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建国后我国科学体制发展概述

合集下载

基于KCI数据的韩国图书情报学科研究热点和前沿分析

基于KCI数据的韩国图书情报学科研究热点和前沿分析

0 引言韩国是东亚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之一,与我国有较深的历史文化渊源。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科学及工科指标2018》统计数据显示:韩国论文发表总量位列世界第九,结合人口和科研投入等因素来看,其学术研究水平毋庸置疑,在非通用语种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

新世纪以来,韩国在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研究发展较快,具备鲜明的特色,学科影响力不断提升[1]。

因此了解韩国图情学科研究状态对于我国图情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目前我国学者对韩国图情学科的研究不多,且稍显片面。

陈丹[2]从韩国大学图书馆的基本信息、文献资源建设经费、馆藏建设、馆藏利用等多个方面对文献资源建设与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吴汉华等[3]考察了韩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历史;张静等[4]研究了韩国情报体制及工作特点和发展趋势,并针对我国情报工作提出应当创建共享机制,加强军民融合,提升保密意识等措施;金潞[5]对韩国公共图书馆评估的背景和评估指标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韩国公共图书馆评估体系较为完善,其评估方法、手段及指标都能结合韩国实际状况,具有自己的特色。

本文则试图采用可视化分析手段对韩国引文索引(Korean Citation Index,简称KCI)期刊论文数据进行全面扫描,系统的揭示韩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整体研究状态。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韩国共有21种人文社科类期刊被A&HCI和SSCI 收录,占全部人文社科类期刊的1.5%,被Scopus收录摘 要 采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展开研究,对KCI中收录的韩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论文的研究热点进行深入分析,揭示研究前沿及其演化。

结果表明,韩国图情学科研究的重心是各类图书馆,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信息素养、知识管理、图书馆服务、图书馆职业队伍和档案等。

此外,结合研究前沿的内容分析,提出我国图情学科发展的五点建议:重视研究成果的营销推广、加强情报共享融合、加强校企联合、关注社会职能、重视学科边界等。

助力健康——中国急诊医学发展历程及前景

助力健康——中国急诊医学发展历程及前景

本期导读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

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更好地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卫I 生健康事业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结合新时代赋予的新内涵,《医学研究杂志》开设“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专题栏目,旨在展现我国建国以来医学领域基础、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宣传健康扶贫取得的成就和成功经验,展示全民健康的美好图景或历史意义。

急诊医学专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医疗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为了展示急诊医学专业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本期专栏推出的论文是《助力健康一一中国急诊医学发展历|程及前景》。

笔者长期从事急诊专业工作,具有丰富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了我国急诊医学初创阶段、%逐步夯实、高速发展的3个阶段特点,同时提出做到“零通道、短时效、高技术、高质量”地服务急诊患者的|未来希冀。

<%卿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签进助力健康一一中国急诊医学发展历程及前景李力卓郭伟胡悦杨玉瑶宋灏哲王勇李凤杰单志刚〔作者简介〕李力卓,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急诊专业工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省部级基金资助项目3项、市级课题和校级课题等。

获得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医学教育2010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2014年中国医科大学优秀教师奖,发表SCI论文4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参编《急诊医学》等教材3部。

主要学术兼职为中华医学会灾难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急诊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老年医学与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灾难医学与心肺复苏分会委员,北京市急诊医学分会急诊外科分会常委。

清华大学政府文献中心介绍(20121024)

清华大学政府文献中心介绍(20121024)

