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doc 95页)

合集下载

黑龙江省发展红色旅游的SWOT分析和对策

黑龙江省发展红色旅游的SWOT分析和对策

黑龙江省发展红色旅游的SWOT分析和对策SWOT分析是对一项事物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即分析其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

以下是黑龙江省发展红色旅游的SWOT分析和对策。

一、优势1. 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黑龙江省作为中国革命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抗联历史遗迹、抗日英烈纪念馆、革命博物馆等。

2. 国内外知名的红色旅游景点:黑龙江省有许多具有红色旅游意义的知名景点,如八道江红军长征纪念馆、玉龙山革命烈士陵园、松花江抗战胜利纪念馆等,这些景点还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3. 地理位置优势: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距离俄罗斯近,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可以与俄罗斯联合推广红色旅游,拓展市场。

二、劣势1. 缺少整体规划:黑龙江省的红色旅游资源分散且没有完善的整体规划,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步骤。

2. 旅游基础设施落后:黑龙江省的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如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存在不足,对游客的吸引力有一定影响。

3. 旅游管理机制有待改善:黑龙江省的旅游管理机制存在不足,如管理制度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协调能力差等问题,需要加强管理与服务质量。

三、机遇1. 国家政策支持: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政策上对红色旅游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为黑龙江省的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2. 旅游市场逐步升温: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不断升温,这对黑龙江省的红色旅游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 俄罗斯市场需求增长:随着中国和俄罗斯的合作日益加强,俄罗斯游客来华旅游的需求逐渐增加,这对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合作开发红色旅游提供了机会。

四、威胁1. 恶劣天气影响:黑龙江省的天气条件恶劣,特别是在冬季,极易受到大雾、寒潮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对旅游推广带来一定影响。

2. 红色旅游市场竞争激烈:随着红色旅游市场的逐步发展,各地都纷纷加大了对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激烈的市场竞争也给黑龙江省的红色旅游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黑龙江旅游规划专题一(doc 95页)

黑龙江旅游规划专题一(doc 95页)

黑龙江旅游规划专题一(doc 95页)第一章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第一节风景名胜区体系建制状况与特点分析1982年,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和镜泊湖风景区被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89年,经黑龙江省政府审定批准设立了太阳岛、丹清河、二龙山、桃山、兴凯湖5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4年,省政府审定批准延寿山庄、莲花湖、吉兴河、哈达河、柳树岛、四丰山、明月岛、卧牛湖、龙凤山9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88年,国家组织审定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区,要求各省从已建制的省级风景区中选送,当时我省虽然尚无省级风景区建制,但积极补充申报了兴凯湖风景区,由于准备不够等原因,未获批准。

当前黑龙江省正式建立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4处,详见表1-1。

全省各地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风景区点200余处,虽然部分风景旅游开发地以风景区命名,但是除上述16处风景区外,其它都未经正式审批建制并报送风景区主管部门备案。

黑龙江省现状16处风景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风景区已出现“城市化”建设形态。

由以上分析表明,黑龙江省现状风景区以山林——湖泊(水库)资源型为主,类型不够丰富,黑龙江省内具有地方特色的冰雪气象、原生森林、湿地、草原等特色景观资源在风景区内尚未得到充分展现。

表1-1 黑龙江省现状风景名胜区统计表第二节风景资源开发与保护状况一、风景资源开发进程黑龙江省风景旅游活动萌发于19世纪末期,随着我国东北地区交通的建设而逐渐发展起来。

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黑龙江省铁路、公路、码头也纷纷兴建,游客多时铁路部门便临时增发列车。

