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中医特色康复和健康指导

合集下载

中医康复科健康教育

中医康复科健康教育

面瘫的健康教育处方1、用药:中药汤剂宜温服。

2、饮食:(1)饮食以清淡、高营养、多纤维食物为宜,忌食辛辣、肥甘、醇酒之品。

(2)肺热伤津者,多食新鲜水果。

(3)脾胃亏虚者,可食益气健脾之品。

3、运动:增强体质、适当锻炼,远离风寒。

4、生活起居: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脸,外出时应戴口罩、帽子,避免直接吹风。

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可减少面瘫发生。

5、情志:关心患者,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耐心做好解释和安慰疏导工作,使病人情绪稳定,以提高治疗效果。

劝导家属重视患者,经常探视,增强其治病信心。

6、定期复查:遵医嘱定期复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颈椎病(项痹)自我康复操准备姿势:两脚分开与见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两眼平视,均匀呼吸,站坐均可。

1、左顾右盼:头先向右转动,幅度宜大以自觉酸胀为好,30次。

2、前后点头:头先前在后,前俯时颈项尽量前伸拉长,30次。

3、旋肩舒颈:双手置两侧肩部,掌心向下,两臂先由后向前旋20-30次,再由前向后旋转20-30次。

4、要脱晃脑:头向左-前-右-后旋转5次,再反方向旋转5次。

5、头手相抗:双手交叉紧贴后颈部,用力顶头颈,头颈侧向后用力,互相抵抗5次。

6、双手托天:双手上举过头,掌心向上,仰视手背5秒钟。

7、拔项法:吸气时头顶向上伸展,下颌微收,双肩下沉,使颈部后方肌肉紧张用力,坚持3秒钟,然后呼气放松。

8、项臂争力:双手交叉,屈肘上举,用手掌抱颈项部,用力向前,同时头颈尽量用力向后伸,使两力相对抗,随着一呼一吸有节奏的进行锻炼。

腰椎间盘突出(腰痹)保健操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突出症引发中老年人腰痛的一常见原因,这种腰痛,轻者仅为腰背酸痛,重者则表现为腰直不起来,并伴下肢麻木、酸胀、疼痛等。

现介绍一套家庭自我保健操,由腰突引起的腰腿痛者不妨每天做1-2次。

1、俯卧位,平卧在硬板床上,做好预备动作。

2、俯卧位,用双肘关节撑起坚持3分钟,然后复原修整1分钟,重复6-8次。

面瘫的中医护理常规

面瘫的中医护理常规
按摩护理: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按摩手法, 如揉法、捏法等。按摩时应轻柔、舒适,避 免用力过猛导致疼痛或损伤
中药泡脚护理:根据医嘱使用中药泡脚辅助 治疗。注意水温适宜,避免烫伤。泡脚时间 一般为15-30分钟,每日1-2次
运动疗法护理: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面部肌肉 锻炼,如咀嚼运动、皱眉、闭眼等。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
心理疏导护理: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心 理疏导,如放松训练、冥想等。每日1-2次, 每次30分钟
PART 3
健康指导
3
健康指导
定期复查
告知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及时了解病情 变化和调整治疗方案。如有不适,及时就

情志调护
教育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 免焦虑、紧张情绪。可采用放松训
练、冥想等方法调节情志
保持大便通畅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 避免面部受寒。可采 用半卧位,减轻局部 神经受压。恢复期可 适当活动,但避免过
度劳累
体位护理
04
05
预防感染
保持口腔和鼻腔清洁, 防止细菌入侵。做好 皮肤护理,避免感染
PART 2
中医特色护理
2
中医特色护理
针灸护理:根据医嘱进行针灸治疗。施针后 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局部皮肤红肿等情况。 如出现不适,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拔罐护理:拔罐时应选择适当的体位和时间, 避免过久或过紧。拔罐后注意保暖,避免受 风
艾灸护理: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艾 灸。注意防止烫伤,避免过度灼伤皮肤
中药护理:根据医嘱使用中药汤剂或中药膏 方。注意观察服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及时 报告医生
耳穴压豆护理:选择耳穴压豆治疗时,应选 择适当的穴位,并定期检查贴敷情况。如有 不适,及时取下
音乐疗法护理: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音乐, 如轻松、愉悦的音乐。每日1-2次,每次30 分钟

