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一轮复习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 2 第38讲 新文化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 2 第38讲 新文化运

第38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某某检测)1917年,高一涵先生认为:“往岁之革命为形式,今岁之革命在精神。

政治制度之革命,国人已明知而实行之矣;惟政治精神与教育主义之革命,国人犹未能实行。

”他的认识( )A.揭示了思想解放的重要性B.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C.成为知识分子的思想共识D.探索了新某某主义道路解析:选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高一涵认为辛亥革命是形式,而新文化运动是精神,政治革命问题要诉诸精神层面才能根本解决,政治革命是不彻底的,原因就在于“政治精神”的保守化,要推进政治革命,必须发起“政治精神之革命”,故高一涵的认识揭示了思想解放的重要性,故选A项。

2.(2020·全国Ⅰ卷五省优创名校联考)有学者研究发现,新文化运动期间,当时的人讲“科学”很少往“技术”方向走,而更注意其“精神”和“方法”,讲到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层次。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B.某某政体并未挽救危机C.封建君主专制已被推翻D.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解析:选B。

材料中新文化运动重视西方的“精神”和“方法”,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从思想上进行反封建的需要,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它是辛亥革命的“补课”,故选B项。

3.(2020·某某适应性考试)1917年,陈独秀说:“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

”这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A.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思B.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C.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D.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解析:选B。

由材料“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借鉴西方政治文明,对国家发展展开思考,故选B项。

4.(2020·某某毛坦厂中学模拟)胡适说:“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

第一轮第三册专题三第二课新文化运动

第一轮第三册专题三第二课新文化运动

D
C
B
6、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局限性在于 ( ) A、没有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 B、没有进行 武装斗争 D C、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D、对东西 文化绝对肯定后绝对否定 7.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 续,其主要含义是指它 ( ) A A、继续反封建 B、向西方学习 C、反对尊孔复古 D、主张民主共和 8.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提出的民主 和科学的口号, C 其中“民主”的含义是 ( ) A、三民 主义的“民权思想” B、无产阶级的 民主政治 C、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思想 D、资本主义政 治制度
…… ·……
——
国学大师钱玄同主张“惟有将中国 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 “中毒”,甚至要“剿灭”中国文化, “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言。 -----钱玄同
三、新文化运动的认识评价: 1.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 性质:前期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后 期是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运动。是一次 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弘扬了民主和科学 思想,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 (3)是一场全面的文 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 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白话文的使 用为中国现代文化发展提供了新模式。 2.新文化运动的局限: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 盘肯定西方文化。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脱离 了工农群众。
第二课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
胡适
蔡元培
一《新青年》与新觉醒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 1.背景:
(1).辛亥革命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列强 支持袁世凯称帝,并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袁 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对外卖国、对内复辟,引起社会各 阶级、阶层的强烈反对。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2.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宣传民主与科学,反对封 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旗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3)阵地:《 新青年 》(主要阵地)、北京大学(主要活动基地)。
[史料]民国建立后的种种现象,使知识分子于失望之余,继续探求救国之道, 终于获得了新的觉悟,深感必须涤荡违背时代的、保守的旧观念、旧信仰、 旧人生观……简言之,必须摒弃传统,致力于新思潮。
A
D.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
2.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宣传民主与科学,反对封 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旗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3)阵地:《 新青年 》(主要阵地)、北京大学(主要活动基地)。
3.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囊括大典,同罗众家之学府也。 ……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常 樊然并峙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此材料体现的 理念( ) A.与尊孔复古的思潮出现无关 B.传播西学,彻底否定中学 C.以包容的态度来推动思想传播 D.使新文化运动由此展开
A
角度1 近代对儒家思想态度的变化 史料 胡适有一个著名论断: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既然是以孔子思想为正统,那 么,孔子思想自然而然也要为专制负责。但胡适在1939年担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 主持美国匹兹堡大学孔子纪念堂揭幕典礼时却说:“中国受孔子民主理想及其教 育方法之熏陶,故富于民主思想。中国之所以能成为自由主义及民主主义国家者, 孔子之学说有以致之也。” ——邢哲夫《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对 传统文化的真实态度》
C.呼吁尊师重教,倡导认真学习 D.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

