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提纲.doc
现当代文学作品提纲

一.选择10分(10道题*1)1.鲁迅文学创作的两大题材:农民与知识分子的生活2.鲁迅文学创作的主题:a.揭示封建社会与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b.揭示中国人落后的国民性c.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3.郭沫若评价:诗人,剧作家作品:诗集:1.第一部诗集《女神》——浪漫主义巅峰*其中含有《凤凰涅磐》、《天狗》、《炉中煤》2.*其他诗集:《星空》、《前茅》、《恢复》、《战声集》历史剧:1.《卓文君》、《王昭君》、《聂莹》、《蔡文姬》、《武则天》2.*《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4.茅盾作者: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作品:第一篇小说《幻灭》(1927年首次使用“茅盾”笔名)另有《林家铺子》:、《子夜》——标志着茅盾创作的一个高峰《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第一部长篇)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唯一剧本:《清明前后》*《第一阶段的故事》、《风景谈》、《白杨礼赞》、《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走上岗位》、《锻炼》5.“子夜”的结构1分第1章:序幕第2-3章:开端第4-16章:发展第17-19章:高潮、结局6.老舍幽默风格的形成:《老张的哲学》(1924-1926年英国)初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英国期间对“国民的劣根性”(1926-1929)标志着老舍幽默艺术的成熟:《离婚》——长篇小说(1933年)作品:《我这一辈子》写一个“臭脚巡”一辈子不断走下坡路的人生经历。
《月牙儿》写社会底层的一个少女因生活所迫沦为暗娼的故事。
(短篇)*短篇:《断魂枪》长篇:《二马》骆驼祥子7.曹禺“三大杰作”:《雷雨》、《日出》、《北京人》“四大杰作”:《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五大杰作”:《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家》*其他作品(包括合著):《全民总动员》、《蜕变》、《正在想》、《镀金》、《家》、《罗密欧与朱丽叶》、《桥》、《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8.曹禺话剧在创作中所受到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文学提纲

绪论一、几种文学史观●中国新文学这一概念是与中国传统旧文学相对而言的。
最先由谁于何时何地提出,难以详考。
它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已被广泛运用。
如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周作人《中国新文学源流》等。
胡适指出中国新文学的根本特质是“白话文学”与“人的文学”。
直到1950年,教育部规定在高校开设中国新文学史课程,它才成为一种学科范畴。
如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1950年代后期,中国新文学以社会政治为标准分为两个时期:(1)1917-1949:“中国现代文学”(新民主主义性质)。
(2)1949年以后:“中国当代文学”(社会主义性质)。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985年,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将中国近代、现代、当代文学整合成一个整体看待,以揭示中国新文学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性。
所谓“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就是由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到二十世纪末的一个文学进程;一个由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的进程;一个在东西文化的撞击交流中形成现代民族意识的进程;一个以“改造民族的灵魂”为总主题的文学进程;一个以“悲凉”为核心美感特征的文学进程;一个通过语言艺术来折射并表现古老的中华民族在新旧交替的大时代中获得新生并崛起的现代化进程。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局限性:(1)时间限定性: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它不会因为20世纪的终结而终止它的发展,所以这一概念具有时间局限性,不能揭示中国文学持续延伸的现代化流变轨迹。
(2)主题狭窄性:“改造民族灵魂”的启蒙主题纵向上不能贯穿20世纪中国文学全过程,横向上不能涵盖20世纪中国所有形态的文学。
如它把大众型、民族型文学排斥在外,将港台文学、延安文学、十七年文学拒之门外。
如何理解文学的现代性●何谓“现代性”?“现代”是和“传统”相对的一个概念。
一般来说,现代化是现代呈现的现实形态,现代性是现代的主导精神蕴含。
《现当代文学史》提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提纲1.第一次文代会(P2)1)为第一次文代会的准备:文学的发展进程,自动地,或身不由己地纳入“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的政治较量之中。
