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点训练: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附答案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记一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知识结构填一填1.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后,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阶段。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4.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5.“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辨一辨1.怎样正确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根据总路线的要求,中央人民政府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2.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是什么?(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如何准确区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1.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了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大庆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是()A.雷锋B.王进喜C.焦裕禄D.邓稼先2.下面所列是20世纪某一时段中国外交史上的三项史实,据此判断它们属于()①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中日正式建交A.建国初期外交成就B.六十年代外交成就C.七十年代外交成就D.新时期的外交成就3.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
下列成就属于这个时期的是()①三线建设②“两弹一星”③港珠澳大桥④“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如王进喜、雷锋和被称为“两弹元勋”的()A.李四光B.焦裕禄C.邓稼先D.华罗庚5.1965-1975年,我国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
这表明我国()A.开始改变工业生产落后的基本面貌B.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C.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变了经济布局D.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6.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A.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B.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C.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7.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
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参加日内瓦会议A.④③①②B.③②①④C.①②③④D.②①③④8.中国电影界有两大奖项,其中由专家评选产生的奖项为“金鸡奖”,主要由群众投票评选产生的奖项为大众电影“百花奖”,1961年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
高考历史专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4·昆明市高三二模]195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围绕以苏联为鉴、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走自己的路的基本思想,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报告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对十大关系问题的正确论述。
据此可知,《论十大关系》()A.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B.为国民经济的恢复提供了理论支撑C.表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D.意在反思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概况可知:《论十大关系》是在以苏联为鉴,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走自己的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对十大关系问题的正确论述,可知这是结合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A项正确;国民经济在1952年基本恢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在1956年的八大上提出的,此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反思苏联经济体制,是为了中国经济的更好发展,排除D项。
故选A项。
2.[2024·运城市高三一模]宣传画能够反映一定时期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状况。
下图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一幅宣传画,上面有“支援农业,支援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口号。
此画意在()A.鼓励农民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B.宣传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序推进C.激发人民社会主义革命的热情D.号召农民支持公有制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显著特征是“一大二公”。
因此根据材料“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可知,此画绘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主要是为了号召农民支持公有制经济发展,D项正确;A项与“大跃进”运动有关,排除;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革命都是指1953~1956年期间的“三大改造”,排除B、C两项。
故选D项。
3.[2024·锦州市高三一模]1957 年,陈云指导经济工作时指出:“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会出现经济混乱;两者合适,经济就稳定。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习题:专题三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含答案解析

专题三ZHUANTISAN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最核心的任务是()A.巩固无产阶级政权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最核心的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故选D项。
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一五”计划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按计划供应粮食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没有关系,故A 项错误;按计划供应粮食没有改变粮食总量,故不能缓解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C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是经济发展时期,不是经济恢复时期,D项错误。
按计划供应粮食可以保证城市居民和工人的需要,有利于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故B项为正确答案。
3.如果为下面三幅图片拟定一个标题,最恰当的是()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第一幅图反映的是过渡时期,第二幅图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第三幅图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到来。
故能反映三幅图全貌的是C项。
4.中共七大、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
两次会议的共同点是()A.召开于中国处于重大历史转变之际B.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斗争经验C.以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奋斗目标,中国革命面临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等背景之下;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
故A项正确。
5.中国在1965—1976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现象,分别是在1965年、1973年、1975年。
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对外贸易的发展B.“大跃进”的推动C.“一五”计划的实施“左”倾错误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国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2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12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49-1976)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失误,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1.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2.经济上:通过实施“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中国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1956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此期间,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影响较大,服饰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3.外交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获得重大突破。