社会效益:教育教学
政府文献信息系统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政策 变迁的数据和实证材料,为学生学习公共政策 的变化轨迹、了解政策的嬗变提供鲜活的第一 手信息。
为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课程提供学术性文献支持: 《创新理论与科技政策》 《公共政策设计与评估》 《公共管理》 ……………..
社会效益:教育教学
社会效益:科学研究
为开展较为科学、系统、全面的政策演进历史与嬗变规律研 究提供了第一手丰富的政策数据,从而为行政部门的政策制 订和政策修订提供了理论指导。部分支撑的项目:
科技部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科技政策与法律及重点科技立法 研究》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与法 律体系研究》
用户报告
应用研究实例
1978-2002中国技术创新演进研究 863计划知识产权制度的演变 软件产业的税收政策演变
实例1:1978-2002中国技术创新演进研究
8 7 6 5 4 3 2 1 0
1978-1882
创新环境面政策受关注程度
1983-1987
1988-1992
1993-1997
内容来源3—纸质出版物
政府机构正式出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汇编,共收集308 本出版物计43000余条。
《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 (1949-1955、1962)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 (1958-2007) 《科技政策法规文件汇编》 《中国环境资源政策法规大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法大全》 《中国经济法律全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教育政策法规文件全集》 ……
2005年1月 正式成立 政府文献 中心,大 量丰富内 存
2008年政 府文献信 息系统开 始试运行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我国高等院校会计学教育状况研究——以A学院为例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我国高等院校会计学教育状况研究——以A学院为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我国高等院校会计学教育状况研究——以A学院为例学院(系): 管理系专业:会计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目录摘要 (3)1.引言 (4)1.1文献综述 (4)2.我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的成就和问题 (5)2.1成就.... . (5)2.2存在的问题 (5)3.我国会计教育制度与美国相比较 (6)3.1美国的会计教育 (6)3.2通过比较改善我国的会计教育制度 (7)4.我国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教育发展机遇 (8)5A学院会计学专业教育状况分析 (9)5.1专业设置 (9)5.1.1课程设置与社会实践结合较少 (9)5.1.2学院普遍扩招,人员过剩 (9)5.2就业率 (10)5.2.1实践能力及操作能力缺乏,就业渠道不畅通 (11)5.2.2企业偏好 (12)6.结语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经济的迅猛发展,给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招生规模日益扩大,社会对高职会计专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上存在的适应速度慢、动手能力差、应变性不强等问题日益显露。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努力探索出一套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发展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模式。

本文试图从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出发,从而引出我校会计学专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这一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一系列发展应对策略,为我校会计学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教育;问题;对策1.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会计驾驭历经了跨越式发展,从建国初期设有会计专业的大专院校53所与5500在校生,到2005年508所与571539在校生。

在571539在校生中,高职高专353734人、本科生208145人、硕士8745人、博士915人。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调查报告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调查报告
讨论:知识创新工程这种方式成为各个部门开展创新体系建设的最主要
参照 但是;这是基础研究领域的建设方式;是中科院内部的操作;不与其他部 门发生联系
第三种:美国农业部方式USDA—ARS
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ARS是负责解决美国国家层面上的农 业问题的研究机构 ARS有一个国家中心 7个区域中心;在全国各 地设100多个研究所;2500名科学家;9000名雇佣人员
新变化新问题2
技术使用者变化
与现代生产相适应的新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出现; 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科技的服务形式发生变化;技术使 用者发生变化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龙头企业基地 ——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出现农机队 ——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后的土地承包大户 ——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乡村劳力构成
新变化新问题3
第二种:中国科学院方式知识创新工程
1997年;中科院向中央提交了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 体系的研究报告;建议国家组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 1998年江泽民批 示试点;同年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决定开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率 先启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目标:到2010年;把中国科学院建设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国际科 技前沿 具有强大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和高技术的知识创 新中心;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 培养造就高级科技 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成为有国际影响的国 家科技知识库 科学思想库和科技人才库
造业 2633交通运输业 3439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 4046人口与健康 4751城镇化与 城市发展 5256公共安全 5762
农业:1种质资源发掘 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2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 疫病防控3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4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5农林生态 安全与现代林业6环保型肥料 农药创制和生态农业7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 8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9现代奶业 16个重大专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8个技术领域27项前沿技术:生物技术 15信息技术 611先进制造技术 1214先进

科研项目立项表

科研项目立项表

学科分类号(二级)云南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基金项目申请书项目名称云南中学数学教育与数学思维调研报告项目类型一般项目申请金额项目类别社会科学申请者刘顺友所在学院数学学院联系电话电子信箱指导教师王惠文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填表说明一、填写《申请书》前,请先查阅《云南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基金管理办法》和相关通知。

二、申请书各项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要明确严谨,并要求用打印。

对于填写不合要求、内容含糊不清、字迹潦草者,不予受理。

三、项目类型:选填重点项目或一般项目。

四、项目类别:选填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

五、“项目性质”和“项目来源”栏需在选项前方的括号内填入相应代码。

六、封面的项目编号由教务处统一编写。

七、打印格式:(一)纸张为大小,双面打印;(二)文中小标题:五号、黑体;(三)栏内正文:五号、宋体。

八、上报《申请书》一式二份(至少含一份原件)。

申请项目获准后,《申请书》由学校签署意见并保存一份,另一份返回学院存档。

基本信息一、研究目的(研究主攻方向、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用一、两句话简洁明确说明。

