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案例分析
风景区规划案例分析

风景区规划案例分析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案例分析基本情况长寿湖是重庆市最大的湖泊旅游风景区,位于重庆市域中部、主城区东北方向,长寿区、垫江县和涪陵区交界处。
长寿湖水域主体位于长寿区境内东北部,水域北部位于垫江县境内,在行政区划上分别跨长寿区长寿湖镇、临封场镇、双龙镇、云集镇和垫江县兴隆镇。
长寿湖风景区距离重庆主城区130千米,距离长寿区政府所在地凤城镇28千米。
1992年元月3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长寿湖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命名为重庆市新巴蜀十二景之一“长湖浪屿”,已纳入“魅力重庆一日游”旅游线路,是休闲娱乐、度假避暑及水上运动的理想去处。
长寿湖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被称为“西南内海”,形成于1954年动工兴建的狮子滩水力发电站。
该电站1957年全部建成发电,为我国“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项目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长寿湖水库总容量亿立方米,水面面积65平方千米,控制流域面积3020平方千米,调节库容亿立方米。
资源及建设条件评价自然条件:长寿区地质构造属于压应构造形迹,具有闭斜紧闭、向斜开阔和陡倾纵横张裂隙发育的特征。
风景区内地貌类型多样,以丘陵、河谷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为主。
长寿湖风景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由河流型生态系统演变为湖泊型生态系统,形成了独特的局部气候,主要表现为水体和地形热源效应、谷地效应、冷暖效应和缓冲效应。
区内常年平均气温为摄氏度;月平均气温以八月份最高,累年平均气温为摄氏度;以一月份最冷,累计平均气温摄氏度。
长寿湖是龙溪河梯级发电的调节水库。
龙溪河分别发源于梁平县境内的东明月山和铁凤山,两个源头会合后,流经垫江县境后在高洞与发源于忠县的沙河合流后始名为龙溪河,流经长寿区十多个镇区后,在长寿区凤城镇注入长江。
龙溪河全长170千米,流域面积为3348千米,水面积为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立方米,天然落差为267米,已建成水利发电站6座。
城市风景名胜区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风景名胜区规划案例分析一、引言城市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游客观光、休闲和度假的地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规划和建设风景名胜区,以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游客。
本文将通过分析某城市的风景名胜区规划案例,探讨其规划理念、设计特点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二、规划理念该城市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理念是“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
在规划过程中,注重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同时,注重挖掘和传承地方文化,打造独特的文化体验。
此外,规划还注重可持续发展,将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设计特点1. 自然景观保护与修复该风景名胜区规划充分考虑到自然景观的保护和修复。
通过对原有植被的保护和恢复,以及湖泊和河流的治理,使得风景名胜区的自然景观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规划中还设置了步行道、自行车道等交通设施,方便游客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2. 人文景观的打造规划案例中,人文景观的打造也是一个重要的设计特点。
通过对历史建筑的修复和保护,以及新建的文化设施和艺术装置的设置,使得风景名胜区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游客可以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
3. 文化体验的提升为了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规划案例中还设置了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体验项目。
例如,举办传统文化展览、表演和工艺品展销等活动,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
此外,还设置了特色餐饮和民宿,让游客能够品尝地方美食和体验当地生活。
四、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该风景名胜区规划案例对城市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提升了城市形象。
通过规划和建设风景名胜区,该城市的形象得到了提升,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目的地。
这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也为城市带来了经济收益。
其次,它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旅游、餐饮、住宿等。
山地风景旅游区规划设计探析 ——以大明山风景区为例

