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悬液的配制

合集下载

实验一红细胞计数

实验一红细胞计数

实验一红细胞计数一、实验目的:掌握红细胞计数原理及技术。

二、实验原理: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充入计数池中,于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红细胞数,经过换算示得每升血液内的红细胞数。

三、实验器材及试剂:显微镜、血红蛋白吸管、计数板、盖玻片、生理盐水。

四、实验操作:1、取试管1支,加稀释液3.98ml或1.99ml。

2、用清洁干燥的微量吸管准确吸取末梢血10微升。

3、擦去管尖外部余血、轻轻注入红细胞稀释液底部,再吸取上层稀释液清洗吸管2-3次,立即摇匀。

4、将计数池与盖玻片用软布料擦净,将盖玻片覆盖于计数池上。

5、用吸管吸取混匀的红细胞悬液,充入计数池中。

6、静止2-3分钟,待经红细胞下沉后,用高倍镜或低倍镜计数中央大方格内四角和正中五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数。

五、计算N(五个中方格内RBC数)×5×10×106×200=N×1012个/升×5:表示5个中方格内RBC数换算为1个大方格内RBC数× 10:1个大方格容积、0.1ul、换算为1ul内RBC数× 106:1ul换算为1升内红细胞数× 200:稀释倍数六、正常参考值正常参考值:成年男性:4.00-5.50×1012/升成年女性:3.50-5.00×1012/升新生儿: 6.00-7.00×1012/升实验二血红蛋白测定一、实验目的:掌握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比色法原理及技术。

二、实验原理:血液在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溶血后,除SHb外各种血红蛋白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再与CNˉ结合生成稳定的棕红色氰化高铁血红蛋(HicN)。

HicN最大吸收峰540nm,最小吸收波谷504nm,在特定的条件下,毫摩尔消光系数为44L.mmol-1 .cm-1 ,因此根据标本的吸光度,即求得血红蛋白浓度。

三、实验操作:1、取指血20ul,加到5ml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混匀,静止5分钟。

鸡血凝试验实验报告

鸡血凝试验实验报告

鸡血凝试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鸡血凝试验(Hemagglutination Test, HAT)来检测和评估血清中是否存在特定抗体,进而判断实验动物是否感染了相关病原体。

该实验是免疫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红细胞的凝集现象来评估抗体的存在与否。

实验原理:鸡血凝试验基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与血清中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导致红细胞凝集的现象。

当血清中含有足够的抗体时,这些抗体会与红细胞表面的相应抗原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

通过观察红细胞的凝集情况,可以判断血清中抗体的存在。

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的血清样本。

2. 新鲜鸡血。

3. 微量滴管。

4. 96孔微量板。

5. 离心机。

6. 显微镜。

实验步骤:1. 收集实验动物的血清样本,并在离心机中离心以去除血细胞等杂质。

2. 将新鲜鸡血与生理盐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红细胞悬液。

3. 将血清样本进行系列稀释,以确定抗体的效价。

4. 向微量板的每个孔中加入一定量的红细胞悬液。

5. 向每个孔中加入稀释后的血清样本。

6. 轻轻摇动微量板,使血清和红细胞悬液充分混合。

7. 将微量板置于室温下静置一段时间,观察红细胞的凝集情况。

8. 使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凝集现象,并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根据红细胞的凝集情况,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凝集现象明显,说明血清中存在较高浓度的抗体。

- 凝集现象不明显或无凝集,说明血清中抗体浓度较低或不存在。

实验讨论:本实验中,红细胞的凝集现象与血清中抗体的浓度密切相关。

通过观察凝集情况,可以初步判断实验动物是否感染了病原体。

然而,鸡血凝试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其他检测方法,如ELISA等,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鸡血凝试验,我们能够对实验动物血清中的抗体进行初步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红细胞的凝集现象可以作为评估血清中抗体存在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

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影响因素的分析

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影响因素的分析

鸡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影响因素的分析红细胞凝集试验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是兽医界相关实验室最为常用的实验之一。

由于其具有便于操作、快捷、成本较低的特点,是畜禽疫病诊断及免疫状态监测特别是禽流感、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监测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

影响血凝抑制试验的因素:1、对于试验器材及试验环境的要求实验时应选用数字式单道和多道移液器,平时要做到移液器的效验及保养工作,这对保证移液器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每次使用完毕,要将移液器量程调至最大刻度,以保证移液器内弹簧的最好灵敏性。

实验时所用的抗原应选用国家指定单位生产的标准抗原,这对于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各单位所做的实验结果的可对照性非常重要。