科普一下面瘫的中医护理及康复指导

科普一下面瘫的中医护理及康复指导

科普一下面瘫的中医护理及康复指导一、面瘫医护中要做什么应对如今工作压力,大家长时间处于忙碌的情况,在没有留意的情形下略微受一点寒症就很有可能产生面瘫,导致病人上下面部不对称,发生嘴斜视歪的状况,为患者带来巨大心理压力,从容颜上来讲也会出现更改,对自己的形象也是有毁坏,因此察觉自己患上面瘫以后除开及时治疗外,还需要提升自身护理,让面瘫渐渐地恢复,针对面瘫患者而言,日常出门应当戴口罩,提升脸部防寒措施,若是在休息日可以借助热毛巾敷敷脸在患肢脸部,每一天5~6次,每回10min,还可用热水袋热敷脸部,每一次20~30min,留意在敷热时垫着毛巾,防止烫伤身患面瘫的病人会由于担心容面容更改进而能造成情绪过于焦虑、焦虑不安、害怕,这时候要给患者心理指导,使面瘫病人积极情绪,进而提升治疗面瘫实际效果。

日常饮食,产生面瘫以后病人的咀嚼能力减低,很容易影响病人的胃口,因此尽量选一些合乎病人口感的食材,并颇具营养成分、爽口口味淡、易于消化半流食或软塑饮食搭配。

少吃点辛辣刺激性食物。

部分医护,日常能让患者自我按摩患肢或推拿颊车穴、地仓穴等,推拿时强度要适合位置精确,同时加强对患肢的防寒保暖,外出尽可能戴口罩,也一定要留意气候变化,碰到严寒气温需要及时加上衣服。

强化对眼睛护理,由于面瘫的原因会导致眼睛闭不上,从而使目光长期性曝露,因为眼角膜长期性露出,易引起眼球感染,危害面瘫患者眼睛,因而眼睛保护的至关重要的,为了降低保护眼睛,出行时戴墨镜维护。

若是在医护期内发觉一侧闭上眼、嘴角歪斜、脸部情绪不一样等比较严重,需要及时到医院诊断治疗,避免病情严重给医治带来伤害,要记住早发现早治疗就能早恢复。

二、中医面瘫的原因及治疗面瘫,简言之就是面部肌肉瘫痪的意思,由面部神经受损引起,因此也被称为面神经麻痹。

中医面瘫是一种以面部神经麻痹为特征的疾病,也叫做面瘫症、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等。

其受到感染、肿瘤压迫、外伤等多种因素影响,可以分为外伤性面瘫和内因性面瘫。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疾病名称:中医诊断:面瘫病西医诊断:面神经炎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1、证型:风寒袭络证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列缺、合谷。

操作:诸穴施调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方药:面瘫1号方方剂组成: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龙、防风、川芎、桂枝、甘草中成药:中风安口服液中药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血栓通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2、证型:风热袭络证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太阳、阳白、翳风、地仓、颊车、曲池、外关、合谷。

中医特色治疗及护理在面瘫患者康复中的作用

中医特色治疗及护理在面瘫患者康复中的作用

中医特色治疗及护理在面瘫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特色治疗及护理在面瘫患者康复中的临床作用。

方法:收集2019年3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96例面瘫患者作为观察样本,参照硬币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有48例病例。

对照组开展常规治疗及护理,试验组开展中医特色治疗及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与满意度情况的差异。

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满意度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满意度行比较,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组间的数据差异方面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特色治疗及护理可有效缓解面瘫患者的面瘫症状,效果良好,满意度高,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面瘫;中医特色治疗;中医特色护理;康复面瘫作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具体分为先天性面瘫、后天性面瘫两种,其中后者主要原因有感染、创伤、肿瘤切除等。

患有面瘫者,其症状表现多为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等。

该病可在任何年龄段、任何季节发病,极大的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与生活质量。

祖国医学认为,面瘫主要是由七情不当、肝肾阴虚、脉络空虚、外邪入侵等导致的。

现阶段临床尚未明确统一的治疗面瘫的方法,主要选择康复护理的方式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减轻痛苦1。

本文收集我院收治的96例面瘫患者作为观察样本,现作以下分析和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9年3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96例面瘫患者作为观察样本,全部可以满足《面瘫的诊断依据及疗效标准》中面瘫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

参照硬币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有48例病例。

对照组:男患者为28例,女患者为21例,年龄在19~75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46.8±4.7)岁;试验组:男患者为29例,女患者为19例,年龄在20~76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47.2±4.6)岁。

