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概述分解
中国饮食文化概述

中国饮食文化概述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史悠久、饮食多样、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之一。
中国拥有丰富的饮食文化,其中有代表性的菜系包括川菜、粤菜、湘菜、鲁菜、苏菜等。
每个菜系的风味和菜品名称都有各自的特点,部分菜品的烹饪方法甚至是开创性的,例如:麻婆豆腐、宫保鸡丁等。
中国的饮食文化主要以五味和营养均衡为基础,不仅注重口感,也注重营养,充分体现“和谐”的饮食理念。
中国饮食文化代表着不同的历史、地域、风情和文化特色。
中国北方饮食以小麦、玉米、豆类为主,以红烧为代表的油腻口味受欢迎。
而中国南方主要以大米、鱼类、蔬菜为主,咸鲜口味为主导。
另外,中国的饮食文化常常与传统的节日、婚礼和其他庆典活动相结合,如中秋节、春节、清明节等等。
中国的饮食文化还影响着全球。
中国菜在世界各地都有市场,茶文化被众多国家所接受,中国烹饪技巧和传统菜肴成为了许多国际菜单的灵感来源。
另外,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发展,从传统到现代、从不同的地区、从不同的背景中吸取灵感,丰富和多样化。
总的来说,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明的一部分,它凝聚着人们长期文化生活的经验,也体现了中国社会历史和地域的多样性。
现今,中国餐饮企业和厨师探索新
的技术和手法以拓展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如:厨师精髓、特色菜品以及饮食健康等),致力于把中国普及到全世界。
中华饮食文化

中华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形成的卓越文化。
中华饮食文化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涵盖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地理、人文等多方面的因素。
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方式、美感和人生哲理,是中华民族无形的文化遗产。
一、中国饮食文化起源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远古时期,人们受限于自然环境和科技条件,只能以简单的方式获取食物,如食用野果、野菜、野兽和海鲜等。
随着农业文明的出现,人们开始种植粮食和养殖动物,饮食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秦朝时期,食品工艺逐渐提高,人们开始注重饮食的味道,出现了很多美味佳肴。
唐朝时期,饮食文化达到了巅峰,出现了很多著名的美食,如鲜奶、豆腐、莲藕、青椒等,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饮食文化在宋、元、明、清等时期,也得到了不断的传承和发展。
二、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1. 材料讲究中华饮食文化十分讲究食材的精选,一般注重材料的鲜美、品质和稀有度,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精心烹制,才能充分发挥食材的味道和营养。
如清明节时,广东人会食用潮州鹅,因为潮州鹅在这个时期是最为鲜美的。
2. 做法精细中华饮食文化的烹饪方法十分繁多,包括了炒、煮、炖、烤、烩、糖醋、酱爆等等多种做法。
不同的做法能充分发挥食材的味道和口感,使人们在吃中体验到了丰富多彩的味觉感官。
3. 以名为美中华饮食文化既讲究口感,又注重色香味美感的协调。
特别是在宴席等特殊场合,菜品的名称十分注重表现其美感和文化内涵,以提高用餐氛围。
4. 礼仪讲究中华饮食文化的饮食礼仪是非常讲究的。
吃饭时要注意姿态,不得吸嗅和吐渣,不得在饭桌上说粗话和争吵,身体立正坐直,不得躺在餐桌上,摆放餐具时要按顺序摆放,用餐时要注意尊重他人,不喧哗、不拿筷子乱指示菜等。
三、中华饮食文化的代表菜肴1. 北京烤鸭北京烤鸭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名菜之一,起源于北方草原地区。
它的烤制过程十分繁琐,需要选用上等的家鸭,深色鸭肉切成小块,用上好的低筋面粉调匀搅拌,放在锦带鸭形模子中腌渍片刻,然后挂在起锅台上炉烤而成。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一、饮食习俗1.四季饮食:中国饮食习俗与四季有关,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食材烹饪食物,以适应当季气候和人体的需求。
2.节令饮食:中国人讲究节令饮食,如春天要吃春笋、夏天要吃西瓜、秋天要吃瓜果、冬天要吃涮火锅等。
3.地域饮食:中国各地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传统菜肴和烹饪方法,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4.宴席饮食:中国人重视宴席文化,讲究宴客礼仪和宴席菜品搭配,有各种规定的席次和宴席流程。