• •
4规划方案
4 .1总体布局 针对大明山风景旅游区980 平方千米的规划控制范围将其划分为大明山外围乡村休闲 控制带、外围景观控制带和生态培育区。
• •
①外围乡村休闲控制带位于规划控制范围以内,研究范围以外的地 域,即大明山公路以内、大明山风景旅游区主体山脉山脚以外的地域, 共计355 平方千米。 ②外围景观控制带是指位于大明山研究范围内除大明山国家级自 然仪护区和龙山自治区区级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地域。 ③生态培育区——划分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部分作为大明山风景旅游 区的生态培育区,进行严格的生态保护,以恢复和培育原生的自然生态 系统为原则,该区域内不得规划任何的旅游接待设施和项目。
4规划方案
4.5典型景观规划
4规划方案
4.5典型景观规划
4规划方案
4.5典型景观规划
4规划方案
4 .6生态环境保护 规划
5结语
大明山立足于山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充分挖掘该旅游区的山体和水体景观,结合当地 所特有的壮族龙母文化,秉承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的理念,通过”一带八区“的功能 区划定,以及编制道路交通与游览设施规划,土地利用协调规划,风景游览规划,典 型景观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策划山地攀登、探险、考察、野外拓展等特色旅游 项目,增加景区的吸引力。是该区成为一处融山地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娱乐、教 育、运动与一体的游览胜地。
• • • • • • • • • • • • • • •
1.概况
大明山,是广西弧形山脉 的组成部分。位于广西壮族自 治区中部偏西,红水河和右江 之间,上林、武鸣、马山3县交 界处。西北 ─东南走向,长约 60公里,宽约25公里,与东面 的大瑶山等合成广西弧形山脉。 山体海拔千米左右,主峰龙头 山1760米,是桂中壮族地区最 高峰。分布有原始森林、多种 珍稀生物,特有物种及古老的 地层,是一个巨大的自然生物 宝库。 大明山具有良好的区位 优势,地处南宁北部,距市区 仅93公里,是城市游人周末度 假休闲的适宜距离。大明山山 地景观多姿多彩,类型多样。
旅游景区规划案例研究

旅游景区规划案例研究引言旅游业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还能够推动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
而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的核心,其规划与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研究一些旅游景区规划案例,探讨其规划过程、目标和实施效果,为今后的旅游景区规划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案例一: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中国湖南省张家界市,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该景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1. 规划过程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规划过程经历了多个阶段。
首先,进行了详细的自然资源调查和评估,包括地质、水文、气候等方面的研究。
然后,根据这些调查结果,制定了保护和开发的目标和原则。
最后,通过多方协商和专家评审,确定了具体的规划方案。
2. 规划目标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规划目标是保护自然环境,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体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规划中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限制游客数量、建设环保设施、开展生态教育等。
3. 实施效果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规划实施效果显著。
首先,游客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避免了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
其次,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游客体验得到了提升。
最后,景区周边的旅游产业得到了发展,为当地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二、案例二:大堡礁海洋公园大堡礁海洋公园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系统,也是澳大利亚的重要旅游景区。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大堡礁正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
1. 规划过程大堡礁海洋公园的规划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性的过程。
首先,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以了解大堡礁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威胁。
然后,通过政府、科研机构和民间组织的合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管理措施。
最后,制定了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以确保大堡礁的生态系统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2. 规划目标大堡礁海洋公园的规划目标是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促进可持续发展。
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以山东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为例

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以山东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为例摘要:要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要加强对泰山、徂徕山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以及湿地、水源地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制定并严格实施有关保护措施。
要重点保护好泰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大汶口遗址、岱庙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
要做好城市整体设计,加强对重要地段建筑高度、体量和样式的规划引导和控制,保护好山水格局,突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交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风貌。
关键词:泰山;公园绿地;景观资源;评价体系;旅游规划;景观营造;泰安市1综述或引言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景区业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景区的管理体制不顺,又成为景区业发展的新瓶颈。
泰山风景名胜区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其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在我国遗产类景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迅速发展,城市化步伐越来越快,旅游业的发展呈现蓬勃之势。
城市山岳型风景区因位于城区或城市边缘处,与城市相互交融,受到城市发展和城市历史文化的影响较大,能形成一定的特色风貌。
但是,人们对城市山岳型风景区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缺乏,导致城市山岳型风景区的景观资源和土地均遭到不同程度侵犯和破坏,不合理的资源利用致使其资源快速退化,因此,加强城市山岳型风景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介绍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其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2项目概况城市的发展改变了城市的结构,也改变了社会潮流和市民的心态。
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趋势和方向不断发展变化,以设计师和领导者的决策为主导的设计过程已经在削弱,趋向于更加注重使用者的需求,规划和设计的目的不是创造一个有形的工艺品,而是创造一个满足人类行为的环境。
风景区规划案例分析

