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合集下载

第二章 传统礼仪的基本动作

第二章  传统礼仪的基本动作
“顿首”两字,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
古人席地而座,取跪姿,左手按右手,下至于地,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
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
(3)空首 屈膝跪地,行揖礼,低头至手,而不是引头 至地,是拜礼中较轻者。《周礼》谓“头不至 于地为空手。” 古代的“拜”专指空手,又叫“拜手”。
(6)凶拜
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 《仪礼·士丧礼》:“弔者致命,主人哭拜, 稽顙成踊。”
(7)奇拜
先屈一膝而拜,左腿前屈,右腿后跪,双手 行拜礼,又称“雅拜”。
(8)褒拜 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 “报拜”。
奇 拜
(9)肃拜
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 揖,引手为肃。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 跪拜 。《周礼· 春官》疏:“肃拜者,拜中最轻, 唯军中有此肃拜。妇人亦以肃拜为正。”理由在 于军士身披贵胄重甲,不便于拜。 《史记》记载,周亚夫对汉文帝说“贵胄之士
1.手势 周代手势: 两手四指并拢,拇指自然向上,左手在外, 右手在内,两手相贴平叠,掌心朝内;从胸前 举高齐额,向下推出,两臂伸开;同时弯腰鞠 躬,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手。礼成。
抱拳揖礼:源于古代军礼,右手握,左手四 指并拢自然覆裹右拳上,左手拇指扣右手虎囗, 此礼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以此来约束、节制 勇武的意思。汉代以后盛行。
2. 跪拜礼的分类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
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按照跪拜的动作
和对象,分为九种,称“九拜”。
《周礼·春官》:“辨九拜,一曰稽首,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
祀。”
(1)稽首
是指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华夏祖先用肢体动作传递“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的语言,这些动作叫礼。

传递下来的礼仪动作,承载华夏传统交手礼着祖先传给后人的话语。

这些礼仪动作,源自远古,源自人类没有语言的时代。

是“哑语”,是人皆能懂的“象形字”,是代代承传的“普通话”。

礼仪动作有十,常规礼仪动作有二。

携带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缺一不可、两相适宜的交往原则和做人原则。

十种礼仪动作是:拱手礼、一拜礼、两拜礼、三拜礼、叩首礼、执手礼、推手礼、交手礼、揖礼、鞠躬礼。

两种常规礼仪动作是,初相见、敬父母行一拜之礼,朋友同学同事行拱手礼。

礼仪动作一览礼名动作适用范围礼义拱手礼胸前拱手,后收,前推日常礼仪恭敬,接受,礼让揖礼曲臂,抱手,躬身常规礼仪恭敬,给予,接受一拜礼臂,拢手,躬身30度初相见,敬长恭敬,接受,给予两拜礼展臂,拢手,躬身45度,两次常规大礼恭敬,接受,报答三拜礼高揖至额,躬身90度,三躬敬天地祖师国恭敬,接受,报答叩首礼踞坐至地,拜,叩首特定大礼恭敬,接受,报答执手礼双手出,长下幼上,长执幼行于长幼之间父慈子孝,师道生尊交手礼双手交叉胸前,推出,平示代孔夫子还礼推让,给予,示之鞠躬礼垂手,躬身,可深可浅通行礼仪谦恭,接受,礼让附手礼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行大礼前站姿诚意正心1、拱手礼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