)拟解决数学教育中数学思维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对教学主体的学生的作用。

思维与思维材料(数学教材或数学知识)的相互作用。

数学学习与数学思维建立的相互作用。

二、立项依据(包括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学术思想,立论依据,特色或创新之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和出处。

)一、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使得我们的教育改革存在很多缺陷。

以高考为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是始终避免不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冲突的,因此研究教育的实际情况对于解决这种困境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对于指导教育方法也是有帮助的。

数学思维从属于一般思维科学,具有一般思维的性质,但是数学思维有自己的特性,研究数学思维的特性有利于教师在教育中的施教方式和指导学生学习。

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教学方法有指导意义。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科学素养和科研方法 试题答案整合版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科学素养和科研方法 试题答案整合版

科学素养和科研方法题库一、单选部分1.(A实践活动)是在各种各样的科学共同体中进行的,它本质上是共同体的产物。

2. (A科学研究方法 )是在人们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研究中所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步骤。

3.(A代表会议)是指针对某一研究领域中的一些重点问题,召集一些相关的代表而举办的学术会议。

4.(B黑箱)是指那些人们暂时无法打开或不允许打开并且也无法直接观测其内部结构,只能从外部输入和输出来认识的系统。

5.(D团体定期会)是指学术团体定期组织的主要由本学术团体成员参加的会议,会议周期短的为半年,长的为一年或两年不等。

6.(A信息方法)是现代通信理论、控制论、自动化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科技的综合运用。

7.(C反馈控制方法)是利用反馈的手段,对系统进行控制调节,以增强系统稳定性或实现系统目标的方法。

8.(D林奈)在制定生物分类系统的过程中,创立了分类方法,开创了生物分类学,促进了生物进化思想的形成。

9.(B社会现实的需要)不断地给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新的课题。

10.(A阿基米德)第一次把试验的经验研究方法和几何的演绎推理巧妙地结合起来,建立了著名的杠杆原理。

11.报刊论文和(B图书专著)共同构成了社会研究的最主要的两大信息源。

12.巴门尼德、柏拉图等人的研究为(A亚里士多德)创立形式逻辑体系奠定了基础。

13.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一类系统是指(A灰色系统)。

14.查阅建国后的报刊资料,可以利用(D《新华日报》)。

15.从阅读报纸、书刊或其他途径得来的少量信息出发,加上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知识,运用一系列假设性、创造性的演绎推理,导出一系列结论,然后在实践中加以证实的方法,这是指(C信息推理术)。

16.从根本上讲,科研课题的产生来自于实践与理论的(D矛盾)。

17.“重复别人的,不搞创新,盲目立项,甚至专门跟着别人后面模仿”的行为属于(A科学研究的低水平重复)。

18.对逻辑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他的著作《论逻辑》中研究了归纳的人是(A德谟克利特)。

两汉谶纬之学的源流与兴盛

两汉谶纬之学的源流与兴盛

两汉谶纬之学的源流与兴盛摘要西汉末年出现的谶纬之学是两汉时期一种特殊的学术思想。

本文从分析谶纬之学产生的思想来源及深刻的社会根源入手,全面地论述了谶纬之学在西汉末年的兴起过程,并且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考察。

笔者认为:谶纬之学的思想来源主要包括上古时期的天人关系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以及董仲舒构建的天人感应理论体系。

此外,本文深入分析了谶纬在两汉之际形成的社会根源,文章指出:汉初,谶言的流行是谶纬兴起的前奏;汉武帝定儒学于一尊后,儒生和方士群体的合流是谶纬兴起的社会基础;而两汉之际的衰乱政局则为谶纬的兴起提供了绝佳的时机。