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案例分析基本情况长寿湖是市最大的湖泊旅游风景区,位于市域中部、主城区东北方向,长寿区、垫江县和区交界处。
长寿湖水域主体位于长寿区境东北部,水域北部位于垫江县境,在行政区划上分别跨长寿区长寿湖镇、临封场镇、双龙镇、云集镇和垫江县兴隆镇。
长寿湖风景区距离主城区130千米,距离长寿区政府所在地凤城镇28千米。
1992年元月3日市人民政府批准长寿湖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命名为市新巴蜀十二景之一“长湖浪屿”,已纳入“魅力一日游”旅游线路,是休闲娱乐、度假避暑及水上运动的理想去处。
长寿湖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被称为“西南海”,形成于1954年动工兴建的狮子滩水力发电站。
该电站1957年全部建成发电,为我国“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项目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长寿湖水库总容量10.27亿立方米,水面面积65平方千米,控制流域面积3020平方千米,调节库容7.48亿立方米。
资源及建设条件评价自然条件:长寿区地质构造属于压应构造形迹,具有闭斜紧闭、向斜开阔和陡倾纵横裂隙发育的特征。
风景区地貌类型多样,以丘陵、河谷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为主。
长寿湖风景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由河流型生态系统演变为湖泊型生态系统,形成了独特的局部气候,主要表现为水体和地形热源效应、谷地效应、冷暖效应和缓冲效应。
区常年平均气温为17.7摄氏度;月平均气温以八月份最高,累年平均气温为28.4摄氏度;以一月份最冷,累计平均气温6.7摄氏度。
长寿湖是龙溪河梯级发电的调节水库。
龙溪河分别发源于梁平县境的东明月山和铁凤山,两个源头会合后,流经垫江县境后在高洞与发源于忠县的沙河合流后始名为龙溪河,流经长寿区十多个镇区后,在长寿区凤城镇注入长江。
龙溪河全长170千米,流域面积为3348千米,水面积为5.91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2.47立方米,天然落差为267米,已建成水利发电站6座。
长寿区境为72.8千米,流域面积为580平方千米,河床随着山丘蜿蜒曲折,上游宽阔,下游险峻,多险滩瀑布,平坦处有2-4米的落差。
风景区规划案例分析

风景区规划案例分析一、背景介绍风景区是人们休闲娱乐、观赏自然景观和体验旅游文化的重要场所。
随着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断增长,风景区的规划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风景区规划案例,探讨其中的规划思路、设计理念、功能区域划分等问题。
二、规划目标该风景区规划案例的目标是打造一个集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区。
通过合理布局和规划,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魅力和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并满足游客对休闲度假的需求。
三、规划设计1.总体布局根据该风景区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采用“一体两翼”的布局,将核心景区与周边景观相结合。
核心景区主要包括自然景观、文化景观、娱乐设施等,周边则规划有休闲度假区、农田观光区等。
通过合理连接和布局,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
2.功能区划该风景区规划案例将核心景区划分为自然景观区、文化历史区和娱乐设施区。
自然景观区包括山水景观、湖泊、森林等,通过完善的步道系统和观景台,游客可以近距离欣赏自然美景。
文化历史区则规划有历史建筑、文物陈列馆等,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
娱乐设施区则包括游乐设施、休闲广场等,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娱乐项目。
3.设施配套四、规划思路1.自然保护与景观利用的平衡在规划设计中,该风景区案例充分考虑了自然保护与景观利用的平衡。
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基础上,通过设置观景台、步道等,让游客能够近距离观赏自然美景,提高景区的吸引力。
2.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该风景区规划案例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通过规划文化历史区和文物陈列馆等,将当地的历史文化融入到风景区中,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3.旅游产业发展与社会效益的平衡该风景区规划案例充分考虑了旅游产业发展与社会效益的平衡。
通过规划休闲度假区和农田观光区等,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又促进了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通过对该风景区规划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其规划设计精心、思路清晰。
地理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案例分析