哈尔滨周边扎兰屯、巴林、二层甸子、一面坡、呼兰等地成为重要旅游地。

民国初年,群众性旅游兴起,黑龙江巡抚衙门曾通知各地中小学校组织“暑假游历”。

旅游活动从观赏“三风”——自然风光、建筑风貌、风土人情,发展扩充为到自然环境中避暑、钓鱼、狩猎、探胜等项目。

日伪统治的萧条时期,旅游市场受到政治和经济影响,旅游业呈现一蹶不振的局面。

黑龙江省发展红色旅游的SWOT分析和对策

黑龙江省发展红色旅游的SWOT分析和对策

黑龙江省发展红色旅游的SWOT分析和对策黑龙江省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省份,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为了更好地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我们进行了SWOT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地方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优势1. 丰富的红色资源:黑龙江省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如东北抗联纪念馆、哈尔滨集中营纪念馆等,这些资源为红色旅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生态环境优美:黑龙江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如松岭雪村、五大连池等美丽的自然景观,可以使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3. 交通便利:黑龙江省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如哈尔滨铁路枢纽、哈大高速公路等,为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劣势1. 营销能力不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黑龙江省在旅游宣传和营销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导致红色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足。

2. 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部分红色旅游景区的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如导游素质、旅游设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影响了游客的游览体验。

3. 产业融合不够:目前黑龙江省的红色旅游与文化、休闲、健康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度不够,缺乏差异化优势。

三、机会1. 国家政策支持:国家对红色旅游的支持力度逐渐增大,黑龙江省可以通过政策的倾斜,为红色旅游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

2. 多元化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红色旅游的市场潜力逐渐显现。

3. 旅游产业升级: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黑龙江省的旅游产业将迎来升级发展的机会,红色旅游作为新兴业态有望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四、挑战1. 竞争压力增大:随着其他地区红色旅游的崛起,黑龙江省在红色旅游市场领域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如何保持竞争力将成为一大挑战。

2. 环境保护问题: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将是一个挑战。

3. 产业协调发展:除了红色旅游之外,黑龙江省还有其他多种旅游产业,如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如何实现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也是一个挑战。

2024年黑龙江省旅游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黑龙江省旅游市场前景分析

黑龙江省旅游市场前景分析1. 引言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被誉为“东方明珠”。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本文旨在分析黑龙江省旅游市场的前景,探讨其发展潜力和面临的挑战。

2. 黑龙江省旅游资源概述黑龙江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如长白山、松花江、五大连池等,同时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斯大林公园等。

这些景点各具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光临。

3. 旅游市场发展现状黑龙江省旅游市场近年来持续增长,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特别是冰雪旅游和温泉旅游,在冬季和夏季吸引了大批游客。

省内旅游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4. 市场前景分析4.1 潜在市场规模黑龙江省拥有庞大的市场潜力。

随着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黑龙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未来几年,预计黑龙江省的旅游市场将持续健康发展。

4.2 旅游产品创新为了吸引更多游客,黑龙江省需要不断创新旅游产品。

结合当地特色和游客需求,开发新的旅游线路和精品项目,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4.3 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黑龙江省需要积极进行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参加旅游展会、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将黑龙江的旅游资源推广给更多潜在游客。

4.4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条件。

黑龙江省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提高旅游设施和交通网络的质量和便捷性,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环境。

5. 面临的挑战5.1 自然环境保护黑龙江省的旅游资源依赖于自然环境的保护。

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

5.2 旅游服务质量提升黑龙江省旅游业仍面临旅游服务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需要加强人员培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

5.3 国内外竞争加剧随着其他省份旅游市场的崛起和国外旅游市场的竞争加剧,黑龙江省需要制定全面的旅游发展战略,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加竞争力。

黑龙江省五常市凤凰山旅游开发与保护对策分析

黑龙江省五常市凤凰山旅游开发与保护对策分析

黑龙江省五常市凤凰山旅游开发与保护对策分析【摘要】黑龙江省五常市凤凰山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旅游资源的地方。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对凤凰山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分析。

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正文部分分析了凤凰山旅游资源现状、存在的问题、旅游开发对策和保护对策。

结论部分强调了对策实施的重要性、对策的可行性和未来发展展望。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有效指导凤凰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五常市、凤凰山、旅游开发、保护对策、资源现状、问题、对策分析、对策建议、实施重要性、可行性、未来发展、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黑龙江省五常市凤凰山是一处自然风光优美的旅游胜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凤凰山逐渐成为游客们向往的目的地。