新文化运动-一轮复习

新文化运动-一轮复习

新文化运动
北大未名湖
北大红楼(图书馆)
• 【课程标准】: •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 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 【本课结构】: • 一、《新青年》的新觉醒 • 二、高扬科学民主大旗 •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背景与兴起 主要内容 影响与评价
观察一:辛亥革命前夕的社会思想
——郭沫若《反正前后》,上海创造社,1930年第3版
材料二 陈天华:推翻清专制以后,‚中国人的 能力不但可以恢复,而且可以在最短时日内恢复;一 旦恢复,即可享有西方民族现在享有的完全的权 利。‛‚中国醒悟之后,发愤自雄,五年小成,七年 大成。‛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三联书店,1960年
兰花草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草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夜夜不能忘。 但愿花开早,能将夙愿偿。 满庭花簇簇,开得许多香。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⒈理论 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⒉实践:鲁迅《狂人日记》
材料一 郭沫若(1910年前):中国的不富不强 就因为清政府存在,只要把清政府一推翻了,中国便 立地可以由第四等的弱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等的国 家。这是支配着当时青年脑中的最有力的中心思想。
——郭沫若《反正前后》,上海创造社,1930年第3版
材料二 陈天华:推翻清专制以后,‚中国人的 能力不但可以恢复,而且可以在最短时日内恢复;一 旦恢复,即可享有西方民族现在享有的完全的权 利。‛‚中国醒悟之后,发愤自雄,五年小成,七年 大成。‛
20世纪初国民之灵魂
镜头一: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
专制 制度 仍旧 根深 蒂固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新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2023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五中学校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新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2023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五中学校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三民主义的实践 (1)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 清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的一次实践。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颁布:1912年春,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 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 治上一律平等。 ②意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 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史料二 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大事统计数据。
历史事件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 巴黎和议/凡尔赛/和平大会议 复辟/筹安会/袁世凯称帝 十月革命/俄国革命 欧战/世界大战/欧洲战争/世界战争
提及次数 44 45 47 87 133 287 448
——彭春凌《近代思想史研究》
1.命题点: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的撰文 [2019·全国卷Ⅲ]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 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 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将斗争矛头对准封建主义的。 (3)陈独秀不仅反对旧文学形式上的“雕琢”等毛病,而且着重地
反对了“黑幕层张、垢污深积”的封建思想内容,他把“文学革命” 当作“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实质及影响 [学术前沿] 陈独秀的政治理想 陈独秀等倡导“民主”的直接目的,并非立即创建民主政治制度, 而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进行民主自由观念的启蒙, 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的根基。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3 专题6 第2讲 新文化运动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3 专题6 第2讲  新文化运动

【2—2】(2013· 江苏单科)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 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 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 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 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 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
第2讲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经济条件与阶级条件: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 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
2.政治条件: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 帝,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以袁世凯为首的 北洋军阀卖国复辟,引起各阶级各阶层的强烈反对。
(3)直接原因是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根 本原因是因为孔子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历代 帝王专制之护符。 (4)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
(4)材料三作者的基本主张是什么?这一主张有什么影 响?
【参考答案】(1)杂志的创办人是陈独秀,名称 是《新青年》(《青年杂志》),它的创办标志着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德先生”指的是民主,“赛先生”指的是科 学;材料中的“我们”是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代表人物有陈独秀、 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B.急功近利,试图仅靠文化运动改造社会
C.脱离群众,运动仅限于知识分子范围 D.在思想方法上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解析】C。根据材料中“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 没有人来反对”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有一定的局 限作用。A、B、D从材料中不能分析得出。答案选C。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们所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孔教, 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 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 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这几条罪案。……”

2022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分考点练习-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1

