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政治方面: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反动的政治势力向革命势力猖狂反扑,妄图复辟帝制。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根本原因)(3)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昌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4)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
(直接原因)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
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
基本内容:(1)口号:“德先生”、“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
(2)前期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狂人日记》鲁迅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3)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为新思潮传播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4)后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4、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坚持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方法)(1)积极性:(1)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2)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他们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5、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以及原因不同点:维新派将西方资级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宣传变法.激进派,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原因:(1)代表阶层不同。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1)空想性:它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不到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
(2)科学性:它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2.科学社会主义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①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
②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③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3.《共产党宣言》的历史价值(1)《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较为完整且系统地阐述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2)它的核心内容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
它以经典的语言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
它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阶级斗争现实出发,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3)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阶段,它给国际无产阶级提供了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
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
(2)三个条件:理论来源——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阶级基础——三大工人运动;个人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
(3)四个内容:肯定阶级斗争在推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阐明社会发展规律;揭示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号召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4)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起来。
五.巴黎公社(1)两大矛盾看原因:民族矛盾(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普鲁士大军压境)与阶级矛盾(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要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直接原因)。
(2)两大措施看性质:政权建设(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工人阶级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和社会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日——经济措施已经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些措施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
7、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40张PPT)

核心 内容
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五四运动 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专题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本质上是吸收、融合工业文明的发 主旨 展史,体现出由浅入深、逐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点
•考纲要求 1新文化运动。
•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课标提示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 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五年考情统计] 新文化运动(5年28考) 新文化运动(28)
知识系统整合 整合知识·点拨技巧
主干知识一:新文化运动
主干知识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易错易误 新文化运动
• ⊙“尊孔”与“打倒孔家店”本质是一致的
•
康有为借用孔子权威来宣传变法,陈独秀通过否定以孔
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来宣传“民主、科学”,二者在本质上
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 民主与科学 、批判封建伦 理道德和实行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是一次 思想解放运动 ,为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的传播,为 中国共产党 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拓展深化] 新文化运动前期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三项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道 德、提倡新文学。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提 倡民主以反对中国的封建专制思想,提倡科学以反对封建愚昧和 迷信,用民主和科学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 内容。提倡民主就是反对封建专制,而封建专制是建立在孔子儒 学旧道德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旧道德就是反 对封建专制制度,就是摧毁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基,让民主共和思 想更加深入。而新文学则是反对专制和旧道德的工具。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识记知识点:
1.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时间、主要人物及主要阵地: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并于1917年初迁至北京。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在思想文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文章:
1918年下半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文,指出十月革命是20世纪革命的先声。
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理解知识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用民主来反对专制独裁,用科学来破除盲从和迷信,把科学和民主结合起来,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价值尺度。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课题四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读懂] “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的“根本改造”即利
用工人阶级来改造社会,实际上是宣传无产阶级革命,这正
是马克思主义提倡的,这表明当时 马克思 (马克思/科学)主
义影响日益增强。 [做对] 选C
1.近代中国某思想家说:“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
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
于主人的主动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是 ( )
A.民族危机出现后的反思 B.器物变革失败后的反思 C.制度变革失败后的反思 D.马克思主义传入的反思
点拨:抓主题。
解析:材料中的“立宪政体”“国民政治”指的是资产阶级
料说明新文化运动
()
A.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 B.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
点拨:言外之意何在?