(解放区和国统区)P7郭沫若《斥“反动文艺”》P10毛泽东文艺思想2)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P151、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2、总报告: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3、中心议题:文艺队伍的团结与发展广泛的统一战线★解放区(延安)→左翼作家→文学风格:明朗的、歌颂的→反映民间大众意识★国统区(重庆、上海)→民主主义作家→文学风格:悲凉、阴郁、讽刺、揭露→反映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3)第一次文代会上的报告•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周恩来《政治报告》•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十年来国统区革命文艺运动报告提纲》•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4)意义:⑴长期被分离在两个地区(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文学工作者终于“会师”。
⑵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这次大会被一般的文学史著作称为“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2.文学领域的批判运动(三次)(P5--P8)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年)。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源于电影《武训传》以武训的“行乞兴学”反衬了太平军武装斗争的失败,难以被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接受。
且其剧本审读、资金投入、最终审查的获得通过和在领导层的内部放映,以及在全国公映后的社会反应,都显示出很多共产党员甚至是不少领导干部的“思想麻痹”。
同时电影《武训传》的主要创作者正是来自于1949年以前的国统区。
2、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1954-1955年)。
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源于从主观唯心论出发,以反现实主义的观点,因袭旧红学家们所采取的脱离社会和作者身世的形式主义考证方法,将小说内容归结为“色”、“空”观念,曲解了作者的创作方法。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试重点内容及提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试重点内容及提纲二.新的文学形式形成的途径其途径主要有三条:1.外来形式的民族化2.传统形式的现代化3.中西结合的崭新形式的创造三.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1.发生期(1917—1920)。
文学革命标志着现代文学的诞生。
这时主要是在批判旧文学的同时开始新文学的创造。
2.发展第一期(1921—1927)。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成立、《沉沦》、《女神》、《阿Q正传》的出版和发表,是新文学进入发展期的标志。
特点为百花齐放。
3.发展第二期(1928—1937)。
“四一二”事变后百花齐放的局面结束,新一个时期也就开始了。
特点为左右分裂,大型作品走向成熟。
4.发展第三期(1937—1949)。
“七七事变”后,分裂局面结束,代之以统一的抗战文艺运动。
主要特点是因政治而划分为不同地区,不同地区又形成前后两个不同阶段。
三.文学革命的内容和意义其内容主要有三项: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打破种种旧形式的束缚,追求文体的解放。
2.批判“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等封建的文学观念;批判桐城派、《文选》派、江西派等封建文学的代表性流派。
3.提倡国民文学、平民文学、社会文学,要求表现社会的真实现状,描写普通人的生活。
世界意义:文学革命是十月革命后世界范围内出现的革命文学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二十世纪世界革命文学潮流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作品的艺术成就《狂人日记》借鉴俄国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的写法,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一种新的体裁——日记体小说。
4.作品的意义《狂人日记》虽然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但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以娴熟的白话口语,以足够的思想艺术份量,深刻地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质,把彻底反封建的精神与崭新而完美的形式相结合,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4.鲁迅小说的时代特征六.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1.鲁迅小说对现代小说民族新形式的创造5.鲁迅小说形成了“寓冷于热”的独特风格七.郭沫若诗歌创作简况郭沫若,原名郭开贞,1892年生于四川。
现当代提纲

《中国当代文学》学习提要绪论(自学)主要把握住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及其依据,发展的大体脉络。
文学的一体化形成和解体的进程。
中国当代新诗1、掌握政治抒情诗的概念和郭小川、贺敬之二人政治抒情诗的艺术创新;2、闻捷、李季的抒情诗作在题材与艺术上的特点3、“归来”诗人群的概念,诗人组成及“归来”诗作的共同特点;4、艾青新时期新诗创作的分类与主题,掌握“宏观抒情”诗的概念;5、了解朦胧诗的出现及其源头,掌握朦胧诗的概念及论争(主要观点、论者论著);6、评析北岛、舒婷、顾城等朦胧诗人的诗作及特点;7、概念:“新民歌”、政治抒情诗、白洋淀诗群、归来的诗人、朦胧诗派、第三代诗。
