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仪教学文案
礼仪教研活动文案范文(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礼仪的认识和要求越来越高。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培养具备良好礼仪素养的学生。
为了提高教师礼仪教学水平,加强学校礼仪教育,我校特举办本次礼仪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研讨、交流和实践,提升教师的礼仪教学能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活动主题提升教师礼仪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活动时间2023年X月X日(星期X)上午9:00-12:00四、活动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五、活动对象全校教师六、活动内容1. 开幕式(9:00-9:10)(1)主持人介绍活动背景及目的(2)校领导致辞,对本次活动表示祝贺,并提出期望2. 专题讲座(9:10-10:30)(1)邀请礼仪专家进行《现代礼仪与教育教学》专题讲座(2)专家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讲解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教师们认真聆听,做好笔记3. 教师经验分享(10:30-11:00)(1)邀请我校优秀教师在礼仪教学方面的代表进行经验分享(2)分享内容包括:如何将礼仪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等(3)教师们积极提问,互动交流4. 礼仪实操演练(11:00-11:30)(1)分组进行礼仪实操演练,如:握手、鞠躬、递名片等(2)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教师观摩学习(3)专家对演练过程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5. 总结发言(11:30-11:40)(1)主持人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2)校领导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对教师们提出希望6. 闭幕式(11:40-12:00)(1)全体教师合影留念(2)宣布活动圆满结束七、活动要求1. 请各位教师准时参加本次活动,做好准备工作。
2. 活动期间,请保持会场秩序,认真聆听讲座和分享。
3. 演练环节,请积极参与,认真观摩学习。
4. 活动结束后,请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
八、活动预期效果1. 提高教师对礼仪教育的认识,增强礼仪教学意识。
2. 丰富教师礼仪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文化教育教案----礼仪礼貌篇

1 第1课文明礼仪之——语言文明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过程更多的了解语言文明知识及讲文明的重要性。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素养加深对语言文明礼仪的认识。
通过发现身边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语言文明是心灵美和讲文明、有教养的具体表现也是小学生所必须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
但是我们有许多同学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说话粗俗、傲慢等严重的伤害了他人的自尊心给他人留下了恶劣的印象。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怎样使自己的语言文明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二、常用的文明礼貌用语和校园礼貌用语要做到语言文明首先要会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
你会使用这些礼貌用语吗现在我们来做个问答竞赛看谁说得又快又准。
你想别人帮忙应该说什么请帮个忙早上起床后见到别人说什么早上好平时见到别人要说什么您好晚上睡觉前对人要说什么晚安分别时应该说什么再见别人送你时你应说什么请留步别人帮了你忙时要说什么谢谢不小心碰了别人或打扰了别人应说什么对不起请原谅很抱歉对方向你道歉时你应说什么别客气没关系对老年人应该怎样称呼老大爷、老奶奶……三、语言文明的注意事项2 要待人有礼就要说话文雅不用粗野庸俗甚到下流的词语。
平时多用请求商量的口气说话少用命令的语气说话。
如“您请坐”、“请打开窗户”、“好吗”、“请你让开点”等。
同学之间不要称“小姐、先生、哥们、姐们”。
平时我们对老师家长以及对他人说话一定要和气要做到热情而且有礼貌。
以前可能有些同学没有注意到说话要文雅往往会出言不逊而得罪人或者说话过程中时不时带些粗话、脏话。
这些都是不文明的表现要注意克服和纠正四、课堂小结说话文明有礼是我们心灵美的表现是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它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讲话文明和礼貌待人这也是文明礼貌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这些要求融化在日常生活当中去。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小学生。
第2课《百家姓》一教学目标1、认识《百家姓》初步了解传统文化中有关姓氏的基本内容并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
中华礼仪教案设计

中华礼仪见面礼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关于见面礼仪的基本知识,如作揖、鞠躬、万福、磕头、团拜礼。
2、过程与方法:能在生活中合适的场景下,能运用所学的见面礼仪。
重点能熟练地运用作揖礼和鞠躬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热爱之情,明白讲文明懂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仪的好习惯。
学会良好的人际交往方式,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关于见面礼仪的基本知识。
2、能在生活中合适的场景下,能运用所学的见面礼仪。
