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 慎 敬 戒

合集下载

中华文明的礼仪文化与道德观念

中华文明的礼仪文化与道德观念

中华文明的礼仪文化与道德观念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其中,礼仪文化和道德观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智慧和情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从中华礼仪文化的内涵、现代社会中的礼仪观念与实践、中华道德观念的演变和传承等多个角度探讨中华文明的礼仪文化和道德观念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中华礼仪文化的内涵中华礼仪文化是指中华民族传统的礼仪、风俗、宗教等方面的文化传统,具有独特的内涵。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尊重和谦虚,具体体现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来的礼貌和谦逊。

中华文化传统注重“礼仪之邦”,注重礼节规范,讲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和风格。

其次,中华礼仪文化还注重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

中华文明崇尚“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人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达到安宁与幸福。

因此,中国人在传统节日、婚礼、葬礼等仪式中,都会加入许多与自然相连的元素,让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达到心灵的宁静。

此外,中华礼仪文化还注重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社会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对于君臣之间的关系,中华文明强调“君子之交淡如水”,即君子交朋友,不以权势为重,而是以品德为重。

对于父子、夫妻、兄弟之间的关系,中华文明也有着许多道德规范,如“养生须恭,训诲有方”,“夫妻大义,孝悌为先”,“兄弟和睦,乃家之宝”等等,这些规范都呈现出一种“孝”“悌”“忠”“信”等传统美德。

二、现代社会中的礼仪观念和实践在现代社会,尽管形式化程度更高,但礼仪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礼仪不仅能够让人们彼此之间更加和谐友好,还能够提高个人素质。

但是,现代社会中礼仪观念却越来越淡漠,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礼仪的认识和实践十分欠缺。

因此,我们需要在现代社会不断弘扬中华文明的礼仪文化,提高人们对于礼仪的重视程度。

首先,我们应该对于“谦和为贵”,“以礼相待”的传统理念有一个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慎、敬、戒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慎、敬、戒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慎、敬、戒自古以来,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礼仪之大谓之夏,服章之美谓之华。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又以周为最,古代一般都推行周礼。

自周以来,无论朝代更迭,传统文化礼仪其大致框架基本固定,甚至部分仪式流程沿革至今,这其中除了中国素来从古的习性以外,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礼仪中的精神内核“谦”、“慎”、“敬”、“戒”一直没有改变。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祀先师、先王、圣贤;乡饮、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但无论是哪一种礼仪,其特征都是确立文明规范、形成等级差异、能够传承发展,得到普遍认同,对社会起到沟通、协调、维护、教育的功能。

在我看来其中,最容易被传承发展的就是“谦”、“慎”、“敬”、“戒”四种品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四种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谦”,谦虚、自谦。

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常通过自谦来表达对他人的敬意。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用自谦语。

“您贵姓”往往得到的回答是“免贵姓X”;“令郎”、“令爱”往往回答时自称“犬子”、“小女”;介绍自己家的时候再豪华也往往说寒舍,介绍自己的学问的时候再高深也要说一声粗鄙;就连九五之尊的皇帝,对外都自称“寡人”、“孤”,这种自谦除了习以为常的社交习惯以外,往往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观念“满招损、谦受益”。

此外,在其他很多礼仪之中也能找到“谦”的身影。

饭桌礼仪上有客人先动筷的传统,有饮酒碰杯低杯沿的讲究;行走相碰时,有礼让先行的传统;就连请客人吃饭,也要说得很低调,明晚在寒舍略聚菲酌,或者是略备薄酒,这里,“菲”跟“薄”都是少的意思。

随着西方价值观的渗入,在这个张扬个性,追求放肆的时代,很多现在的孩子都认为“谦”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虚伪,意味着客套,但“谦”依然是中国最不可动摇的美德,归根究底就是因为“谦”是维系中国社会关系最重要的一条纽带。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些礼仪文化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礼仪形式和仪式,还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反映了中国人对待人际关系、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看法和要求,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尊重。

