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
中国的十大传统礼仪

中国的十大传统礼仪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其独特的传统礼仪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礼仪所体现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也为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互动提供了指导。
以下是中国的十大传统礼仪。
1. 鞠躬鞠躬是中国人常见的一种表示尊敬和谦虚的举止。
通常,低于你的级别或地位的人将鞠躬以示恭敬。
鞠躬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取决于对方的地位和关系。
2. 双手合十双手合十是一种常见的祈祷和表示敬意的手势。
在佛教和道教中尤为常见。
当面对重要人物或圣地时,双手合十可以表达谦逊和崇敬之情。
3. 握手握手在中国也是常见的礼仪之一。
通常,在正式场合和商务会议中进行握手以示问候和尊重。
握手时,要保持微笑和目光接触,并注意不要用力过猛。
4. 敬茶敬茶是中国传统的待客之道。
当你作为客人拜访某人时,主人会为你倒茶,而你则需要接过茶杯并稍微行个礼以示谢意。
这一举动显示出你对主人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5. 红包在中国,红包是一种用于表示祝福和感谢的礼物。
红包通常用于在节日、婚礼、生日等特殊场合赠送。
在交给对方时,通常需要用两手递上,并注意不要在公共场合打开红包。
6. 尊称中国有一套特殊的尊称方式,特别是在年长者和上级之间的互动中。
使用适当的尊称可以表达出对对方的尊重和礼貌。
7. 送别在中国文化中,送别是一种重要的礼节。
当有人离开时,家人、朋友或同事会一同为其送行,并表示祝福和好运。
通常会有特定的礼物,如挂件、纪念品等作为送别的礼物。
8. 赠送礼物在中国,送礼是一种常见的社交行为。
在特殊场合如结婚、生日、节日等时,人们会送给对方礼物,以表示关心和祝福。
选择适当的礼物是很重要的,常见的礼物有鱼、瓷器和酒等。
9. 礼仪编号中国有一套特殊的礼仪编号系统,用于区分场合和人际关系的亲疏。
比如在正式场合,高级人士会被赋予更高的礼遇,如座位的安排、用餐的顺序等。
10. 恭恭敬敬恭恭敬敬是中国人最常用的用语之一,形容一个人有礼貌、尊敬并且恭敬。
中国传统美德和礼仪

中国传统美德和礼仪中国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礼仪文化贯穿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以下是中国传统美德和礼仪的几个方面:一、孝敬父母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美德之一是孝敬父母。
中国人认为孩子应该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在礼仪方面十分注重孝道。
孝顺的表现包括照顾父母的健康、尊重长辈的意见、尽力满足老人的需求等。
二、尊敬长辈中国人默认要尊重年龄比自己大的人,包括祖父母、父母、长辈、老师等。
对于长辈的教诲和建议,应该认真倾听,表示感谢和尊重。
在交流中,还应该注意避免使用轻率、失礼的言辞。
三、诚信和谦虚中国人追求诚信和谦虚的品质,这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方面。
诚信是指遵守诺言,不欺骗他人,以真诚待人,不说虚伪的话。
谦虚是指不自大、不炫耀,不把自己的成就看得太重,顺应事物的发展,以谦虚的态度对待他人。
四、宴请礼仪在中国,宴请客人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
在宴请中,主人要尽量周到地安排场地、餐点和饮食文化。
客人则应以礼待人,不乱用筷子、不浪费粮食、不急于离座等,以体现礼仪文化的价值。
五、善待他人最后,中国人也非常强调善待他人。
这包括帮助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真诚回应别人的需求和慈善事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其实也是表达了善待自身、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
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礼仪、尊重长辈、孝敬父母、诚信和谦虚、宴客礼仪以及善待他人等都是重要的价值观念。
通过这些习俗,也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中国传统美德文明礼仪