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

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一拜礼(拜礼)展臂,至胸前合,拢手。

男左手前,女右手前。

躬身(30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

只行一个。

常规大礼。

4、两拜礼(再拜礼)展臂,至面部前,拢手。

躬身(45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

一般行一个,叫“拜”。

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5、三拜礼(再拜额手礼)立定,挺身,庄重。

“双手附心。

第二章 传统礼仪的基本动作名师优质资料

第二章  传统礼仪的基本动作名师优质资料

.
大 礼
万福礼.常礼
二、跪拜 跪拜礼是一种隆重的礼仪。 1. 坐姿与跪拜礼 汉以前,没有凳椅。人们在在地上铺上用芦 苇、竹子等编成的席子,称“席地而坐”。 古人的“坐”,是现在的跪。坐时要两膝着 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上。 在接待宾客中,为了表示尊敬,伸直上半身, 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 身向下,逐渐形成了跪拜礼。 “跪”是臀部提起,膝部以上垂直。 “拜”在古代是两手合于胸前,头低触到手的 一种礼节,后世发展为两手着地的大礼。
(6)凶拜
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 《仪礼·士丧礼》:“弔者致命,主人哭拜, 稽顙成踊。”
(7)奇拜
先屈一膝而拜,左腿前屈,右腿后跪,双手 行拜礼,又称“雅拜”。
(8)褒拜 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 “报拜”。
奇 拜
(9)肃拜
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 揖,引手为肃。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 跪拜 。《周礼· 春官》疏:“肃拜者,拜中最轻, 唯军中有此肃拜。妇人亦以肃拜为正。”理由在 于军士身披贵胄重甲,不便于拜。 《史记》记载,周亚夫对汉文帝说“贵胄之士
“顿首”两字,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
古人席地而座,取跪姿,左手按右手,下至于地,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
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
(3)空首 屈膝跪地,行揖礼,低头至手,而不是引头 至地,是拜礼中较轻者。《周礼》谓“头不至 于地为空手。” 古代的“拜”专指空手,又叫“拜手”。
5.万福礼
古代妇女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意为 祝对方多福,称万福礼。万福礼分大礼和常礼。 大礼:行礼时两手伸平,右手压左手上,放到 左腰处,右腿屈膝,鞠躬低头。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1、拱手礼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

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

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一拜礼(拜礼)展臂,至胸前合,拢手。

男左手前,女右手前。

躬身(30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

只行一个。

常规大礼。

4、两拜礼(再拜礼)展臂,至面部前,拢手。

躬身(45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

一般行一个,叫“拜”。

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5、三拜礼(再拜额手礼)立定,挺身,庄重。

“双手附心。

”双手附在胸腹之间,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

叠并,两肘与手成直线。

双手表示“与天地合其德”。

天德大刚健,大恒久,大信用,大起始。

地德大承载,大包容,大丰富,大付出。

两德兼备而各有显。

显德可以因时因境而变化。

“高揖。

”双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额头前方,两臂伸直。

“行礼(拜)。

”头、颈、手臂皆不动,腰部下躬,深躬(90度)。

“兴。

”起身,双手升至额前。

“再行礼(再拜)。

”“兴。

”“额手。

”双手贴向额头,再推出。

“三行礼(三拜)。

”“兴。

”“礼成。

”双手复位,至胸腹间。

用于敬天地祖先先师,特定场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礼。

用于集体行大礼。

大礼站着行要行三个,叫“再拜额手”,相当于古代的“再拜稽首”。

6、叩首礼古人因为席地坐在小腿和脚后跟上,叫“踞”、“正坐”,行这个大礼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礼是“再拜叩首礼”。

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离开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来。

先行拜礼,行两个。

拜礼的动作是,双手在额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随手臂前倾。

行第三个礼时,两手下行,分开,手心向上。

躬身,手背贴在侧前方地面上,额头叩至地面。

第三个礼仪动作也可以双手不分开,额头叩至手心。

这三个礼仪动作表示越来越敬。

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个叩首礼。

站着行就是“再拜额手礼”和“额手礼”。

古代礼仪动作

古代礼仪动作

古代礼仪动作在不同的朝代和文化背景下会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礼仪动作:
1. 行礼:行礼是一种表示敬意和尊重的动作。