能熟练地运用作揖礼和鞠躬礼。
难点:1、能在生活中合适的场景下,能运用所学的见面礼仪。
能熟练地运用作揖礼和鞠躬礼。
2、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热爱之情,明白讲文明懂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仪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今天同学们特别有礼貌,老师非常高兴。
我忍不住要送你们一个“大礼包”。
请欣赏。
(行礼:作揖礼。
万福礼。
鞠躬礼。
)师:谁能说说看,老师刚才在做什么呢?预设:老师在行礼。
师:那你知道我刚才行的几种礼仪分别叫什么吗?预设:我知道!第一种是作揖礼。
第三种是鞠躬礼!第二种不太清楚。
师:看来咱们班的同学不止有礼貌,知道的也不少呢!刚才胡老师所行之礼,都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一部分。
中华民族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见面更有礼。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中华传统礼仪之美的“见面之礼”。
(板书:见面之礼)过渡: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见面之礼分为古代和现代两种,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古代见面礼仪。
首先,老师邀请大家先观看一段视频,注意自学要求。
二、介绍古代见面礼仪1、播放视频,自学古代的五种见面礼仪基本知识。
出示要求:认真看视频,必要时可做笔记。
边看边思考:古人的五种见面礼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用在面对什么情况下?1、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回答。
(1)预设:古人的五种见面礼分别是:作揖礼,鞠躬礼,万福礼,磕头礼,团拜礼。
礼仪课教案(通用

礼仪课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通用礼仪》教材第三章,详细内容为“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主要围绕礼仪的基本原则、日常生活礼仪实践以及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礼仪的基本原则,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2. 培养学生在社交场合中的得体表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礼仪知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礼仪的基本原则、日常生活礼仪实践以及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礼仪的基本原则,让学生明白礼仪的内涵。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日常生活礼仪实践,如就餐、乘车、接待等场合的礼仪规范。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拟实际场景,进行礼仪实践,提高运用能力。
6.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礼仪的基本原则尊重他人守时守信礼貌待人注意场合2. 日常生活礼仪实践就餐礼仪乘车礼仪接待礼仪3. 社交场合礼仪规范拜访礼仪聚会礼仪沟通礼仪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想象自己参加一个陌生人的聚会,如何运用所学礼仪知识进行得体表现。
2. 答案:学生结合所学礼仪知识,描述在聚会中的表现,如礼貌问候、主动介绍自己、注意场合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参加实践活动,如参加社交活动、志愿服务等,将所学礼仪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自身礼仪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礼仪的基本原则2. 日常生活礼仪实践3. 社交场合礼仪规范4. 作业设计中的实际应用针对这些重点细节,进行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礼仪的基本原则1. 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礼仪的核心,体现在言行举止中,如礼貌待人、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关心他人感受等。
礼仪文化国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礼仪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感受礼仪文化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礼仪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掌握礼仪的基本规范。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礼仪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中国礼仪文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礼仪?礼仪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 学生分享自己对礼仪的理解,教师总结: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行为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新课讲授1. 介绍礼仪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教师讲解礼仪文化的起源,从古代礼仪制度到现代礼仪规范的发展过程。
- 学生了解礼仪文化的发展历程,感受礼仪文化的传承。
2. 讲解礼仪的基本规范- 教师列举生活中的礼仪现象,如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等。
- 学生分析这些礼仪现象,总结出礼仪的基本规范。
3. 介绍礼仪文化的具体内容- 教师讲解礼仪文化的具体内容,如礼节、礼貌、礼仪制度等。