二、餐饮礼仪1.客人敬主人:在中国餐桌上,客人要尊重主人,主人要热情招待客人,互相敬酒、劝酒是常见的礼节。
2.先年长后晚辈:吃饭时要遵守先年长后晚辈的原则,年长者先坐下,先吃菜,晚辈要等待长辈吃过后再开始用餐。
3.尊重食物:在饮食过程中要尊重食物,不可挑食、浪费食物,要将饭菜吃完,不可留下残羹剩饭。
4.注意餐桌礼仪:用餐时要注意坐姿端庄、言谈举止得体,勿大声喧哗,不可伸长吧脚等。
三、饮食禁忌1.偏食忌辛辣:中国饮食禁忌中有禁忌偏食,忌过于嗜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伤害脾胃。
2.不宜过量:中国人饮食注重平衡,不宜过量,大鱼大肉、油腻辛辣的食物要适量食用。
3.忌生吃生冷:中国饮食文化忌生吃生冷食物,认为这样容易伤害脾胃,影响身体健康。
4.忌吃动物的头部:中国有吃动物头部的忌讳,认为头部为先天之气所在,忌食动物头部。
四、餐具礼节1.餐具摆放:中国人讲究餐具摆放的规矩,如筷子要放在右侧,碗要正对着主人等。
2.用筷子注意事项:用筷子时要注意避免发出刺耳的咬合声音,不可竖插在饭中,不可将筷子交叉放在碗上等。
3.点心吃法:中国的点心吃法也有许多礼仪,如不可一口吃完,要小口尝,分次享用,不可大口吞咽等。
总的来说,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和人文精神。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塑造出更加多元化的饮食文化。
同时,传统的饮食文化依然保留着其珍贵的传统和魅力,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饮食文化完整版

第二十一章古代饮食文化§简述中国古代饮食特点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烹饪王国”之称。
中国烹饪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特点众多:①重视饮食。
中国古人说“民以食为天”。
孔孟食道所提倡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使中国古代更加注重追求饮食的品质与卫生,为我国饮食烹调技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风味多样。
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习惯)&③饮食以五谷为主。
中国古代农业发达,农耕文明不断发展成熟,这就决定了我国以五谷为主食的饮食结构。
五谷指的是稻、麦、黍、稷、菽这五种粮食作物。
(习惯)④四季有别。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
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
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习惯)⑤讲究美感。
拼盘,雕刻。
⑥食医结合。
还有鸡汤可用于虚劳,当归羊肉汤可用于产后血虚,牛乳饮用于病愈后调理等等。
⑦将哲学思想融入饮食意趣。
中国人喜欢把自己的思想和志趣融入到饮食中,中国古代食物讲究相生相克即是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思想在饮食方面的体现。
⑧美食往往与节庆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食饼饵,饮菊花酒,中秋节食月饼庆团圆,元宵节吃汤圆等这都是我们熟悉的例子。
(习惯)&⑨使用筷子。
筷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材质多样,具有轻巧、灵活的特点,一直使用到今天。
(习惯)⑩饮食与政治联系,赋予特殊的政治寓意。
故将统治者称为“肉食者”。
而老百姓一年只有重大节日或祭祖祀神的时候才;能够吃肉,所以平民为“蔬食者”。
对中国古代饮食礼仪的认识积极之处: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礼节往来。
通过一系列的细节规定,体现了对客人与主人的相互尊重,表现了对长者的关心。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融合了各个地域、民族的饮食传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对饮食有着独特的情感、审美和思考。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饮食不仅是人们维持生存所需,更是中国文化、民俗、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结合体,反映出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国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灶祭和大型餐宴的活动。
在商代、周代,饮食礼仪更加规范,大量的饮食文献留存至今,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
随着历史的演进,饮食文化逐渐丰富多样,不同地域、民族、阶层有着不同的饮食特色,形成了中国独具一格的饮食文化。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饮食文化各具特色,南北厨艺、鲁川闽浙等著名饮食文化代表了不同地域的饮食特色。