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资源过度开发、环境破坏、文化遗产保护不足等。

为了更好地实现凤凰山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研究凤凰山旅游开发与保护对策,旨在探讨如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传承和弘扬当地的历史文化,提升凤凰山旅游的综合竞争力。

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凤凰山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开发和保护对策,为凤凰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强当地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黑龙江省五常市凤凰山旅游开发与保护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凤凰山旅游资源的现状,为未来的旅游开发提供可靠依据。

通过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可以有效保护凤凰山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凤凰山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升当地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为五常市凤凰山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决策依据,推动该地区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黑龙江省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的SWOT分析

黑龙江省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的SWOT分析

黑龙江省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的SWOT分析作者:张越曲博廉永生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02期摘要: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是黑龙江省建设“八大经济区”战略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黑龙江省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进行现状分析和SWOT分析,全方位剖析了黑龙江省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从交通体系、旅游综合服务、特色产品开发以及保障体系四个角度,对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的建设提出若干具体措施。

关键词:黑龙江省;旅游开发区;SWOT分析;旅游服务;产品创新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087-02黑龙江省位于我国地理位置的最北端,夏季短而凉爽,冬季长而寒冷,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作为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大经济区”之一(以下简称为“旅游开发区”),在全省范围内规划了哈尔滨冰城夏都旅游区、五大连池旅游度假区、镜泊湖渤海国旅游集合区、小兴安岭森林旅游度假集合区、神州北极旅游度假区、扎龙湿地生态旅游区、兴凯湖旅游度假集合区、大庆温泉旅游度假区、抚远华夏东极旅游区和鹤岗黑龙江界江旅游集合区等旅游开发“十大极核”,并试图经过3—5年的努力,把旅游业发展建设成为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将黑龙江省塑造成为旅游形象鲜明,空间发展格局科学合理,“十大极核”带动作用显著,冰雪旅游、生态旅游、边境旅游三大旅游产品基本成型的全国旅游快速发展区域,积极引领和推动黑龙江省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1]。

一、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现状根据《2011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元。

2011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0 443.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8%;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 091.5亿元,增长23.5%。

黑龙江省发展红色旅游的SWOT分析和对策

黑龙江省发展红色旅游的SWOT分析和对策

黑龙江省发展红色旅游的SWOT分析和对策【摘要】黑龙江省作为具有深厚红色历史文化的地区,发展红色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优势包括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独特的革命遗迹和人文景观、历史悠久的红色旅游基础。

红色旅游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景区开发不完善等劣势;机会在于政策支持力度增强、社会需求不断增加;挑战则体现在红色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文化传承需要加强等方面。

为了推动黑龙江省红色旅游的持续发展,可以从加强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等方面着手。

未来,黑龙江省红色旅游有望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和吸引力,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关键词】黑龙江省、红色旅游、SWOT分析、对策建议、优势、劣势、机会、挑战、总结、展望、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一个具有丰富红色旅游资源的省份。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长征传奇的重要战场,黑龙江省拥有许多具有红色记忆的历史遗迹和红色文化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感受革命历史的厚重氛围。

黑龙江省发展红色旅游具有重要的意义,既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

目前黑龙江省红色旅游开发还存在不足,需要深入挖掘和开发,以提升旅游品质和吸引力。

本文旨在对黑龙江省发展红色旅游进行SWOT分析,探讨其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提出发展红色旅游的对策建议,为黑龙江省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发挥黑龙江省红色旅游的潜力,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1.2 研究意义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具有深厚的革命历史和文化底蕴。

开展红色旅游可以促进对革命历史的传承和弘扬,激发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也能够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

对黑龙江省发展红色旅游进行SWOT分析和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通过对黑龙江省红色旅游的优势、劣势、机会、挑战进行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当前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明确其优势和劣势所在,抓住机遇,面对挑战,为更好地推动红色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依据和指导。