本文还对谶纬在两汉社会中的影响做了概述,本文认为:谶纬之学对于两汉的影响包括了政治、思想学术、科技以及文化等诸多方面。

随着东汉政权的灭亡,谶纬亦逐渐衰落。

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谶纬之学中的很多思想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谶纬;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祥瑞灾异The Origin and the Rise of Chen Weiin the Han DynastyAbstractChen Wei, which has formed in the end of Western Han Dynasty, was a special ideological phenomenon.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rise process of “Chen Wei” in the end of Western Han Dynasty from every side and analyses the influence for it through analyzing the ideological and social origins of “Chen Wei”. My opinion in this article is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origins of “Chen Wei”, including the theory of witchcraft in ancient time, 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and 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the theory of man-God relationship in pre-Qin period, and the New Confucianism that was established in the middle time of Han Dynasty. The social origin of “Chen Wei” was the declin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he end of Han Dynasty, and the political needs of the ruler arising by it. At last, The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influence of Chen to Han Dynasty from many angles, including political, ideology and culture.Key words: Chen Wei; New Confucianism;Auspicious and Cataclysm目录前 言 (1)(一)选题的意义 (1)(二)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2)一 “谶”、“纬”及其合流 (6)(一)“谶”、“纬”释义 (6)(二)“谶”、“纬”的区别及合流 (8)二 谶纬之学的思想渊源 (12)(一)上古天人关系思想 (12)(二)阴阳五行学说 (13)(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 (17)三 谶纬之学兴起的社会根源 (20)(一)谶纬兴起的前奏——汉初“谶言”的流行 (20)(二)谶纬兴起的社会基础——儒生、方士群体的合流 (22)(三)谶纬兴起的时代背景——两汉之际的混乱局面 (23)四 谶纬对两汉社会的全面影响 (28)(一)谶纬与两汉政治 (28)(二)谶纬与两汉经学 (34)(三)谶纬与两汉科技文化 (36)结 语 (40)参 考 文 献 (41)后 记 (44)附: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论著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45)前言作为两汉学术界的一种特殊的思想潮流,谶纬在两汉的思想发展中所昭示的思想文化意义与历史意义都是巨大而深远的,所以研究谶纬的产生与流变对于我们了解并研究两汉时期乃至其前后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及政治方面的内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建国后我国科学体制发展概述 摘要:科学体制是科学活动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体制,并成为社会整体的一个子系统而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互动关系的动态发展过程。本文对建国后我国科学体制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综述性研究。 关键词:科学体制 中国式“大科学体制” 科学体制化水平是衡量科学发展程度的尺度。因而科学要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其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实现科学的体制化。科学体制化是有关科学事务的组织原则、组织方式和制度、组织结构系统及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形成过程,表现为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专业科研机构的创建、进行科学交流的专业科学社团的产生、科学交流会议的召开、科学出版物的创办、科学奖励机制以及科学教育的专门化和职业化等诸多方面。科学的体制化实际上是科学活动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体制,并成为社会整体的一个子系统而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互动关系的动态发展过程。 一 在我国,19世纪60年代中叶兴起了洋务运动。洋务派为了挽救垂亡的清政府,开始向西方学习,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科学技术引进,有了最初的有组织的科学技术活动,具备了科学体制化基本形态,为中国科学体制化作了初期的准备和奠基。 中国早期的科学体制是以中国科学社(1915)为代表的一系列科学学会,其自身的学术活动、对科学的倡导、唤起社会对科学的重视。中国科学社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为科学的体制化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成为体制化探索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这一阶段为中国科学体制的探索阶段。 1928,中央研究院的成立则标志着中国近代科技体制的开始。政府创办的机关、私人组织的研究机构、各大学的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共同组成一种新的科学体制开始突破学会型建制脱颖而出,在中国科学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1935,中研院评议会的成立标志着法国科学院型科学体制的初步形成,奠定了中国科学体制的基础。 2

总之,从晚清时期的科学传播,到以中国科学社为首的民间科学社团的陆续建立,再到中央研究院等官办研究机构的诞生,中国科学的体制化逐渐形成。 从科学发展史来看,欧美诸国科学的体制化是其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科学的体制化是包括广大留学生在内的新知识群体“扩散和移植”的结果,因此带有一些模仿的痕迹。 二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历史条件,我国的科学事业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中国科学体制建立起了以中科院为中心,以政府各部门和高校科研机构为辅助的科技新体制。 但随后,五年计划开始,经济建设与科技活动大规模展开,中科院为领导机构兼学术中心的弊端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统筹协调不力;培养科学干部和团结科学家不力;理论联系实际不力;学术领导不力。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科学体制问题,以中科院为领导机构兼学术中心的科学体制,无法进行全面的统筹协调,并且领导方法明显的行政化倾向,忽视学术领导。 为了克服诸多缺陷,进一步完善科学体制,中央政府与中科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 1954年9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规定政府不再设立科学院。11月,国务院通知,中科院不再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分(原属政务院),并且突出其作为国家最高学术领导机构的含义,对全国的科学研究负有领导责任。 为了加强学术领导,1955年,中国科学院举行学部成立大会。学部的建立,主要是为加强中国科技发展的计划性,是在中国科技体制中贯彻“依靠科学家办科学”思想的重要步骤之一。各学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科学事业发展中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是在科技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转换,这一转换的实质上是淡化科学院在国家科技事务中的行政管理职能,而强化它的学术中心职能。此举不仅加强了中国科学院的学术领导,而且对于最终形成中国新的科学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但这还不是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真正形成。其形成是在此后从科学规划委员会到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建立过程中完成的。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会议,会上号召全国人民向“科 3