北方人爱吃小麦,面食丰富多样;南方人则以米饭为主食,烹饪技艺独特。
川菜以麻辣而闻名,广东菜则注重原汁原味。
每种地域的饮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味觉特点,为中国饮食文化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三、中国饮食文化的价值观念中国饮食文化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不同思想理念,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价值观念。
中国人注重“饮食节俭”,讲究“一勺养一身”,倡导“有节制、有规律”的饮食习惯。
同时,中国饮食文化也强调“饮食荣辱同在”,认为饮食是人生之美好,对待饮食要有敬畏之心。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不仅关乎食物本身,更包含了人们对生活、自然、品德的理解和感悟。
四、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应当得到传承与保护。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华美食”的概念,鼓励保护和弘扬优秀的饮食文化。
各地举办美食节、传统食材节等活动,推广传统饮食文化,引导人们珍惜和传承中国饮食文化。
同时,应当注重科学饮食,加强对现代生活中饮食习惯的引导,推动中国饮食文化的健康发展。
五、中国饮食文化的未来展望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中国的饮食文化讲义

中国的饮食文化讲义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饮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沉淀和民族特色。
中国饮食文化不仅体现在美食的烹饪和口感上,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历史遗产和社会习俗,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一、历史起源中国的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猿人时代。
最早的人类是以采集植物和打猎为生,随着社会演变,人类学会了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开始了农耕文明的发展。
华夏文明的开端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当时黄帝就提出了“草木为食,五谷为养”的理念,开始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萌芽。
二、地域特色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
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如北京的炸酱面、山西的刀削面;而南方人则以米饭为主,如广东的粤菜、福建的闽菜。
西南地区的饮食以辣为主,如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而东北地区则以红烧为主,如东北的东北菜、沈阳的东北菜。
各地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反映出地域的文化特色和气候环境所带来的饮食习惯。
三、烹饪技艺中国的烹饪技艺博大精深,历史悠久。
中国的烹饪技艺可以分为川、鲁、粤、苏、闽五大菜系,每个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口味风格。
川菜以“麻、辣、鲜、香”著称,有着火候掌握精准、调味圆融的特点;鲁菜讲究“清、鲜、香、嫩”,强调原汁原味,讲究火候和刀功;粤菜讲究“鲜、嫩、鲜、爽”,讲究用料精细,做工细致;苏菜讲究“清、淡、滑、嫩”,强调清淡口味,烹饪方法多样;闽菜以“鲜、甜、酥、香”为特色,善于利用海鲜和调味料,口味多变。
四、食俗习惯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表现在美食的口感和烹饪技艺上,更体现在餐桌礼仪和食俗习惯中。
在中国,饮食具有祭祀、节庆、婚丧嫁娶等丰富内容。
比如过年时吃年夜饭、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寿宴上吃寿桃等食俗习惯,都体现了中国人对食物的敬畏和情感。
另外,中国餐桌礼仪也独具风格,有吃饭要先祭祀、长辈先吃、宾主有别等礼仪规矩,体现了尊老爱幼、重视礼节的中国传统美德。
饮食文化第一章知识讲稿

中国八大菜系
01
02
03
川菜
以麻辣、香辣著称,口味 重,多用花椒、辣椒等调 料。
鲁菜
以咸鲜为主,讲究火候, 擅长烹制海鲜和蔬菜。
粤菜
注重原汁原味,口感清淡, 烹饪技巧高超。
中国八大菜系
苏菜
口味清淡,以炖、焖、烧 为主,讲究食材的新鲜和 原味。
湘菜
以酸辣、麻辣为主,多用 辣椒、蒜等调料。
浙菜
口味适中,烹饪技法多样, 以清蒸、红烧、炖煮为主。
验。
02