在古代,行礼通常是向前鞠躬或跪拜,手臂伸直或交叉于胸前。

2. 叩首:叩首是一种跪拜的形式,用于向尊贵的人或神明表达敬意。

叩首时,人们会跪倒在地,额头碰触地面。

3. 揖:揖是一种表示敬意和问候的动作。

揖的动作包括右手握拳置于左手掌心前,然后稍微弯腰。

4. 抱拳:抱拳是一种表示谦虚和敬意的动作。

古代人抱拳时,会将左手握成拳头,右手覆盖在左手上。

5. 立正:立正是一种整齐划一的站姿,用于表达庄重和纪律。

身体挺直,双脚并拢,双手自然垂放在身体两侧。

6. 跪拜:跪拜是一种对尊贵者或神明表示尊敬和敬意的动作。

跪拜时,人们会双膝跪地,身体前倾,额头碰触地面。

这些是一些常见的古代礼仪动作,但请注意,具体的礼仪动作可能因朝代、文化和场合而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介绍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介绍
(1)稽首 是指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 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 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臣拜君、子拜父,拜天拜地拜神拜庙,拜 师,拜墓等,都用此礼。后来,演变为双手分开着地,头至地。 僧人举一手在胸前向人行礼,也称稽首。
(2)顿首 就是叩头(不是点头),“顿”是稍停的意思。 古人席地而座,取跪姿,左手按右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 就立即举起,是拜礼中次重者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顿首”两字,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 表示对人家恭敬。
揖礼 揖礼就是作揖。揖礼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西周建立后, 揖礼大行于天下。
1.手势 周代手势: 两手四指并拢,拇指自然向上,左手在外, 右手在内,两手相贴平叠,掌心朝内;从胸前举高齐额, 向下推出,两臂伸开;同时弯腰鞠躬,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 手。礼成。
抱拳揖礼: 源于古代军礼,右手握,左手四指并拢自然覆裹右拳上,左手 拇指扣右手虎口,此礼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以此来约束、节 制勇武的意思。汉代以后盛行。
3.叉手礼 叉手礼是古代汉族拱手揖礼中的一种姿势,叉手示敬, 唐、宋、辽、金、元时期的一种行礼方式,也叫交手礼。 宋代《事林广记》载“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 把右手四指,左手姆指在右手腕内,左手四指皆直,以右手大指向上。 方为叉手法也。 叉 手礼也演变成双手交叉于胸前,左手握住右 手,右手置于左手拇指与其他四只之间的简单手 法。 一般用于年纪较大,手脚不便的人。
5.万福礼 古代妇女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意为 祝对方多福,称万福礼。万福礼分大礼和常礼。 大礼:行礼时两手伸平,右手压左手上,放到左腰处,右腿屈膝,鞠躬低头。 常礼:右拳置于左拳之上,放到左腰处,双腿并拢, 屈膝躬身以示敬意。 民间礼:右手勾住左手,右手在上,屈膝躬身 以示敬意。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华夏祖先用肢体动作传递“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的语言,这些动作叫礼。

传递下来的礼仪动作,承载华夏传统交手礼着祖先传给后人的话语。

这些礼仪动作,源自远古,源自人类没有语言的时代。

是“哑语”,是人皆能懂的“象形字”,是代代承传的“普通话”。

礼仪动作有十,常规礼仪动作有二。

携带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缺一不可、两相适宜的交往原则和做人原则。

十种礼仪动作是:拱手礼、一拜礼、两拜礼、三拜礼、叩首礼、执手礼、推手礼、交手礼、揖礼、鞠躬礼。

两种常规礼仪动作是,初相见、敬父母行一拜之礼,朋友同学同事行拱手礼。

礼仪动作一览礼名动作适用范围礼义拱手胸前拱手,后收,前推日常礼仪恭敬,接受,礼让礼揖礼曲臂,抱手,躬身常规礼仪恭敬,给予,接受一拜臂,拢手,躬身30度初相见,敬长恭敬,接受,给予礼两拜常规大礼恭敬,接受,报答展臂,拢手,躬身45度,两礼次三拜恭敬,接受,报答高揖至额,躬身90度,三躬敬天地祖师礼国叩首踞坐至地,拜,叩首特定大礼恭敬,接受,报答礼执手双手出,长下幼上,长执幼行于长幼之父慈子孝,师道生尊礼间交手双手交叉胸前,推出,平示代孔夫子还推让,给予,示之礼礼鞠躬垂手,躬身,可深可浅通行礼仪谦恭,接受,礼让礼附手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行大礼前站诚意正心礼姿1、拱手礼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

