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学公开课《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优秀3篇

《蜀道难》教学设计12【教学目标】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板书:体会诗人情感,品味艺术特色【教学重点】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背诵《蜀道难》。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诵读:唐诗的美是读出来的,诵读的过程就是一种审美的过程。
学习《蜀道难》我们就从诵读开始。
1、个别诵读,由三位同学来完成整首诗的诵读;范读,调动学生的探知欲,激发学习热情;齐读,感受诗人奔放的情感。
诵读第一段:《蜀道难》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更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诵读第二段: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更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诵读第三段: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更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示范诵读:《蜀道难》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读出一种爆发式的激情,如平地一声惊雷。
奠定雄放的基调)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读出对历史的沉思。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读出悲壮,人类改造自然的艰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读出磅礴的气势。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而况人乎!)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关于《蜀道难》优秀教案4篇

关于《蜀道难》优秀教案4篇关于《蜀道难》优秀教案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蜀道难》优秀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蜀道难》优秀教案篇1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蜀道难》课堂实录3。
《蜀道难》课堂实录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播放视频《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同学们,我们在李白诗歌的吟诵中,牙牙学语,渐渐成长,不断收获。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诗仙的文字,一起神游《蜀道难》。
说起《蜀道难》,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究竟这首诗它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一起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首先请同学们抬起头来,跟随老师的声音,一起进入诗歌的情景,感知诗歌的风格。
(配乐朗诵)(学生鼓掌)师:感谢同学们的掌声,老师真有些飘飘然了。
而诵读一直是我们解读诗歌的一个重要手段,诗歌的风格,它又是呈现多样性的。
比如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它是清新自然的。
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它是雄奇奔放的。
再比如说,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沉郁顿挫的。
那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诵读诗歌,来初步感知《蜀道难》的主体风格是怎样的。
读起来,发出声音。
放开声音读!放开声音读!(学生在下面自由朗诵)师:好的,同学们,通过听读和诵读,你初步感知到这首诗的风格是怎样的?生:这首诗的风格十分雄伟。
师:雄伟应该是表现景物的特点。
风格?生:风格十分豪迈。
豪迈的,豪放的。
师:还有吗?生:富有气势的。
师:富有气势,应该是比较雄浑的,是吧?好,请坐。
感知比较准确。
雄浑豪放正是这首诗歌的主体风格。
(多媒体展示:雄浑豪放)所谓“雄浑”,有空间感、立体感;所谓“豪放”,是指感情的奔放。
《蜀道难》教学设计15篇

《蜀道难》教学设计15篇《蜀道难》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蜀道难》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蜀道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难点指导诵读、指导学生欣赏散文化诗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学生朗读,指出作者。
……李白2.回忆李白诗中的一些名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3.简介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4.教师补充:“诗仙”来历,源自他写《蜀道难》。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是他一生的愿望。
他的命运开始于漫游,也结束于漫游。
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被唐玄宗征召进京。
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到了长安,得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加上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不甘趋炎附势,因此不到三年就被赶出了长安。
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
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蜀道难》写于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
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当时著名诗人贺知章前往探望,首先见到了《蜀道难》,赞叹不已,连连称赞说“谪仙呀谪仙!”后人就开始称李白为“诗仙”。
纵观李白的诗歌创作,浪漫俊逸,豪放自然,尤其是他善于想象和夸张,使诗歌气势磅礴,后人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精选15篇)篇1: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诵读。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教法〗讲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唐诗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
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1、生平: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少有大志,自诩“怀经济之才”,能“济苍生”。
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
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召入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年的供奉翰林生活,虽然有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的种种传奇式的生活故事,但毕竟使他看清了朝廷的腐败。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引言:《蜀道难》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蜀道难》系列诗歌体现了蜀道山水诗表现手法上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蜀道难》优秀教案,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学重难点】1、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2、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3、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大家知道是哪位诗人吗?是的,他就是李白。
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歌,例如大家都熟悉的《床前明月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曾经有人认为,李白所做的诗歌都是在喝醉酒的情况下创作的,是酒引出了他的诗意。
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吗?还是另有玄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蜀道难》,对他进行一番彻底地了解。
