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题(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习题集含答案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习题答题要点第一章园林概论1.阐述“园”、“林”、“园林”的区别。
答:“园林”一词在古汉语中由来已久,并非园与林的合称,不是园林中有树林的意思,而是园的总汇,泛指各种不同的园子和其内部要素。
“园”原意为种植花果、树木、蔬菜的地方,周围有垣篱。
园还指供人憩息、游乐或观赏的地方。
而“园”在欧美人的意识中则意味着理想的天国。
“林”指的是树木、花卉等植物要素,园林应是以自然素材为主,兼有人为设施,按照科学的规律和艺术的原则,组织供人们享用的优美空间地域。
综合定义:在限定的范围中,通过对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的合理布置而创造的可供人们欣赏自然美的环境综合体。
2.在当今社会中,园林扮演怎样的角色?答:园林扮演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要求的体现,近代公园的兴起,屋顶花园的出现,抽象园林的产生都反映了园林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由少数人占有和使用的宫苑和花园,发展到为广大群众共享的公共绿地,从居住的宅园到为旅游服务的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园林逐渐从少数人拥有的专用地域转变为大众群体享用的社会空间。
人们对环境效益要求的提高,人们更加认识到园林的重要。
3.比较东西方园林的差异。
答:西方园林所追求的是人工美,而中国园林则追求自然美; 西方园林可以说是人化自然,而中国园林则是自然的拟人化; 西方园林注重于形式美,中国园林则蕴含着意境美; 西方园林给人以清晰、明确和秩序井然的感觉,中国园林则朦胧、含混; 西方园林更接近于古典艺术类型,中国园林则充满浪漫色彩。
4.园林演化史即是一部城市建设史,试从各时期园林的特点入手剖析其如何反应一个城市的“思想”?答:从中国的发展史来看,中国商周时期的囿体现的是狩猎、通神、生产和游赏取乐的功能,反应了少数统治阶级的与天地对话的意志;秦汉时期崇尚“一池三山”的仙苑式造景手法,体现了统治阶级寻仙,追求长生不老的意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自然式山水园林风格体现了文人的消极避世,追求反朴归真,寄情于自然山水,自我标榜清高、飘逸、洒脱,居城市而又迷恋自然山林野趣,道家、老庄思想倍受欢迎,儒家思想不受欢迎的思想;唐朝以皇家宫苑园林体现了盛唐的繁荣与海纳百川的气魄,儒道释融为一体,形成了壮丽无比的园林;宋朝则更重生活环境的优化,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热衷于园林。
《风景名胜区规划》复习题.pdf

1.风景名胜区
2.游人容量
3.保护培育规划
4.景源评价
5.典型景观
6.风景资源
7.游人容量
8.典型景观规划
9.景区规划布局
10.景源评价
[问答题]
1.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1999),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基本原则应包括哪些内容?
2.风景名胜区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内容?
3.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内容?
4.在我国,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和主要功能是什么?
5.简要介绍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
6.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特点是什么?
8.风景名胜区规划从宏观到微观可以划分为哪些规划类型?
9.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成果有哪些主要形式和具体要求?
10.风景名胜区现状调查的作用和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11.根据景源价值和构景作用及其吸引力范围,风景名胜资源可划分为哪些等级?
12.什么是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布局?在确定规划布局形式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
基本原则有哪些?
1、根据你的理解,如何加强风景名胜区的科技规划,为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提供科技保障?