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

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一拜礼(拜礼)展臂,至胸前合,拢手。

男左手前,女右手前。

躬身(30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

只行一个。

常规大礼。

4、两拜礼(再拜礼)展臂,至面部前,拢手。

躬身(45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

一般行一个,叫“拜”。

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5、三拜礼(再拜额手礼)立定,挺身,庄重。

“双手附心。

古代汉族人行礼的方式都有哪些

古代汉族人行礼的方式都有哪些

古代汉族人行礼的方式都有哪些
古代汉族人行礼的方式都有哪些
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历史上的举案齐眉的说法,就用的`是这个揖礼。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这个行礼主要用于正规场合,主要是对朋友行的礼。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这个行礼,用的场合稍为正规,行礼比较随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礼仪动作详解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华夏祖先用肢体动作传递“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的语言,这些动作叫礼。

传递下来的礼仪动作,承载
华夏传统交手礼
着祖先传给后人的话语。

这些礼仪动作,源自远古,源自人类没有语言的时代。

是“哑语”,是人皆能懂的“象形字”,是代代承传的“普通话”。

礼仪动作有十,常规礼仪动作有二。

携带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缺一不可、两相适宜的交往原则和做人原则。

十种礼仪动作是:拱手礼、一拜礼、两拜礼、三拜礼、叩首礼、执手礼、推手礼、交手礼、揖礼、鞠躬礼。

两种常规礼仪动作是,初相见、敬父母行一拜之礼,朋友同学同事行拱手礼。

礼仪动作一览
礼名动作适用范围礼义
拱手礼胸前拱手,后收,前推日常礼仪恭敬,接受,礼让
揖礼曲臂,抱手,躬身常规礼仪恭敬,给予,接受
一拜礼臂,拢手,躬身30度初相见,敬长恭敬,接受,给予
两拜礼展臂,拢手,躬身45度,两次常规大礼恭敬,接受,报答
三拜礼高揖至额,躬身90度,三躬敬天地祖师国恭敬,接受,报答
叩首礼踞坐至地,拜,叩首特定大礼恭敬,接受,报答
执手礼双手出,长下幼上,长执幼行于长幼之间父慈子孝,师道生尊
交手礼双手交叉胸前,推出,平示代孔夫子还礼推让,给予,示之
鞠躬礼垂手,躬身,可深可浅通行礼仪谦恭,接受,礼让
附手礼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行大礼前站姿诚意正心
1、拱手礼
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

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
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

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一拜礼(拜礼)
展臂,至胸前合,拢手。

男左手前,女右手前。

躬身(30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

只行一个。

常规大礼。

4、两拜礼(再拜礼)
展臂,至面部前,拢手。

躬身(45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

一般行一个,叫“拜”。

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5、三拜礼(再拜额手礼)
立定,挺身,庄重。

“双手附心。

”双手附在胸腹之间,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

叠并,两肘与手成直线。

双手表示“与天地合其德”。

天德大刚健,大恒久,大信用,大起始。

地德大承载,大包容,大丰富,大付出。

两德兼备而各有显。

显德可以因时因境而变化。

“高揖。

”双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额头前方,两臂伸直。

“行礼(拜)。

”头、颈、手臂皆不动,腰部下躬,深躬(90度)。

“兴。

”起身,双手升至额前。

“再行礼(再拜)。


“兴。


“额手。

”双手贴向额头,再推出。

“三行礼(三拜)。


“兴。


“礼成。

”双手复位,至胸腹间。

用于敬天地祖先先师,特定场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礼。

用于集体行大礼。

大礼站着行要行三个,叫“再拜额手”,相当于古代的“再拜稽首”。

6、叩首礼
古人因为席地坐在小腿和脚后跟上,叫“踞”、“正坐”,行这个大礼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礼是“再拜叩首礼”。