中国当代散文1、中国当代散文发展的脉络与线索,掌握散文概念的变化;2、结合具体作品评析杨朔、刘白羽和秦牧散文创作的艺术特点,并能对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创作取得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掌握巴金《随想录》独特的思想价值和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4、掌握贾平凹抒情散文的主题与意象;6、了解90年代散文热的表现及兴起原因,90年代散文的主要类型及代表作家;7、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品格,客观评价余秋雨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中国当代话剧1、建国后30年间戏剧的主要创作特色及出现的重要戏剧现象;2、了解新时期探索话剧的成因,掌握探索剧的成就与局限。
3、建国后老舍的创作概况,老舍《茶馆》的思想内容与主题、主要人物分析与独特的结构艺术。
4、五六十年代历史剧的繁荣及其原因,《关汉卿》的创作缘起,关汉卿的艺术形象分析,田汉话剧的“剧诗”风格。
5、80年代话剧的困境及其突围,高行健对话剧的探索及其贡献,《绝对信号》的艺术创新。
6、概念:“第四种剧本”,探索剧,1949~1976年的小说1、本时期中短篇小说创作的特点,本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分期,收获期长篇小说的创作特征;2、梁斌《红旗谱》的思想内容,朱老忠形象的历史内涵和时代意义,《红旗谱》的“民族气魄”(即民族化风格)。
毕业论文提纲(参考样本)

毕业论文提纲(参考样本)一、论文题目《〈十八春〉与〈半生缘〉之比较》二、论题观点来源:阅读安微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金宏达、于青编)之《十八春》、《私语》等篇目、花城出版社“张爱玲作品集”之《半生缘》(1997年3月第1版)、中华华侨出版社《张爱玲传》(2003年4月第一版,作者:于青)、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七讲: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作者: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主编:钱理群)、山东画报出版社“阅读张爱玲书系”之一《再读张爱玲》以及《中国期刊网》等书籍或资料时发现相对于张爱玲的中短篇小说(如《传奇》),《十八春》与《半生缘》这两个版本的对比的文章不多,本人希望通过对文本进行详细的分析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基本观点:1、两部作品反映了张爱玲政治观的变化。
2、论述《十八春》与《半生缘》的“自传”性质。
3、作品的经典特质。
四、论文结构:(一)引言部分:介绍两个版本出现的时间、背景以及期间张爱玲的大致活动情况,提出问题。
对两个版本进行比较,解决问题。
1、导致两部作品出现差异的政治元素(1)客观因素:发行范围的不同。
(2)主观原因:思想发生变化。
2、作者阅历对两部作品的影响(1)张爱玲本人生活经历在两部作品中的体现(就两部作品的共同点分析)。
①求学期间的影响:经济不独立②作为当红作家时期的影响:出名要趁早③海外生活的影响:张爱玲在美国的际遇与叔惠相似(2)张爱玲的两次婚姻影响下的《十八春》与《半生缘》(就两部作品的不同点分析)。
(三)结论:两部作品具有经典特质。
(1)《十八春》与《半生缘》的结局迥异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两种不同的爱情观。
(2)洗尽铅华的文字与细致独到的观察力令作品具有经典的特质。
参考文献:1.于青.张爱玲传.[M] .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4月格式示范毕业论文主标题(黑体﹒三号字)——副题(宋体·四号字)考号:(楷体·四号字) 姓名:(楷体·四号字)(内容提要) (黑体·五号字)检察机关的基本职能是公诉,检察权在本质上主要表现为公诉权,以公诉权为基本内容的检察权在本质属性和终极意义上应属于行政权。
中国现当代文学提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1、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北平。
意义:1.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为全国文艺工作者共同纲领。
2.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方向的发展新中国的人民文艺的基本方针,并号召文学艺术工作者“以最大的努力来贯彻执行”从而开导了新中国人民文艺的主体潮流。
2、第二次文代会:1953年9月23至10月6日,北京。
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第三次文代会:1960年7月22日至8月13日。
创作方法:“两结合”。
建国初期的几次文艺思想论争:(1)关于《武训传》的讨论批判;(2)对“肖也牧创作倾向”的批判;(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3、“双百”方针:时间:1956年5月2日毛泽东于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意义:1体现了人民对民主的要求,科学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思想解放要求。
2.创造题材上反映人民内部矛盾,大胆敢于生活和表现爱情。
3文艺批评,文艺理论研究上,思想空前活跃和解放,围绕现实主义理论问题,开展热烈争鸣。
4、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1965年11月发表于上海《文汇报》,作者姚文元,文章发表后,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革命样板戏”:四人帮妄图占领文艺舞台,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和贯彻主观唯心主义文艺理论的样板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