实验时的室内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应配备有温度控制设备或恒温箱。

96孔v型微量血凝板如不具备较好的洗涤设施时,建议使用一次性96孔v型微量血凝板。

2、1%红细胞悬液的配置配置血凝抑制试验用的红细胞最好选用成年SPF公鸡,抗凝剂不要保存时间时间过长。

红细胞的浓度要尽量准确,一免不同实验室读出结果有较大差距。

如果红细胞配置浓度偏低,血凝价可能偏高,血凝抑制价可能偏低。

如果红细胞配置浓度偏高,血凝价可能偏低,血凝抑制价可能偏高。

红细胞离心洗涤结束后,要将洗头放入离心管的最底部来吸取红细胞进行稀释配制,如随意从红细胞液体上层吸取血细胞进行稀释配制,将会造成配置的血细胞浓度偏低,因洗涤红细胞后弃去的PBS液或生理盐水会有一些残留在红细胞上层。

3、标准抗原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四单位标准抗原配置的准确与否是血凝抑制试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标准抗原血凝单位的高低对实验结果有很大影响,如果标准抗原血凝价偏高,测定的血清抗体效价将偏低,反之则待测定的血清的抗体效价偏高。

所以标准抗原配置及检测的准确性对实验结果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使用过的标准抗原再次使用时,应重新进行检测。

未检测抗原血凝效价,即按前一次检测抗原的血凝单位进行配制标准抗原,这样的血凝抑制试验结果是不准确的。

简述交叉配血试验的方法和判断原则

简述交叉配血试验的方法和判断原则

简述交叉配血试验的方法和判断原则交叉配血试验是一种用于判断血型的方法,通过将被测血液与已知血型的血液混合,观察凝集反应来确定被测血液的血型。

本文将详细介绍交叉配血试验的步骤和判断原则。

一、交叉配血试验的步骤1. 准备工作在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前,需要准备好以下物品:- 被测者和供者的全血样本- 已知ABO和RhD类型的标准红细胞悬液- 0.9%生理盐水或其他适当稀释液- 洁净无菌玻璃器皿、移液管、离心管等实验室器材2. 样本处理取被测者和供者的全血样本,分别离心使其分离成红细胞和血清。

收集红细胞,加入适量生理盐水或其他适当稀释液制成10%红细胞悬液。

将制备好的悬液进行标记并编号。

3. 试剂加入将已知ABO和RhD类型的标准红细胞悬液加入到各个标记好的被测血样中。

每种标记的被测血样中加入不同的标准红细胞悬液,使其与被测血样混合。

4. 凝集反应观察将混合好的血液在室温下静置10-15分钟,观察是否出现凝集反应。

如果出现凝集反应,则说明被测血液与加入的标准红细胞悬液不相容,即被测血液与加入的标准红细胞悬液存在抗原抗体反应,从而判断被测者的血型。

二、交叉配血试验的判断原则1. ABO系统在ABO系统中,A型和B型红细胞表面分别有A抗原和B抗原,O型红细胞没有A或B抗原。

同时,在人体内产生了相应的抗体:A型人体内产生B抗体,B型人体内产生A抗体,O型人体内产生AB两种抗体。

因此,在交叉配血试验中,如果被测者为A型,则其血清中会含有B抗体;如果为B型,则其血清中会含有A抗体;如果为AB型,则其血清中不含有A或B抗体;如果为O型,则其血清中同时含有A和B 两种抗体。

2. RhD系统RhD系统是另一种重要的血型系统,正常人群中约有85%为Rh阳性,15%为Rh阴性。

在交叉配血试验中,如果被测者为Rh阳性,则其血清中不含有抗RhD抗体;如果为Rh阴性,则其血清中会含有抗RhD 抗体。

3. 判断结果根据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可以判断被测者的ABO和RhD类型。

间接凝集实验及致敏红细胞制备方法

间接凝集实验及致敏红细胞制备方法

间接凝集实验及致敏红细胞制备方法将可溶性抗原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载体上,然后与相应的抗体结合,也可出现颗粒载体的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比直接凝集反应敏感性为高,可用于微量抗体或抗原的检查。

一、间接血球凝集实验间接血球凝集实验是根据红血球表面的吸附作用而建立起来的。

将细菌可溶性抗原提出使之吸附于红血球表面,此时红血球即称为“致敏红血球”。

这种致敏的红血球具有细菌的抗原性,与相应的抗血清相遇可产生凝集现象。

间接血凝抗原的制备可用加碱或加热的方法使菌体中的多糖物质浸出,去除类脂以免干扰红血球的吸附作用。

但如系蛋白质时则用来吸附的红血球需先用鞣酸予以处理。

(一)材料1、抗原—伤寒杆菌O抗原2、免疫血清:伤寒杆菌O901免疫兔血清3、25%绵羊红血球悬液,生理盐水,试管吸管等(二)方法1、“O”抗原的制备:将每毫升100亿的伤寒杆菌“O”菌悬液,置100℃水浴中2小时,离心沉淀吸取上清夜,分装无菌试管,放4℃冰箱备用。