2、根据你的理解,我国的风景名胜区规划工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风景名胜区规划遇到了哪些发展瓶颈?。
复习题(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

1、风景资源评价应包括:景源调查;景源筛选与分类;景源评分与分级;评价结论四部分。
园林设计的依据主要为。
2、景源评价应根据景源评价单元的特征,及其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分值和吸引力范围,评出风景资源等级。
4、风景资源评价结论应由景源等级统计表、评价分析、特征概括等三部分组成。
5、风景区的性质,必须依据风景区的典型景观特征、游览欣赏特点、资源类型、区位因素,以及发展对策与功能选择来确定。
6、游人容量应由一次性游人容量、日游人容量、年游人容量三个层次表示。
7、风景区总人口容量测算应包括外来游人、服务职工、当地居民三类人口容量。
8、风景区生态分区应对土地使用方式、功能分区、保护分区和各项规划设计措施的配套起重要作用。
9、风景保护的分类应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等。
10、游人现状分析,应包括游人的规模、结构、递增率、时间和空间分布及其消费状况。
11、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应包括土地资源分析评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其平衡表;土地利用规划及其平衡表等内容。
12、风景区远期规划的投资框算应包括风景游赏、游览设施两个系统的内容。
13、风景区规划的成果应包括风景区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等四个部分。
14、风景区规划图纸应在图纸的明显处标明图名、图例、风玫瑰、规划期限、规划日期、规划单位及其资质图签编号等内容。
15、风景区近期发展规划应提出发展目标、重点、主要内容,并应提出具体建设项目、规模、布局、投资估算和实施措施等。
16、风景区远期发展规划应提出发展期内的发展重点、主要内容、发展水平、投资框算、健全发展的步骤与措施。
17、水利风景资源是指水域(水体)及相关联的岸地、岛屿、林草、建筑等能对人产生吸引力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18、水风景资源综合评价内容包括水文、地文、天象、生物、工程、文化景观及风景资源组合度。
19、风景名胜区也称风景区,海外的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家级风景区。
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原理》过关必做1500题(风景名胜区规划)【圣才出品】

第二节风景名胜区规划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1.下列关于风景名胜区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2018年真题]A.风景名胜区应当具备游览和科学文化活动的多重功能B.《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国家对风景名胜区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利用的工作原则C.风景名胜区按照资源的主要特征分为历史圣地类、滨海海岛类、民俗风情类、城市风景类等14个类型D.110平方公里的风景名胜区属于大型风景名胜区【答案】B【解析】《风景名胜区条例》(2016年修订)第三条规定,国家对风景名胜区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A项,风景名胜区应当具备游览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多重功能,对于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是基于其价值可为人们所利用,可以用来进行旅游开发、游览观光以及科学研究等活动。
C项,根据《风景名胜区分类标准》(CJJ/T 121—2008)第2.0.3条规定,风景名胜区按照其资源的主要特征分为14类,其中包括历史圣地类、山岳类、滨海海岛类、特殊地貌类、民俗风情类、城市风景类、纪念地类等。
D 项,风景名胜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100km2)、大型风景区(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
2.下列不属于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编制内容的是()。
[2018年真题]A.环境保护B.建设项目控制C.土地使用性质与规模D.基础工程建设安排【答案】A【解析】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编制应当依据总体规划确定的要求,对详细规划地段的景观与生态资源进行评价与分析,对风景游览组织、旅游服务设施安排、生态保护和植物景观培育、建设项目控制、土地使用性质与规模、基础工程建设安排等作出明确要求与规定,能够直接用于具体操作与项目实施。
3.经过审批后用于规划管理的风景名胜区规划包括()。
[2014年真题]A.风景旅游体系规划和风景区总体规划B.风景区总体规划、风景区详细规划和景点规划C.风景区总体规划和风景区详细规划D.风景区详细规划和景点规划【答案】C【解析】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进行。
风景区规划复习资料

第一章:风景区概述第一节:风景区、旅游区和自然保护区一、风景区二、旅游区三、自然保护区一、风景区(一)定义指风景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游览条件,经县级以上政府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四川九寨沟、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西藏布达拉宫、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区、苏州古典园林云南丽江古城、北京天坛、福建武夷山、重庆大足石刻、山西云岗石窟(二)分类1. 按占地大小分小型风景区:<20km²中型风景区:20-100km²大型风景区:101-500km²特大型风景区:>500km²2. 按级别分市级风景名胜区:具有一定欣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环境优美、规模较小设施简,以接待本地区游人为主。
省级风景名胜区:具有较重要欣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环境优美、(景观具有地方代表性),有一定规模和设施条件,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具有重要欣赏、文化或科学价值、景观独特、国内外著名,规模较大的风景名胜区。
长春电影世纪城、美丽的查干湖、吉林松花湖二、旅游区(一)定义以一、两个风景区为主体,联系其他风景游览景区,组成在地域上并不连片,但交通联系方便,旅游设施配套,旅游管理协调,有相对独立的旅游服务体系的地域。