4.科技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主要体现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袁隆平培育成功杂交水稻;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新中国文学、艺术、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外交成就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形成:1949年9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发展:1954年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为统一战线组织;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____________,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创立:1954年,第一届____________________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专题三 考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二轮

专题三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考点解读】1、课标要求: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考纲要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前提:(1)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2)经过三年奋斗,工农业产值和主要产品产量超历史最高水平。
(3)国营企业迅速发展。
2.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
(1)过渡时期:从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路线任务:逐步实现国家的,并逐步实现国家对、手工业和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主要特点:和改造并举。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
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4、结果:到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
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
2.过程。
(1)探索开始:1956年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的报告。
(2)初步成果:中共八大召开。
①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的要求同当前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变为先进的。
(3)严重失误:1958年的“大跃进”和农村运动。
(4)纠正措施:农村纠“左”,对国民经济实施“、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
_______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成就。
(1)先后建成______、包头等钢铁基地。
(2)基本形成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结构。
(3)全国除____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
(4)石油实现自给,结束了“洋油”时代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1.重大破坏。
(1)原因:“”的狂潮。
(2)表现:2.周恩来的整顿。
(1)背景:_____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2020浙江省必修2人民历史 专题六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2017·浙江4月学考)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
”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析:D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底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故D项符合“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
2.下表是1956年,我国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此可见,三大改造使( )A.生产资料完全实现公有制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起步解析:B 根据材料“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公有制经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故B项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非公有制经济仍然占据一定的比例,故A项说法错误;C项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所有制结构,排除;D项是指“一五”计划,排除。
3.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本次会议取得的初步成果有( )①标志着中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②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③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④强调由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B 标志着中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故①错误。
②③④是中共八大内容,故选择B。
4.宣传画是党和国家宣传其方针政策的重要路径。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与科技文艺(附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与科技文艺(附解析)考纲指导: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
知识梳理本专题的主线分为四条:主线一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1)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
(3)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主线二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有以下四大历史现象:(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4)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主线三社会主义建设一直围绕两条线曲折探索:一条是内在的生产关系的线,从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方向改革;另一条是外在的开放线,从相对封闭到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方向改革。
主线四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主要有科技、教育、文学艺术三条基本线索,注意每个阶段的重大成就。
常规考点一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苏州一模)下表是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统计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由此可知( )A.农业税已逐渐成为当时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B.“二五”计划时期农业发展使农业税比例有一定的上升C.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征收情况总体呈下降趋势D.到1965年,我国整个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2.1956年,安徽芜湖有的农业合作社实行了“生产队向管委会包工包产”的办法。
河北邢台县将主要农作物的夏季管理包到户的社占全县总社数的一半,这些措施意在( ) A.对农业合作社进一步探索B.改革农村的土地所有制C.强化人民公社的经营体制D.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3.(2019·衡阳一模)1962年,中共中央制定“农村十六条”,规定:“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
”这一规定( ) A.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B.标志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C.意在调整农村的土地所有制D.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4.(2019·赣州一模)1965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粮食、食用油、棉花、水果和水产品的占有量分别为272千克、5.1千克、2.9千克、4.5千克和4.2千克,基本上与1957年的水平相当。
这说明( )A.农业生产曾经面临严峻的形势B.计划体制下农业未得到发展C.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D.“左”倾错误得到彻底纠正5.(2019·石家庄一模)下表是1949年石家庄市各类商业机构全年购、销商品比例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的石家庄工商业发展( )机构类别商品类别进货量(%) 销货量(%)公营私营合作社公营私营合作社粮食78 18 4 72.7 25.2 2.1棉花70.5 25 4.5 79.2 18.7 2.1油类54 43 3 62 35 3铁货100 0 0 100 0 0煤炭100 0 0 93 2 5B.已开始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探索C.推动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顺利发展D.将市民经济生活纳入计划经济体制6.(2019·郑州二模)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初画家李琦表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宣传画《越走越快》,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A.我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B.传统的耕作方式占主体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D.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7.下图是《苏联专家援建新中国》宣传画。