2020年(旅游行业)黑龙江旅游规划

2020年(旅游行业)黑龙江旅游规划

精品资料网()25万份精华管理资料,2万多集管理视频讲座(旅游行业)黑龙江旅游规划精品资料网()专业提供企管培训资料第一章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第一节风景名胜区体系建制状况与特点分析1982年,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和镜泊湖风景区被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89年,经黑龙江省政府审定批准设立了太阳岛、丹清河、二龙山、桃山、兴凯湖5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4年,省政府审定批准延寿山庄、莲花湖、吉兴河、哈达河、柳树岛、四丰山、明月岛、卧牛湖、龙凤山9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88年,国家组织审定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区,要求各省从已建制的省级风景区中选送,当时我省虽然尚无省级风景区建制,但积极补充申报了兴凯湖风景区,由于准备不够等原因,未获批准。

当前黑龙江省正式建立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4处,详见表1-1。

全省各地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风景区点200余处,虽然部分风景旅游开发地以风景区命名,但是除上述16处风景区外,其它都未经正式审批建制并报送风景区主管部门备案。

黑龙江省现状16处风景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分属8个地市。

大庆市、绥化市、鹤岗市、双鸭山市、大兴安岭地区尚未建立风景区。

16处风景区全部属于自然风景资源主导型,各风景区都有少量人文景观,但与自然景观相比,人文景观价值较低。

按主体风景资源类型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山林——湖泊景观类型:镜泊湖、莲花湖、卧牛湖、二龙山、龙凤山、吉兴河、四丰山、哈达河、延寿山庄9处风景区。

其中,镜泊湖风景区拥有火山熔岩地貌、天然瀑布及火山口森林等特色景观,风景资源价值较高。

其它8处风景区都是因修建水库而形成的山水风光区。

·火山地貌(矿泉)型:五大连池风景区,属于特色风景资源区,有较高的观赏、科学研究、医疗保健价值。

·山地森林型:桃山、丹清河2处风景区,北国山林特色,生态环境质量较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第一节风景名胜区体系建制状况与特点分析1982年,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和镜泊湖风景区被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89年,经黑龙江省政府审定批准设立了太阳岛、丹清河、二龙山、桃山、兴凯湖5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4年,省政府审定批准延寿山庄、莲花湖、吉兴河、哈达河、柳树岛、四丰山、明月岛、卧牛湖、龙凤山9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88年,国家组织审定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区,要求各省从已建制的省级风景区中选送,当时我省虽然尚无省级风景区建制,但积极补充申报了兴凯湖风景区,由于准备不够等原因,未获批准。

当前黑龙江省正式建立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4处,详见表1-1。

全省各地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风景区点200余处,虽然部分风景旅游开发地以风景区命名,但是除上述16处风景区外,其它都未经正式审批建制并报送风景区主管部门备案。

黑龙江省现状16处风景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分属8个地市。

大庆市、绥化市、鹤岗市、双鸭山市、大兴安岭地区尚未建立风景区。

16处风景区全部属于自然风景资源主导型,各风景区都有少量人文景观,但与自然景观相比,人文景观价值较低。

按主体风景资源类型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山林——湖泊景观类型:镜泊湖、莲花湖、卧牛湖、二龙山、龙凤山、吉兴河、四丰山、哈达河、延寿山庄9处风景区。

其中,镜泊湖风景区拥有火山熔岩地貌、天然瀑布及火山口森林等特色景观,风景资源价值较高。

其它8处风景区都是因修建水库而形成的山水风光区。

·火山地貌(矿泉)型:五大连池风景区,属于特色风景资源区,有较高的观赏、科学研究、医疗保健价值。

·山地森林型:桃山、丹清河2处风景区,北国山林特色,生态环境质量较好。

·天然湖泊型:兴凯湖风景区,中俄界湖,天然景色极为秀美。

·江河洲岛型:太阳岛、明月岛、柳树岛3处风景区,均位于大城市近郊区,景区内开发建设有娱乐、度假等旅游服务建筑,特别是太阳岛风景区已出现“城市化”建设形态。

由以上分析表明,黑龙江省现状风景区以山林——湖泊(水库)资源型为主,类型不够丰富,黑龙江省内具有地方特色的冰雪气象、原生森林、湿地、草原等特色景观资源在风景区内尚未得到充分展现。