(二)与风景区的区别(3个)(1)范围不同:风景区范围确定,一旦划定后具有法律效力,要立桩标明区界,而旅游区范围不确定,无明显边界。
(2)主管部门不同:风景名胜区由建设部主管旅游区由旅游局主管。
(3)规划内容不同:风景区:有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分区(景区、接待区、疗养区)规划、详细规划旅游区:旅游发展战略规化、旅游路线设计,旅游节目设计等,其特点是“土地利用”不是主要工作。
三、自然保护区(一)定义是指国家为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对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自然地带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珍贵稀有动植物栖息地、珍稀的植物群落、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历史遗迹地区和重要的水源地等,划出界限并加以特殊保护的区域。
风景区规划设计期末考试复习(红色重点)

Part I:1、自然资源:《中国自然保护纲要》: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自然资源: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称为自然资源。
2、园林: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园林: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景点: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景点:特征的基本境域单位.5、森林公园: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物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森林公园: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
6、旅游度假区(国家旅游度假区):是指符合国际度假旅游要求、以接待海外旅、旅游度假区(国家旅游度假区)游者为主的综合性旅游区,有明确的地域界限,适于集中设配套旅游设施,所在地区旅游度假资源丰富,客源基础较好,交通便捷,对外开放工作已有较好基础。
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区域不同的是,国家旅游度假区属国家级开发区。
自然景观:7、自然景观: 凡没有被人工雕饰的景观谓之自然景观,如山水、气象、天象等。
风景:8、风景: 一是风光、景色。
二是风望。
9、景物指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的个体,是风景区构景的基本单元. 景、景物: 物主要有:山,水,植物,动物,气,光,建筑,其他等风景素材。
10、人文景观: 是人为创造的各类景观,如建筑、花园等。
、人文景观11、革命纪念地: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革命纪念地: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的地点。
12、、风景资源: 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风景资源: 资源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 13、地质公园: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地质公园: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

1.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地,通过有机联系形成生态环境整体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社会经济效益的有生命的基础设施体系。
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1)公园绿地G1(2)生产绿地G2(3)防护绿地G3(4)附属绿地G4(5)其他绿地G53.城市公园绿地: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具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
它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3.公园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
防灾等作用的绿地,包括城市中的综合公园(G11)、社区公园(G12)、专类公园(G13)、带状公园(G14)以及街旁绿地(G15)。
公园绿地与城市的居住、生活密切相关,是城市绿地的重要部分。
4.生产绿地:主要是指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
5.防护绿地:是指对城市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
包括城市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
6.附属绿地:是指城市建设用地(除G1 G2 G3之外)中的附属绿化用地。
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
7.其他绿地:是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
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
8.城市绿地系统的三大指标:(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2)城市绿地率(%)(3)绿化覆盖率(%)9.市域绿地系统包括:市域内的林地,公路绿化,农田林网,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城市绿化隔离带以及城镇绿化用地等。
风景区规划习题 绪论

1、风景区、风景区规划的定义?风景区:风景区(风景名胜区)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由自然或人文历史组成的名胜古迹,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风景区规划:风景区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是指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名胜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
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准的风景区规划,具有法律权威,必须严格执行。
2、风景区的组成有哪些?风景区组成:3个基本要素,24个组成因子。