两个组别间的一般资料行比较,组间为见统计学差异,P>0.05,可作此次对比。

1.2方法实施常规治疗及护理的为对照组,由医护人员负责将面瘫原因、治疗方法、相关注意要点等介绍给患者,嘱咐其做好眼部卫生,禁止过度用眼。

面瘫病

面瘫病

面瘫病面瘫病(面神经炎)一、病名及定义:面瘫病初起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兼夹其它邪气乘虚入中面部脉络,以致颜面一侧营卫不和,脉络气血痹阻,筋络失养,纵缓不收而成。

中医病名:面瘫病(TCD:BNV120)。

西医病名为面神经炎(ICD-10:G51.802),是指茎乳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针灸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主要症状: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松弛,口角下垂、流涎。

迎风流泪,眼睑不能闭合,额纹变浅或消失,鼻唇沟变浅,人中沟偏向健侧。

次要症状: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有疱疹,头痛头晕,目赤肿痛,心烦2、证候诊断(1)风寒阻络:起病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无力或不全,伴恶风寒,发热,肢体拘紧,肌肉关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风热阻络:起病突然,口眼歪斜,伴口苦,咽干微渴,肢体肌肉酸痛,舌边尖微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3)风痰阻络:起病突然,口眼歪斜,或面部抽搐,患侧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膈满闷,呕吐痰涎,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瘀血阻络:口眼歪斜,眼睑缩小,面肌时有抽搐,日久不愈,舌质紫黯,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涩。

(二)西医诊断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出版《神经病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杜。

)中有关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病毒感染史或外伤史。

(2) 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 无神昏、肢体瘫痪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大多正常。

脑CT、MRI检查正常。

2、疾病分期急性期:发病10天以内。

面瘫中医护理方案

面瘫中医护理方案

(二)饮食指导
风寒袭络证
宜食辛温祛风散寒的食物,如大豆、 葱白、生姜等忌食凉性食物及生冷 瓜果等食物。
风热袭络证
宜食疏风清热的食品,如丝瓜、 冬瓜、赤小豆等,忌辛辣燥热的 食物。
风痰阻络证
宜食通阳泄浊的食物,如海参、白 萝卜、百合、核桃、蘑菇、柚子等。 忌肥甘厚味的食物。
气虚血瘀证
宜食益气活血的食品,如核桃等, 忌食辛香行窜、滋腻补血的食品。
予耳穴贴压,取 口、面颊、皮质 下、肝、神门等 穴。



中章 医






第一部分 药物治疗
风寒袭络证
取桂枝加葛根汤 合牵正散加减方 药,以祛风散寒,
通络牵正。
风热袭络证
中药宜凉服以 祛风清热,通
络牵正。
风痰阻络证
取牵正散合导 痰汤加减方药, 以祛风散寒,
化痰通络。
气虚血瘀证
中药宜温服以 益气活血,祛
运用中医护理方案护理后,加快了面部表情功能的恢复,患者的住院天 数相对减少,满意度提高,值得我们运用和推广。








护 理 难 点

健 康 指 导

中 医 特 色 治 疗 护 理
/
常章
见 症 状 证 候 施 护

常 见 证 候 要 点



常章 见




风寒袭络证 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 1
合不全,兼面部有受寒 史,舌淡苔薄白。
风热袭络证 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 2
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 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面瘫病西医病名:面神经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鉴别诊断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四、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的康复和健康指导
1.饮食指导
1.1在饮食上注意既可增强体质,又可增强抗病能力。

饮食清淡但营养丰富,忌吃生冷硬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主食尽量以半流食或软食为主。

有味觉障碍的患者应注意食物的冷热度,以防烫伤口腔黏膜。

患者应将食物放在健侧舌后方,细嚼慢咽,少食多餐。

1.2膳食调理补充钙及维生素B族元素,对面神经疾病都有帮助。

如排骨、深绿色蔬菜、蛋黄、海带、芝麻、奶制品等都富含钙质。

香菜、番茄、冬瓜、黄瓜、苹果、菠萝、梨、西瓜、葡萄等都富含维生素B 族元素。

还可以多食优质蛋白食物及富含硫氨酸,赖氨酸,葡萄酸,牛磺酸的食物(比如鱼类和鸡、鸭肉,兔肉,鸽肉等)。

1.3面瘫的食疗,在进行医生定出的治疗方案下,我们配合科学的饮食方法,可以有效的辅助治疗面瘫。

可选择如下食疗方法如:薄荷糖,川芎白芷水炖鱼头,姜糖苏叶饮,大枣粥,参枸莲蓉汤.
2.生活指导
2.1起居有常,不忘劳作,适当锻炼。

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一些适宜的体育项目,如散步、打太极拳、跳舞等。

长期坚持会使体质循序地得到提高,对风寒的易感性和抗御能力也会大大增强。

2.2注意休息。

面瘫的预防和治疗期间都应该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充足,少看电视、电脑,避免各种精神刺激和过度疲劳,以利疾病的康复。

