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地信期刊发表难度排名

地信期刊发表难度排名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地球空间信息等多个学科。
地信期刊作为地球信息科学领域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其发表难度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地信期刊发表难度进行排名,以便广大学者科学选择投稿目标期刊,提高发表成功率。
首先,排名第一的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IJGIS),这是地球信息科学领域的顶级期刊之一,发表难度极高。
该期刊注重学术质量和创新性,对稿件的要求非常严格,需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研究价值。
因此,能够在IJGIS上发表论文,对学者来说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挑战。
其次,排名第二的是《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RSE),这是遥感技术领域的知名期刊,也是地信期刊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RSE注重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对于遥感技术和环境监测方面的研究有着较高的要求。
因此,要在RSE上发表高水平的论文,需要具备扎实的遥感技术功底和深入的研究成果。
排名第三的是《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这是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的官方期刊,也是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
该期刊注重摄影测量和遥感技术在地球空间信息领域的应用,对于空间信息科学和技术方面的研究有着较高的要求。
因此,要在该期刊上发表论文,需要具备较强的摄影测量和遥感技术背景,以及独特的研究成果。
排名第四的是《GIScience & Remote Sensing》,这是地理信息科学和遥感技术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之一,注重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在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该期刊对于地球信息科学和技术方面的研究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具备较强的学术背景和研究实力。
因此,要在该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的论文,需要具备深入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性的观点。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1. 简介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涵盖地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多个领域。
该专业培养具备地球科学与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在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环境保护、大规模工程建设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就业前景。
2. 就业方向2.1 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师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师负责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以及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技术,处理地理信息数据,并为地质勘探、城市规划、农业资源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
2.2 遥感技术专家遥感技术专家利用卫星和航空摄影等遥感技术,收集地球表面的信息。
他们能够处理和分析遥感数据,为农业、环境监测、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提供支持。
2.3 资源勘探与开发工程师资源勘探与开发工程师主要负责对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进行勘探和开发。
他们能够运用地球科学和信息技术手段,寻找能源矿产资源,并制定开发方案。
2.4 环境保护工程师环境保护工程师负责对环境进行监测和保护。
他们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对环境进行评估和监测,并提出环境保护措施。
3. 就业前景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3.1 政府机构政府机构需要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参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工作,以支持政府的决策和管理。
3.2 科研机构科研机构需要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参与地球科学、遥感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推进相关领域的科学发展。
3.3 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企业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企业需要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参与环境评估、资源勘探等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3.4 私营企业私营企业需要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参与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以及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4. 总结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方向多样,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师、遥感技术专家、资源勘探与开发工程师、环境保护工程师等。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考研方向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考研方向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一个涉及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地球大数据处理等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在考研中,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向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考研方向:
1.GIS与空间分析:
研究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技术和应用,包括地图制图、空间分析、地理数据处理等方面。
2.遥感技术与应用:
关注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应用,研究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技术在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领域的应用。
3.地球大数据处理与分析:
研究地球大数据的存储、管理、处理和分析方法,以应对大规模、多源地球数据的挑战。
4.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着重研究地理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和传输技术,包括GPS 技术、地理信息工程软件等方面。
5.环境遥感与监测:
关注环境遥感技术在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以及环境信息处理与模型分析。
6.地球信息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结合地球信息技术,研究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包括土地利用规划、资源管理等方面。
7.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
探索地球信息科学在城市规划、交通管理、智慧城市建设等方
面的应用。
8.地球信息科学前沿技术:
关注地球信息科学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方向,如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在地球信息领域的创新应用。
在考研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选择适合的研究方向。