表1-1黑龙江省现状风景名胜区统计表第二节风景资源开发与保护状况一、风景资源开发进程黑龙江省风景旅游活动萌发于19世纪末期,随着我国东北地区交通的建设而逐渐发展起来。

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黑龙江省铁路、公路、码头也纷纷兴建,游客多时铁路部门便临时增发列车。

哈尔滨周边扎兰屯、巴林、二层甸子、一面坡、呼兰等地成为重要旅游地。

民国初年,群众性旅游兴起,黑龙江巡抚衙门曾通知各地中小学校组织“暑假游历”。

旅游活动从观赏“三风”——自然风光、建筑风貌、风土人情,发展扩充为到自然环境中避暑、钓鱼、狩猎、探胜等项目。

日伪统治的萧条时期,旅游市场受到政治和经济影响,旅游业呈现一蹶不振的局面。

其间产生“近郊四景”的称谓,包括呼兰、阿城、玉泉、第二松花江。

在牡丹江、佳木斯、齐齐哈尔、黑河等地区也进行了风景旅游开发活动,开发的景区有镜泊湖、横道河子、雅鲁河等。

新中国成立后,旅游业曾一度展现复苏态势,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使旅游业重新步入低潮,风景旅游地的开发建设几乎处于停顿状态,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期才又展现回暖之势。

改革开放之后,黑龙江省旅游资源开发条件逐步改善,促进旅游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风景资源开发受到全省各地高度重视,风景旅游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全省每年都有一批风景旅游区(点)投入运营,原有的景区景点也纷纷增加旅游项目,逐渐形成规模。

对镜泊湖高山堰塞湖、五大连池火山矿泉以及冰雪、森林等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强,自然景观游览观赏、野生动物观赏、狩猎、滑雪、休疗养、度假、历史名胜观赏考察等风景旅游项目渐成体系。

至2000年,黑龙江省已经进行风景资源开发的风景旅游地达200余处,其中主要风景旅游地100余处,见表1-2。

表1-2 黑龙江省主要风景旅游地名录二、风景资源保护状况1982年,经建设系统组织申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工作,标志着我国对风景名胜资源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开始,1985年,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中规定“风景名胜区工作应当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法和为公众服务的原则”,把保护工作作为重点强调。

黑龙江省自1982年五大连池、镜泊湖被国务院审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后,风景名胜区建制管理工作在全省逐步展开,并把风景资源保护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风景资源开发活动,减少了破坏型开发现象的发生。

在1989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把“环境”界定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称。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

法规中界定的环境因素大部分是可以作为风景资源的内容,表明风景名胜资源正式进入国家立法保护时期。

《环境保护法》中还提出了在珍贵稀有动物和植物的生长繁殖地区划定自然保护区的要求,此后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方政府加快批准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黑龙江省大部分自然保护区都是在此之后建立的。

至2000年黑龙江省已建成自然保护区133处,其中国家级11处,省级23处,市级33处,县级66处,保护区总面积超过332.95万hm2。

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的不同,自然保护区可以划分为以下4种类型:天然森林和植物(如丰林、呼中、凉水、牡丹峰、鹤北、太平台、库尔宝等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如扎龙、呼玛河、七星砬子、山河、兴凯湖、逊别拉河、密山铁西、碧水等自然保护区)、地质地貌(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湿地(如扎龙、洪河、三江、月牙湖、莲花湖自然保护区)、湖泊(镜泊湖、兴凯湖、六峰湖自然保护区)。

绝大多数保护区中已经开发了一些旅游项目,其中,镜泊湖自然保护区、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扎龙自然保护区已成为黑龙江省重要的风景旅游地,在国内外享有较大的知名度。

保护区在保护自然风景资源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2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湿地公约组织,到目前黑龙江省有12块重要的湿地列入了亚洲湿地名录,开始按公约有关规定要求对湿地内环境景观进行科学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对诸如扎龙、洪河等各类湿地风景资源起到保护作用。