①景源:能激发游人景感反应的景物及其风景环境,是风景区社会功能与价值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八类景源:地、水、生、园、建筑、史迹、风物。
②游览设施:必备配套因素,可以提升或降低风景区水平与职能作用。
八类设施:旅行、游览、饮食、住宿、购物、娱乐、保健、其他。
③运营管理:发挥风景区最大效益,保障风景游憩安全,保障风景区健康发展。
八类因子:人员、财务、物资、机构、法规、目标任务、科技手段、其他。
3、风景区的类型有哪些?按等级特征分类: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按用地规模分类:小型、中型、大型按景源特征分类:山岳型、湖泊型、洞穴型按结构特征分类:单一型、复合型、综合型按布局形式分类:线型、组团型、链珠型、放射型按功能设施特征分类:观光型、游憩型、休假型、民俗型、生态型、综合型4、风景区规划的类型有哪些?①按规划内容分类:战略性规划(条件、方向、目标、策略)、物质性规划(景源、土地、结构、指标、形态)、综合性规划②按风景区属性分类:16类风景区③按规划阶段分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8种规划类型风景发展战略规划风景旅游体系规划风景区域规划风景区规划纲要风景区总体规划风景区分区规划风景区详细规划景点规划注:其中规划纲要、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三类规划被列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2001.4.20)④组合规划5、风景区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风景区总体规划分为规划纲要和总体规划两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风景资源评价应包括:景源调查;景源筛选与分类;景源评分与分级;评价结论四部分。
园林设计的依据主要为。
2、景源评价应根据景源评价单元的特征,及其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分值和吸引力范围,评出风景资源等级。
4、风景资源评价结论应由景源等级统计表、评价分析、特征概括等三部分组成。
5、风景区的性质,必须依据风景区的典型景观特征、游览欣赏特点、资源类型、区位因素,以及发展对策与功能选择来确定。
6、游人容量应由一次性游人容量、日游人容量、年游人容量三个层次表示。
7、风景区总人口容量测算应包括外来游人、服务职工、当地居民三类人口容量。
8、风景区生态分区应对土地使用方式、功能分区、保护分区和各项规划设计措施的配套起重要作用。
9、风景保护的分类应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等。
10、游人现状分析,应包括游人的规模、结构、递增率、时间和空间分布及其消费状况。
11、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应包括土地资源分析评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其平衡表;土地利用规划及其平衡表等内容。
12、风景区远期规划的投资框算应包括风景游赏、游览设施两个系统的内容。
13、风景区规划的成果应包括风景区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等四个部分。
14、风景区规划图纸应在图纸的明显处标明图名、图例、风玫瑰、规划期限、规划日期、规划单位及其资质图签编号等内容。
15、风景区近期发展规划应提出发展目标、重点、主要内容,并应提出具体建设项目、规模、布局、投资估算和实施措施等。
16、风景区远期发展规划应提出发展期内的发展重点、主要内容、发展水平、投资框算、健全发展的步骤与措施。
17、水利风景资源是指水域(水体)及相关联的岸地、岛屿、林草、建筑等能对人产生吸引力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18、水风景资源综合评价内容包括水文、地文、天象、生物、工程、文化景观及风景资源组合度。
19、风景名胜区也称风景区,海外的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家级风景区。
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20、水利风景区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
21、风景名胜区规划也称风景区规划。
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
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的风景区规划,具有法律权威,必须严格执行。
22、风景资源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风景旅游资源。
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
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
23、景物指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的个体,是风景区构景的基本单元。
24、景观指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景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的景象。
25、景点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位。
26、景群由若干相关景点所构成的景点群落或群体。
27、景区在风景区规划中,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包含有较多的景物和景点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特征28、风景线也称景线。
由一连串相关景点所构成的线性风景形态或系列。
29、功能区在风景区规划中,根据主要功能发展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形成相对独立的功能分区特征。
风景区总体规划分期应符合哪些规定?(1)第一期或近期规划:5年以内;(2)第二期或远期规划:5-20年;(3)第三期或远景规划:大于20年。
30、规划水平年最近的有完整统计数据的年份作为规划水平年。
31、自然景观保护区的划分与保护有哪些规定?(1)对需要严格限制开发行为的特殊天然景源和景观,应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自然景观保护区。
(2)在自然景观保护区内,可以配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宜控制游人进入,不得安排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及其设施进入。
32、史迹保护区的划分与保护与那些规定?(1)在风景区内各级文物和有价值的历代史迹遗址的周围,应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史迹保护区。