中国传统美德文明礼仪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美德与礼仪的传承与弘扬。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人秉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理念,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规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探讨中国传统美德以及文明礼仪的意义和影响。
第一部分:传统美德的内涵与价值观1. 仁爱:中国传统美德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观便是“仁爱”。
这一概念强调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提倡待人以诚、宽容、友善。
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中国人具备了慈善、关爱他人的美德。
2. 孝顺:孝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是对家庭和长辈的尊重和关爱。
中国人注重子女对父母的敬重与照料,这一品质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强调家庭团结和家族秩序的价值观。
3. 诚信:诚信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传统价值观之一。
中国人注重言行一致,讲究诚实守信,这在商业交易和人际关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诚信的实践使人们能够建立稳定的信任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二部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与实践1. 社会交往礼仪:中国人讲究规矩、讲究礼貌。
在社交场合,中国人注重以礼待人,尊重对方,并重视礼仪的细节。
比如,见面时要问候长辈或上级,双手递交礼物等。
这些礼仪的实践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更是维系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2. 餐桌礼仪:餐桌礼仪是中国文明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吃饭时需懂得招待客人的礼仪和注意就餐的规矩。
比如,对客人的尊重体现在让客人先吃饭、递菜等方面。
餐桌礼仪体现了中国人文明素养和人际交往的细致关爱。
3. 节日庆典礼仪: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这些活动中的礼仪也体现了中国文明的传统和价值观。
比如,在春节期间,人们需要遵循一系列的传统习俗,如贴春联、走亲访友、拜年等,这些礼仪形式象征着人们的祝福和好意。
第三部分:传统美德与文明礼仪的现代意义与发展1. 弘扬传统美德:尽管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与传统文化有所冲突,但传统美德的弘扬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传承不仅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人礼仪规矩大全

中国人礼仪规矩大全
中国人的礼仪规矩是多种多样的,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中国人礼仪规矩:
1. 礼貌用语:例如在见面时,用“你好”、“您好”表示问候,道别时用“再见”、“拜拜”表示告别。
2. 尊敬长辈:中国人尊敬长辈是一种传统习俗。
当与长辈交谈时,要表示敬意和尊重,如称呼
长辈时要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称谓。
3. 礼节性问候:中国人在见面时经常会问候对方的身体和家庭状况,如“您身体好吗?”、“您
家人好吗?”等。
4. 餐桌礼仪:进餐时,中国人有一套独特的餐桌礼仪,如不可用筷子指着别人、不可打嗝大声
嚷叫等。
在吃饭前向长辈或老人敬酒也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
5. 穿着规矩:在特殊场合或宴会中,中国人会穿正式的服装,如西装、礼服等。
而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一般会穿着得体,避免穿得过于暴露或不得体的服装。
6. 礼物赠送:中国人在生活中喜欢互送礼物,送礼时要注意礼品的选择和包装。
同时,打开礼
物后要表示感谢并表达喜爱。
7. 客人礼仪:中国人对客人有着特殊的礼节,如在客人到来时应主动招待客人,并设宴款待等。
8. 礼仪用语:中国人注重客套,常使用一些礼仪用语,如“请”、“谢谢”、“不客气”、“对不起”等。
9. 敬酒礼仪:在宴会或者公共场合,中国人常常以敬酒的方式表达敬意,喝酒时有一定的礼节,如敬酒时要互相碰杯、不可逾越长辈的杯子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饮食文化和社交礼仪在不同地区可能有所差异,以上列举的是一些常见
的礼仪规矩,并不能代表全部。
在与中国人交往时,应尊重当地的习俗和文化,并适应当地的
礼仪规范。
中国传统礼仪的介绍

中国传统礼仪的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而中国传统礼仪是这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礼仪从古至今一直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中,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下面就为你介绍中国传统礼仪的历史渊源、基本原则以及常见的礼仪习俗。
一、中国传统礼仪的历史渊源中国传统礼仪可以追溯至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随着历史的演进,礼仪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
自古以来,中国人注重礼仪,将其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媒介和道德准则。
尊重长辈、守规矩、团结友爱等是中国传统礼仪的核心价值,这种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二、中国传统礼仪的基本原则中国传统礼仪有许多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代表了中国人民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礼仪原则:1. 尊敬长辈: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视长辈的地位,尊敬长辈是一种传统美德。
在家庭中,年幼者要尊重年长者,并遵守尊重长辈的行为规范。
2. 注重礼节:中国人讲究礼仪,注重行为举止上的得体和规矩。
比如,见面时要主动问候、微笑和握手;用餐时要注意用筷子的正确方法等。
3. 和谐合作:中国传统礼仪强调团队合作和和谐相处。
中国人重视家庭、亲属和社会的团结,对待他人要友好、宽容和体谅。
4. 重视传统:中国传统礼仪注重承继和传承,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统价值的传递。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传统礼仪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三、常见的传统礼仪习俗中国传统礼仪习俗多种多样,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传统礼仪习俗。
1. 敬茶:在中国的婚礼上,新人要敬茶给双方父母表示敬意和感谢。
这是一种尊重长辈的方式,也是表达家族和睦团结的象征。
2. 红包:在中国,红包是一种重要的礼仪,在特定的场合,如过年、结婚等,人们会把钱装在红包里送给亲友表示祝福。
这是一种传统的祝福方式,也是一种关心和鼓励。
3. 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礼仪习俗。
中国传统礼仪之人生四大礼仪