学进军”,并宣布国务院已经委托国家计划委员会负责,会同各有关部门,在三个月之内制定从1956年到1967年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会后成立了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专门负责召集国内优秀科学家编制我国第一个科学发展计划。同年5月12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委员会。此后,科学规划委员会挑起了领导和组织全国科学研究的重担。 随着科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仅仅以科学规划委员会作为科学技术的领导机构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11月,国家技术委员会和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合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它是负责全国科学技术方针政策的职能机构。科委共设立16个厅,局。同时,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了地方科学技术委员会,各级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也相继建立起来。 至此,以国家科委、国防科委、中国科学院为主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国家科研领导体制。中国式集中形的“大科学”体制形成了。这一体制全面展现了科学建制国家化和科技国家主义的思想,即国家是科技活动的唯一主体、投资者与受益者,国家意志支配着科技活动的过程和方向,科学技术成为实现国家目标的手段。 所谓“大科学”体制,指的是建立在“规划科学”思想基础上的现代科研体制。2O世纪后半期,随着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依赖性的加强,各国政府也都加强了对科学技术的规划和控制,确立了大科学的科研体制,设立专门的委员会,来规划、来控制与本国经济和防务息息相关的大科学项目。其典型特点就是科学事业计划性,科学研究规模大,科学家人数急剧增多,科研工作以集体合作的形式完成,科学活动越来越依赖于社会与国家的力量支持,同时国家也从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发展的需要出发,定期制定科研项目指南,资助科学研究项目,来引导科学家的科研方向。其中“曼哈顿计划”就是此科学体制下的产物。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体制国家化的“大科学”体制的典型代表国家是苏联。它也是我国新中国科技体制的模仿对象,以至其成为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直至70年代中期起着主导作用的科技体制。在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与赶超型科技发展的背景之下,实行科学建制国家化、建立新型的具有中国特点的“大科学”体制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这一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影响,创造出诸如两弹一星,石油会战这样的伟大成就,大大推动了社会 4

经济的繁荣,但其也有一定的内在缺陷性。 我国建立起来的中国式‘大科学体制’与真正现代世界的‘大科学体制’还有很大区别。1、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建立不是大规模科学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为了国家建设需要,由国家硬性组织起来的大规模科研活动。2、中国式‘大科学体制’没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数量,特别是没有形成一种科学与技术的转化机制,理论严重脱离实际。3、中国式‘大科学体制’体现了高度行政化特征,科学受到了政治风云的影响,科学政治化对科学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这种政治化倾向的背景之下,中国的发展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大跃进运动开始上演,全党全社会的工作都纳入政治轨道中。科学技术发展的政治价值远超越其自身价值,这也势必阻碍科学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运动更是代替了包括科技活动在内的所有活动,一切社会活动都以服从政治需要为前提。十年浩劫使我国的科学和教育领域都遭到极大破坏。面对我国科学技术与科学体制落后的现状,必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科技队伍,以提高我国科技的整体水平。 三 1978年3月18日,在北京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全国科学大会,国家从此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大批知识分子得到平反并且重新回到科研岗位,国家科委和各专业学会也积极开展工作,并成立了一批新的科学机构,科学的地位得以极大提高。 在会上,邓小平全面阐述了新时期科技发展的战略思想,标志着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的全面展开。他强调科技术是生产力,这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的一个转折点,它开启了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从国防动力到经济动力的转变,开创了中国科技事业的新时代。从此,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开始走上了正轨并且得到顺利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在前人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江泽民提出了“科技动力论”、“科教兴国论”与“科技创新论”等科技战略思想。 从邓小平到江泽民,我国的科技战略思想有了重大发展,这种发展直接推动着科技体制的转型。改革开往以来,我国树立了“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 5

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的指导方针,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发展体制,加速推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经过二十多年的科技体制改革,我国市场导向型的科技体制初步形成,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科技法制体系,科技奖励体系和初步的国家创新体系,国家的各项科学技术事业因此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经过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理性化的科学观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逐步形成。表现为:国人对科学的关注度普遍提高;科学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人对科学的态度变得更加理性和科学。然而,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与科研成果还与发达国家有很大距离,我国的科学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杨德才,关铃等. 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3. 2.段治文. 当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变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9. 3. 董光璧.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 4. 陈建新,赵玉林等。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