尊重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包括对长辈的尊敬、对师长的尊重、对祖先的崇拜等方面。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长辈的地位尊崇,子女孝顺是传统美德,长辈的意见和决定往往是得到尊重和遵从的。

这种尊重的精神不仅贯穿于家庭生活中,也体现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对待他人都是尊重有礼,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这种尊重的价值观念也在传统礼仪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拜年时长辈子女的礼貌,参加婚礼膜拜新人的礼仪等等,都是尊重的表现。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还体现了和谐、团结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礼仪中,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是被推崇的美德,而且在社会交往中也以和谐为重。

在礼仪文化中,人们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尊重他人的利益,不轻易冲突和矛盾,尽量保持和睦的关系,体现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

而在传统的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也都是团结和谐的表达,人们聚集在一起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祈求亲人平安健康,表达了团结和谐的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内涵还包含了感恩、报恩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是美德,报恩更是至高无上的道德要求。

人们对长辈、师长的恩德,对祖先的恩德,都是应当感恩的,所以在传统的节日、仪式中,人们都会表达对恩人的感恩之情。

而对于报恩,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内涵,只有将得来的恩情回报,才能圆满自己的道义心愿,所以在传统礼仪中,人们都会注重回报,回馈社会,以谢恩报德,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美德。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还包含了谦逊、忠诚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谦逊是一种美德,执行忠诚更是至高无上的道德要求。

在交往中,人们都要表现出谦逊,不张扬不骄傲,不自大不自负,而要谦和和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职业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职业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职业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和职业道德一直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

礼仪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职业道德则关注的是个人在工作中的行为准则。

这两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石。

礼仪的核心理念是“以礼待人”,即在与他人交往中,要以尊重、友善和热情的态度对待他人。

1. 礼貌与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貌和尊重是基本的社交准则。

人们相信,通过展示礼貌和尊重,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维护社会和谐。

在日常交往中,人们习惯使用礼貌语言,比如请、谢谢、对不起等,以展现尊重和友好。

2. 家庭与长辈尊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的地位非常重要。

人们热爱家庭,并对长辈表示极大的尊重。

尊敬长辈被视为一种美德,在与长辈交往时,要遵循一定的礼节,比如行鞠躬、合十、起身等,以示恭敬。

3. 宴会与社交礼仪中国传统文化中,宴会和社交活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宴会礼仪被认为是展示个人家庭的地位和尊贵的重要方式。

在宴会中,人们注重就座次序、饮酒礼仪、致辞等方面,以展现自己的风度和修养。

4. 节日与寄托情感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通过参与节日庆祝活动,人们表达对祖先和亲人的敬意,并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二、职业道德1. 诚实与责任中国传统文化中,诚实和责任感是职业道德的基础。

在工作中,诚实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诚实的人受人尊敬,而不诚实的人则会丧失信任,影响工作和职业发展。

2. 尊重与合作在职场中,人际关系密切相关。

尊重他人的能力和意见,善于与同事合作,是塑造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方面。

通过尊重和合作,能够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3. 谦虚与进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谦虚是一种美德。

谦虚使人能够虚心地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指导,并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和进步。

与此同时,职业道德也鼓励人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追求进取和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常识大全一、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它是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档将介绍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常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

二、尊重长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

无论是家庭中还是社会中,尊重长辈是恪守的道德原则。

当与长辈交流时,应使用适当的敬语,并示以尊重和关怀。

三、饮食礼仪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注重礼仪。

在用餐时,应注意以下礼仪:1. 尊重主人:在进餐前,应向主人致以问安,并等待主人示意开始进食。

2. 使用筷子:在用餐时,应使用筷子,并避免将筷子直插食品或碗中。

3. 谦让他人:应注意礼貌和谦让,在用餐时不应抢夺食物。

四、社交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交礼仪十分重要。

以下是一些社交礼仪的常识:1. 问候礼仪:见面时应示以礼貌的问候,如问好、打招呼等。

2. 尊称礼仪:与陌生人或年长者交流时,应使用适当的敬语来表示尊重。

3. 长辈礼仪:与长辈交流时,应注意尊重和关怀,并避免过分亲昵的行为。

五、节日俗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俗和礼仪。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节日俗:1. 春节:家庭聚会、贴福字、放鞭炮等。