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非常重视,1992年国家颁布了《文物保护法》,黑龙江省也进一步加强了文物保护工作,对保护全省重要人文风景资源起到积极作用。

三、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开发相关行业机构目前黑龙江省从事风景名胜资源旅游开发保护管理的行业部门较多,保护与开发的管理机制各不相同,主要包括:1.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国务院正式批准建制机构,归口各级建设行政部门管理。

黑龙江省建设厅主管全省辖区内的风景名胜区工作,由建设厅城建处具体负责;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辖区内相应等级的风景名胜区工作。

农垦、森工系统的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委托农垦、森工总局负责,并接受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与监督。

2.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国家林业部、森工总局分别正式批准建制机构。

黑龙江省林业厅设立了森林公园管理站,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成立了森林旅游管理局,分别负责各自系统内森林公园工作。

3.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由国家环保总局批准设立,归口各级环境保护行政部门管理,重点负责自然环境资源保护工作。

4.地质公园管理机构:由国家国土资源部批准设立,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全省地质公园工作。

五大连池国家地质公园于2001年批准设立,是目前全省唯一的地质公园。

5.水利风景区管理机构:由国家水利部批准设立,黑龙江省水利厅负责全省水利风景区工作。

红旗泡国家水利风景区于2001年批准设立,是目前全省唯一的水利风景区。

6.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78年成立,随即建立起了全省地、市、县的文管站和文管所,负责各地方文物保护工作。

7.其它各类风景旅游地管理机构:大部分由企业建设经营,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行业管理,没有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第三节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工作在体系建立、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等方面同时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全省风景名胜区各项工作的协调健康发展,危及到全省风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影响到全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归纳起来包括八个方面的问题:一、全省风景名胜区建制体系尚未形成。

近年来国家重点风景区和省级风景区建制申报工作处于停顿状态,省内部分重要风景资源地因未建制而得不到规范化管理,市县级风景区建制仍处于空白状态,全省中、小型风景区(点)保护与开发工作尚未进入规范化轨道。

二、基础调查研究工作成效薄弱。

全省范围内的风景名胜资源普查工作尚未正式开展,对部分具有国际意义或区域代表作用、极具价值的风景资源认知不足;缺少对全省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数据资料统计;对全省风景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系统研究成果近于空白。

三、系统规划工作相对滞后。

宏观区域型的风景区体系规划尚属空白;风景旅游缺乏景区之间的区域协调与合作,制约着风景旅游经济效益的提升;部分重要风景区处于无规划指导下的盲目建设状态;多处重要风景区总体规划亟待修编,分区规划未得到应有重视;针对开发项目的详细规划和工程设计管理未真正落实;风景区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整体无序状态。

四、省域典型景观风貌未得到系统性展现。

对部分重要风景资源价值认识不足;已建立的风景区资源类型不够丰富,不能全面反映黑龙江省自然、文化景观总体风貌。

五、风景区空间布局体系不够合理。

各地方风景旅游地建设发展不均衡,具有风景资源的省内部分区域没有设立风景区,针对省内城乡居民的风景旅游服务系统尚未形成。

六、风景资源保护力度不够。

由于缺少科学的系统规划指导,风景旅游地盲目发展、破坏性建设现象十分普遍;由于环境保护技术水平限制和资金投入不足,许多地方生态环境状况和景观质量状况仍在不断恶化。

七、风景资源总体处于低水平开发状态。

部分景区处于粗放式开发和低档次建设状态,文化品味不高,基础设施落后,出现旅游项目缺少特色吸引力、旅游经营效益差等问题。

八、风景旅游地管理机制有待优化完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省内许多风景区处于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状况,部门间利益冲突、矛盾加剧等现象严重影响到风景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开发;由于法律尚不健全,风景区相关政策、规定得不到落实;风景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第二章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的背景环境分析第一节国际社会对风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当前保护生态环境与人类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理想,各国家和地区政府都制定了许多关于保护风景资源、合理利用风景资源的法律法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