2022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分考点练习-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1

2022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分考点练习-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11.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拥护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是指A.民主与科学B.民主与法制C.民主与自由 .博爱与人权[参考答案]A2.近代中国,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创办刊物.著书立说,宣传进步思想,在下图所示刊物上提出的闻名口号是A.“自强”.“求富” B.“师夷长技以制夷”C.“民主和科学”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参考答案]C3.历史上领先举起“民主”和“科学”大旗,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宣称要“打倒孔家店”的运动是A.洋务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参考答案]B4.中国近代史上曾有过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场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像漫漫黑夜中的一道闪电,猛烈冲击着封建专制思想。

它是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参考答案]C5.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A.“实业救国” B.“民主共和” C.“民主”“科学” D.“和平与进展”[参考答案]C6.20世纪前期,我国发生了一场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

这场运动是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参考答案]C7.胡适在1923年给友人的信中写道:“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能够说制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

”其中《新青年》所制造的“新时代”指的是A.君主立宪时代 B.民主共和时代 C.民主科学时代 D.尊孔复古时代[参考答案] C8.近代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民族危机,许多仁人志士都在探究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有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表述正确的是A.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B.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C. 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D.学技术——学思想——学制度[参考答案]A9.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艰巨曲折,起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14单元第42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素养测评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14单元第42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素养测评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部分:3.14.42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素养测评一、选择题1.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

材料可用来说明( ) A.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B.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C.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D.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潮流【解析】由材料“恢复帝政”“难保‘不为多数赞成’”等,说明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故选C。

【答案】 C2.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民众处于受治的地位。

近代某一时期平民主义思潮兴起,“劳工神圣”“平民神圣”的口号十分普遍。

这一思潮兴起于( )A.维新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C.五四新文化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解析】维新变法运动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并没有充分发动民众,不可能有材料中“劳工神圣”“平民神圣”的口号,故A错误;同样,辛亥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未能充分发动民众,故B错误;五四运动期间,平民主义蓬勃兴起,故C正确;抗日战争期间,全民族抗日才是社会上最为广泛流行的口号,不可能有“劳工神圣”“平民神圣”之类的口号,故D错误。

【答案】 C3.“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

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

”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A.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促使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解析】材料信息“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反映出这场思想变革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故A正确。

【答案】 A4.(2020·武汉模拟)20世纪初的中国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名词,如社会、政党、政府、民族、阶级、主义、思想、观念、真理、知识、唯物、唯心、主体、客体、具体、抽象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独秀
德先生——Democracy——民主 ——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民主理念
赛先生——Science——科学 ——自然科学、科学精神
A
封 制建