2.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赏花灯等。

3.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六、穿着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穿着礼仪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

以下是一些穿着礼仪的常识:1. 正装礼仪:参加正式场合时应着正装,如西式礼服或传统汉服。

2. 色彩象征:在中国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黑色代表哀悼,应根据场合选择合适的服装色彩。

七、宴会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宴会是交流和聚会的重要方式。

以下是一些宴会礼仪的常识:1. 座次安排:主人会根据身份和尊卑安排座次,客人应按照安排就座。

2. 礼物赠送:参加宴会时可以赠送一些礼物,如鲜花、茶叶等,表达谢意和祝福。

八、结语以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一些常识,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

礼仪十六字

礼仪十六字

礼仪十六字《礼仪十六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观念。

礼仪是一种人类社会行为规范,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

而“礼仪十六字”则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所在,它包含了“尊、重、敬、信、和、忠、孝、友、义、勇、礼、智、仁、勤、恕、谦”十六个字,这些字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道德观念。

首先,尊重是礼仪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观念。

尊重是指对他人的尊严、权利和感受的认同和尊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它要求人们尊重长者、尊重师长、尊重父母、尊重祖先、尊重传统文化等。

尊重是一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它能够使人们彼此关心、彼此理解、彼此包容,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敬意是礼仪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观念。

敬意是指对他人的敬重和仰慕,是一种尊重和信任的表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敬意是一种基本的社会道德,它要求人们尊重他人的人格、才能和贡献,不论是长者还是晚辈、是上级还是下级,都应该给予敬意。

敬意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基础,它能够增强人们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三,信任是礼仪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观念。

信任是指对他人的信赖和信心,是一种相信和依赖的表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任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它要求人们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支持。

信任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基础,它能够增强人们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四,和谐是礼仪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观念。

和谐是指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的状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它要求人们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和谐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基础,它能够增强人们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五,忠诚是礼仪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观念。

忠诚是指对国家、对组织、对家庭、对朋友的忠诚和信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它要求人们对自己的职责、对组织的使命、对家庭的责任、对朋友的义务都要忠诚不二。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思想精华。

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尊重和谦逊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重要场合,中国人都非常重视对他人的尊重。

尊重长辈、尊重师长、尊重朋友、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是中国人一贯的礼仪之道。

而谦逊也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一个核心价值观。

中国人谐和谦逊的个性,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重视传统和历史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强调尊重传统和历史,通过仪式、礼仪的传承和举行等方式将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尊重历史也是中国人敬畏自己的历史,传承文化,秉承传统的重要体现。

三、审美追求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弘扬了一种审美追求,这种审美追求是在超脱之中最能体现出中国人对完美文化的诉求。

在礼仪文化中,中国人对于仪式、礼仪、服饰等具有独特的审美取向,这种审美取向也在现代的中国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自我修养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强调自我修养,对于每一个人而言,自我修养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品质。

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男子要养成文雅的气质,女子要具备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自我修养的培养和提升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五、文明礼貌中国人向来重视礼貌,尊敬长辈,懂得谦逊,顾及他人感受,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文明礼貌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历来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礼节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六、以人为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强调人情、人德,在处理与人方面的事务时,要体贴入微,讲究情分。

人情、人情味、人情债都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以人为本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

七、和谐共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体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和谐共处。

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处理好人际关系,注重和睦相处,协调共生。

汉语敬谦词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汉语敬谦词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汉语敬谦词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汉语敬谦词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以表达谦虚、尊重和礼貌为主要目的的语言习惯。