中国传统礼仪之人生四大礼仪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中传统礼仪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礼仪,将其视为一种行为准则,帮助人们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礼仪中的四大礼仪,它们分别是尊敬长辈、照顾亲友、恭敬于事、感恩知足。
尊敬长辈尊敬长辈是中国传统礼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的关系非常重要,家族观念以及长辈的地位被广泛尊重。
中国人通过尊敬长辈来表达对家族和敬老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年轻人向老年人问好,称呼父母、爷爷奶奶以及其他长辈时使用尊敬的称谓。
尊敬长辈也体现在行为上,比如坐姿端庄、言行谦和、顺从长者的意愿等。
通过尊敬长辈,中国人传承了家族的血脉和文化,也传递了对长辈的感恩之情。
照顾亲友在中国传统礼仪中,照顾亲友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
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和人际关系,关怀和照顾亲友是表达爱和关怀的重要方式。
在中国的餐桌上,人们常常以亲友团聚为乐,一同分享美食,亲友之间也会相互照顾和帮助。
此外,在生活中伸出援手给予帮助也是中国传统礼仪中的重要方面。
比如,在逢年过节或者他人有困难时,亲友之间通常会互相赠送礼物或者表示关心以示友好。
通过照顾亲友,中国人传递了友爱和亲情,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恭敬于事恭敬于事是中国传统礼仪中的一大特点。
中国人注重礼貌和谦逊,在处理事务时尤为重视。
无论是与他人沟通、工作、学习还是生活,恭敬于事都是中国人推崇的准则。
恭敬于事体现在在公共场合中保持适当的礼节,如不吵闹、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
此外,在工作场所中,中国人讲究谦虚有礼,尊重每一个人的工作和贡献。
通过恭敬于事,中国人传递了对他人的尊重与敬意,并且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感恩知足感恩知足是中国传统礼仪中的重要价值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认为应该对生活感到满足,并且对他人的帮助和恩情表示感激。
中国有哪些传统礼仪

