终、随、隐、将、侠、荣、门、闲、墙、粮、顾、纸、 纷、绥、纭、间、丧、辞、结、数、状 唐朝虞世南用过:来、问、礼、绝、维 宋朝苏轼用过:顾、盖、来、堕、于、饥、误、敛、将、请、绝、万、尔、贾、闻、祷、须、阙、计、 时、诚、夸、纳、记、诉、纠、与、访、谁、长、诗、语、馀、缘、弥、纪、闲、终、谓、闰、债、状、 谒、见、间、挟、维、问、谈、啸、传、东、宽、当、闰、绝、须、数、挟、细、鸾 元朝赵孟頫用过:来、给、诸、惮、质、丧、将、门、壶、设、请、绝、违 明朝董其昌用过:记、为、将、纳、缉、于、万、证、盖、萧、顾、楼、赋、长、与、谓、览、尽、时、 诸、谱、传 清朝郑板桥用过:问、觉、尽、梦、诗、来、绸、缪、潍、为、两、现、画、闻、壮、剑、红、饭、贾、 见、语、状、胆、尔、阅、词、缓、继、应、给、证、宽、讯、说、请、违、麦、随、时、课、该、调、 结、约、对、详、诉、贤、险、赋、蒋、学、劲 敦煌出土文献中的俗字: 爱、绊、笔、缠、尘、虫、床、纯、辞、断、堕、尔、盖、个、顾、挂、国、号、饥、迹、继、夹、荚、 颊、坚、检、将、绛、经、颈、来、赉、礼、怜、粮、乱、脉、门、弥、鸣、纽、凭、栖、齐、启、弃、 悭、墙、惬、箧、轻、师、随、万、闻、问、无、狭、侠、贤、挟、兴、烟、痒、异、隐、与、语、岳、 灾、沾、众、嘱、装、庄、壮、状

传统文化之文字


汉朝: 起初,汉承秦制,初用篆书,后来篆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隶书得 到蓬勃的发展,并在东汉进入鼎盛时期;草书(章草)在汉代发展 成为比较成熟的一种字体;楷书和行书也开始萌芽。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 隶书起源于 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 楷”之称。 也就是说汉初仍用篆书,后来通用隶书,同时草书得到很大发展, 但因其特殊性并不是通用字体。 其中草书的产生:汉与周围战争较多,为了传递战事进展情况,即 使是隶书在效率上也有明显不足,逐渐产生草书,并逐渐成熟,甚 至大有撼动正书的地位,蔡邕写《书论》就是为了维护正书的地位。

传统文化之文字





1935年8月,当时的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收简体字324个。 1936年2月5日,由于当时的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等强烈反对,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训令「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1]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群众曾经创造了许多简笔字,这些新造字被称为「解放字」。 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 1950年7月,吴玉章在全国文字改革协会干部会议上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直到此时, 简体字的研究和选定工作才真正开始。[2] 大陆推行简化汉字运动的同时,已经败退台湾的蒋介石在1952年的国民党宣传汇报会上再次提出简化汉字,并指示考试院副院长罗家伦先写些文 章造舆论。同时,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研究简化汉字的方案。后遭胡秋原极力反对。[1]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 1977年12月20日,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的草案,称为「二简字」,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次日,《人民日报》开始试用「二简字」。 1978年7月,中宣部发出通知,在报纸、刊物、图书等方面停止使用「二简字」。[3] 以来俗字谱》(1930年)、钱玄同的《简体字谱》(1935年)等对此作了整理。 叶籁士对《简化字总表》2274个简化字中比较常用的521个简化字做过统计,发现其中解放区和建国后出现的是101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 据地和解放区的大量刊物和宣传品曾经采用和创造了许多简体字,这批新创的简体字被称为「解放字」),其余420字(占80%以上)都是解放前 就已经流行或存在的{先秦的有68个字,秦汉的有96个字,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有32个字,隋唐五代的有29个字,宋辽金元有82个,明清有53个, 民国60个。[2] 简体字的简化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采用古字、俗字和异体字,如:网、从、众、阴、阳、峯-峰 2、行书和草书的楷书化,如:讠、饣、丬、钅、农、长、韦、龙、壮、妆、为、呙 3、新造形声字,如:惊、响、护、矾、霉 4、新造会意字,如:愿、战、湿、笔、撑 5、加入声旁,如:艺、忆、运、酝、迟、迁、达、递、态、惧、桩 6、声旁替换,如:忧、优、扰、犹、构、沟、购、钩、捂、牺、苹 7、多字合并,如:几、郁、吁、才、出、伙、后 8、多意分化,如:著-着、沈-沉 9、恢复本字,如:胡、须、松、梁、咨 10、保留特征,如:飞、灭、务、虽、亏 11、更换偏旁,如:庆、琼、穷、灿、茧 12、采用不同的字形,如:温、粤、摇、滚、没
南极看见你制作
中国传统文化之文字
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化之文字

中国使用了象形文字,历史上有许多象形文字产生,例如古埃及的 象形文字。文字的产生便有文化的传播,后来到秦朝,秦统一中原 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 李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 蝌蚪文比划简省的优点,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比划简略的新 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 除其他异体字。 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关进云阳的监狱,在坐牢的10年 时间里,他对当时字体的演变中已出现的一种变化(后世称为“隶 变”),进行总结。此举受到秦始皇的赏识,遂将他释放,还提升 为御史,命其“定书”,制定出一种新字体,这便是“隶书”。隶 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 (这仅仅是一种说法,另有一种说法说是战国末期秦国律法太严, 罪犯太多,书写犯罪记录为了迅速,产生隶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