同时,建议详细查看各高校的专业介绍和研究生招生信息,了解不同学校在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优势和特色。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GIST)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地球信息的获取、存储、管理、分析和应用等方面。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将地理空间信息与计算机科学、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等领域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内容涵盖了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的构建与应用、地理空间分析模型的开发与运用、地理位置智能技术与应用等。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地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内容。
地理学为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提供了空间分析的理论基础,数学为地理信息数据的测量、计算和模型构建提供了数理基础,计算机科学为地理空间数据管理、处理和可视化提供了技术手段,地理信息系统为地理信息的存储、处理和分析提供了软硬件平台。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地质灾害评估与预警、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社会经济发展与政府决策等。
在地质灾害评估与预警方面,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可以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和地面监测数据,构建地震、火山、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空间分析模型,实现对灾害风险的评估和预警,提供给有关部门决策依据。
在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方面,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可以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和空间分析模型,评估城市发展的压力与潜力,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和土地利用政策。
在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方面,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可以利用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森林、湿地、草地等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变化,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合理的资源利用方案。
在社会经济发展与政府决策方面,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人口、交通、经济等社会经济数据的空间分布与关联,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遥感技术的支持。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考研方向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考研方向简介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考研方向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学科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球科学的研究也逐渐与信息科学和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该专业主要研究地球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等方面,旨在培养具备地学知识、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学科内容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考研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学科内容:1.地球信息获取技术:学习地球观测技术、卫星遥感技术、GPS定位技术等地学数据获取方法和技术。
2.地球信息分析与处理:学习地球信息处理和分析方法,包括遥感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地学数据库管理等。
3.空间数据分析与建模:学习地学数据分析和空间建模方法,掌握地学领域的统计分析和地质建模技术。
4.地球信息应用与决策支持:学习地球信息在资源环境管理、灾害防控、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及决策支持技术。
就业前景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考研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在以下领域就业:•地质矿产勘查:利用遥感和地球信息技术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和评价,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空间信息服务: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运维、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空间数据分析与建模等工作。
•环境监测与保护:利用地球信息科学和技术手段对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提供环境保护的科学依据。
•地震监测与灾害预警:利用地球信息技术对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减少灾害损失。
•城市规划与管理:利用地球信息技术对城市进行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的智能化水平。
学术研究方向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考研方向的学术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研究如何有效地处理和分析遥感图像数据,提取出有用的地学信息。
2.空间数据分析与建模:研究地学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和地质建模技术,建立准确的地学模型。
3.地球信息可视化:研究如何将地球信息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使人们更直观地理解地球科学问题。
4.地球信息应用与决策支持:研究地球信息在资源环境管理、灾害防控、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及决策支持技术。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地质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地质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涵盖了地理、地质、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其在地质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备受关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为地质工程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发展,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来探讨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地质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一、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地质调查是地质工程的第一步,它对于了解地质条件、评估地质灾害风险以及选址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通过高精度的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方法,为地质工程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地质构造、地貌状况、植被覆盖等进行无人机航测,获取高分辨率的空间数据;而GPS技术则能够对地质构造进行高精度的测量和监测;GIS技术则能够实现对地理信息的集成和分析,帮助地质工程师快速准确地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和规划选址。
二、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地质灾害预测与预警中的应用地质灾害对地质工程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如山体滑坡、地震、泥石流等。
为了预防和减轻这些地质灾害的损害,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为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预警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工具。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进行监测与分析,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数据的处理与模拟。
此外,借助于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可以实现对灾害风险区域的划定和动态监测,提升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预报准确率和预警效果,为地质工程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