二、解题《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
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
’”《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蜀道难》公开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蜀道难》公开课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蜀道难》的背景及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蜀道难》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蜀道难》的创作背景。
2. 讲解《蜀道难》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 学生阅读《蜀道难》,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作业:1. 学生预习下一章节的内容。
第二章:诗句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蜀道难》中的重点诗句。
2. 培养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感知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蜀道难》中的重点诗句。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教师解析重点诗句,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作业:1. 学生抄写并背诵重点诗句。
第三章:课堂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蜀道难》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思考《蜀道难》中的主题和情感。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活动: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蜀道难》的主题和情感。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作业:1. 学生准备小组讨论的汇报PPT。
第四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创意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以绘画、音乐或舞蹈等形式表达《蜀道难》的意境。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以绘画、音乐或舞蹈等形式表达《蜀道难》的意境。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作业:1. 学生完成创意表达作品,并准备展示。
第五章:课程总结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蜀道难》的学习内容。
2. 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期待。
教学内容:1. 回顾《蜀道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预告下一章节的学习内容。
《蜀道难》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蜀道难》教学设计(精选15篇)《蜀道难》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蜀道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蜀道难》教学设计1《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教学难点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学过程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关于唐诗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
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关于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三、关于《蜀道难》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蜀道难》教学设计 3篇

《蜀道难》教学设计篇3【教学内容分析】《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
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
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
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
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
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
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
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
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
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
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
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
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
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
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设计思想】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
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
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教学公开课《蜀道难》教学设计全国教学公开课《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
全诗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全国教学公开课《蜀道难》教学设计一、导入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多媒体课件展示:(余光中《寻李白》片段)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提问]写的是哪位诗人?[明确]李白。
这首诗就叫《寻李白》。
[提问]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歌,你对李白诗歌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几位同学来谈。
[参考]①李白属于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中夸张成分非常多。
给人感觉非常豪放,他说的东西看了以后让人过目不忘。
②李白的诗中洋溢着飘逸豪放的感情,他的诗向来直抒胸臆,狂放不羁,非常奔放,倾斜着浪漫主义的激情。
李白的有些诗歌在我们读来虽然不能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但李白诗歌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自己的浪漫主义激情。
我们欣赏李白诗歌也要带着这种感情去欣赏。
③李白主要是豪放,利用大量奇特的想象写他的诗,我们读起来会很生动、具体,印象特别深刻。
[小结]豪放、夸张、丰富的想象,这些都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具体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蜀道难》。
再次感受一下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多媒体课件展示:《蜀道难》封面。
1.[活动]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字词的读音。
另外,把你预习过程当中遇到的不能理解的字词划下来。
[提问]朗读非常的精彩,听完以后,你们有什么感觉,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感到非常的恐惧、害怕,甚至毛骨悚然。
[活动]我们先看字词,你们在预习的过程当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提问。
[参考]“扪身历井仰胁息”。
解释为“屏住呼吸”,为什么解释为“屏住呼吸”[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向友人说明蜀道是很艰险的、路途是险峻的。
人们在这种状况下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所以作者说要屏住呼吸。