(2)在史迹保护区内,可以安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宜控制游人进入,不得安排旅宿床位,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及其设施进入,严禁任何不利于保护的因素进入。
33、简述水生态环境的内容(1)分析风景区建设与发展可能带来的水质变化,预测规划区水环境承载力、水体纳污能力等指标,提出水质保护的具体措施,确保水体质量。
(2)进行合理的水量供需平衡分析,优化配置水资源,妥善安排风景区的生产、生活、生态用水。
34、简答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内容(1)对风景区建设可能导致的水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水域及岸线附近水生态环境的具体保护措施。
(2)根据风景区内受损河流、湖(库)水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水生态环境修复措施。
(3)对规划范围内生物资源、珍稀物种及群落提出明确的保护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
35、简答风景游赏规划的内容(1)风景游览欣赏规划应包括景观特征分析与景象展示构思;(2)游赏项目组织;(3)风景单元组织;(4)游线组织与游程安排;(5)游人容量调控;(6)风景游赏系统结构分析等基本内容。
36、简述景区组织应包括哪些内容?(1)景区的构成内容、特征、范围、容量;(2)景区的结构布局、主景、景观多样化组织;(3)景区的游赏活动和游线组织;(4)景区的设施和交通组织要点等四部分。
37、在景点规划或景区详细规划中,对主要建筑宜提出哪些规划成果?(1)总平面布置;(2)剖面标高;(3)立面标高总框架;(4)同自然环境和原有建筑的关系等四项控制措施。
38、客源分析与游人发展规模选择应符合哪些规定?(1)分析客源地的游人数量与结构、时空分布、出游规律、消费状况等;(2)分析客源市场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3)预测本地区游人、国内游人、海外游人递增率和旅游收入;(4)游人发展规模、结构的选择与确定,应符合表4.4.4的内容要求;(5)合理的年、日游人发展规模不得大于相应的游人容量。
39、邮电通讯规划应符哪些规定?(1)各级风景区均应配备能与国内联系的通讯设施;(2)国家级风景区还应配备能与海外联系的现代化通讯设施;(3)在景点范围内,不得安排架空电线穿过,宜采用隐蔽工程。
40、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那些原则?(1)突出风景区土地利用的重点与特点,扩大风景用地;(2)保护风景游赏地、林地、水源地和优良耕地;(3)因地制宜的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发展符合风景区特征的土地利用方式与结构。
41、风景区规划中游人容量一般表现为哪几个层次?计算容量宜采用哪些方法及指标?(1)游人容量应由一次性游人容量、日游人容量、年游人容量三个层次表示。
1)一次性游人容量(亦称瞬时容量),单位以“人/次”表示;2)游人容量,单位以“人次/日”表示;3)游人容量,单位以“人次/年”表示。
(2)计算容量宜采用下列方法和指标1)线路法:以每个游人所占平均道路面积计,5-10m2/人。
2)面积法:以每个游人所占平均游览面积计。
其中:主景景点:50-100m2/人(景点面积);一般景点:100-100m2/人(景点面积);浴场海域:10-20m2/人(海拔0~-2以内水面);浴场沙滩:5-10m/人(海拔0~+2m以内沙滩)。
2)卡口法:实测卡口处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合理游人量。
单位以“人次/单位时间”表示。
)42、竖向地形规划应符合哪些规定?(1)维护原有地貌特征和地景环境,保护地质珍迹、岩石与基岩、土层与地被、水体与水系,严禁炸山采石取土、乱挖滥填盲目整平、剥离及覆盖表土,防止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污染环境;(2)合理利用地形要素和地景素材,应随形就势、因高就低地组织地景特色,不得大范围地改变地形或平整土地,应把未利用的废弃地、洪泛地纳入治山理水范围加以规划利用;(3)对重点建设地段,必须实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不得套用“几通一平”的开发模式,应统筹安排地形利用、工程补救、水系修复、表土恢复、地被更新、景观创意等各项技术措施;(4)有效保护与展示大地标志物、主峰最高点、地形与测绘控制点,对海拔高度高差、坡度坡向、海河湖岸、水网密度、地表排水与地下水系、洪水潮汐淹没与浸蚀、水土流失与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灾变等地形因素,均应有明确的分区分级控制;(5)竖向地形规划应为其他景观规划、基础工程、水体水系流域整治及其他专项规划创造有利条件,并相互协调。
43、请阐述水利风景区资源调查的主要内容?(1)资源调查应包括对水利风景区所在地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水资源和水工程等方面的资料收集和分析。
(2)自然条件调查应涵盖风景区的区位条件、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土壤与生物、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并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区位条件应包括风景区地理位置、交通设施及周边情况。
②地质地貌应包括地质构造、地貌形态、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地质灾害等。
③气象水文应包括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向、风速、日照、气象灾害,以及江河湖库的水位、流量,流速、流向、水量、水温等。
④土壤与生物应包括土壤类型、水土流失,生物种类、数量及分布等。
⑤生态环境应包括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水土流失治理率、宜林宜草覆盖率、周边环境与生物资源、珍稀物种(群落)、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排放情况,以及地方病和其他有害公民健康的环境信息等。
⑥土地利用应包括土地类型与用地结构、土地利用规划、能源矿产等。
(3)人文调查应包括风景区的历史沿革及变迁、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名人典故、民间传说等。
(4)社会调查应包括行政区划,人口数量、结构及分布,相关利益方对风景区开发建设的立场等。
(5)经济条件调查应包插当地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收入、财政收入、产业结构、特色经济与产品,风景区及其可依托城镇的综合服务设施情况等。
(6)水资源调查应包括规划区所在地用水、供水、排水和防洪排涝条件等。
(7)水工程调查应包括风景区所涉及的江、河、湖、库、泉及相关工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