这一宣传画主要反映出( )A.中苏两国外交的本质特征B.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经济建设方针C.中苏经济合作的主要模式D.工农业生产受到苏联影响8.1952年10月20日,刘少奇受毛泽东委托给斯大林写信称:“中国现在的工业总产值,国营企业已经占到67.3%,私人企业只占7%。
……在十年以后,少数资本家可能完全处在社会主义的包围之中。
”这表明,中央人民政府( )A.构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框架B.认识到私有制无益于国家的建设C.有意借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D.规划了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9.(2019·崇左一模)1953年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有偿地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质变”。
这一方式( ) A.利于减少对生产的冲击B.全盘借鉴苏联经济模式C.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10.(2019·泉州一模)1951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统购棉纱的决定》,规定“凡公私纱厂自纺部分的棉纱及自织的棉布,均由国营纱布公司统购”。
1953年10月,做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
11月,做出《关于在全国实行计划收购油料的决定》。
这( )A.规范了私人资本主义经营的各种行为B.解决了广大人民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C.成为“一五”计划建设的重要举措D.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11.(2019·宁德二模)从1963年起,我国在工业部门试办托拉斯,即按行业和协作关系,把生产和经营同类产品的企业联合组成专业性大公司,并按经济办法实行管理。
截至1965年,煤炭、汽车、烟草等行业组建全国性托拉斯12家,一些省市也组建了11家地方性托拉斯。
托拉斯的试办是( )A.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大胆尝试B.协调国民经济比例的有益途径C.调整全国工业布局的重大举措D.探索国家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12.1959年在第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的李富春报告:1959年工农业总产值计划为2 870亿元,比1958年的2 050亿元增长40%,即增加820亿元。
其中,工业和手工业产值计划为1 650亿元,比1958年的1 170亿元增长41%;农业总产值计划为1 220亿元,比1958年的880亿元增长39%。
这体现了( ) A.中央实行工业和农业并举的方针B.经济发展状况良好C.工农业协调发展D.我国经济建设受“左”倾思想影响严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昆明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明初沿用历代匠籍制度,凡在籍手工业工匠必须受工役管理机构的支配,定期无条件为政府服劳役。
成化、弘治时期,朝廷将强迫轮班匠亲身服役逐步改变为纳银代役,无力纳银允许亲身服役。
到嘉靖末年,轮班工匠一律征银,朝廷以银雇工。
清政权建立后,明文宣布“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后又将班匠银归并田亩或地丁代征,使“手艺贫民受益良多”。
但统治者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对手工业产品实行限价收购。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个体手工业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承诺政府予以扶持并积极引导个体工业经济向合作社集体制经济转变。
若干个体手工业者或生产小组为解决原料、购销产品困难而自愿联合组成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此后出现了生产资料部分或全部归集体所有的生产合作社,实行分工合作、按劳分配。
“一五”计划中规定:“采用说服、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逐步地把手工业者引向合作化的道路,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成为国营工业的得力助手。
”1955年底中央制定了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规划,要求在两年内完成手工业合作化。
1956年6月,手工业改造基本完成。
——摘编自萧国亮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0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手工业政策的演变及原因。
(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手工业政策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手工业政策的特点,并予以简要评价。
(13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热播电视剧《正阳门下小女人》以小酒馆为切入点,讲述了女主人公在经营过程中久经磨难,最终成为女强人的故事。
下面是该电视剧的部分故事梗概:1955年,新婚不久就失去丈夫的徐慧真,继承祖产,当了小酒馆的老板。
居委会召开动员大会,号召所有商户搞公私合营,徐慧真积极主动地第一个支持并加入公私合营。
1958年,国家号召大炼钢铁,各家各户都把废旧的铁锅和铁盆捐出来支援国家,徐慧真不甘落后,成为“大炼钢铁”的模范。
为了小酒馆的经营,徐慧真虽历经坎坷,但她始终坚守自己的经营理念。
1979年,改革春风吹来,小酒馆重新回到徐慧真的手里,并再一次焕发了青春。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现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故事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苏州一模)下表是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统计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由此可知( )A.农业税已逐渐成为当时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B.“二五”计划时期农业发展使农业税比例有一定的上升C.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征收情况总体呈下降趋势D.到1965年,我国整个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C [本题考查我国的农业税。
根据“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统计表”中实征农业税分析可知,我国农业税征收情况总体呈下降趋势,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农业税,没有涉及和其他税种的比较,无法推断农业税成为当时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排除A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五”计划时期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农业实产量下降,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我国农业税的征收情况,而未涉及我国整个国民经济调整任务,故排除D项。
] 2.1956年,安徽芜湖有的农业合作社实行了“生产队向管委会包工包产”的办法。
河北邢台县将主要农作物的夏季管理包到户的社占全县总社数的一半,这些措施意在( ) A.对农业合作社进一步探索B.改革农村的土地所有制C.强化人民公社的经营体制D.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A [由材料中“生产队向管委会包工包产”“主要农作物的夏季管理包到户”,说明在1956年农业合作化的总体环境下,这种承包只是对农业合作社进一步的探索,故选A项。
] 3.(2019·衡阳一模)1962年,中共中央制定“农村十六条”,规定:“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
”这一规定( ) A.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B.标志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C.意在调整农村的土地所有制D.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A [受“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材料中“农村十六条”的规定旨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故选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规定并未调整农村的土地所有制,故C项错误;当时中国农村产业结构并未转型,故D项错误。
]4.(2019·赣州一模)1965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粮食、食用油、棉花、水果和水产品的占有量分别为272千克、5.1千克、2.9千克、4.5千克和4.2千克,基本上与1957年的水平相当。
这说明( )A.农业生产曾经面临严峻的形势B.计划体制下农业未得到发展C.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D.“左”倾错误得到彻底纠正A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1965年城乡居民人均粮食、食用油、棉花、水果和水产品的占有量与1957年的水平相当,说明1957年到1965年之前,我国农业生产经历了重大挫折,结合所学“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可知,A项正确;尽管1958年出现的“左”倾错误对农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但经过1960年国民经济政策的调整,农业依然有所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经济领域的发展状况,C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项中的“彻底纠正”不符合史实,故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