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离开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来。

先行拜礼,行两个。

拜礼的动作是,双手在额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随手臂前倾。

行第三个礼时,两手下行,分开,手心向上。

躬身,手背贴在侧前方地面上,额头叩至地面。

第三个礼仪动作也可以双手不分开,额头叩至手心。

这三个礼仪动作表示越来越敬。

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个叩首礼。

站着行就是“再拜额手礼”和“额手礼”。

三,表示多,再多也还是三。

只用于特定大礼,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场合敬先师,特定场合敬亲生父母辈祖辈,结婚那一天夫妻对拜。

不可以随便行。

随便行是亵渎礼仪,亵渎对方。

7、执手礼
双手平伸并出,晚辈手心向下,长辈手心向上,长辈握住晚辈的手。

长辈可以坐着,执晚辈之手。

家庭礼仪。

结婚时夫妻礼仪。

8、交手礼
仅用于生向孔夫子行拜师礼时,师代孔夫子还礼。

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这个还礼动作。

双手在胸前交叉叠并,推出,平示。

师不能随便还这个礼。

9、鞠躬礼
垂手,躬身。

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

颔首、躬身,长者用于还礼。

10、附手礼
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礼前站姿,升国旗站姿。

表示诚意正心。

握手、挥手、摆手、招手、拥抱、起身、鼓掌、点头、躬身、应答、微笑、示请、示让,也是礼仪,属于“仪”、“貌”的范畴。

以上礼仪动作看似复杂,而平常只用朋友间平等对等的拱手礼和敬长的一拜礼。

对方怎么行,自己怎么还,很简单。

礼的规则是有来有往,双向对等、有序有位。

对方行礼,必须还礼。

无论地位多高,辈份多长,都要还礼,否则就是失礼和无礼。

应答、点头、躬身,都是还礼。

给天地祖先先师行礼,天地祖先先师不还礼。

因为他们一直在对我们“施礼”,我们只是在还礼,报答。

礼仪动作根据礼仪的两个基本价值规则和礼义而生而定。

以上只是基本规范。

礼仪动作可以有变化。

各地文化、风俗、习惯不同,礼仪动作也有差异。

有基本定式,又有不同,才能区别,才能适宜。

日本、韩国、其它儒教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保留有儒教文化传统,都是儒教文化的支脉。

按自己的传统行礼,这样就有别有位了,适宜了。

新礼继承古礼,礼仪动作拉开人的距离,使互敬。

同时发展变化,顺应人心,拉近人的距离,增加“执手”礼,使互爱。

通两得中合宜。

礼仪动作一改卑下之相,乾德刚毅正大,坤德典雅尊贵。

行礼人乾坤合德。

总结
礼的内在规则:施报双向,平等对等,有序有位。

礼的功用是:礼生敬,敬生情,敬情生神圣。

礼生之敬,可移于工作、学习、待人,敬业、敬事、敬人、受敬,人是一流人。

人失去了礼仪、仪式,也就没有了敬,凡事皆不敬,成了二流三流人。

祖先的礼仪动作,先使人生敬。

握手只能生情,不能生敬。

升人品,提国格,非礼不能。

礼以直道为中,兼行重道,兼行恕道。

施(始)的规则:卑己尊人,行敬让之道。

报的规则:以直道相报,来而有往,投桃报李。

可以重报,投我木桃,报以琼瑶。

不可以反报,不可以轻报,不可以不报。

知礼者知理,有礼者有理,合礼就是合理。

礼自心生,礼由己发。

“克己”与“由己”相结合。

“复礼”与“为仁”相结合。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