C.批判封建思想不彻底
D.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 解析:根据材料“但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
可以找到附和之声”表明新文化运动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
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表述均与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D
①1918 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 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②1919 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
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创立社团 思想转变 面向工人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中国人 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读懂] 材料“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 表明此时的陈独秀向 工人 (工人/农民)宣传马克思主义。从材 料中陈独秀演讲的内容看,“要求待遇”“要求管理权”说 明此时马克思主义正在与工人 运动相结合。 [做对] 选A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第11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课件

【解析】D。新文化运动较为彻底地动摇封建思想的统 治地位,“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同时宣传了西方 的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后期一部分知识分子接受 了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主义找到支持者”。这 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在A、B、C三个时期。
4.(2012· 福建文综 )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 为它以 iconoclasm( 打倒偶像 ) 和 enlightenment( 启蒙 ) 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 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 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
第五单元
第11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 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 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 而奋斗耳!” ——陈独秀《敬告青年》 解读: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鼓励青 年为改造中国传统社会而不懈奋斗。
[ 练一练 ] 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教员中既有以陈独 秀为首,以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 沈尹默等为骨干的革新营垒;又有辜鸿铭、刘师培、 陈汉章、黄侃等知名的旧派学者。他们政见不同,在 学术上也各抒己见。这一现象( ) A.有利于提高北京大学的教育和科研水平 B.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C.体现了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 针 D.推动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
[ 练一练 ] 1919 年 6 月 20 日,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 他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 14 岁多的孩子领导 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 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 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 ……”在当时的中国之 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 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C.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2018-2019高考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大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54讲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标志:1915 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 兴起 阵地: 《新青年》 ;基地:北大。 代表: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内容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 意义 放。 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3.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立刻被无产 阶级所接受,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武器。(判断) 提示:× 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是在十月革命前,并 非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学术思 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过程。
[资源共享] (选自人民版)
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及其影响
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 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情感价值观:用批判的眼光来认识新文化运动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用赞赏的态度来认识新文 化运动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传承和发展价值。
1.新文化运动 经济: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思想:辛亥革命使民主、自由、平等、博爱 背景 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阶级: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制度。 导火线:袁世凯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背 景 五四运 动前 表 现 五四运 动后 国内:新文化运动发展。 国际:十月革命的胜利。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 胜利》 ,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 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众中宣传和组织工作。 《新青年》刊登了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出现了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 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个“二”归纳新文化运动 二个阶段:第一阶段: 1915~ 1919 年,第二阶段:1919 年之后。 二大指导思想:前期,民主与科学;后期,马克思主义。 二大领导者:前期,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后期,具 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高考历史全国版一轮复习课件3-14-42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局限性 (1)没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2)思想方法上,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否 定或绝对肯定,这种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1.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版了《易卜生专号》
,这部剧主要讲述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终
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最终离家出走的自我觉
醒过程。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
A.提倡民主科学
B.提倡新道德
C.提倡新文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D.传播马克思主义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妇女的觉醒,与提倡民主科学关 系不大,故A错误;在封建社会下,妇女受到封建纲常礼教 的束缚,因此材料中娜拉的觉醒与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道 德,反对旧道德相关,故B正确;提倡新文化推动了白话文 的普及,与题干不符,故C错误;传播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推 动了无产阶级的觉醒,故D错误。
[真题链接] (2018·全国卷Ⅲ)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 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 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 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 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 B
2.(2019·全国卷Ⅰ)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 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 ,“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 这种变化可说明(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政治方面: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反动的政治势力向革命势力猖狂反扑,妄图复辟帝制。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昌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4)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
(直接原因)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
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
基本内容:
(1)口号:“德先生”、“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
(2)前期内容: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狂人日记》鲁迅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
(3)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为新思潮传播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4)后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4、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坚持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方法)
(1)积极性:
(1)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2)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他们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
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5、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以及原因
不同点:维新派将西方资级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宣传变法.
激进派,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原因:(1)代表阶层不同。
维新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激进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2)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同。
一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6.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对待孔子和儒学的态度及原因
(1)态度:①康有为等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以儒学的形式进行宣传,使二者统一。
②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孔子进行绝对否定,加以批判,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原因:①维新变法时期,顽固派仍有很强大的力量,康有为等借用孔子的名义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与资产阶级上层的两面性及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②新文化运动时期,北洋军阀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古复辟的政治目的,使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与辛亥革命后的思想潮流及陈独秀等人的学说、经历有关。
7.新文化运动的“新”之所在
(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
(2)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3)新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5)新成果: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8.十月革命后,中国知识分子热衷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1)十月革命的胜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给正在
苦苦寻找救国之道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
(2)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民众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3)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科学性,它在指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生命力。
9.深度理解向西方学习、民族觉醒过程中的三大特征、四个阶段
三大特征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3)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
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四个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
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