2、致敏红血球悬液制备:取一定稀释度的抗原加等量2.5%绵羊红血球悬液,混合后放37℃水浴箱中,每隔15分钟取出振摇一次,共经2小时。

然后取出,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而配制成0.5%悬液即成。

3、实验步骤:(1)小试管9只标好号码于试管架上。

(2)第1管加入0.9毫升生理盐水,其余各管各加入0.5毫升。

(3)以吸管吸取已加热灭菌的免疫血清0.1毫升加入第1管,混匀后吸取0.5毫升注入第2管,同样第2管的血清与盐水混匀后吸取0.5毫升注入第 3管。

如此依次稀释直至第8管。

自第8管吸出0.5毫升弃去。

第9管不加血清作对照。

(4)于每管加入0.5毫升已经致敏的0.5%绵羊红血球悬液,混匀后放入37℃水浴中2小时后观察结果。

凡最高血清稀释度的免疫血清试管中呈现完全血凝者,即为该血清的间接血清效价。

二、致敏红细胞的制备(一)直接法1、取10%双醛固定的红细胞悬液1ml,离心沉淀后,将压积细胞悬于0.1mol/L、pH4.0醋酸缓冲液5ml中。

输血科ABO型试剂红细胞制备标准操作规程

输血科ABO型试剂红细胞制备标准操作规程

输血科ABO型试剂红细胞制备标准操作规程1 .目的为规范A、B、0型试剂红细胞制备的技术操作,保证血型血清学实验的准确性,依据《输血实验室管理程序》4.1,9(6)条款的要求制定本规程。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医疗机构输血科制备A、B、0型试剂红细胞。

3 .职责医疗机构输血科技术人员负责A、B、0型试剂红细胞的制备。

4 .原理将已知A、B、0型的红细胞洗涤并配成试验所需浓度,用单克隆抗-A、抗-B试剂验证红细胞血型抗原特异性、直接抗球蛋白实验(DAT)证实没有被抗体致敏后用于血型血清学试验。

5 .所需设备和材料5.1设备普通离心机,血型血清学专用离心机,微量移液器,普通显微镜。

5.2材料已知A、B、0型健康献血者抗凝血,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阴性的AB型血清,单克隆抗-A、抗-B试剂,抗球蛋白试剂。

6 .环境条件室温应保持在18~27C,湿度应保持30%~70‰7 .步骤与方法7. 1取3支试管,分别标记为Ac、Be、Oco7.2选取已知ABo血型的A、B、。

型健康献血者抗凝血各3份,每份ImL7.3将A、B、0型献血者各3份抗凝血分别加入对应标记的Ac、Be、Oc试管中。

7.4将3支试管离心去血浆,将压积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去除最后一次洗液后分别用生理盐水配成10%的红细胞悬液,4C保存,7天内使用,使用时根据试验要求再用生理盐水配成需要的浓度。

8.质量控制8.1质量控制操作步骤8.1.1观察配制的A、B、。

型试剂红细胞悬液有无凝块,离心观察悬浮红细胞上层生理盐水颜色,判断有无溶血。

8. 1.2取试管9支,使配制的A、B、O型试剂红细胞(浓度3%,每管50UI)分别与单克隆抗-A、抗-B及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阴性的AB型血清反应(每管加相应试剂或血清100 Ul),鉴定红细胞的抗原特异性。

8. 1.3取试管3支,分别加配制的A、B、O型试剂红细胞(浓度3%,每管50u1),生理盐水洗涤3次后做DATo8.2A、B、。

交叉配血实验笔记

交叉配血实验笔记

实验八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就是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血清分别同供血者的血清与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现象(见图4-3-1-1)。

输血时,一般主要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要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其次才考虑受血者的红细胞不被供血者的血清所凝集。

前者叫交叉配血试验的主侧(也叫直接配血),后者叫交叉配血的次侧(也叫间接配血)。

只有主侧与次侧均无凝集,称为“配血相合”,才能进行输血;如果主侧凝集,称为“配血不合”或“配血禁忌”,绝对不能输血;如果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可以认为“基本相合”,但输血要特别谨慎,不宜过快过多,密切注视有无输血反应。