愚 信昧

11
为什么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A的中心(主要活动基地)12 ?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 众生:(懒懒散散做动作) 老师:“老爷们好!” 众生:(齐声)“大人好!” 老师:“老爷们辛苦了!” 众生:(齐声)“升官发财!”
——郭沫若《反正前后》,上海创造社,1930年第3版
材料二 陈天华:推翻清专制以后,“中国人的
能力不但可以恢复,而且可以在最短时日内恢复;一
旦恢复,即可享有西方民族现在享有的完全的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利。”“中国醒悟之后,发愤自雄,五年小成,七年
大成。”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三联书店,1960年
家。这是支配着当时青年脑中的最有力的中心思想。
——郭沫若《反正前后》,上海创造社,1930年第3版
材料二 陈天华:推翻清专制以后,“中国人的
能力不但可以恢复,而且可以在最短时日内恢复;一
旦恢复,即可享有西方民族现在享有的完全的权
利。”“中国醒悟之后,发愤自雄,五年小成,七年
大成。”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三联书店,1960年
观察三:20世纪初的社会经济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纱厂
万枚纱锭 百万元资本
1911年 1919年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911年 1919年
100
50
0
面粉厂
日产量(千袋) 十万元资本
A
8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直接原因
袁世凯妄图 复辟帝制
民族资本主义 进一步发展
北京大学始建于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
称京师大学堂。但旧时的北大实质上是一
处官僚养成所,由于学生多为京官子弟,
毕业后也是当官,因此教员称学生为“老
爷”;学生称教员为“大人”。学生对教
师的评价,不是看他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
平,而是看他在政府中的官阶。教师在这
里也多是敷衍塞责,上课时只顾自己读讲
义,而不管学生听与不听;考试时把题目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 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 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 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 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 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十四,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
• 【本课结构】: • 一、《新青年》的新觉醒 • 二、高扬科学民主大旗 •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A
背景与兴起 主要内容 影响与评价
3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观察一:辛亥革命前夕的社会思想
材料一 郭沫若(1910年前):中国的不富不强
就因为清政府存在,只要把清政府一推翻了,中国便
立地可以由第四等的弱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等的国
1915年11 月选他为中 华帝国皇帝
1915年组成 筹安会,鼓 吹帝制
1915年接 受日本“ 二十一条 ”
1912年扩大总 统权力,操纵内
镇压 革命
阁更迭
力量
1913年 迫国会选 他为正式 大总统A
解散国会 ,解散国 民党
1914年,制定 中华民国约法 ,废除《临时 约法》 7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A
1
专题近三代近中代国中的国思的想思解想放解潮放流潮流
阶级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学习层次
地 抵抗派 主
阶 级
洋务派
民 维新派 族
资 革命派 产
阶 级
激进派
……
林则徐、魏源
张之洞等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器物
康、梁 孙中山
实行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制度



A
2
• 【课程标准】: •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 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请根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前夕资产阶级革命志士们的理
想和奋斗目标。
A
4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观察一:辛亥革命前夕的社会思想
材料一 郭沫若(1910年前):中国的不富不强
就因为清政府存在,只要把清政府一推翻了,中国便
立地可以由第四等的弱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等的国
家。这是支配着当时青年脑中的最有力的中心思想。
和范围都告诉学生,以避免学生怀恨以及
顾全自己的饭碗。
A
14
没有蔡元培,北大就不成其为北大; 没有北大,蔡元培也不成其为蔡元培。
蔡元培到校后,在就
任的演说中说:“大学者,
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
而来。”
“我不为名,不为利,
为的是改变中国的国民性。
我不去整顿谁去呢?”
A
15
没有蔡元培,北大就不成其为北大; 没有北大,蔡元培也不成其为蔡元培。
请根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前夕资产阶级革命志士们的理
想和奋斗目标。
A
5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观察二:20世纪初的政治危机
材料三 P.57《袁世凯在天坛祭天》 材料四
袁世凯:皇帝之宝
《二十一条》的签订
想一想:这说明当时中国社会面临什么问题?
A
6
无量头颅无量血, 可怜购得假共和。
1916年 登基洪 宪皇帝
为了塑造新北大,蔡元
培不辞辛苦地聘请众多学术
精英来北大任教。例如在聘
请陈独秀主持北大文科时,
就曾多次拜访陈独秀,因陈
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
坐在门口小板凳上,等待着
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睡觉
醒来。
A
16
讲坛上的教授




陈 独 秀

李 大 钊

培 辜鸿铭
胡适↑ 辜鸿铭→
A
17
当时有人攻击北大教
师胡适等人“覆孔孟,铲
伦常”,“尽废古书,行
用土语为文字”,是“叛
亲蔑伦”,要求北大校长
蔡元培予以裁断。
蔡元培说:“对于学
说,信世界各大学通例,
循思想自由原则,采兼容
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学
派,苟其言之成理,虽彼
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
展。”
A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要求 实行民主政治
民主共和观念 深入人心
尊孔复古逆流
A
矛盾激化 两不相容
9
⒈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新青年》
⒉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 胡适等
⒊指导思想: 民主与科学 ⒋主阵地: 《新青年》 ⒌活动中心: 北京大学
A
10
新文化运动语录串烧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 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 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 上一切的黑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