3.康复运动指导
1.抬眉训练:抬眉动作的完成主要依靠枕额肌额腹的运动。

嘱患者上提健侧与患侧的眉目,有助于抬眉运动功能的恢复。

用力抬眉,呈惊恐状。

每次抬眉10~20次,每日2~3次。

2.闭眼训练:闭眼的功能主要依靠眼轮匝肌的运动收缩完成。

训练闭眼时,嘱患者开始时轻轻地闭眼,两眼同时闭合10~20次,如不能完全闭合眼睑,露白时可用食指的指腹沿着眶下缘轻轻的按摩1次,然后再用力闭眼10次,有助于眼睑闭合功能的恢复。

3.耸鼻训练:耸鼻运动主要靠提上唇肌及压鼻肌的运动收缩来完成。

耸鼻训练可促进压鼻肌、提上唇肌的运动功能恢复。

4.示齿训练:示齿动作主要靠颧大、小肌、提口角肌及笑肌的收缩来完成。

嘱患者口角向两侧同时运动,避免只向一侧用力练成一种习惯性的口角偏斜运动。

5.努嘴训练: 努嘴主要靠口轮匝肌收缩来完成。

进行努嘴训练时,用力收缩口唇并向前努嘴,努嘴时要用力。

口轮匝肌恢复后,患者能够鼓腮,刷牙漏水或进食流口水的症状随之消失。

训练努嘴时同时训练了提上唇肌、下唇方肌及颏肌的运动功能。

6.鼓腮训练: 鼓腮训练有助于口轮匝肌及颊肌运动功能的恢复。

鼓腮漏气时,用手上下捏住患侧口轮匝肌进行鼓腮训练。

患者能够进行鼓腮运动,说明口轮匝肌及颊肌的运动功能可恢复正常,刷牙漏水、流口水及食滞症状消失。

此方法有助于防治上唇方肌挛缩。

3.2训练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3.2.1选择安静的环境,全身心投入训练。

每个动作可以重复4-5次,一天2-3遍。

每天最好用较短的时间训练多次。

3.2.2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训练,对着镜子或在家人的帮助下进行,并定期复查。

3.2.3有空闲时对面肌多做一些按摩或牵拉训练。

每次训练时,动作均要做到最大限度,有时看不到肌的明显动度,但同样对肌有训练作用。

对力量弱的肌,要用手指帮助它达到正常的位置并停留一段时间。

尽量两边运动协调。

3.2.4必需认识到神经的恢复是一个缓慢的进程,要树立信心,坚持长期的训练。

当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后,鼓励患者练习瘫侧面肌的随意运动,以促进瘫侧早日康复,重返社会。

4.用药指导
4.1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及反应。

4.2服药期间,忌辛辣食物,如:白酒,大蒜,大葱,海鲜,麻辣火锅,浓茶等,坚持服药后定期复查。

4.3艾灸的护理艾灸是治疗周围性面瘫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危险性。

容易烫伤脸部,所以在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能分散精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体位在舒适、自然、穴位要准确,一般取患侧脸部的攒竹、丝竹空、阳白、四白、地仓、颊车、迎香、听宫、印堂、人中、水沟等穴,每个穴位灸5~7min;施灸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对温度的感受,以感觉舒适局部皮肤轻微红晕为度,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艾条距离穴位要稍远一些,做到既不烫
伤皮肤,又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施灸完毕30min内,避免外出或迎风受寒而加重病情。

5.心理指导
5.1关心患者,使其正确对待疾病,坚强面对人生。

5.2经常探视,创造温馨氛围,时刻鼓励患者表达对面部形象改变的自身感受和对疾病预后担心的真实想法,告知本病多数预后良好,使其放下心理包袱。

消除恐惧、害羞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保持心情愉快、乐观向上,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