世界饮食文化概览
亚洲饮食文化
总结词
丰富多样,注重养生
详细描述
亚洲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各国菜系各有特色。亚洲人注重食物的色香味俱佳,同时也非常注重食物的养生效果。 亚洲饮食文化强调天然食材和传统烹饪技巧,如炖、煮、蒸、烤等,少用油炸和过度调味。亚洲饮食文化还注重 饮食环境和服务,如日本料理的精致和韩国烧烤的温馨氛围。
01
02
03
04
满足生存需求
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 饮食文化满足了人们对食物的 需求,提供了营养和能量。
促进社交交流
饮食是一种社交活动,通过聚 餐、宴请等形式,人们可以增
进感情、交流思想。
传承文化遗产
饮食文化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反映了人类文明的 发展历程和民族文化的特色。
推动经济发展
饮食文化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 发展,如农业、食品加工业、 餐饮业等,促进经济的增长。
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是指采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安排、调控农业生产和 再生产过程的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可 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中国饮食文化有哪些

中国饮食文化有哪些中国饮食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多样的体系,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地理环境、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1.素食为主:中国的饮食文化以素食为主,注重蔬菜、水果、豆类等食材的烹饪。
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和和谐的追求有关。
2.重视健康和进补:中国饮食文化强调健康和进补,注重食物的搭配和营养的平衡。
在烹饪过程中,各种食材的搭配和烹制方法都体现了对健康的关注。
3.“色、香、味”俱全:中国饮食文化追求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同时要求菜肴具有香味和美味。
这也是中国烹饪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五味调:中国饮食文化强调五味调,即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的平衡和协调。
在烹饪过程中,五味调不仅使菜肴口感丰富,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谐和平衡的追求。
5.奇正互变的烹调法: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烹调法多样,包括炒、炖、煮、炸、蒸等多种方式。
这些烹调方法不仅使菜肴口感各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变化和适应的重视。
6.畅神怡情的美食观:中国饮食文化不仅关注食物的口感和营养,还注重食物对人的情感和心理的影响。
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人们也追求心灵的愉悦和满足。
7.地域特色: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特色菜肴。
这些地域特色与各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
8.民族特色: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特色菜肴,这些民族特色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因素有关。
9.文化交流: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在国内有广泛的影响,还通过华侨、留学生等渠道传播到海外。
在海外,中国的饮食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具有国际特色的中国餐饮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邢窑白瓷)
(越窑青瓷)
元代“青花瓷”
“建国瓷”
1953; 1949---1966
二、中国汉族饮食民俗
(一)八大菜系 (二)茶俗 (三)酒俗
对中国菜系的认识
国内按级别分类 宫廷菜(仿膳菜)
聚敛天下美食
官府菜
公馆菜
寺观菜 民间菜
素菜、斋菜、香食 家常、家宴
孔府菜
出于曲阜的孔府菜历史悠久、用料讲究。刀工 细腻、烹调程序严格、复杂。口味讲究清淡鲜嫩、 软烂香醇、原汁原味,对菜点制作精益求精,始终 保持传统风味,是鲁菜中的饺伎者。
八仙过海闹罗汉
孔府喜寿宴第一道菜,选用鱼翅、海参、鲍鱼 、鱼骨、鱼肚、虾、芦笋、火腿为“八仙”。将 鸡脯肉剁成泥,在碗底做“罗汉”。制成后再将 烧开的鸡汤浇上即成。