屏住呼吸和路途的险峻有关系,是害怕。
“乒崖转石万壑雷”的“乒”字:发出很响的声音。
2.下面我问大家几个字词。
多媒体课件展示:危乎高哉危:和后面的高是反复,同义复用。
李白还有诗,“危楼高白尺,手可摘星辰。
”西当太白有鸟道当:阻挡,挡住。
以手膺坐长叹膺:胸。
成语:义愤填膺。
剑阁峥嵘而崔嵬峥嵘:山石突兀、高峻的样子。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如果。
表假设。
3.[提问]大家初读这首诗,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记得最牢的一句话是哪一句?[明确]难于上青天。
多媒体课件展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句话在全诗里面反复出现了三次,可以说是贯穿全诗始终的一句主旨句。
由这个主旨句我们可以基本上把握住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感叹蜀道之难是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为什么作者要感叹蜀道难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三、具体研习课文1.赏析第一小节(1)感悟[活动]首先看第一小节,先把第一小节自由朗读一遍。
找出第一小节中叙述的句子、描写的句子。
看看它叙述了哪些内容,又描写了哪些内容。
[活动]请一位同学找叙述的句子。
[明确]叙述的句子: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娥眉颠。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提问]叙述了什么内容?请一位同学概括。
[明确]叙述了蜀道长期闭塞的状况,以及蜀道间重山叠岭的.地貌和蜀道的由来。
[小结]交代了蜀道的由来,以及秦蜀之间不通人烟,长期阻隔的情况。
[提问]描写的句子有哪些?请一位同学回答。
[明确]描写的句子: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提问]描写了什么?[明确]描写了蜀道山势的险峻。
[小结]这些叙述和描写都非常生动。
之所以生动,是和诗人那种浪漫主义激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请大家自由朗读其中的句子,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参考]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
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
万仞之深,极望回旋。
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
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
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
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
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
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
”——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
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
[小结]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
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
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2)诵读[提问]如果要通过朗读来体现他的这种浪漫主义激情,该怎样表达?[活动]首先看看叙述的句子。
怎么读比较好?请一位同学范读。
(生读)[提问]为什么这样处理?[参考]“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娥眉颠”是做叙述,就是做了一种铺垫。
读得要相对平一点。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讲了蜀道的由来,这部分是这一段最重要的句子。
因为文章的第一段主要就应该是介绍了蜀道的由来。
语气应该读得比较重。
[活动]全班齐读。
从“蚕丛”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提问]下面描写的句子又应该怎么处理呢为什么[参考]下面描写的句子首先应该读得比较缓慢。
因为这一段描写蜀道的高和险,让人有一种处身于蜀道之中,可攀而不可及的想法。
特别是“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句更应该读得比较缓慢,让人想象出蜀道有一种盘旋情形。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的“尚”,猿猱欲度愁攀缘的“愁”应该重读。
因为这两个字强调了蜀道的高和险,连黄鹤之飞都过不去。
“尚”和“愁”是修饰这两句话的重点。
所以当重读。
[点评]师范读纠正。
(比较读,①重点强调尚、和愁。
②拉长“尚”和“愁”,到两句诗后面略慢,稍轻。
)12下一页全国教学公开课《蜀道难》教学设计[活动]让学生比较哪种更好。
简说原因。
[明确]第二种。
“尚”和“愁”拖长,起到强调两个字的作用。
而且语速使人感觉到重点是在“不得过”和“愁攀缘”上面。
完全符合要突出山势的高和险峻这个重点。
[小结]正因为山势险峻,连黄鹤和猿猱都过不去,人当然更过不去。
所以有时候要突出一个意思,不仅仅是用加重语气的方式。
有的时候反而降低声调,读慢一些,更能突出这个词句的含义。
[活动]生齐读。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小结、提问]这几句表现人难以攀越蜀道的无可奈何之感觉。
最后剩下开头的两句话,这两句应该怎么读?[参考]开头两句读得应该比较有气势。
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全文出现了三次,是全文的主旨句,读得比较有气势就可以突出全文的这个重点。
[提问]怎么读才能有气势,怎么读?[参考]语序要缓慢一点。
应该抓住重点“难”。
(师范读)结构比较紧凑。
(生范读)[明确]应该读快一点,强调“难于上青天”。
再重点强调“青天”。
因为上蜀道比上青还难。
突出蜀道的高。
前面两句直抒胸臆的话,最前面三个叹词“噫吁曦”稍微拖长读。
(师范读)后面一句“危乎高哉”“呼”和“哉”要读慢一点,突出前面的“危”和“高”。
生范读。
[活动]全体学生齐读。
(从开头……难于上青天。
)[点评]难于上青天还应该读得声音高一点。
更果断一些,有力一些。
充分突出这首诗的主旨。
因为一开始它就奠定了这首诗的豪放的基调。
我们应该通过朗读把它体现出来。
[活动]生再齐读。
[活动]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
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
2.赏析第二小节[活动]①这是第一小节,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鉴赏了一下。
接下来看二小节,第二小节有两处描写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②这一段的鉴赏我要交给大家,请大家先选择其中一处改写成散文并体现出这首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不要扩展,只在原来的基础上稍做拓宽就可以了,并且要能体现出他浪漫主义的风格。
)③(几分钟后),先将写的东西在四人小组里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推举出一名写得最好的同学在全班交流,[改写参考一]只见在那个沧桑的千年古树上,一只单薄的鸟儿站在最单薄的那根树枝上用劲啼叫,仿佛心中充满哀怨。
成对的鸟儿一前一后穿梭在林子里,好不自在。
一片的空山寂寥、肃静,只听见杜鹃在夜色中啼血。
[改写参考二]连绵的山峰高大险峻,仿佛耸入云霄。
一棵枯松倚挂在悬崖上,似乎即将跌进深谷。
湍急的流水与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势的瀑布像是在互相较量。
它们使出最大力气撞击山崖。
发出雷鸣般的声音。
[改写参考三]只见鸟儿在高高的古树上悲哀的鸣叫着,雌鸟紧跟着雄鸟在林间盘旋。
又听见杜鹃在朦胧的月光下悲哀的鸣叫,似乎在为空无一人的山峰悲鸣。
[改写参考四]接连不断的山峦直耸入天,在夜色中更显得可怖,崖边的几棵松树机警地挂在绝壁边,鬼魅而妖冶。
奔腾的激流与瀑布相撞,发出雷鸣般的巨响,冲击着山崖,一块块碎石沿着几乎垂直的崖面滚入了涛涛的江水中,转眼便不见了。
其他同学评一下,哪个同学改得最好,为什么?请两位同学。
][点评]第一处描写营造的是让人惊恐,非常凄凉的氛围。
第一段写好不自在,和原文的意境不相切合。
改写不仅仅是扩展、想象就可以了,还要忠于原文。
[提问]这一段如何通过朗读体现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首先看第二段,描写有两部分,这两部分描写处理是否相同,为什么[明确]不相同,因为第一段是讲“悲鸟”和“子规”,体现了一种比较悲凉的气氛。
应该读得稍微慢一点。
显得气氛比较悲凉一些。
下面一句描写的是山势的险要和情景的可怖,要读得快一点,气势要稍大。
使人能体会到险要的感觉。
[活动]生示范读。
(从“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连峰去天不盈尺”……“乒崖转石万壑雷万壑雷”。
) [点评]第二处读得快一些。
语调再加重一些更好。
[活动]全班学生齐读这两处描写。
(从“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连峰去天不盈尺……乒崖转石万壑雷”。
)[提问]这段里面还有几个抒情的句子,应该怎么念?[明确]这段里的抒情句念得表示出对朋友的担心,劝告他不要去蜀地的感情要表现出来。