- 学生了解礼仪文化的具体内容,感受礼仪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实践与体验1. 组织学生进行礼仪实践,如排队、问候、礼让等。
2.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礼仪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礼仪文化的认识。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遵循礼仪规范,提高自己的文明素养。
四、课后作业1. 家长监督学生在家中的礼仪行为,如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等。
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礼仪文化的感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反思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礼仪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礼仪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传统礼仪教学文案_2022年学习资料

中国传统礼仪-道中国传统礼仪教学文案麻-5-乐中国传统礼仪教学文案。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纵见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礼”-是中国文化的粮本特征和标志-,是中国古代化的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心人物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儒家另…代表人-物荀子也曾说过:《人无礼-不生事天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
礼的起源-关于礼仪的起源。
说法不一。
-归纳起来。
大体有五-种起源说:-是天神生礼仪:-●一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体;-三是礼生于人的自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茅看的产物;-五是礼生子理,起原于俗。
-“人.门普遍认为源督俗。
《辞源》对礼的解释:地神;古代酒器的托盘;禮-即祭神以改福的意思。
-。
《辞海》对礼的解释为:-①本谓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②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③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
由此可见,礼仪涵义非常丰富,可以解为: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著前范为乡礼本又记入-仪三人-述-选-儒。
人-、-’-称-周-哭-,又有-集-家人-事射记-讲-公-迷-官-会-展-其-关-举朝制-学-中-各-止-和-可-术-于既-种对-进聘冠-政-已相对-思礼:-有礼是退等-洽-部礼仪专著的幽现标志着-《仪礼》、-礼的展-想-的礼仪一和-礼婚-典-理仪制部社仪-度-章-系统化了-论论制度秦会制-获-述及度的汉的度-其的论以-祭仪-之.com-庆子-是客所者母氏币口曲-合符析斯-所易灼然如之見-二三子-伯南郡太守馬-世雨來道人達士大中-周嗖-漢鄭氏註-漢氏注-o税足日-三以百-天股山師文仲待中君景-本出先东子百安章-曲禮上第-記集說卷之一-曲记们目平-聘義第四十入-射我第四十六-第三十-子斯若其者氏定三稽-郑飲酒義第四十五-冠義第四十三-物人由日-徐因大三日者干-我以其的-而辨之廉-省-良作-左-以篇其可-以信首言-安定安-之浮其-解品元-天第少給及-精古-E-唐德明音液-母豆三安-以要-色不之句以言冠在-斯事如蔽萄此哉-变服四制第四P燕義第四十七-昏義第四十四-止-入即-梓-《周礼》-《礼仪》-《礼记》。
国学礼仪课例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国学礼仪课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国学礼仪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如问候、礼让、餐桌礼仪等。
3. 培养学生遵守礼仪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重点:1. 国学礼仪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基本的礼仪规范,如问候、礼让、餐桌礼仪等。
六、教学难点:1. 让学生深入理解礼仪规范的内涵。
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礼仪的意识。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相关视频资料、礼仪示范道具等。
2.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关于礼仪的资料。
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展示PPT课件,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常见的礼仪现象,如问候、礼让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礼仪吗?礼仪对我们有什么重要性?(二)新课讲授(20分钟)1. 教师讲解国学礼仪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解释国学礼仪的定义和起源。
- 强调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2. 教师演示基本的礼仪规范,如问候、礼让、餐桌礼仪等。
- 示范正确的问候方式,如鞠躬、握手等。
- 示范在公共场所的礼让行为,如排队、让座等。
- 示范餐桌礼仪,如使用餐具、夹菜顺序等。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收集到的关于礼仪的资料。
- 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分享自己遇到的礼仪现象。
(三)实践操作(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礼仪实践操作,如模拟问候、礼让、餐桌礼仪等场景。