三、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地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在地质工程设计阶段,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遥感图像、数字地形模型等数据,可以对地质构造、地貌特征进行定量分析,为地质工程的设计提供详细的地质信息。
此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地质数据进行基于空间的统计分析,利用地理信息模型来模拟地球上的地质过程,为地质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可视化和精确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优化工程的布局和预测施工风险。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Geoinformatics)是研究地球上的空间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的学科领域。
本文将回顾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是通过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手段。
早期的遥感技术主要依赖于航空摄影,通过飞机或卫星拍摄照片进行地表观测。
这种方式受制于摄影技术和人力资源的限制,无法满足大规模地表观测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器件的发展使得遥感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光学、红外、微波等传感器相继问世,可以捕捉更多样化的地表信息。
同时,卫星和无人机的应用使得遥感技术的空间范围和分辨率有了质的飞跃,从而提高了地表观测的精准度。
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兴起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集地理信息采集、储存、处理、分析和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软件系统。
GIS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早期的GIS主要运用在地理测绘领域,用于地图生产和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GIS得以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农业和交通等。
人们通过GIS可以方便地获取地理数据、进行空间分析以及制定科学决策。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的革命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利用卫星测量接收机接收的信号来确定地球上特定位置的技术。
GPS的发展标志着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GPS最初是用于军事目的,但随着设备成本的下降和技术的普及,GPS得以广泛应用于民用领域。
人们通过GPS可以方便地确定自己的位置、导航行驶路径等。
GPS在交通、物流、导航和地震预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到全球定位系统(GPS),不断推动着地球空间信息的获取和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什么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什么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GIST)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理学、遥感学、测绘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介绍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习内容和相关职业发展前景。
学习内容1.地理学基础: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习从地理学基础知识开始,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数据处理和地理空间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遥感数据获取、遥感图像处理和遥感信息提取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将学会使用遥感数据进行地表覆盖分类和环境监测等工作。
3.测绘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测绘学知识,包括地图制图、空间数据采集和测量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将学会使用测量仪器和软件进行地理数据采集和处理。
4.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学生将学习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包括统计分析、空间模式识别和可视化工具的使用。
这些技术可以用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地理问题的解决。
5.数据库管理: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习还包括数据库管理的知识,学生将学会建立和管理地理信息数据库,并使用数据库进行地理数据的存储和查询。
职业发展前景1.GIS技术员: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各行各业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工作,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地理信息技术支持。
2.遥感工程师:毕业生可以从事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应用工作,为环境监测、农业和城市规划等领域提供数据支持。
3.测绘工程师: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测绘工作,包括地图制图、测量和空间数据采集等方面的工作。
4.数据分析师: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掌握了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可以在各个行业从事数据分析师的工作,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支持。
5.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师:毕业生可以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维护工作,建立适用于各行各业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级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宽广而扎实的专业基础、系统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目标1)。
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系统的理工科知识结构(目标2),使其具有一定层次技术问题的处理能力和较高的平台视野(目标3)。
遥感方向: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遥感基本理论、知识、技能,以及计算机软件技术和程序设计能力,使其具备进入国内外顶尖院校进一步深造所需的专业基础和能力(目标4),擅长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遥感数据的解译、分析与融合,数字图像的分析处理、目标识别与信息提取,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能满足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开发应用和运行管理等工作所要求的专业技能,毕业生经过一定时间的专业实践得到充实和提高,应担当技术骨干或行业专家(目标5),成为国家在空间探测、国土、交通、规划、环境、灾害等国民经济领域以及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监测监控、信息挖掘和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目标6)。
地球物理方向: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地球物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目标7),使其适合从事地球物理海量数据的信号采集、处理与分析、解释与可视化、时空建模等领域科学研究以及项目设计实施和运行管理等工作(目标8),成为符合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和国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报、空间探测以及国民经济其他相关领域所需要的高级人才(目标9)。
毕业要求掌握地球科学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接受专业基本训练,培养能将遥感和地球物理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球科学研究、相关软件开发和综合管理的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6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共同毕业要求:1、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以及良好的理工科知识结构与基本技能,具备较好的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具有较好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
3、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遥感方向毕业要求:4、系统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了解国家和社会对遥感专业的需求及发展趋势,具有本专业的国际视野。