中国有哪些传统礼仪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二、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三、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
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五、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
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
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
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
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
当然现在我们对传统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口头称谓语古代称谓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中国传统文明礼仪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明礼仪有哪些中国传统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介绍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的几个方面。
一、家庭礼仪在中国传统文明礼仪中,家庭礼仪被视为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礼仪之一。
家庭是社会最小单位,也是一个人的起点和基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被视作最基本的美德。
在中国家庭中,晚辈要向长辈问候、照顾年长的家庭成员,并遵循各种家庭规矩和礼节。
二、尊师重道中国传统文明礼仪强调尊师重道的观念。
师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高度重视,师生关系被认为是非常庄重和神圣的。
尊敬教师,听从教师的教导是中国学生的必备品质,教师则以身作则,要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敬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
三、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化中,人际关系的维护和社交交往是非常重要的,社交上的得体举止能够有效地展示一个人的修养和风度。
在社交场合,人们注重彼此的问候、敬语和尊重他人的空间和隐私。
礼貌待人、言谈举止得体、谦虚有礼是传统文化中要尊重和遵循的社交礼仪。
四、宴会礼仪宴会礼仪在中国传统文明礼仪中被赋予了很高的重要性。
中国人非常重视饮食文化,讲究饮食礼仪以及用餐时的行为规范。
在宴会上,主人与客人之间有着明确的地位和角色区分,如主人应坐在宴会桌的主位,客人应遵循主人的安排和指示。
此外,中国人还强调宴会上的酒仪、敬酒礼节以及宴会交流中的言谈举止。
五、婚丧礼仪中国传统文明礼仪中,婚丧礼仪被认为是非常重要和庄重的场合,承载着家庭的传承和尊严。
在中国婚礼中,有很多的礼仪和习俗,如婚前聘礼、婚礼仪式、婚礼宴席等,都有各自的礼仪规范和流程。
在丧葬仪式上,人们要穿着朝服或丧服,举行相应的仪式和祭奠活动,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
六、节日礼仪中国传统文明礼仪中的节日礼仪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习俗和风俗。
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礼仪和习俗,人们通过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和仪式来表达喜庆、纪念和感恩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中国人的“礼”呢?中华有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所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
礼仪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优秀的之一。
中华有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所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
礼仪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优秀的之一。
礼仪在历史上被不断的修正、完善、继承和发扬。
《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专门阐述礼的经典著作在中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
《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那么,什么是礼呢?《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
”。
礼是天地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所谓“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左传·文公十五年》)等。
礼还成为文明与野蛮的界标,古人以礼分夷夏(即野蛮与文明),而不以血族分内外。
礼是秩序,礼对社会秩序、上下尊卑关系有严格的规范。
礼是典章制度,《周官》中的官制设计在古代一直是政府机构的主要蓝本。
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其根据仁义文行忠信的要求制定的仪轨包罗万象。
礼能让人区别于动物,例如食礼中的种种规矩。
礼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例如其对称谓、迎送、仪容、宴饮、书信交往等都有相应的规范。
以大类划分,它包括吉、凶、军、兵、嘉五礼,以小类划分,则有数十种,以至于《礼记·中庸》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
语从心出。
言语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流露。
俗话说,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是一点不错的。
有些人为了把他的内心世界掩盖起来,说话时确实经过了反复的盘算,但是绝难做到一点不露痕迹。
所以要做到慎言,必须首先要做到心地纯正,胸怀坦荡,实事求是,与人为善,这是很不容易的,按佛教的要求,这是要经过长时间的修学才能完成的。
一个以损人为目的的小人,是永远也无法做得到的,因为如果做到了,他就必然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而远离小人的劣质了。
慎言并不一定就非要像孔子要求的那样,在嘴巴上粘上三道封条,真要是那样,就是无言了。
无言之人,或者言语极少之人,也许能使人一时的感到莫测高深,但反映一个人本质的东西,虽然要察其言,但更重要的还是要观其行。
所以时间长了,就是你真能做到一言不发,但总不能一事不做,你的学识的深浅、人品的优劣,还是要从你的所作所为中暴露出来的。
妙论精言,虽然不以多为贵,但只要言得其宜,虽万言又有何妨!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提倡慎言。
在谈论正事时,要言简意赅,在逸兴闲谈时,切忌蜚短流长。
正如荀子所说:“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口业乃善业不可分割的组成,修好口业,善业自成了一半,所以能做到慎言的人,必是一个有理性的人、有道德的人、有修养的人、受人称赞和尊敬的人。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
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
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
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
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
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
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
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
婚嫁是人生的大事,社会十分看重。
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
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
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
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
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
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
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
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
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
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
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
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
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
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
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
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
当然现在我们对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传统礼仪:最具中国味的拱手礼拱手礼也叫作揖礼。
这个礼既能表达晨报对您的感谢和尊敬,也是咱们中华的见面礼仪,有着浓浓的中国特色和人情味儿。
拱手礼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从西周起就开始在同辈人见面、交往时采用了。
古人通过程式化的礼仪,以自谦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
国人是讲究以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来表现出“敬”的,而不像西方人那样喜欢肉体亲近。
这种距离不仅散发着典雅气息,而且也比较符合现代卫生要求。
所以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亚商一直把读者视作最最亲密的朋友,也希望能成为您的挚友,朋友之间见面,自然要行拱手礼。
如果您是一位外国朋友,您一定也能从这个具有中国气息的问候中感受到我们的热情,您也许还会给我们回一个拱手礼。
葛优说,他曾有幸和马龙·白兰度就餐,当时这位国际巨星一见面就先行了个拱手礼。
中华传统礼仪:奉茶之道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一民俗。
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
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描写过茶叶。
最基本的奉茶之道,就是人客来访马上奉茶。
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
俗话说:酒满茶半。
奉茶时应注重: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
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
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
中国人的“礼”:懂礼、习礼、守礼、重礼中华有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所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
礼仪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优秀的之一。
礼仪在历史上被不断的修正、完善、继承和发扬。
《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专门阐述礼的经典著作在中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
《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那么,什么是礼呢?《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
”。
礼是天地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所谓“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左传·文公十五年》)等。
礼还成为文明与野蛮的界标,古人以礼分夷夏(即野蛮与文明),而不以血族分内外。
礼是秩序,礼对社会秩序、上下尊卑关系有严格的规范。
礼是典章制度,《周官》中的官制设计在古代一直是政府机构的主要蓝本。
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其根据仁义文行忠信的要求制定的仪轨包罗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