地理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案例分析在当今社会,旅游业作为一项蓬勃发展的产业,对于地区经济的增长和文化的传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地理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业的核心吸引要素之一,其合理的规划与开发更是决定旅游目的地成功与否的关键。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深入探讨地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策略和成效。
一、黄山风景区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遗产。
在规划方面,黄山风景区注重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
划定了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旅游开发区,严格限制在核心保护区内的建设活动,以保护其独特的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
同时,合理规划旅游线路,根据不同游客的需求和体力,设计了多条登山路线,如经典的前山玉屏索道线路和相对较为平缓的后山云谷索道线路。
在开发方面,黄山风景区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建设了高品质的索道、登山步道和观景平台,为游客提供了安全、便捷的游览条件。
同时,加强了景区内的住宿、餐饮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此外,还积极开展旅游营销活动,通过举办黄山国际旅游节、摄影大赛等活动,提高了黄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然而,黄山风景区的规划与开发也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景区的环境承载压力逐渐增大,生态保护面临严峻考验。
此外,旅游旺季时游客拥堵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游览体验。
二、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清澈的漓江而闻名于世。
在规划上,桂林市政府将整个桂林地区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规划,将漓江流域的各个景点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
同时,注重保护漓江的生态环境,限制沿江的工业发展和污水排放,确保漓江水质的清澈。
在开发方面,桂林积极开发多种旅游产品。
除了传统的漓江游船观光,还推出了徒步旅行、骑行、攀岩等户外运动项目,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
此外,加强了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展示,通过举办民俗节庆活动、建设民族风情园等方式,让游客更好地了解桂林的民族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案例分析
案例1:
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东部, 其范围主要包括中山陵园、中山植物园、紫金山天文台、玄武湖公园、九华山公园、情侣园、鸡鸣寺、明城墙城段( 以下简称台城) 和北极阁公园等, 总面积54平方公里,占南京市区22. 5%。
如此大面积的森林位于主城区,这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少见,作为规划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硬件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钟山风景名胜区是指以六朝古都、十代都会的历史文化为精华, 并以山、水、城、林交融一体, 雄秀兼具, 融生态、文化、体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再从交通条件看,景区内外交通十分便利。
宁杭公路、宁镇公路环绕南北,使景区与长江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紧密相连;绕城公路沿钟山山麓而过,便捷了景区与附近郊县的交通;景区直通南京机场的公路建成在即,届时从机场到景区只需10分钟左右;沪宁高速公路南京连接线快速道路已于95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1996年10月1 日与沪宁高速公路同步建成通车。
这条连接线,与宁杭公路平行,穿钟山风景区南缘而过,进入市区与中山东路相连,为全封闭双向4车道,建成后,景区与中山门城门内外的汽车通行时间将缩短1/5至1/6,而且景区与长江沿江城市的交通更加便捷。
景区与南京市中心之间的道路平坦通畅,通行能力强。
据实地测算,正常状态下每小时可通过机动车辆2000辆左右。
从新街口经中山门至中山陵或从鼓楼经太平门至中山陵,机动车的行驶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
景区内部的交通条件良好,八大景点间均可通行汽车。
盘山公路的修建,满足了不同需求的游客需要,根本改观了景区内部的交通面貌。
不仅如此,景区内现已开放的数十个景点之间,均有道路相连,可步行,可通车。
景区镶嵌分割严重, 影响景观视觉(景观生态学)
由于南京城市发展和市政建设等原因, 钟山风景名胜区有些景点被道路、市政工程、部门单位及其它建筑等人为地镶嵌、分割。
中山陵园有很多驻景区单位, 既占用旅游用地, 也影响环境保护, 而且与景观不协调; 白马公园与玄武湖公园被龙蟠路分割; 太阳宫、太平花园等建筑与周围玄武湖、情侣园景观极不协调等。
景区交通长期处于混乱状态(美学理论)
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交通长期由南京一日游和景区外公交线路组织所代替, 而且单位和私人车辆也随便出入景区, 不仅容易造成风景区内部交通拥挤, 而且污染生态环境。
各景
区相互之间的交通联系不紧密, 使游客从一个景区到另外一个景区需要较多周折; 一些停车场和公交站点的停靠影响景区景观, 有些站点的设置和停靠时序也不尽合理。
管理体制混乱, 各景区景点发展不协调(系统学理论)
在管理体制上, 钟山风景名胜区各景区分别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
即使同一景区, 也存在多头管理, 如台城景区, 在业务和人事管理上隶属于文物局, 而经费和编制上则属于南京市建设委员会, 实际上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职责不清。
由于管理体制的混乱, 对各风景区旅游发展的目标和限度一直不够明确, 特别是没有规划钟山风景名胜区各景区旅游的互相依靠、互相协调与共同发展, 不仅制约了景区健康发展, 而且造成了项目的重复建设, 风景区内部恶性竞争, 如九华山公园与距离不远的鸡鸣寺在宗教文化上有重复开发现象等。
案例2: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东经118°1'度,北纬30°1',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山脉面积120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约154平方公里。
1985年入选全国十大风景名胜,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2月入选世界地质公园。
规划分析:
1、优点:黄山风景名胜区多种类型的分区共存,相辅相成。
布局层面的分区属于空间战略规划,对保护和利用起到总体指导作用;分级保护分区则属于具体实施规划,对保护和利用起到直接约束和指导作用;功能分区则更接近专项规划,主要是对利用的详细规定和控制。
这样使规划实施者不仅在大方向上得到指导,而且在具体工作中得到指导和约束。
2、问题:现状分区形式将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截然分开,各自的管理措施之间缺乏相互呼应,缺乏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