5、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具有较高水平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
6、熟练掌握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数字图像分析处理、目标识别、信息提取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地球物理方向毕业要求:4、系统掌握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发展现状与趋势。
5、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地球物理探测设备进行地球科学相关研究的信息采集与分析;6、能够运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处理和解释地球物理数据,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程序编程能力。
专业主干课程地球物理场论 计算机图形学 遥感程序设计 遥感地学分析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应用地电学 应用地震学推荐学制 4年 最低毕业学分 150+6+8 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学科专业类别 地质学类交叉学习:微辅修:12学分。
按方向修读以下课程。
地球物理方向:信号分析与数据处理(83190140)、地球物理场论(83190060)、地球物理数据采集(83190080)、地球物理数据处理(83190120)。
遥感方向:遥感物理基础(83190010)、遥感数字图像处理(83190020)、遥感地学分析(06121770)、地理信息系统(06120220)。
辅修专业:26学分。
地球物理方向:在微辅修课程基础上,修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061B9090)、普通地质学(83120140)、计算方法(061B0070)、地理信息系统(06120220)、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83120170)。
遥感方向:在微辅修课程基础上,修读普通地质学(83120140)、数据结构基础(211C0020)、面向对象程序设计(211C0010)、概率论与数理统计(061B9090)、遥感程序设计(83190030)。
双专业:地球物理方向:47学分,在辅修课程基础上,修读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06195620)、应用地震学(83190090)、地球物理与大数据、应用地电学(83190110)、岩石物理学(83190070)、数理方法(甲)Ⅰ(061B0270)、定量地震学基础。
遥感方向:47.5学分,在辅修课程基础上,修读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83120170)、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06195620)、计算机图形学(06191130)、数据库系统原理(211C0020)、离散数学及其应用(211B0010)、摄影测量原理(83190040)、微波遥感(83190050)、遥感应用模型(83190300)。
双学位:地球物理方向66学分,遥感方向66.5学分。
在修读双专业课程基础上,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
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建议学年学期06120220地理信息系统 2.5 2.0-1.0二(春夏)06121770遥感地学分析 3.0 2.0-2.0三(春夏)06195620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 2.0 2.0-0.0三(夏)061B0070计算方法 2.5 2.0-1.0二(春夏)061B9090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5 2.0-1.0二(春夏)211C0010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2.5 2.0-1.0二(秋冬)211C0020数据结构基础 2.5 2.0-1.0二(春夏)211C0030数据库系统原理 2.5 2.0-1.0二(秋冬)83120170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 3.0 2.0-2.0二(秋冬)83190010遥感物理基础 2.5 2.0-1.0一(春夏)83190020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4.0 3.0-2.0二(春夏)83190030遥感程序设计 3.0 2.0-2.0三(秋冬)83190040摄影测量原理 2.5 2.0-1.0三(春夏)83190050微波遥感 2.0 2.0-0.0三(春夏)83190060地球物理场论 4.0 4.0-0.0二(春夏)83190070岩石物理学 3.0 3.0-0.0二(秋)83190080地球物理数据采集 3.0 2.0-2.0三(秋冬)83190120地球物理数据处理 3.0 2.0-2.0三(春夏)83190140信号分析与数字处理 2.0 1.5-1.0二(冬)83190270定量地震学基础 2.5 2.0-1.0四(秋冬)83190340地球物理与大数据 3.0 2.0-2.0三(秋冬)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1.通识课程 65.5+6学分(1)思政类 14+2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建议学年学期371E0010形势与政策Ⅰ+1.00.0-2.0一(秋冬)+一(春夏) 551E001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0 2.0-2.0一(秋冬)551E002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0 3.0-0.0一(春夏)551E003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0 3.0-0.0二(秋冬)/二(春夏) 551E0040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5.0 4.0-2.0三(秋冬)/三(春夏) 371E0020形势与政策Ⅱ+1.00.0-2.0四(春夏)(2)军体类 5.5+3学分体育Ⅰ、Ⅱ、Ⅲ、Ⅳ为必修课程,每门课程1学分,要求在前2年内修读。
学生每年的体质测试原则上低年级随课程进行,成绩不另记录;高年级独立进行测试,达标者按+0.5学分记,三、四年级合计+1学分。
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建议学年学期03110021军训+2.0+2一(秋)031E0020体育Ⅰ 1.00.0-2.0一(秋冬)031E0030体育Ⅱ 1.00.0-2.0一(春夏)031E0010军事理论 1.5 1.0-1.0二(秋冬)/二(春夏) 031E0040体育Ⅲ 1.00.0-2.0二(秋冬)031E0050体育Ⅳ 1.00.0-2.0二(春夏)03110080体质测试Ⅰ+0.50.0-1.0三(秋冬)/三(春夏) 03110090体质测试Ⅱ+0.50.0-1.0四(秋冬)/四(春夏)(3)外语类 6+1学分外语类课程最低修读要求为6+1学分,其中6学分为外语类课程选修学分,+1为“英语水平测试”或小语种水平测试必修学分。
学校建议一年级学生的课程修读计划是“大学英语Ⅲ”和“大学英语Ⅳ”,并根据新生入学分级考试或高考英语成绩预置相应级别的“大学英语”课程,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修读其他外语类课程(课程号带“F”的课程);二年级起学生可申请学校“英语水平测试”或小语种水平测试。
详细修读办法参见《浙江大学本科生“外语类”课程修读管理办法》(2018 年4 月修订)(浙大本发〔2018〕14 号)。
1)必修课程 +1.0学分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建议学年学期051F0600英语水平测试+1.00.0-2.02)选修课程 6学分或其他外语类课程(课程号带“F”的课程)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建议学年学期051F0020大学英语Ⅲ 3.0 2.0-2.0一(秋冬)051F0030大学英语Ⅳ 3.0 2.0-2.0一(秋冬)/一(春夏)(4)计算机类 5学分学校对计算机类通识课程实施分层教学。
本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修读如下计算机类通识课程: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建议学年学期211G0230计算机科学基础 2.0 2.0-0.0一(秋冬)211G0280C程序设计基础 3.0 2.0-2.0一(春夏)(5)自然科学通识类 23学分学校对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实施分层教学。
本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修读如下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课程号课程名称学分周学时建议学年学期821T0150微积分(甲)Ⅰ 5.0 4.0-2.0一(秋冬)761T0010大学物理(甲)Ⅰ 4.0 4.0-0.0一(春夏)821T0160微积分(甲)Ⅱ 5.0 4.0-2.0一(春夏)821T0190线性代数(甲) 3.5 3.0-1.0一(春夏)761T0020大学物理(甲)Ⅱ 4.0 4.0-0.0二(秋冬)761T0060大学物理实验 1.50.0-3.0二(秋冬)(6)创新创业类 1.5学分在创新创业类课程中任选一门修读。
(7)通识选修课程 10.5学分通识选修课程下设 “中华传统”“世界文明”“当代社会”“文艺审美”“科技创新”“生命探索”及 “博雅技艺”等6+1类。
每一类均包含通识核心课程和普通通识选修课程。
通识选修课程修读要求为:1)至少修读1门通识核心课程;2)至少修读1门“博雅技艺”类课程;3)理工农医学生在“中华传统”“世界文明”“当代社会”“文艺审美”四类中至少修读2门;4)在通识选修课程中自行选择修读其余学分;5)若上述1)项所修课程同时也属于上述第2)或3)项,则该课程也可同时满足第2)或3)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