敬谦词的使用在中国古代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相传是古代圣贤孔子提出的。

敬谦词的使用使得人们在交流中能够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彰显了中国人注重礼仪的传统美德。

敬谦词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还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敬谦词在汉语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敬谦词的使用体现了中国人讲究谦虚的品质。

中国人历来注重谦虚,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

在汉语中,有很多敬谦词是以自己为主体,表达对他人的尊重态度。

如在请客吃饭时,主人通常会说“请您多吃一点”,以表示自己不舍得打扰对方,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客人却会根据主人的邀请感到有些不好意思,表示“承让了”或者“不好意思”,可见中国人的谦虚态度。

敬谦词的使用反映了中国人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

中国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带来吉祥与福祉。

在汉语中,人们常用敬谦词以示尊重,并且通过这种敬谦之道来维护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比如在问候他人时,我们常常会说“身体好吗?”、“吃了吗?”等,体现了关心他人健康和生活情况的关切之心。

敬谦词的使用体现了中国人认真对待事务和重视人际关系的态度。

中国人注重人与事的关系,认为不同的身份地位和互动关系需要适当的敬谦语言。

在汉语中,人们使用敬谦词语,表达自己对他人身份的尊重和认可。

比如对于长辈,我们通常会称呼为“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以示对长辈的尊重和孝顺之意。

敬谦词在汉语中承载了中国人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国人民礼仪之邦的重要表现形式,体现了人们崇尚谦虚、尊重他人、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也为维护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

敬谦词的使用在中国古代就有了悠久的历史,经过历代人民的发展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和深入人心的民族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的谦、慎、敬、戒
自古以来,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礼仪之大谓之夏,服章之美谓之华。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又以周为最,古代一般都推行周礼。

自周以来,无论朝代更迭,传统文化礼仪其大致框架基本固定,甚至部分仪式流程沿革至今,这其中除了中国素来从古的习性以外,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礼仪中的精神内核“谦”、“慎”、“敬”、“戒”一直没有改变。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祀先师、先王、圣贤;乡饮、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但无论是哪一种礼仪,其特征都是确立文明规范、形成等级差异、能够传承发展,得到普遍认同,对社会起到沟通、协调、维护、教育的功能。

在我看来其中,最容易被传承发展的就是“谦”、“慎”、“敬”、“戒”四种品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四种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谦”,谦虚、自谦。

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常通过自谦来表达对他人的敬意。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用自谦语。

“您贵姓”往往得到的回答是“免贵姓X”;“令郎”、“令爱”往往回答时自称“犬子”、“小女”;介绍自己家的时候再豪华也往
往说寒舍,介绍自己的学问的时候再高深也要说一声粗鄙;就连九五之尊的皇帝,对外都自称“寡人”、“孤”,这种自谦除了习以为常的社交习惯以外,往往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观念“满招损、谦受益”。

此外,在其他很多礼仪之中也能找到“谦”的身影。

饭桌礼仪上有客人先动筷的传统,有饮酒碰杯低杯沿的讲究;行走相碰时,有礼让先行的传统;就连请客人吃饭,也要说得很低调,明晚在寒舍略聚菲酌,或者是略备薄酒,这里,“菲”跟“薄”都是少的意思。

随着西方价值观的渗入,在这个张扬个性,追求放肆的时代,很多现在的孩子都认为“谦”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虚伪,意味着客套,但“谦”依然是中国最不可动摇的美德,归根究底就是因为“谦”是维系中国社会关系最重要的一条纽带。

慎,谨慎、慎重。

着重体现在对现有礼仪文化(规矩、程序)的执行,既要慎言又要慎行。

比如宴席上的礼仪:开宴前主人要将重要宾客介绍给大家,并致简明热情的祝词,开宴时主人要亲自斟酒,按顺序向长辈和客人敬酒,不能强求,主动替不胜酒力的客人喝酒,并向客人致意,向宾客敬菜时,要注意客人的饮食爱好,次数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则会让客人尴尬,主人要注意席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辞宴;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到另座饮茶。