烤牌子
孔府"家常菜"
豆芽菜,将豆芽去芽和根,清油快炒,鲜脆爽 口,曾受到乾隆皇帝的赞赏。香椿芽也是山东西 部民间春季常用的菜蔬,孔府每年收进数百斤上 好的椿芽,供一年食用。
(一)饮食民俗、成因、形成阶段
3、形成阶段
追溯历史,人类饮食民俗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生食——生食、演变(腌制生鱼、生肉) 熟食——烤食、煮食(炒食) 烹调——主食和副食的不同配制(主食:稻米、小麦、玉米、高梁、小米
等,副食:蔬Biblioteka 、禽蛋、肉类等)饮料——茶、酒、奶。以茶、酒为主。
(一)饮食民俗、成因、形成阶 段
“枣煎饼”是选用上好红枣、芝麻、小米精工
制成,用金属“长方听”密封,外加装饰。“缠 香酥”特色是制作精巧,香脆可口。
应时糕点
菊花饼
荷花饼
到门糕点
梢梅
棉花桃
节用糕点
中国四大菜系
鲁菜 川菜 淮扬 粤菜
对中国菜系的认识
中国八大菜系
鲁菜 川菜 淮扬 粤菜 湘菜 浙菜 闽菜 皖菜
中国十大菜系
鲁菜 川菜 淮扬 粤菜 湘菜 浙菜 闽菜 皖菜 京菜 沪菜
3、形成阶段
利用自然火
人类饮食发展史上第一次突破:180万年前 保留传播火
人工取火
人类饮食发展史上第二次突破:以盐为标志
器物文化:中国餐具发展史
新石器时代:炊具是陶制的鼎、罐和地灶、砖灶、 石灶等;粗制的钵、碗、盘、盆作为食具,烹调 方法较为粗放。
夏商周三代:轻薄精巧的青铜食具登上了烹饪
舞台。青铜食器不仅易于传热,提高烹饪工效和
诗礼银杏
是孔府最早上等名菜之一,也是孔府宴中的独具 特色的菜。 此菜色如琥珀,清新淡鲜,酥烂甘 馥,是孔府中的名肴珍品,可解酒止咳。
一卵孵双凤
又名西瓜鸡,用西瓜制菜始于清宫,孔府此菜 是用西瓜和雏鸡加干贝、口蘑等配料烹制而成, 其口味清鲜,孔令贻品尝后极为先赞赏,从此该 菜便成为孔府菜中的上品。
名茶
绿茶
采摘-杀青蒸或炒揉捻-炒烘晒干
碧螺春、龙井、毛峰、银针、云 雾茶、蒙顶茶、猴魁
红茶
采摘-晒干-揉捻- 祁门红茶、凤庆红茶
发酵
乌龙茶
采摘-杀青蒸或炒揉捻-发酵
武夷岩茶、铁观音、大红袍、武 夷水仙、佛手
白茶
不发酵、不揉捻
茶工艺沿用至今。
2、民间茶俗
➢ 茶俗——民间在婚姻、祭丧、敬客等场合,形成以茶为 礼的各种习俗
➢ 婚礼中茶为重要饮品,唐以后民间把订婚称为“受茶”; 结婚成为“吃茶”;订婚的礼金成为“茶金”;彩礼称 为“茶礼”
➢ 以茶祭祀的习俗起于南朝 ➢ 客来敬茶是传承至今的习俗
(二)茶叶分类及名茶:
分类
制作工艺
孔府的另一类菜肴是“家常菜”,从米粥、煎 饼、咸菜到豆芽、香椿、茄子等来自民间的小吃, 经过孔府厨师的精巧制作,成为孔府的独特菜品。
满汉全席
一席宴,光餐具就有400多件,有些餐具的 名就是菜名,而且每件餐具分为上中下三层 ,上层为盖,中层放菜,下层放热水。
全席计有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 一百二十四品,计肴馔三百二十品。 其中, 南菜54道:30道江浙菜,12道福建菜,12道 广东菜。北菜54道:12道满族菜,12道北京 菜,30道山东菜。
菜品质量,还展现出贵族饮食文化的特殊气质。
(簋 gui)
(龙虎耳青铜扁足鼎)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铁质锅釜
崭露头角,它较之青铜炊具更为先进,为油烹法 问世准备了条件。与此同时,动物性油脂和调味 品也日风增多,菜肴制法和味型也有新的变化。
隋唐五代宋金元:在餐具中,最主要的是风姿
特异的瓷质餐具逐步取代了陶质、铜墙铁壁质和 漆质餐具。
原曾封闭在府内的孔府菜,80年代以来也走向 了市场,济南、北京都开办了"孔膳堂"。“美食不 如美器”,孔府历来十分讲究 盛器,银、铜等名 质餐具俱备。此外,孔府菜的命名也极为讲究,寓 意深远。
孔府烹饪,宴席遵照君臣父子的等级,有不同 的规格。基本上分为两大类:
一是用于接待皇帝和钦差大臣的“满汉全席”, 是以清代国宴的规格设置的,使用全套银餐具,上 菜196道,全是山珍海味。 第二等是平时寿日、节 日、婚丧、祭日和接待贵宾用的“鱼翅四大件”和 “海参三大件”宴席。
孔府家常菜中,经常用土特产品烹制各种菜肴 。仅各种“虾仁”菜,多达几十种,如:玉带虾仁 、雨前虾仁、翡翠虾仁、三鲜虾仁、松子虾仁、 腐乳虾仁等等。
孔府糕点
孔府糕点,也象孔府宴一样源远流长、世代相 传。讲究现烤现吃、求其色、香、形具佳。
孔府糕点分外用、内用两大类。外用糕点主要 用于进贡、馈赠、恩赏。其中进贡的孔府糕点, 以“枣煎饼”和“缠手稣”为主。孔府内用糕点 又分应时糕点、常年糕点、到门糕点、宴席糕点 、节用糕点等。
中国十二大菜系
鲁菜 川菜 淮扬 粤菜 湘菜 浙菜 闽菜 皖菜 京菜 沪菜 豫菜
二、茶文化与酒文化
(一)茶文化
1、茶的发现和饮用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
——《神农本草经》
古代,人们最初口嚼生食茶叶,以后以水 煮鲜茶叶羹饮;
周代,人们把茶叶晒干以随时水煮饮用; 唐代,蒸青和炒青法被普遍采用,这一制
饮 食 文 化
(一)饮食民俗、成因、形成阶段
1、饮食民俗
指有关饮料和食物在加工、制作和食 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
(一)饮食民俗、成因、形成阶段
2、成因
(1)经济原因——东种西牧;北方面食、杂粮,南方稻米为主 (2)自然条件——东南待客重水鲜,西北迎宾多羊馔 (3)民族原因 (4)宗教信仰——民俗是退化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