【实验目的】学习交叉配血的三种常用方法。

【实验对象】人体(学生自愿者)。

【实验器材与药品】1.仪器显微镜,离心机。

2.器械采血针,消毒注射器,双凹玻片,小试管,竹签,棉球,腊笔。

3.药品标准A血清,标准B血清,生理盐水,75%酒精,碘酒。

【实验步骤与观察指标】图4-3-1-1 交叉配血示意图(一)红细胞悬浮液的配制按需要型别,取全血1ml,加等渗盐水2 ~3ml,充分摇匀离心沉淀,弃去上清液,然后再加生理盐水2 ~3ml按上述方法洗涤,共三次,取压积红细胞5 滴,加新鲜等渗盐水4 ml ,即成5 %红细胞悬液。

(二)交叉配血基本原理见图4-3-1-1示。

盐水介质交叉配血试验实验原理天然IGM类血型抗体与对应的红细胞抗原在室温下盐水介质中发生凝集现象。

可以检查供、受者血清中就是否存在破坏对方RBC 的IgM抗体(ABO血型中抗A抗B抗体以IgM抗体为主)。

实验步骤取二试管,分别注明“主”、“次”字样,主侧滴入供血者红细胞悬液一滴与受血者血清一滴;次则滴入受血者红细胞悬液一滴与供血者血清一滴。

混匀后1000rpm离心1min,取出观察结果。

如两侧均无凝集现象,可多量输血;如主侧无凝集而次侧有凝集只可考虑少量输血;如主侧凝集则不能输血。

低离子聚凝胺介质交叉配血试验实验原理红细胞表面带有大量的负电荷,以避免其产生自发性聚集,当红细胞悬浮在电解质时,阳离子会被红细胞的负电荷所吸引,形成Zeta电位,Zeta电位决定红细胞之间的排斥作用。

血型玻片凝集实验报告(3篇)

血型玻片凝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ABO血型鉴定的原理和方法。

2. 通过实验,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了解抗原抗体反应。

3. 学会使用玻片凝集法进行血型鉴定。

二、实验原理ABO血型系统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的血型系统。

人的红细胞表面含有A、B两种抗原,血清中则含有相应的抗A、抗B抗体。

当含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与含有相应抗体的血清混合时,会发生凝集现象。

根据凝集现象的不同,可以鉴定出A、B、AB、O四种血型。

三、实验材料1. A型标准血清2. B型标准血清3. O型标准血清4. AB型标准血清5. 载玻片6. 滴管7. 牙签8. 受试者血液9. 生理盐水10. 75%乙醇四、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 将载玻片用75%乙醇消毒,待干后备用。

- 将生理盐水加入小试管中,备好。

2. 制备红细胞悬液- 在指尖或耳垂处取受试者血液一滴,加入装有1ml生理盐水的小试管中,混匀,制成约5%的红细胞悬液。

3. 滴加标准血清- 在载玻片的两端分别滴加一滴A型标准血清和B型标准血清。

4. 滴加红细胞悬液- 用滴管吸取红细胞悬液,分别滴加到载玻片两端的标准血清上,注意勿使滴管与血清接触。

5. 混合- 用牙签将红细胞悬液与标准血清充分混合。

6. 观察- 静置10-30分钟后,观察红细胞是否发生凝集现象。

7. 记录结果- 根据凝集现象,记录受试者的血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A型血- 加入A型标准血清:不凝集- 加入B型标准血清:凝集- 结论:受试者为A型血2. B型血- 加入A型标准血清:凝集- 加入B型标准血清:不凝集- 结论:受试者为B型血3. AB型血- 加入A型标准血清:凝集- 加入B型标准血清:凝集- 结论:受试者为AB型血4. O型血- 加入A型标准血清:不凝集- 加入B型标准血清:不凝集- 结论:受试者为O型血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掌握了ABO血型鉴定的原理和方法,学会了使用玻片凝集法进行血型鉴定。

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红细胞凝集现象,了解了抗原抗体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细胞悬液的配制1目的
配制合格的红细胞悬液。

2使用范围
适用于ABO血型鉴定、Rh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及抗A和抗B血型定型试剂效价测定及
3职责
4
4.1.1
4.1.2
5
5.1。

5.2。

5.3重复
5.4
胞悬液。

表1红细胞悬液配制
悬液浓度(%)压实红细胞(滴)生理盐水(滴)
2 1 2.0ml(40)
4 1 1.0ml(20)
3-5 1 0.8ml-1.3ml(16-26)
5 1 0.8ml(16)
10 1 0.4(8)
6.质量控制
6.1配制A型和B型5%试剂红细胞悬液时需随机选用经血液中心鉴定血型的3个以上健康成人同型标准红细胞,无溶血及脂血。

配制前需按[ABO血型手工鉴定]进行正反定型。

6.2离心时严格按照转速要求,吹散管底红细胞时动作需轻柔,防止溶血。

6.3
6.4 A型和
7
7.15%试
7.2
7.3抗A
8参考文献
叶应妩,.南京.第三版.
附表:
配制5%试剂红细胞悬液记录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