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五个剧目。
5、文艺“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6、“二为”方针:第四次文代会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7、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
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现当代文学提纲

现当代文学复习提纲考试类型填空(10空,10分)连线题(5题15分)选择题(5题15分)名词解释(2题14分)简答题(2题16分)论述题(1题30分)1、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用白话文写作要注意的八个问题。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2、陈独秀1918年撰文《文学革命论》发表在《新青年》,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目的。
三大主义是: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3、周作人1918年12月在《新青年》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进而提出平民文学概念。
一、这文学是人性的,不是兽性的,也不是神性的;二、这文学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却不是种族的,国家的,乡土及家族的。
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到完全满足。
凡有违反人性的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应排斥改正。
应记载世界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包括他们的世俗情欲,同时又是反对家族本位的,是一种现代人类的意识。
4、鲁迅的主要短篇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具体作品有哪些。
《呐喊》篇目:《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篇目:《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5、《阿Q正传》主要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表现在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的主要表现内容及其原因分析。
(1)精神胜利法的具体内容第一,爱面子,妄自尊大,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第二,自轻自贱,自甘屈辱;第三,自欺欺人、自嘲自解,用从幻想中求得胜利、从精神上战胜对方的方法来消除耻辱,取得安慰;第四,欺善怕恶,欺软怕硬,异乎寻常的争强好胜;第五,麻木、健忘,特别是对于被压迫被损害的麻木、健忘;第六,自我陶醉,安于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提纲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提纲范例一
摘要 4-5
abstract 5-6
引言 8-11
第一章动物叙事的缘起 11-19
第一节后花园与动物结缘 11-13
第二节村庄中与动物相伴 13-15
第三节其他因素的影响 15-19
第二章赞颂与批判——动物叙事的深层内涵 19-32
第一节对自在生命状态的追求与赞美 19-22
第二节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批判与悲悯 22-26
一、野性的缺失——历史惰性中动物般的生存状态 22-24
二、人性的匮乏——病态与苦难的生存境遇 24-26
第三节漂泊意识与"家养动物"的书写 26-29
第四节女性焦虑的释放与动物叙事 29-32
第三章动物意象的呈现 32-40
第一节 "羊"意象 32-35
第二节 "猫"意象 35-37
第三节 "爬虫"意象 37-40
第四章萧红创作中动物叙事的文学史意义 40-45
第一节东北精神的另类书写 40-42
第二节 "象征符号"与"生命主体"的双重变奏 42-45结语 45-46
参考文献 46-52
后记 52-53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3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提纲范例二
摘要 3-5
abstract 5-7
目录 8-10
绪论 10-20
第一章 "乌托邦"三部曲中的病态人格 20-36
第一节忧郁:革命者的病源 20-25
一、忧郁症:革命者共有的病症 21-22
二、忧郁的原因探究 22-25
第二节焦虑:忧郁病症的延续 25-28
一、焦虑症:忧患革命的意识世界 25-27
二、焦虑的原因探究 27-28
第三节癫狂:焦虑过度的宣泄 28-36
一、癫狂症:逃入幻象的路途 29-32
二、癫狂的原因探究 32-36
第二章 "乌托邦"三部曲的意象世界 36-53
第一节自然意象 36-45
一、花:性本能的释放 37-40
二、雨:恐惧与焦虑 40-45
第二节社会意象 45-53
一、桃源梦系列:乌托邦的集体无意识 45-48
二、孤岛系列:隐秘的潜意识空间 48-53
第三章格非接受精神分析学影响的原因探究 53-65第一节成长记忆 53-56
第二节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56-60
第三节对人性的深入探究 60-65
结语 65-67
参考文献 67-70
附录 70-71
后记 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