2.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验礼仪规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礼仪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践行礼仪。
九、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检查学生的实践操作情况,如问候、礼让、餐桌礼仪等。
3. 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评价和建议。
十、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024版《中国传统礼仪》全套课件(完整版)

在社交平台上,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不轻易透露个人 敏感信息。
避免过度自我暴露
在发布个人动态时,避免过度自我暴露和炫耀,以免引起他人不适 或反感。
尊重他人隐私
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权利,不随意转发或评论他人的私人信息。
网络暴力防范与应对方法
保持冷静
遇到网络暴力时,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轻易 被激怒或情绪化。
02
CATALOGUE
日常生活礼仪
家庭生活礼仪
01
02
03
04
尊老爱幼
尊敬长辈,关爱晚辈,维护家 庭和谐。
夫妻相敬如宾
夫妻之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 待。
兄弟姐妹和睦相处
兄弟姐妹之间应团结友爱,互 相帮助。
餐桌礼仪
用餐时长辈先动筷子,不随意 翻菜,不吧唧嘴等。
社交场合礼仪
见面礼仪
根据不同场合和对象, 选择合适的称谓和行礼
民间信仰与祭祀相关礼仪
民间信仰礼仪
包括求神拜佛、祈福还愿等传统 信仰习俗,以及尊重信仰自由、
文明祭祀等现代礼仪要求。
祭祀礼仪
包括祭祖、祭神等传统祭祀活动, 以及准备祭品、安排祭祀程序等相 关礼仪规范。
庙会礼仪
包括逛庙会、观赏表演等传统习俗, 以及注意人身安全、维护公共秩序 等现代礼仪要求。
04
CATALOGUE
方式。
拜访礼仪
提前预约,准时到达, 注意穿着和言谈举止。
馈赠礼仪
选择适当礼品,注重包 装和赠言,表达诚挚心
意。
舞会礼仪
遵守舞会规则,注意舞 姿和服装,尊重舞伴和
他人。
公共场合礼仪
遵守公共秩序
不插队、不喧哗、不乱扔垃圾等。
尊重他人隐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名 拱手礼 揖礼 一拜礼 两拜礼
三拜礼 叩首礼 执手礼
交手礼
鞠躬礼
附手礼
动作
适用范围
胸前拱手,后收,前 推
日常礼仪
曲臂,抱手,躬身 常规礼仪
臂,拢手,躬身30度 初相见,敬长
展臂,拢手,躬身45 度,两次
常规大礼
高揖至额,躬身90度, 三躬
敬天地祖师国
踞坐至地,拜,叩首 特定大礼
双手出,长下幼上, 长执幼
• 直到近代以后,礼仪的范畴才逐渐缩小,现在则一 般只有礼节和仪式的意思。
华夏传统交手礼
礼仪动作有十,常规礼仪动作有二。携 带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缺一不可、两 相适宜的交往原则和做人原则。
十种礼仪动作是:拱手礼、一拜礼、两拜礼、 三拜礼、叩首礼、执手礼、推手礼、交手礼、 揖礼、鞠躬礼。
两种常规礼仪动作是:初相见、敬父母行一 拜之礼,朋友同学同事行拱手礼。
• 《辞源》对礼的解释:地神;古代酒器的托盘;禮 即祭神以改福的意思。
• 《辞海》对礼的解释为: ①本谓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
②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
③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 范和道德规范。
• 由此可见,礼仪涵义非常丰富,可以理解为:礼是 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论论制度秦会制丧。制《《了志《
述及度的汉的度、《度周礼。着礼
。其的论以规,祭仪之礼
礼记
、
》
》
《周礼》 《礼仪》 《礼记》
• 古代所谓礼仪,包括的范围内容和形式非常广泛, 诸如政治体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 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行政区域划分、房 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 ,无不与礼仪有关,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 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
行于长幼之间
双手交叉胸前,推出, 平示
代孔夫子还礼
垂手,躬身,可深可 浅
通行礼仪
双手附胸腹间,上手 男左女右
行大礼前站姿
礼义 恭敬,接受,礼让 恭敬,给予,接受 恭敬,接受,给予 恭敬,接受,报答
恭敬,接受,报答 恭敬,接受,报答 父慈子孝,师道生尊
推让,给予,示之
谦恭,接受,礼让
诚意正心
•
伦记著前范为乡礼本又记《仪三《
理述选儒。人、》,称周的部周
道,集家《事射记讲《,礼发礼礼
德又,有礼、、述官周合》展仪》
、有其关记举朝有制官称、已专、
学关中各》止、关和》“《相著《
术于既种则进聘冠政,三仪对的仪
思礼有礼是退等、治为礼礼系出礼
想的礼仪一和礼婚制典”》统现》
的理仪制部社仪、度章。、化标、
大礼站着行要行三个,叫“再拜额手”,相当于古代的“再拜稽首”。
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竞争,将 会越来越多地在文化领域中展开。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 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古往今来,真正灭绝于 种族屠杀的民族并不多,而灭亡于固有文化消失的民族却是 不胜枚举。中国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发生过文化 中断的文明。在未来的世纪中,中华文明能否自立于世界民 族之林,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能否在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的 基础上、建立起强势的本位文化,这无疑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大事。礼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能否将它的精华发 扬光大,对于本位文化的兴衰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