小孩子吃饭时也不能大声喧哗,发出碗筷碰击声或者吧唧嘴。

到了家族祭祀时,对于流程的注重更加要求参加者按部就班,不逾
矩,不妄言,一丝不苟逐条完成。

现如今看来,这些仪式、程序很多已经老套陈旧,甚至有些还有封建愚昧的成分,但这种“慎”却体现了对规矩,对制度的严格执行,也代表了三思而后行的智慧。

敬,恭敬、敬畏。

“礼者,敬而已矣”,礼仪的本质是恭敬,一个人有恭敬的心,他一定让一切接触他的人都如沐春风。

我们回想一下,遇到一个非常讲礼貌的人,我们是如沐春风,还是觉得接触他的时候特别紧张?这就有不一样了。

这个很有礼貌的人,我们遇到他有点紧张,那很可能这个礼就已经做得让对方有压力。

像夫子是温良恭俭让,让大众接触他感觉非常温暖、温和,非常善良。

比方我们礼仪当中,“路遇长,疾趋揖”,遇到长辈、遇到认识的人,我们就应该向前去给他问好。

敬的另外一层意义——敬畏则要更深入。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儒家十三经之一的《仪礼》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并将礼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前三种礼仪分别表达了人们对天地、山川河流、对逝去亲人长辈、对战事军人的敬畏,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方向、行为准则和规范,就能自觉约束自己,不做出格越轨之事。

敬畏是文明成熟的尺度。

判断一种文明的成熟程度,敬畏的内涵的广度与深度是一个重要的标尺。

成熟的文明一般有三个基本表现:它敬畏生命的神圣,关注生命的价值,肯定生命的意义;它敬畏自然的神圣,对人类理性
的限度有深刻的认识,不会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之中;它敬畏历史的神圣,知道以礼敬的态度善待民族传统,同时知道欣赏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

而一个不够成熟的文明,其社会充满物质和功利化倾向,人们对于自己的情感世界和生命的意义麻木不仁,对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力量盲目迷信,对历史文化传统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价值无动于衷。

戒,克己、自律。

礼仪是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规则,礼仪对人们的各种行为规范都有着广泛的约束力,但这种约束力不是强制性的。

礼仪不像法律那样威严,也不像道德那样肃然,礼仪的实施无须别人的督促和监督,有人冒犯了礼仪规范,也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因此,礼仪的实施,主要是依靠人们自觉地利用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礼仪的自律性。

我们可以看到,斋戒沐浴、食不言寝不语、走路抬头挺胸、向长辈鞠躬磕头就是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使礼仪的仪式感增强。

礼仪的这一特点,要求人们在实施礼仪的过程中,树立起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修养准则,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自我克制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自觉地遵守礼仪规范。

礼仪的自律性并不是说礼仪是可以随意冒犯的,不注意礼仪的人在社会生活中会处处碰壁,孤独、尴尬、失意总是难以摆脱,而自觉地注重礼仪,与人交往就会一帆风顺,处处受人尊重。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作用,而且也带给世界深远的影响。

比如中国传统
礼仪文化在韩国、日本保存颇多,并继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令人汗颜的是,在中国,它的流失速度却是非常惊人。

在人们的人际交往中,懂得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语和举止的人已经日渐稀少。

作为民间最普遍、最隆重的婚礼、生日礼仪等庆典,也正越来越失去民族特性。

在愈加开放包容的世界村里,本来这不需去反思和焦虑,但随着这些传统文化礼仪的消失,可怕的是礼仪背后的精神内核也随着消逝,这带来的损失和破坏才是真正需要我们深思的。

(杭州市水文水资源监测总站王逸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